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卷十四 诠言訓
關燈
小
中
大
并不是沒有誠實的人,但面臨分配錢财、貨物時就一定要用籌碼來确定份額,因為人們總認為人心公平總不如無心客觀的籌碼來得公平。
天下并不是沒有廉潔的人,但看管重寶的人總将門窗關好,并加上密封條,因為人們總認為人不管怎樣廉潔總不如原本就沒有物欲的門窗封條來得廉潔。
别人如指出這人就毛病,這人就會怨恨人家,但鏡子如能清楚地照出這人的毛病,這人就會認為這鏡子是一面好鏡子。
人如果在和外物接觸時能像對待鏡子的态度一樣不摻雜一絲一毫的私心成見,那就能免卻很多麻煩。
公孫龍善于辯說而擾亂了名實關系,一鄧一析辯說乖巧而搞亂了法律問題,蘇秦善于遊說而喪身。
所以遵循&ldquo道&rdquo,那麼就不會張揚特長;遵循&ldquo理&rdquo,那麼巧詐就不會顯示。
所以,用巧詐來鬥力的,常常是始于善、終于惡;以智慧來治國的,常常是始于治、終于亂。
讓水往低處流,你不用幹涉它,它就能做到。
但要使水激揚而往上噴湧,不用機械、巧妙的技術是做不到的。
所以也說明一旦文采、花頭花腦的東西占上風,那麼質樸也就被掩蓋了;奸邪機巧被施用,那麼正直也就被阻塞了。
德可以用來自我修養,而不能用來使人暴虐;道可以用來治理自身,而不能用來使人昏亂。
即使有做聖賢的資質,但如沒遇上殘暴動亂的世道,道與德也隻能用來保全自身,而不能靠它們稱霸稱王。
湯、武之所以能稱王天下,是因為碰上了桀、纣的殘暴。
桀、纣不是因為湯、武的賢聖而殘暴的,湯、武倒是碰上了桀、纣的暴政才稱王的。
所以即使是聖賢,也必須等待一定的機遇才行。
機遇就是指遇到時機能把握它,這不是靠智能的追求所能做到的。
君子修行而不謀求善名,施舍而不張揚仁愛,所以做到士人行善而不知&ldquo善&rdquo是從哪裡來的,民衆得到了利而不知&ldquo利&rdquo從何處出的,所以是&ldquo無為而自治&rdquo。
反過來說,謀求善名就容易導緻士人們争奪名聲,知道&ldquo利&rdquo之本源就容易引起民衆間争奪功勞;争名奪利的風氣一旦形成,就是有賢明的君王也是不容易治理好社會的。
所以明白這種道理的君王大多是行善不留痕迹、施仁不留名聲。
對外一交一好以求得援助,事奉大國以求得安定,不如将國内的事治理好以待時機到來。
大凡侍奉别國,不是送去珍寶錢财,就是對人家低三下四。
用珍寶錢财侍奉别國,就是将錢财耗盡也未必使人家的欲一望得到滿足;低三下四、态度謙卑、好話說盡也未必能和别國建立友好關系;就是簽訂條約、立誓結盟,但說不定哪一天毀約撕盟。
即使隻拿出極少的錢财侍奉别國,但如果自身沒有可依賴的基礎,也還是不足以保全自己的。
如果放棄對外一交一結的策略,一心一意治理好國内的事務,充分利用土地資源和挖掘土地潛力,增加國家積累,勉勵人民不怕犧牲以鞏固城防,上下一心,君臣同一志向,一團一結廣大民衆保衛社稷國家,人民效死力也不離棄,那麼想張揚名譽的不必去讨伐沒有罪過的國家,想獲得利益的不必去攻打難以取勝的對手,這才是保全國家的較好方式。
人民有了前進的道路便會一齊走在這道路上,有了法規就會一同遵守。
當然單靠義理不能使人民牢固地一團一結在一起,同樣單憑威勢也不能使人民緊密地集聚在一起,所以要設立君王來使民心統一。
君王掌握&ldquo一&rdquo就能治理好天下,如沒有常規天下就大亂。
君王治理國家之道,不是靠有所作為,而是靠無為。
