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卷十四 诠言訓
關燈
小
中
大
uo還不曾聽說過自身修養很好而國家治理得很差的事,也不曾聽說過自身修養很差而國家治理得很好的事。
&rdquo矩尺不正就不能劃出方形,圓規不标準就無法畫出圓形來。
自身的修養就像上述說的矩尺圓規,沒聽說過自身不正而使别人端正的事。
溯源天性、端正心術、理順好憎感情、調适情性,那麼治國之道就通暢了。
溯源天性就不會被禍福迷惑,端正心術就不會喜怒無常,理順好憎感情就不會貪求那些于本性無用的東西,調适情性這欲念就不會沒有節制。
不被禍福所迷惑則行為就能動靜循理,不喜怒無常這賞罰就不會出偏差,不貪求于本性無用的東西就不會因物欲而傷害本性,欲念有節制就可怡養天性而知足。
這四個方面,都不能從外界求得,也不必借助别人的力量,隻須立足自身就能得到。
天下的事情是不能單憑智力就能做成的,也不能單靠聰明就能認識清楚的,更不能隻靠人的本事能辦成的,同樣不能隻以仁術就能使人歸順的,單憑強力取勝更不可能。
這智力、聰明、本事、仁術、強力五項都歸屬人的才能範疇,但如果隻有這些才能而德行不高,就不能做成每一件事情。
隻有德行修養好了,這五項才能也就随之能發揮作用;反之隻強調突出這五項才能,那麼德行修養也就被忽略了。
所以隻有獲得了&ldquo道&rdquo,就會使愚笨無能的人都會感到力量無窮;反之失去了&ldquo道&rdquo,就會使聰明者都感到力不從心。
這就好像泅渡一江一河而沒有遊泳技術,即使身強體壯也一定會沉沒;而有了遊泳技術,即使身體瘦弱也一定會順利渡過,更何況托身于舟船之上呢! 治國的根本,務必要使人民安定;安定人民的根本,在于衣食充足;衣食充足的根本方法,在于不失農時;使人民不失農時的根本,在于減少徭役;減少徭役的根本,在于節制物欲;節制物欲的根本,在于歸返虛靜平和的天性;歸返天性的根本,在于抛棄内心世界那些多餘的精神壓力;去掉抛棄了這些精神壓力,心胸就會虛靜;心胸虛靜就平和;平和是道的基本素質,虛靜則是道的居所宅舍。
能夠擁有天下的天子,必定不會失去諸侯國;能夠擁有諸侯國的諸侯王,必定不會失去他的家族;而能夠治理好自己家族的,也必定不會不注意自身的修養的;能夠自身修養的人,也必定不會忽略自身的心性;而能夠使自己心體返歸本原的,必定不會虧損本性;不虧損本性的人,必定不會迷失&ldquo道體&rdquo的。
所以廣成子說:&ldquo謹慎地持守着你的内心,周密地封閉與外界的接觸,智慧過多不是一件好事情;不要看不要聽,以虛靜平和的心态擁有精神,那麼形體就會自然端正。
&rdquo不能把握自身的虛靜平和而能通曉道體,這是從未有過的事情。
所以《易經》說:&ldquo收束口袋,沒有過錯也不會有贊譽。
&rdquo能夠稱霸成王的人,一定是獲得勝利的人;能夠戰勝敵人的人,一定是個強大的人;而能夠強大,一定是利用了民衆的力量;能利用民衆的力量的人,也必定是得人心的;能得人心,也一定自身修道得道的;而能夠得其道的,一定是以柔弱處世處事的。
強硬盡管能勝過不如自己的人,但碰上力量與之相等的人就互相抗衡而難以取勝了。
而柔弱可以勝過比自己強大的人,它的無形的柔性之力是無法計算的。
所以能從多次失敗中轉變為大勝利,這隻有聖人才能做到。
善于遊泳的人,不學撐船技術,隻須運用遊泳術便能渡河了;腳力強健的人,不學騎馬技術,憑着強健腳勁便能行走了;看輕天下的人,因不受外物的誘一惑,所以能安然處之。
