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卷十九 修務訓
關燈
小
中
大
湯王,使政令能順利執行。
在這樣的德政下,湯王在鳴條整治軍隊,把夏桀圍困在南巢,譴責夏桀的罪行,然後把他流放到曆山。
這五位聖王,都是天下威望很高的君王,他們勞累身體,絞盡腦汁思慮國事,為人民興利除害不敢有絲毫的松懈。
捧一爵酒,臉上不會顯出吃力的樣子,但要提起一石重的酒樽,就非得出汗不可,更何況現在是承擔天下的憂慮、擔負海内外的事情呢?這一副擔子要比一樽酒重得多啊!再說,作為聖人又不以自己低賤為恥辱,而倒是為不能實行&ldquo道&rdquo而慚愧;作為聖人不以自己壽命短而憂慮,而倒是憂慮人民百姓的窮苦困窘。
所以夏禹治水,是拿自己的身體為犧牲,在陽盱河邊祈禱神靈消除災難;商湯時幹旱,湯王在桑山之林祈禱,願意以自己的身體為犧牲求蒼天降雨。
聖人憂慮人民的疾苦的事明擺在那裡,還要說他們&ldquo無為&rdquo,這難道不荒謬嗎? 且說古代擁立帝王,不是為了奉養其物欲;聖人登上君位,也不是為了自身的安逸享樂。
這是因為天下出現以強淩弱、以多欺少、以詐騙愚、以勇侵怯、滿腹經倫不肯指導别人、積财滿堂不肯給濟别人的現象,所以才擁立帝王來使天下一團一結平等;又因為天子帝王的聰明才智不足以普及遍照天下海内,所以又設置三公、九卿來輔佐帝王天子;還因為遙遠異邦、偏僻地區無法承受到帝王天子的德澤,所以又分封諸侯來教誨那裡的民衆。
以盡量做到地勢無不利用、天時無不協調、官吏無不盡職、國家無不獲益,所以使饑寒的百姓得以一溫一飽,老弱病殘得以供養,勞累疲倦得以休息。
如果再從平民百姓出身的人來觀察,可以發現:伊尹曾以烹調技術取得商湯的重用,呂望是由操刀屠牛入仕周朝,百裡奚曾多次被轉賣為一奴一,管仲曾被捆一綁拘捕過,孔子長年周遊列國,家中的煙竈也沒熏黑過,墨子四處奔走,炕席都從沒坐暖過。
這些說明,聖人們不怕山高河寬,甘願吃苦蒙受恥辱來謀得君王的信用,他們并不是為了貪圖利祿、羨慕地位,而是一心想要為民謀利、為民除害。
曾聽說過古書上這樣說:&ldquo神農憔悴,堯帝清瘦,舜帝髒黑,而禹王手足長繭。
&rdquo由此看來,聖人君王為百姓憂慮勞累也實在厲害。
所以從天子帝王到平民百姓,想不動手不擡腳,不費心思不用思慮就能将事情辦好,欲一望得到滿足,這還從來沒有聽說過。
依着西高東低的地勢,所以一江一河流水也都是由西向東流入大海,但這必須要經過人對一江一河的治理疏導,才能使水順着河道向東奔流;禾苗莊稼在春季生長發育,但必須要人加以耕耘管理,到秋天五谷才能豐收。
假若聽任水自流,待苗自長,那麼鲧和禹的功績也就無從建立,後稷的智慧也就無用。
所以我所說的&ldquo無為&rdquo是指個人的意志思想不能摻雜到普遍真理之中,個人的嗜欲不能影響幹擾正确規律之中,人要遵循事理來做事,根據實際情況來成就事業,權衡依順自然之勢,而巧僞奸詐不得參與其中,事情成功了不誇耀,功業樹立了不占為己有;并不是說感觸你也毫無反應,有壓力也無動于衷。
而那種用火去烘烤井水,将淮河水引上山崗澆灌,這些都隻是根據自己的意願而違背的是自然規律,所以這也被稱之為人為做作。
而像在水中乘船,在沙地行走用鸠車,在沼澤地行走用秄,在山地行走用蔂,夏天疏通溝渠,冬天開挖池塘,順高地造田,在低窪處開掘河塘,這些做法就不是我所指的人為做作。