那麼,什麼是&ldquo無為&rdquo?即是聰明的人不借用權位來生事,勇武的人不憑靠權勢來施暴,仁慈的人不利用地位來施恩惠,這些可以稱為&ldquo無為&rdquo。
做到這種&ldquo無為&rdquo,就算得到&ldquo一&rdquo。
&ldquo一&rdquo是萬物的根本,所向無敵的法寶。
大凡人的禀性是年輕時浮躁妄為,年壯時兇狠逞強,而到年長就追求起私利錢财來。
這可說人一生中是經曆多次性格改變,又何況一個君主多次改更法令、一個國家多次更換君主呢!每人都是從自己的地位立場出發來表達自己的愛憎,這種愛憎觀因社會的錯綜複雜而變得五花八門,是難以一一理順清楚的,所以君王失去了&ldquo一&rdquo就會亂套,這種亂套比沒有君主時的混亂更厲害。
因此,《詩經》上這樣說:&ldquo不出差錯,不忘過去,按照老規矩行事。
&rdquo說的就是這種情況。
君王如果喜歡運用智術,就會違背時令而放任自我,抛棄道理而運用心計。
但實際上天下的事情廣博而人的智術淺薄,用淺薄的智術去應對廣博的事情,是不可能做好事情的。
隻想依靠個人的智慧來辦事,失誤必定不少。
所以&ldquo任智&rdquo、&ldquo崇智&rdquo,是死路一條。
同樣崇尚勇武,就會輕視敵人而忽視防備,隻憑自身力量而拒絕相互間的幫助。
用一個人的力量去抵抗強大的敵人,不憑借衆人的力量而隻憑自身力量,必定不能勝任。
所以崇尚勇武,是一條危險的道路。
喜歡施舍,但無一定的标準,上面的分配沒有标準,下面的奢望就沒有止境。
如果多施舍而增加賦稅以充實國庫,這實際上是與百姓過不去。
但如果是賦稅收得少,施舍卻又多,這國庫裡的财錢數量就不足以開銷。
所以喜歡施舍,是一種招緻怨恨的做法。
因此,仁、智、勇、力雖說是人的美好才能,但不足以治理天下。
由此看來,賢能是不值得依靠利用的,而道術卻是可以遵循和發揚廣大的。
聖人憑心處事,衆人以物欲行事。
君子施行正氣,小人施行邪氣。
内心觀念符合本性,外在行為符合義理,遵循事理而行動,不受外物的牽累,這就叫&ldquo正氣&rdquo。
熱衷于滋味、沉溺于聲色,喜怒無常,行動不考慮後果,這就叫&ldquo邪氣&rdquo。
邪氣與正氣互相傷害,物欲與本性互相損傷,二者不可并立,一方樹立,另一方必廢棄,所以聖人是抛棄物欲而依順本性。
眼睛喜看美色、耳朵喜聽音樂、嘴巴愛嘗美味,接觸這些東西就喜歡上它們,這就是不懂嗜欲的害處;貪吃暴食不利于身體安甯,聽一婬一聲不合于大道,看美色不利于天性。
這口、耳、眼三種器一官争着接受物欲,而能制約它們的是義理,即&ldquo心&rdquo。
割除毒瘡不是不痛,喝下有毒性的藥湯不是不苦,但是病人願意忍受,這是因為對身體健康有幫助。
渴了喝下生水也很痛快,餓了大吃一頓也很惬意,但是人們不這樣做,這是因為對身體健康沒有好處。
以上四種情況,耳、目、鼻、口這些器一官是不知取舍的,隻有用&ldquo心&rdquo才能夠控制它們,讓它們适可而止,各得其所。
由此看來,欲一望不可任用,以物欲行事是不行的,這十分清楚地擺在我們面前。
大凡調養身體保養天性,就要做到調節起居、适量飲食、平和喜怒、勞逸結合,讓這種養生之道始終落實貫徹,這樣邪氣就很難入侵到你的身體中來,哪像因擔心腫瘤産生、毒瘡發作而預防着那樣傷神費心!那能夠盛下整頭牛的沸騰大鼎,蚊蠅是不敢靠近的;那昆侖美玉紋理一精一細,塵埃是無法污損的。
聖人醜不内萌而心靈純潔、美不外緻而心靈善美。
