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卷十九 修務訓

關燈
而知能流通。

    由此觀之,學不可已,明矣。

     今夫盲者,目不能别晝夜,分白黑,然而搏琴撫弦,參彈複徽,攫援摽拂,手若蔑蒙,不失一弦。

    使未嘗鼓瑟者,雖有離朱之明,攫掇之捷,猶不能屈伸其指。

    何則?服一習一積貫之所緻。

    故弓待檠而後能調,劍待砥而後能科。

    玉堅無敵,镂以為獸,首尾成形,礛諸之功;木直中繩,揉以為輪,其曲規,檃括之力。

    唐碧堅忍之類,猶可刻镂,揉以成器用,又況心意乎!且夫精神滑淖纖微,倏忽變化,與物推移,雲蒸風行,在所設施。

    君子有能一精一搖摩監,砥砺其才,自試神明,覽物之博,通物之壅,觀始卒之端,見無外之境,以逍遙仿佯于塵埃之外,超然獨立,卓然離世,此聖人之所以遊心。

    若此而不能,閑居靜思,鼓琴讀書,追觀上古,及賢大夫,學問講辯,日以自娛,蘇援世事,分白黑利害,籌策得失,以觀禍福;設儀立度,可以為法則,窮道本末,究事之情,立是廢非,明示後人,死有遺業,生有榮名。

    如此者,人才之所能逮。

    然而莫能至焉者,偷慢懈情,多不暇日之故。

    夫瘠地之民多有心者,勞也;沃地之民多不才者,饒也。

    由此觀之,知人無務,不若愚而好學。

    自人君公卿至于庶人,不自強而功成者,天下未之有也。

    《詩》雲:&ldquo日就月将,學有緝熙于光明。

    &rdquo此之謂也。

     名可務立,功可強成,故君子積志委正,以趣明師;勵節亢高,以絕世俗。

    何以明之?昔者南榮疇恥聖道之獨亡幹己,身淬霜露,敕蹻趹,跋涉山川,冒蒙荊棘,百舍重跰,不敢休息,南見老聃,受教一言,精神曉泠,鈍聞條達,欣然七日不食,如飨太牢。

    是以明照四海,名施後世,達略天地,察分秋毫,稱譽葉語,至今不休。

    此所謂名可強立者。

    吳與楚戰,莫嚣大心撫其禦之手曰:&ldquo今日距強敵,犯白刃,蒙矢石,戰而身死,卒勝民治,全我社稷,可以庶幾乎!&rdquo遂入不返,決腹斷頭,不旋踵運軌而死。

