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卷十九 修務訓
關燈
小
中
大
【原文】
或曰:&ldquo無為者,寂然無聲,漠然不動,引之不來,推之不往;如此者,乃得道之像。
&rdquo吾以為不然。
嘗試問之矣:若夫神農、堯、舜、禹、湯,可謂聖人乎?有論者必不能廢。
以五聖觀之,則莫得無為,明矣。
古者,民茹草飲水,采樹木之實,食赢蚌之肉,時多疾病毒傷之害,于是神農乃始教民播種五谷,相土地宜,燥濕肥墝高下,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
當此之時,一日而遇七十毒。
堯立孝慈仁愛,使民如子弟。
西教沃民,東至黑齒。
北撫幽都,南道一交一趾。
放讙兜子崇山,竄三苗于三危,流共工于幽州,殛鲧于羽山。
舜作室,築牆茨屋,辟地樹谷,令民皆知去岩穴,各有家室。
南征三苗,道死蒼梧。
禹沐浴一婬一雨,栉扶風,決一江一疏河,鑿龍門,辟伊阙,修彭蠡之防,乘四載,随山栞木,平治水土,定千八百國。
湯夙興夜寐以緻聰明,輕賦薄斂以寬民氓,布德施惠以振困窮,吊死問疾以養孤蠕,百姓親附,政令流行,乃整兵鳴條,困夏南巢,谯以其過,放之曆山。
此五聖者,天下之盛主,勞形盡慮,為民興利除害而不懈。
奉一爵酒不知于色,挈一石之尊則白汗一交一流,又況赢天下之憂,而海内之事者乎?其重于尊亦遠也!且夫聖人者,不恥身之賤,而愧道之不行,不憂命之短,而憂百姓之窮。
是故禹之為水,以身解于陽盱之河,湯旱,以身禱于桑山之林。
聖人憂民,如此其明也,而稱以&ldquo無為&rdquo,豈不悖哉! 且古之立帝王者,非以奉養其欲也;聖人踐位者,非以逸樂其身也。
為天下強掩弱,衆暴寡,詐欺愚,勇侵怯,懷知而不以相教,積财而不以相分,故立天子以齊一之。
為一人聰明而不足以遍照海内,故立三公九卿以輔翼之。
絕國殊俗,僻遠幽閑之處,不能被德承澤,故立諸侯以教誨之。
是以地無不任,時無不應,官無隐事,國無遺利,所以衣寒食饑,養老弱而息勞倦也。
若以布衣徒步之人觀之,則伊尹負鼎而幹湯,呂望鼓刀而入周,百裡奚轉鬻,管仲束縛,孔子無黔突,墨子無暖席。
是以聖人不高山,不廣河,蒙恥辱以幹世主,非以貪祿慕位,欲事起天下利而除萬民之害。
蓋聞傳書曰:神農憔悴,堯瘦臞,舜黴黑,禹胼胝。
由此觀之,則聖人之憂勞百姓甚矣!故自天子以下至于庶人,四肢不動,思慮不用,事治求澹者,未之聞也。
夫地勢,水東流,人必事焉,然後水潦得谷行;禾稼春生,人必加功焉,故五谷得遂長。
聽其自流,待其自生,則鲧、禹之功不立,而後稷之智不用。
若吾所謂&ldquo無為&rdquo者。
私志不得入公道,嗜欲不得在正術,循理而舉事,因資而立,權自然之勢,百曲故不得容者,事成而身弗伐,功立而名弗有,非謂其感而不應,攻而不動者。
若夫以火熯井,以淮灌山,此用己而背自然,故謂之有為。
若夫水之用舟,沙之用鸠,泥之用輴,山之用蔂,夏渎而冬陂,因高為田,因下為池,此非吾所謂為之。
聖人之從事也,殊體而合于理,其所由異路而同歸,其存危定傾若一,志不忘于欲利人也。
何以明之?昔者楚欲攻宋,墨子聞而悼之,自魯趁而,十日十夜,足重繭而不休息,裂衣裳裹足,至于郢,見楚王,曰:&ldquo臣聞大王舉兵将攻宋,計必得宋而後攻之乎?亡其苦衆勞民,頓民挫銳,負天下以不義之名,而不得咫尺之地,猶且攻之乎?&rdquo王曰:&ldquo必不得宋,又且為不義,易為攻之!&rdquo墨子曰:&ldquo臣見大王之必傷義而不得宋。
