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卷十六 說山訓

關燈
【原文】 魄問于魂曰:&ldquo道何以為體?&rdquo曰:&ldquo以無有為體。

    &rdquo魂曰:&ldquo無有有形乎?&rdquo魂曰:&ldquo無有。

    &rdquo&ldquo何得而聞也?&rdquo魂曰:&ldquo吾直有所遇之耳!視之無形,聽之無聲,謂之幽冥。

    幽冥者,所以喻道,而非道也。

    &rdquo魄曰:&ldquo吾聞得之矣!乃内視而自反也。

    &rdquo魂曰:&ldquo凡得道者,形不可得而見,名不可得而揚。

    今汝已有形名矣,何道之所能乎!&rdquo魄曰:&ldquo言者,獨何為者?&rdquo&ldquo吾将反吾宗矣。

    &rdquo魄反顧,魂忽然不見,反而自存,亦以淪于無形矣。

     人不小學,不大迷;不小慧,不大愚。

    人莫鑒于沫雨,而鑒于澄水者,以其休止不蕩也。

    詹公之釣,千歲之鯉不能避;曾子攀柩車,引輴者為之止也;老母行歌而動申喜,一精一之至也。

    瓠巴鼓瑟,而一婬一魚出聽;伯牙鼓琴,驷馬仰秣;介子歌龍蛇,而文君垂泣。

    故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岸不枯;蚓無筋骨之強,爪牙之利,上食晞堁,下飲黃泉,用心一也。

    清之為明,杯水見眸子;濁之為暗,河水不見太山。

    視目者眩,聽雷者聾,人無為則治,有為則傷。

    無為而治者,載無也,為者,不能有也;不能無為者,不能有為也。

    人無言而神,有言者則傷。

    無言而神者載無,有言則傷其神。

    之神者,鼻之所以息,耳之所以聽,終女以其無用者為用矣。

    物莫不因其所有而用其所無,以為不信,視籁與竿。

    念慮者不得卧,止念慮,則有為其所止矣。

    兩者俱忘,則至德純矣。

     聖人終身言治,所用者非其言也,用所以言也。

    歌者有詩,然使人善之者,非其詩也。

    鹦鹉能言,而不可使長。

    是何則?行其所言,而不得其所以言。

    故循迹者,非能生迹者也。

    神蛇能斷而複續,而不能使人勿斷也。

    神龜能見夢元王,而不能自出漁者之籠。

    四方皆道之門戶牖向也,在所從窺之。

    故釣可以教騎,騎可以教禦,禦可以教刺舟。

    越人學遠射,參天而發,适在五步之内,不易儀也。

    世已變矣,而守其故,譬猶越人之射也。

    月望,日奪其光,陰不可以乘陽也。

    日出,星不見,不能與之争光也。

    故未不可以強于本,指不可以大于臂。

    下輕上重,其覆必易。

    一淵不兩鲛。

    水定則清正,動則失平。

    故惟不動,則所以無不動也。

    一江一河所以能長百谷者,能下之也。

    夫惟能下之,是以能上之。

     天下莫相憎于膠漆,而莫相愛于冰炭。

    膠漆相賊,冰炭相息也。

    牆之壞,愈其立也;冰之泮,愈其凝也,以其反宗。

     泰山之容,巍巍然高,去之千裡,不見捶垛,遠之故也。

    秋豪之未,淪于不測。

    是故小不可以為内者,大不可以為外矣。

    蘭生幽谷,不為莫服而不芳。

    舟在一江一海,不為莫乘而不浮。

    君子行義,不為莫知而止休。

    夫玉潤澤而有光,其聲舒揚,渙乎其有似也。

    無内無外,不匿瑕穢。

    近之而濡,望之而隧。

    夫照鏡見眸子,微察秋豪,明照晦冥。

    故和氏之壁,随侯之珠,出于山淵之一精一,君子服之,順祥以安甯,侯王寶之,為天下正。

     陳成子恒之劫子淵捷也,子罕之辭其所不欲而得其所欲,孔子之見黏蟬者,自公勝之倒杖策也,衛姬之請罪于桓公,子見子夏曰:&ldquo何肥也&rdquo,魏文侯見之反被裘而負刍也,兒說之為宋王解閉結也,此皆微吵可以觀論者。

