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卷二十一 要略
關燈
小
中
大
二十篇,有《原道》,有《俶真》,有《天文》,有《地形》,有《時則》,有《覽冥》,有《精神》,有《本經》,有《主術》,有《缪稱》,有《齊俗》,有《道應》,有《氾論》,有《诠言》,有《兵略》,有《說山》,有《說林》,有《人間》,有《修務》,有《泰族》。
《原道》的内容,規劃了天地四方,探索萬物的形成規律,拟象元氣的形狀,探測大道的深遠,而翺翔在無所不包的領域之内。
雖然寄托在小處但包容探廣,持守簡約但治理廣大,使人們懂得禍福發生的先後次序,也可以了解行、止的利害關系。
果真能夠通達它的旨意,對廣博紛煩的事物便可以得到透徹的了解了。
要想用一句話來明白其中的道理,那麼就是尊重天道而保持本性;想見第二句話來通曉其中的道理,就是輕視外物而重視自身;要想用第三句話來探究其中的奧秘,就是抛去外物而返回真情。
掌握了其中的要領,可以對内潤澤五髒六腑,對外浸漬肌肉皮膚。
親身體驗到這個自然的法則,可以和它伴随終身。
可以用來應對萬方,攬合百變。
對待萬方百變,就象弄丸掌中,自己也完全可以得到其中的樂趣。
《俶真》的内容,探求自然界起始終結的變化規律,包含了微妙的有、無相生的一精一髓,辨别萬物的變化規律,等齊合同生相死的形體關系,使人明白超然物外而返回真性的道理,審察清楚仁義的得失,溝通相同與差别之間的聯系,觀察最高的道德的領屬關系,尋求千變萬化的頭緒,解說清楚深奧玄妙的符驗,通達自然變化的根源。
《天文》的内容,是用來協調陰陽二氣的關系,理順日月運行的規律,掌握發生、禁止的季節變化,排列星辰運行的順序;知道逆行、順行的變化,避開忌諱和禍殃的發生;順從天時規律的對應變化,确定五星之神活動的規則。
使人能夠尊奉天道、順應變化,而不會擾亂它的正常規律。
《地形》的内容,是用來窮究南北的長度,測清東西的寬度,劃分山陵的形勢,區别大川深谷的流向,明确萬物的根本,知道生物繁多的種類,羅列山川的數量,規劃遠近的道路。
使人通達通達周詳,不可以因外物而妄動,不能夠因怪物而驚恐。
《時則》的内容,是說上面安依循自然運行的時序,下面要盡力發揮土地的潛力;據守六度的法則,實行适宜的節令,符合人類生活的規律,形成十二個月的月令,作為共同遵循的準則,&mdash月一年,終而複始,在沒有窮盡地運行着,按照自然法則,依樣效法。
便知道禍福産生的規律,持守和舍棄,開發和禁止,各自都有鬼神的忌日。
國君發布政令,按時教化百姓。
這樣可以使統治天下的國君,知道所從事的政事。
《覽冥》的内容,是用來說明最一精一微之氣可以上通九天,最微小的事物可以淪沒在無形之中,純清一精一粹之屋可以進入最潔淨的境地,光明的東西可以通向黑暗之中。
于是便可以挹取萬物,招引同類。
撮持積聚,漸漸形成相類似的事物。
萬物中能夠表明意旨,而用形象摹畫出來的事物,于是便同自然界的貫通凝塞,疏決川渎,堵塞險要相關聯,引導人們的意志,同無窮無盡的事物聯系起來,用以表明萬物種類之間的互相感應關系,說明相同之氣可以互相應和,陰陽二氣的互相融合,而能使天地之間的征兆顯露出來,以便使人用來觀察遙遠而廣博的事物。
《精神》的内容,用來探讨人類産生的本源,而明白人的形骸、九竅,得到形象是與上天同一的;人一體的血液、一精一氣,是和自然界的雷霆風雨相比照的;人一體的喜怒哀樂,是和白天黑夜、嚴寒酷暑相變化的。
審查死生的分别,區别相同、不問的迹象。
調節動靜的機關、而返回到性命的根本之處。