泰王亶父居住在邠地,狄族人常來騷擾,亶父拿出皮革、帛币、珍珠玉器來進貢給狄人,但狄族人照樣不斷地侵擾。
亶父于是辭别了邠地的父老長者遷移到岐周,百姓們扶老攜幼跟随他,終于在岐周建立了國家。
由亶父這種志向意願推論,經過四代人的努力終于擁有了天下,這不是也相當合時宜的事嗎?這也說明不将占有天下作為目的的人,就必定能治理好天下。
霜雪雨露,它使萬物生長死亡,這些并不是上天有意而為,隻是一種自然過程,而人民照樣尊重上天。
操持日常事務,主持執行法令,管理百官民衆,這些是具體官員、有關部門做的事,君王并沒有做這些事,但人們還是尊崇君王。
拓墾荒地、開辟耕地的是後稷,挖決黃河、疏導長一江一的是大禹,審理刑獄、裁決公正的是臯陶,但是有聖王之名的卻是堯帝。
所以掌握道術,以此來駕禦天下的君王,他自己即使沒有才能,但一定能使有才能的人為他服務、使用;而沒有道術的人,技能就是再多也無濟于事。
乘着筏船渡一江一,有條空船随風飄來,把筏船撞翻,這時筏上的人盡管惱怒萬分,但也沒法向人洩憤怒。
現在假設那空船上有人,這情況就不同了,筏上的人有的會喊那船上的人趕快撐開,避免相撞,有的會叫那船上的人往一邊靠,讓出河道來,如那船上的人毫無反應,這時筏上的人必定會罵出難聽的話來。
這前一種情況無處發怒,後一種情況發怒謾罵,這是因為前一種情況是空船,後一種情況是船上有人。
那麼現在設想人如果虛無缥缈地在世上遨遊,又有誰能诋毀他? 放棄道而依靠智慧那是危險的,抛棄術數而單憑才能是會窘迫的;所以,隻有因欲念多而滅亡的,沒有因無欲而危險的;隻有以欲治國而亂天下的,沒有因守常道而亡天下的。
因此,智慧不足以免除禍患,愚蠢倒不足以緻使失去安甯。
持守本分,遵循事理,失去了不憂慮,得到了不興奮。
所以成功并不是所要做的,獲得并不是所追求的,收入的隻是接受而不是索取,付出的隻是施授而不求回予;萬物因春天而生長,随秋天而死亡,所生育的萬物不因此而感激春天的恩德,所死亡的萬物不因此而怨恨秋天的刑殺,這就接近&ldquo道&rdquo了。
聖人不做那些能讓人非議的事,但不憎恨他人對自己的非議;修養值得贊譽的品德,但不要求他人對自己的贊譽;他不能使禍不來到,但相信自己是不會去惹禍的;他不能使福必定會降臨,但相信自己也不至于會排斥降臨的福。
災禍的産生,不是他招惹産生的,所以陷入困境也不憂慮;幸福的降臨,不是他刻意追求得到的,所以即使順利、顯達也不自傲。
知道禍福的臨界不在于本人,所以能悠閑自在快樂生活,無所作為地處置各種事情。
聖人是守着自己所擁有的東西,而正去追求他尚未得到的東西。
如果去追求尚未得到的那一份,就有可能連原有的那一份也會失去;保持着已有的一份,那麼所希望的東西自然會來到。
所以用兵打仗就是這樣,先做出不能打赢的樣子,以等待可戰勝敵人的機會;治國也是這樣,首先要做出不想奪取他國的姿态,然後等待敵國可被奪取的機會。
舜在曆山修養德行,天下所有的人都被他感化歸順,周文王在岐周修養德行,天下風氣随之被他改變。
如果舜隻顧追求天下的利益而忘掉修養德性,那麼連他自身都難以保住,哪還會有尺寸的地盤可占有!所以,當天下未必不亂時而去人為治理,必定是危險的;當品行還招非議時而急于去追求名聲,一定是要受到挫折的。
什麼是&ldquo福&rdquo,沒有禍就是最大的幸福;什麼是&ldquo利&rdquo,不喪失既得的利益就是最大的利。