    人有嫁其子而教之曰:&ldquo爾行矣,慎無為善。

    &rdquo曰:&ldquo不為善,将為不善邪?&rdquo應之曰:&ldquo善且由弗為,況不善乎!&rdquo此全其天器者。

    拘囹圄者以日為修,當死市者,以日為短。

    日之修短有度也,有所在而短,有所在而修也,則中不平也。

    故以不平為平者,其平不平也。

    嫁女于病消者,夫死則後難複處也。

    故沮舍之下不可以坐,倚牆之傍,不可以立。

    執獄牢者無病,罪當死者肥澤,刑者多壽,心無累也。

    良醫者,常治無病之病,故無病。

    聖人者,常治無患之患,故無患也。

    夫至巧不用劍,善閉者不用關健。

    淳于髠之告失火者,此其類。

     以清入濁必困辱,以濁入清必覆傾。

    君子之于善也,猶采薪者見一芥掇之,見青蔥則拔之。

    天二氣則成虹,地二氣則洩藏,人二氣則成病。

    陰陽不能且冬且夏;月不知晝,日不知夜。

    善射者發不失的,善于射矣,而不善所射。

    善釣者無所失,善于釣矣,而不善所釣。

    故有所善,則不善矣。

    鐘之與磐也,近之則鐘音充,遠之則磐音章。

    物固有近不若遠,遠不若近者。

    今曰稻生于水,而不能生于湍懶之流;紫芝生于山,而不能生于盤石之上;慈石能引鐵,及其于銅,則不行也。

     水廣者魚大。

    山高者木修。

    廣其地而薄其德,譬猶晦人為器也,諜挺其土而不益厚,破乃愈疾。

    聖人不先風吹,不先雷毀,不得已而動,故無累。

    月盛衰于上,則蠃蛖應于下,同氣相動,不可以為遠。

    執彈而招鳥,揮稅而呼狗,欲緻之,顧反走。

    故魚不可以無餌釣也,獸不可以虛氣召也。

    剝牛皮,鞟以為鼓,正三軍之衆,然為牛計者,不若服于轭也。

    狐白之裘,天子被之而坐廟堂,然為狐計者,不若走于澤。

    亡羊而得牛,則莫不利失也;斷指而免頭,則莫不利為也。

    故人之情,于利之中則争取大焉,于害之中則争取小焉。

    将軍不敢騎白馬,亡者不敢夜揭炬,保者不敢畜噬狗。

    雞知将旦,鶴知夜半,而不免于鼎俎。

    山有猛獸,林木為之不斬;園有螫蟲,藜藿為之不采。

    為儒而踞裡闾,為墨而朝吹竽,欲滅迹而走雪中,拯溺者而欲無儒,是非所行而行所非。

    今夫暗飲者,非嘗不遺飲也,使之自以平,則雖愚無失矣。

    是故不同于和而可以成事者,天下無之矣。

     求美則不得美,不求美則美矣;求醜則不得醜,求不醜則有醜矣;不求美又不求醜,則無美無醜矣,是謂玄同。

    申徒狄負石自沉于淵,而溺者不可以為抗;弦高誕而存鄭,誕不可以為常。

    事有一應,而不可循行。

    人有多言者,猶百舌之一聲;人有少言者,猶不脂之戶也。

    六畜生多耳目者不詳,谶書著之。

    百人抗浮,不若一人挈而趨。

    物固有衆而不若少者,引車者二六而後之。

    事固有相待而成者,兩人俱溺,不能相拯,一人處陸則可能。

    故同不可相治,必待異而後成。

    千年之松,下有獲菩,上有兔絲;上有叢蓍,下有伏龜;聖人從外知内,以見知隐也。

    喜武非俠也,喜文非儒也,好方非醫也,好馬非驺也,知音非瞽也,知味非庖也,此有一概而未主名也。

    被甲者,非為十步之内也,百步之外,則争深淺,深則達五藏,淺則至膚而止矣。

    死生相去,不可為道裡。

    楚王亡其猿,而林木為之殘;宋君亡其珠,池魚為之殚;故澤失火而林憂。

    上求材,臣殘木;上求魚,臣于谷:上求揖,而下緻船;上言若絲,下言若綸。

    上有一善,下有二譽;上有三衰,下有九殺。

    大夫種知所以強越,而不知所以存身;苌弘知周之所存,而不知身所以亡;知遠而不知近。

    畏馬之辟也不敢騎,懼車之覆也不敢乘,是以虛禍距公利也。

    不孝弟者或署父母,生子者所不能任其必孝也,然猶養而長之。

    範氏之敗,有竊其鐘,負而走者,然有聲,懼人聞之,遽掩其耳。

