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卷二十 泰族訓
關燈
小
中
大
不苟得者,人之傑也。
英俊豪傑,各以小大之材處其位,得其宜,由本流未,以重制輕,上唱而民和,上動而下随,四海之内,一心同歸,背貪鄙而向義理,其于化民也,若鳳之搖草木,無之而不靡。
今使愚教知,使不腎臨賢,雖嚴刑罰,民弗從也;小不能制大,弱不能使強也。
故聖主者舉賢以立功,不肖主舉其所與同。
文王舉大公望、召公爽而王,桓公任管仲、隰朋而霸,此舉賢以立功也,夫差用太宰嚭而滅,秦任李斯、趙高而亡,此舉所與同。
故觀其所舉,而治亂可見也;察其一黨一與,而賢不肖可論也。
夫聖人之屈者,以求伸也;枉者,以求直也;故雖出邪辟之道,行幽昧之塗,将欲以直大道,成大功。
猶出林之中不得直道,拯溺之人不得不儒足也。
伊尹憂天下之不治,調和五味,負鼎俎而行,五就架,五就湯,将欲以濁為清,以危為甯也。
周公股肱周室,輔翼成王,管叔、蔡叔奉公子祿父而欲為亂,周公誅之以定天下,緣不得已也。
管子憂周室之卑,諸侯之力征,夷狄伐中國,民不得甯處,故蒙恥辱而不死,将欲以憂夷狄之患,平夷狄之亂也。
孔子欲行王道,東西南北七十說而無所偶,故因衛夫人、彌子暇而欲通其道。
此皆欲平險除穢,由冥冥至招诏,動于權而統于善者也。
夫觀逐者于其反也,而觀行者于其終也。
故舜放弟,周公殺兄,猶之為仁也;文公樹木,曾于架羊,猶之為知也。
當今之世,醜必托善以自力解,邪必蒙正以自為辟。
遊不論國,仕不擇官,行不辟污,曰&ldquo伊尹之道也。
&rdquo分别争财,親戚兄弟搆怨,骨肉相賊,曰&ldquo周公之義也。
&rdquo行無廉恥,辱而不死,曰&ldquo管子之趨也。
&rdquo行貨賂,趣勢門,立私廢公,比周而取容,曰&ldquo孔子之術也&rdquo。
此使君子小人紛然淆亂,莫知其是非者也。
故百川并流,不注海者不為川谷;趨行蹐馳,不歸善者不為君子,故善言歸乎可行,善行歸乎仁義。
田子方、段于木輕爵祿而重其身,不以欲傷生,不以利累形。
李克竭股肱之力,領理百官輯穆萬民,使其君生無廢事,死無遺憂,此異行而歸于善者。
張儀、蘇秦家無常居,身無定君,約從衡之事,為傾覆之謀,濁亂天下,撓滑諸侯,使百姓不逞啟居,或從或橫,或合衆弱,或輔富強,此異行而歸于醜者也。
故君子之過也,猶日月之蝕,何害于明!小人之可也,猶狗之晝吠,鸱之夜見,何益于善! 夫知者不妄發,擇善而為之,計義而行之,故事成而功足賴也,身死而名足稱也。
雖有知能,必以仁義為之本,然後可立也。
知能蹐馳,百事并行,聖人一以仁義為之準繩,中之者謂之君子,弗中者謂之小人。
君子雖死亡,其名不滅,小人雖得勢,其罪不徐。
使人左據天下之圖而右刎喉,愚者不為也,身貴于天下也。
死君親之難,視死若歸,義重于身也。
天下,大利也,比之身則小;身之重也,比之義則輕。
義,所全也。
《詩》曰:&ldquo恺悌君子,求福不回。
&rdquo言以信義為準繩也。
欲成霸王之業者,必得勝者也。
能得勝者,必強者也。
能強者,必用人力者也。
能用人力者,必得人心者也。
能得人心者,必自得者也。
故心者,身之本也;身者,國之本也。
未有得己而失人者也,未有失己而得人者也。
故為治之本,務在甯民;甯民之本,在于足用;足用之本,在于勿奪時;勿奪時之本,在于省事,省事之本,在于節用;節用之本,在于反性。
未有能搖其本而靜其末,濁其源而清其流者也。
故知性之情者,不務性之所無以為;知命之情者,不憂命之所無奈何。
故不高官室者,非愛木也;不大鐘鼎者,非愛金也。
直行性命之情,而制度可以為萬民儀。
今目悅五色,口嚼滋味,耳一婬一五聲,七竅一交一争以害其性,日引邪欲而澆其身夫調,身弗能治,奈天下何!故自養得其節,則養民得其心矣。
