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卷十八 人間訓(上)
關燈
小
中
大
的意見,就用話來刺激無害子:&ldquo國家危害卻又無能耐安定它,禍患纏身又無辦法解脫,還尊重謀士幹什麼?&rdquo這下無害子才說出自己的看法:&ldquo我聽說過有以割讓土地來使國家安定的,我也聽說過以犧牲生命、毀掉家園來保存國家的,但我就是沒有聽說過讓自己的君主去求和受辱來保住疆土的。
&rdquo牛子當然不會聽從無害子這種議論的,而采用了括子的計謀,使三國軍隊順利撤走,平陸也就安全保住了。
可是,從那天起,括子一天天被齊侯疏遠,而無害子卻日益被齊侯看重得以晉升。
所以,用謀慮來解除禍患,禍患也就被解除,用謀略來挽救國家,國家也就得以保存,這括子的智謀就是這樣管用而實際,但卻受到疏遠;而無害子的想法根本不合乎策略,對國家也無實際好處,可是他就是掌握君主的心意,順着君主的心意,從行為上看有忠義的表現,所以日益受到齊侯的看重。
這就好像人用帽冠做頭飾、穿鞋子便于行一樣,這帽冠和鞋子對人來說,天寒不能保一溫一、刮風不能擋風、烈日下不能遮陽,但人們還是戴帽穿鞋,這是因為人的頭腳需要帽鞋作依托。
咎犯在城濮打了勝仗,而雍季卻無半點功勞,但到論功行賞時,雍季首先得到賞賜,而咎犯隻得到安撫,為什麼呢?這是因為雍季說的話中有它可貴之處。
&ldquo義&rdquo,正是天下所賞識、珍貴的東西,所以說句句話管用,不如瞅準勢頭,摸透人的心意然後謹慎行事。
有時候沒有功勞卻先得到薦舉,有時候有功勞卻後得到賞賜。
怎麼說明這點呢?以前晉文公要在城濮和楚軍一交一戰,文公征詢咎犯的意見,問咎犯:&ldquo這仗該怎樣打?&rdquo咎犯說:&ldquo如果是做仁義的事,那就不該讨厭忠誠守信用;如果是和敵軍開戰,那最好是兵不厭詐。
現在既然是和楚軍一交一戰,君王你就隻管使用欺詐就可。
&rdquo文王辭别咎犯後,又去請教雍季,雍季回答說:&ldquo放火來焚燒山林,盡管暫時能打獲到很多野獸,但是最終會到無獸可獵的地步;用欺詐手段對付人,雖然一時能獲得很多利益,但到最後一定會無利可圖。
所以君王還是正大光明行事為好。
&rdquo文王沒有聽從雍季的話,而是采納了咎犯的計策,和楚軍開戰時用計大敗楚軍。
回國以後,嘉獎有功人員,首先是獎賞雍季,然後才獎賞咎犯。
這時晉文公身邊的人就說了:&ldquo我們之所以能在城濮之戰中獲勝,靠的是咎犯的計策。
君王論功行賞為何将雍季放在最前面,這是為什麼?&rdquo文公回答說:&ldquo咎犯的詐術,隻是權宜之計,适用于一時戰争需要;而雍季的忠信觀點,則是符合長遠的利益,我怎麼能隻看重權宜之計而輕視長遠利益呢?&rdquo還有一事例,智伯率領韓、魏兩家攻打趙家,包圍了晉陽城,并挖開晉水灌淹晉陽城,導緻城中的軍民爬上樹來避水,懸挂着鍋來燒飯。
這時趙襄子找張孟談商量:&ldquo晉陽城裡人力已經耗盡,糧食也十分缺乏,官兵們也缺醫少藥,你看如何是好?&rdquo張孟談說:&ldquo國家面臨危亡而不能保全它,那真的是算白養了我們這批謀士了。
