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卷十五 兵略訓

關燈
乃人盡其才,悉用其力,以少勝衆者,自古及今未嘗聞也。

    神莫貴于天,勢莫便于地,動莫急于時,用莫利于人。

    凡此四者,兵之幹植也,然必待道而後行,可一用也。

    夫地利勝天時,巧舉勝地利,勢勝人,故任天者可迷也,任地者可束也,任時者可迫也,任人者可惑也。

    夫仁勇信廉,人之美才也,然勇者可誘也,仁者可奪也,信者易欺也,廉者易謀也。

    将衆者,有一見焉,則為人禽矣。

    由此觀之,則兵以道理制勝,而不以人才之賢,亦自明矣。

    是故為麋鹿者則可以置呆設也,為魚鼈者則可以網罟取也,為鴻鹄者則可以矰繳加也,唯無形者無可奈也。

    是故聖人藏于無原,故其情不可得而觀;運于無形,故其陳不可得而經。

    無法無儀,來而為之宜;無名無狀,變而為之象。

    深哉睭睭,遠哉悠悠,且冬且夏,且春且秋,上窮至高之未,下測至深之底,變化消息,無所凝滞,建心乎窈冥之野,而藏志乎九旋之淵,雖有明目,孰能窺其情! 兵之所隐議者天道也,所圖畫者地形也,所明言者人事也,所以決勝者鈴勢也。

    故上将之角兵也,上得天道,下得地利,中得人心,乃行之以機,發之以勢,是以無破軍敗兵。

    乃至中将,上不知天道,下不知地利,專用人與勢,雖未必能萬全,勝鈴必多矣。

    下将之用兵也,博聞而自亂,多知而自疑,居則恐懼,發則猶豫,是以動為人禽矣。

     今使兩人接刃,巧拙不異,而勇士必勝者,何也?其行之誠也。

    夫以巨斧擊桐薪,不待利時良日而後破之。

    加巨斧于桐薪之上,而無人力之奉,雖順招搖,挾刑德,而弗能破者,以其無勢也。

    故水激則悍,矢激則遠。

    夫括淇衛箘簵,載以銀錫、雖有薄缟之贍,腐荷之矰,然猶不能獨射也。

    假之筋角之力,弓一弩一之勢,則貫兕甲而徑于革盾矣。

    夫風之疾,至于飛屋折木;虛舉之下大遲,自上高丘,人之有所推也。

    是故善用兵者,勢如決積水于幹仞之堤,若轉員石于萬丈之豁,天下見吾兵之必用也,則孰敢與我戰者!故百人之必死也,賢于萬人之必北也,況以三軍之衆、赴水火而不還踵乎!雖誂合刃于天下,誰敢在于上者! 所謂天數者,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