所以祭祀隻是為了思念親人而不是為了祈求神靈降福,宴請隻是為了對賓客表達敬意而不是為了回報,唯有不汲汲追求才能夠得到想得到的東西。
處在尊貴地位的人,因為有公道而沒有私見,所以稱他為尊,而不稱為賢。
擁有大地的人,因為遵循常規而不玩權謀,所以說他公平,而不說他聰明。
對内沒有殘暴的事情招來百姓的怨恨,對外不以賢能的行為招緻諸侯的猜忌,上下禮節遵循而不偏離,想評說的人因為看不到想看到的形迹而無法評頭品足,這就叫做藏匿于無形之中。
如果不是藏匿于無形之中,誰不能知道他的情況呢?夏商周三代君王所遵循的道路,就是因順。
所以大禹疏導一江一河,是因順水性;後稷種植谷物,是因順地力;湯武平定暴亂,是因順時勢。
所以天下可以得到但不是靠強力來奪取,霸王的地位可以接受但不可強求。
任用智慧則容易導緻與人争訟,任用武力則容易導緻與人競争。
不能使他人沒有智慧,但能使他人無法在你身上使用智慧;不能使他人不崇尚武力,但能使他人無法在你身上使用武力。
這兩種情況崇尚的就是無形不現。
所以君王的賢能不顯露則使諸侯不戒備;不賢的事情不顯露則使百姓怨恨無從産生。
百姓不怨恨,那麼民衆的力量你就可以利用、得到,諸侯不戒備,那麼奪取天下的時勢就可以利用。
事情是與衆人一起做的,功業是靠時勢運用而生的,而聖人就要在這其中銷聲匿迹,看不出他參與了什麼、做了什麼。
所以《老子》說&ldquo老虎用不上它的利爪,犀牛用不上它的尖角&rdquo。
大概說的就是這種情況。
鼓不藏身于聲,所以敲擊時會發出聲音;鏡不沒形于其中,所以外物照鏡時會映出影像。
金鐘石磬可以發聲,但不叩擊它就不會鳴響;管箫可以發音,但不吹奏它就不會有樂音。
聖人深藏不露,不做倡導的事,事物來到時才加以控制,外物降臨時才作出應對。
修飾外表會傷害内質,放縱一情感會傷害精神,表現文采會遮蔽質樸。
一刻都不忘掉表現賢能,這必定會困擾本性;走一百步路一直注意自己的步态儀容,這必定會勞累他的身體。
所以羽毛翅翼美麗的飛鳥,因善飛而傷損它的骨骸;枝葉繁茂的樹木,因枝葉消耗而損害它的根部,能夠兩全其美的,整個天下都難以找到。
天本有明,不憂慮百姓在黑暗中生活,而百姓也自會開門戶、鑿牖窗,從天上采光照亮房屋;地本有财,不憂慮百姓的貧窮,而百姓自會伐木砍草,從大地獲取财物豐富生活。
得道的人就像山丘、巍然不動,而行路人将它作為目标來攀登。
這巍然不動的山丘隻是自然而然地自給自足,它也不對人有過什麼有意的施與,取用山丘财貨的人也不必以為受了山的恩德而要去回報它,所以這山能安甯長久。
天地也是這樣不賜予,所以也就無剝奪;就像日月那樣無恩施,故也不招惹怨恨。
喜歡施恩的必定多怨恨,喜歡施予的必定會剝奪。
唯有在無為中隐匿自己蹤迹、順随天地自然的人,才能理解這個道理而不愛名。
名譽興盛起來這道就行不通,道行得通則人就無須名位。
所以稱譽産生,這诋毀也就随之而來;善行顯示,這惡恨也就跟着而至。
利是害的開始,福是禍的先導;唯有不追求利的人沒有害,唯有不追求福的人沒有禍。
是諸侯卻要去謀求當霸主,就會連諸侯都保不住;是霸主卻要想統治天下當天子,就會連霸主的位子都保不牢。
所以國家以保全自己為長久之計,稱王稱霸隻是一種暫時的寄托;人生也以活命為長久之計,大貴大富隻是一種暫時的寄托。
能夠不因為擁有天下而傷害國家,能夠不因為擁有國家而傷害身體,這樣的人可以将天下托付給他。
