《淮南子》卷二十一 要略
關燈
小
中
大
&rdquo的,就會談的很多;說到萬物的,就會談的很少,談到統治之術的,就會議論很廣泛;而談到事情的,就很淺薄。
如果用理論來推求,那麼便覺得無話可說了。
所用來從事教學的人,本來想指引他們,也隻好不說罷了。
大道的學問是最深的,所以要多多的替它說明,以便表達它的實際情況,萬物是紛壇複雜的,所以廣博他為它論說,以便通達它的意旨。
辭語雖然曲折而又很散亂,紛纭一交一錯而又遙遠松緩,所用來淘汰清除個人的舊有的牢固觀念,使他們沒有凝結閉塞,那麼掌握大道而不會松散。
在長一江一黃河中的腐爛一屍一骨是數不清的,但是祭祀的人要從中汲水,因為它廣大;一杯白酒,蒼蠅淹沒在其中,一個人都不去品嘗,因為它狹小。
果真能夠通達二十篇的論述,看到大概得到要領,可以用來通達九野,取道十門,把天地排除在外,開合山川,對于自一由往返于人世之間,執宰萬物之形,也可以說能悠閑自得了。
如果能象這樣,到達日月而不會有光亮,潤澤萬物而不會消耗;漫布大地啊,而潤滑萬物啊,完全可以用來觀覽一切了。
深遠無邊啊,可以遨遊在廣闊無垠之源啊! 周文王的時候,商纣王是天子,搜刮民賦沒有限度,殺戮無辜不能停止,沉溺于一婬一樂美酒之中,宮廷之中竟象市場一樣;制造了炮烙之刑,挖掉勸谏的賢人之心,剖開孕婦的肚子,天下一心而痛恨他,周文王四代積累善事,修治德行,推行大義。
處在岐周之地。
土地方圓不過百裡,但是天下三分之二的諸侯歸向了他,周文王要以卑下弱小的地位戰勝強暴的纣王,而為天下人民除去兇殘之君,以便成就王道,因此姜太公的兵謀便産生了。
周文王從事伐纣的事業,剛開始便去世了,周武王繼承周文王的大業,采用太公的謀略,傾注全國的兵力,親自穿上甲胄,來讨伐無道不義之君。
在牧野會合天下諸侯,誓師伐纣,終于踏上了天于之位。
天下沒有平定,海内沒有安甯,武王打算使文王的美德昭明天下,使夷狄各自帶着他們的财物前來進獻;道路遙遠的地方不能按時到達,于是便治理三年之喪,把文王一屍一體大殓在兩個楹柱之間,用來等待遠方之人。
周武于立國三年而駕崩,周成王還在襁褓之中,不能執政。
蔡叔、管叔輔助約王公子祿父,想要舉行叛亂。
周公旦繼承父兄文王、武王的事業,掌握了天子的權力,用來安定周王室,而輔佐成王,平定天下大叛亂。
周公擔心争鬥不停止,臣下危及天子,因此便把軍馬釋放到華山,把牛散放到桃林;把戰鼓打破,鼓槌折斷,身插笏闆而朝見,以便安定周王室,鎮壓安撫天下諸侯。
成王已經長大,能夠處理政事,周公便到魯國受封,用這個辦法轉移風氣改變一習一俗。
孔子修治成、康的主張,祖述周公的教訓,用來教導七十個學生,使他們穿戴起周王朝的衣冠,研究遺留下來的典籍,于是儒學便産生了。
墨子學習儒家的學說,接受孔子的思想,認為他的禮節煩瑣而不簡易;豐厚的葬禮,耗費了資财,而使百姓貧困;長久服喪,傷害生命而妨礙政事。
因此背離周朝的法規而使用夏朝的法令。
夏禹的時候,天下發了大水,禹親自拿着畚箕和木鍬,而給百姓作出表率。
疏通黃河而分成九個支流,鑿通一江一而溝溝衆多的河流,開通五湖而注入東海。
在這個時候,燒火的餘燼來不及排除,衣服沾濕了來不及擦拭,死在山陵葬在山陵,死在湖澤葬在湖澤,因此節省财物而簡易的葬禮,簡單的服飾便産生了。
齊桓公的時候,天子的地位卑下,勢力弱小,諸侯用武力互相征伐。
南夷北狄,一交一互侵伐中國,中國沒有斷絕,但僅象細絲一樣,十分危急。
齊國之地,東邊背靠大海,北面有黃河作阻塞,地盤狹小,田地很少,而百姓多有智術和巧詐,桓公憂慮中國的隅禍患,苦于夷狄的戰亂,想來保存滅亡的國家,繼續絕嗣的宗族,使大于的地位尊崇起來,增廣文、武的事業,因此管子的著作便産生了。
