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卷十八 人間訓(上)
關燈
小
中
大
歸人皆賀之。
其父曰:&ldquo此何遽不能力禍乎!家富良馬,其子好騎,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ldquo此何遵不為福乎!&rdquo居一年,一胡一人一大入塞,丁壯者引弦而戰,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獨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故福之為禍,禍之為福,化不可極,深不可測也。
或直于辭而不害于事者,或虧于耳以件于心而合于實者。
高陽魋将為室,問匠人。
匠人對曰:&ldquo未可也。
木尚生,加塗其上,必将撓。
以生材任重塗,今雖成,後必敗。
&rdquo高陽魋曰:&ldquo不然。
夫木枯則益勁,塗幹則益輕。
以勁材任輕塗,今雖惡,後必善。
&rdquo匠人窮于辭,無以對,受令而為室。
其始成,狗然善也,而後果敗。
此所謂直于辭而不可用者也。
何謂虧于耳、忤于心而合于實?靖郭君将城薛,賓客多止之,弗聽。
靖郭君謂渴者曰:&ldquo無為賓通言。
&rdquo齊人有請見者曰:&ldquo臣請道三言而已。
過三言,請烹。
&rdquo靖郭君聞而見之,賓趨而進,再拜而興,因稱曰:&ldquo海大魚。
&rdquo則&ldquo反走。
靖郭君止之曰:&ldquo願聞其說。
&rdquo賓曰:&ldquo臣不敢以死為熙。
&rdquo靖郭君曰:&ldquo先生不遠道而至此,為寡人稱之!&rdquo賓曰:&ldquo海大魚,網弗能止也,釣弗能牽也。
蕩而失水,則蝼蟻皆得志焉。
今夫齊,君之淵也。
君失齊,則薛能自存乎?&rdquo靖郭君曰:&ldquo善。
&rdquo乃止不城薛,此所謂虧于耳、忤于心而得事實者也。
夫以&ldquo無城薛&rdquo止城薛,其于以行說,乃不若&ldquo海大魚&rdquo。
故物或遠之而近,或近之而遠;或說聽計當而身疏,或言不用、計不行而益親。
何以明之?三國伐齊,圍平陸。
括子以報于牛子曰:&ldquo三國之地不接于我,逾鄰國而圍平陸,利不足貪也。
然則求名于我也,請以齊侯往。
&rdquo牛子以為善。
括子出,無害子入,牛子以括子言告無害子。
無害子曰:&ldquo異乎臣之所聞。
&rdquo牛子曰:&ldquo國危而不安,患結而不解,何謂貴智!&rdquo無害子曰:&ldquo臣聞之,有裂壤土以安社稷者,聞殺身破家以存其國者,不聞出其君以為封疆者。
&rdquo牛子不聽無害子之言,而用括子之計,三國之兵罷,而平陸之地存。
自此之後,括子日以疏,無害子日以進。
故謀患而患解,圖國而國存,括子之智得矣。
無害子之慮無中于策,謀無益于國,然而心調于君,有義行也。
今人待冠而飾首,待履而行地。
冠履之于人也,寒不能暖,風不能障,不能蔽也。
然而冠冠履履者,其所自托者然也。
夫咎犯戰勝城濮,而雍季無尺寸之功,然而雍季先賞而咎犯後存者,其言有貴者也。
故義者,天下之所賞也。
百言百當,不如擇趨而審行也。
或無功而先舉,或有功而後賞。
何以明之?昔晉文公将與楚戰城濮,問于咎犯曰:&ldquo為奈何?&rdquo咎犯曰:&ldquo仁義之事,君子不厭忠信,戰陳之事,不厭詐僞。