不懂&ldquo道&rdquo的人,放棄自己已擁有的,而去追求自己所沒有得到的,煞費苦心玩弄智巧邪行,幸福來臨就高興,災難臨頭就恐怖,策劃計謀弄得疲勞不堪,事
天下并不是沒有廉潔的人,但看管重寶的人總将門窗關好,并加上密封條,因為人們總認為人不管怎樣廉潔總不如原本就沒有物欲的門窗封條來得廉潔。
别人如指出這人就毛病,這人就會怨恨人家,但鏡子如能清楚地照出這人的毛病,這人就會認為這鏡子是一面好鏡子。
人如果在和外物接觸時能像對待鏡子的态度一樣不摻雜一絲一毫的私心成見,那就能免卻很多麻煩。
公孫龍善于辯說而擾亂了名實關系,一鄧一析辯說乖巧而搞亂了法律問題,蘇秦善于遊說而喪身。
所以遵循&ldquo道&rdquo,那麼就不會張揚特長;遵循&ldquo理&rdquo,那麼巧詐就不會顯示。
所以,用巧詐來鬥力的,常常是始于善、終于惡;以智慧來治國的,常常是始于治、終于亂。
讓水往低處流,你不用幹涉它,它就能做到。
但要使水激揚而往上噴湧,不用機械、巧妙的技術是做不到的。
所以也說明一旦文采、花頭花腦的東西占上風,那麼質樸也就被掩蓋了;奸邪機巧被施用,那麼正直也就被阻塞了。
德可以用來自我修養,而不能用來使人暴虐;道可以用來治理自身,而不能用來使人昏亂。
即使有做聖賢的資質,但如沒遇上殘暴動亂的世道,道與德也隻能用來保全自身,而不能靠它們稱霸稱王。
湯、武之所以能稱王天下,是因為碰上了桀、纣的殘暴。
桀、纣不是因為湯、武的賢聖而殘暴的,湯、武倒是碰上了桀、纣的暴政才稱王的。
所以即使是聖賢,也必須等待一定的機遇才行。
機遇就是指遇到時機能把握它,這不是靠智能的追求所能做到的。
君子修行而不謀求善名,施舍而不張揚仁愛,所以做到士人行善而不知&ldquo善&rdquo是從哪裡來的,民衆得到了利而不知&ldquo利&rdquo從何處出的,所以是&ldquo無為而自治&rdquo。
反過來說,謀求善名就容易導緻士人們争奪名聲,知道&ldquo利&rdquo之本源就容易引起民衆間争奪功勞;争名奪利的風氣一旦形成,就是有賢明的君王也是不容易治理好社會的。
所以明白這種道理的君王大多是行善不留痕迹、施仁不留名聲。
對外一交一好以求得援助,事奉大國以求得安定,不如将國内的事治理好以待時機到來。
大凡侍奉别國,不是送去珍寶錢财,就是對人家低三下四。
用珍寶錢财侍奉别國,就是将錢财耗盡也未必使人家的欲一望得到滿足;低三下四、态度謙卑、好話說盡也未必能和别國建立友好關系;就是簽訂條約、立誓結盟,但說不定哪一天毀約撕盟。
即使隻拿出極少的錢财侍奉别國,但如果自身沒有可依賴的基礎,也還是不足以保全自己的。
如果放棄對外一交一結的策略,一心一意治理好國内的事務,充分利用土地資源和挖掘土地潛力,增加國家積累,勉勵人民不怕犧牲以鞏固城防,上下一心,君臣同一志向,一團一結廣大民衆保衛社稷國家,人民效死力也不離棄,那麼想張揚名譽的不必去讨伐沒有罪過的國家,想獲得利益的不必去攻打難以取勝的對手,這才是保全國家的較好方式。
人民有了前進的道路便會一齊走在這道路上,有了法規就會一同遵守。
當然單靠義理不能使人民牢固地一團一結在一起,同樣單憑威勢也不能使人民緊密地集聚在一起,所以要設立君王來使民心統一。
君王掌握&ldquo一&rdquo就能治理好天下,如沒有常規天下就大亂。
君王治理國家之道,不是靠有所作為,而是靠無為。
那麼,什麼是&ldquo無為&rdquo?即是聰明的人不借用權位來生事,勇武的人不憑靠權勢來施暴,仁慈的人不利用地位來施恩惠,這些可以稱為&ldquo無為&rdquo。
