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卷二十 泰族訓
關燈
小
中
大
年時間才雕刻成功,葉的脈絡細如微芒,葉子的厚薄、顔色都十分逼真,将它放在真的楮樹葉中分不出真假。
列子說:&ldquo假若天地自然也要花三年時間才能長成一片樹葉的話,那麼萬物中有葉子的就太少了。
&rdquo那天地自然化育萬物,撫育它們,它們則很快生長;寒風吹刮它們,它們則很快凋零,哪會像人工雕刻那樣費勁辛苦?所以凡可以度量的都是微不足道的,凡可以計數的都是有限的。
而最大的東西是無法度量的,極多的東西是數字無法統計的。
所以九州是不能用頃畝來計算的,八極是不能用&ldquo道裡&rdquo來計算的,泰山是無法用丈尺來尺量的,海水是無法用鬥斛來量度的。
所以大氣慨的人和天地合德、日月合明、鬼神合靈,并和四季相協調。
所以聖人懷着天一樣的氣概,有着天一樣的心懷,持執着中和之氣,不出廟堂便能恩澤施行四海,移風易俗,感化民衆使之從善,卻像出自他們的本性,這就是精神感化。
《詩》中說到:&ldquo慎守自然,和順又平安。
&rdquo那鬼神,看它不見形體,聽它不聞聲音,然而每年祭祀上天,祭祀山川,祈求上天、山川之神降福,每逢旱災,舉行雩祭以祈求降雨,消除災難以占蔔來決定事宜。
《詩》中說:&ldquo神靈的到來,是無法揣度的,又怎麼可以厭棄神呢?&rdquo說的就是這種情況。
天達到它的高度,地達到它的厚度,月亮照耀着夜空,太陽照耀着白晝,陰陽化生,衆星明亮,這些自然現象并不是人有意造成的,而是遵循規律,自然而然這樣的。
所以陰陽四時變化,并不是為了生育萬物;雨露按時降落,并不是為了養育草木。
神明接觸,陰陽融合,萬物自然而然産生。
所以高山深林也不是為着虎豹而設置的;大樹繁枝也不是為着飛鳥而生成的;一江一河千裡淵深百仞也不是為着蛟龍而形成的。
山達到一定高度,森林長成一定廣度,鳥獸們自會在山中居住、在樹枝上栖留、在穴巢中安身、在洞穴裡藏身、在溪谷裡潛泳、在旱陸地行走、各自找到适宜于自身的處所安身生存。
大的産生小的、多的産生少的,這是天地自然規律。
所以小山丘不可能興起雲雨,小水坑不可能産生魚鼈,這是因為它們太小的緣故。
牛馬身上産生的熱氣蒸發會生成虱子,但虱子之氣蒸發不可能産生牛馬。
所以養育變化是從外而生,不是生成于事物内部。
那蛟龍藏匿于深淵,而它的産卵孵化卻在岸上進行;礣蛇雄的在上風鳴叫,而礣蛇雌的卻在下風鳴叫便可以受孕孵化成幼蛇,這是一精一之感應而造成的。
所以聖人修養心性沒有比修煉一精一誠更好的了,如達到至一精一至誠的境界,就能感動化育對象。
現在那得道的人,内身藏着至一精一至誠,精神栖安于心中,虛靜恬淡,胸懷悅穆,邪氣就沒有滞留的地方。
四肢關節協調,全身肌膚蒸發汗污,内髒散洩濁氣,這樣心髒機樞調和輕松,全身經脈九竅便無不順暢連通,這是因為精神處在了自己應處的居所,這哪裡是關節的撫慰、毛發的保養所能辦到的! 聖明的君王處在君位上,空廓沒有形象,寂靜沒有聲響;官府像無事可做,朝廷久無人迹;民間沒有隐居之士、沒有避世佚民;百姓沒有勞役,刑獄沒有冤屈;四海之内,沒有人不仰慕君王的德行,依照君王的旨意;夷狄這樣的國家,通過重重翻譯來朝見:這種情景并不是靠挨家挨戶地勸說宣傳實現的,而是靠君王将一精一誠之心推廣施行于天下來實現的。
《詩》這麼說:&ldquo恩惠施加給中國本土,這樣可以安撫四方的諸侯。
&rdquo内部事情治理順暢,四方諸侯、夷狄自然安甯。
過去太一王亶父在邠地的時候,狄人經常來攻打,亶父率家族離開邠地,百姓們攜幼扶老,背着鍋甑跟随着他,翻越梁山,在岐周建立起周國:這情景不是靠硬性命令所能做到的。
秦穆公為了不讓山野人吃了駿馬肉而傷胃生病,便送好酒給山野人喝,後來在同晉國打仗時,這些山野人就拼死報效秦穆公:這情景就不是像以契約索還債務那樣所能做到的。