現在讓我偷偷試着涉水出城,去會會魏、韓二家君王,是否有可能搞個協議共同對付智伯。
&rdquo于是張孟談暗中出城會見魏、韓兩君王,勸說道:&ldquo人們常說:唇亡齒寒。
今天智伯脅迫你們兩家來攻伐我們趙家,眼看趙家保不住。
可是按智伯的個性,趙家一滅亡,他就非得挨個地來收拾你們兩家。
所以現在假若我們不共同想法對付智伯的話,災難也就很快要落到你們兩家頭上了。
&rdquo韓、魏兩家君王說:&ldquo智伯這個人,暴戾驕橫而少恩寡情。
我們的計謀如果洩露,事情就壞了,這如何是好?&rdquo張孟談馬上說:&ldquo話從二位君王口中出,進是進入到我的耳中,誰還會知道?再說,處境一樣、情況相同、利益一緻的人應該互相成全、生死與共。
請二君王仔細考慮吧!&rdquo于是韓、魏二君王與張孟談謀劃商定舉事日期,并約定其他事項。
張孟談随即潛回城裡向趙襄子回報。
到了約定的日期,趁着黑暗,趙襄子派人殺了看守堤防的官兵,挖開大堤使水倒灌進智伯的軍營,智伯軍隊一片慌亂,連忙堵水。
這時韓軍和魏軍從兩翼攻打過來,趙襄子又率軍隊從正面出擊,将智伯的軍隊打得落花流水,智伯也被殺死,又将智伯的封地一分為三,從此晉國也就分為韓、魏、趙三國。
等到勝利凱旋歸來,趙襄子獎賞有功人員時,最先受獎賞的是高赫。
大臣們提出問題:&ldquo晉陽之所以能保住,全仗張孟談的功勞。
可現在卻是高赫獲首賞,這是什麼緣故?&rdquo趙襄子回答:&ldquo當晉陽被圍困的時候,我的國家危難的時候,衆多大臣很少不對我流露出輕侮驕傲的神情,唯有高赫仍然不失君臣禮節,所以我首先獎賞他。
&rdquo由此看來,&ldquo義&rdquo才是做人的根本。
即使戰勝敵人,挽救國家,也比不上施行忠義來得高貴。
所以《老子》說:&ldquo美好的言辭可以博得尊重,美好的德行可以超越衆人。
&rdquo 有時候有罪過卻得到嘉獎,有時候有功績卻引來責罰。
西門豹治理邺縣時,糧倉裡沒有積蓄的糧食,錢庫裡沒有儲備的錢币,兵庫裡沒有兵械存放,官府裡沒有總計收入的賬簿。
這樣就有人多次在文侯面前議論過西門豹的這些過失。
于是魏文侯就親臨邺縣檢查工作,看到的現象果然和人們議論的相一緻。
魏文侯于是召見西門豹說:&ldquo翟璜推薦你來治理邺縣,你卻将這裡治理得如此混亂。
你能說清這些事的原由也就算了,否則就要嚴加追究。
&rdquo西門豹解釋說:&ldquo我聽說實行王道的君王使人民富足;實施霸道的君王使士富足;隻有亡國之君才使各種府庫充足。
如今你魏文侯是要實施王霸之道,所以為臣就将糧食、兵器、錢财都積貯在民間。
你如果不信的話,讓我登上城樓擊鼓,這時铠甲兵器和糧食就會馬上齊備。
&rdquo于是西門豹登上城樓開始擊鼓,第一陣鼓聲結束,隻見百姓紛紛披挂铠甲,帶着弓箭,手持兵器從家裡出來;第二陣鼓聲結束,隻見又有許多百姓背着或用車裝着糧食紛紛來到。
看到這些後,魏文侯說:&ldquo行了,行了。
&rdquo西門豹說:&ldquo我和百姓守約講信用,這可不是一天就能形成的。
有一次欺騙他們,以後就别再想調動他們。
燕國曾經侵犯我國,占據我國八座城市;現在讓我指揮軍民向北攻打燕國,收複失地。
