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卷十四 诠言訓

關燈
【原文】 洞同天地,渾沌為樸,未造而成物,謂之太一。

    同出于一,所為各異,有鳥有魚有獸,謂之分物。

    方以類别,物以群分,性命不同,皆形于有。

    隔而不通,分而為萬物,莫能及宗,故動而謂之生,死而謂之窮,皆為物矣,非不物而物物者也,物物者亡乎萬物之中。

     稽古太初,人生于無,形于有,有形而制于物。

    能反其所生,若未有形,謂之真一人。

    真一人者,未始分于太一者也。

    聖人不為名一屍一,不為謀府,不為事任,不為智主,藏無形,行無迹,遊無朕。

    不為福先,不為禍始,保于虛無,動于不得已。

    欲福者或為禍,欲利者或離害。

    故無為而甯者,失其所以甯則危:無事而治者,失其所以治則亂。

    星列于天而明,故人指之;義列于德而見,故人視之。

    人之所指,動則有章;人之所視,行則有迹。

    動有章則詞,行有迹則議,故聖人掩明于不形,藏迹于無為。

    王子慶忌死于劍,羿死于桃棓,子路菹于衛,蘇秦死于口。

    人莫不貴其所有,而賤其所短,然而皆溺其所貴,而極其所賤,所貴者有形,所賤者無朕也,故虎豹之強來射,蝯貁之捷來措。

    人能貴其所賤,賤其所貴,可與言至論矣。

     自信者不可以诽譽遷也,知足者不可以勢利誘也,故通性之情者,不務性之所無以為;通命之情者,不憂命之所無奈何;通于道者,物莫不足滑其調。

    詹何曰:&ldquo未嘗聞身治而國亂者也。

    未嘗聞身亂而國治者也。

    &rdquo矩不正,不可以為方;規不正;不可以為員;身者,事之規矩也,未嘗枉己而能正人者也。

    原天命,治心術,理好憎,适情性,則治道通矣。

    原天命則不惑禍福,治心術,則不妄喜怒;理好憎則不貪無用,适情性則欲不過節。

    不惑禍福則動靜循理,不妄喜怒則賞罰不阿,不貪無用則不似欲用害性,欲不過節則養性知足。

    凡此四者,弗求于外,弗假于人,反己而得矣。

    天下不可以智為也,不可以事治也,不可以仁附也,不可以強勝也。

    五者,皆人才也,德不盛,不能成一焉。

    德立則五無殆,五見則德無位矣。

    故得道則愚者有餘,失道則智者不足。

    渡水而無遊數,雖強必沉;有遊數,雖羸必遂;又況托于舟航之上乎! 為治之本,務在于安民。

    安民之本,在于足用。

    足用之本,在于勿奪時。

    勿奪時之本,在于省事。

    省事之本,在于節欲。

    節欲之本,在于反性。

    反性之本,在于去載。

    去載則虛,虛則平。

    平者,道之素也;虛者,道之舍也。

    能有天下者必不失其國,能有其國者必不喪其家,能治其家者必不遺其身,能修其身者必不忘其心,能原其心者必不虧其性,能全其性者必不惑于道。

    故廣成子曰:&ldquo慎守而内,周閉而外親,多知為敗,毋親毋聽,抱神以靜,形将自正。

    不得之己而能知彼者,未之有也。

    &rdquo故《易》曰:&ldquo括囊,無咎無譽。

    &rdquo能成霸王者,必得勝者也;能勝敵者,必強者也;能強者,必用人力者也;能用人力者,必得人心也。

    能得人心者,必自得者也;能自得者,必柔弱也。

    強勝不若己者,至于與同則格;柔勝出于己者,其力不可度。

    故能以衆不勝成大勝者,唯聖人能之。

     善遊者,不學刺舟而便用之;勁坺者,不學騎馬而便居之。

    輕天下者,身不累于物,故能處之。

    泰王亶父處邠,狄人攻之,事之以皮币珠玉而不聽,乃謝耆者而徙岐周,百姓攜幼扶老而從之,遂成國焉。

    推此意,四世而有天下,不亦宜乎!無以天下為者,必能治天下者。

    霜雪雨露,生殺萬物,天無為焉,猶之貴天也。

    厭文搔法,治官理民者,有司也,君無事焉。

    猶尊君也。

    辟地墾草者,後稷也;決河濬一江一者,禹也;聽獄制中者,臯陶也;有聖名者,堯也。