&ldquo有為&rdquo這個東西,常常導緻不是有益而是有損,不是成功而是毀壞,不是有利而是有害,都充滿着危險,如果按&ldquo有為&rdquo去做的人也會危亡。
所以秦穆公戰勝西戎但卻在崤山敗于晉軍之手,楚昭王戰勝中原諸國卻在栢莒被吳國打敗。
因此&ldquo道&rdquo是不能用來規勸那些追逐名利者的,而倒可以安甯那些想避害躲禍者的。
所以,應當是崇尚無禍而不是崇尚有福;應當是崇尚無罪而不是崇尚有功。
聖人沒有思慮,沒有儲備。
對到來的他不迎接,對離開的他不送别。
人們處東南西北,而他卻獨個站在中央。
所以他能在大家都曲膝的環境之中不喪失他的正直;他能在大家都随流的趨勢之下不偏離他的立足點。
所以不有意顯美為善,不有意掩避醜陋,隻是遵循着天道自然;他不首先創造,不獨斷專行,隻是遵循自然之理;他不預先策劃,不錯失時機,與自然天道和合;不求獲得,不辭讓幸福,隻是順從自然法則。
他不追求自己所沒有的,也不失去自己所擁有的,使内沒有意外的禍害,外沒有意外的福利。
禍福都不産生,哪會有人來傷害你!行善事則引起人們的注意,做壞事則引起人們的非議;在人們的注意中必定會有責備的言論,而人們的非議一多必定會産生禍患。
所以道術是不能用來進取求得功名的,而隻可以用來隐退修身的;不能用來獲取利益的,而隻能憑它來避害的。
所以聖人是不用品行去求功名的,不靠智慧去獲取贊譽的;他是遵随自然,不加幹預。
思慮不勝術數,行為不勝&ldquo德&rdquo,行事不勝&ldquo道&rdquo。
做事有不成功的,追求有得不到的。
有了走投無路的時候,而&ldquo道&rdquo無處不通,與&ldquo道&rdquo争抗争則兇險。
所以《詩經》上說&ldquo無知無覺,順随天的法則&rdquo。
有智慧而無所作為,與無智慧的人&ldquo道&rdquo相同;有才能而無所作為,與無才能的人&ldquo德&rdquo一樣。
這樣的&ldquo智者&rdquo,呼喊他他才過來,這時才被人家覺得他在活動;這樣的&ldquo能人&rdquo,指使他他才來到,這時才被人家覺得他在行動。
有智慧就像無智慧,有能耐好像無能耐,&ldquo道&rdquo理就是這樣。
所以盡管功蓋天下,卻從不誇耀自己的美德;恩澤傳及後代,卻從不擁有名聲。
所以是&ldquo道&rdquo的理通達了,人為做作的事就滅絕了。
名聲與&ldquo道&rdquo不能同時彰顯,人如愛名聲,這&ldquo道&rdquo就不被重視;&ldquo道&rdquo戰勝人的欲一望,這&ldquo名聲&rdquo就消失。
&ldquo道&rdquo與名聲競相争長,人如顯身揚名,這&ldquo道&rdquo就被止息。
所以人名彰顯,&ldquo道&rdquo就止息,這樣離危險也就不遠了。
因此,世上到處張揚名聲的時候,也就是&ldquo道&rdquo衰敗之日将到來。
想要獲取名聲的人,就一定要去做善事,而一做善事也就必定會生出事端來,事端一旦滋生,就會放棄公道而遷就私情,背理而自私。
想通過做善事來獲取贊譽,想通過表現賢能來樹立名聲,這樣辦事中因滲透了私心就不會遵循事理,急于表現自我而不待時機成熟。
因為辦事不遵循事理,被人指責就會多起來;急于表現自我而不待時機成熟就會徒勞無功。
指責多而功勞少,沒有辦法解決,于是就任意亂來以求得成功。
但以亂來而取得的成功,也不足以改變所遭受的責難和非議;如果亂來而使事情沒有成功,那就會使自己身敗名裂。