君其詐之而已矣。
&rdquo辭咎犯,問雍季,雍季對曰:&ldquo焚林而獵,愈多得獸,後必無獸,以詐僞遇人,雖愈利,後無複。
君其正之而已矣。
&rdquo于是不聽雍季之計,而用咎犯之謀,與楚人戰,大破之。
還歸賞有功者,先雍季而後咎犯。
左右曰:城濮之戰,咎犯之謀也。
君行賞先雍季,何也?&rdquo文公曰:&ldquo咎犯之言,一時之權也。
雍季之言,萬世之利也。
吾豈可以先一時之權,而後萬世之利也哉!&rdquo智伯率韓、魏二國伐趙,圍晉陽,決晉水而灌之。
城下緣木而處,懸釜而炊。
襄子謂張孟談曰:&ldquo城中力已盡,糧食匾乏,大夫病,為之奈何?&rdquo張孟談曰:&ldquo亡不能存,危不能安,無為貴智士。
臣請試潛行,見韓、魏之君而約之。
&rdquo乃見韓、魏之君,說之曰:&ldquo臣聞之:唇亡而齒寒。
今智伯率二君而伐趙,趙将亡矣。
趙亡,則君為之次矣。
及今而不圖之,禍将及二君。
&rdquo二君曰:&ldquo智伯之為人也,粗中而少親。
我謀而洩,事必敗。
為之奈何?&rdquo張孟談曰:&ldquo言出君之口,入臣之耳,人孰知之者乎?且同情相成,同利相死、君其圖之!&rdquo二君乃與張孟談陰謀與之期。
張孟談乃報襄子。
至其日之夜,趙氏殺其守堤之吏,決水灌智伯。
智伯軍救水而亂,韓、魏翼而擊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敗智伯軍,殺其身而三分其國。
襄子乃賞有功者,而高赫為賞首。
群臣請曰:&ldquo晉陽之存,張孟談之功也。
而赫為賞首,何也?&rdquo襄子曰:&ldquo晉陽之圍也,寡人國家危,社稷殆,群臣無不有驕侮之心者,唯赫不失君臣之禮,吾是以先之。
&rdquo由此觀之,義者,人之大本也。
雖有戰勝存亡之功,不如行義之隆。
故君子曰:&ldquo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
&rdquo 或有罪而可賞也,或有功而可罪也。
西門豹治邺,虞無積粟,府無儲錢,庫無甲兵,官無計會,人數言其過于文侯,文侯身行其縣,果若人言。
文侯曰:&ldquo翟磺任子治邺而大亂。
子能道則可;不能,将加誅于子。
&rdquo西門豹曰:&ldquo臣聞:王主富民,霸主富武。
亡國富庫。
今王欲為霸王者也,臣故蓄積于民。
君以為不然,臣請升城鼓之。
甲兵粟米可立具也。
&rdquo于是乃升城而鼓之。
一鼓,民被甲括矢,操兵一弩一而出,再鼓,負辇粟而至。
文侯曰:&ldquo罷之!&rdquo西門豹曰:&ldquo與民約信,非一日之積也,一舉而欺之,後不可複用也。
燕常侵魏八城,臣請北擊之,以複侵地。
&rdquo遂舉兵擊燕,複地而後反。
此有罪而可賞者也。
解扁為東封,上計而入三倍,有司請賞之。
文侯曰:&ldquo吾土地非益廣也,人民非益衆也,入何以三倍?&rdquo對曰:&ldquo以冬伐木而積之,于春浮之河而鬻之。
&rdquo文侯曰:&ldquo民春以力耕,暑以強耘,秋以收斂。
冬間無事,以代林而積之,負轭而浮之河,是用民不得休息也。
民以敝矣。
雖有三倍之入,将焉用之?&rdquo此有功而可罪者也。
賢主不苟得,忠臣不苟利。
何以明之?中行穆伯攻鼓,弗能下。
饋聞倫曰:&ldquo鼓之啬夫,聞倫知之。
請無罷武大夫,而鼓可得也。
