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卷十八 人間訓(下)

關燈
賀和表示贊許,唯獨你不慶賀也不贊許,什麼道理?&rdquo申叔時說:&ldquo有人牽牛踩踏了别人家的田,那田的主人殺了牛主又搶走了他的牛。

    牽牛人的罪過是明顯的,但是既殺牛主又搶走他的牛,這樣的懲處也顯得太過分了。

    今天君王你認為陳國弑君者大逆不道,發兵征讨,誅殺了罪臣,但卻還派兵駐紮在陳國不走,這樣使其他諸侯們認為你君王發兵征讨的目的不在誅殺罪臣,而是在貪圖人家的國家,我聽說君子是不抛棄道義來謀取利益的。

    &rdquo楚莊王一聽,感到有道理,說:&ldquo你講得好。

    &rdquo于是便從陳國撤走部隊,并立了陳國國君的後代為新的國君。

    諸侯們知道這件事後,都來朝拜楚國楚莊王。

    這就是忠誠的臣子是竭力促成君王品行高尚。

    張武替智伯出主意,說:&ldquo晉國的六大将軍中,中行文子最弱小,而且他們内部又離心離德、上下一一團一結,現在正好可以讨伐他們來擴展我們的領地。

    &rdquo智伯于是聽從張武的計謀發兵攻打了範氏、中行氏,并将他們消滅。

    之後,張武又唆使智伯向魏、韓、趙三家索要土地。

    韓家和魏家息事甯人就割讓了土地,而趙家不肯割讓。

    智伯于是脅迫韓、魏兩家一起攻打趙家,并包圍晉陽達三年之久。

    後來趙、魏、韓三家暗中聯合,秘密商議,一同用計進攻智伯,最終消滅智伯家族。

    這就是那些臣子緻力于擴展君王的領土。

    竭力促成君王的品德高尚,君王終于稱霸天下;緻力于擴展君王的領土,最終使君王被人家消滅。

    所以,就是是千輛兵車的諸侯小國,但隻要實行德政就能稱王天下,像商湯和周武王就是這樣;但反過來,即使是萬輛兵車的大國,如果喜歡擴展領地,最終還是導緻滅亡,像智伯就是一個典型的事例。

    不是自己分内的事不要去主動認攬,不該自己獲得的名聲就不要去接受。

    無故而獲得名聲,這種名聲還是不要的好;無功而獲得富貴,這種富貴不占有為好。

    追求人之虛名,虛名難留;攬搭他人的事,這事難成功;沒有功勞卻得大利,終将會被大利所累成禍害。

    這就好比攀上樹的高處眺望四方,雖然一時心曠神怡,可是大風驟起,就不能不驚慌害怕。

    一旦到了禍患殃及自身後再後悔,那麼即使駕上六匹駿馬也難以追回。

    所以忠臣事奉君王,要算準自己有多少功勞後才接受相應的獎賞,不能苟且貪得多占;衡量自己有多少才能再接受官職,不能貪圖爵位利祿。

    自己能勝任的事,接受下來就不必推辭;自己不能勝任的事,給了你你也不必沾沾自喜。

    推辭自己能勝任的事就有些假客氣,不能算坦誠正直;勉強做自己做不了的事就會把事情搞亂;推辭自己不能勝任的事、接受自己能勝任的事就很得體,也就不會出現損毀壞事的可能,也就沒有什麼不能勝任的事。

    以前智伯驕橫,攻打範氏、中行氏;得手以後又要韓、魏兩家的土地。

    還認為不夠,又發動攻打趙家。

    而一旦魏、韓反戈一擊,三家聯手,智伯的軍隊就打不過韓、魏、趙三家,最終兵敗晉陽,智伯自己死在高梁東面,他的頭顱也被做成尿壺,他所把持的晉國也被瓜分,這樣的下場一直被天下人恥笑。

    這所有一切都是在于貪心不足造成的禍害!所以《老子》說:&ldquo知道滿足就不會遭到困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會遭到危險,這樣就可以保持長久。

    &rdquo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有時候贊譽人家卻恰恰足以敗壞他,有時候诋毀人家卻反而成全了他。

    這話怎麼說呢?費無忌對楚平王說:&ldquo晉國之所以能夠稱霸,是因為它靠近諸夏各國;楚國之所以不能與晉國争霸,是因為我們楚國處在稍偏遠的南方。

    君王如果想要諸侯服從歸順自己,不如擴建城父城,派太子建駐守在那裡,以便使北方諸侯能歸服楚國。

    君王自己則親自收服治理南方。

    這樣就可以稱霸天下。

    &rdquo平王聽了很高興,于是派太子建駐守城父城,并命令伍子奢擔任太子建的師傅。

    過了一年,伍子奢派人到平王遊說,說太子建非常仁慈,又非常勇武,深得民心。

    平王聽了這些話後就将這些贊譽太子建的話告訴了費無忌。

    費無忌說:&ldquo臣對此早有所聞。

    太子建在城父,對内安撫百姓,對外結一交一諸侯,齊、晉兩國又輔助他,這将會危害到楚國,而且這事已經醞釀很久了。

    &rdquo平王聽了說:&ldquo太子建是我們的太子,他還要求什麼呢?&rdquo費無忌說:&ldquo他一定是為秦女的事怨恨君王呢!&rdquo于是,楚平王一怒之下就将太子建殺了,還殺了伍子奢。