&rdquo于是西門豹率兵攻打燕國,收複了失地後返回邺城。
這就是有罪過反而得到嘉獎的事例。
還有,解扁擔任魏東部邊境官員,有一次年終上報賬目,地方财政收入增加了三倍,主管财政的官員提請上級嘉獎解扁。
而魏文侯卻質疑說:&ldquo我的國土沒有增擴,人口也沒增多,為何解扁的地方财政卻增加三倍?&rdquo主管官員解釋說:&ldquo解扁在當地下令百姓冬天砍伐樹木積存起來,到來年春天再從河道運出去賣掉,所以這樣積聚了不少錢财。
&rdquo魏文侯聽了說:&ldquo百姓春天努力耕種,夏天勉力耘耕鋤草,秋天又忙着收割斂藏,隻有冬天才有空閑,現在要他們冬天伐木積貯樹木,又駕車運到河邊,這樣一來,百姓哪有時間休生養息。
他們已經疲憊不堪,就是收入增加三倍,這又有什麼用呢?&rdquo這就是有功績卻反而引招責備的事例。
賢明的君主不苟且獲得,忠誠的臣子不苟且得利。
怎麼說明這點呢?中行穆伯進攻鼓地,一時攻不下。
這時?聞倫說:&ldquo鼓地方上的啬夫,我認識他。
我有辦法不勞頓我們的軍隊就能把鼓這個地方弄到手。
&rdquo穆伯沒有理會?聞倫說的話。
穆伯身邊的人就說了:&ldquo按?聞倫說來我們可以不斷一戟、不傷一卒就可以将鼓地拿到手,你為什麼不派?聞倫去做這件事呢?&rdquo穆伯說:&ldquo?聞倫是個奸邪不仁的小人。
如果派他去完全這件任務,奪得鼓地,到時我能不獎賞他嗎?如果獎賞他,也就等于是獎賞奸邪不仁小人,讓這種奸邪小人得志,也就會使整個晉國的人都會舍棄仁義而追求奸佞。
這樣即使得了鼓地,又有什麼用呢?&rdquo攻奪城池,本想是擴展領土,但有時本可輕易獲得的土地卻不去獲得,這是因為這樣的人已看清了事物的本源而推知它發展的後果了。
&rdquo牛子當然不會聽從無害子這種議論的,而采用了括子的計謀,使三國軍隊順利撤走,平陸也就安全保住了。
可是,從那天起,括子一天天被齊侯疏遠,而無害子卻日益被齊侯看重得以晉升。
所以,用謀慮來解除禍患,禍患也就被解除,用謀略來挽救國家,國家也就得以保存,這括子的智謀就是這樣管用而實際,但卻受到疏遠;而無害子的想法根本不合乎策略,對國家也無實際好處,可是他就是掌握君主的心意,順着君主的心意,從行為上看有忠義的表現,所以日益受到齊侯的看重。
這就好像人用帽冠做頭飾、穿鞋子便于行一樣,這帽冠和鞋子對人來說,天寒不能保一溫一、刮風不能擋風、烈日下不能遮陽,但人們還是戴帽穿鞋,這是因為人的頭腳需要帽鞋作依托。
咎犯在城濮打了勝仗,而雍季卻無半點功勞,但到論功行賞時,雍季首先得到賞賜,而咎犯隻得到安撫,為什麼呢?這是因為雍季說的話中有它可貴之處。
&ldquo義&rdquo,正是天下所賞識、珍貴的東西,所以說句句話管用,不如瞅準勢頭,摸透人的心意然後謹慎行事。
有時候沒有功勞卻先得到薦舉,有時候有功勞卻後得到賞賜。
怎麼說明這點呢?以前晉文公要在城濮和楚軍一交一戰,文公征詢咎犯的意見,問咎犯:&ldquo這仗該怎樣打?&rdquo咎犯說:&ldquo如果是做仁義的事,那就不該讨厭忠誠守信用;如果是和敵軍開戰,那最好是兵不厭詐。