&rdquo穆伯弗應。
左右曰:&ldquo不折一戟,不傷一卒,而鼓可得也。
君奚為弗使?&rdquo穆伯曰:&ldquo聞倫為人,佞而不仁。
若使聞倫下之,吾可以勿賞乎?若賞之,是賞佞人。
佞人得志,是使晉國之武舍仁而後佞,雖得鼓,将何所用之!&rdquo攻城者,欲以廣地也。
得地不取者,見其本而知其末也。
【譯文】 清靜恬愉是人的本性;儀表規矩是處事的原則。
知道人的本性,那麼人自身的修養就不會悖謬;懂得處事的原則,那麼人自身的行為就不會亂套。
從一端出發,能散逸得無窮無盡,周遊八極後又回歸到它的中樞,這就叫&ldquo心&rdquo。
看到事物的本原就能推知事物的未來,看到事物的指向就能預見事物的歸宿,掌握要點能應對繁多,把握綱要能治理詳繁,這種本領叫&ldquo術&rdquo。
靜居時知道在做什麼、行動時知道該去哪裡、辦事時知道所依原則、舉動時知道來曆緣由,達到這種境界的叫&ldquo道&rdquo。
&ldquo道&rdquo,置擱前頭它不會低伏,放在後面它不會翹起,納入窄處它不顯壅塞,散布天下它不留空隙。
所以使别人推崇贊譽自己,這是&ldquo心&rdquo的功力;使人家輕視诽謗自己,這是&ldquo心&rdquo的罪過。
話是從你口中說出的,别人無法阻止你;行為發生在你身上,遠處的人無法禁止你。
事情難以成功卻容易失敗,名聲難以樹立卻容易毀壞。
千裡長堤,因為蝼蟻的洞穴滲水而決潰,百丈高樓,因為煙囪的裂縫冒出煙火而焚毀。
《堯戒》上說:&ldquo戰戰栗栗,一天比一天謹慎。
人不會被大山絆倒,而往往被小土堆絆倒。
&rdquo所以,人們都往往輕視小事忽略小害,以緻釀成大禍後才為之後悔。
災禍降臨後再犯愁,這就好比到了病危後
其父曰:&ldquo此何遽不能力禍乎!家富良馬,其子好騎,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ldquo此何遵不為福乎!&rdquo居一年,一胡一人一大入塞,丁壯者引弦而戰,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獨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故福之為禍,禍之為福,化不可極,深不可測也。
或直于辭而不害于事者,或虧于耳以件于心而合于實者。
高陽魋将為室,問匠人。
匠人對曰:&ldquo未可也。
木尚生,加塗其上,必将撓。
以生材任重塗,今雖成,後必敗。
&rdquo高陽魋曰:&ldquo不然。
夫木枯則益勁,塗幹則益輕。
以勁材任輕塗,今雖惡,後必善。
&rdquo匠人窮于辭,無以對,受令而為室。
其始成,狗然善也,而後果敗。
此所謂直于辭而不可用者也。
何謂虧于耳、忤于心而合于實?靖郭君将城薛,賓客多止之,弗聽。
靖郭君謂渴者曰:&ldquo無為賓通言。
&rdquo齊人有請見者曰:&ldquo臣請道三言而已。
過三言,請烹。
&rdquo靖郭君聞而見之,賓趨而進,再拜而興,因稱曰:&ldquo海大魚。
&rdquo則&ldquo反走。
靖郭君止之曰:&ldquo願聞其說。
&rdquo賓曰:&ldquo臣不敢以死為熙。
&rdquo靖郭君曰:&ldquo先生不遠道而至此,為寡人稱之!&rdquo賓曰:&ldquo海大魚,網弗能止也,釣弗能牽也。
蕩而失水,則蝼蟻皆得志焉。