所以要謹慎地對待行善和謹慎地對待行惡,如能明白這點,就離&ldquo道&rdquo不遠了。
天下
&rdquo矩尺不正就不能劃出方形,圓規不标準就無法畫出圓形來。
自身的修養就像上述說的矩尺圓規,沒聽說過自身不正而使别人端正的事。
溯源天性、端正心術、理順好憎感情、調适情性,那麼治國之道就通暢了。
溯源天性就不會被禍福迷惑,端正心術就不會喜怒無常,理順好憎感情就不會貪求那些于本性無用的東西,調适情性這欲念就不會沒有節制。
不被禍福所迷惑則行為就能動靜循理,不喜怒無常這賞罰就不會出偏差,不貪求于本性無用的東西就不會因物欲而傷害本性,欲念有節制就可怡養天性而知足。
這四個方面,都不能從外界求得,也不必借助别人的力量,隻須立足自身就能得到。
天下的事情是不能單憑智力就能做成的,也不能單靠聰明就能認識清楚的,更不能隻靠人的本事能辦成的,同樣不能隻以仁術就能使人歸順的,單憑強力取勝更不可能。
這智力、聰明、本事、仁術、強力五項都歸屬人的才能範疇,但如果隻有這些才能而德行不高,就不能做成每一件事情。
隻有德行修養好了,這五項才能也就随之能發揮作用;反之隻強調突出這五項才能,那麼德行修養也就被忽略了。
所以隻有獲得了&ldquo道&rdquo,就會使愚笨無能的人都會感到力量無窮;反之失去了&ldquo道&rdquo,就會使聰明者都感到力不從心。
這就好像泅渡一江一河而沒有遊泳技術,即使身強體壯也一定會沉沒;而有了遊泳技術,即使身體瘦弱也一定會順利渡過,更何況托身于舟船之上呢! 治國的根本,務必要使人民安定;安定人民的根本,在于衣食充足;衣食充足的根本方法,在于不失農時;使人民不失農時的根本,在于減少徭役;減少徭役的根本,在于節制物欲;節制物欲的根本,在于歸返虛靜平和的天性;歸返天性的根本,在于抛棄内心世界那些多餘的精神壓力;去掉抛棄了這些精神壓力,心胸就會虛靜;心胸虛靜就平和;平和是道的基本素質,虛靜則是道的居所宅舍。
能夠擁有天下的天子,必定不會失去諸侯國;能夠擁有諸侯國的諸侯王,必定不會失去他的家族;而能夠治理好自己家族的,也必定不會不注意自身的修養的;能夠自身修養的人,也必定不會忽略自身的心性;而能夠使自己心體返歸本原的,必定不會虧損本性;不虧損本性的人,必定不會迷失&ldquo道體&rdquo的。
所以廣成子說:&ldquo謹慎地持守着你的内心,周密地封閉與外界的接觸,智慧過多不是一件好事情;不要看不要聽,以虛靜平和的心态擁有精神,那麼形體就會自然端正。
&rdquo不能把握自身的虛靜平和而能通曉道體,這是從未有過的事情。
所以《易經》說:&ldquo收束口袋,沒有過錯也不會有贊譽。
&rdquo能夠稱霸成王的人,一定是獲得勝利的人;能夠戰勝敵人的人,一定是個強大的人;而能夠強大,一定是利用了民衆的力量;能利用民衆的力量的人,也必定是得人心的;能得人心,也一定自身修道得道的;而能夠得其道的,一定是以柔弱處世處事的。
強硬盡管能勝過不如自己的人,但碰上力量與之相等的人就互相抗衡而難以取勝了。
而柔弱可以勝過比自己強大的人,它的無形的柔性之力是無法計算的。
所以能從多次失敗中轉變為大勝利,這隻有聖人才能做到。
善于遊泳的人,不學撐船技術,隻須運用遊泳術便能渡河了;腳力強健的人,不學騎馬技術,憑着強健腳勁便能行走了;看輕天下的人,因不受外物的誘一惑,所以能安然處之。
泰王亶父居住在邠地,狄族人常來騷擾,亶父拿出皮革、帛币、珍珠玉器來進貢給狄人,但狄族人照樣不斷地侵擾。
