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卷二十一 要略
關燈
小
中
大
知舉錯取舍之宜适,外與物接而不眩,内有以處神養氣,宴場至和,而已自樂所受乎天地者也。
故言道而不明終始,則不知所仿依;言終始而不明天地四時,則不知所避諱;言天地四時而不引譬援類,則不知一精一微;言至一精一而不原人之神氣,則不知養生之機;原人情而不言大聖之德,則不知五行之差;言帝道而水言君事,則不知小大之衰;言君事而不為稱喻,則不知動靜之宜;言稱喻而不言俗變,則不知合同大指;已言俗變而不言往事,則不知道德之應;知道德而不知世曲,則無以耦萬方;知記論而不知诠言,則無以從容;通書文而不知兵指,則無以應卒;已知大略而不知譬喻,則無以推明事;知公道而不知人間,則無以應禍福;知人間而不知修務,則無以使學者勸力。
欲強省其辭,覽總其要,弗曲行區入,則不足以窮道德之意。
故著書二十篇,則天地之理究矣,人間之事接矣,帝王之道備矣。
其言有小有巨,有微有粗,指奏卷異,各有為語。
今專言道,則無不在焉,然而能得本知未者,其唯聖人也。
今學者無聖人之才,而不為詳說,則終身颠頓乎混溟之中,而不知覺宿乎昭明之術矣。
今《易》之《乾》《坤》足以窮道通意也,八卦可以識吉兇、知禍福矣,然而伏羲為之六十四變,周室增以六一交一,所以原測淑清之道,而裙逐萬物之祖也。
夫五音之數,不過宮、商、角、徵、羽,然而五弦之琴不可鼓也,必有細大駕和,而後可以成曲。
今畫龍首,觀者不知其何獸也,具其形,則不疑矣。
今謂之道則多,謂之物則少,謂之木則博,謂之事則淺,推之以論,則無可言者,所以為學者,固欲緻之不言而已也。
夫道論至深,故多為之辭以抒其情;萬物至衆,故博為之說以通其意。
辭雖壇卷連漫,絞紛遠緩,所以挑汰滌蕩至意,使之無凝竭底滞,卷握而不散也。
夫一江一河之腐胔不可勝數,然祭者汲焉,大也。
一杯酒白,蠅漬其中,匹夫弗嘗者,小也。
誠通乎二十篇之論,睹凡得要,以通九野,徑十門,外天地,捭山川,其于逍遙一世之間,宰匠萬物之形,亦優遊矣。
若然者,挾日月而不姚,潤萬物而不耗。
曼兮洮兮,足以覽矣!藐兮浩兮,曠曠兮,可以遊矣! 文王之時,纣為天子,賦斂無度,殺戮無止,康梁沉湎,宮中成市,作為炮烙之刑,剖谏者,剔孕婦,天下同心而苦之。
文王四世累善,修德行義,處歧周之間,地方不過百裡,天下二垂歸之。
文王欲以卑弱制強暴,以為天下去殘除賊而成王道,故太公之謀生焉。
文王業之而不卒,武王繼文王之業,用大公之謀,悉索薄賦,躬撮甲胄,以伐無道而讨個義,誓師牧野,以踐天于之位。
天下未定,海内未輯,武王欲昭文王之令德,使夷狄各以其賄來貢,遼遠未能至,故治三年之喪,殡文王于兩楹之間,以俟遠方。
武王立三年而崩,成工在褓襁之中,未能用事,蔡叔、管叔輔公子祿父而欲為亂。
周公繼文王之業,持天子之政,以股肱周室,輔翼成王。
懼争道之不塞,臣下之危上也,故縱馬華山,放牛桃林,敗鼓折抱,措饬而朝,以甯靜王室,鎮撫諸侯。
成王既壯,能從政事,周公受封于魯,以此移風易俗。
孔子修成康之道,述周公之訓,以教七十子,使服其衣冠,修其篇籍,故儒者之學生焉。
墨子學儒者之業,受孔子之術,以為其禮煩擾而不說,厚葬靡财而貧民,服傷生而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政。
禹之時,天下大水。
禹身執蔂垂,以為民先,剔河而道九岐,鑿一江一而通九路,辟五湖而定東海。
當此之時,燒不暇撌,濡不給扢,死陵者葬陵,死澤者葬澤,故節财、薄葬、閑服生焉。
