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卷十四 诠言訓
關燈
小
中
大
也。
故禹決一江一河,因水也;後稷播種樹谷,因地也;湯、武平暴亂,因時也。
故天下可得而不可取也,霸王可受而不可求也。
在智則人與之訟,在力則人與之争。
未有使人無智者,有使人不能用其智于己者也;未有使人無力者,有使人不能施其力于己者也。
此兩者常在久見。
故君賢不見,諸侯不備;不肖不見,則百姓不怨。
百姓不怨則民用可得,諸侯弗備則天下之時可承。
事所與衆同也,功所與時成也,聖人無焉。
故老子曰:&ldquo虎無所措其爪,兕無所措其角。
&rdquo蓋謂此也。
鼓不滅于聲,故能有聲;鏡不沒于形,故能有形。
金石有聲,弗叩弗鳴;管蕭有音,弗吹無聲。
聖人内藏,不為物先倡,事來而制,物至而應。
飾其外者傷其内,扶其情者害其神,見其文者蔽其質。
無須臾忘為質者,必困于性;百步之中不忘其容者必累其形。
故羽翼美者傷骨骸,枝葉美者害根莖。
能兩美者,天下無之也。
天有明,不憂民之晦也,百姓穿戶鑿牖,自取照焉。
地有财,不憂民之貧也,百姓伐木芟草,自取富焉。
至德道者若丘山,嵬然不動,行者以為期也。
直己而足物,不為人贛,用之者亦不受其德,故甯而能久。
天地無予也,故無奪也;日月無德也,故無怨也。
喜德者必多怨,喜予者必善奪。
唯滅迹于無為,而随天地自然者,唯能勝理,而為受名。
名興則道行,道行則人無位矣。
故譽生則毀随之,善見則怨從之。
利則為害始,福則為禍先。
唯不求利者為無害,唯不求福者為無禍。
侯而求霸者,必失其侯,霸而求王者必喪其霸。
故國以全為常,霸王其寄也;身以生為常,富貴其寄也,能不以天下傷其國,而不以國害其身者,焉可以托天下也。
不知道者,釋其所已有,而求其所未得也。
苦心愁慮以行曲,故福至則喜,禍至則怖,神勞于謀,智遽幹事;禍福萌生,終身不悔,己之所生,乃僅愁人。
不喜則憂,中未嘗平;持無所監,謂之狂生。
人主好仁,則無功者賞,有罪者釋;好刑,則有功者廢,無罪者誅。
及無好者,誅而無怨,施而不德,放準循繩,身無與事,若天若地,何不覆載。
故合而舍之者君也,制而誅之者法也,民已受誅,怨無所滅,謂之道。
道勝,則人無事矣。
聖人無屈奇之眼,無瑰異之行,眼不視,行不觀,言不議,通而不華,窮而不懾,榮而不顯,隐而不窮,異而不見怪,容而與衆同,無以名之,此之謂大通。
升降揖讓,趨翔周遊,不得已而為也。
非性所有于身,情無符檢,行所不得已之事,而不解構耳,豈加故為哉!故不得已而歌者,不事為悲;不得已而舞者:不矜為麗。
歌舞而不事為悲麗者,皆無有根心者。
善博者不欲牟,不恐不勝,平心定意,捉得其齊,行由其理,雖不必勝,得籌必多。
何則?勝在于數,不在于欲。
馳者不貪最先,不恐獨後,緩急調乎手,禦心調乎馬,雖不能必先載,馬力必盡矣。
何則?先在于數,而不在于欲也。
是故滅欲則數勝,棄智則道立矣。
賈多端則貧,工多技則窮,心不一也。
故木之大者害其條,水之大者害其深。
有智而無術,雖鑽之不通;有百技而無一道,雖得之弗能守。
故《詩》曰:&ldquo淑人君子,其儀一也。
其儀一也,心如結也。
&rdquo君子其結于一乎! 舜彈五弦之琴,而歌《南風》之詩,以治天下。
周公骰蠕不收于前,鐘鼓不解于懸,以輔成王而海内平。
匹夫百晦一守,不逞啟處,無所移之也。
以一人兼聽天下,日有餘而治不足,使人為之也。
處尊位者如一屍一,守官者如祝宰。
