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卷十八 人間訓(上)
關燈
小
中
大
才去求良醫,這時即使有扁鵲、俞跗這樣的名醫也難以治好病人的病。
災禍的降臨是自己招引的;幸福的到來是自己促成的。
這禍福同出一門,利害相近為鄰,不是聖明的人是難以區分這其中的奧妙的。
大凡人們要做某件事,都要先用他的智慧思考揣度一番,然後才根據思考的結論定下計劃謀略,實踐下來的結果,有人得利有人受害,這就是智者和蠢人的差别所在。
但是那些自以為明白存亡之關鍵、禍福之由來的聰明人,在辦事處事中還是陷入危難境地,這樣的事例還真的數不勝數。
假若大家能預先知道自己的主張正确,且行得通,那麼天下也就沒有什麼不通的道路了。
但事實上并非如此。
由此可見,智慮思考是禍福的根由,行動舉措是利害的關鍵。
百事的變化、國家的治亂,都有待正确的思想和行動來完成。
所以對此不可不審慎。
天下有三種危險:缺少德行而尊一寵一卻多,這是第一種危險;才能低下而地位尊貴,這是第二種危險;沒有大的功勞卻有豐厚的俸祿,這是第三種危險。
所以事物有時候是損減它,結果卻是補益它,有時候是補益它,結果卻是損減它。
怎麼知道是這樣呢?以前楚莊王在河雍之間的邲地戰勝了晉國,凱旋歸來後莊王要封賞孫叔敖,孫叔敖辭謝而不接受。
後來當孫叔敖患癰疽快要死時,他對兒子說:&ldquo我如果死了,楚王一定會封賞你的,一定要推辭肥沃富饒的地方,隻接受沙石之地。
在楚、荊之間有個叫寑丘的地方,那兒土地貧瘠,所以地名也難聽。
當地的荊人和越人都信奉鬼神、講究迷信,所以沒人喜歡那裡。
&rdquo不久,孫叔敖去世了,楚莊王果然将肥沃富饒的領地封賞給孫叔敖的兒子,孫叔敖兒子謝絕了,而要求賞封寑丘之地。
按楚國的法規,功臣的封祿傳到第二代就要收回封祿,唯獨孫叔敖一家保存了下來,這就是我們說的損減它,結果卻是補益它。
那麼,什麼叫補益它,結果卻是損減它?從前晉厲公南伐楚國、東伐齊國、西伐秦國、北伐燕國,部隊縱橫天下,威震四方,沒有阻礙也沒有挫折。
于是厲公在嘉陵會合諸侯,氣橫志驕、一婬一侈無度、殘害百姓。
國内無輔佐規谏的大臣,國外沒有諸侯的援助。
同時又殺戮忠臣,親近小人。
在會合諸侯的第二年,厲公出遊一寵一臣匠骊氏的領地時,被栾書、中行偃劫持,囚禁起來;這時諸侯中沒有一個來搭救他,百姓中也沒有一個同情他,囚禁三個月後就一命嗚呼了。
每戰必勝,每攻必克,然後擴展土地,提高威望,這是每個天下人都希望得到的利益。
但晉厲公卻因為這些而落得個身死國亡。
這就是我們說的補益它,結果卻是損減它。
孫叔敖叮囑兒子要求封賞寑丘之地,因為寑丘之地貧瘠,所以能代代相傳;晉厲公在嘉陵會合諸侯以想稱霸天下,結果死在匠骊氏的領地。
一般性的人都隻知道利就是利,弊就是弊,而隻有聖人懂得弊可以轉化為利,利可以轉化為弊。
兩次結果實的樹木,它的根必定受損傷;盜人家墓的人也必定有禍殃,這說的就是貪大利反而造成大害的事。
張武唆使智伯奪取韓、魏兩家的土地,結果反而使智伯在晉陽城被擒獲;申叔時勸告楚莊王封立陳國的後代,結果使楚莊王稱霸天下。
孔子讀《易經》,讀到《損》卦和《益》卦時,未嘗不喟然歎息道:&ldquo懂得益和損之間的關系的,應該是行王道的君王的事吧?&rdquo事情有時候想對它有利但卻恰恰足以害了它,有時候想害它但卻又恰恰對它有利。