所用來使人愛護保養他的精神,撫慰甯靜他的魂魄,不因為外物而改變自己的天性,而堅守大道的根本。
《本經》的内容,是用來彰明聖人的美好德行,通達古代聖賢開創的道德規範,略列哀世道德的頹敗和古今道德的變化,用來褒揚先世的隆盛,而貶斥末世的弊政。
用來使人廢黜耳目的聰明,甯靜精神上引起的激動,抑制由于情欲而産生的五種一婬一逸,調節用來養性的天和,分散帝王所操持的權柄,羅列大小之間的差别。
《主術》的内容,是講國君統治天下之事。
國君按照百官任職,督察責罰,使群臣各自盡到自己的才能,高明地執掌權柄,用來控制臣下,舉出名目,按照實際督責檢查,并且互相參照。
以便使國君學握權術,抓住要害,不緻妄生喜怒之情。
他的統治術使邪曲正直,排除私欲而能樹立公道。
可以使百官象枝條通往樹幹,如車輻辏聚車軸,各自力求幹好本業,人人便可以建立他們的功業,這就是國君統治的聰明之處。
《缪稱》的内容,解析道德的理論,排列仁義的區别,稍微間雜人世間的事情,全部彙集在變化莫測的大道之中;假借外物的形象來取得耦合的例證,以便用來相互比方,就象截斷小的竹子作為符節,用來适應小的需求一洋。
對于解決人們所用的片面之說和巧辯之論,那麼就可以感通應對而不緻缺乏理論了。
《齊俗》的内容,是用來統一萬物的長短優劣,齊同九夷的風氣,溝通古今不同的論說,貫通萬物生存的道理,裁定禮義的适宜内容,規劃人世間事情的終始。
《道應》的内容,選取成功之事的事迹,追尋觀察往古之時的印迹,考察禍福利害之間的正反關系;同老子、莊子的學說相驗證,以便符合得失的趨勢。
《氾論》的内容,是象用針線穿插在衣縫之間,如同木楔補綴在齒縫之隙。
通過捷徑使曲道變成正直,以便推論事物的本來面目,而預見得失的變比和利害的正反關系。
以便用來使人不盲目沉一淪在勢利之中,不被事态的變化所迷惑;符合天道運行規律,并且考察時勢的變化,而能夠與自然&mdash起轉移變遷。
《诠言》的内容,是用來比類人世之事的意旨,解釋辨明國家治亂的根本,比較深微之旨的奧妙,用最根本的道理
《原道》的内容,規劃了天地四方,探索萬物的形成規律,拟象元氣的形狀,探測大道的深遠,而翺翔在無所不包的領域之内。
雖然寄托在小處但包容探廣,持守簡約但治理廣大,使人們懂得禍福發生的先後次序,也可以了解行、止的利害關系。
果真能夠通達它的旨意,對廣博紛煩的事物便可以得到透徹的了解了。
要想用一句話來明白其中的道理,那麼就是尊重天道而保持本性;想見第二句話來通曉其中的道理,就是輕視外物而重視自身;要想用第三句話來探究其中的奧秘,就是抛去外物而返回真情。
掌握了其中的要領,可以對内潤澤五髒六腑,對外浸漬肌肉皮膚。
親身體驗到這個自然的法則,可以和它伴随終身。
可以用來應對萬方,攬合百變。
對待萬方百變,就象弄丸掌中,自己也完全可以得到其中的樂趣。
《俶真》的内容,探求自然界起始終結的變化規律,包含了微妙的有、無相生的一精一髓,辨别萬物的變化規律,等齊合同生相死的形體關系,使人明白超然物外而返回真性的道理,審察清楚仁義的得失,溝通相同與差别之間的聯系,觀察最高的道德的領屬關系,尋求千變萬化的頭緒,解說清楚深奧玄妙的符驗,通達自然變化的根源。
《天文》的内容,是用來協調陰陽二氣的關系,理順日月運行的規律,掌握發生、禁止的季節變化,排列星辰運行的順序;知道逆行、順行的變化,避開忌諱和禍殃的發生;順從天時規律的對應變化,确定五星之神活動的規則。
使人能夠尊奉天道、順應變化,而不會擾亂它的正常規律。
《地形》的内容,是用來窮究南北的長度,測清東西的寬度,劃分山陵的形勢,區别大川深谷的流向,明确萬物的根本,知道生物繁多的種類,羅列山川的數量,規劃遠近的道路。
