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卷二十一 要略
關燈
小
中
大
加以解釋,而用來補救治政的過失。
《兵略》的内容,是用來說明戰勝敵人、攻取敵陣的方法,軍事形勢的機變,欺詐多變的戰術;體察軍事鬥争的規律,采取後發制人的策略。
而用來表明戰争的勝負,沒有大道是行不通的;知道奪取破陣、堅奪城池,沒有德性是不能強大的。
如果真正明了這個意旨,前進後退,左沖左突都沒有什麼失去的;打擊危險之敵,乘着有利的形勢,來作為憑借,而把清解作為準則。
避開實力,攻擊虛弱之敵,就象驅趕牛羊一樣。
這就是所說的用兵問題。
《說山》《說林》的内容,是用來開通百事的堵塞,而使萬物的障礙暢通無阻。
借用比喻來選取對象,聯系不同的種類和殊别的形體,用來領會人世間事物的要義,解開紐結,解釋疑一團一,而用來闡明百事變化的征兆。
《人間》的内容,是用來觀察禍福的變化,考察利害的正反演變;按照脈絡研究得失的蹤迹,揭示事物終終的更替關系。
分清各種事物的微小區别,陳述存也、滅亡的機變,使人們知道壞事可以變為好事,失去可以變為得到,成功可以變為失敗,有利可以變為有害。
果真理解了它的深遠意義,那麼就可以在世俗之間俯仰曲伸了,而不會被讒佞和壞人所傷害。
《修務》别的内容,是用來針對有人對&ldquo道&rdquo沒有一精一深的理解,對旨意觀點沒有深入探索,隻重視那此文辭,反而誤把清靜作為法則,把淡漠作為根本,就會松懈堕落而放棄學業,放縱一情欲,滿足安逸,想用馬馬虎虎、自我放蕩,就把大道堵塞。
現在瘋子是沒有憂慮的,聖人也是沒有憂慮的。
聖人沒有憂慮,是用德性來協調;瘋子沒有憂慮,不知道禍、福的發生。
因此通曉大道的人實行&ldquo無為&rdquo,和根本不懂的人實行&ldquo無為&rdquo是相同的,他們所用來實行&ldquo無為&rdquo的原因則是根本不同的。
因此,這就是那些稱說虛浮不實和沒有根據的言論,根本不懂的人能夠聽從的原因。
所用來使求學的人不斷勤勉努力,這樣自己也就差不多達到要求了吧! 《泰族》的内容,是研究道旨和德性義系的。
&ldquo道&rdquo充滿四方八極,高的至高無上,上面使日月星大放光明,下面使水土和諧。
給古今之道規定法則,給倫理關系确定順序,總括萬方的要旨,而把它們歸向根本&mdash&mdash道。
以便用來規劃治理天下,管理統治天下之事,于是便要探索思想和意識的源流,理順人的情性。
用來安置清淨平正的靈魂,徹底澄清變化莫測的精神,以便能同自然祥和之氣相結合。
用來觀覽五帝三皇的業迹,含懷着上天的意旨,懷抱着大地之氣;執掌公正,飽含和氣;大德在内心形成,而凝結在天地之中,引發陰、陽二氣;規定了四季的時序,正氣傳布四方。
用它來安撫天下就會安甯,推廣它就能得到施行。
于是便用來化育萬物,流動感化一切生物。
就象唱歌就有和聲,活動就有跟随&mdash樣,天下之内,一個意念而歸向一起。
因此瑞星山現,吉祥之風來臨,黃龍随之降下,鳳凰在樹上築巢,麒麟在郊野停息。
大德沒有在内心形成,而推行他的法令,專門使用法制,天地之神不會響應,幸福吉祥不會來臨;四海之内不能賓服,兆億人不能歸順。
因此,道德在内心形成,這是治國的最大根本。
這就是《鴻烈》中的《泰族》所要表達的内容。
概括著書的目的,是用來觀察大道的開啟和阻塞,希望後代能夠值得舉止措施、取舍的适當辦法,在外部和萬物一交一接而不緻迷惑,在内部能夠用來靜處精神頤養元氣,一溫一煦最高的和氣,而自己也能夠從中得到快樂,這些都是從天地之中得到的。
