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卷十八 人間訓(上)
關燈
小
中
大
【原文】
清淨恬愉,人之性也;儀表規矩,事之制也。
知人之性,其自養不勃;知事之制,其舉錯不惑。
發一端,散無竟,周八極,總一筦謂之心。
見本而知末,觀指而睹歸,執一而應萬,握要而治詳,謂之術。
居智所為,行智所之,事智所秉,動智所由,謂之道。
道者,置之前而不摯,錯之後而不軒,内之尋常而不塞,布之天下而不窕。
是故使人高賢稱譽己者,心之力也;使人卑下诽謗己者,心之罪也。
夫言出于口者不可止于人,行發于迩者,不可禁于遠。
事者,難成而易敗也;名者,難立而易廢也。
千裡之堤,以蝼蟻之穴漏;百尋之屋,以突隙之煙焚。
《堯戒》曰:&ldquo戰戰栗栗,日慎一日,人莫蹪于山而蹪于蛭。
&rdquo是故人皆輕小害,易微事,以多悔。
患至而後憂之,是猶病者已倦而索良醫也,雖有扁鵲、俞附之巧,猶不能生也。
夫禍之來也,人自生之;福之來也,人自成之。
禍與福同門,利與害為鄰,非神聖人,莫之能分。
凡人之舉事,莫不先以其知,規慮揣度,而後敢以定謀。
其或利或害,此愚智之所以異也。
曉自然以為智,知存亡之樞機,禍福之門戶,舉而用之,陷溺于難者,不可勝計也。
使知所為是者,事必可行,則天下無不達之塗矣。
是故知慮者,禍福之門戶也;動靜者,利害之樞機也。
百事之變化,國家之治亂,待而後成。
是故不溺于難者成,是故不可不慎也。
天下有三危:少德而多一寵一,一危也;才下而位高,二危也:身無大功而受厚祿,三危也。
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
何以知其然也?昔者楚莊王既勝晉于河、雍之間,歸而封孫叔敖,辭而不受。
病疽将死,謂其子曰:&ldquo吾則死矣,王必封女,女必讓肥饒之地,而受沙石之間有寝丘者,其地确石而名醜,荊人鬼,越人橫,人莫之利也。
&rdquo孫叔敖死,王果封其子以肥饒之地,其子辭而不受,請有寝之丘。
楚國之俗,功臣二世而爵祿,惟孫叔敖獨存。
此所謂損之而益也。
何謂益之而損?昔晉曆公南伐楚,東伐齊,西伐秦,北伐燕,兵橫行天下而無所绻,威服四方而無所诎,遂合諸侯于嘉陵,氣充志驕,一婬一侈無度,暴虐萬民。
内無輔拂之臣,外無諸侯之助。
戮殺大臣,親近導談。
明年,出遊匠骊氏,栾書、中行偃劫而幽之,諸侯莫之救,百姓莫之哀,三月而死。
夫戰勝攻取,地廣而名尊,此天下之所願也。
然而終于身死國亡。
此所謂益之而損者也。
夫孫叔敖之請有寝之丘,沙石之地,所以累世不奪也。
晉厲公之合諸侯于嘉陵,所以身死于匠骊氏也。
衆人皆知利利而病病也,唯聖人知病之為利,知利之為病也。
夫再實之木根必傷,掘藏之家必有殃,以言大利而反為害也。
張武教智伯奪韓、魏之地而擒于晉陽,牢叔時教莊王封陳氏之後而霸天下。
孔子讀《易》至《損》《益》,未嘗不憤然而歎,曰:&ldquo益損者,其王者之事與!&rdquo事或欲以利之,适足以害之,或欲害之,乃反以利之。
利害之反,禍福之門戶,不可不察也。
&rdquo陽虎為亂于魯,魯君令人閉城門而捕之,得者有重賞,失者有重罪。
圍三匝,而陽虎将舉劍而伯頤。
門者止之曰:&ldquo天下探之不窮我将出子。