宓子賤治理單父,巫馬期前去考察他的教化效果,看見夜晚捕魚者都将捕到的小魚放掉:這情景就不是靠刑罰所能禁止的。
孔子擔任魯國的司寇時,國内道路上沒有拾取他人遺失的物件,集市上沒有哄擡物價的情況,耕田、捕魚時人都謙讓年長者,老人不用背扛肩負重物:這情景就不是單憑法令所能做到的。
那箭之所以射得遠并能穿透硬堅物,是靠的弓一弩一的力量;但箭之所以能射中靶心,則靠的是人的心智。
獎賞好人懲罰殘暴,要靠政令;但政令之所以能貫徹執行,則是靠執政者的一精一誠。
所以說,弓一弩一雖然強硬有力,但不能獨自來射中目标;法令雖然嚴明,但不能獨自施行:一定得需要一精一誠之氣之神來幫助弓一弩一、法令發揮它們的作用。
所以詳細地闡明道理要百姓接受,但百姓就是不聽從接受,這是由于在上位的人的一精一誠之心沒有施用到百姓身上去。
天地四時,并不能直接産生萬物,神明接一交一陰陽融合而使萬物産生;聖人治理天下,并不是要強行改變人民的品性,而是依從人民已經所具有的品性,滌蕩其中的污濁部分,引導他們向好的素質轉化。
所以因循規律辦事,效果就顯著;人為操作,不按循規律,收效就細微。
夏禹開鑿龍門,辟開伊阙,疏導長一江一黃河,使它們向東流入東海,這是依循水從高處向低處流的水性。
後稷開墾荒地,改良土壤,施肥種谷,讓五谷各自得到适宜生長的環境,這是按照土地的地形、肥瘠的特性來做的。
商湯、周武王率領兵車三百輛、甲兵三千人,讨伐暴亂,分别制一服了夏桀和商纣,這是順應了人民的願望來完成的。
所以能夠遵循自然規律,就能無敵于天下。
萬物都有其自然規律,人隻有按客觀規律,才能從事治理。
所以優秀的木匠是不能砍斫金屬物的,靈巧的冶工是不能熔毀木材的,這是因為金屬的特點決定了不能砍斫,木材的特性決定了不能熔毀。
調和泥土制成陶器、挖空木頭做成舟船、熔化金屬鑄造刀劍、熔鑄金屬造成鐘,這都是依循它們的各自特性而做成的;駕馭牛馬拉車、讓公雞報曉、讓狗守門護宅,這都是順應了它們的本能特性。
人有情欲的本性,所以制定隆重的婚姻禮節;人有食欲的本性,所以規定了宴請的禮儀;人有喜樂的特性,所以有鐘鼓管弦的樂器和音樂;人有悲哀的本性,所以制定服孝哭喪的禮節。
所以先王制定法令、禮儀,都是根據人的愛好來節制修飾的。
根據人有情欲的本性,制定了婚禮,因而界定男女有别;根據人有喜樂的特性,制定了雅頌之音,因而風俗不至于放蕩;根據人民珍惜家室安甯、妻兒快樂的願望特點,教導人們和睦孝順,因而父子間有親情;根據人有喜一交一朋友的特點,教導人們敬重長者,因而長幼有序。
在做到上述這些以後,再制定朝見天子聘禮諸侯的禮節,用以分别貴賤;規定宴酒一習一射的禮節,用以明确長幼次序;定時檢閱車馬、整頓軍隊,來學習軍事;讓子弟進學堂學習,來提高人倫道德修養。
這些做法全都是依循人的特性來制定的,然後再由聖人來加以教導培養,使人能成才。
所以如果人沒有這方面的本性,就難以加以教導;而人有了這方面的本性而沒有對此加以教養引導,也不能使人走上正道。
這就好像蠶繭有抽絲的特性,但不經過女工的煮熬、牽絲,就不能成為絲線;這也好像禽卵孵化成雛,如不經過雌禽長時間的孵抱一溫一暖,就不能變成雛。
這就說明人具有仁義的天性,就非得要經過聖人立出法度來加以教導,否則就不能使他們歸入正道。
所以先王進行教化,是依循人們喜善的特點來引導勉勵人們向善行善;是依循人們厭惡的特點來禁絕奸邪;因此刑罰不動用,威勢就能暢行如流水;政令簡約,感化照耀如神靈。
所以,依循人的天性則天下人就聽從;違逆人的本性則法令公布都無濟于事。
過去五帝三王臨朝執政實行教化,一定要采用&ldquo參五&rdquo的方法。
什麼叫&ldquo參五&rdquo呢?上效法天象、下效法地理、中取法人事。