一屍一雖能剝狗燒彘,弗為也,弗能無虧;俎豆之列次,黍稷之先後,雖知弗教也,弗能害也。
不能祝者,不可以為祝,無害于為一屍一;不能禦者,不可以為仆,無害于為佐。
故位愈尊而身愈佚,身愈大而事愈少。
譬如張琴,小弦雖急,大弦必緩。
無為者,道之體也;執後者,道之容也。
無為制有為,術也;執後之制先,數也。
放于術則強,審于數則甯。
今與人卞氏之壁,未受者,先也;求而緻之,雖怨不逆者,後也。
三人同舍,二人相争,争者各自以為直,不能相聽,一人雖愚,必從而決之,非以智,不争也。
兩人相鬥,一赢在側,助一人則勝,救一人則免,鬥者雖強,必制一赢,非以勇也,以不鬥也。
由此觀之,後之制先,靜之勝躁,數也。
倍道棄數,以求苟遇,變常易故,以知要遮,過則自非,中則以為候,暗行缪改,終身不瞎:此之謂狂。
有禍則礎,有福則赢,有過則悔,有功則矜,遂不知反:此謂狂人。
員之中規,方之中矩,行成獸,止成文,可以将少,而不可以将衆。
蘿菜成行,瓶瓯有堤,量粟而春,數米而炊,可以治家,而不可以治國,滌杯而食,洗爵而飲,浣而後饋,可以養家老,而不可以飨三軍。
非易不可以治大,非簡不可以合衆。
大樂必易,大禮必簡。
易故能天,簡故能地。
大樂無怨,大禮不責,四海之内,莫不系統,故能帝也。
心有憂者,筐床襖席,弗能安也,菰飯刍牛,弗能甘也,琴瑟鳴芋弗能樂也。
患解憂除,然後食甘寝甯,居安遊樂。
由是觀之,生有以樂也,死有以哀也。
今務益性之所不能樂,而以害性之所以樂,故雖富有天下,貴為天子,而不免為哀之人。
凡人之性,樂恬而憎憫,樂佚而憎勞。
心常無欲,可謂恬矣;形常無事,可謂佚矣。
遊心于恬,舍形于佚,以俟天命,自樂于内,無急于外,雖天下之大,不足以易其一概日月廋而無溉于志,故雖賤如貴,雖貧如富。
大道無形,大仁無親,大辯無聲,大廉不嗛,大勇不矜,五者無棄,而幾鄉方矣。
軍多令則亂,酒多約則辯。
亂則降北,辯則本賊。
故始于都者常大于鄙,始于樂者,常大于悲,其作始簡者,其終本必調。
今有美酒嘉肴以相飨,卑體婉辭以接之,欲以合一歡,争盈爵之間反生鬥,鬥而相傷,三族結怨,反其所憎,此酒之敗也。
《詩》之失僻,樂之失刺,禮之失責。
徵音非無羽聲也,羽音非無徵聲也。
五音莫不有聲,而以徵羽定名者,以勝者也。
故仁義智勇,聖人之所以備有也,然而皆立一名者,言其大者也。
陽氣起于東北,盡于西南;陰氣起于西南,盡于東北。
陰陽之始,皆調适相似,日長其類,以侵相遠,或熱焦沙,或寒凝水,故聖人謹慎其所積。
水出于山而入于海,稼生于野而藏于凜,見所始則知終矣。
席之先雚蕈,樽之上玄酒,沮之先生魚,豆之先泰羹,此皆不快于耳目,不适于口腹,而先王貴之,先本而後未。
聖人之接物,千變萬轸,必有不化面應化者。
夫寒之與暖相反,大寒地訴水凝,火弗為衰其暑;大熱爍石流金,火弗為益其烈。
寒暑之變,無損益于己,質有之也。
聖人常後而不先,常應而不唱;不進而求,不退而讓;随時三年,時去我先;去時三年,時在我後;無去無就,中立其所。
天道無親,唯德是與。
有道者,不失時與人;無道者,失于時而取人。
直己而待命,時之至不可迎而反也;要遮而求合,時之去不可追而援也。
故不曰我無以為而天下遠,不曰我不欲而天下不至。
古之存己者,樂德而忘賤,故名不動志;樂道而忘貧,故利不動心。
名利充天下,不足以概志,故廉而能樂,靜而能澹。
故其身治者,可與言道矣。
自身以上至于荒芒爾遠矣;自死而天下無窮爾滔矣,以數雜之壽,憂天下之亂,猶憂河水之少,泣而益之也。
龜三千歲,浮遊不過三日,以浮遊而為龜憂養生之具,人必笑之矣。