現在既然是和楚軍一交一戰,君王你就隻管使用欺詐就可。
&rdquo文王辭别咎犯後,又去請教雍季,雍季回答說:&ldquo放火來焚燒山林,盡管暫時能打獲到很多野獸,但是最終會到無獸可獵的地步;用欺詐手段對付人,雖然一時能獲得很多利益,但到最後一定會無利可圖。
所以君王還是正大光明行事為好。
&rdquo文王沒有聽從雍季的話,而是采納了咎犯的計策,和楚軍開戰時用計大敗楚軍。
回國以後,嘉獎有功人員,首先是獎賞雍季,然後才獎賞咎犯。
這時晉文公身邊的人就說了:&ldquo我們之所以能在城濮之戰中獲勝,靠的是咎犯的計策。
君王論功行賞為何将雍季放在最前面,這是為什麼?&rdquo文公回答說:&ldquo咎犯的詐術,隻是權宜之計,适用于一時戰争需要;而雍季的忠信觀點,則是符合長遠的利益,我怎麼能隻看重權宜之計而輕視長遠利益呢?&rdquo還有一事例,智伯率領韓、魏兩家攻打趙家,包圍了晉陽城,并挖開晉水灌淹晉陽城,導緻城中的軍民爬上樹來避水,懸挂着鍋來燒飯。
這時趙襄子找張孟談商量:&ldquo晉陽城裡人力已經耗盡,糧食也十分缺乏,官兵們也缺醫少藥,你看如何是好?&rdquo張孟談說:&ldquo國家面臨危亡而不能保全它,那真的是算白養了我們這批謀士了。
現在讓我偷偷試着涉水出城,去會會魏、韓二家君王,是否有可能搞個協議共同對付智伯。
&rdquo于是張孟談暗中出城會見魏、韓兩君王,勸說道:&ldquo人們常說:唇亡齒寒。
今天智伯脅迫你們兩家來攻伐我們趙家,眼看趙家保不住。
可是按智伯的個性,趙家一滅亡,他就非得挨個地來收拾你們兩家。
所以現在假若我們不共同想法對付智伯的話,災難也就很快要落到你們兩家頭上了。
&rdquo韓、魏兩家君王說:&ldquo智伯這個人,暴戾驕橫而少恩寡情。
我們的計謀如果洩露,事情就壞了,這如何是好?&rdquo張孟談馬上說:&ldquo話從二位君王口中出,進是進入到我的耳中,誰還會知道?再說,處境一樣、情況相同、利益一緻的人應該互相成全、生死與共。
請二君王仔細考慮吧!&rdquo于是韓、魏二君王與張孟談謀劃商定舉事日期,并約定其他事項。
張孟談随即潛回城裡向趙襄子回報。
到了約定的日期,趁着黑暗,趙襄子派人殺了看守堤防的官兵,挖開大堤使水倒灌進智伯的軍營,智伯軍隊一片慌亂,連忙堵水。
這時韓軍和魏軍從兩翼攻打過來,趙襄子又率軍隊從正面出擊,将智伯的軍隊打得落花流水,智伯也被殺死,又将智伯的封地一分為三,從此晉國也就分為韓、魏、趙三國。
等到勝利凱旋歸來,趙襄子獎賞有功人員時,最先受獎賞的是高赫。
大臣們提出問題:&ldquo晉陽之所以能保住,全仗張孟談的功勞。
可現在卻是高赫獲首賞,這是什麼緣故?&rdquo趙襄子回答:&ldquo當晉陽被圍困的時候,我的國家危難的時候,衆多大臣很少不對我流露出輕侮驕傲的神情,唯有高赫仍然不失君臣禮節,所以我首先獎賞他。
&rdquo由此看來,&ldquo義&rdquo才是做人的根本。
即使戰勝敵人,挽救國家,也比不上施行忠義來得高貴。
所以《老子》說:&ldquo美好的言辭可以博得尊重,美好的德行可以超越衆人。
&rdquo 有時候有罪過卻得到嘉獎,有時候有功績卻引來責罰。