今夫齊,君之淵也。
君失齊,則薛能自存乎?&rdquo靖郭君曰:&ldquo善。
&rdquo乃止不城薛,此所謂虧于耳、忤于心而得事實者也。
夫以&ldquo無城薛&rdquo止城薛,其于以行說,乃不若&ldquo海大魚&rdquo。
故物或遠之而近,或近之而遠;或說聽計當而身疏,或言不用、計不行而益親。
何以明之?三國伐齊,圍平陸。
括子以報于牛子曰:&ldquo三國之地不接于我,逾鄰國而圍平陸,利不足貪也。
然則求名于我也,請以齊侯往。
&rdquo牛子以為善。
括子出,無害子入,牛子以括子言告無害子。
無害子曰:&ldquo異乎臣之所聞。
&rdquo牛子曰:&ldquo國危而不安,患結而不解,何謂貴智!&rdquo無害子曰:&ldquo臣聞之,有裂壤土以安社稷者,聞殺身破家以存其國者,不聞出其君以為封疆者。
&rdquo牛子不聽無害子之言,而用括子之計,三國之兵罷,而平陸之地存。
自此之後,括子日以疏,無害子日以進。
故謀患而患解,圖國而國存,括子之智得矣。
無害子之慮無中于策,謀無益于國,然而心調于君,有義行也。
今人待冠而飾首,待履而行地。
冠履之于人也,寒不能暖,風不能障,不能蔽也。
然而冠冠履履者,其所自托者然也。
夫咎犯戰勝城濮,而雍季無尺寸之功,然而雍季先賞而咎犯後存者,其言有貴者也。
故義者,天下之所賞也。
百言百當,不如擇趨而審行也。
或無功而先舉,或有功而後賞。
何以明之?昔晉文公将與楚戰城濮,問于咎犯曰:&ldquo為奈何?&rdquo咎犯曰:&ldquo仁義之事,君子不厭忠信,戰陳之事,不厭詐僞。
君其詐之而已矣。
&rdquo辭咎犯,問雍季,雍季對曰:&ldquo焚林而獵,愈多得獸,後必無獸,以詐僞遇人,雖愈利,後無複。
君其正之而已矣。
&rdquo于是不聽雍季之計,而用咎犯之謀,與楚人戰,大破之。
還歸賞有功者,先雍季而後咎犯。
左右曰:城濮之戰,咎犯之謀也。
君行賞先雍季,何也?&rdquo文公曰:&ldquo咎犯之言,一時之權也。
雍季之言,萬世之利也。
吾豈可以先一時之權,而後萬世之利也哉!&rdquo智伯率韓、魏二國伐趙,圍晉陽,決晉水而灌之。
城下緣木而處,懸釜而炊。
襄子謂張孟談曰:&ldquo城中力已盡,糧食匾乏,大夫病,為之奈何?&rdquo張孟談曰:&ldquo亡不能存,危不能安,無為貴智士。
臣請試潛行,見韓、魏之君而約之。
&rdquo乃見韓、魏之君,說之曰:&ldquo臣聞之:唇亡而齒寒。
今智伯率二君而伐趙,趙将亡矣。
趙亡,則君為之次矣。
及今而不圖之,禍将及二君。
&rdquo二君曰:&ldquo智伯之為人也,粗中而少親。
我謀而洩,事必敗。
為之奈何?&rdquo張孟談曰:&ldquo言出君之口,入臣之耳,人孰知之者乎?且同情相成,同利相死、君其圖之!&rdquo二君乃與張孟談陰謀與之期。
張孟談乃報襄子。
至其日之夜,趙氏殺其守堤之吏,決水灌智伯。
智伯軍救水而亂,韓、魏翼而擊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敗智伯軍,殺其身而三分其國。
襄子乃賞有功者,而高赫為賞首。
群臣請曰:&ldquo晉陽之存,張孟談之功也。
而赫為賞首,何也?&rdquo襄子曰:&ldquo晉陽之圍也,寡人國家危,社稷殆,群臣無不有驕侮之心者,唯赫不失君臣之禮,吾是以先之。
&rdquo由此觀之,義者,人之大本也。