故不憂天下之亂,而樂其身之治者,可與言道矣。
君子為善不能使福必來,不為非,而不能使禍無至。
福之至也,非其所求,故不伐其功;禍之來也,非其所生,故不悔其行。
内修極而橫禍至者,皆天也,非人也。
故中心常恬漠,累積其德;狗吠而不驚,自信其情。
故知道者不惑,知命者不憂。
萬乘之主卒,葬其骸于廣野之中,祀其鬼神于明堂之上,神貴于形也。
故神制則形從,形勝則神窮,聰明雖用,必反諸神,謂之太沖。
【譯文】 天地渾然未分,整個地呈現出未分的混沌整體,當時還沒有形成生出有形的萬物,這種狀态稱之為&ldquo太一&rdquo。
萬物都出自于這個&ldquo太一&rdquo狀态,成形以後各不相同,有飛禽、走獸、遊魚,這就稱之為&ldquo分物過程&rdquo。
以後又可根據不同的種類将它們區分開來,它們的物種、群體和生命形态也各不相同,但表現為有形這點上是一緻的。
各類物種因種類不同而互相阻隔不貫通,于是顯示出它們的千差萬别,并再也無法返回到它們原本那種混一的狀态。
所以萬物均處于它們的生命運動狀态,這也就有了&ldquo生&rdquo,而&ldquo死&rdquo便是萬物生命運動的終結。
這些物種無論處在何種生命狀态下都屬有形物體,而不是虛無的物質,創造物的東西,造物者似乎已消失在萬物之中了。
考察天地未分的時候,人類從無中産生,表現為有形,一旦有了形體,就受物質的制約。
如果能夠再返回到産生人的根本境地,就像沒有形體的人那樣,這樣的人就叫&ldquo真一人&rdquo。
真一人是尚未與&ldquo太一&rdquo分離。
聖人不做名譽的承受者,也不做謀略的儲藏者,不做事情的執行者,更不做智謀的主人;他隐蔽時沒有形體,行動時沒有影迹,遨遊時沒有徵兆。
他不為福先也不為禍始;他保持着無形狀态,行動完全出于自然。
想要獲得幸福的人有時卻獲得了災禍,想要獲得利益的人有時卻遭受了損害。
所以不如&ldquo無為&rdquo,&ldquo無為&rdquo倒能使人安甯,失去&ldquo無為&rdquo倒反而危險。
這就像無事治理天下,有事天下混亂一樣。
星辰排列在天空上閃閃發光,所以人們能夠對它指指點點;義通過品行道德表現出來,所以人們總關注着它。
人們所指點的星辰,運行有它的軌迹;人們所關注的行義,行動有它的規矩。
因為星辰運行有它的軌迹,所以就引起人對星辰的評論;因為行義有它的規矩,所以就引起人對行義的議論。
而聖人則将自己的光輝掩藏在無形之中,将形迹隐藏在無為之中。
王子慶忌因勇武死于刀劍之下,後羿因喜獵而被桃木棍子打死,子路則因勇忠而被人剁成肉醬,蘇秦因搖唇鼓舌被人殺害。
人沒有不是推重張揚他的長處,而掩蓋看輕他的短處的;因而常常沉醉得意于他自以為的長處和優點,而掩飾遮蓋自以為低賤的短處和缺點。
那些值得推重張揚的長處往往因表現出來而顯得有具體特征,而那些短處缺點因被掩飾遮蓋而不為人所見。
然而正是由于推重張揚長處,顯得有具體特征而導緻禍害:虎豹就因具有勇猛強大的長處和特征而招緻射獵,猿猴就因具有敏捷靈巧的長處和特征而招緻捕捉。
那麼反過來,如果一個人能推顯他的短處而不張揚他的長處優點,就可以和他談最高深的&ldquo道&rdquo的理論了。
自信的人是不能用诽謗贊譽來改變他的志向的,知足的人是不能用權勢利益來誘發他的欲一望的。
所以通達天性的人是不會追求天性所做不到的事情的,懂得命運的人是不會擔憂命運本身所無法左右的事情的,通曉道體的人是沒有外物能夠攪亂他的内心和平的。