所謂有天下者,非謂其履勢位、受傳籍、稱尊号也,言運天下之力而得天下之心。
纣之地,左東海,右流沙,前一交一趾,後幽都,師起容關,至浦水,士億有餘萬,然皆倒矢而身,傍戟而戰。
武王左操黃鈾、右執白旄以麾之,則瓦解而走,遂土崩而下。
纣有南面之名,而無一人之德,此失天下也。
故桀、纣不為王,湯、武不為放。
周處酆鎬之地,方不過百裡,而誓纣牧之野,入據殷國,朝成湯之廟,表商容之間,、封比幹之墓,解箕子之囚,乃折抱毀鼓,僵五兵,縱牛馬,搢笏而朝天下,百姓歌漚而樂之,諸侯執禽而朝之,得民心也。
阖闾伐楚,五戰入鄖,燒高府之粟,破九龍之鐘,鞭荊平王之墓,舍昭王之宮。
昭王奔随,百姓父兄攜幼扶老而随之,乃相率而為至勇之寇,皆方命奮臂而為之鬥。
當此之時,無将卒以行列之,各緻其死,卻吳兵,複楚地。
靈工作章華之台,發乾黔之役,外内搔動,百姓罷敝,棄疾乘民之怨而立公子比,百姓放臂而去之,餓于乾谿,食莽飲水,枕塊而死。
楚國山川不變,土地不易,民性不殊,昭王則相率而殉之,靈王則倍畔而去之,得民之與失民也。
故天子得道,守在四夷;天子失道,守在諸侯。
諸侯得道,守在四鄰:諸侯失道,守在四境。
故湯處毫七十裡,文王處酆百裡,皆令行禁止于天下。
周之衰也,戎伐凡伯于楚丘以歸。
故得道則以百裡之地令于諸侯,失道則以天下之大畏于冀州。
故曰:無恃其不吾奪也,恃吾不可奪。
行可奪之道而非篡拭之行,無益于持天下矣。
凡人之所以生者,衣與食也。
今囚之冥室之中,雖養之以刍豢,衣之以绮繡,不能樂也。
以目之無見,耳之無聞,穿隙穴,見雨零,則快然而歎之,況開一戶發脯,從冥冥見炤炤乎!從冥冥見炤炤,猶尚肆然而喜,又況出室坐堂,見日月光乎!見日月光,曠然而樂,又況登泰山,履石封,以望八荒,視天者若蓋,一江一河若帶,又況萬物在其間者乎?其為樂豈不大哉! 且聾才,耳形具而無能聞也;盲者目形存而無能見也。
夫言者,所以通己于人也;聞者,所以通人于己也。
瘖者不言,聾者不聞,既瘖且聾,人道不通,故有瘖聾之病者,雖破家求醫,不顧其費。
豈獨形骸有瘖聾哉,心志亦有之。
夫指之拘也,莫不事申也,心之塞也,莫知務通也,不明于類也。
夫觀六藝之廣崇,窮道德之淵深,達乎元上,至乎無下,運乎無極,翔乎無形,廣于四海,崇于太山,富于一江一河,曠然而通,昭然而明,天地之間無所系戾,其所以監觀,豈不大哉!人之所知者淺,而物變無窮,曩不知而今知之,非知益多也,問學之所加也。
夫物常見則識之,常為則能之,故因其患則造其備,犯其難則得其便。
夫以一世之壽,而觀千歲之知,今古之論雖未嘗更也,其道理素具,可不謂有術乎! 人欲知高下而不能,教之用管準則悅;欲知輕重而無以,予之以權衡則喜;欲知遠近而不能,教之以金目則快射;又況知應無方而不窮哉!犯大難而不懾,見煩纓而不惑,晏然自得,其為樂也,豈直一說之快哉!夫道,有形者皆生焉,其為親亦戚矣;享谷食氣者皆受焉,其為君亦惠矣;諸有智者皆學焉,其為師亦博矣。
射者數發不中,人教之以儀則喜矣,又況生儀者乎! 人莫不知學之有益于己也,然而不能者,嘻戲害人也。
人皆多以無用害有用,故智不博而日不足。
以鑿觀池之力耕,則田野必辟矣。
以積土山之高修堤防,則水用必足矣。
以食狗馬鴻雁之費養士,則名譽必榮矣。
以戈獵博弈之日誦詩讀書,聞識必博矣。
故不學之與學也,猶瘖聾之比于人也。
凡學者能明于天人之分,通于治亂之本,澄心清意以存之,見其終始,可謂知略矣。
天之所為,禽一獸草木;人之所為,禮節制度,構而為宮室,制而為舟輿是也。
治之所以為本者,仁義也;所以為未者,法度也。
凡人之所以事生者,本也;其所以事死者,未也。
本末,一體也;其兩愛之,一性也。
先本後末,謂之君子;以未害本,謂之小人。
君子與小人之性非異也,所在先後而已矣。
草木,洪者為本,而殺者為未。