亶父于是辭别了邠地的父老長者遷移到岐周,百姓們扶老攜幼跟随他,終于在岐周建立了國家。
由亶父這種志向意願推論,經過四代人的努力終于擁有了天下,這不是也相當合時宜的事嗎?這也說明不将占有天下作為目的的人,就必定能治理好天下。
霜雪雨露,它使萬物生長死亡,這些并不是上天有意而為,隻是一種自然過程,而人民照樣尊重上天。
操持日常事務,主持執行法令,管理百官民衆,這些是具體官員、有關部門做的事,君王并沒有做這些事,但人們還是尊崇君王。
拓墾荒地、開辟耕地的是後稷,挖決黃河、疏導長一江一的是大禹,審理刑獄、裁決公正的是臯陶,但是有聖王之名的卻是堯帝。
所以掌握道術,以此來駕禦天下的君王,他自己即使沒有才能,但一定能使有才能的人為他服務、使用;而沒有道術的人,技能就是再多也無濟于事。
乘着筏船渡一江一,有條空船随風飄來,把筏船撞翻,這時筏上的人盡管惱怒萬分,但也沒法向人洩憤怒。
現在假設那空船上有人,這情況就不同了,筏上的人有的會喊那船上的人趕快撐開,避免相撞,有的會叫那船上的人往一邊靠,讓出河道來,如那船上的人毫無反應,這時筏上的人必定會罵出難聽的話來。
這前一種情況無處發怒,後一種情況發怒謾罵,這是因為前一種情況是空船,後一種情況是船上有人。
那麼現在設想人如果虛無缥缈地在世上遨遊,又有誰能诋毀他? 放棄道而依靠智慧那是危險的,抛棄術數而單憑才能是會窘迫的;所以,隻有因欲念多而滅亡的,沒有因無欲而危險的;隻有以欲治國而亂天下的,沒有因守常道而亡天下的。
因此,智慧不足以免除禍患,愚蠢倒不足以緻使失去安甯。
持守本分,遵循事理,失去了不憂慮,得到了不興奮。
所以成功并不是所要做的,獲得并不是所追求的,收入的隻是接受而不是索取,付出的隻是施授而不求回予;萬物因春天而生長,随秋天而死亡,所生育的萬物不因此而感激春天的恩德,所死亡的萬物不因此而怨恨秋天的刑殺,這就接近&ldquo道&rdquo了。
聖人不做那些能讓人非議的事,但不憎恨他人對自己的非議;修養值得贊譽的品德,但不要求他人對自己的贊譽;他不能使禍不來到,但相信自己是不會去惹禍的;他不能使福必定會降臨,但相信自己也不至于會排斥降臨的福。
災禍的産生,不是他招惹産生的,所以陷入困境也不憂慮;幸福的降臨,不是他刻意追求得到的,所以即使順利、顯達也不自傲。
知道禍福的臨界不在于本人,所以能悠閑自在快樂生活,無所作為地處置各種事情。
聖人是守着自己所擁有的東西,而正去追求他尚未得到的東西。
如果去追求尚未得到的那一份,就有可能連原有的那一份也會失去;保持着已有的一份,那麼所希望的東西自然會來到。
所以用兵打仗就是這樣,先做出不能打赢的樣子,以等待可戰勝敵人的機會;治國也是這樣,首先要做出不想奪取他國的姿态,然後等待敵國可被奪取的機會。
舜在曆山修養德行,天下所有的人都被他感化歸順,周文王在岐周修養德行,天下風氣随之被他改變。
如果舜隻顧追求天下的利益而忘掉修養德性,那麼連他自身都難以保住,哪還會有尺寸的地盤可占有!所以,當天下未必不亂時而去人為治理,必定是危險的;當品行還招非議時而急于去追求名聲,一定是要受到挫折的。
什麼是&ldquo福&rdquo,沒有禍就是最大的幸福;什麼是&ldquo利&rdquo,不喪失既得的利益就是最大的利。
&ldquo有為&rdquo這個東西,常常導緻不是有益而是有損,不是成功而是毀壞,不是有利而是有害,都充滿着危險,如果按&ldquo有為&rdquo去做的人也會危亡。