齊景公在宮廷内貪戀音樂美色,在外愛好走狗、駿馬,射箭打獵便忘掉歸來,喜歡賢人但是常常不能辨别。
建起豪華的路寝之台,聚集銅鐵鑄起了大鐘,在庭下值擊之後,引起遠郊的野雞嗚叫。
一個朝上便賜給群臣三萬斛糧食。
梁邱據、子家哙在左右引誘景公。
因此晏子的諷谏便産生了。
戰國的時候,六國諸侯地域各不相同,大水阻礙,高山隔絕,各自治理自己的境内,守衛着分割的土地,掌握着他們的大權,擅自發布政令,下面沒有諸侯之長,上面沒有天子統治。
用武力争奪權力,勝利的為尊。
他們依仗聯合之國,約定能夠招緻的重兵,剖開符契,連結遠方的援兵,用來防守他們的國家,護衛他們的社稷。
因此縱橫、長短之術産生了。
申不害,是韓昭王的輔佐。
韓國原是由晉分割而建立的。
土地貧瘠,而百姓險惡,又介于大國之間。
晉國原來的禮儀沒有廢止,韓國的新法又重新出現;先君的命令沒有收回,後君的命令又接着而下。
新、舊相反,前後相抵觸,百官相背而混亂,不知如何使用。
因此刑名之學便産生了。
秦國的一習一俗,貪狠如狼,竭盡武力,缺少大義,而趨向利益。
可以用刑法來施行威嚴,而不可以用教化讓他們行善;可以用獎勵來勉勵他們,而不能用名聲來使他們嚴肅。
覆蓋險阻而以黃河為帶,四周有險關堵塞,地理形勢對它極為有利方便,積蓄充足。
秦孝公想以處于虎、狼之優勢,而吞并天下諸侯。
因此商鞅的法家思想便産生了。
至于象劉氏的著述,觀察天地的形象,通達古今的事理,權衡事理而建立法規,度量形體而施予合宜的措施,探索人們的道德規範,使之符合三皇的風氣,以便擴大道旨。
在幽深微妙之中,探索一精一妙美好的東西;抛棄了它的混濁,斟取它的一精一髓。
而用來統一天下,治理萬物,适應變化,通達不同的方面。
不是依循一個車軌形成的路子,恪守一個角落的偏見,拘泥于有聯系的事物,而不随世道的變遷而轉移,因此放置到尋常之處而不會阻塞,布散到天下而不會有空隙。
如果用理論來推求,那麼便覺得無話可說了。
所用來從事教學的人,本來想指引他們,也隻好不說罷了。
大道的學問是最深的,所以要多多的替它說明,以便表達它的實際情況,萬物是紛壇複雜的,所以廣博他為它論說,以便通達它的意旨。
辭語雖然曲折而又很散亂,紛纭一交一錯而又遙遠松緩,所用來淘汰清除個人的舊有的牢固觀念,使他們沒有凝結閉塞,那麼掌握大道而不會松散。
在長一江一黃河中的腐爛一屍一骨是數不清的,但是祭祀的人要從中汲水,因為它廣大;一杯白酒,蒼蠅淹沒在其中,一個人都不去品嘗,因為它狹小。
果真能夠通達二十篇的論述,看到大概得到要領,可以用來通達九野,取道十門,把天地排除在外,開合山川,對于自一由往返于人世之間,執宰萬物之形,也可以說能悠閑自得了。
如果能象這樣,到達日月而不會有光亮,潤澤萬物而不會消耗;漫布大地啊,而潤滑萬物啊,完全可以用來觀覽一切了。
深遠無邊啊,可以遨遊在廣闊無垠之源啊! 周文王的時候,商纣王是天子,搜刮民賦沒有限度,殺戮無辜不能停止,沉溺于一婬一樂美酒之中,宮廷之中竟象市場一樣;制造了炮烙之刑,挖掉勸谏的賢人之心,剖開孕婦的肚子,天下一心而痛恨他,周文王四代積累善事,修治德行,推行大義。
處在岐周之地。
土地方圓不過百裡,但是天下三分之二的諸侯歸向了他,周文王要以卑下弱小的地位戰勝強暴的纣王,而為天下人民除去兇殘之君,以便成就王道,因此姜太公的兵謀便産生了。
周文王從事伐纣的事業,剛開始便去世了,周武王繼承周文王的大業,采用太公的謀略,傾注全國的兵力,親自穿上甲胄,來讨伐無道不義之君。
在牧野會合天下諸侯,誓師伐纣,終于踏上了天于之位。
天下沒有平定,海内沒有安甯,武王打算使文王的美德昭明天下,使夷狄各自帶着他們的财物前來進獻;道路遙遠的地方不能按時到達,于是便治理三年之喪,把文王一屍一體大殓在兩個楹柱之間,用來等待遠方之人。