因此談論人道而不明白事物的始終變化,便不知道學習仿效的對象;談論事物的始終變化,而不明了天地四時的變化,便不知道回避災禍和忌諱的事情;談說天地四時之間的變化,而不去引用譬喻援引類似的例證,便不如道一精一妙微小的事物;談論人的最微妙的一精一氣不探索人的神氣發生原因,便不知道養生的機變;探索人之常情而不談論最高的道德,便不知道五種行為之間的差别,談論天子之道而不說諸侯國君之事,便不知道大小的等次;淡論國君之事而不去陳說譬喻,便不知道掌握動靜的适度;談論陳說譬喻,而不論及一習一俗的變化,便不知道會合大要;談論一習一俗變化而不談往古之事,就不了解道德的對應變化;了解道德的對應變化而不知道世事的曲折,便不能配合各種變故;知道廣博地論說而不知道闡明一精一微之言,便不能從容不迫;通曉書籍文章而不知道用兵的要旨,便沒有辦法應付突然變故;知道大要而不知道使用譬喻,就沒有辦法推論明白事理;了解公正之道而不知道人間曲直,便不能應對禍福;知道人間之事而不了解努力進取,便不能來使學習的人勤奮學業。
想盡力減少它的文字,總括的它的要點,但是不經過委婉曲折地引入境地,便不能夠窮盡道德的旨意。
因此著書二十篇,這樣天地之間的道理便探究清楚了。
人世間的事情便全部接觸了,帝王統治天下的方法已經全備了。
書中的論說有的談論小事,有的涉及大事,有細微之說,也有粗疏之言,每卷旨趣都是不同的,各自都有論述的文字。
現在專門談論道,那麼是沒有地方不存在的;但是能夠得到根本而能知道未節的,恐怕隻有聖人了。
現在的學習的人沒有聖人之才,如果不替他們詳細解說,那麼就會終身困頓于雜亂昏暗之中,而不知道在光明的道路上醒悟。
現在《周易》中的乾和坤,完全能夠窮盡道術通達旨意了,八卦可以識别吉兇知道禍福了;但是伏羲還為它演變而成了六十四個卦象,周文上又增加了六爻,所用來探究測度明朗之道,而遠溯萬物的本源。
五音的數量,不過宮商角微羽,但是五弦的琴不能夠彈奏,必須有高音、低音的更互相和,然後才能成為曲子。
現在畫一個龍頭,觀看的人不知道是什麼野獸,全部畫完它的形狀,那麼就不會懷疑了。
現在說到&ldquo道
《兵略》的内容,是用來說明戰勝敵人、攻取敵陣的方法,軍事形勢的機變,欺詐多變的戰術;體察軍事鬥争的規律,采取後發制人的策略。
而用來表明戰争的勝負,沒有大道是行不通的;知道奪取破陣、堅奪城池,沒有德性是不能強大的。
如果真正明了這個意旨,前進後退,左沖左突都沒有什麼失去的;打擊危險之敵,乘着有利的形勢,來作為憑借,而把清解作為準則。
避開實力,攻擊虛弱之敵,就象驅趕牛羊一樣。
這就是所說的用兵問題。
《說山》《說林》的内容,是用來開通百事的堵塞,而使萬物的障礙暢通無阻。
借用比喻來選取對象,聯系不同的種類和殊别的形體,用來領會人世間事物的要義,解開紐結,解釋疑一團一,而用來闡明百事變化的征兆。
《人間》的内容,是用來觀察禍福的變化,考察利害的正反演變;按照脈絡研究得失的蹤迹,揭示事物終終的更替關系。
分清各種事物的微小區别,陳述存也、滅亡的機變,使人們知道壞事可以變為好事,失去可以變為得到,成功可以變為失敗,有利可以變為有害。
果真理解了它的深遠意義,那麼就可以在世俗之間俯仰曲伸了,而不會被讒佞和壞人所傷害。
《修務》别的内容,是用來針對有人對&ldquo道&rdquo沒有一精一深的理解,對旨意觀點沒有深入探索,隻重視那此文辭,反而誤把清靜作為法則,把淡漠作為根本,就會松懈堕落而放棄學業,放縱一情欲,滿足安逸,想用馬馬虎虎、自我放蕩,就把大道堵塞。
現在瘋子是沒有憂慮的,聖人也是沒有憂慮的。
聖人沒有憂慮,是用德性來協調;瘋子沒有憂慮,不知道禍、福的發生。
因此通曉大道的人實行&ldquo無為&rdquo,和根本不懂的人實行&ldquo無為&rdquo是相同的,他們所用來實行&ldquo無為&rdquo的原因則是根本不同的。
因此,這就是那些稱說虛浮不實和沒有根據的言論,根本不懂的人能夠聽從的原因。