禽一獸之性,大者為首,而小者為尾。
末大于本則折,尾大于要則不掉矣。
故食其口而百節肥,灌其本而枝葉美,天地之性也。
天地之生物也有本末,其養物也有先後。
人之于治也,豈得無終始哉?故仁義者,治之本也。
今不知事修其本,而務治其未,是釋其根而灌其枝也。
且法之生也,以輔仁義。
今重法而棄義,是貴其冠履而忘其頭足也。
故仁義者,不厚基者也。
不益其厚而張其廣者毀,不廣其基而增其高者覆。
趙政不增其德而累其高,故滅;智伯不行仁義而務廣地,故亡其國。
語曰:&ldquo不大其棟,不能任重。
重莫若國,棟莫若德。
&rdquo國主之有民也,猶城之有基,木之有根。
根深則本固,基美則上甯。
五帝三王之道,天下之綱紀,治之儀表也。
今商鞅之啟塞,申子之三符,韓非之孤憤,張儀蘇秦之從衡,皆掇取之權,一切之術也,非治之大本,事之恒常,可博聞而世傳者也。
子囊北而全楚,北不可以為庸;弦高誕而存鄭,誕不可以為常。
今夫《雅》《頌》之一聲,皆發于詞,本于情,故君臣以睦,父子以親。
故《韶》《夏》之樂也,聲浸乎金石,潤乎草木。
今取怨思之一聲,施之于弦管、聞其音者,不一婬一則悲,一婬一則亂男女之辯,悲則感怨思之氣,豈所謂樂哉?趙王遷流于房陵,思故鄉,作為《山水》之嘔,聞者莫不殒涕。
荊轲西刺秦王,高漸離、宋意為擊築而歌于易水之上,聞者莫不瞑目裂毗,發植穿冠。
因以此聲為樂而入宗廟,豈古之所謂樂哉!故棄冕鉻輿,可服而不可好也;太羹之和,可食而不可嗜也;朱弦漏越,一唱而三歎,可聽而不可快也。
故無聲者,正其可聽者也;其無味者,正其足味者也。
吠聲清于耳,兼味快于口,非其貴也。
故事不本于道德者,不可以為儀;言不合乎先王者,不可以為道;音不調乎《雅》《頌》者,不可以為樂。
故五子之言,所以便說掇取也,非天下之通義也。
聖王之設政施教也,必察其終始,其縣法立儀,必原其本末,不苟以一事備一物而已矣。
見其造而思其功,觀其源而知其流,故博施而不竭,彌久而不垢。
夫水出于山而入于海,稼生于田而藏于倉,聖人見其所生,則知其所歸矣。
故舜深藏黃金于嶄岩之山,所以塞貪鄙之心也。
儀狄為酒,禹飲而甘之,遂。
疏儀狄而絕旨酒,所以遏流而之行也。
師延為平公鼓朝歌北鄙之音,師曠曰:&ldquo此亡國之樂也。
&rdquo大息而撫之,所以防一婬一辟之風也。
故民知書而德衰,知數而厚衰,知券契而信衰,知械機而實衰也。
巧詐藏于胸中,則純白不備,而神德不全矣。
琴不嗚,而二十五弦各以其聲應;軸不運,而三十軸各以其力旋。
弦有緩急小大然後成曲,車有勞逸動靜而後能緻遠。
使有聲者乃無聲者也,能緻千裡者乃不動者也。
故上下異道則治,同道則亂。
位高而道大者從,事大而道小者兇。
故小&lsquo快害義,小慧害道,小辯害治,苛削傷德。
大政不險,故民易道;至治寬裕,故下不相賊;至忠複素,故民無匿情。
商鞅為秦立相坐之法,而百姓怨矣;吳起為楚減爵祿之令,而功臣畔矣。
商鞅之立法也,吳起之用兵也。
天下之善者也。
然商秧之法亡秦,察于刀筆之迹,而不知治亂之本也;吳起以兵弱楚,一習一于行陳之事,而不知廟戰之權也。
晉獻公之伐俪,得其女,非不善也,然而史蘇歎之,見其四世之被禍也。
吳王夫差破齊艾陵,勝晉黃池,非不捷也,而于肯憂之,見其必擒于越也。
小白奔宮,重耳奔曹,非不困也,而鮑叔、咎犯随而輔之,知其可與至于霸也。
勾踐栖于會稽,修政不殆,谟慮不休,知禍之為福也。
襄子再勝而有憂色,畏福之為禍也。
故齊桓公亡汶陽之田而霸,智伯兼三晉之地而亡。
聖人見禍福于重閉之内,而慮患于九拂之外者也。
原蠶一歲再收,非不利也,然而王法禁之者,為其殘桑也。
離先稻熟,而農無褥之,不以小利傷大獲也。
家老異飯而食,殊器而享,子婦跳而上堂,跪而斟羹,非不費也,然而不可省者,為其害義也。