于是就設立明堂朝廷,頒布明堂政令,以調陰陽之氣,協和四時之節,辟除疾病之災。
俯視地理,制定度量制度,考察山崗平原水域及土地肥沃貧瘠高低各種條件以适宜種植何種谷物,安排生産創造财富,以消除饑寒之禍患。
中考核人的品德,以制定禮樂,推行仁義之道,理順人與人之間的倫理關系,從而清除暴亂的禍根。
還闡明金木水火土的特性,來确立父子之情從而建立家庭;分辨清濁五音六律相生的原則,來确立君臣之義從而形成國家;審察四時季孟的先後次序,來确立長幼間的禮節從而設置百官等級:以上三方面的考察及制定叫做&ldquo參&rdquo。
規定君臣之間的節義、父子之間的親情、夫婦之間的區别、長幼之間的次序、朋友之間的一交一際原則,這就叫做&ldquo五&rdquo。
還分割土地使民衆分屬各州、分派職官治理、修築城市讓人們居住、劃分宅地區分不同的地域和家族、分配财物使民衆有穿有吃、設置學堂教育子弟,讓他們早晚勤于民事:這是治理天下的綱紀。
然而這些綱紀要有适當的人才來推行貫徹才行,如用人不當就會廢馳綱紀。
堯帝治理天下,政教平和,德澤滋潤融洽人民,他在君位七十年,便開始物色尋求能繼承帝統君位的人,命令掌管四方的諸侯舉薦那些處在卑微地位而有才德的人。
于是四方諸侯舉薦了舜,并把舜推薦給堯帝。
堯帝就将自己的兩位女兒娥皇、女英許配給舜作妻子,以考察他治家理家的能力和态度;還把管理百官的重任一交一給他,來考察他治國外一交一的才能。
又派舜深入林麓之中,狂風雷雨也沒使舜迷失方向和道路。
于是堯帝就将自己的九個兒子托付給舜,并贈給舜昭華美玉,正式将君位傳授給舜。
堯帝如此慎重地挑選繼承者,是因為堯認識到雖然自己制定了不少法度,但自己的兒子丹朱因不賢兇頑仍難以勝任統治天下的重任。
事物沒有隻張不馳、隻成不毀的,唯有聖人的事業能夠長盛不衰、盈滿不虧。
神農氏最初發明琴是為了集聚歸化人心于神明,杜絕性情的一婬一亂;但到了後來,有人就放縱于音樂,不知返歸本性,一婬一而好色,以至于亡國。
夔當初創作音樂,都符合五音、六律,并和八風相通;但到了後來衰世時期,人就沉湎于過度的歡樂享受之中,不顧政事以至于滅亡。
蒼颉最初創造文字,用來管理官吏,處理各種日常事務,使愚笨者不至于忘事,聰明者能記錄下久遠的事情;但到了後來衰世時期,就有人利用文字私自刻寫僞造騙人的文書,為有罪者開脫,捏造虛假的文字以殺害無辜者。
湯當初建造園囿,是為了供奉宗廟祭祀用的鮮肉幹肉祭品,以及訓練士兵射箭和駕禦以防不測事件;但等到後來衰世時期,這園囿就被貴族用來馳騁獵射,以至耽誤百姓的農時,使人一精一疲力竭。
堯帝推舉禹、契、後稷、臯陶,使政事教化平和,消除邪奸惡人,訴訟的事也不發生,人民豐衣足食,賢能的人勉力向善,不賢者也被君王的德政所感化;但到了後來末世,人們就結一黨一營私,各自推舉同一黨一占據要位,廢棄公心而追逐私利,朝廷内外,同一黨一互相吹捧擡舉,這時奸邪掌握朝政,賢德者隻得隐居山野。
所以,天地自然運行的規律總是這樣的:凡物發展到極點就會走向反面、凡物盈滿了就會有虧損。
五光十色雖然明亮,但時間一長就要消褪;茂盛的草木,到一定的季節就要凋零;凡物都有它的興與衰,不可能老是一個樣子。
所以聖人在事情實在行不通時總要改弦易轍,法規弊舊時就要改革,這并不是他們喜歡改變古制和常規,而是因時世變了隻有通過改革才能挽救破敗振興衰落、革除一婬一邪糾正錯誤,來調整天地社會之氣氛,使萬事萬物在适宜的生存環境下得以發展。
聖人如同天覆地載,如同日月照耀,如同陰陽調和,如同四季變化,對于各種不同的事物,不分新舊、不論親疏,都能一視同仁、一溫一暖普照,所以聖人是效法天道。
天時不可能隻有一個季節,大地也不可能隻有一種利益,人也不可能隻有一種本事,因此聖人的事業不能不是頭緒繁多,旨趣行為不能不是多方面的。
代表着五行的不同氣質,盡管相異但都适宜協調;不同門類的六藝,盡管不同但它的本質卻是一緻的。