    所謂地利者,後生而前死,左牡而右牝。

    所謂人事者,慶賞信而刑罰必,動靜時,舉措疾。

    此世傳之所以為儀表者固也,然而非所以生。

    儀表者,因時而變化者也。

    是故處于堂上之陰而知日月之次序,見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暑。

     夫物之所以相形者微,唯聖人達其至。

    故鼓不與于五音而為五音主,水不與于五味而為五味調,将軍不與于五官之事而為五官督。

    故能調五音者,不與五音者也;能調五味者,不與五味者也;能治五官之事者,不可揆度者也。

    是故将軍之心,滔滔如春,弔弔如夏,湫漻如秋,典凝如冬,因形而與之化,随時而與之移。

     夫景不為曲物直,響不為清音濁。

    觀彼之所以來,各以其勝應之。

    是故扶義而動,推理而行,掩節而斷割,因資而成功。

    使彼知吾所出而不知吾所入,知吾所舉,而不知吾所集。

    始如狐狸,彼故輕來;合如兕虎,敵故奔走。

    夫飛鳥之摯也俛其首,猛獸之攫也匿其爪,虎豹不外其爪而噬不見齒。

    故用兵之道,示之以柔而迎之以剛,示之以弱而乘之以強,為之以敦而應之以張,将欲西而示之以東,先忤而後合,前冥而後明,若鬼之無迹,若水之無創。

    故所鄉非所之也,所見非所謀也,舉措動靜,莫能識也,若雷之擊,不可為備。

    所用不複,故勝可百全。

    與玄明通,莫知其門,是謂至神。

     兵之所以強者,民也,民之所以必死者,義也;義之所以能得者,威也。

    是故合之以文,齊之以武,是謂必取;威義并行,是謂至強。

    夫人之所樂者生也,而所憎者死也;然而高城深池,矢石若雨,平原廣澤,白刃一交一接,而卒争先合者,彼非輕死而樂傷也,為其賞信而罰明也。

     是故上視下如子,則下視上如父;上視下如弟,則下視上如兄。

    上視下如子,則必王四海;下視上如父,則必正天下。

    上親下如弟,則不難為之死;下視上如兄,則不難為之亡。

    是故父子兄弟之寇,不可與鬥者,積恩先施也。

    故四馬不調,造父不能以緻遠;弓矢不調,弄不能以必中;君臣乖心,則孫子不能以應敵。

    是故内修其政以積其德,外塞其醜以服其威,察其勞佚以知其飽饑,故戰日有期,視死若歸。

    故将必與卒同甘苦俟饑寒,故其死可得而盡也。

    故古之善将者,必以其身先之,暑不張蓋,寒不被裘,所以程寒暑也,險隘不乘,上陵必下,所以齊勞佚也;軍食孰然後敢食,軍井通然後敢飲,所以同饑渴也;合戰必立矢射之所及,以共安危也。

    故良将之用兵也,常以積德擊積怨,以積愛擊積憎,何故而不勝! 主之所求于民者二:求民為之勞也,欲民為之死也。

    民之所望于主者三:饑者能食之,勞者能息之,有功者能德之。

    民以償其二積,而上失其三望,國雖大,人雖衆,兵猶且弱也,若苦者必得其樂,勞者必得其利,斬首之功必全,死事之後必賞,四者既信于民矣,主雖射雲中之鳥,而釣深淵之魚,彈琴瑟,聲鐘竽,敦六博,投高壺,兵猶且強,令猶且行也。

    是故上足仰,則下可用也;德足慕,則威可立也。

     将者,必有三隧、四義、五行、十守。

    所謂三隧者,上知天道,下一習一地形,中察人情。

    所謂四義者,便國不負兵,為主不顧身,見難不畏死,決疑不辟罪。

    所謂五行者:柔而不可卷也,剛而不可折也,仁而不可犯也,信而不可欺也,勇而不可陵也。

    所渭十守者;神清而不可濁也,謀遠而不可慕也,操固而不可遷也,知明而不可蔽也,不貪于貨,不一婬一于物,不嚂于辯,不推于方,不可喜也,不可怒也。

    是謂至于窈窈冥冥,孰知其情!發必中铨,言必合數;動必順時,解必中揍;通動靜之機,明開塞之節;審舉措之利害,若合符節;疾如擴彎,勢如發矢;一龍一蛇,動無常體;莫見其所中,莫知其所窮,攻則不可守,守則不可攻。

     蓋聞善用兵者,必先修諸己,而後求諸人;先為不可勝,而後求勝。

    修己于人,求勝于敵。

    己未能治也。

    而攻人之亂,是猶以火救火,以水應水也,何所能制!今使陶人化而為植,則不能成盆盎;工女化而為絲,則不能織文錦;同莫足以相治也,故以異為奇。

    兩爵相與鬥,未有死者也;鹯鷹至;則為之解,以其異類也。

    故靜為躁奇,治為亂奇,飽為饑奇,扶為勞奇。

    奇正之相應,若水火金木之代為雌雄也。

    善用兵者,持五殺以應,故能全其勝;拙者處五死以貪,故動而為人擒。

     兵貴謀之不測也,形之隐匿也,出于不意、不可以設備也。

    謀見則窮,形見則制。

    故善用兵者,上隐之天,下隐之地,中隐之人。

    隐之天者,無法制也。

    何謂隐之天?大寒甚暑,疾風暴雨,大霧冥晦,因此而為變者也。

    何謂隐之地?山陵丘阜,林叢險阻,可以伏匿而不見形者也。

    何謂隐之人?蔽之于前,望之于後,出奇行陳之間,發如雷霆,疾如風雨,捧巨旗,止鳴鼓,而出入無形,莫知其端緒者也。

     故前後正齊,四方如繩,出入解續,不相越淩,翼輕邊利,或前或後,離合散聚,不失行伍,此善修行陳者也。

    明于奇正,赅陰陽、刑德、五行、望氣、候星、龜策、機祥,此善為天道者也。

    設規慮,施蔚伏,見用水火,出珍怪,鼓操軍,所以營其耳也,曳梢肆柴,揚塵起竭,所以營其目者,此善為詐佯者也,錞钺牢重,固植而難恐,勢利不能誘,死亡不能動,此善為充幹者也。