    這就是贊譽人家卻反而禍害了他。

    那麼,什麼是诋毀人家卻反而成全了他?唐子在齊威王面前說陳骈子的壞話,齊威王要殺陳骈子。

    陳骈子就帶着他的親屬逃往薛地。

    孟嘗君聽說此事,就派人用車子迎接陳骈子一行人。

    陳骈子到後,孟嘗君用肉食米飯奉養他,一天三頓美味佳肴。

    冬天給陳骈子穿皮衣,夏天給陳骈子穿葛麻。

    出門不是乘牛車就是騎良馬。

    有一回孟嘗君問陳骈子:&ldquo你生在齊國,長在齊國,你對齊國還思念嗎?&rdquo陳骈子回答說:&ldquo我思念那位叫唐子的人。

    &rdquo孟嘗君說:&ldquo那位唐子不就是講你壞話的那個人?&rdquo陳骈子說:&ldquo是的。

    &rdquo孟嘗君問道:&ldquo你為什麼要思念這種人呢?&rdquo陳骈子回答道:&ldquo我在齊國的那陣子,吃的是糙米飯,喝的是野菜羹。

    冬天挨餓,夏天受熱。

    自從唐子說我壞話以後,我投奔到你門下,吃的是細糧肉食,穿的是輕暖衣服,乘的是牛車良馬。

    就憑這些,我就忘不掉這個唐子。

    &rdquo這就是诋毀别人卻反而給别人帶來好處。

    所以說诋毀和贊譽的話,千萬得慎重,不能随便說的。

     有時候人貪生怕死反而喪命,有時候人視死如歸反而得生;有時候人慢行反而是速達。

    怎麼知道這樣呢?魯國有個人到齊國去為他父親報仇,他将仇人殺死以後,剖腹挖心,然後坐下端正帽子,又站起更換了血衣,緩步走出仇家大門,登上馬車以後讓馬夫慢慢驅趕馬走,臉上的神色一點不變。

    馬夫這時倒想将馬趕得快些,他卻按住馬夫說:&ldquo我今日來為父親報仇,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并不打算活着回去。

    現在父親的仇已報了,哪用得着快走逃命?&rdquo而來追趕的人看到這種情景後說:&ldquo這是位有節操的士人,不能追殺。

    &rdquo于是散開包圍,放那人離開。

    假使這報仇者換血衣時慌得顧不上束腰帶,又來不及端正帽冠,跌跌撞撞,連滾帶爬地逃跑,一上車後又催馬急馳,那麼他恐怕走不了十步就被人抓住殺死了。

    現在他又是坐下端正帽子,站起身更換血衣,緩步走出仇家大門,上車後又讓馬慢行,臉上神色不變,諸如此類都被人家以為是一種自尋死路的行為,但這報仇者就是靠這些行為反而生存了下來。