一溫一惠柔良,是《詩》的風格;淳龐敦厚,是《書》所教誨的;清明條達,是《易》的要義;恭儉尊讓,是《禮》的行為準則;寬裕簡易,是《樂》的教化;刺譏辯義,是《春秋》的優點。
所以《易》的過失是在于隐秘難測;《樂》的失誤是在于導緻一婬一逸;《詩》的過失是在于使人怨愚;《書》的失誤是在于使人拘泥舊法;《禮》的過失是在于使卑尊者互相嫉恨;《春秋》的失誤是在于使人互相诋毀。
但這六種經典聖人卻是兼取并用,通過剪裁取其一精一華。
失去本旨就會混亂,掌握本旨就能得到治理;這其中的一精一華在于協調好各種關系,而其失誤在于權變本旨和要義。
水火金木土和谷,屬于不同的物類,但卻都可被利用;規矩權衡和準繩,形制各異而都能适用于對象;丹青和膠漆性質不同,但各有各的用途:這說明事物均有它适用的範圍和對象。
車輪是圓的,車廂則是方的,車轅是直的,車衡則是橫的:形狀不同但均出于使用的方便。
骖馬喜歡奔跑,服馬喜愛緩行,帶不厭新,鈎不厭舊:這是因為它們所處的環境地位的不同的緣故。
《關雎》篇以鳥鳴起興,君子從中得到美感,這是因為雎鸠鳥雌雄有别不雜居;《鹿鳴》篇用鹿鳴起興,君子從中得到尊崇美,這是因為鹿群有發現食物互相呼喚共同享用的美德。
在泓水之戰中,宋軍慘敗,宋襄公被俘,但《春秋》卻尊崇宋襄公,這是因為看重宋襄公不攻擊還沒排好陣列的軍隊的仁義思想;宋伯姬坐在堂前不下堂而被火活活燒死,《春秋》仍然尊崇宋伯姬,這是因為看重宋伯姬不超越禮節行事的品行。
成就事業,建立功名,哪裡用得着做很多事情,隻須抓着本旨根本就行。
典籍所記載的也隻是某人某事的某方面而已。
王喬、赤松子遠離塵世,脫離人間邪惡糾紛,吸取陰陽融和之氣,食取天地之一精一華,吐故納新,踏虛升飛,乘雲遊霧,可以稱為養性者,但是不能稱為孝子。
周公誅管叔、蔡叔,以安定國家、平息叛亂,可以稱為忠臣,但是不能算是愛護兄弟。
商湯放逐夏桀,武王讨伐纣王,為天下鏟除殘暴奸賊,可以稱為仁惠的君主,但不能算是忠臣。
樂羊攻打中山城,久攻不下,中山人烹了他的兒子,樂羊竟嘗了中山人送來的他兒子的肉羹,以顯示自己的威武強勢,這可稱得上良将,但是不能算作是慈父。
所以,事物均有多面性,要肯定值得肯定的一面,否定不值得肯定的一面;否定值得否定的一面,肯定值得肯定的一面。
虞舜和許由的行為盡管各異,但均是聖人;伊尹和伯夷走的道路盡管不同,但都是仁者;箕子和比幹的行動盡管不一樣,但都是賢者。
所以将士中有的輕捷、有的重緩、有的貪心、有的清廉,這四種将士的性格特點各異,但在戰争打仗中缺一不可。
輕捷者好動,重緩者好靜,貪心者好取,清廉者則不貪求非分的利益。
所以勇猛敏捷者可讓他們沖鋒搏擊,而不可讓他們固守;重緩者可讓他們固守,倒不适宜讓他們沖鋒搏擊;貪心者可讓他們積極攻取,而不可讓他們安守本職;清廉者可讓他們安守本職,倒不适宜讓他們積極攻取;忠誠守信者可讓他們持守約定聯盟,而不能要他們也随機應變。
這五種人的性格相反,但聖人卻能對他們兼容并蓄而用之。
這說明天地自然不隻是容納一種事物,陰陽兩氣的一交一融也不隻能産生一種物類。
海水隻有不推辭小的積水才能成就它的博大;山隻有不拒絕土石才能成就它的崇高。
如果持守一角就會抛棄遺漏萬方世界,如果取用一物就會舍棄其他事物,這樣就必定獲得的很少,所能治理的範圍也一定很淺窄。
治理大國的治術不能瑣碎,國土遼寬的管理制度不能偏狹;處在高位的人處事不能煩瑣,百姓衆多的政治教化不能苛細。
事務瑣碎就難以治理,法令煩雜就難以推行,欲求多就難以滿足。
一寸一寸地量,量到一丈時就一定會有誤差出現;一铢一铢地稱,稱到一石時就一定會有差錯出現。
反之用石和丈為單位來稱量,既簡單又少失誤。
挑選絲頭、細數米粒,是既麻煩又不一精一确。
所以從大的方面入手就容易運用智慧,糾纏于細曲枝節就難以發揮智慧。