&rdquo王曰:&ldquo公輸,天下之巧士,作雲梯之械,設以攻宋,易為弗取?&rdquo墨子曰:&ldquo令公輸設攻,臣請守之。
&rdquo于是公輸般設攻宋之械墨子設守宋之備,九攻而墨子九卻之,弗能入。
于是乃偃兵,辍不攻宋。
段幹木辭祿而處家,魏文侯過其闾而轼之。
其仆曰:&ldquo君何為轼?&rdquo文侯曰:&ldquo段幹木在是,以轼。
&rdquo其仆曰:&ldquo段幹木布衣之士,君轼其闾,不已甚乎?&rdquo文侯曰:&ldquo段幹木不趁勢利,懷君子之道,隐處窮巷,聲施千裡,寡人敢勿轼乎?段幹木光于德,寡人光于勢;段幹木富于義,寡人富于财。
勢不若德尊,财不若義高。
幹木雖以已易寡人不為,吾日悠悠慚于影,子何以輕之哉!&rdquo其後秦将起兵伐魏,司馬庾谏曰:&ldquo段幹木賢者,其君禮之,天下莫不知,諸侯莫不聞,舉兵伐之,無乃妨于義乎?&rdquo于是秦乃偃兵,辍不攻魏。
夫墨子跌蹄而趁千裡以存楚、宋,段幹木阖門不出以安秦、魏:夫行與止也,其勢相反,而皆可以存國,此所謂異路而同歸者也。
今夫救火者,汲水而趨之,或以甕瓴,或以盆盂,其方圓銳橢不同,盛水各異,其于滅火,鈎也。
故秦、楚、燕、魏之歌也,異轉而皆樂;九夷八狄之哭也,殊聲而皆悲,一也。
夫歌者,樂之征也,哭者,悲之效也,憤于中則應于外,故在所以感。
夫聖人之心,日夜不忘于欲利人,其澤之所及者,效亦大矣。
世俗廢衰,而非學者多:人性各有所修短,若魚之躍,若鵲之駮,此自然者,不可損益。
吾以為不然。
夫魚者躍,鵲者駮也,猶人馬之為人馬,筋骨形體,所受于天,不可變。
以此論之,是不類矣。
夫馬之為草駒之時,跳躍揚蹄,翹尾而走,人不能制;龁咋足以噆肌碎骨,蹶蹄足以破盧陷匈。
及至圍人擾之,良禦教之,掩以衡扼,連以辔銜,則雖曆險超塹弗敢辭。
故其形之為馬,馬不可化,其可駕禦,教之所為也。
馬,聾蟲也,而可以通氣志,猶待教而成,又況人乎?且夫身正性善,發憤而成仁,帽憑而為義,性命可說,不待學問而合于道者,堯、舜、文王也;沉湎耽荒,不可教以道,不可喻以德,嚴父弗能正,賢師不能化者,丹朱、商均也。
曼頰皓齒,形誇骨佳,不待脂粉芳澤而性可說者,西施、陽文也。
啳睽哆噅,蘧蒢戚施,雖粉白黛黑弗能為美者,嫫母、仳倠也。
夫上不及堯舜,下不及商均,美不及西施,惡不若嫫母,此教訓之所谕也,而芳澤之所施。
且子有弑父者,然而天下莫疏其子,何也?愛父者衆也,儒有邪辟者,而先王之道不廢,何也?其行之者多也。
今以為學者之有過而非學者,則是以一飽之故,絕谷不食,以一蹪之難,辍足不行,惑也。
今有良馬,不待策錣而行,駕馬雖兩錣之不能進,為此不用策錣而禦,則愚矣。
夫怯夫操利劍,擊則不能斷,刺則不能入,及至勇武,攘倦一搗,則折脅傷幹,為此棄幹将、莫邪而以手戰,則悖矣。
所謂言者,齊于衆而同于俗,今不稱九天之頂,則言黃泉之底,是兩末之端議,何可以公論乎!橘柚夫冬生,而人曰冬死,死者衆;荠麥夏死,人日夏生,生者衆。
一江一、河之回曲,亦時有南北者,而人謂一江一、河東流。
攝提鎮星日月東行,而人謂星辰日月西移者,以大氏為本。
一胡一人有知利者,而人謂之駤;越人有重遲者,而人謂之訬;以多者名之。
若夫堯眉八彩,九竅通洞,而公正無私,一言而萬民齊:舜二瞳子,是謂重明,作事成法,出言成章;禹耳參漏,是謂大通,興利除害,疏河決一江一;文王四乳,是謂大仁,天下所歸,百姓所親;臯陶馬喙,是謂至信,決獄明白,察于人情;禹生于石;契生于卵,史皇産而能書;羿左臂修而善射。