待媒而結言,聘納而取婦,初絻而親迎,非不煩也,然而不可易者,所以防一婬一也。
使民居處相司,有罪相覺,于以舉奸,非不掇也,然而傷和睦之心,而構仇讐之怨。
故事有鑿一孔而生百隙,材一物而生萬葉者,所鑿不足以為便,而所開足以為敗;所樹不足以為利,而所生足以為穢。
愚者惑于小利,而忘其大害,昌羊去蚤虱而人弗庫者,為其來嶺窮也;狸執鼠而不可脫于庭者,為搏雞也。
故事有利于小而害于大,得于此而亡于彼者。
故行棋者,或食兩而路窮,或予踦而取勝。
偷利不可以為行,而智術不可以為法。
故仁知,人材之美者也。
所謂仁者,愛人也;所謂知者,知人也。
愛人則無虐刑矣,知人則無亂政矣。
治由文理,則無悸謬之事矣;刑不侵濫,則無暴虐之行矣。
上無煩亂之治,下無怨望之心,則百殘除而中和作矣,此三代之所昌。
故《書》曰:&ldquo能哲且惠,黎民懷之。
何憂讙兜,何遷有苗。
&rdquo智伯有五過人之材,而不免于身死人手者,不愛人也。
齊王建有三過人之巧,而身虜于秦者,不知賢也。
故仁莫大于愛人,知莫大于知人。
二者不立,雖察慧捷巧,劬祿疾力,不免于亂也。
【譯文】 天上設置日月,陳列星辰,調節陰陽,布設四季。
白天由陽光照耀,晚上讓它們休息,用風來吹幹,用雨露來潤濕。
上天化育萬物,卻看不到是怎樣養育,但萬物倒茁壯成長了;上天殺滅萬物,卻看不到是怎樣殺滅,但萬物倒凋落死亡了。
這種無形的生滅手段,叫做神明。
聖人仿效大自然,所以他在給人們帶來福祉時,看不見他有什麼行動,但幸福卻降臨了;他在為人們除去禍害時,看不見他在采取什麼措施,但禍害卻消除了。
這正是遠離之卻靠近之,延近之卻疏遠之。
稽查它們得不到蹤影,觀察它們卻又不虛妄。
每天算計,效果甚微;長年累月則功效卓著。
濕氣降臨,看不見它的形狀,但木炭卻已增加了重量;風将吹臨,看不見它的形象,但樹葉卻已擺動了;時光的推移,不留明顯的痕迹,但草木卻随着時光的推移而枯萎;千裡馬日夜兼程奔馳傳遞着,而烽火台上的烽燧并不見它的傳遞,但傳到下一站的時間,總在驿馬之前。
所以,天将要起風,草木還沒有反應,而鳥兒卻已經從樹上飛離;天将要降雨,烏雲還沒有聚集遮蓋天空,而魚兒卻已經浮出水面喘氣了,這是陰陽二氣互動一交一感的緣故。
因此,寒暑、燥濕,按照類别而相随從;聲音回響的疾速、緩慢,按照音類而相呼應。
所以《易經》說:&ldquo鶴在樹蔭裡鳴叫,它的同類小鶴在附近應和着。
&rdquo殷高宗武丁居喪,三年内閉口不言,四海之内随之寂然無聲;但一旦他發布号令,便震撼天下,這是遵循天意而使天下像呼和吸那樣感應。
所以,一旦觸動根本,百枝萬葉都會随之搖晃,如同春雨澆灌萬物,渾渾然流淌,源源不斷地施澤着,沒有什麼地方不受潤滋,沒有什麼植物不被養育。
所以聖人順應天意,一出聲音就震動天下。
因此人的内心世界如果感發起至一精一至誠的情感,那麼他的形體之氣就會感化天,随之就會有吉祥的瑞星出現、神龍也會降臨、吉祥的鳳凰也會翔臨、甘泉也會自地湧流、五谷未布而生長、一江一河不會泛濫、大海不會肆虐。
所以《詩經》說:&ldquo祭祀安撫衆神,并顧及黃河五嶽。
&rdquo如果違逆天意,暴虐萬物,就會出現日食、月食,五星也會偏離它的正常運行軌道,四季就會與時令相違背,白天昏暗、夜晚放光、山峰崩塌、河流枯涸、冬天響雷、夏天打霜。
《詩經》上說:&ldquo六月繁霜,令我心憂。
&rdquo上天和人事,是有相通之處的。
所以國家危亡而天象變異,世道混亂則虹霓呈現,萬物是相互聯系着的,災異之氣是會互相激蕩相通的。
所以神靈之事,是不能憑智巧去做的,是不能靠筋力去力求的。
天地包容着、陰陽化育着、雨露滋潤着,這樣便産生萬物;那翡翠玳瑁、瑤碧玉珠是文彩明朗、滋潤光滑,撫摩它不會損缺,曆久而不變形,天成自然是奚仲無法摹仿的,魯班不能複制的:天地自然造化萬物的本領就是這樣神奇,我們把此稱為&ldquo大巧&rdquo。