所以對那些無益于治理,隻會增添麻煩的事,聖人是不會去
列子說:&ldquo假若天地自然也要花三年時間才能長成一片樹葉的話,那麼萬物中有葉子的就太少了。
&rdquo那天地自然化育萬物,撫育它們,它們則很快生長;寒風吹刮它們,它們則很快凋零,哪會像人工雕刻那樣費勁辛苦?所以凡可以度量的都是微不足道的,凡可以計數的都是有限的。
而最大的東西是無法度量的,極多的東西是數字無法統計的。
所以九州是不能用頃畝來計算的,八極是不能用&ldquo道裡&rdquo來計算的,泰山是無法用丈尺來尺量的,海水是無法用鬥斛來量度的。
所以大氣慨的人和天地合德、日月合明、鬼神合靈,并和四季相協調。
所以聖人懷着天一樣的氣概,有着天一樣的心懷,持執着中和之氣,不出廟堂便能恩澤施行四海,移風易俗,感化民衆使之從善,卻像出自他們的本性,這就是精神感化。
《詩》中說到:&ldquo慎守自然,和順又平安。
&rdquo那鬼神,看它不見形體,聽它不聞聲音,然而每年祭祀上天,祭祀山川,祈求上天、山川之神降福,每逢旱災,舉行雩祭以祈求降雨,消除災難以占蔔來決定事宜。
《詩》中說:&ldquo神靈的到來,是無法揣度的,又怎麼可以厭棄神呢?&rdquo說的就是這種情況。
天達到它的高度,地達到它的厚度,月亮照耀着夜空,太陽照耀着白晝,陰陽化生,衆星明亮,這些自然現象并不是人有意造成的,而是遵循規律,自然而然這樣的。
所以陰陽四時變化,并不是為了生育萬物;雨露按時降落,并不是為了養育草木。
神明接觸,陰陽融合,萬物自然而然産生。
所以高山深林也不是為着虎豹而設置的;大樹繁枝也不是為着飛鳥而生成的;一江一河千裡淵深百仞也不是為着蛟龍而形成的。
山達到一定高度,森林長成一定廣度,鳥獸們自會在山中居住、在樹枝上栖留、在穴巢中安身、在洞穴裡藏身、在溪谷裡潛泳、在旱陸地行走、各自找到适宜于自身的處所安身生存。
大的産生小的、多的産生少的,這是天地自然規律。
所以小山丘不可能興起雲雨,小水坑不可能産生魚鼈,這是因為它們太小的緣故。
牛馬身上産生的熱氣蒸發會生成虱子,但虱子之氣蒸發不可能産生牛馬。
所以養育變化是從外而生,不是生成于事物内部。
那蛟龍藏匿于深淵,而它的産卵孵化卻在岸上進行;礣蛇雄的在上風鳴叫,而礣蛇雌的卻在下風鳴叫便可以受孕孵化成幼蛇,這是一精一之感應而造成的。
所以聖人修養心性沒有比修煉一精一誠更好的了,如達到至一精一至誠的境界,就能感動化育對象。
現在那得道的人,内身藏着至一精一至誠,精神栖安于心中,虛靜恬淡,胸懷悅穆,邪氣就沒有滞留的地方。
四肢關節協調,全身肌膚蒸發汗污,内髒散洩濁氣,這樣心髒機樞調和輕松,全身經脈九竅便無不順暢連通,這是因為精神處在了自己應處的居所,這哪裡是關節的撫慰、毛發的保養所能辦到的! 聖明的君王處在君位上,空廓沒有形象,寂靜沒有聲響;官府像無事可做,朝廷久無人迹;民間沒有隐居之士、沒有避世佚民;百姓沒有勞役,刑獄沒有冤屈;四海之内,沒有人不仰慕君王的德行,依照君王的旨意;夷狄這樣的國家,通過重重翻譯來朝見:這種情景并不是靠挨家挨戶地勸說宣傳實現的,而是靠君王将一精一誠之心推廣施行于天下來實現的。
《詩》這麼說:&ldquo恩惠施加給中國本土,這樣可以安撫四方的諸侯。
&rdquo内部事情治理順暢,四方諸侯、夷狄自然安甯。
過去太一王亶父在邠地的時候,狄人經常來攻打,亶父率家族離開邠地,百姓們攜幼扶老,背着鍋甑跟随着他,翻越梁山,在岐周建立起周國:這情景不是靠硬性命令所能做到的。
秦穆公為了不讓山野人吃了駿馬肉而傷胃生病,便送好酒給山野人喝,後來在同晉國打仗時,這些山野人就拼死報效秦穆公:這情景就不是像以契約索還債務那樣所能做到的。
宓子賤治理單父,巫馬期前去考察他的教化效果,看見夜晚捕魚者都将捕到的小魚放掉:這情景就不是靠刑罰所能禁止的。