利和害向相反方面的轉化,禍與福的緣由是不能不明察的呀!陽虎在魯國作亂,魯國君命令手下人關閉城門搜捕陽虎,宣布凡抓獲陽虎者有重賞,放走陽虎者要處罰。
追捕者将陽虎層層包圍起來,陽虎隻得舉劍準備自刎,這時有位守門人勸阻他說:&ldquo天下大得很,可以逃生,何以自一殺?我将放你出城去。
&rdquo于是陽虎得以沖出重圍,在後面的追兵緊追不舍的情況下,陽虎揮舞寶劍提着戈奔跑沖殺。
那位守門人乘混亂之機放陽虎出了城門。
陽虎出了城以後又折返回來,抓住那位守門人,舉戈刺他,戈刺破袖子傷及腋部。
這時守門人抱怨說:&ldquo我本來就和你非親非友,為了救你我冒着被處死罪的風險,可你反而刺傷我。
真是活該啊,會碰上這樣的災難。
&rdquo魯國國君聽說陽虎逃出城,大怒,查問陽虎是從哪座城門逃脫的,并派主管官員拘捕有嫌疑的守門人。
魯國國君認定凡受傷的守門人是阻攔陽虎的,要重賞;而沒有受傷的守門人可能是故意放走陽虎的,要重罰。
而在受傷領賞的守門人中,放走陽虎的那位守門人也在其中,這真可說傷害他反而使他得利。
那麼,什麼是想對人有利卻反而害了他呢?楚恭王和晉國軍隊在鄢陵會戰。
戰鬥正緊張激烈之間,恭王受傷使戰鬥不得不停止。
楚軍中的司馬子反口渴難忍而尋找飲料。
這時侍從陽谷捧着酒獻給子反。
子反這人喜歡飲酒,見酒就樂不可支。
子反接過陽谷遞上的酒就喝個不停,沒多久就喝得酩酊大醉,躺在帳篷裡。
恭王打算再與晉軍開戰,便派人去叫子反,子反謊稱心痛病發作不受召令。
恭王于是駕車親往探望,一進軍中帳篷便聞到一股酒氣。
這下恭王大怒,說:&ldquo今天這場惡戰,我為了取勝而親臨戰場,受了重傷,現在指望能派上司馬子反的用場,可他卻成了這副樣子。
他實在是心中沒有國家社稷的地位,又不體恤我軍士兵。
我沒法再與晉軍打下去了。
&rdquo于是下令收兵撤退,并以耽誤戰事的罪名殺子反示衆。
這侍從陽谷獻上酒,并不是想要害子反,實在是愛護子反,想讓子反快樂,但想不到恰恰是害了子反。
這就是想對人有利結果卻反而害了他。
一定要患一溫一熱病的人進食,讓中暑者喝冷水,這是一般人用來調治病人的方法,但良醫卻認為這樣是加重病情。
追求賞心悅目,這是蠢貨、笨蛋所熱衷于的事,但有&ldquo道&rdquo的聰明人卻對此躲得遠遠的。
所以聖明的人是先遭逆境而後順遂;而一般性的人是先稱心如意而後陷入困境。
建功立業是每個做臣子的人所追求的目标;犯罪受罰又是每個做臣子的人所要避免的後果。
但有時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即有了功勞卻引起别人的猜疑,有了罪過卻反而受人信任。
這是為什麼呢?這是因為為了追逐功名,有時人就不顧情義了;而犯了罪過的人卻不敢再失去仁慈之心了。
所以會出現上述的現象。
魏國将領樂羊率部隊攻打中山國。
他的兒子被中山人抓起來扣押在城内。
中山人将他的兒子綁着吊在城頭上給樂羊看。
樂羊看了後說:&ldquo為了君臣的情義,效忠君王,盡我做臣的職責,我不能為了兒子而有私情。
&rdquo于是他所指揮的部隊攻城越發猛烈。
中山城裡的人就将他的兒子烹煮了,還派人送給樂羊一鼎肉羹和他兒子的頭顱。