&rdquo陽虎因赴圍而逐,揚劍提戈而走。
門者出之,顧反取其出之者,以戈推之,攘被薄腋。
出之者怨之曰:&ldquo我非故與子反也,為之蒙死被罪,而乃反傷我。
宜矣其有此難也!&rdquo魯君聞陽虎失,大怒。
問所出之門,使有司拘之,以為傷者受大賞,而不傷者被重罪。
此所謂害之而反利者也。
何謂欲利之而反害之?楚恭王與晉人戰于鄢陵,戰酣,恭王傷而休,司馬子反渴而求飲,豎陽谷奉酒而進之。
子反之為人也,嗜酒而甘之,不能絕于口,遂醉而卧。
恭王欲複戰,使人召司馬,子反,辭以心痛。
王駕而往視之,入幄中而聞酒臭。
恭王大怒曰:&ldquo今日之戰,不谷親傷,所恃者,司馬也,而司馬又若此,是亡楚國之社稷,而不率吾衆也。
不谷無與複戰矣!&rdquo于是罷師而去之,斬司馬子反為僇。
故豎陽谷之進酒也,非欲禍子反也,誠愛而欲快之也,而适足以殺之。
此所謂欲利之而反害之者也。
夫病濕而強之食,病喝而飲之寒,此衆人之所以為養也,而良醫之所以為病也。
悅于目,悅于心,愚者之所利也,然而有道者之所辟也。
故聖人先許而後合,衆人先合而後忤。
有功者,人臣之所務也;有罪者,人臣之所辟也。
或有功而見疑,或有罪而益信,何也?則有功者離恩義,有罪者不敢失亡心也。
魏将樂羊攻中山,其子執在城中,城中懸其子以示樂羊,樂羊曰:&ldquo君臣之義,不得以子為私。
&rdquo攻之愈急。
中山因烹其子,而遺之鼎羹與其首,樂羊循而位之,曰:&ldquo是吾子。
&rdquo已,為使者跪而啜三杯。
使者歸報,中山曰:&ldquo是伏約死節者也,不可忍也。
&rdquo遂降之。
為魏文侯大開地,有功。
自此之後,日以不信。
此所謂有功而見疑者也。
何謂有罪而益信?孟孫獵而得魔,使秦西巴持歸烹之,母随之而啼。
秦西巴弗忍,縱而予之。
孟孫歸,求魔安在,秦西巴對曰:&ldquo其母随而啼,臣誠弗忍,竊縱而予之。
&rdquo孟孫怒,逐秦西巴。
居一年,取以為子博。
左右曰:&ldquo秦西巴有罪于君,今以為子傅,何也?&rdquo孟孫曰:&ldquo夫一魔而不忍,又何況于人乎!&rdquo此謂有罪而益信者也。
故趨舍不可不審也,此公孫鞅之所以抵罪于秦,而不得人魏也。
功非不大也,然而累足無所踐者,不義之故也。
事或奪之而反與之,或與之而反取之。
智伯求地于魏宣子,宣子弗欲與之。
任登曰:&ldquo智伯之強,威行于天下。
求地而弗與,是為諸侯先受禍也。
不若與之。
&rdquo宣子曰:&ldquo求地不已,為之奈何?&rdquo任登曰:&ldquo與之,使喜,必将複求地于諸侯,諸侯必植耳。
與天下同心而圖之,一心所得者,非直吾所亡也。
&rdquo魏宣子裂地而授之。
又求地于韓康子,韓康子不敢不予,諸侯皆恐。
又求地于趙襄子,襄子弗與。
于是智伯乃從韓、魏圍襄子于晉陽。
三國通謀,禽智伯而三分其國。
此所謂奪人而反為人所奪者也。
何謂與之而反取之?晉獻公欲假道于虞以伐虢,遺虞垂棘之璧與屈産之乘。
虞公惑于壁與馬,而欲與之道。
宮之奇谏曰:&ldquo不可!夫虞之與虢,若車之有輪,輪依于車,車亦依輪。
虞之與虢,相恃而勢也,若假之道,虢朝亡而虞夕從之矣。
&rdquo虞公弗聽,遂假之道。
荀息伐虢,遂克之。
還反伐虞,又拔之。
此所謂與之而反取者也。