孔子擔任魯國的司寇時,國内道路上沒有拾取他人遺失的物件,集市上沒有哄擡物價的情況,耕田、捕魚時人都謙讓年長者,老人不用背扛肩負重物:這情景就不是單憑法令所能做到的。
那箭之所以射得遠并能穿透硬堅物,是靠的弓一弩一的力量;但箭之所以能射中靶心,則靠的是人的心智。
獎賞好人懲罰殘暴,要靠政令;但政令之所以能貫徹執行,則是靠執政者的一精一誠。
所以說,弓一弩一雖然強硬有力,但不能獨自來射中目标;法令雖然嚴明,但不能獨自施行:一定得需要一精一誠之氣之神來幫助弓一弩一、法令發揮它們的作用。
所以詳細地闡明道理要百姓接受,但百姓就是不聽從接受,這是由于在上位的人的一精一誠之心沒有施用到百姓身上去。
天地四時,并不能直接産生萬物,神明接一交一陰陽融合而使萬物産生;聖人治理天下,并不是要強行改變人民的品性,而是依從人民已經所具有的品性,滌蕩其中的污濁部分,引導他們向好的素質轉化。
所以因循規律辦事,效果就顯著;人為操作,不按循規律,收效就細微。
夏禹開鑿龍門,辟開伊阙,疏導長一江一黃河,使它們向東流入東海,這是依循水從高處向低處流的水性。
後稷開墾荒地,改良土壤,施肥種谷,讓五谷各自得到适宜生長的環境,這是按照土地的地形、肥瘠的特性來做的。
商湯、周武王率領兵車三百輛、甲兵三千人,讨伐暴亂,分别制一服了夏桀和商纣,這是順應了人民的願望來完成的。
所以能夠遵循自然規律,就能無敵于天下。
萬物都有其自然規律,人隻有按客觀規律,才能從事治理。
所以優秀的木匠是不能砍斫金屬物的,靈巧的冶工是不能熔毀木材的,這是因為金屬的特點決定了不能砍斫,木材的特性決定了不能熔毀。
調和泥土制成陶器、挖空木頭做成舟船、熔化金屬鑄造刀劍、熔鑄金屬造成鐘,這都是依循它們的各自特性而做成的;駕馭牛馬拉車、讓公雞報曉、讓狗守門護宅,這都是順應了它們的本能特性。
人有情欲的本性,所以制定隆重的婚姻禮節;人有食欲的本性,所以規定了宴請的禮儀;人有喜樂的特性,所以有鐘鼓管弦的樂器和音樂;人有悲哀的本性,所以制定服孝哭喪的禮節。
所以先王制定法令、禮儀,都是根據人的愛好來節制修飾的。
根據人有情欲的本性,制定了婚禮,因而界定男女有别;根據人有喜樂的特性,制定了雅頌之音,因而風俗不至于放蕩;根據人民珍惜家室安甯、妻兒快樂的願望特點,教導人們和睦孝順,因而父子間有親情;根據人有喜一交一朋友的特點,教導人們敬重長者,因而長幼有序。
在做到上述這些以後,再制定朝見天子聘禮諸侯的禮節,用以分别貴賤;規定宴酒一習一射的禮節,用以明确長幼次序;定時檢閱車馬、整頓軍隊,來學習軍事;讓子弟進學堂學習,來提高人倫道德修養。
這些做法全都是依循人的特性來制定的,然後再由聖人來加以教導培養,使人能成才。
所以如果人沒有這方面的本性,就難以加以教導;而人有了這方面的本性而沒有對此加以教養引導,也不能使人走上正道。
這就好像蠶繭有抽絲的特性,但不經過女工的煮熬、牽絲,就不能成為絲線;這也好像禽卵孵化成雛,如不經過雌禽長時間的孵抱一溫一暖,就不能變成雛。
這就說明人具有仁義的天性,就非得要經過聖人立出法度來加以教導,否則就不能使他們歸入正道。
所以先王進行教化,是依循人們喜善的特點來引導勉勵人們向善行善;是依循人們厭惡的特點來禁絕奸邪;因此刑罰不動用,威勢就能暢行如流水;政令簡約,感化照耀如神靈。
所以,依循人的天性則天下人就聽從;違逆人的本性則法令公布都無濟于事。
過去五帝三王臨朝執政實行教化,一定要采用&ldquo參五&rdquo的方法。
什麼叫&ldquo參五&rdquo呢?上效法天象、下效法地理、中取法人事。
于是就設立明堂朝廷,頒布明堂政令,以調陰陽之氣,協和四時之節,辟除疾病之災。
俯視地理,制定度量制度,考察山崗平原水域及土地肥沃貧瘠高低各種條件以适宜種植何種谷物,安排生産創造财富,以消除饑寒之禍患。