聖人處事,具體行為雖不同,但都合于事理,他們所采取的路數方法各不相同,但目的結果都相同;他們挽存危亡安定傾覆的目的是一緻的,心裡總是不忘記為人謀利。
怎麼知道這一點呢?過去楚國要攻打宋國,墨子聽說以後很哀傷,就從魯國出發趕路十天十夜,腳上打起一層層的老繭也不肯休息,撕下衣衫布包裹一下又向前趕路,到達楚都郢城,馬上拜會楚王,說:&ldquo我聽說大王您要興兵攻打宋國,您是估計一定能攻占宋國後才決定攻打的呢?還是要使民衆勞苦、損兵折将、蒙受被天下指責為不義的名聲、卻得不到尺寸之地,仍還進攻的呢?&rdquo楚王說:&ldquo如果必定占領不了宋國,又要蒙受不義之名聲,我為什麼還要進攻呢?&rdquo墨子說:&ldquo我看您大王一定是既得不到宋國又必定是名譽受損的。
&rdquo楚王又說:&ldquo公輸現在是天下有名的工匠,由他來制造雲梯這種器械來攻宋城,為什麼不能取勝?&rdquo墨子回答說:&ldquo請讓公輸假設來攻城,我來防守,演一習一一下。
&rdquo于是公輸般擺開器械來攻城,墨子也擺出守城的陣式和裝備,公輸般連攻九次城,被墨子打退九次,始終攻不進城内。
這樣使得楚王隻得息兵,停止對宋的進攻。
段幹木辭退官職隐居在家,魏文侯乘車經過段幹木居住的裡巷門外時總要起身扶轼表示敬意。
文侯的仆人就問了:&ldquo我們每次經過這個地方,大王您為什麼要這樣起立扶轼表示敬意?&rdquo魏文侯回答說:&ldquo因為段幹木居住在這裡,所以我要起立扶轼表示敬意。
&rdquo仆人說:&ldquo段幹木隻是一個平頭百姓,大王您這樣表示敬意,不是有些過分了嗎?&rdquo魏文侯回答說:&ldquo段幹木不追求權勢名利,胸懷君子之道,卻隐居在這鄙陋的巷子裡,而他的名聲又傳遍天下,我怎麼敢不起立扶轼表示敬意呢?段幹木因擁有高尚德行而揚名,我卻靠君王的權勢而榮耀;段幹木富于正義,我卻富于财物。
但地位權勢比不上高尚品德,财物也比不上正義。
現在讓段幹木拿德行道義來換我的權勢财物,他是不願意的。
我都每次悶悶不樂對着自己的影子而憂思慚愧,你怎麼能輕視他呢?&rdquo後來,秦國打算興兵攻打魏國,司馬庾勸告秦王說:&ldquo段幹木是位有名的賢人,魏文侯以禮對待他,天下人沒有不知道的,諸侯也沒有不聽說的,現在我們發動軍隊去攻打魏國,豈不是妨害了道義?&rdquo于是秦王隻得息兵,停止攻打魏國。
墨子疾行千裡,為的是楚、宋兩國安定;段幹木閉門不出,也為的是安定秦、魏兩國。
他們一個是千裡奔走、一個是隐居不出,表現出的行為路數各異而目的相同,即保存國家,這就叫做殊途同歸。
現在人們去救火,提水往失火地點趕去,有的人用甕,有的用瓴,有的用盆,有的用盂,其工具的形狀也各異,或圓、或方、或尖、或橢,提水的數量也不一樣,但趕着去滅火的目的是一緻的。
所以,秦、楚、燕、魏四地的歌曲音調不同,但都令人快樂;九夷八狄各族人的哭喊,聲音不同,但表達的悲哀卻相同。
這唱歌表達歡樂,哭泣反映悲傷,這都是内心世界積郁着的感情的外在流露,也一定有什麼東西觸發了他們。
而聖人内心日夜思念着為民謀利,故他的恩澤遍及也必定功效很大。
世俗日益頹廢衰敗,非議學習的人也很多,他們認為&ldquo人生性各有長短,就像魚能騰躍、喜鵲羽毛斑駁一樣,這都是自然生成的,不能減少也不能增加&rdquo。
但我倒不是這樣認為的。
魚能騰躍、喜鵲羽毛斑駁,就像人是人、馬是馬,筋骨形體都是天生的,确實無法改變。
但以此論證事物不能改變就似乎有些不倫不類。