    故得道以禦者,身雖無能,必使能者為己用。

    不得其道,伎藝雖多,未有益也。

    方船濟乎一江一,有虛船從一方來,觸而覆之,雖有忮心,必無怨色。

    有一人在其中,一謂張之,一謂歙之,再三呼而不應,必以醜聲随其後。

    向不怒而今怒,向虛而今實也。

    人能虛己以遊于世,孰能訾之! 釋道而任智者必危,棄數而用才者必困,有以欲多而亡者,未有以無欲而危者也;有以欲治而亂者,未有以守常而失者也。

    故智不足免患,愚不足以至于失甯。

    守其分,循其理,失之不憂,得之不喜,故成者非所為也,得者非所求也。

    入者有受而無取,出者有授而無予,因春而生,因秋而殺;所生者弗德,所殺者非怨,則幾于道也。

     聖人不為可非之行,不憎人之非已也;修足譽之德,不求人之譽己也。

    不能使禍不至,信己之不迎也;不能使福必來,信己之不攘也。

    禍之至也,百其求所生,故窮而不憂;福之至也,非其求所成,故通而弗矜。

    知禍福之制不在于己也,故閑居而樂,無為而治。

    聖人守其所以有,不求其所未得。

    求其所無,則所有者亡矣;修其所有,則所欲者至。

    故用兵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也;治國者,先為不可奪,以待敵之可奪也。

    舜修之曆山而海内從化,文王修之歧周而天下移風。

    使舜趨天下之利,而忘修己之道,身猶弗能保,何尺地之有!故治未固于不亂,而事為治者,必危;行未固于無非,而急求名者,必剉也。

    福莫大無禍,利莫美不喪。

    動之為物,不損則益,不成則毀,不利則病,皆險也,道之者危。

    故秦勝乎戎而敗乎骰,楚勝乎諸夏而敗乎柏莒。

    故道不可以勸而就利者,而可以甯避害者。

    故常無禍,不常有福;常無罪,不常有功。

     聖人無思慮,無設儲,來者弗迎,去者弗将,人雖東西南北,獨立中央。

    故處衆枉之中不失其直,天下皆流,獨不離其壇域。

    故不為善,不避醜,遵天之道;不為始,不專己,循天之理。

    不豫謀,不棄時。

    與天為期;不求得,不辭福,從天之則。

    不求所無,不失所得,内無禍,外無福,禍福不生,安有人賊?為善則觀,為不善則議;觀則生貴,議則生患。

    故道術不可以進而求名,而可以退而修身;不可以得利,而可以離害。

    故聖人不以行求名,不以智見譽。

    法修自然,己無所與。

    慮不勝數,行不勝德,事不勝道。

    為者有不成,求者有不得。

    人有窮,而道無不通,與道争則兇。

    故《詩》曰:&ldquo弗識弗知,順帝之則。

    &rdquo有智而無為,與無智者同道;有能而無事,與無能者同德。

    其智也,皆之者至,然後覺其動也;使之者至,然後覺其為也。

    有智若無智,有能若無能,道理為正也,故功蓋天下,不施其美;澤及後世,不有其名;道理通而人僞滅也。

     名與道不兩明,人受名,則道不用,道勝人則名息矣,道與人競長。

    章人者,息道者也。

    人章道息,則危不遠矣。

    故世有盛名,則衰之日至矣。

    欲一屍一名者必為善。

    貨欲為善者必生事,事生則釋公而就私,貨數而任己。

    欲見譽于為善,而立名于為質,則治不修故,而事不須時。

    治不修故,則多責;事不須時,則無功。

    責多功鮮,無以塞之,則妄發而邀當,妄為而要中。

    功之成也,不足以更責,事之敗也,不足以獘身。

    故重為善若重為非,而幾于道矣。

     天下非無信士也,臨貨分财必探籌而定分,以為有心者之于平,不若無心者也。

    天下非無廉士也,然而守重寶者必關戶而全封,以為有欲者之于廉,不若無欲者也。

    人舉其疵則怨人,鑒見其醜則善鑒。

    人能接物而不與己焉,則兔于累矣。

    公孫龍粲于辭而貿名,一鄧一析巧辯而亂法,蘇秦善說而亡國。

    由其道則善無章,修其理則巧無名。

    故以巧鬥力者,始于陽,常卒于陰;以慧治國者,始于治,常卒于亂。