詹何說過:&ldq
故禹決一江一河,因水也;後稷播種樹谷,因地也;湯、武平暴亂,因時也。
故天下可得而不可取也,霸王可受而不可求也。
在智則人與之訟,在力則人與之争。
未有使人無智者,有使人不能用其智于己者也;未有使人無力者,有使人不能施其力于己者也。
此兩者常在久見。
故君賢不見,諸侯不備;不肖不見,則百姓不怨。
百姓不怨則民用可得,諸侯弗備則天下之時可承。
事所與衆同也,功所與時成也,聖人無焉。
故老子曰:&ldquo虎無所措其爪,兕無所措其角。
&rdquo蓋謂此也。
鼓不滅于聲,故能有聲;鏡不沒于形,故能有形。
金石有聲,弗叩弗鳴;管蕭有音,弗吹無聲。
聖人内藏,不為物先倡,事來而制,物至而應。
飾其外者傷其内,扶其情者害其神,見其文者蔽其質。
無須臾忘為質者,必困于性;百步之中不忘其容者必累其形。
故羽翼美者傷骨骸,枝葉美者害根莖。
能兩美者,天下無之也。
天有明,不憂民之晦也,百姓穿戶鑿牖,自取照焉。
地有财,不憂民之貧也,百姓伐木芟草,自取富焉。
至德道者若丘山,嵬然不動,行者以為期也。
直己而足物,不為人贛,用之者亦不受其德,故甯而能久。
天地無予也,故無奪也;日月無德也,故無怨也。
喜德者必多怨,喜予者必善奪。
唯滅迹于無為,而随天地自然者,唯能勝理,而為受名。
名興則道行,道行則人無位矣。
故譽生則毀随之,善見則怨從之。
利則為害始,福則為禍先。
唯不求利者為無害,唯不求福者為無禍。
侯而求霸者,必失其侯,霸而求王者必喪其霸。
故國以全為常,霸王其寄也;身以生為常,富貴其寄也,能不以天下傷其國,而不以國害其身者,焉可以托天下也。
不知道者,釋其所已有,而求其所未得也。
苦心愁慮以行曲,故福至則喜,禍至則怖,神勞于謀,智遽幹事;禍福萌生,終身不悔,己之所生,乃僅愁人。
不喜則憂,中未嘗平;持無所監,謂之狂生。
人主好仁,則無功者賞,有罪者釋;好刑,則有功者廢,無罪者誅。
及無好者,誅而無怨,施而不德,放準循繩,身無與事,若天若地,何不覆載。
故合而舍之者君也,制而誅之者法也,民已受誅,怨無所滅,謂之道。
道勝,則人無事矣。
聖人無屈奇之眼,無瑰異之行,眼不視,行不觀,言不議,通而不華,窮而不懾,榮而不顯,隐而不窮,異而不見怪,容而與衆同,無以名之,此之謂大通。
升降揖讓,趨翔周遊,不得已而為也。
非性所有于身,情無符檢,行所不得已之事,而不解構耳,豈加故為哉!故不得已而歌者,不事為悲;不得已而舞者:不矜為麗。
歌舞而不事為悲麗者,皆無有根心者。
善博者不欲牟,不恐不勝,平心定意,捉得其齊,行由其理,雖不必勝,得籌必多。
何則?勝在于數,不在于欲。
馳者不貪最先,不恐獨後,緩急調乎手,禦心調乎馬,雖不能必先載,馬力必盡矣。
何則?先在于數,而不在于欲也。
是故滅欲則數勝,棄智則道立矣。
賈多端則貧,工多技則窮,心不一也。
故木之大者害其條,水之大者害其深。
有智而無術,雖鑽之不通;有百技而無一道,雖得之弗能守。
故《詩》曰:&ldquo淑人君子,其儀一也。
其儀一也,心如結也。
&rdquo君子其結于一乎! 舜彈五弦之琴,而歌《南風》之詩,以治天下。
周公骰蠕不收于前,鐘鼓不解于懸,以輔成王而海内平。
匹夫百晦一守,不逞啟處,無所移之也。
以一人兼聽天下,日有餘而治不足,使人為之也。
處尊位者如一屍一,守官者如祝宰。
一屍一雖能剝狗燒彘,弗為也,弗能無虧;俎豆之列次,黍稷之先後,雖知弗教也,弗能害也。
不能祝者,不可以為祝,無害于為一屍一;不能禦者,不可以為仆,無害于為佐。