    剽疾輕悍,勇敢輕敵,疾若滅沒,此善用輕出奇者也。

    相地形,處次舍,治壁壘,審煙斥,居高陵,舍出處,此善為地形者也。

    因其饑渴凍暍、勞倦怠亂、恐懼窘步,乘之以選卒,擊之以宵夜,此善因時應變者也。

    易則用車,險則用騎,涉水多弓,隘則用一弩一,晝則多旌,夜則多火,晦冥多鼓,此善為設施者也。

    凡此八者,不可一無也,然而非兵之貴者也。

     夫将者,必獨見獨知。

    獨見者,見人所不見也;獨知者,知人所不知也。

    見人所不見,謂之明;知人所不知,謂之神。

    神明者,先勝者也。

    先勝者,守不可攻,戰不可勝,攻不可守,虛實是也。

    上下有隙,将吏不相得,所持不直,卒心積不服,所謂虛也。

    主明将良,上下同心,氣意俱起,所謂實也。

    若以水投火,所當者陷,所薄者移,牢柔不相通,而勝相奇者,虛實之謂也。

    故善戰者不在少,善守者不在小,勝在得威,敗在失氣。

     夫實則鬥,虛則走,盛則強,衰則北。

    吳王夫差地方二千裡,帶甲七十萬,南與越戰,栖之會稽;北與齊戰,破之艾陵;西遇晉公,擒之黃池;此用民氣之實也。

    其後驕溢縱欲,拒谏喜谀,悍遂過,不可正喻,大臣怨怼,百姓不附,越王選卒三千人,擒之于隧,因制其虛也。

    夫氣之有虛實也,若明之必晦也。

    故勝兵者非常實也,敗兵者非常虛也。

    善者,能實其民氣,以待人之虛也;不能者,虛其民氣,以待人之實也。

    故虛實之氣,兵之貴者也。

     凡國有難,君自宮召将,诏之曰:&ldquo社稷之命,在将軍,即今國有難,願請子将而應之。

    将軍受命,乃令祝史太蔔齋宿三日,之太廟,鑽靈龜,蔔吉日,以受鼓旗。

    君入廟門,西面而立。

    将入廟門,趁至堂下,北面而立。

    主親操鎖,持頭,授将軍其柄,曰:&ldquo從此上至天者,将軍制之。

    &rdquo複操斧,持頭,授将軍其柄,曰:&ldquo從此下至淵者,将軍制之。

    &rdquo将已受斧鎖,答曰:&ldquo國不可從外治也,軍不可從中禦也。

    二心不可以事君,疑志不可以應敵。

    臣既以受制于前矣,鼓旗斧钺之威,臣無還請,願君亦以垂一言之命于臣也。

    君若不許,臣不敢将。

    君若許之,臣辭而行。

    &rdquo乃爪鬋,設明衣也,鑿兇門而出;乘将軍車,載旌旗斧钺,累若不勝;其臨敵決戰,不顧必死,無有二心。

    是故無天于上,無地于下,無敵于前,無主于後;進不求名,退不避罪,唯民是保,利合于主,國之實也,上将之道也。

    如此,則智者為之慮,勇者為之鬥。

    氣厲青雲,疾如馳骛。

    是故兵未一交一接,而敵人恐懼。

    若戰勝敵奔,畢受功賞,吏遷官,益爵祿,割地而為調,決于封外,卒論斷于軍中。

    顧反于國,放旗以入斧鎖,報畢于君曰:&ldquo軍無後治。

    &rdquo乃鎬素辟舍,請罪于君。

    君曰:&ldquo赦之。

    &rdquo退,齋服,大勝三年反舍,中勝二年,下勝期年。

    兵之所加者,必無道國也,故能戰勝而不報,取地而不反。

    民不疾疫,将不夭死,五谷豐昌,風雨時節。

    戰勝于外,福生于内,是故名必成而後無餘害矣。

     【譯文】 古時候人的用兵,不是為了謀求擴大地域的利益和貪圖獲取金玉财寶,而是為了存亡繼絕,平息天下暴亂,鏟除百姓的禍害。

    凡是有生命的動物,有的嘴長牙齒、有的頭長犄角、有的腳上生着前爪後距。

    這樣,長着犄角的就用角觸撞、長着牙齒的就用牙噬咬、長着毒刺的就用刺螫、長着蹄腳的就用蹄踢蹬。

    這些動物高興時互相嬉戲,發怒時互相傷殘:這些均為天性。