宋國有人用象牙為國君雕刻了楮樹樹葉,花了三
英俊豪傑,各以小大之材處其位,得其宜,由本流未,以重制輕,上唱而民和,上動而下随,四海之内,一心同歸,背貪鄙而向義理,其于化民也,若鳳之搖草木,無之而不靡。
今使愚教知,使不腎臨賢,雖嚴刑罰,民弗從也;小不能制大,弱不能使強也。
故聖主者舉賢以立功,不肖主舉其所與同。
文王舉大公望、召公爽而王,桓公任管仲、隰朋而霸,此舉賢以立功也,夫差用太宰嚭而滅,秦任李斯、趙高而亡,此舉所與同。
故觀其所舉,而治亂可見也;察其一黨一與,而賢不肖可論也。
夫聖人之屈者,以求伸也;枉者,以求直也;故雖出邪辟之道,行幽昧之塗,将欲以直大道,成大功。
猶出林之中不得直道,拯溺之人不得不儒足也。
伊尹憂天下之不治,調和五味,負鼎俎而行,五就架,五就湯,将欲以濁為清,以危為甯也。
周公股肱周室,輔翼成王,管叔、蔡叔奉公子祿父而欲為亂,周公誅之以定天下,緣不得已也。
孔子欲行王道,東西南北七十說而無所偶,故因衛夫人、彌子暇而欲通其道。
此皆欲平險除穢,由冥冥至招诏,動于權而統于善者也。
夫觀逐者于其反也,而觀行者于其終也。
故舜放弟,周公殺兄,猶之為仁也;文公樹木,曾于架羊,猶之為知也。
當今之世,醜必托善以自力解,邪必蒙正以自為辟。
遊不論國,仕不擇官,行不辟污,曰&ldquo伊尹之道也。
&rdquo分别争财,親戚兄弟搆怨,骨肉相賊,曰&ldquo周公之義也。
&rdquo行無廉恥,辱而不死,曰&ldquo管子之趨也。
&rdquo行貨賂,趣勢門,立私廢公,比周而取容,曰&ldquo孔子之術也&rdquo。
此使君子小人紛然淆亂,莫知其是非者也。
故百川并流,不注海者不為川谷;趨行蹐馳,不歸善者不為君子,故善言歸乎可行,善行歸乎仁義。
田子方、段于木輕爵祿而重其身,不以欲傷生,不以利累形。
李克竭股肱之力,領理百官輯穆萬民,使其君生無廢事,死無遺憂,此異行而歸于善者。
張儀、蘇秦家無常居,身無定君,約從衡之事,為傾覆之謀,濁亂天下,撓滑諸侯,使百姓不逞啟居,或從或橫,或合衆弱,或輔富強,此異行而歸于醜者也。
故君子之過也,猶日月之蝕,何害于明!小人之可也,猶狗之晝吠,鸱之夜見,何益于善! 夫知者不妄發,擇善而為之,計義而行之,故事成而功足賴也,身死而名足稱也。
雖有知能,必以仁義為之本,然後可立也。
知能蹐馳,百事并行,聖人一以仁義為之準繩,中之者謂之君子,弗中者謂之小人。
君子雖死亡,其名不滅,小人雖得勢,其罪不徐。
使人左據天下之圖而右刎喉,愚者不為也,身貴于天下也。
死君親之難,視死若歸,義重于身也。
天下,大利也,比之身則小;身之重也,比之義則輕。
義,所全也。
《詩》曰:&ldquo恺悌君子,求福不回。
&rdquo言以信義為準繩也。
欲成霸王之業者,必得勝者也。
能得勝者,必強者也。
能強者,必用人力者也。
能用人力者,必得人心者也。
能得人心者,必自得者也。
故心者,身之本也;身者,國之本也。
未有得己而失人者也,未有失己而得人者也。
故為治之本,務在甯民;甯民之本,在于足用;足用之本,在于勿奪時;勿奪時之本,在于省事,省事之本,在于節用;節用之本,在于反性。
未有能搖其本而靜其末,濁其源而清其流者也。
故知性之情者,不務性之所無以為;知命之情者,不憂命之所無奈何。
故不高官室者,非愛木也;不大鐘鼎者,非愛金也。
直行性命之情,而制度可以為萬民儀。
今目悅五色,口嚼滋味,耳一婬一五聲,七竅一交一争以害其性,日引邪欲而澆其身夫調,身弗能治,奈天下何!故自養得其節,則養民得其心矣。
所謂有天下者,非謂其履勢位、受傳籍、稱尊号也,言運天下之力而得天下之心。
纣之地,左東海,右流沙,前一交一趾,後幽都,師起容關,至浦水,士億有餘萬,然皆倒矢而身,傍戟而戰。