聖王布德施惠,非求其報于百姓也;郊望禘嘗,非求福于鬼神也。
山緻其高而雲起焉,水緻其深而蚊龍生焉,君子緻其道而福祿歸焉。
夫有陰德者必有陽報,有陰行者必有昭名。
古者,溝防不修,水為民害,禹鑿龍門,辟伊阙,平治水土,使民得陸處。
百姓不親,五品不慎;契教以君臣之義,父子之親,夫妻之辨,長幼之序。
田野不修,民食不足,後稷乃教之辟地墾草,糞土種谷,令百姓家給人足。
故三後之後,無不王者,有陰德也。
周室衰,禮義廢,孔子以三代之道教導于世,其後繼嗣至今不絕者,有隐行也。
秦王趙政兼吞天下而亡,智伯侵地而滅,商鞅支解,李斯車裂,三代種德而王,齊桓繼絕而霸。
故樹黍者不獲稷,樹怨者無報德。
昔者,宋人好善者,三世不解。
家無故而黑牛生白犢,以問先生,先生曰:&ldquo此吉祥,以飨鬼神。
&rdquo居一年,其父無故而盲,牛又複生白犢,其父又複使其子以問先生。
其子曰:&ldquo前聽先生言而失明,今又複問之,奈何?&rdquo其父曰:&ldquo聖人之言,先件而後合,其事未究,固試往複間之。
&rdquo其子又複問先生,先生曰:&ldquo此吉祥也,複以飨鬼神。
&rdquo歸緻命其父。
其父曰:&ldquo行先生之言也。
&rdquo居一年,其子又無故而盲。
其後楚攻宋,圍其城。
當此之時,易子而食,析骸而炊,丁壯者死,老病童兒皆上城,牢守而不下。
楚王大怒,城已破,諸城守者皆屠之。
此獨以父子盲之故,得無乘城。
軍罷圍解,則父子俱視。
夫禍福之轉而相生,其變難見也。
近塞上之人有善術者,馬無故亡而入一胡一,人皆吊之。
其父曰:&ldquo此何速不為福乎!&rdquo居數月,其馬将一胡一駿馬而
知人之性,其自養不勃;知事之制,其舉錯不惑。
發一端,散無竟,周八極,總一筦謂之心。
見本而知末,觀指而睹歸,執一而應萬,握要而治詳,謂之術。
居智所為,行智所之,事智所秉,動智所由,謂之道。
道者,置之前而不摯,錯之後而不軒,内之尋常而不塞,布之天下而不窕。
是故使人高賢稱譽己者,心之力也;使人卑下诽謗己者,心之罪也。
夫言出于口者不可止于人,行發于迩者,不可禁于遠。
事者,難成而易敗也;名者,難立而易廢也。
千裡之堤,以蝼蟻之穴漏;百尋之屋,以突隙之煙焚。
《堯戒》曰:&ldquo戰戰栗栗,日慎一日,人莫蹪于山而蹪于蛭。
&rdquo是故人皆輕小害,易微事,以多悔。
患至而後憂之,是猶病者已倦而索良醫也,雖有扁鵲、俞附之巧,猶不能生也。
夫禍之來也,人自生之;福之來也,人自成之。
禍與福同門,利與害為鄰,非神聖人,莫之能分。
凡人之舉事,莫不先以其知,規慮揣度,而後敢以定謀。
其或利或害,此愚智之所以異也。
曉自然以為智,知存亡之樞機,禍福之門戶,舉而用之,陷溺于難者,不可勝計也。
使知所為是者,事必可行,則天下無不達之塗矣。
是故知慮者,禍福之門戶也;動靜者,利害之樞機也。
百事之變化,國家之治亂,待而後成。
是故不溺于難者成,是故不可不慎也。
天下有三危:少德而多一寵一,一危也;才下而位高,二危也:身無大功而受厚祿,三危也。
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
何以知其然也?昔者楚莊王既勝晉于河、雍之間,歸而封孫叔敖,辭而不受。