    人類也有衣食的欲求本能,但這些物資又不能充分滿足,所以人們相聚雜處,分配不均勻,需求又不能滿足,于是便發生了争鬥。

    争鬥時,強壯的就脅迫弱小的,勇猛的就欺淩怯懦的。

    但同時人類又沒有強健的筋骨和鋒利的爪牙,于是就裁割獸皮做成甲胄、熔煉金屬制成刀槍。

    而那些貪婪财物且蠻橫殘暴的人殘害天下百姓,使人民受到侵擾而不能安生。

    這時聖人挺身而出,毅然興兵讨伐強暴、平定亂世、鏟除險惡、清除混亂,使混濁變得清平、将危亡成為安甯,所以使那些兇惡強暴者不得不停止作惡行為。

    戰争的由來已經很久遠了,那就是黃帝曾經和炎帝打過仗,颛顼曾經和共工發生過戰争。

    所以是黃帝在琢鹿之野打敗蚩尤,堯帝在丹水之浦消滅楚伯,舜帝讨伐過叛亂的有苗,夏啟攻打過不服的有扈。

    這說明戰争即使在五帝時代也沒有停息過,那就更不用說衰亂的時代了。

     戰争是用來制止兇暴和讨伐禍亂的。

    炎帝造成了火災,所以黃帝将他擒獲;共工制造了水患,所以颛顼将他誅滅。

    對這些事情的處理一般性是這樣的:先用道理教育這些壞人,并用德行開導這些惡人,如果不聽勸導,就用武力威勢震懾他們,武力威勢仍然不足以震懾他們,就隻能用兵來對他們作出制裁了。

    所以聖人用兵,如同梳頭鋤草,清除的是少數害蟲,保護的是多數百姓的利益。

    殺害無辜的百姓來保護不義的君主,禍害之中沒有比這更大的了。

    窮盡天下的财物來滿足一個暴君的欲一望,災難之中沒有比這更深的了。

    假若桀和纣危害百姓的事一開始就被及時扼殺,就不會有以後制造炮烙酷刑的事;假若晉厲公和宋康王推行第一件不義的事時就被制止扼殺,就不會有以後侵略别國施強暴的事了。

    這四位暴君,都是在于隻有小過錯的時候沒有來聲讨他們,以至于發展到搞亂天下的地步、禍害百姓的境地。

    所以,放縱一個暴君的邪惡,實際上就是增加了天下的禍亂,也實際上對百姓造成了禍害,因此按天理人倫來說是不允許放縱一個邪惡的暴君的。

    之所以要确立君主,為的是禁止強暴讨伐叛亂,但現在設立了可統治萬民的君主之後卻來殘害百姓,這實在不應該;如是這樣設立殘害百姓的君主,這就像給惡虎添翼,為什麼不除掉他。

     養魚的人都知道隻有清除池塘裡的猵獺才能養好魚,養家禽家畜的人也知道隻有消滅豺狼才能養好家禽家畜,更何況是治理百姓的君主呢!所以能夠稱霸的諸侯用兵,用倫理來考慮,用策略來謀取,用正義來扶持,目的不是用來消滅存在着的國家,而是用來保存将要滅亡的國家。

    所以當聽到敵國君主有對人民實行暴政的事,就發動軍隊來到該國邊境,譴責暴君的不義行為,列舉暴君的罪狀過失。

    部隊到達該國國都的郊外,便傳令部隊&ldquo不得砍伐樹木、不得挖掘墳墓、不得燒毀莊稼、不得焚毀庫存财物、不得俘獲人民、不得沒收家畜&rdquo。

    接着又向該國的民衆發布文告:&ldquo你們這個國家的君主傲視天命,欺侮神靈,制造冤獄,濫殺無辜,這就是上天要懲處他、人民仇恨他的原因。

    今天我們正義之師來到你們國家,就是為了廢除不義的昏君,恢複道德,讓有德人士執掌朝政。

    誰要是敢違背天意,保護害民國賊的,一旦抓獲,本人處死、家族滅絕;誰能帶領全家聽從我軍命令的,則賜給全家人俸祿;誰率領一裡居民順從我軍的,則賞賜全裡;誰率領全鄉服從我軍的命令,就将該鄉賜封給領頭人;誰率領全縣歸順我軍,就封他為縣侯。

    &rdquo攻克該國不牽連到該國人民,廢除該國的昏君、替換該國的公卿、選拔優秀賢良的人士、赈濟孤兒寡一婦、撫恤貧窮家庭、釋放監獄中無辜的冤民、獎賞有功人士。

    對于這樣正義之師、解放大軍,百姓是敞開家門等待着,淘好米準備燒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