武王左操黃鈾、右執白旄以麾之,則瓦解而走,遂土崩而下。
纣有南面之名,而無一人之德,此失天下也。
故桀、纣不為王,湯、武不為放。
周處酆鎬之地,方不過百裡,而誓纣牧之野,入據殷國,朝成湯之廟,表商容之間,、封比幹之墓,解箕子之囚,乃折抱毀鼓,僵五兵,縱牛馬,搢笏而朝天下,百姓歌漚而樂之,諸侯執禽而朝之,得民心也。
阖闾伐楚,五戰入鄖,燒高府之粟,破九龍之鐘,鞭荊平王之墓,舍昭王之宮。
昭王奔随,百姓父兄攜幼扶老而随之,乃相率而為至勇之寇,皆方命奮臂而為之鬥。
當此之時,無将卒以行列之,各緻其死,卻吳兵,複楚地。
靈工作章華之台,發乾黔之役,外内搔動,百姓罷敝,棄疾乘民之怨而立公子比,百姓放臂而去之,餓于乾谿,食莽飲水,枕塊而死。
楚國山川不變,土地不易,民性不殊,昭王則相率而殉之,靈王則倍畔而去之,得民之與失民也。
故天子得道,守在四夷;天子失道,守在諸侯。
諸侯得道,守在四鄰:諸侯失道,守在四境。
故湯處毫七十裡,文王處酆百裡,皆令行禁止于天下。
周之衰也,戎伐凡伯于楚丘以歸。
故得道則以百裡之地令于諸侯,失道則以天下之大畏于冀州。
故曰:無恃其不吾奪也,恃吾不可奪。
行可奪之道而非篡拭之行,無益于持天下矣。
凡人之所以生者,衣與食也。
今囚之冥室之中,雖養之以刍豢,衣之以绮繡,不能樂也。
以目之無見,耳之無聞,穿隙穴,見雨零,則快然而歎之,況開一戶發脯,從冥冥見炤炤乎!從冥冥見炤炤,猶尚肆然而喜,又況出室坐堂,見日月光乎!見日月光,曠然而樂,又況登泰山,履石封,以望八荒,視天者若蓋,一江一河若帶,又況萬物在其間者乎?其為樂豈不大哉! 且聾才,耳形具而無能聞也;盲者目形存而無能見也。
夫言者,所以通己于人也;聞者,所以通人于己也。
瘖者不言,聾者不聞,既瘖且聾,人道不通,故有瘖聾之病者,雖破家求醫,不顧其費。
豈獨形骸有瘖聾哉,心志亦有之。
夫指之拘也,莫不事申也,心之塞也,莫知務通也,不明于類也。
夫觀六藝之廣崇,窮道德之淵深,達乎元上,至乎無下,運乎無極,翔乎無形,廣于四海,崇于太山,富于一江一河,曠然而通,昭然而明,天地之間無所系戾,其所以監觀,豈不大哉!人之所知者淺,而物變無窮,曩不知而今知之,非知益多也,問學之所加也。
夫物常見則識之,常為則能之,故因其患則造其備,犯其難則得其便。
夫以一世之壽,而觀千歲之知,今古之論雖未嘗更也,其道理素具,可不謂有術乎! 人欲知高下而不能,教之用管準則悅;欲知輕重而無以,予之以權衡則喜;欲知遠近而不能,教之以金目則快射;又況知應無方而不窮哉!犯大難而不懾,見煩纓而不惑,晏然自得,其為樂也,豈直一說之快哉!夫道,有形者皆生焉,其為親亦戚矣;享谷食氣者皆受焉,其為君亦惠矣;諸有智者皆學焉,其為師亦博矣。
射者數發不中,人教之以儀則喜矣,又況生儀者乎! 人莫不知學之有益于己也,然而不能者,嘻戲害人也。
人皆多以無用害有用,故智不博而日不足。
以鑿觀池之力耕,則田野必辟矣。
以積土山之高修堤防,則水用必足矣。
以食狗馬鴻雁之費養士,則名譽必榮矣。
以戈獵博弈之日誦詩讀書,聞識必博矣。
故不學之與學也,猶瘖聾之比于人也。
凡學者能明于天人之分,通于治亂之本,澄心清意以存之,見其終始,可謂知略矣。
天之所為,禽一獸草木;人之所為,禮節制度,構而為宮室,制而為舟輿是也。
治之所以為本者,仁義也;所以為未者,法度也。
凡人之所以事生者,本也;其所以事死者,未也。
本末,一體也;其兩愛之,一性也。
先本後末,謂之君子;以未害本,謂之小人。
君子與小人之性非異也,所在先後而已矣。
草木,洪者為本,而殺者為未。
禽一獸之性,大者為首,而小者為尾。
末大于本則折,尾大于要則不掉矣。
故食其口而百節肥,灌其本而枝葉美,天地之性也。
天地之生物也有本末,其養物也有先後。
人之于治也,豈得無終始哉?故仁義者,治之本也。