病疽将死,謂其子曰:&ldquo吾則死矣,王必封女,女必讓肥饒之地,而受沙石之間有寝丘者,其地确石而名醜,荊人鬼,越人橫,人莫之利也。
&rdquo孫叔敖死,王果封其子以肥饒之地,其子辭而不受,請有寝之丘。
楚國之俗,功臣二世而爵祿,惟孫叔敖獨存。
此所謂損之而益也。
何謂益之而損?昔晉曆公南伐楚,東伐齊,西伐秦,北伐燕,兵橫行天下而無所绻,威服四方而無所诎,遂合諸侯于嘉陵,氣充志驕,一婬一侈無度,暴虐萬民。
内無輔拂之臣,外無諸侯之助。
戮殺大臣,親近導談。
明年,出遊匠骊氏,栾書、中行偃劫而幽之,諸侯莫之救,百姓莫之哀,三月而死。
夫戰勝攻取,地廣而名尊,此天下之所願也。
然而終于身死國亡。
此所謂益之而損者也。
夫孫叔敖之請有寝之丘,沙石之地,所以累世不奪也。
晉厲公之合諸侯于嘉陵,所以身死于匠骊氏也。
衆人皆知利利而病病也,唯聖人知病之為利,知利之為病也。
夫再實之木根必傷,掘藏之家必有殃,以言大利而反為害也。
張武教智伯奪韓、魏之地而擒于晉陽,牢叔時教莊王封陳氏之後而霸天下。
孔子讀《易》至《損》《益》,未嘗不憤然而歎,曰:&ldquo益損者,其王者之事與!&rdquo事或欲以利之,适足以害之,或欲害之,乃反以利之。
利害之反,禍福之門戶,不可不察也。
&rdquo陽虎為亂于魯,魯君令人閉城門而捕之,得者有重賞,失者有重罪。
圍三匝,而陽虎将舉劍而伯頤。
門者止之曰:&ldquo天下探之不窮我将出子。
&rdquo陽虎因赴圍而逐,揚劍提戈而走。
門者出之,顧反取其出之者,以戈推之,攘被薄腋。
出之者怨之曰:&ldquo我非故與子反也,為之蒙死被罪,而乃反傷我。
宜矣其有此難也!&rdquo魯君聞陽虎失,大怒。
問所出之門,使有司拘之,以為傷者受大賞,而不傷者被重罪。
此所謂害之而反利者也。
何謂欲利之而反害之?楚恭王與晉人戰于鄢陵,戰酣,恭王傷而休,司馬子反渴而求飲,豎陽谷奉酒而進之。
子反之為人也,嗜酒而甘之,不能絕于口,遂醉而卧。
恭王欲複戰,使人召司馬,子反,辭以心痛。
王駕而往視之,入幄中而聞酒臭。
恭王大怒曰:&ldquo今日之戰,不谷親傷,所恃者,司馬也,而司馬又若此,是亡楚國之社稷,而不率吾衆也。
不谷無與複戰矣!&rdquo于是罷師而去之,斬司馬子反為僇。
故豎陽谷之進酒也,非欲禍子反也,誠愛而欲快之也,而适足以殺之。
此所謂欲利之而反害之者也。
夫病濕而強之食,病喝而飲之寒,此衆人之所以為養也,而良醫之所以為病也。
悅于目,悅于心,愚者之所利也,然而有道者之所辟也。
故聖人先許而後合,衆人先合而後忤。
有功者,人臣之所務也;有罪者,人臣之所辟也。
或有功而見疑,或有罪而益信,何也?則有功者離恩義,有罪者不敢失亡心也。
魏将樂羊攻中山,其子執在城中,城中懸其子以示樂羊,樂羊曰:&ldquo君臣之義,不得以子為私。
&rdquo攻之愈急。
中山因烹其子,而遺之鼎羹與其首,樂羊循而位之,曰:&ldquo是吾子。
&rdquo已,為使者跪而啜三杯。
使者歸報,中山曰:&ldquo是伏約死節者也,不可忍也。
&rdquo遂降之。
為魏文侯大開地,有功。
自此之後,日以不信。
此所謂有功而見疑者也。
何謂有罪而益信?孟孫獵而得魔,使秦西巴持歸烹之,母随之而啼。
秦西巴弗忍,縱而予之。