中考核人的品德,以制定禮樂,推行仁義之道,理順人與人之間的倫理關系,從而清除暴亂的禍根。
還闡明金木水火土的特性,來确立父子之情從而建立家庭;分辨清濁五音六律相生的原則,來确立君臣之義從而形成國家;審察四時季孟的先後次序,來确立長幼間的禮節從而設置百官等級:以上三方面的考察及制定叫做&ldquo參&rdquo。
規定君臣之間的節義、父子之間的親情、夫婦之間的區别、長幼之間的次序、朋友之間的一交一際原則,這就叫做&ldquo五&rdquo。
還分割土地使民衆分屬各州、分派職官治理、修築城市讓人們居住、劃分宅地區分不同的地域和家族、分配财物使民衆有穿有吃、設置學堂教育子弟,讓他們早晚勤于民事:這是治理天下的綱紀。
然而這些綱紀要有适當的人才來推行貫徹才行,如用人不當就會廢馳綱紀。
堯帝治理天下,政教平和,德澤滋潤融洽人民,他在君位七十年,便開始物色尋求能繼承帝統君位的人,命令掌管四方的諸侯舉薦那些處在卑微地位而有才德的人。
于是四方諸侯舉薦了舜,并把舜推薦給堯帝。
堯帝就将自己的兩位女兒娥皇、女英許配給舜作妻子,以考察他治家理家的能力和态度;還把管理百官的重任一交一給他,來考察他治國外一交一的才能。
又派舜深入林麓之中,狂風雷雨也沒使舜迷失方向和道路。
于是堯帝就将自己的九個兒子托付給舜,并贈給舜昭華美玉,正式将君位傳授給舜。
堯帝如此慎重地挑選繼承者,是因為堯認識到雖然自己制定了不少法度,但自己的兒子丹朱因不賢兇頑仍難以勝任統治天下的重任。
事物沒有隻張不馳、隻成不毀的,唯有聖人的事業能夠長盛不衰、盈滿不虧。
神農氏最初發明琴是為了集聚歸化人心于神明,杜絕性情的一婬一亂;但到了後來,有人就放縱于音樂,不知返歸本性,一婬一而好色,以至于亡國。
夔當初創作音樂,都符合五音、六律,并和八風相通;但到了後來衰世時期,人就沉湎于過度的歡樂享受之中,不顧政事以至于滅亡。
蒼颉最初創造文字,用來管理官吏,處理各種日常事務,使愚笨者不至于忘事,聰明者能記錄下久遠的事情;但到了後來衰世時期,就有人利用文字私自刻寫僞造騙人的文書,為有罪者開脫,捏造虛假的文字以殺害無辜者。
湯當初建造園囿,是為了供奉宗廟祭祀用的鮮肉幹肉祭品,以及訓練士兵射箭和駕禦以防不測事件;但等到後來衰世時期,這園囿就被貴族用來馳騁獵射,以至耽誤百姓的農時,使人一精一疲力竭。
堯帝推舉禹、契、後稷、臯陶,使政事教化平和,消除邪奸惡人,訴訟的事也不發生,人民豐衣足食,賢能的人勉力向善,不賢者也被君王的德政所感化;但到了後來末世,人們就結一黨一營私,各自推舉同一黨一占據要位,廢棄公心而追逐私利,朝廷内外,同一黨一互相吹捧擡舉,這時奸邪掌握朝政,賢德者隻得隐居山野。
所以,天地自然運行的規律總是這樣的:凡物發展到極點就會走向反面、凡物盈滿了就會有虧損。
五光十色雖然明亮,但時間一長就要消褪;茂盛的草木,到一定的季節就要凋零;凡物都有它的興與衰,不可能老是一個樣子。
所以聖人在事情實在行不通時總要改弦易轍,法規弊舊時就要改革,這并不是他們喜歡改變古制和常規,而是因時世變了隻有通過改革才能挽救破敗振興衰落、革除一婬一邪糾正錯誤,來調整天地社會之氣氛,使萬事萬物在适宜的生存環境下得以發展。
聖人如同天覆地載,如同日月照耀,如同陰陽調和,如同四季變化,對于各種不同的事物,不分新舊、不論親疏,都能一視同仁、一溫一暖普照,所以聖人是效法天道。
天時不可能隻有一個季節,大地也不可能隻有一種利益,人也不可能隻有一種本事,因此聖人的事業不能不是頭緒繁多,旨趣行為不能不是多方面的。
代表着五行的不同氣質,盡管相異但都适宜協調;不同門類的六藝,盡管不同但它的本質卻是一緻的。
一溫一惠柔良,是《詩》的風格;淳龐敦厚,是《書》所教誨的;清明條達,是《易》的要義;恭儉尊讓,是《禮》的行為準則;寬裕簡易,是《樂》的教化;刺譏辯義,是《春秋》的優點。