    申包脊竭筋力以赴嚴敵,伏一屍一流血,不過一卒之才,不如約身卑辭,求救于諸侯。

    于是乃赢糧跣走,跋涉谷行,上峭山,赴深溪,遊川水,犯津關,躐蒙籠,蹶沙石,蹠達膝曾繭重胝,七日七夜,至于秦庭。

    鶴跱而不食,晝吟宵哭,面若死灰,顔色黴黑,涕液一交一集,以見秦王曰:&ldquo吳為封豨修蛇,蠶食上國,虐始于楚。

    寡君失社稷,越在草茅。

    百姓離散,夫婦男女不遑啟處。

    使下臣告急。

    &rdquo秦王乃發車千乘,步卒七萬,屬之子虎,逾塞而東,擊吳濁水之上,果大破這,以存楚國,烈藏廟堂,著于憲法。

    此功之可強成者也。

     夫七尺之形,心知憂愁勞苦、膚知疾痛寒暑,人情一也。

    聖人知時之難得,務可趣也,昔身勞形,焦心怖肝,不避煩難,不違危殆。

    蓋聞子發之戰,進如激矢,合如雷電,解如風雨,圓之中規,方之中矩,破敵陷陳,莫能壅禦,澤戰必克,攻城必下。

    彼非輕身而樂死,務在于前,遺利于後,故名立而不堕。

    此自強而成功者也。

    是故田者不強,囷倉不盈;官禦不厲,心意不一精一;将相不強,功烈不成;侯王懈情,後世無名。

    《詩》雲:&ldquo我馬唯骐,六辔如絲。

    載馳載驅,周愛谘谟。

    &rdquo以言人之有所務也。

     通于物者,不可驚以怪;喻于道者,不可動以奇;察于辭者,不可耀以名;審于形者,不可遁以狀。

    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賤今,故為道者必托之于神農、黃帝而後能入說。

    亂世暗主,高遠其所從來,因而貴之。

    為學者,蔽于論而尊其所聞,相與危坐而稱之,正領而誦之。

    此見是非之分不明。

    夫無規矩,雖奚仲不能以定方圓;無準繩,雖魯般不能以定曲直。

    是故鐘子期死,而伯牙絕弦破琴,知世莫賞也;惠施死,而莊子寝說言,見世莫可為語者也。

    夫項托七歲為孔子師,孔子有以聽其言也。

    以年之少,為闾丈人說,救敲不給,何道之能明也!昔者,謝子見于秦惠王,惠王說之。

    以問唐姑梁。

    唐姑梁曰:&ldquo謝子,山東辯士,固權說以取少主。

    &rdquo惠王因藏怒而待之,後日複見,逆而弗聽也。

    非其說異也,所以聽者易。

    夫以徵為羽,非弦之罪;以甘為苦,非味之過。

    楚人有烹猴而召其鄰人,以為狗羹也而甘之。

    後聞其猴也,據地而吐之,盡寫其食。

    此未始知味者也。

    邯鄲師有出新曲者,托之李奇,諸人皆争學之。

    後知其非也,而皆棄其曲。

    此未始知音者也。

    鄙人有得玉璞者,喜其狀,以為寶而藏之。

    以示人,人以為石也,因而棄之。

    此未始知玉者也。

    故有符于中,則貴是而同今古;無以聽其說,則所從來者遠而貴之耳。

    此和氏之所以泣血于荊山之下。

     今劍或絕側羸文,齧缺卷銋,而稱以頃襄之劍,則貴人争帶之。

    琴或撥剌枉桡,闊解漏越,而稱以楚莊之琴,側室争鼓之。

    苗山之鋋,羊頭之銷,雖水斷龍舟,陸剸兕甲,莫之服帶;山桐之琴,澗梓之腹,雖鳴廉修營,唐牙莫之鼓也。

    通人則不然。

    服劍者期于恬利,而不期于墨陽、莫邪;乘馬者期于千裡,而不期于骅骝、綠耳;鼓琴者期于鳴廉修營,而不期于濫脅、号鐘;誦《詩》《書》者期于通道略物,而不期于《洪範》《商頌》。