齊桓公之時,天子卑弱,諸侯力征,南夷北狄,交代中國,中國之不絕如線。
齊國之地,東負海而北障河,地狹田少而民多智巧。
桓公憂中國之患,苦夷狄之亂,欲以存亡繼絕,崇天子之位,廣文武之業,故《管子》之書生焉。
齊景公内好聲色,外好狗馬,獵射亡歸,好色無辯,作為路寝之台,族鑄大鐘,撞之庭下,郊雉皆呴,一朝用三千鐘贛,梁丘據、子家哙導于左右,故晏子之谏生焉。
晚世之時,六國諸侯,谿異谷别,水絕山隔,各自治其境内,守其分地,握其權柄,擅其政令。
下無方伯,上無天子,力征争權,勝者為右,恃連與國,約重緻,剖信符,結遠援,以守其國家,持其社稷,故縱橫修短生焉。
申子者,韓昭厘之佐;韓,晉别國也,地墽民險,而介于大國之間,晉國之故禮未滅,韓國之新法重出,先君之令未收,後君之令又下,新故相反,前後相缪,百官背亂,不知所用,故刑名之書生焉。
秦國之俗,貪狼強力,寡義而趨利,可威以刑,而不可化以善;可勸以賞,而不可厲以名。
被險而帶河,四塞以為固,地利形便,畜積殷富,孝公欲以虎狼之勢而吞諸侯,故商鞅之法生焉。
若劉氏之書,觀天地之象,通古今之事,權事而立制,度形而施宜。
原道之心,合三王之風,以儲與扈冶,玄眇之中,一精一搖覽靡,棄其畛契,斟其淑靜,以統天下,理萬物,應變化,通殊類,非循一迹之路,守一隅之指,拘系牽連之物,而不與世推移也,故置之尋常而不塞,布之天下而不窕。
【譯文】 著書立說的目的,是用來整治道德,規劃人世之事。
向上考察天道的變化規律,向下研究大地的萬事萬物,在中間能夠把許多道理貫通起來。
即使這部書不能把深奧玄妙的道理提煉出來,但涉獵廣泛,也完全能夠觀察事物的終始了。
如果隻是提綱挈領地說明大概的意思,而文章中不去剖析最基本的材料,分清事物的本來面貌,擔心别人會對基本理論糊裡糊塗地搞不清楚,因此較多地增加了一些文字,廣泛地加以闡述說明,又害怕别人脫離根本而迢求未接,所以光談大道而不談人事,那麼便沒有辦法和社會一起共處:談論人事而不談大道,那麼便不能和自然變化一起行止。
因此著作
故言道而不明終始,則不知所仿依;言終始而不明天地四時,則不知所避諱;言天地四時而不引譬援類,則不知一精一微;言至一精一而不原人之神氣,則不知養生之機;原人情而不言大聖之德,則不知五行之差;言帝道而水言君事,則不知小大之衰;言君事而不為稱喻,則不知動靜之宜;言稱喻而不言俗變,則不知合同大指;已言俗變而不言往事,則不知道德之應;知道德而不知世曲,則無以耦萬方;知記論而不知诠言,則無以從容;通書文而不知兵指,則無以應卒;已知大略而不知譬喻,則無以推明事;知公道而不知人間,則無以應禍福;知人間而不知修務,則無以使學者勸力。
欲強省其辭,覽總其要,弗曲行區入,則不足以窮道德之意。
故著書二十篇,則天地之理究矣,人間之事接矣,帝王之道備矣。
其言有小有巨,有微有粗,指奏卷異,各有為語。
今專言道,則無不在焉,然而能得本知未者,其唯聖人也。
今學者無聖人之才,而不為詳說,則終身颠頓乎混溟之中,而不知覺宿乎昭明之術矣。
今《易》之《乾》《坤》足以窮道通意也,八卦可以識吉兇、知禍福矣,然而伏羲為之六十四變,周室增以六一交一,所以原測淑清之道,而裙逐萬物之祖也。
夫五音之數,不過宮、商、角、徵、羽,然而五弦之琴不可鼓也,必有細大駕和,而後可以成曲。
今畫龍首,觀者不知其何獸也,具其形,則不疑矣。
今謂之道則多,謂之物則少,謂之木則博,謂之事則淺,推之以論,則無可言者,所以為學者,固欲緻之不言而已也。
夫道論至深,故多為之辭以抒其情;萬物至衆,故博為之說以通其意。
辭雖壇卷連漫,絞紛遠緩,所以挑汰滌蕩至意,使之無凝竭底滞,卷握而不散也。