樂羊撫摸着頭顱,哭泣着說:&ldquo這是我的兒啊!&rdquo說完向使者跪下,喝下一杯肉羹。
使者回去報告:&ldquo樂羊是個不惜為節義獻身的人,對他真的沒有辦法。
&rdquo于是中山國隻得向魏國投降。
樂羊在這次戰争中為魏文侯開拓了大片的土地,并因此立了大功。
但誰知道,從此以後,魏文侯一天天地不信任樂羊。
這就是有了功勞卻反而引起别人的猜疑。
那麼,什麼叫有了罪過卻反而受人信任呢?孟孫打獵,得到了一頭小鹿,于是讓手下人秦西巴拿回家去烹煮。
母鹿緊随着秦西巴哀啼不止,秦西巴不忍心傷害幼鹿,于是就放掉幼鹿還給母鹿。
孟孫回到家後追問幼鹿的去向,秦西巴隻得回答:&ldquo這幼鹿的母親在我身後不停地哀啼,我實在不忍心,于是自作主張放掉了幼鹿還給母鹿。
&rdquo孟孫聽後大怒,一氣之下就趕走了秦西巴。
過了一年,孟孫又将秦西巴召回來擔任他兒子的老師。
孟孫身邊的人就問:&ldquo秦西巴得罪過你,為什麼現在又用他來做你兒子的老師?&rdquo孟孫回答說:&ldquo連一頭幼鹿都不忍心加以傷害,更何況對人呢?&rdquo這就是有了罪過卻反而受人信任。
所以人的取舍進退不可不謹慎,取舍不謹慎,正是公孫鞅在秦國獲罪而又不能進入魏國避難的原因。
公孫鞅的功勞不能算不大,可他就是無立足之地,寸步難行,這是由于他不義的緣故。
有些事情還表現為:要奪取人家的反而被人家奪走,先給予别人反過來又奪取别人的。
智伯向魏宣子索取土地,魏宣子不想給。
這時任登說話了:&ldquo智伯現在正強盛着,他的威勢遍及天下,他開口要土地,如果不給,這無異是替其他諸侯先承擔災難,不如給他算了。
&rdq
災禍的降臨是自己招引的;幸福的到來是自己促成的。
這禍福同出一門,利害相近為鄰,不是聖明的人是難以區分這其中的奧妙的。
大凡人們要做某件事,都要先用他的智慧思考揣度一番,然後才根據思考的結論定下計劃謀略,實踐下來的結果,有人得利有人受害,這就是智者和蠢人的差别所在。
但是那些自以為明白存亡之關鍵、禍福之由來的聰明人,在辦事處事中還是陷入危難境地,這樣的事例還真的數不勝數。
假若大家能預先知道自己的主張正确,且行得通,那麼天下也就沒有什麼不通的道路了。
但事實上并非如此。
由此可見,智慮思考是禍福的根由,行動舉措是利害的關鍵。
百事的變化、國家的治亂,都有待正确的思想和行動來完成。
所以對此不可不審慎。
天下有三種危險:缺少德行而尊一寵一卻多,這是第一種危險;才能低下而地位尊貴,這是第二種危險;沒有大的功勞卻有豐厚的俸祿,這是第三種危險。
所以事物有時候是損減它,結果卻是補益它,有時候是補益它,結果卻是損減它。
怎麼知道是這樣呢?以前楚莊王在河雍之間的邲地戰勝了晉國,凱旋歸來後莊王要封賞孫叔敖,孫叔敖辭謝而不接受。
後來當孫叔敖患癰疽快要死時,他對兒子說:&ldquo我如果死了,楚王一定會封賞你的,一定要推辭肥沃富饒的地方,隻接受沙石之地。
在楚、荊之間有個叫寑丘的地方,那兒土地貧瘠,所以地名也難聽。
當地的荊人和越人都信奉鬼神、講究迷信,所以沒人喜歡那裡。
&rdquo不久,孫叔敖去世了,楚莊王果然将肥沃富饒的領地封賞給孫叔敖的兒子,孫叔敖兒子謝絕了,而要求賞封寑丘之地。