做到這種&ldquo無為&rdquo,就算得到&ldquo一&rdquo。
&ldquo一&rdquo是萬物的根本,所向無敵的法寶。
大凡人的禀性是年輕時浮躁妄為,年壯時兇狠逞強,而到年長就追求起私利錢财來。
這可說人一生中是經曆多次性格改變,又何況一個君主多次改更法令、一個國家多次更換君主呢!每人都是從自己的地位立場出發來表達自己的愛憎,這種愛憎觀因社會的錯綜複雜而變得五花八門,是難以一一理順清楚的,所以君王失去了&ldquo一&rdquo就會亂套,這種亂套比沒有君主時的混亂更厲害。
因此,《詩經》上這樣說:&ldquo不出差錯,不忘過去,按照老規矩行事。
&rdquo說的就是這種情況。
君王如果喜歡運用智術,就會違背時令而放任自我,抛棄道理而運用心計。
但實際上天下的事情廣博而人的智術淺薄,用淺薄的智術去應對廣博的事情,是不可能做好事情的。
隻想依靠個人的智慧來辦事,失誤必定不少。
所以&ldquo任智&rdquo、&ldquo崇智&rdquo,是死路一條。
同樣崇尚勇武,就會輕視敵人而忽視防備,隻憑自身力量而拒絕相互間的幫助。
用一個人的力量去抵抗強大的敵人,不憑借衆人的力量而隻憑自身力量,必定不能勝任。
所以崇尚勇武,是一條危險的道路。
喜歡施舍,但無一定的标準,上面的分配沒有标準,下面的奢望就沒有止境。
如果多施舍而增加賦稅以充實國庫,這實際上是與百姓過不去。
但如果是賦稅收得少,施舍卻又多,這國庫裡的财錢數量就不足以開銷。
所以喜歡施舍,是一種招緻怨恨的做法。
因此,仁、智、勇、力雖說是人的美好才能,但不足以治理天下。
由此看來,賢能是不值得依靠利用的,而道術卻是可以遵循和發揚廣大的。
聖人憑心處事,衆人以物欲行事。
君子施行正氣,小人施行邪氣。
内心觀念符合本性,外在行為符合義理,遵循事理而行動,不受外物的牽累,這就叫&ldquo正氣&rdquo。
熱衷于滋味、沉溺于聲色,喜怒無常,行動不考慮後果,這就叫&ldquo邪氣&rdquo。
邪氣與正氣互相傷害,物欲與本性互相損傷,二者不可并立,一方樹立,另一方必廢棄,所以聖人是抛棄物欲而依順本性。
眼睛喜看美色、耳朵喜聽音樂、嘴巴愛嘗美味,接觸這些東西就喜歡上它們,這就是不懂嗜欲的害處;貪吃暴食不利于身體安甯,聽一婬一聲不合于大道,看美色不利于天性。
這口、耳、眼三種器一官争着接受物欲,而能制約它們的是義理,即&ldquo心&rdquo。
割除毒瘡不是不痛,喝下有毒性的藥湯不是不苦,但是病人願意忍受,這是因為對身體健康有幫助。
渴了喝下生水也很痛快,餓了大吃一頓也很惬意,但是人們不這樣做,這是因為對身體健康沒有好處。
以上四種情況,耳、目、鼻、口這些器一官是不知取舍的,隻有用&ldquo心&rdquo才能夠控制它們,讓它們适可而止,各得其所。
由此看來,欲一望不可任用,以物欲行事是不行的,這十分清楚地擺在我們面前。
大凡調養身體保養天性,就要做到調節起居、适量飲食、平和喜怒、勞逸結合,讓這種養生之道始終落實貫徹,這樣邪氣就很難入侵到你的身體中來,哪像因擔心腫瘤産生、毒瘡發作而預防着那樣傷神費心!那能夠盛下整頭牛的沸騰大鼎,蚊蠅是不敢靠近的;那昆侖美玉紋理一精一細,塵埃是無法污損的。
聖人醜不内萌而心靈純潔、美不外緻而心靈善美。
所以祭祀隻是為了思念親人而不是為了祈求神靈降福,宴請隻是為了對賓客表達敬意而不是為了回報,唯有不汲汲追求才能夠得到想得到的東西。
處在尊貴地位的人,因為有公道而沒有私見,所以稱他為尊,而不稱為賢。