若此九賢者,千歲而一出,猶繼踵而生。
今無五聖之天奉,四俊之才難,欲棄學而循性,是謂猶釋船而欲蹍水也。
夫純鈎魚腸之始下型,擊則不能斷,刺則不能入,及加之砥砺,摩其鋒,則水斷龍舟,陸剸犀甲。
明鏡之始下型,朦然未見形容,及其粉以玄錫,摩以白旃,鬓眉微豪可得而察。
夫學,亦人之砥錫也。
而謂學無益者,所以論之過。
知者之所短,不若愚者之所修;賢者之所不足,不若衆人之有餘。
何以知其然?夫宋畫吳冶,刻刑镂法,亂修曲出,其為微妙,堯、舜之聖不能及。
蔡之幼一女,衛之稚質,梱纂組,雜奇彩,抑墨質,揚赤文,禹、湯之智不能逮。
夫天之所覆,地之所載,包于六一合之内,托于宇宙之間,陰陽之所生,血氣之一精一,含牙戴角,前爪後距,奮翼攫肆,蚑行蛲動之蟲,喜而合,怒而鬥,見利而就,避害而去,其情一也。
雖所好惡,其與人無以異,然其爪牙雖利,筋骨雖強,不免制于人者,知不能相通,才力不能相一也。
各有其自然之勢,無禀受于外,故力竭功沮。
夫雁順風以愛氣力,銜蘆而翔以備矰弋。
蟻知為垤;獾貉為曲穴;虎豹有茂草;野彘有艽莦槎栉堀虛,連比以像宮室,陰以防雨,景以蔽日。
此亦鳥獸之所以知求合于其所利。
今使人生于辟陋之國,長于窮檐漏室之下,長無兄弟,少無父母,目未嘗見禮節,耳未嘗聞先古,獨守專室而不出門,使其性雖不愚,然其知者必寡矣。
昔者蒼颉作書,容成造曆,一胡一曹為衣,後稷耕稼,儀狄作酒,奚仲為車。
此六人者,皆有神明之道,聖智之迹,故人作一事而遺後世,非能一人而獨兼有之。
各悉其知,貴其所欲達,遂為天下備。
今使六子者易事,而明弗能見者何?萬物至衆,而知不足以奄之。
周室以後,無六子之賢,而皆修其業,當世之人,無一人之才,而知其六賢之道者何?教順施續,
&rdquo吾以為不然。
嘗試問之矣:若夫神農、堯、舜、禹、湯,可謂聖人乎?有論者必不能廢。
以五聖觀之,則莫得無為,明矣。
古者,民茹草飲水,采樹木之實,食赢蚌之肉,時多疾病毒傷之害,于是神農乃始教民播種五谷,相土地宜,燥濕肥墝高下,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
當此之時,一日而遇七十毒。
堯立孝慈仁愛,使民如子弟。
西教沃民,東至黑齒。
北撫幽都,南道一交一趾。
放讙兜子崇山,竄三苗于三危,流共工于幽州,殛鲧于羽山。
舜作室,築牆茨屋,辟地樹谷,令民皆知去岩穴,各有家室。
南征三苗,道死蒼梧。
禹沐浴一婬一雨,栉扶風,決一江一疏河,鑿龍門,辟伊阙,修彭蠡之防,乘四載,随山栞木,平治水土,定千八百國。
湯夙興夜寐以緻聰明,輕賦薄斂以寬民氓,布德施惠以振困窮,吊死問疾以養孤蠕,百姓親附,政令流行,乃整兵鳴條,困夏南巢,谯以其過,放之曆山。
此五聖者,天下之盛主,勞形盡慮,為民興利除害而不懈。
奉一爵酒不知于色,挈一石之尊則白汗一交一流,又況赢天下之憂,而海内之事者乎?其重于尊亦遠也!且夫聖人者,不恥身之賤,而愧道之不行,不憂命之短,而憂百姓之窮。
是故禹之為水,以身解于陽盱之河,湯旱,以身禱于桑山之林。
聖人憂民,如此其明也,而稱以&ldquo無為&rdquo,豈不悖哉! 且古之立帝王者,非以奉養其欲也;聖人踐位者,非以逸樂其身也。
為天下強掩弱,衆暴寡,詐欺愚,勇侵怯,懷知而不以相教,積财而不以相分,故立天子以齊一之。
為一人聰明而不足以遍照海内,故立三公九卿以輔翼之。