孟孫歸,求魔安在,秦西巴對曰:&ldquo其母随而啼,臣誠弗忍,竊縱而予之。
&rdquo孟孫怒,逐秦西巴。
居一年,取以為子博。
左右曰:&ldquo秦西巴有罪于君,今以為子傅,何也?&rdquo孟孫曰:&ldquo夫一魔而不忍,又何況于人乎!&rdquo此謂有罪而益信者也。
故趨舍不可不審也,此公孫鞅之所以抵罪于秦,而不得人魏也。
功非不大也,然而累足無所踐者,不義之故也。
事或奪之而反與之,或與之而反取之。
智伯求地于魏宣子,宣子弗欲與之。
任登曰:&ldquo智伯之強,威行于天下。
求地而弗與,是為諸侯先受禍也。
不若與之。
&rdquo宣子曰:&ldquo求地不已,為之奈何?&rdquo任登曰:&ldquo與之,使喜,必将複求地于諸侯,諸侯必植耳。
與天下同心而圖之,一心所得者,非直吾所亡也。
&rdquo魏宣子裂地而授之。
又求地于韓康子,韓康子不敢不予,諸侯皆恐。
又求地于趙襄子,襄子弗與。
于是智伯乃從韓、魏圍襄子于晉陽。
三國通謀,禽智伯而三分其國。
此所謂奪人而反為人所奪者也。
何謂與之而反取之?晉獻公欲假道于虞以伐虢,遺虞垂棘之璧與屈産之乘。
虞公惑于壁與馬,而欲與之道。
宮之奇谏曰:&ldquo不可!夫虞之與虢,若車之有輪,輪依于車,車亦依輪。
虞之與虢,相恃而勢也,若假之道,虢朝亡而虞夕從之矣。
&rdquo虞公弗聽,遂假之道。
荀息伐虢,遂克之。
還反伐虞,又拔之。
此所謂與之而反取者也。
聖王布德施惠,非求其報于百姓也;郊望禘嘗,非求福于鬼神也。
山緻其高而雲起焉,水緻其深而蚊龍生焉,君子緻其道而福祿歸焉。
夫有陰德者必有陽報,有陰行者必有昭名。
古者,溝防不修,水為民害,禹鑿龍門,辟伊阙,平治水土,使民得陸處。
百姓不親,五品不慎;契教以君臣之義,父子之親,夫妻之辨,長幼之序。
田野不修,民食不足,後稷乃教之辟地墾草,糞土種谷,令百姓家給人足。
故三後之後,無不王者,有陰德也。
周室衰,禮義廢,孔子以三代之道教導于世,其後繼嗣至今不絕者,有隐行也。
秦王趙政兼吞天下而亡,智伯侵地而滅,商鞅支解,李斯車裂,三代種德而王,齊桓繼絕而霸。
故樹黍者不獲稷,樹怨者無報德。
昔者,宋人好善者,三世不解。
家無故而黑牛生白犢,以問先生,先生曰:&ldquo此吉祥,以飨鬼神。
&rdquo居一年,其父無故而盲,牛又複生白犢,其父又複使其子以問先生。
其子曰:&ldquo前聽先生言而失明,今又複問之,奈何?&rdquo其父曰:&ldquo聖人之言,先件而後合,其事未究,固試往複間之。
&rdquo其子又複問先生,先生曰:&ldquo此吉祥也,複以飨鬼神。
&rdquo歸緻命其父。
其父曰:&ldquo行先生之言也。
&rdquo居一年,其子又無故而盲。
其後楚攻宋,圍其城。
當此之時,易子而食,析骸而炊,丁壯者死,老病童兒皆上城,牢守而不下。
楚王大怒,城已破,諸城守者皆屠之。
此獨以父子盲之故,得無乘城。
軍罷圍解,則父子俱視。
夫禍福之轉而相生,其變難見也。
近塞上之人有善術者,馬無故亡而入一胡一,人皆吊之。
其父曰:&ldquo此何速不為福乎!&rdquo居數月,其馬将一胡一駿馬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