今不知事修其本,而務治其未,是釋其根而灌其枝也。
且法之生也,以輔仁義。
今重法而棄義,是貴其冠履而忘其頭足也。
故仁義者,不厚基者也。
不益其厚而張其廣者毀,不廣其基而增其高者覆。
趙政不增其德而累其高,故滅;智伯不行仁義而務廣地,故亡其國。
語曰:&ldquo不大其棟,不能任重。
重莫若國,棟莫若德。
&rdquo國主之有民也,猶城之有基,木之有根。
根深則本固,基美則上甯。
五帝三王之道,天下之綱紀,治之儀表也。
今商鞅之啟塞,申子之三符,韓非之孤憤,張儀蘇秦之從衡,皆掇取之權,一切之術也,非治之大本,事之恒常,可博聞而世傳者也。
子囊北而全楚,北不可以為庸;弦高誕而存鄭,誕不可以為常。
今夫《雅》《頌》之一聲,皆發于詞,本于情,故君臣以睦,父子以親。
故《韶》《夏》之樂也,聲浸乎金石,潤乎草木。
今取怨思之一聲,施之于弦管、聞其音者,不一婬一則悲,一婬一則亂男女之辯,悲則感怨思之氣,豈所謂樂哉?趙王遷流于房陵,思故鄉,作為《山水》之嘔,聞者莫不殒涕。
荊轲西刺秦王,高漸離、宋意為擊築而歌于易水之上,聞者莫不瞑目裂毗,發植穿冠。
因以此聲為樂而入宗廟,豈古之所謂樂哉!故棄冕鉻輿,可服而不可好也;太羹之和,可食而不可嗜也;朱弦漏越,一唱而三歎,可聽而不可快也。
故無聲者,正其可聽者也;其無味者,正其足味者也。
吠聲清于耳,兼味快于口,非其貴也。
故事不本于道德者,不可以為儀;言不合乎先王者,不可以為道;音不調乎《雅》《頌》者,不可以為樂。
故五子之言,所以便說掇取也,非天下之通義也。
聖王之設政施教也,必察其終始,其縣法立儀,必原其本末,不苟以一事備一物而已矣。
見其造而思其功,觀其源而知其流,故博施而不竭,彌久而不垢。
夫水出于山而入于海,稼生于田而藏于倉,聖人見其所生,則知其所歸矣。
故舜深藏黃金于嶄岩之山,所以塞貪鄙之心也。
儀狄為酒,禹飲而甘之,遂。
疏儀狄而絕旨酒,所以遏流而之行也。
師延為平公鼓朝歌北鄙之音,師曠曰:&ldquo此亡國之樂也。
&rdquo大息而撫之,所以防一婬一辟之風也。
故民知書而德衰,知數而厚衰,知券契而信衰,知械機而實衰也。
巧詐藏于胸中,則純白不備,而神德不全矣。
琴不嗚,而二十五弦各以其聲應;軸不運,而三十軸各以其力旋。
弦有緩急小大然後成曲,車有勞逸動靜而後能緻遠。
使有聲者乃無聲者也,能緻千裡者乃不動者也。
故上下異道則治,同道則亂。
位高而道大者從,事大而道小者兇。
故小&lsquo快害義,小慧害道,小辯害治,苛削傷德。
大政不險,故民易道;至治寬裕,故下不相賊;至忠複素,故民無匿情。
商鞅為秦立相坐之法,而百姓怨矣;吳起為楚減爵祿之令,而功臣畔矣。
商鞅之立法也,吳起之用兵也。
天下之善者也。
然商秧之法亡秦,察于刀筆之迹,而不知治亂之本也;吳起以兵弱楚,一習一于行陳之事,而不知廟戰之權也。
晉獻公之伐俪,得其女,非不善也,然而史蘇歎之,見其四世之被禍也。
吳王夫差破齊艾陵,勝晉黃池,非不捷也,而于肯憂之,見其必擒于越也。
小白奔宮,重耳奔曹,非不困也,而鮑叔、咎犯随而輔之,知其可與至于霸也。
勾踐栖于會稽,修政不殆,谟慮不休,知禍之為福也。
襄子再勝而有憂色,畏福之為禍也。
故齊桓公亡汶陽之田而霸,智伯兼三晉之地而亡。
聖人見禍福于重閉之内,而慮患于九拂之外者也。
原蠶一歲再收,非不利也,然而王法禁之者,為其殘桑也。
離先稻熟,而農無褥之,不以小利傷大獲也。
家老異飯而食,殊器而享,子婦跳而上堂,跪而斟羹,非不費也,然而不可省者,為其害義也。
待媒而結言,聘納而取婦,初絻而親迎,非不煩也,然而不可易者,所以防一婬一也。
使民居處相司,有罪相覺,于以舉奸,非不掇也,然而傷和睦之心,而構仇讐之怨。
故事有鑿一孔而生百隙,材一物而生萬葉者,所鑿不足以為便,而所開足以為敗;所樹不足以為利,而所生足以為穢。