當馬還是馬駒未加調一教之時,它是揚蹄蹦跳,翹起尾巴奔跑,人不能控制它,它用牙咬人足以咬爛人的肌肉、骨頭,用蹄踢人足以踢破人的頭顱、胸膛。
但等到養馬人馴服它後,優秀禦手調一教駕禦它後,給它套上轭頭、系上缰繩後,那麼就是讓它經曆險境、跨越壕溝,它都無法躲避。
所以它作為馬的形狀是無法變成其他牲畜;但經過駕禦、調一教,那就可以改變它的野性。
這無意識的馬尚且能通過人意志的貫徹,經過調一教而改變它的野性,使之馴服有用,更何況有意識的人呢?再說那天生正直、本性善良、發憤而成就仁德、慷慨而成全正義、天性令人喜悅,不必學習便可和道相合,這樣的人也隻是堯舜、文王少數幾位;而那些沉湎于荒一婬一之中、無法用道德來教化、不可以德仁來曉喻、嚴父都不能使他正派、良師都不能使他感化,這樣的人也隻是丹朱、商均少數幾個。
膚色細膩、牙齒潔白、體态柔美、骨架均稱、不施粉脂就能讓姿态容貌迷人的,也隻有西施和陽文。
而缺牙斜眼歪嘴、雞胸駝背,即使用白粉撲面、黛青畫眉也不能變美的,也隻有嫫母和仳倠。
而大部分的人是上不及堯舜那樣聖明崇高,下也不至于像商均那樣卑鄙不屑,漂亮也比不上西施,說醜也不至于像嫫母,這些芸芸衆生都是能教化開導的,訓導美化的。
而且,雖然有兒子殺父親的逆子存在,但天下的父母并不因此疏遠自己的孩子,這是為什麼呢?因為殺父親的還隻是少數,大多數子女還是敬愛父母的。
同樣,儒生中也有邪僻之人,但先王之道卻始終不曾廢棄,這是為什麼呢?因為躬行先王之道的人還是多數。
現在如果因為學習者有過錯而就此非議求學之人,這就好像一次被飯噎住便永遠拒絕進食,一次絆倒摔疼就一輩子不走路那樣,這是糊塗的表現。
現在對良馬,不需馬鞭、馬刺,它也能行走;而對一弩一馬,你即使用兩副馬刺它也不前進。
如果因為這樣而不用馬鞭、馬刺來駕禦所有的馬匹,那就愚蠢了。
那懦夫手持利劍,
在這樣的德政下,湯王在鳴條整治軍隊,把夏桀圍困在南巢,譴責夏桀的罪行,然後把他流放到曆山。
這五位聖王,都是天下威望很高的君王,他們勞累身體,絞盡腦汁思慮國事,為人民興利除害不敢有絲毫的松懈。
捧一爵酒,臉上不會顯出吃力的樣子,但要提起一石重的酒樽,就非得出汗不可,更何況現在是承擔天下的憂慮、擔負海内外的事情呢?這一副擔子要比一樽酒重得多啊!再說,作為聖人又不以自己低賤為恥辱,而倒是為不能實行&ldquo道&rdquo而慚愧;作為聖人不以自己壽命短而憂慮,而倒是憂慮人民百姓的窮苦困窘。
所以夏禹治水,是拿自己的身體為犧牲,在陽盱河邊祈禱神靈消除災難;商湯時幹旱,湯王在桑山之林祈禱,願意以自己的身體為犧牲求蒼天降雨。
聖人憂慮人民的疾苦的事明擺在那裡,還要說他們&ldquo無為&rdquo,這難道不荒謬嗎? 且說古代擁立帝王,不是為了奉養其物欲;聖人登上君位,也不是為了自身的安逸享樂。
這是因為天下出現以強淩弱、以多欺少、以詐騙愚、以勇侵怯、滿腹經倫不肯指導别人、積财滿堂不肯給濟别人的現象,所以才擁立帝王來使天下一團一結平等;又因為天子帝王的聰明才智不足以普及遍照天下海内,所以又設置三公、九卿來輔佐帝王天子;還因為遙遠異邦、偏僻地區無法承受到帝王天子的德澤,所以又分封諸侯來教誨那裡的民衆。
以盡量做到地勢無不利用、天時無不協調、官吏無不盡職、國家無不獲益,所以使饑寒的百姓得以一溫一飽,老弱病殘得以供養,勞累疲倦得以休息。
如果再從平民百姓出身的人來觀察,可以發現:伊尹曾以烹調技術取得商湯的重用,呂望是由操刀屠牛入仕周朝,百裡奚曾多次被轉賣為一奴一,管仲曾被捆一綁拘捕過,孔子長年周遊列國,家中的煙竈也沒熏黑過,墨子四處奔走,炕席都從沒坐暖過。