所以《易》的過失是在于隐秘難測;《樂》的失誤是在于導緻一婬一逸;《詩》的過失是在于使人怨愚;《書》的失誤是在于使人拘泥舊法;《禮》的過失是在于使卑尊者互相嫉恨;《春秋》的失誤是在于使人互相诋毀。
但這六種經典聖人卻是兼取并用,通過剪裁取其一精一華。
失去本旨就會混亂,掌握本旨就能得到治理;這其中的一精一華在于協調好各種關系,而其失誤在于權變本旨和要義。
水火金木土和谷,屬于不同的物類,但卻都可被利用;規矩權衡和準繩,形制各異而都能适用于對象;丹青和膠漆性質不同,但各有各的用途:這說明事物均有它适用的範圍和對象。
車輪是圓的,車廂則是方的,車轅是直的,車衡則是橫的:形狀不同但均出于使用的方便。
骖馬喜歡奔跑,服馬喜愛緩行,帶不厭新,鈎不厭舊:這是因為它們所處的環境地位的不同的緣故。
《關雎》篇以鳥鳴起興,君子從中得到美感,這是因為雎鸠鳥雌雄有别不雜居;《鹿鳴》篇用鹿鳴起興,君子從中得到尊崇美,這是因為鹿群有發現食物互相呼喚共同享用的美德。
在泓水之戰中,宋軍慘敗,宋襄公被俘,但《春秋》卻尊崇宋襄公,這是因為看重宋襄公不攻擊還沒排好陣列的軍隊的仁義思想;宋伯姬坐在堂前不下堂而被火活活燒死,《春秋》仍然尊崇宋伯姬,這是因為看重宋伯姬不超越禮節行事的品行。
成就事業,建立功名,哪裡用得着做很多事情,隻須抓着本旨根本就行。
典籍所記載的也隻是某人某事的某方面而已。
王喬、赤松子遠離塵世,脫離人間邪惡糾紛,吸取陰陽融和之氣,食取天地之一精一華,吐故納新,踏虛升飛,乘雲遊霧,可以稱為養性者,但是不能稱為孝子。
周公誅管叔、蔡叔,以安定國家、平息叛亂,可以稱為忠臣,但是不能算是愛護兄弟。
商湯放逐夏桀,武王讨伐纣王,為天下鏟除殘暴奸賊,可以稱為仁惠的君主,但不能算是忠臣。
樂羊攻打中山城,久攻不下,中山人烹了他的兒子,樂羊竟嘗了中山人送來的他兒子的肉羹,以顯示自己的威武強勢,這可稱得上良将,但是不能算作是慈父。
所以,事物均有多面性,要肯定值得肯定的一面,否定不值得肯定的一面;否定值得否定的一面,肯定值得肯定的一面。
虞舜和許由的行為盡管各異,但均是聖人;伊尹和伯夷走的道路盡管不同,但都是仁者;箕子和比幹的行動盡管不一樣,但都是賢者。
所以将士中有的輕捷、有的重緩、有的貪心、有的清廉,這四種将士的性格特點各異,但在戰争打仗中缺一不可。
輕捷者好動,重緩者好靜,貪心者好取,清廉者則不貪求非分的利益。
所以勇猛敏捷者可讓他們沖鋒搏擊,而不可讓他們固守;重緩者可讓他們固守,倒不适宜讓他們沖鋒搏擊;貪心者可讓他們積極攻取,而不可讓他們安守本職;清廉者可讓他們安守本職,倒不适宜讓他們積極攻取;忠誠守信者可讓他們持守約定聯盟,而不能要他們也随機應變。
這五種人的性格相反,但聖人卻能對他們兼容并蓄而用之。
這說明天地自然不隻是容納一種事物,陰陽兩氣的一交一融也不隻能産生一種物類。
海水隻有不推辭小的積水才能成就它的博大;山隻有不拒絕土石才能成就它的崇高。
如果持守一角就會抛棄遺漏萬方世界,如果取用一物就會舍棄其他事物,這樣就必定獲得的很少,所能治理的範圍也一定很淺窄。
治理大國的治術不能瑣碎,國土遼寬的管理制度不能偏狹;處在高位的人處事不能煩瑣,百姓衆多的政治教化不能苛細。
事務瑣碎就難以治理,法令煩雜就難以推行,欲求多就難以滿足。
一寸一寸地量,量到一丈時就一定會有誤差出現;一铢一铢地稱,稱到一石時就一定會有差錯出現。
反之用石和丈為單位來稱量,既簡單又少失誤。
挑選絲頭、細數米粒,是既麻煩又不一精一确。
所以從大的方面入手就容易運用智慧,糾纏于細曲枝節就難以發揮智慧。
所以對那些無益于治理,隻會增添麻煩的事,聖人是不會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