按楚國的法規,功臣的封祿傳到第二代就要收回封祿,唯獨孫叔敖一家保存了下來,這就是我們說的損減它,結果卻是補益它。
那麼,什麼叫補益它,結果卻是損減它?從前晉厲公南伐楚國、東伐齊國、西伐秦國、北伐燕國,部隊縱橫天下,威震四方,沒有阻礙也沒有挫折。
于是厲公在嘉陵會合諸侯,氣橫志驕、一婬一侈無度、殘害百姓。
國内無輔佐規谏的大臣,國外沒有諸侯的援助。
同時又殺戮忠臣,親近小人。
在會合諸侯的第二年,厲公出遊一寵一臣匠骊氏的領地時,被栾書、中行偃劫持,囚禁起來;這時諸侯中沒有一個來搭救他,百姓中也沒有一個同情他,囚禁三個月後就一命嗚呼了。
每戰必勝,每攻必克,然後擴展土地,提高威望,這是每個天下人都希望得到的利益。
但晉厲公卻因為這些而落得個身死國亡。
這就是我們說的補益它,結果卻是損減它。
孫叔敖叮囑兒子要求封賞寑丘之地,因為寑丘之地貧瘠,所以能代代相傳;晉厲公在嘉陵會合諸侯以想稱霸天下,結果死在匠骊氏的領地。
一般性的人都隻知道利就是利,弊就是弊,而隻有聖人懂得弊可以轉化為利,利可以轉化為弊。
兩次結果實的樹木,它的根必定受損傷;盜人家墓的人也必定有禍殃,這說的就是貪大利反而造成大害的事。
張武唆使智伯奪取韓、魏兩家的土地,結果反而使智伯在晉陽城被擒獲;申叔時勸告楚莊王封立陳國的後代,結果使楚莊王稱霸天下。
孔子讀《易經》,讀到《損》卦和《益》卦時,未嘗不喟然歎息道:&ldquo懂得益和損之間的關系的,應該是行王道的君王的事吧?&rdquo事情有時候想對它有利但卻恰恰足以害了它,有時候想害它但卻又恰恰對它有利。
利和害向相反方面的轉化,禍與福的緣由是不能不明察的呀!陽虎在魯國作亂,魯國君命令手下人關閉城門搜捕陽虎,宣布凡抓獲陽虎者有重賞,放走陽虎者要處罰。
追捕者将陽虎層層包圍起來,陽虎隻得舉劍準備自刎,這時有位守門人勸阻他說:&ldquo天下大得很,可以逃生,何以自一殺?我将放你出城去。
&rdquo于是陽虎得以沖出重圍,在後面的追兵緊追不舍的情況下,陽虎揮舞寶劍提着戈奔跑沖殺。
那位守門人乘混亂之機放陽虎出了城門。
陽虎出了城以後又折返回來,抓住那位守門人,舉戈刺他,戈刺破袖子傷及腋部。
這時守門人抱怨說:&ldquo我本來就和你非親非友,為了救你我冒着被處死罪的風險,可你反而刺傷我。
真是活該啊,會碰上這樣的災難。
&rdquo魯國國君聽說陽虎逃出城,大怒,查問陽虎是從哪座城門逃脫的,并派主管官員拘捕有嫌疑的守門人。
魯國國君認定凡受傷的守門人是阻攔陽虎的,要重賞;而沒有受傷的守門人可能是故意放走陽虎的,要重罰。
而在受傷領賞的守門人中,放走陽虎的那位守門人也在其中,這真可說傷害他反而使他得利。
那麼,什麼是想對人有利卻反而害了他呢?楚恭王和晉國軍隊在鄢陵會戰。
戰鬥正緊張激烈之間,恭王受傷使戰鬥不得不停止。
楚軍中的司馬子反口渴難忍而尋找飲料。
這時侍從陽谷捧着酒獻給子反。
子反這人喜歡飲酒,見酒就樂不可支。
子反接過陽谷遞上的酒就喝個不停,沒多久就喝得酩酊大醉,躺在帳篷裡。
恭王打算再與晉軍開戰,便派人去叫子反,子反謊稱心痛病發作不受召令。
恭王于是駕車親往探望,一進軍中帳篷便聞到一股酒氣。
這下恭王大怒,說:&ldquo今天這場惡戰,我為了取勝而親臨戰場,受了重傷,現在指望能派上司馬子反的用場,可他卻成了這副樣子。