擁有大地的人,因為遵循常規而不玩權謀,所以說他公平,而不說他聰明。
對内沒有殘暴的事情招來百姓的怨恨,對外不以賢能的行為招緻諸侯的猜忌,上下禮節遵循而不偏離,想評說的人因為看不到想看到的形迹而無法評頭品足,這就叫做藏匿于無形之中。
如果不是藏匿于無形之中,誰不能知道他的情況呢?夏商周三代君王所遵循的道路,就是因順。
所以大禹疏導一江一河,是因順水性;後稷種植谷物,是因順地力;湯武平定暴亂,是因順時勢。
所以天下可以得到但不是靠強力來奪取,霸王的地位可以接受但不可強求。
任用智慧則容易導緻與人争訟,任用武力則容易導緻與人競争。
不能使他人沒有智慧,但能使他人無法在你身上使用智慧;不能使他人不崇尚武力,但能使他人無法在你身上使用武力。
這兩種情況崇尚的就是無形不現。
所以君王的賢能不顯露則使諸侯不戒備;不賢的事情不顯露則使百姓怨恨無從産生。
百姓不怨恨,那麼民衆的力量你就可以利用、得到,諸侯不戒備,那麼奪取天下的時勢就可以利用。
事情是與衆人一起做的,功業是靠時勢運用而生的,而聖人就要在這其中銷聲匿迹,看不出他參與了什麼、做了什麼。
所以《老子》說&ldquo老虎用不上它的利爪,犀牛用不上它的尖角&rdquo。
大概說的就是這種情況。
鼓不藏身于聲,所以敲擊時會發出聲音;鏡不沒形于其中,所以外物照鏡時會映出影像。
金鐘石磬可以發聲,但不叩擊它就不會鳴響;管箫可以發音,但不吹奏它就不會有樂音。
聖人深藏不露,不做倡導的事,事物來到時才加以控制,外物降臨時才作出應對。
修飾外表會傷害内質,放縱一情感會傷害精神,表現文采會遮蔽質樸。
一刻都不忘掉表現賢能,這必定會困擾本性;走一百步路一直注意自己的步态儀容,這必定會勞累他的身體。
所以羽毛翅翼美麗的飛鳥,因善飛而傷損它的骨骸;枝葉繁茂的樹木,因枝葉消耗而損害它的根部,能夠兩全其美的,整個天下都難以找到。
天本有明,不憂慮百姓在黑暗中生活,而百姓也自會開門戶、鑿牖窗,從天上采光照亮房屋;地本有财,不憂慮百姓的貧窮,而百姓自會伐木砍草,從大地獲取财物豐富生活。
得道的人就像山丘、巍然不動,而行路人将它作為目标來攀登。
這巍然不動的山丘隻是自然而然地自給自足,它也不對人有過什麼有意的施與,取用山丘财貨的人也不必以為受了山的恩德而要去回報它,所以這山能安甯長久。
天地也是這樣不賜予,所以也就無剝奪;就像日月那樣無恩施,故也不招惹怨恨。
喜歡施恩的必定多怨恨,喜歡施予的必定會剝奪。
唯有在無為中隐匿自己蹤迹、順随天地自然的人,才能理解這個道理而不愛名。
名譽興盛起來這道就行不通,道行得通則人就無須名位。
所以稱譽産生,這诋毀也就随之而來;善行顯示,這惡恨也就跟着而至。
利是害的開始,福是禍的先導;唯有不追求利的人沒有害,唯有不追求福的人沒有禍。
是諸侯卻要去謀求當霸主,就會連諸侯都保不住;是霸主卻要想統治天下當天子,就會連霸主的位子都保不牢。
所以國家以保全自己為長久之計,稱王稱霸隻是一種暫時的寄托;人生也以活命為長久之計,大貴大富隻是一種暫時的寄托。
能夠不因為擁有天下而傷害國家,能夠不因為擁有國家而傷害身體,這樣的人可以将天下托付給他。
不懂&ldquo道&rdquo的人,放棄自己已擁有的,而去追求自己所沒有得到的,煞費苦心玩弄智巧邪行,幸福來臨就高興,災難臨頭就恐怖,策劃計謀弄得疲勞不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