所以秦穆公戰勝西戎但卻在崤山敗于晉軍之手,楚昭王戰勝中原諸國卻在栢莒被吳國打敗。
因此&ldquo道&rdquo是不能用來規勸那些追逐名利者的,而倒可以安甯那些想避害躲禍者的。
所以,應當是崇尚無禍而不是崇尚有福;應當是崇尚無罪而不是崇尚有功。
聖人沒有思慮,沒有儲備。
對到來的他不迎接,對離開的他不送别。
人們處東南西北,而他卻獨個站在中央。
所以他能在大家都曲膝的環境之中不喪失他的正直;他能在大家都随流的趨勢之下不偏離他的立足點。
所以不有意顯美為善,不有意掩避醜陋,隻是遵循着天道自然;他不首先創造,不獨斷專行,隻是遵循自然之理;他不預先策劃,不錯失時機,與自然天道和合;不求獲得,不辭讓幸福,隻是順從自然法則。
他不追求自己所沒有的,也不失去自己所擁有的,使内沒有意外的禍害,外沒有意外的福利。
禍福都不産生,哪會有人來傷害你!行善事則引起人們的注意,做壞事則引起人們的非議;在人們的注意中必定會有責備的言論,而人們的非議一多必定會産生禍患。
所以道術是不能用來進取求得功名的,而隻可以用來隐退修身的;不能用來獲取利益的,而隻能憑它來避害的。
所以聖人是不用品行去求功名的,不靠智慧去獲取贊譽的;他是遵随自然,不加幹預。
思慮不勝術數,行為不勝&ldquo德&rdquo,行事不勝&ldquo道&rdquo。
做事有不成功的,追求有得不到的。
有了走投無路的時候,而&ldquo道&rdquo無處不通,與&ldquo道&rdquo争抗争則兇險。
所以《詩經》上說&ldquo無知無覺,順随天的法則&rdquo。
有智慧而無所作為,與無智慧的人&ldquo道&rdquo相同;有才能而無所作為,與無才能的人&ldquo德&rdquo一樣。
這樣的&ldquo智者&rdquo,呼喊他他才過來,這時才被人家覺得他在活動;這樣的&ldquo能人&rdquo,指使他他才來到,這時才被人家覺得他在行動。
有智慧就像無智慧,有能耐好像無能耐,&ldquo道&rdquo理就是這樣。
所以盡管功蓋天下,卻從不誇耀自己的美德;恩澤傳及後代,卻從不擁有名聲。
所以是&ldquo道&rdquo的理通達了,人為做作的事就滅絕了。
名聲與&ldquo道&rdquo不能同時彰顯,人如愛名聲,這&ldquo道&rdquo就不被重視;&ldquo道&rdquo戰勝人的欲一望,這&ldquo名聲&rdquo就消失。
&ldquo道&rdquo與名聲競相争長,人如顯身揚名,這&ldquo道&rdquo就被止息。
所以人名彰顯,&ldquo道&rdquo就止息,這樣離危險也就不遠了。
因此,世上到處張揚名聲的時候,也就是&ldquo道&rdquo衰敗之日将到來。
想要獲取名聲的人,就一定要去做善事,而一做善事也就必定會生出事端來,事端一旦滋生,就會放棄公道而遷就私情,背理而自私。
想通過做善事來獲取贊譽,想通過表現賢能來樹立名聲,這樣辦事中因滲透了私心就不會遵循事理,急于表現自我而不待時機成熟。
因為辦事不遵循事理,被人指責就會多起來;急于表現自我而不待時機成熟就會徒勞無功。
指責多而功勞少,沒有辦法解決,于是就任意亂來以求得成功。
但以亂來而取得的成功,也不足以改變所遭受的責難和非議;如果亂來而使事情沒有成功,那就會使自己身敗名裂。
所以要謹慎地對待行善和謹慎地對待行惡,如能明白這點,就離&ldquo道&rdquo不遠了。
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