絕國殊俗,僻遠幽閑之處,不能被德承澤,故立諸侯以教誨之。
是以地無不任,時無不應,官無隐事,國無遺利,所以衣寒食饑,養老弱而息勞倦也。
若以布衣徒步之人觀之,則伊尹負鼎而幹湯,呂望鼓刀而入周,百裡奚轉鬻,管仲束縛,孔子無黔突,
是以聖人不高山,不廣河,蒙恥辱以幹世主,非以貪祿慕位,欲事起天下利而除萬民之害。
蓋聞傳書曰:神農憔悴,堯瘦臞,舜黴黑,禹胼胝。
由此觀之,則聖人之憂勞百姓甚矣!故自天子以下至于庶人,四肢不動,思慮不用,事治求澹者,未之聞也。
夫地勢,水東流,人必事焉,然後水潦得谷行;禾稼春生,人必加功焉,故五谷得遂長。
聽其自流,待其自生,則鲧、禹之功不立,而後稷之智不用。
若吾所謂&ldquo無為&rdquo者。
私志不得入公道,嗜欲不得在正術,循理而舉事,因資而立,權自然之勢,百曲故不得容者,事成而身弗伐,功立而名弗有,非謂其感而不應,攻而不動者。
若夫以火熯井,以淮灌山,此用己而背自然,故謂之有為。
若夫水之用舟,沙之用鸠,泥之用輴,山之用蔂,夏渎而冬陂,因高為田,因下為池,此非吾所謂為之。
聖人之從事也,殊體而合于理,其所由異路而同歸,其存危定傾若一,志不忘于欲利人也。
何以明之?昔者楚欲攻宋,墨子聞而悼之,自魯趁而,十日十夜,足重繭而不休息,裂衣裳裹足,至于郢,見楚王,曰:&ldquo臣聞大王舉兵将攻宋,計必得宋而後攻之乎?亡其苦衆勞民,頓民挫銳,負天下以不義之名,而不得咫尺之地,猶且攻之乎?&rdquo王曰:&ldquo必不得宋,又且為不義,易為攻之!&rdquo墨子曰:&ldquo臣見大王之必傷義而不得宋。
&rdquo王曰:&ldquo公輸,天下之巧士,作雲梯之械,設以攻宋,易為弗取?&rdquo墨子曰:&ldquo令公輸設攻,臣請守之。
&rdquo于是公輸般設攻宋之械墨子設守宋之備,九攻而墨子九卻之,弗能入。
于是乃偃兵,辍不攻宋。
段幹木辭祿而處家,魏文侯過其闾而轼之。
其仆曰:&ldquo君何為轼?&rdquo文侯曰:&ldquo段幹木在是,以轼。
&rdquo其仆曰:&ldquo段幹木布衣之士,君轼其闾,不已甚乎?&rdquo文侯曰:&ldquo段幹木不趁勢利,懷君子之道,隐處窮巷,聲施千裡,寡人敢勿轼乎?段幹木光于德,寡人光于勢;段幹木富于義,寡人富于财。
勢不若德尊,财不若義高。
幹木雖以已易寡人不為,吾日悠悠慚于影,子何以輕之哉!&rdquo其後秦将起兵伐魏,司馬庾谏曰:&ldquo段幹木賢者,其君禮之,天下莫不知,諸侯莫不聞,舉兵伐之,無乃妨于義乎?&rdquo于是秦乃偃兵,辍不攻魏。
夫墨子跌蹄而趁千裡以存楚、宋,段幹木阖門不出以安秦、魏:夫行與止也,其勢相反,而皆可以存國,此所謂異路而同歸者也。
今夫救火者,汲水而趨之,或以甕瓴,或以盆盂,其方圓銳橢不同,盛水各異,其于滅火,鈎也。
故秦、楚、燕、魏之歌也,異轉而皆樂;九夷八狄之哭也,殊聲而皆悲,一也。
夫歌者,樂之征也,哭者,悲之效也,憤于中則應于外,故在所以感。
夫聖人之心,日夜不忘于欲利人,其澤之所及者,效亦大矣。
世俗廢衰,而非學者多:人性各有所修短,若魚之躍,若鵲之駮,此自然者,不可損益。
吾以為不然。
夫魚者躍,鵲者駮也,猶人馬之為人馬,筋骨形體,所受于天,不可變。
以此論之,是不類矣。
夫馬之為草駒之時,跳躍揚蹄,翹尾而走,人不能制;龁咋足以噆肌碎骨,蹶蹄足以破盧陷匈。
及至圍人擾之,良禦教之,掩以衡扼,連以辔銜,則雖曆險超塹弗敢辭。
故其形之為馬,馬不可化,其可駕禦,教之所為也。