這些說明,聖人們不怕山高河寬,甘願吃苦蒙受恥辱來謀得君王的信用,他們并不是為了貪圖利祿、羨慕地位,而是一心想要為民謀利、為民除害。
曾聽說過古書上這樣說:&ldquo神農憔悴,堯帝清瘦,舜帝髒黑,而禹王手足長繭。
&rdquo由此看來,聖人君王為百姓憂慮勞累也實在厲害。
所以從天子帝王到平民百姓,想不動手不擡腳,不費心思不用思慮就能将事情辦好,欲一望得到滿足,這還從來沒有聽說過。
依着西高東低的地勢,所以一江一河流水也都是由西向東流入大海,但這必須要經過人對一江一河的治理疏導,才能使水順着河道向東奔流;禾苗莊稼在春季生長發育,但必須要人加以耕耘管理,到秋天五谷才能豐收。
假若聽任水自流,待苗自長,那麼鲧和禹的功績也就無從建立,後稷的智慧也就無用。
所以我所說的&ldquo無為&rdquo是指個人的意志思想不能摻雜到普遍真理之中,個人的嗜欲不能影響幹擾正确規律之中,人要遵循事理來做事,根據實際情況來成就事業,權衡依順自然之勢,而巧僞奸詐不得參與其中,事情成功了不誇耀,功業樹立了不占為己有;并不是說感觸你也毫無反應,有壓力也無動于衷。
而那種用火去烘烤井水,将淮河水引上山崗澆灌,這些都隻是根據自己的意願而違背的是自然規律,所以這也被稱之為人為做作。
而像在水中乘船,在沙地行走用鸠車,在沼澤地行走用秄,在山地行走用蔂,夏天疏通溝渠,冬天開挖池塘,順高地造田,在低窪處開掘河塘,這些做法就不是我所指的人為做作。
聖人處事,具體行為雖不同,但都合于事理,他們所采取的路數方法各不相同,但目的結果都相同;他們挽存危亡安定傾覆的目的是一緻的,心裡總是不忘記為人謀利。
怎麼知道這一點呢?過去楚國要攻打宋國,墨子聽說以後很哀傷,就從魯國出發趕路十天十夜,腳上打起一層層的老繭也不肯休息,撕下衣衫布包裹一下又向前趕路,到達楚都郢城,馬上拜會楚王,說:&ldquo我聽說大王您要興兵攻打宋國,您是估計一定能攻占宋國後才決定攻打的呢?還是要使民衆勞苦、損兵折将、蒙受被天下指責為不義的名聲、卻得不到尺寸之地,仍還進攻的呢?&rdquo楚王說:&ldquo如果必定占領不了宋國,又要蒙受不義之名聲,我為什麼還要進攻呢?&rdquo墨子說:&ldquo我看您大王一定是既得不到宋國又必定是名譽受損的。
&rdquo楚王又說:&ldquo公輸現在是天下有名的工匠,由他來制造雲梯這種器械來攻宋城,為什麼不能取勝?&rdquo墨子回答說:&ldquo請讓公輸假設來攻城,我來防守,演一習一一下。
&rdquo于是公輸般擺開器械來攻城,墨子也擺出守城的陣式和裝備,公輸般連攻九次城,被墨子打退九次,始終攻不進城内。
這樣使得楚王隻得息兵,停止對宋的進攻。
段幹木辭退官職隐居在家,魏文侯乘車經過段幹木居住的裡巷門外時總要起身扶轼表示敬意。
文侯的仆人就問了:&ldquo我們每次經過這個地方,大王您為什麼要這樣起立扶轼表示敬意?&rdquo魏文侯回答說:&ldquo因為段幹木居住在這裡,所以我要起立扶轼表示敬意。
&rdquo仆人說:&ldquo段幹木隻是一個平頭百姓,大王您這樣表示敬意,不是有些過分了嗎?&rdquo魏文侯回答說:&ldquo段幹木不追求權勢名利,胸懷君子之道,卻隐居在這鄙陋的巷子裡,而他的名聲又傳遍天下,我怎麼敢不起立扶轼表示敬意呢?段幹木因擁有高尚德行而揚名,我卻靠君王的權勢而榮耀;段幹木富于正義,我卻富于财物。
但地位權勢比不上高尚品德,财物也比不上正義。