故位愈尊而身愈佚,身愈大而事愈少。
譬如張琴,小弦雖急,大弦必緩。
無為者,道之體也;執後者,道之容也。
無為制有為,術也;執後之制先,數也。
放于術則強,審于數則甯。
今與人卞氏之壁,未受者,先也;求而緻之,雖怨不逆者,後也。
三人同舍,二人相争,争者各自以為直,不能相聽,一人雖愚,必從而決之,非以智,不争也。
兩人相鬥,一赢在側,助一人則勝,救一人則免,鬥者雖強,必制一赢,非以勇也,以不鬥也。
由此觀之,後之制先,靜之勝躁,數也。
倍道棄數,以求苟遇,變常易故,以知要遮,過則自非,中則以為候,暗行缪改,終身不瞎:此之謂狂。
有禍則礎,有福則赢,有過則悔,有功則矜,遂不知反:此謂狂人。
員之中規,方之中矩,行成獸,止成文,可以将少,而不可以将衆。
蘿菜成行,瓶瓯有堤,量粟而春,數米而炊,可以治家,而不可以治國,滌杯而食,洗爵而飲,浣而後饋,可以養家老,而不可以飨三軍。
非易不可以治大,非簡不可以合衆。
大樂必易,大禮必簡。
易故能天,簡故能地。
大樂無怨,大禮不責,四海之内,莫不系統,故能帝也。
心有憂者,筐床襖席,弗能安也,菰飯刍牛,弗能甘也,琴瑟鳴芋弗能樂也。
患解憂除,然後食甘寝甯,居安遊樂。
由是觀之,生有以樂也,死有以哀也。
今務益性之所不能樂,而以害性之所以樂,故雖富有天下,貴為天子,而不免為哀之人。
凡人之性,樂恬而憎憫,樂佚而憎勞。
心常無欲,可謂恬矣;形常無事,可謂佚矣。
遊心于恬,舍形于佚,以俟天命,自樂于内,無急于外,雖天下之大,不足以易其一概日月廋而無溉于志,故雖賤如貴,雖貧如富。
大道無形,大仁無親,大辯無聲,大廉不嗛,大勇不矜,五者無棄,而幾鄉方矣。
軍多令則亂,酒多約則辯。
亂則降北,辯則本賊。
故始于都者常大于鄙,始于樂者,常大于悲,其作始簡者,其終本必調。
今有美酒嘉肴以相飨,卑體婉辭以接之,欲以合一歡,争盈爵之間反生鬥,鬥而相傷,三族結怨,反其所憎,此酒之敗也。
《詩》之失僻,樂之失刺,禮之失責。
徵音非無羽聲也,羽音非無徵聲也。
五音莫不有聲,而以徵羽定名者,以勝者也。
故仁義智勇,聖人之所以備有也,然而皆立一名者,言其大者也。
陽氣起于東北,盡于西南;陰氣起于西南,盡于東北。
陰陽之始,皆調适相似,日長其類,以侵相遠,或熱焦沙,或寒凝水,故聖人謹慎其所積。
水出于山而入于海,稼生于野而藏于凜,見所始則知終矣。
席之先雚蕈,樽之上玄酒,沮之先生魚,豆之先泰羹,此皆不快于耳目,不适于口腹,而先王貴之,先本而後未。
聖人之接物,千變萬轸,必有不化面應化者。
夫寒之與暖相反,大寒地訴水凝,火弗為衰其暑;大熱爍石流金,火弗為益其烈。
寒暑之變,無損益于己,質有之也。
聖人常後而不先,常應而不唱;不進而求,不退而讓;随時三年,時去我先;去時三年,時在我後;無去無就,中立其所。
天道無親,唯德是與。
有道者,不失時與人;無道者,失于時而取人。
直己而待命,時之至不可迎而反也;要遮而求合,時之去不可追而援也。
故不曰我無以為而天下遠,不曰我不欲而天下不至。
古之存己者,樂德而忘賤,故名不動志;樂道而忘貧,故利不動心。
名利充天下,不足以概志,故廉而能樂,靜而能澹。
故其身治者,可與言道矣。
自身以上至于荒芒爾遠矣;自死而天下無窮爾滔矣,以數雜之壽,憂天下之亂,猶憂河水之少,泣而益之也。
龜三千歲,浮遊不過三日,以浮遊而為龜憂養生之具,人必笑之矣。
故不憂天下之亂,而樂其身之治者,可與言道矣。
君子為善不能使福必來,不為非,而不能使禍無至。