馬,聾蟲也,而可以通氣志,猶待教而成,又況人乎?且夫身正性善,發憤而成仁,帽憑而為義,性命可說,不待學問而合于道者,堯、舜、文王也;沉湎耽荒,不可教以道,不可喻以德,嚴父弗能正,賢師不能化者,丹朱、商均也。
曼頰皓齒,形誇骨佳,不待脂粉芳澤而性可說者,西施、陽文也。
啳睽哆噅,蘧蒢戚施,雖粉白黛黑弗能為美者,嫫母、仳倠也。
夫上不及堯舜,下不及商均,美不及西施,惡不若嫫母,此教訓之所谕也,而芳澤之所施。
且子有弑父者,然而天下莫疏其子,何也?愛父者衆也,儒有邪辟者,而先王之道不廢,何也?其行之者多也。
今以為學者之有過而非學者,則是以一飽之故,絕谷不食,以一蹪之難,辍足不行,惑也。
今有良馬,不待策錣而行,駕馬雖兩錣之不能進,為此不用策錣而禦,則愚矣。
夫怯夫操利劍,擊則不能斷,刺則不能入,及至勇武,攘倦一搗,則折脅傷幹,為此棄幹将、莫邪而以手戰,則悖矣。
所謂言者,齊于衆而同于俗,今不稱九天之頂,則言黃泉之底,是兩末之端議,何可以公論乎!橘柚夫冬生,而人曰冬死,死者衆;荠麥夏死,人日夏生,生者衆。
一江一、河之回曲,亦時有南北者,而人謂一江一、河東流。
攝提鎮星日月東行,而人謂星辰日月西移者,以大氏為本。
一胡一人有知利者,而人謂之駤;越人有重遲者,而人謂之訬;以多者名之。
若夫堯眉八彩,九竅通洞,而公正無私,一言而萬民齊:舜二瞳子,是謂重明,作事成法,出言成章;禹耳參漏,是謂大通,興利除害,疏河決一江一;文王四乳,是謂大仁,天下所歸,百姓所親;臯陶馬喙,是謂至信,決獄明白,察于人情;禹生于石;契生于卵,史皇産而能書;羿左臂修而善射。
若此九賢者,千歲而一出,猶繼踵而生。
今無五聖之天奉,四俊之才難,欲棄學而循性,是謂猶釋船而欲蹍水也。
夫純鈎魚腸之始下型,擊則不能斷,刺則不能入,及加之砥砺,摩其鋒,則水斷龍舟,陸剸犀甲。
明鏡之始下型,朦然未見形容,及其粉以玄錫,摩以白旃,鬓眉微豪可得而察。
夫學,亦人之砥錫也。
而謂學無益者,所以論之過。
知者之所短,不若愚者之所修;賢者之所不足,不若衆人之有餘。
何以知其然?夫宋畫吳冶,刻刑镂法,亂修曲出,其為微妙,堯、舜之聖不能及。
蔡之幼一女,衛之稚質,梱纂組,雜奇彩,抑墨質,揚赤文,禹、湯之智不能逮。
夫天之所覆,地之所載,包于六一合之内,托于宇宙之間,陰陽之所生,血氣之一精一,含牙戴角,前爪後距,奮翼攫肆,蚑行蛲動之蟲,喜而合,怒而鬥,見利而就,避害而去,其情一也。
雖所好惡,其與人無以異,然其爪牙雖利,筋骨雖強,不免制于人者,知不能相通,才力不能相一也。
各有其自然之勢,無禀受于外,故力竭功沮。
夫雁順風以愛氣力,銜蘆而翔以備矰弋。
蟻知為垤;獾貉為曲穴;虎豹有茂草;野彘有艽莦槎栉堀虛,連比以像宮室,陰以防雨,景以蔽日。
此亦鳥獸之所以知求合于其所利。
今使人生于辟陋之國,長于窮檐漏室之下,長無兄弟,少無父母,目未嘗見禮節,耳未嘗聞先古,獨守專室而不出門,使其性雖不愚,然其知者必寡矣。
昔者蒼颉作書,容成造曆,一胡一曹為衣,後稷耕稼,儀狄作酒,奚仲為車。
此六人者,皆有神明之道,聖智之迹,故人作一事而遺後世,非能一人而獨兼有之。
各悉其知,貴其所欲達,遂為天下備。
今使六子者易事,而明弗能見者何?萬物至衆,而知不足以奄之。
周室以後,無六子之賢,而皆修其業,當世之人,無一人之才,而知其六賢之道者何?教順施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