    這就說明有時候緩慢徐行反而比快奔急馳還要快。

    奔跑,人們總以為是快的;步行,人們總以為是慢的。

    今天這報仇者卻反而将人們認為遲慢的變成了快速的,這是因為他明白了自己的生與死。

    而懂得慢能變快、徐緩可以轉化為疾速這個道理的人,也就離道不遠了。

    所以黃帝丢失了玄珠,叫離朱、捷剟兩人去尋找,他們沒能找到,于是讓善忘的忽恍去尋找,忽恍居然尋找到了。

     聖人謹小慎微,行為舉動适合時宜。

    對于社會紛繁複雜的現象百般豫備,重重戒防,這樣災禍就不會産生。

    對&ldquo福&rdquo不必想得過多,對禍要多加防備;同時受到霜打,有遮蔽的就不易受傷;愚鈍的人有了防備,就和聰明人一樣有同等功效。

    那小火把在剛剛點燃時的缥惚火星,隻須用一根手指就能按熄;池塘堤壩的漏洞隻有像老鼠洞那麼大時,隻須一塊土塊就可堵塞。

    但等到火勢燒及孟諸澤、蔓延的範圍有雲夢澤那麼大一片,洪水從九一江一決口、泛濫淹沒整個荊州,那時即使調動全國所有軍隊也都無法撲滅堵塞。

    積累仁愛則帶來福祉,積聚怨恨則釀成禍患,這就如同癰疽必然要潰爛,并污染很多地方一樣。

    諸禦鞅向齊簡公報告:&ldquo陳成常和宰予,他們兩人互相憎恨,積怨很深,我怕他們兩人會作亂而殃及國家。

    君王你不如除掉他們其中一個。

    &rdquo簡公不聽。

    沒過多久,陳成常果然在庭院裡殺死宰予,并在朝廷上殺死齊簡公。

    這就是不懂得謹慎處理小事而造成的禍害。

    魯國的季氏和郈氏兩家鬥雞,郈氏給雞披上铠甲,而季氏則給雞裝上金屬尖爪。

    季氏的雞鬥輸了,季平子非常惱火,便乘機侵占了郈家的宅院,還修建了房屋、圍牆。

    郈昭伯也怒氣沖天,在魯昭公面前攻擊季平子:&ldquo祭祀襄公廟堂時,季氏隻用兩人舞,其餘的都去為季氏祖廟起舞了。

    季氏大逆不道、目無君王的時間已很長了,如不殺季平子,以後一定會危及國家利益。

    &rdquo魯昭公将郈昭伯的話告訴了子家駒。

    子家駒說:&ldquo季氏家族深得民衆支持,而且季氏三兄弟又聯合成一體,他們德高望重,實力強大,你君王又怎麼對付得了?&rdquo魯昭公不聽,硬派郈昭伯率軍去攻打季氏。

    仲孫氏和叔孫氏一起商量:&ldquo如果無季平子,我們兩家不用多久就會滅亡。

    &rdquo于是興兵去救助季平子。

    戰争的結果是,郈昭公戰敗被殺死,魯昭公也為之出逃到齊國去避難。

    這場災難的起因開始于鬥雞之類的小事,禍事鬧大以後,竟然會導緻國家滅亡。

    蔡姬在船上搖晃嬉鬧,使齊桓公受了驚吓,由此引起齊國侵攻楚國。

    陳成常和宰予結下怨仇,造成宰予被殺于朝廷中,齊簡公也為此遭了殃。

    齊簡公死後無繼承者,陳氏取而代之,齊國從此不再為呂家所有了。

    季氏和郈氏鬥雞,季氏為雞裝上金屬尖爪,引起郈昭伯發難,魯昭公出逃。

    所以戰争一旦發生,軍隊所到之處,到處是荊棘雜草、人煙稀少、田地荒蕪。

    禍患的苗子不及時撲滅,就會像火碰上幹燥物、水遇上低濕處一樣,蔓延擴散開來,以至不可收拾。

    癰疽雖然長在手指上,但它引起的疼痛卻會遍及全身;蛀蟲咬齧,會裂損毀壞房梁柱子;蚊蟲牛虻的叮咬,會引起牛羊痛得亂蹦亂跑。

    所有這些都是說的這種道理:小害引起大害。

     人都竭力做到對禍患的防備和阻止,但卻沒有人懂得怎樣使禍患從根本上不發生。

    使禍患從根本上不發生,要比制止禍患容易,可是沒有人在這上面花工夫下力氣,對這樣的人就無法與他們談論道術。

    晉公子重耳流亡途中經過曹國,曹國君想看看重耳生的骈生肋骨,就有意讓重耳裸露着上身下河去捉魚。

    這時釐負羁勸說道:&ldquo公子重耳是位非常人物,跟随他的三位随從也都是有輔佐霸王的才能。

    如果今天對他們無禮,将來必定會給咱們曹國帶來後患的。

    &rdquo曹國君不聽勸告。

    後來重耳返回晉國取得了君位,果然對曹國發起了攻擊,還滅亡了曹國。

    曹國君也身死于他人之手,曹國變為一片虛墟,而這災禍正是由讓重耳袒露骈生肋骨下水捉魚引起。

    齊、楚兩大國想救曹國,也救不了它。

    但反過來說,當初如果聽了釐負羁的勸告,這曹國也許就不會有這樣的災禍發生。

    現在是不緻力于使禍患不發生,而是等到禍患發生了再去挽救,這樣你再有聖明的智慧,也是無計可施的。

    這禍患的由來,遍及四面八方,防不勝防。

    所以聖明的人常常是以深居簡出來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煩事,以免取辱,靜心安适以等待時機。

    而小人不知道禍福産生的由來,常常是輕舉妄動自投羅網,有時盡管千方百計加以防範,但又怎能保全得了自身?這就好像失了火再去開鑿池塘取水,穿着皮衣搖扇取涼一樣。

    況且,池塘堤壩有一萬隻洞,你塞着其中一個,魚還有其他洞好逃生。

    房屋有一百處門,你關閉其中一扇,盜賊還是有其他門洞好進來。

    大牆的倒塌往往起因于一條小小的裂縫;劍的折斷常常是因為它本身已有缺損處了。

    所以聖人能及早預見預防禍患的由來,這樣也就沒有什麼東西可以傷害他。

    楚國的太宰子朱侍候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