雖有戰勝存亡之功,不如行義之隆。
故君子曰:&ldquo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
&rdquo 或有罪而可賞也,或有功而可罪也。
西門豹治邺,虞無積粟,府無儲錢,庫無甲兵,官無計會,人數言其過于文侯,文侯身行其縣,果若人言。
文侯曰:&ldquo翟磺任子治邺而大亂。
子能道則可;不能,将加誅于子。
&rdquo西門豹曰:&ldquo臣聞:王主富民,霸主富武。
亡國富庫。
今王欲為霸王者也,臣故蓄積于民。
君以為不然,臣請升城鼓之。
甲兵粟米可立具也。
&rdquo于是乃升城而鼓之。
一鼓,民被甲括矢,操兵一弩一而出,再鼓,負辇粟而至。
文侯曰:&ldquo罷之!&rdquo西門豹曰:&ldquo與民約信,非一日之積也,一舉而欺之,後不可複用也。
燕常侵魏八城,臣請北擊之,以複侵地。
&rdquo遂舉兵擊燕,複地而後反。
此有罪而可賞者也。
解扁為東封,上計而入三倍,有司請賞之。
文侯曰:&ldquo吾土地非益廣也,人民非益衆也,入何以三倍?&rdquo對曰:&ldquo以冬伐木而積之,于春浮之河而鬻之。
&rdquo文侯曰:&ldquo民春以力耕,暑以強耘,秋以收斂。
冬間無事,以代林而積之,負轭而浮之河,是用民不得休息也。
民以敝矣。
雖有三倍之入,将焉用之?&rdquo此有功而可罪者也。
賢主不苟得,忠臣不苟利。
何以明之?中行穆伯攻鼓,弗能下。
饋聞倫曰:&ldquo鼓之啬夫,聞倫知之。
請無罷武大夫,而鼓可得也。
&rdquo穆伯弗應。
左右曰:&ldquo不折一戟,不傷一卒,而鼓可得也。
君奚為弗使?&rdquo穆伯曰:&ldquo聞倫為人,佞而不仁。
若使聞倫下之,吾可以勿賞乎?若賞之,是賞佞人。
佞人得志,是使晉國之武舍仁而後佞,雖得鼓,将何所用之!&rdquo攻城者,欲以廣地也。
得地不取者,見其本而知其末也。
【譯文】 清靜恬愉是人的本性;儀表規矩是處事的原則。
知道人的本性,那麼人自身的修養就不會悖謬;懂得處事的原則,那麼人自身的行為就不會亂套。
從一端出發,能散逸得無窮無盡,周遊八極後又回歸到它的中樞,這就叫&ldquo心&rdquo。
看到事物的本原就能推知事物的未來,看到事物的指向就能預見事物的歸宿,掌握要點能應對繁多,把握綱要能治理詳繁,這種本領叫&ldquo術&rdquo。
靜居時知道在做什麼、行動時知道該去哪裡、辦事時知道所依原則、舉動時知道來曆緣由,達到這種境界的叫&ldquo道&rdquo。
&ldquo道&rdquo,置擱前頭它不會低伏,放在後面它不會翹起,納入窄處它不顯壅塞,散布天下它不留空隙。
所以使别人推崇贊譽自己,這是&ldquo心&rdquo的功力;使人家輕視诽謗自己,這是&ldquo心&rdquo的罪過。
話是從你口中說出的,别人無法阻止你;行為發生在你身上,遠處的人無法禁止你。
事情難以成功卻容易失敗,名聲難以樹立卻容易毀壞。
千裡長堤,因為蝼蟻的洞穴滲水而決潰,百丈高樓,因為煙囪的裂縫冒出煙火而焚毀。
《堯戒》上說:&ldquo戰戰栗栗,一天比一天謹慎。
人不會被大山絆倒,而往往被小土堆絆倒。
&rdquo所以,人們都往往輕視小事忽略小害,以緻釀成大禍後才為之後悔。
災禍降臨後再犯愁,這就好比到了病危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