愚者惑于小利,而忘其大害,昌羊去蚤虱而人弗庫者,為其來嶺窮也;狸執鼠而不可脫于庭者,為搏雞也。
故事有利于小而害于大,得于此而亡于彼者。
故行棋者,或食兩而路窮,或予踦而取勝。
偷利不可以為行,而智術不可以為法。
故仁知,人材之美者也。
所謂仁者,愛人也;所謂知者,知人也。
愛人則無虐刑矣,知人則無亂政矣。
治由文理,則無悸謬之事矣;刑不侵濫,則無暴虐之行矣。
上無煩亂之治,下無怨望之心,則百殘除而中和作矣,此三代之所昌。
故《書》曰:&ldquo能哲且惠,黎民懷之。
何憂讙兜,何遷有苗。
&rdquo智伯有五過人之材,而不免于身死人手者,不愛人也。
齊王建有三過人之巧,而身虜于秦者,不知賢也。
故仁莫大于愛人,知莫大于知人。
二者不立,雖察慧捷巧,劬祿疾力,不免于亂也。
【譯文】 天上設置日月,陳列星辰,調節陰陽,布設四季。
白天由陽光照耀,晚上讓它們休息,用風來吹幹,用雨露來潤濕。
上天化育萬物,卻看不到是怎樣養育,但萬物倒茁壯成長了;上天殺滅萬物,卻看不到是怎樣殺滅,但萬物倒凋落死亡了。
這種無形的生滅手段,叫做神明。
聖人仿效大自然,所以他在給人們帶來福祉時,看不見他有什麼行動,但幸福卻降臨了;他在為人們除去禍害時,看不見他在采取什麼措施,但禍害卻消除了。
這正是遠離之卻靠近之,延近之卻疏遠之。
稽查它們得不到蹤影,觀察它們卻又不虛妄。
每天算計,效果甚微;長年累月則功效卓著。
濕氣降臨,看不見它的形狀,但木炭卻已增加了重量;風将吹臨,看不見它的形象,但樹葉卻已擺動了;時光的推移,不留明顯的痕迹,但草木卻随着時光的推移而枯萎;千裡馬日夜兼程奔馳傳遞着,而烽火台上的烽燧并不見它的傳遞,但傳到下一站的時間,總在驿馬之前。
所以,天将要起風,草木還沒有反應,而鳥兒卻已經從樹上飛離;天将要降雨,烏雲還沒有聚集遮蓋天空,而魚兒卻已經浮出水面喘氣了,這是陰陽二氣互動一交一感的緣故。
因此,寒暑、燥濕,按照類别而相随從;聲音回響的疾速、緩慢,按照音類而相呼應。
所以《易經》說:&ldquo鶴在樹蔭裡鳴叫,它的同類小鶴在附近應和着。
&rdquo殷高宗武丁居喪,三年内閉口不言,四海之内随之寂然無聲;但一旦他發布号令,便震撼天下,這是遵循天意而使天下像呼和吸那樣感應。
所以,一旦觸動根本,百枝萬葉都會随之搖晃,如同春雨澆灌萬物,渾渾然流淌,源源不斷地施澤着,沒有什麼地方不受潤滋,沒有什麼植物不被養育。
所以聖人順應天意,一出聲音就震動天下。
因此人的内心世界如果感發起至一精一至誠的情感,那麼他的形體之氣就會感化天,随之就會有吉祥的瑞星出現、神龍也會降臨、吉祥的鳳凰也會翔臨、甘泉也會自地湧流、五谷未布而生長、一江一河不會泛濫、大海不會肆虐。
所以《詩經》說:&ldquo祭祀安撫衆神,并顧及黃河五嶽。
&rdquo如果違逆天意,暴虐萬物,就會出現日食、月食,五星也會偏離它的正常運行軌道,四季就會與時令相違背,白天昏暗、夜晚放光、山峰崩塌、河流枯涸、冬天響雷、夏天打霜。
《詩經》上說:&ldquo六月繁霜,令我心憂。
&rdquo上天和人事,是有相通之處的。
所以國家危亡而天象變異,世道混亂則虹霓呈現,萬物是相互聯系着的,災異之氣是會互相激蕩相通的。
所以神靈之事,是不能憑智巧去做的,是不能靠筋力去力求的。
天地包容着、陰陽化育着、雨露滋潤着,這樣便産生萬物;那翡翠玳瑁、瑤碧玉珠是文彩明朗、滋潤光滑,撫摩它不會損缺,曆久而不變形,天成自然是奚仲無法摹仿的,魯班不能複制的:天地自然造化萬物的本領就是這樣神奇,我們把此稱為&ldquo大巧&rdquo。
宋國有人用象牙為國君雕刻了楮樹樹葉,花了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