    使水流下,孰弗能治;激而上之,非巧不能。

    故文勝則質掩,邪巧則正塞之也。

     德可以自修,而不可以使人暴;道可以自治,而不可以使人亂。

    雖有聖賢之寶,不遇暴亂之世,可以全身,而未可以霸王也。

    湯、武之王也,遇桀、纣之暴也。

    桀、纣非以湯、武之賢暴也,湯、武遭桀、纣之暴而王也。

    故雖賢王,必待遇。

    遇者,能遭于時而得之也,非智能所求而成也。

    君子修行而使善無名,布施而使仁無章,故士行善而不知善之所由來,民詣利而不知利之所由出。

    故無為而自治。

    善有章則士争名,利有本則民争功利二争者生,雖有賢者,弗能治。

    故聖人掩迹于為善,而息名于為仁也。

     外一交一而為援,事大而為安,不叵内治而待時。

    凡事人者,非以寶币,必以卑辭。

    事以玉帛,則貨彈而欲不餍;卑體婉辭,則谕說而一交一不結;約束誓盟,則約定而反無日;雖割國之锱錘以事人,而無自恃之道,不足以為全。

    若誠外釋一交一之策,而慎修其境内之事,盡其地力以多其積,厲其民死以牢其城,上下一心,君臣同志,與之守社稷,教死而民弗離,則為名者不伐無罪,而為利者不攻難勝,此必全之道也。

     民有道所同道,有法所同守,為義之不能相固,威之不能相必也,故立君以一民。

    君執一則治,無常則亂。

    君道者,非所以為也,所以無為也。

    何謂無為?智者不以位為事,勇者不以位為暴,仁者不以位為患,可謂無為矣。

    夫無為,則得于一也。

    一也者,萬物之本也,無敵之道也。

    凡人之性,少則猖狂,壯則暴強,老則好利。

    一身之身既數變矣,又況君數易法,國數易君!人以其位通其好憎,下之徑衙不可勝理,故君失一則亂,甚于無君之時。

    故《詩》曰:&ldquo不愆不忘,率由舊章。

    &rdquo此之謂也。

     君好智,則倍時而任己,棄數而用慮。

    天下之物博而智淺,以淺搪博,未有能者也。

    獨任其智,失必多。

    矣。

    故好智,窮術也;好勇,則輕敵而簡備,自偩而辭助。

    一人之力以禦強敵,不杖衆多而專用身才,必不堪也。

    故好勇,危術也。

    好與,則無定分。

    上之分不定,則下之望無止。

    若多賦斂,實府庫,則與民為仇。

    少取多與,數未之有也。

    故好與,來怨之道也。

    仁智勇力,人之美才也,而莫足以治天下。

    由此觀之,賢能之不足任也,而道術之可修明矣。

     聖人勝心,衆人勝欲。

    君子行正氣,小人行邪氣。

    内便于性,外合于義,循理而動,不系于物者,正氣也。

    重于滋味,一婬一于聲色,發于喜怒,不顧後患者,邪氣也。

    邪與正相傷,欲與性相害,不可兩立。

    一置一廢,故聖人損欲而從事于性。

    目好色,耳好聲,口好味,接而說之。

    不知利害嗜欲也,食之不甯于體,聽之不合于道,視之不便于性。

    三官一交一争,以義為制者,心也。

    割痤疽非不痛也,飲毒一藥非不苦也,然而為之者,便于身也。

    渴而飲水非不快也,饑而大飱非不澹也,然而弗為者,害于性也。

    此四者,耳目鼻口不知所取去,心為之制,各得其所。

    由是觀之,欲之不可勝,明矣。

    凡治身養性,節寝處,适飲食,和喜怒,便動靜,使在己者得,而邪氣因而不生,豈若憂瘤疵之與痤疽之發,而豫備之哉!夫函牛之鼎沸而蠅蚋弗敢入,昆山之玉滇而塵垢弗能污也。

    聖人無去之心而心無醜,無取之美而美不失。

    故奈把思親不求福,飨賓修敬不思德,唯弗求者能有之。

     處尊位者,以有公道而無私說,故稱尊焉,不稱賢也;有大地者,以有常術而無鈴謀,故稱平焉,不稱智也。

    内無暴事以離怨于百姓,外無賢行以見忌于諸侯,上下之禮,襲而不離,而為論者然不見所觀焉,此所謂藏無形者。

    非藏無形,孰能形!三代之所道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