    聖人見是非,若白黑之于目辨,清濁之于耳聽。

    衆人則不然,中無主以受之。

    譬若遺腹子之上隴,以禮哭泣之,而無所歸心。

    故夫孿子之相似者,唯其母能知之;玉石之相類者,唯良工能識之;書傳之微者,惟聖人能論之。

    今取新聖人書,名之孔墨,則弟子句指而受者必衆矣。

    故美人者,非必西施之種;通士者,不必孔墨之類。

    曉然意有所通于物,故作書以喻意,以為知者也。

    誠得清明之士,執玄鑒于心,照物明白,不為古今易意,擄書明指以示之,雖阖棺亦不恨矣。

     昔晉平公令官為鐘,鐘成而示師曠,師曠曰:&ldquo鐘音不調。

    &rdquo平公曰:&ldquo寡人以示工,工皆以為調。

    而以為不調,何也?&rdquo師曠曰:&ldquo使後世無知音者則已,若有知音者,必知鐘之不調。

    &rdquo故師曠之欲善調鐘也,以為後之有知音者也。

    三代與我同行,五伯與我齊智,彼獨有聖智之實,我曾無有闾裡之聞、窮巷之知者何?彼并身而立節,我誕謾而悠忽。

     今夫毛嫱西施,天下之美人,若使之銜腐鼠,蒙蝟皮,衣豹裘,帶死蛇,則布衣韋帶之人,過者莫不左右睥睨而掩鼻。

    嘗試使之施芳澤,正蛾眉,設笄珥,衣阿錫,曳齊纨,粉白黛黑,佩玉環,揄步,雜芝若,籠蒙目視,冶由笑,目流眺,口曾撓,奇牙出,[厭+面][面+甫]搖,則雖王公大人,有嚴志颉颃之行者,無不憚悇癢心而悅其色矣。

    今以中人之才,蒙愚惑之智,被污辱之行,無本業所修,方術所務,焉得無有睥面掩鼻之容哉! 今鼓舞者,繞身若環,曾撓摩地,扶旋猗那,動容轉曲,便媚拟神,身若秋藥被風,發若結旌,聘馳若鹜;木熙者,舉梧槚,據句枉,猿自縱,好茂葉,龍夭矯,燕枝拘,援豐條,舞扶疏,龍從鳥集,搏援攫肆,蔑蒙踴躍;且夫觀者莫不為之損心酸足,彼乃始徐行微笑,被衣修攫。

    夫鼓舞者非柔縱,而木熙者非吵勁,淹浸漬漸靡使然也。

    是故生木之長,莫見其益,有時而修,砥砺[石+靡]堅,莫見其損,有時而薄。

    藜藿之生,蝡蝡然日加數寸,不可以為栌棟;楩柟豫章之生也,七年而後知,故可以為棺舟。

    夫事有易成者名小,難成者功大。

    君子修美,雖未有利,福将在後至。

    故《詩》雲:&ldquo日就月将學有緝熙于光明。

    &rdquo此之謂也。

     【譯文】 有人說:&ldquo所謂無為,就是寂然無聲,漠然不動;拉他他不來,推他他不去。

    像這樣子,才叫把握道的原則。

    &rdquo我則不是這樣認為。

     試問:&ldquo像那神農、堯、舜、禹、湯,可以稱聖人了吧?&rdquo明白道理的人肯定不會作否定的回答。

    從這五位聖人身上,可以看出他們不可能是&ldquo無為&rdquo的,這是十分清楚的。

    遠古時候,人民吃野菜、喝生水,采樹上的果實充饑,吃生的螺蚌肉裹腹,經常得疾病和受到有毒食物的傷害。

    在這種情況下,神農便開始教導人民播種五谷,觀察土壤的幹燥潮濕、肥沃貧瘠、地勢高低,看它們各适宜種什麼樣的農作物,神農還品嘗百草的滋味、泉水的甜苦,讓人民知道怎樣避開有害的東西、趨就有益的事物。

    這個時候,神農一天之中要遭受七十餘次的毒害。

    堯帝确立奉行孝慈仁愛,對待人民就如同對待自己的子女。

    他親自西臨沃民國,東至黑齒國,北到幽都,南達一交一趾。

    他将?兜流放到崇山,把有苗遷徙到三危,把共工流放到幽州,又在東方的羽山将鲧殺死。

    舜帝建造了房屋,修築了土牆,用茅草、蘆葦蓋屋頂,使人民不再住野外穴洞,都有了房屋家室。

    他又去南方征讨作亂的三苗,死在去蒼梧的途中。

    夏禹冒着暴雨、頂着狂風,疏導一江一河,鑿通龍門,開辟伊阙,修築彭蠡湖堤防,乘坐四種一交一通工具,奔忙在河道、平原、丘陵、沼澤,随着山勢砍削樹木作記号,平整土地、治理水域,這樣安定了一千八百個國家。

    商湯起早摸黑,用盡智慧思考國家大事;減輕賦稅,使人民能過得寬松富裕;布施德惠,以救濟貧困;憑吊死者,又寬慰病人,供養孤兒寡一婦。

    因此人民親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