福之至也,非其所求,故不伐其功;禍之來也,非其所生,故不悔其行。
内修極而橫禍至者,皆天也,非人也。
故中心常恬漠,累積其德;狗吠而不驚,自信其情。
故知道者不惑,知命者不憂。
萬乘之主卒,葬其骸于廣野之中,祀其鬼神于明堂之上,神貴于形也。
故神制則形從,形勝則神窮,聰明雖用,必反諸神,謂之太沖。
【譯文】 天地渾然未分,整個地呈現出未分的混沌整體,當時還沒有形成生出有形的萬物,這種狀态稱之為&ldquo太一&rdquo。
萬物都出自于這個&ldquo太一&rdquo狀态,成形以後各不相同,有飛禽、走獸、遊魚,這就稱之為&ldquo分物過程&rdquo。
以後又可根據不同的種類将它們區分開來,它們的物種、群體和生命形态也各不相同,但表現為有形這點上是一緻的。
各類物種因種類不同而互相阻隔不貫通,于是顯示出它們的千差萬别,并再也無法返回到它們原本那種混一的狀态。
所以萬物均處于它們的生命運動狀态,這也就有了&ldquo生&rdquo,而&ldquo死&rdquo便是萬物生命運動的終結。
這些物種無論處在何種生命狀态下都屬有形物體,而不是虛無的物質,創造物的東西,造物者似乎已消失在萬物之中了。
考察天地未分的時候,人類從無中産生,表現為有形,一旦有了形體,就受物質的制約。
如果能夠再返回到産生人的根本境地,就像沒有形體的人那樣,這樣的人就叫&ldquo真一人&rdquo。
真一人是尚未與&ldquo太一&rdquo分離。
聖人不做名譽的承受者,也不做謀略的儲藏者,不做事情的執行者,更不做智謀的主人;他隐蔽時沒有形體,行動時沒有影迹,遨遊時沒有徵兆。
他不為福先也不為禍始;他保持着無形狀态,行動完全出于自然。
想要獲得幸福的人有時卻獲得了災禍,想要獲得利益的人有時卻遭受了損害。
所以不如&ldquo無為&rdquo,&ldquo無為&rdquo倒能使人安甯,失去&ldquo無為&rdquo倒反而危險。
這就像無事治理天下,有事天下混亂一樣。
星辰排列在天空上閃閃發光,所以人們能夠對它指指點點;義通過品行道德表現出來,所以人們總關注着它。
人們所指點的星辰,運行有它的軌迹;人們所關注的行義,行動有它的規矩。
因為星辰運行有它的軌迹,所以就引起人對星辰的評論;因為行義有它的規矩,所以就引起人對行義的議論。
而聖人則将自己的光輝掩藏在無形之中,将形迹隐藏在無為之中。
王子慶忌因勇武死于刀劍之下,後羿因喜獵而被桃木棍子打死,子路則因勇忠而被人剁成肉醬,蘇秦因搖唇鼓舌被人殺害。
人沒有不是推重張揚他的長處,而掩蓋看輕他的短處的;因而常常沉醉得意于他自以為的長處和優點,而掩飾遮蓋自以為低賤的短處和缺點。
那些值得推重張揚的長處往往因表現出來而顯得有具體特征,而那些短處缺點因被掩飾遮蓋而不為人所見。
然而正是由于推重張揚長處,顯得有具體特征而導緻禍害:虎豹就因具有勇猛強大的長處和特征而招緻射獵,猿猴就因具有敏捷靈巧的長處和特征而招緻捕捉。
那麼反過來,如果一個人能推顯他的短處而不張揚他的長處優點,就可以和他談最高深的&ldquo道&rdquo的理論了。
自信的人是不能用诽謗贊譽來改變他的志向的,知足的人是不能用權勢利益來誘發他的欲一望的。
所以通達天性的人是不會追求天性所做不到的事情的,懂得命運的人是不會擔憂命運本身所無法左右的事情的,通曉道體的人是沒有外物能夠攪亂他的内心和平的。
詹何說過:&ld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