    憎人聞之可也,自掩其耳,悖矣。

    升之不能大于石也,升在石之中;夜之不能修其歲也,夜在歲之中;仁義之不能大于道德也,仁義在道德之包。

    先針而後縷,可以成帷;先縷而後針,不可以成衣。

    針成幕,蔂成城。

    事之成敗,必由小生,言有漸也。

    染者先青而後黑則可,先黑而後青則不可。

    工人下漆而上丹則可,下丹而上漆則不可。

    萬事由此,所先後上下,不可不審。

     水濁而魚,形勞則神亂。

    故國有賢君,折沖萬裡。

    因媒而嫁,而不因媒而成,因人而一交一,不因人而親。

    行合趨同,千裡相從;行不合趨不同,對門不通。

    海水雖大,不受胔芥。

    日月不應非其氣,君子不容非其類也。

    人不愛倕之手,而愛己之指;不愛一江一、漢之珠,而愛己之鈎。

    以束薪為鬼,以火煙為氣。

    以束薪為鬼,朅而走;以火煙為氣,殺豚烹狗。

    先事如此,不如其後。

    巧者善度,知者善豫。

    羿死桃部,不給射;慶忌死劍鋒,不給搏。

    滅非者戶告之曰:&ldquo我實不與我谀亂。

    &rdquo謗乃愈起。

    止言以言,止事以事,譬猶揚堁而弭塵,抱薪而救火。

    流言雪污,譬猶以涅拭素也。

    矢之于十步貫兕甲,于三百步不能入魯缟;骐骥一日千裡,其出緻釋駕而僵。

    大家攻小家則為暴,大國并小國則為賢。

    小馬非大馬之類,小知非大知之類也。

    被羊裘而賃,固其事也;貂裘而負籠,甚可怪也。

    以潔白為污辱,譬猶沐浴而抒溷,薰燧而負彘。

    治疽不擇善惡醜肉而并割之,農夫不察苗莠而并耘之,豈不虛哉。

    壞塘以取龜,同屋而求狸,掘室而求鼠,割唇而治齲:桀、跖之徒,君子不與。

    殺戎馬而求狐狸,援兩鼈而失靈龜,斷右臂而争一毛,折镆邪而争錐刀。

    用智如此,豈足高乎!甯百刺以針,無一刺以刀;甯一引重,無久持經;甯一月饑,無一旬餓。

    萬人之,愈于一人之隧。

    有譽人之力儉者,春至旦,不中員呈,猶谪之。

    察之,乃其母也。

    故小人之譽人,反為損。

    東家母死,其子哭之不哀。

    西家子見之,歸謂其母曰:&ldquo社何愛速死,吾必悲哭社。

    &rdquo夫欲其母一之死者,雖死亦不能悲哭矣。

    謂學不暇者,雖暇亦不能學矣。

     見窾木浮而知為舟,見飛蓬轉而知為車,見鳥迹而知著書。

    以類取之。

    以非義為義,以非禮為禮,譬猶裸走而追狂人,盜财而予乞者,竊簡而寫法律,蹲踞而誦《詩》《書》。

    割而舍之,鎮邪不斷肉;執而不釋,馬牦截玉。

    聖人無止,無以歲賢昔,日愈昨也。

    馬之似鹿者千金,天下無千金之鹿;玉待礛諸而成器,有千金之壁而無锱錘之礛諸。

    受光于隙照一隅,受光于牖照北壁,受光于戶照室中無遺物,況受光于宇宙乎?天下莫不藉明于其前矣!由此觀之,所受者小則所見者淺,所受者大則所照者博。

    一江一出岷山,河出昆侖,濟出王屋,穎出少室,漢出,分流舛馳,注于東海,所行則異,嶓冢,分流舛馳,注于東海,所行則異,所歸則一。

    通于學者若車軸,轉毂之中,不運于己,與之緻千裡,終而複始,轉無窮之源。

    不通于學者若迷惑,告之以東西南北,所居聆聆,背而不得,不知凡要。

    寒不能生寒,熱不能生熱,不寒不熱,能生寒熱。

    故有形出于無形,未有天地能生天地者也,至深微廣大矣!雨之集無能沾,待其止而能有濡;矢之發無能貫,待其止而能有穿。

    唯止能止衆止。

    因高而為台,就下而為池,各就其勢,不敢更為。

    聖人用物,若用朱絲約刍狗若為土龍以求雨。

    刍狗待之而求福,土龍待之而得食。

     魯人身善制冠,妻善織履,往徙于越而大困窮。

    以其所修而遊不用之鄉,譬若樹荷山上,而畜火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