他實在是心中沒有國家社稷的地位,又不體恤我軍士兵。
我沒法再與晉軍打下去了。
&rdquo于是下令收兵撤退,并以耽誤戰事的罪名殺子反示衆。
這侍從陽谷獻上酒,并不是想要害子反,實在是愛護子反,想讓子反快樂,但想不到恰恰是害了子反。
這就是想對人有利結果卻反而害了他。
一定要患一溫一熱病的人進食,讓中暑者喝冷水,這是一般人用來調治病人的方法,但良醫卻認為這樣是加重病情。
追求賞心悅目,這是蠢貨、笨蛋所熱衷于的事,但有&ldquo道&rdquo的聰明人卻對此躲得遠遠的。
所以聖明的人是先遭逆境而後順遂;而一般性的人是先稱心如意而後陷入困境。
建功立業是每個做臣子的人所追求的目标;犯罪受罰又是每個做臣子的人所要避免的後果。
但有時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即有了功勞卻引起别人的猜疑,有了罪過卻反而受人信任。
這是為什麼呢?這是因為為了追逐功名,有時人就不顧情義了;而犯了罪過的人卻不敢再失去仁慈之心了。
所以會出現上述的現象。
魏國将領樂羊率部隊攻打中山國。
他的兒子被中山人抓起來扣押在城内。
中山人将他的兒子綁着吊在城頭上給樂羊看。
樂羊看了後說:&ldquo為了君臣的情義,效忠君王,盡我做臣的職責,我不能為了兒子而有私情。
&rdquo于是他所指揮的部隊攻城越發猛烈。
中山城裡的人就将他的兒子烹煮了,還派人送給樂羊一鼎肉羹和他兒子的頭顱。
樂羊撫摸着頭顱,哭泣着說:&ldquo這是我的兒啊!&rdquo說完向使者跪下,喝下一杯肉羹。
使者回去報告:&ldquo樂羊是個不惜為節義獻身的人,對他真的沒有辦法。
&rdquo于是中山國隻得向魏國投降。
樂羊在這次戰争中為魏文侯開拓了大片的土地,并因此立了大功。
但誰知道,從此以後,魏文侯一天天地不信任樂羊。
這就是有了功勞卻反而引起别人的猜疑。
那麼,什麼叫有了罪過卻反而受人信任呢?孟孫打獵,得到了一頭小鹿,于是讓手下人秦西巴拿回家去烹煮。
母鹿緊随着秦西巴哀啼不止,秦西巴不忍心傷害幼鹿,于是就放掉幼鹿還給母鹿。
孟孫回到家後追問幼鹿的去向,秦西巴隻得回答:&ldquo這幼鹿的母親在我身後不停地哀啼,我實在不忍心,于是自作主張放掉了幼鹿還給母鹿。
&rdquo孟孫聽後大怒,一氣之下就趕走了秦西巴。
過了一年,孟孫又将秦西巴召回來擔任他兒子的老師。
孟孫身邊的人就問:&ldquo秦西巴得罪過你,為什麼現在又用他來做你兒子的老師?&rdquo孟孫回答說:&ldquo連一頭幼鹿都不忍心加以傷害,更何況對人呢?&rdquo這就是有了罪過卻反而受人信任。
所以人的取舍進退不可不謹慎,取舍不謹慎,正是公孫鞅在秦國獲罪而又不能進入魏國避難的原因。
公孫鞅的功勞不能算不大,可他就是無立足之地,寸步難行,這是由于他不義的緣故。
有些事情還表現為:要奪取人家的反而被人家奪走,先給予别人反過來又奪取别人的。
智伯向魏宣子索取土地,魏宣子不想給。
這時任登說話了:&ldquo智伯現在正強盛着,他的威勢遍及天下,他開口要土地,如果不給,這無異是替其他諸侯先承擔災難,不如給他算了。
&rd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