所用來使求學的人不斷勤勉努力,這樣自己也就差不多達到要求了吧! 《泰族》的内容,是研究道旨和德性義系的。
&ldquo道&rdquo充滿四方八極,高的至高無上,上面使日月星大放光明,下面使水土和諧。
給古今之道規定法則,給倫理關系确定順序,總括萬方的要旨,而把它們歸向根本&mdash&mdash道。
以便用來規劃治理天下,管理統治天下之事,于是便要探索思想和意識的源流,理順人的情性。
用來安置清淨平正的靈魂,徹底澄清變化莫測的精神,以便能同自然祥和之氣相結合。
用來觀覽五帝三皇的業迹,含懷着上天的意旨,懷抱着大地之氣;執掌公正,飽含和氣;大德在内心形成,而凝結在天地之中,引發陰、陽二氣;規定了四季的時序,正氣傳布四方。
用它來安撫天下就會安甯,推廣它就能得到施行。
于是便用來化育萬物,流動感化一切生物。
就象唱歌就有和聲,活動就有跟随&mdash樣,天下之内,一個意念而歸向一起。
因此瑞星山現,吉祥之風來臨,黃龍随之降下,鳳凰在樹上築巢,麒麟在郊野停息。
大德沒有在内心形成,而推行他的法令,專門使用法制,天地之神不會響應,幸福吉祥不會來臨;四海之内不能賓服,兆億人不能歸順。
因此,道德在内心形成,這是治國的最大根本。
這就是《鴻烈》中的《泰族》所要表達的内容。
概括著書的目的,是用來觀察大道的開啟和阻塞,希望後代能夠值得舉止措施、取舍的适當辦法,在外部和萬物一交一接而不緻迷惑,在内部能夠用來靜處精神頤養元氣,一溫一煦最高的和氣,而自己也能夠從中得到快樂,這些都是從天地之中得到的。
因此談論人道而不明白事物的始終變化,便不知道學習仿效的對象;談論事物的始終變化,而不明了天地四時的變化,便不知道回避災禍和忌諱的事情;談說天地四時之間的變化,而不去引用譬喻援引類似的例證,便不如道一精一妙微小的事物;談論人的最微妙的一精一氣不探索人的神氣發生原因,便不知道養生的機變;探索人之常情而不談論最高的道德,便不知道五種行為之間的差别,談論天子之道而不說諸侯國君之事,便不知道大小的等次;淡論國君之事而不去陳說譬喻,便不知道掌握動靜的适度;談論陳說譬喻,而不論及一習一俗的變化,便不知道會合大要;談論一習一俗變化而不談往古之事,就不了解道德的對應變化;了解道德的對應變化而不知道世事的曲折,便不能配合各種變故;知道廣博地論說而不知道闡明一精一微之言,便不能從容不迫;通曉書籍文章而不知道用兵的要旨,便沒有辦法應付突然變故;知道大要而不知道使用譬喻,就沒有辦法推論明白事理;了解公正之道而不知道人間曲直,便不能應對禍福;知道人間之事而不了解努力進取,便不能來使學習的人勤奮學業。
想盡力減少它的文字,總括的它的要點,但是不經過委婉曲折地引入境地,便不能夠窮盡道德的旨意。
因此著書二十篇,這樣天地之間的道理便探究清楚了。
人世間的事情便全部接觸了,帝王統治天下的方法已經全備了。
書中的論說有的談論小事,有的涉及大事,有細微之說,也有粗疏之言,每卷旨趣都是不同的,各自都有論述的文字。
現在專門談論道,那麼是沒有地方不存在的;但是能夠得到根本而能知道未節的,恐怕隻有聖人了。
現在的學習的人沒有聖人之才,如果不替他們詳細解說,那麼就會終身困頓于雜亂昏暗之中,而不知道在光明的道路上醒悟。
現在《周易》中的乾和坤,完全能夠窮盡道術通達旨意了,八卦可以識别吉兇知道禍福了;但是伏羲還為它演變而成了六十四個卦象,周文上又增加了六爻,所用來探究測度明朗之道,而遠溯萬物的本源。
五音的數量,不過宮商角微羽,但是五弦的琴不能夠彈奏,必須有高音、低音的更互相和,然後才能成為曲子。
現在畫一個龍頭,觀看的人不知道是什麼野獸,全部畫完它的形狀,那麼就不會懷疑了。
現在說到&ldquo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