使人通達通達周詳,不可以因外物而妄動,不能夠因怪物而驚恐。
《時則》的内容,是說上面安依循自然運行的時序,下面要盡力發揮土地的潛力;據守六度的法則,實行适宜的節令,符合人類生活的規律,形成十二個月的月令,作為共同遵循的準則,&mdash月一年,終而複始,在沒有窮盡地運行着,按照自然法則,依樣效法。
便知道禍福産生的規律,持守和舍棄,開發和禁止,各自都有鬼神的忌日。
國君發布政令,按時教化百姓。
這樣可以使統治天下的國君,知道所從事的政事。
《覽冥》的内容,是用來說明最一精一微之氣可以上通九天,最微小的事物可以淪沒在無形之中,純清一精一粹之屋可以進入最潔淨的境地,光明的東西可以通向黑暗之中。
于是便可以挹取萬物,招引同類。
撮持積聚,漸漸形成相類似的事物。
萬物中能夠表明意旨,而用形象摹畫出來的事物,于是便同自然界的貫通凝塞,疏決川渎,堵塞險要相關聯,引導人們的意志,同無窮無盡的事物聯系起來,用以表明萬物種類之間的互相感應關系,說明相同之氣可以互相應和,陰陽二氣的互相融合,而能使天地之間的征兆顯露出來,以便使人用來觀察遙遠而廣博的事物。
《精神》的内容,用來探讨人類産生的本源,而明白人的形骸、九竅,得到形象是與上天同一的;人一體的血液、一精一氣,是和自然界的雷霆風雨相比照的;人一體的喜怒哀樂,是和白天黑夜、嚴寒酷暑相變化的。
審查死生的分别,區别相同、不問的迹象。
調節動靜的機關、而返回到性命的根本之處。
所用來使人愛護保養他的精神,撫慰甯靜他的魂魄,不因為外物而改變自己的天性,而堅守大道的根本。
《本經》的内容,是用來彰明聖人的美好德行,通達古代聖賢開創的道德規範,略列哀世道德的頹敗和古今道德的變化,用來褒揚先世的隆盛,而貶斥末世的弊政。
用來使人廢黜耳目的聰明,甯靜精神上引起的激動,抑制由于情欲而産生的五種一婬一逸,調節用來養性的天和,分散帝王所操持的權柄,羅列大小之間的差别。
《主術》的内容,是講國君統治天下之事。
國君按照百官任職,督察責罰,使群臣各自盡到自己的才能,高明地執掌權柄,用來控制臣下,舉出名目,按照實際督責檢查,并且互相參照。
以便使國君學握權術,抓住要害,不緻妄生喜怒之情。
他的統治術使邪曲正直,排除私欲而能樹立公道。
可以使百官象枝條通往樹幹,如車輻辏聚車軸,各自力求幹好本業,人人便可以建立他們的功業,這就是國君統治的聰明之處。
《缪稱》的内容,解析道德的理論,排列仁義的區别,稍微間雜人世間的事情,全部彙集在變化莫測的大道之中;假借外物的形象來取得耦合的例證,以便用來相互比方,就象截斷小的竹子作為符節,用來适應小的需求一洋。
對于解決人們所用的片面之說和巧辯之論,那麼就可以感通應對而不緻缺乏理論了。
《齊俗》的内容,是用來統一萬物的長短優劣,齊同九夷的風氣,溝通古今不同的論說,貫通萬物生存的道理,裁定禮義的适宜内容,規劃人世間事情的終始。
《道應》的内容,選取成功之事的事迹,追尋觀察往古之時的印迹,考察禍福利害之間的正反關系;同老子、
《氾論》的内容,是象用針線穿插在衣縫之間,如同木楔補綴在齒縫之隙。
通過捷徑使曲道變成正直,以便推論事物的本來面目,而預見得失的變比和利害的正反關系。
以便用來使人不盲目沉一淪在勢利之中,不被事态的變化所迷惑;符合天道運行規律,并且考察時勢的變化,而能夠與自然&mdash起轉移變遷。
《诠言》的内容,是用來比類人世之事的意旨,解釋辨明國家治亂的根本,比較深微之旨的奧妙,用最根本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