西門豹治理邺縣時,糧倉裡沒有積蓄的糧食,錢庫裡沒有儲備的錢币,兵庫裡沒有兵械存放,官府裡沒有總計收入的賬簿。
這樣就有人多次在文侯面前議論過西門豹的這些過失。
于是魏文侯就親臨邺縣檢查工作,看到的現象果然和人們議論的相一緻。
魏文侯于是召見西門豹說:&ldquo翟璜推薦你來治理邺縣,你卻将這裡治理得如此混亂。
你能說清這些事的原由也就算了,否則就要嚴加追究。
&rdquo西門豹解釋說:&ldquo我聽說實行王道的君王使人民富足;實施霸道的君王使士富足;隻有亡國之君才使各種府庫充足。
如今你魏文侯是要實施王霸之道,所以為臣就将糧食、兵器、錢财都積貯在民間。
你如果不信的話,讓我登上城樓擊鼓,這時铠甲兵器和糧食就會馬上齊備。
&rdquo于是西門豹登上城樓開始擊鼓,第一陣鼓聲結束,隻見百姓紛紛披挂铠甲,帶着弓箭,手持兵器從家裡出來;第二陣鼓聲結束,隻見又有許多百姓背着或用車裝着糧食紛紛來到。
看到這些後,魏文侯說:&ldquo行了,行了。
&rdquo西門豹說:&ldquo我和百姓守約講信用,這可不是一天就能形成的。
有一次欺騙他們,以後就别再想調動他們。
燕國曾經侵犯我國,占據我國八座城市;現在讓我指揮軍民向北攻打燕國,收複失地。
&rdquo于是西門豹率兵攻打燕國,收複了失地後返回邺城。
這就是有罪過反而得到嘉獎的事例。
還有,解扁擔任魏東部邊境官員,有一次年終上報賬目,地方财政收入增加了三倍,主管财政的官員提請上級嘉獎解扁。
而魏文侯卻質疑說:&ldquo我的國土沒有增擴,人口也沒增多,為何解扁的地方财政卻增加三倍?&rdquo主管官員解釋說:&ldquo解扁在當地下令百姓冬天砍伐樹木積存起來,到來年春天再從河道運出去賣掉,所以這樣積聚了不少錢财。
&rdquo魏文侯聽了說:&ldquo百姓春天努力耕種,夏天勉力耘耕鋤草,秋天又忙着收割斂藏,隻有冬天才有空閑,現在要他們冬天伐木積貯樹木,又駕車運到河邊,這樣一來,百姓哪有時間休生養息。
他們已經疲憊不堪,就是收入增加三倍,這又有什麼用呢?&rdquo這就是有功績卻反而引招責備的事例。
賢明的君主不苟且獲得,忠誠的臣子不苟且得利。
怎麼說明這點呢?中行穆伯進攻鼓地,一時攻不下。
這時?聞倫說:&ldquo鼓地方上的啬夫,我認識他。
我有辦法不勞頓我們的軍隊就能把鼓這個地方弄到手。
&rdquo穆伯沒有理會?聞倫說的話。
穆伯身邊的人就說了:&ldquo按?聞倫說來我們可以不斷一戟、不傷一卒就可以将鼓地拿到手,你為什麼不派?聞倫去做這件事呢?&rdquo穆伯說:&ldquo?聞倫是個奸邪不仁的小人。
如果派他去完全這件任務,奪得鼓地,到時我能不獎賞他嗎?如果獎賞他,也就等于是獎賞奸邪不仁小人,讓這種奸邪小人得志,也就會使整個晉國的人都會舍棄仁義而追求奸佞。
這樣即使得了鼓地,又有什麼用呢?&rdquo攻奪城池,本想是擴展領土,但有時本可輕易獲得的土地卻不去獲得,這是因為這樣的人已看清了事物的本源而推知它發展的後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