現在讓段幹木拿德行道義來換我的權勢财物,他是不願意的。
我都每次悶悶不樂對着自己的影子而憂思慚愧,你怎麼能輕視他呢?&rdquo後來,秦國打算興兵攻打魏國,司馬庾勸告秦王說:&ldquo段幹木是位有名的賢人,魏文侯以禮對待他,天下人沒有不知道的,諸侯也沒有不聽說的,現在我們發動軍隊去攻打魏國,豈不是妨害了道義?&rdquo于是秦王隻得息兵,停止攻打魏國。
墨子疾行千裡,為的是楚、宋兩國安定;段幹木閉門不出,也為的是安定秦、魏兩國。
他們一個是千裡奔走、一個是隐居不出,表現出的行為路數各異而目的相同,即保存國家,這就叫做殊途同歸。
現在人們去救火,提水往失火地點趕去,有的人用甕,有的用瓴,有的用盆,有的用盂,其工具的形狀也各異,或圓、或方、或尖、或橢,提水的數量也不一樣,但趕着去滅火的目的是一緻的。
所以,秦、楚、燕、魏四地的歌曲音調不同,但都令人快樂;九夷八狄各族人的哭喊,聲音不同,但表達的悲哀卻相同。
這唱歌表達歡樂,哭泣反映悲傷,這都是内心世界積郁着的感情的外在流露,也一定有什麼東西觸發了他們。
而聖人内心日夜思念着為民謀利,故他的恩澤遍及也必定功效很大。
世俗日益頹廢衰敗,非議學習的人也很多,他們認為&ldquo人生性各有長短,就像魚能騰躍、喜鵲羽毛斑駁一樣,這都是自然生成的,不能減少也不能增加&rdquo。
但我倒不是這樣認為的。
魚能騰躍、喜鵲羽毛斑駁,就像人是人、馬是馬,筋骨形體都是天生的,确實無法改變。
但以此論證事物不能改變就似乎有些不倫不類。
當馬還是馬駒未加調一教之時,它是揚蹄蹦跳,翹起尾巴奔跑,人不能控制它,它用牙咬人足以咬爛人的肌肉、骨頭,用蹄踢人足以踢破人的頭顱、胸膛。
但等到養馬人馴服它後,優秀禦手調一教駕禦它後,給它套上轭頭、系上缰繩後,那麼就是讓它經曆險境、跨越壕溝,它都無法躲避。
所以它作為馬的形狀是無法變成其他牲畜;但經過駕禦、調一教,那就可以改變它的野性。
這無意識的馬尚且能通過人意志的貫徹,經過調一教而改變它的野性,使之馴服有用,更何況有意識的人呢?再說那天生正直、本性善良、發憤而成就仁德、慷慨而成全正義、天性令人喜悅,不必學習便可和道相合,這樣的人也隻是堯舜、文王少數幾位;而那些沉湎于荒一婬一之中、無法用道德來教化、不可以德仁來曉喻、嚴父都不能使他正派、良師都不能使他感化,這樣的人也隻是丹朱、商均少數幾個。
膚色細膩、牙齒潔白、體态柔美、骨架均稱、不施粉脂就能讓姿态容貌迷人的,也隻有西施和陽文。
而缺牙斜眼歪嘴、雞胸駝背,即使用白粉撲面、黛青畫眉也不能變美的,也隻有嫫母和仳倠。
而大部分的人是上不及堯舜那樣聖明崇高,下也不至于像商均那樣卑鄙不屑,漂亮也比不上西施,說醜也不至于像嫫母,這些芸芸衆生都是能教化開導的,訓導美化的。
而且,雖然有兒子殺父親的逆子存在,但天下的父母并不因此疏遠自己的孩子,這是為什麼呢?因為殺父親的還隻是少數,大多數子女還是敬愛父母的。
同樣,儒生中也有邪僻之人,但先王之道卻始終不曾廢棄,這是為什麼呢?因為躬行先王之道的人還是多數。
現在如果因為學習者有過錯而就此非議求學之人,這就好像一次被飯噎住便永遠拒絕進食,一次絆倒摔疼就一輩子不走路那樣,這是糊塗的表現。
現在對良馬,不需馬鞭、馬刺,它也能行走;而對一弩一馬,你即使用兩副馬刺它也不前進。
如果因為這樣而不用馬鞭、馬刺來駕禦所有的馬匹,那就愚蠢了。
那懦夫手持利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