夫一江一河之腐胔不可勝數,然祭者汲焉,大也。
一杯酒白,蠅漬其中,匹夫弗嘗者,小也。
誠通乎二十篇之論,睹凡得要,以通九野,徑十門,外天地,捭山川,其于逍遙一世之間,宰匠萬物之形,亦優遊矣。
若然者,挾日月而不姚,潤萬物而不耗。
曼兮洮兮,足以覽矣!藐兮浩兮,曠曠兮,可以遊矣! 文王之時,纣為天子,賦斂無度,殺戮無止,康梁沉湎,宮中成市,作為炮烙之刑,剖谏者,剔孕婦,天下同心而苦之。
文王四世累善,修德行義,處歧周之間,地方不過百裡,天下二垂歸之。
文王欲以卑弱制強暴,以為天下去殘除賊而成王道,故太公之謀生焉。
文王業之而不卒,武王繼文王之業,用大公之謀,悉索薄賦,躬撮甲胄,以伐無道而讨個義,誓師牧野,以踐天于之位。
天下未定,海内未輯,武王欲昭文王之令德,使夷狄各以其賄來貢,遼遠未能至,故治三年之喪,殡文王于兩楹之間,以俟遠方。
武王立三年而崩,成工在褓襁之中,未能用事,蔡叔、管叔輔公子祿父而欲為亂。
周公繼文王之業,持天子之政,以股肱周室,輔翼成王。
懼争道之不塞,臣下之危上也,故縱馬華山,放牛桃林,敗鼓折抱,措饬而朝,以甯靜王室,鎮撫諸侯。
成王既壯,能從政事,周公受封于魯,以此移風易俗。
孔子修成康之道,述周公之訓,以教七十子,使服其衣冠,修其篇籍,故儒者之學生焉。
禹之時,天下大水。
禹身執蔂垂,以為民先,剔河而道九岐,鑿一江一而通九路,辟五湖而定東海。
當此之時,燒不暇撌,濡不給扢,死陵者葬陵,死澤者葬澤,故節财、薄葬、閑服生焉。
齊桓公之時,天子卑弱,諸侯力征,南夷北狄,交代中國,中國之不絕如線。
齊國之地,東負海而北障河,地狹田少而民多智巧。
桓公憂中國之患,苦夷狄之亂,欲以存亡繼絕,崇天子之位,廣文武之業,故《
齊景公内好聲色,外好狗馬,獵射亡歸,好色無辯,作為路寝之台,族鑄大鐘,撞之庭下,郊雉皆呴,一朝用三千鐘贛,梁丘據、子家哙導于左右,故晏子之谏生焉。
晚世之時,六國諸侯,谿異谷别,水絕山隔,各自治其境内,守其分地,握其權柄,擅其政令。
下無方伯,上無天子,力征争權,勝者為右,恃連與國,約重緻,剖信符,結遠援,以守其國家,持其社稷,故縱橫修短生焉。
申子者,韓昭厘之佐;韓,晉别國也,地墽民險,而介于大國之間,晉國之故禮未滅,韓國之新法重出,先君之令未收,後君之令又下,新故相反,前後相缪,百官背亂,不知所用,故刑名之書生焉。
秦國之俗,貪狼強力,寡義而趨利,可威以刑,而不可化以善;可勸以賞,而不可厲以名。
被險而帶河,四塞以為固,地利形便,畜積殷富,孝公欲以虎狼之勢而吞諸侯,故商鞅之法生焉。
若劉氏之書,觀天地之象,通古今之事,權事而立制,度形而施宜。
原道之心,合三王之風,以儲與扈冶,玄眇之中,一精一搖覽靡,棄其畛契,斟其淑靜,以統天下,理萬物,應變化,通殊類,非循一迹之路,守一隅之指,拘系牽連之物,而不與世推移也,故置之尋常而不塞,布之天下而不窕。
【譯文】 著書立說的目的,是用來整治道德,規劃人世之事。
向上考察天道的變化規律,向下研究大地的萬事萬物,在中間能夠把許多道理貫通起來。
即使這部書不能把深奧玄妙的道理提煉出來,但涉獵廣泛,也完全能夠觀察事物的終始了。
如果隻是提綱挈領地說明大概的意思,而文章中不去剖析最基本的材料,分清事物的本來面貌,擔心别人會對基本理論糊裡糊塗地搞不清楚,因此較多地增加了一些文字,廣泛地加以闡述說明,又害怕别人脫離根本而迢求未接,所以光談大道而不談人事,那麼便沒有辦法和社會一起共處:談論人事而不談大道,那麼便不能和自然變化一起行止。
因此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