周武于立國三年而駕崩,周成王還在襁褓之中,不能執政。
蔡叔、管叔輔助約王公子祿父,想要舉行叛亂。
周公旦繼承父兄文王、武王的事業,掌握了天子的權力,用來安定周王室,而輔佐成王,平定天下大叛亂。
周公擔心争鬥不停止,臣下危及天子,因此便把軍馬釋放到華山,把牛散放到桃林;把戰鼓打破,鼓槌折斷,身插笏闆而朝見,以便安定周王室,鎮壓安撫天下諸侯。
成王已經長大,能夠處理政事,周公便到魯國受封,用這個辦法轉移風氣改變一習一俗。
孔子修治成、康的主張,祖述周公的教訓,用來教導七十個學生,使他們穿戴起周王朝的衣冠,研究遺留下來的典籍,于是儒學便産生了。
墨子學習儒家的學說,接受孔子的思想,認為他的禮節煩瑣而不簡易;豐厚的葬禮,耗費了資财,而使百姓貧困;長久服喪,傷害生命而妨礙政事。
因此背離周朝的法規而使用夏朝的法令。
夏禹的時候,天下發了大水,禹親自拿着畚箕和木鍬,而給百姓作出表率。
疏通黃河而分成九個支流,鑿通一江一而溝溝衆多的河流,開通五湖而注入東海。
在這個時候,燒火的餘燼來不及排除,衣服沾濕了來不及擦拭,死在山陵葬在山陵,死在湖澤葬在湖澤,因此節省财物而簡易的葬禮,簡單的服飾便産生了。
齊桓公的時候,天子的地位卑下,勢力弱小,諸侯用武力互相征伐。
南夷北狄,一交一互侵伐中國,中國沒有斷絕,但僅象細絲一樣,十分危急。
齊國之地,東邊背靠大海,北面有黃河作阻塞,地盤狹小,田地很少,而百姓多有智術和巧詐,桓公憂慮中國的隅禍患,苦于夷狄的戰亂,想來保存滅亡的國家,繼續絕嗣的宗族,使大于的地位尊崇起來,增廣文、武的事業,因此管子的著作便産生了。
齊景公在宮廷内貪戀音樂美色,在外愛好走狗、駿馬,射箭打獵便忘掉歸來,喜歡賢人但是常常不能辨别。
建起豪華的路寝之台,聚集銅鐵鑄起了大鐘,在庭下值擊之後,引起遠郊的野雞嗚叫。
一個朝上便賜給群臣三萬斛糧食。
梁邱據、子家哙在左右引誘景公。
因此晏子的諷谏便産生了。
戰國的時候,六國諸侯地域各不相同,大水阻礙,高山隔絕,各自治理自己的境内,守衛着分割的土地,掌握着他們的大權,擅自發布政令,下面沒有諸侯之長,上面沒有天子統治。
用武力争奪權力,勝利的為尊。
他們依仗聯合之國,約定能夠招緻的重兵,剖開符契,連結遠方的援兵,用來防守他們的國家,護衛他們的社稷。
因此縱橫、長短之術産生了。
申不害,是韓昭王的輔佐。
韓國原是由晉分割而建立的。
土地貧瘠,而百姓險惡,又介于大國之間。
晉國原來的禮儀沒有廢止,韓國的新法又重新出現;先君的命令沒有收回,後君的命令又接着而下。
新、舊相反,前後相抵觸,百官相背而混亂,不知如何使用。
因此刑名之學便産生了。
秦國的一習一俗,貪狠如狼,竭盡武力,缺少大義,而趨向利益。
可以用刑法來施行威嚴,而不可以用教化讓他們行善;可以用獎勵來勉勵他們,而不能用名聲來使他們嚴肅。
覆蓋險阻而以黃河為帶,四周有險關堵塞,地理形勢對它極為有利方便,積蓄充足。
秦孝公想以處于虎、狼之優勢,而吞并天下諸侯。
因此商鞅的法家思想便産生了。
至于象劉氏的著述,觀察天地的形象,通達古今的事理,權衡事理而建立法規,度量形體而施予合宜的措施,探索人們的道德規範,使之符合三皇的風氣,以便擴大道旨。
在幽深微妙之中,探索一精一妙美好的東西;抛棄了它的混濁,斟取它的一精一髓。
而用來統一天下,治理萬物,适應變化,通達不同的方面。
不是依循一個車軌形成的路子,恪守一個角落的偏見,拘泥于有聯系的事物,而不随世道的變遷而轉移,因此放置到尋常之處而不會阻塞,布散到天下而不會有空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