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卷十二 道應訓

關燈
是照例派人送還。

    這事一下子在齊軍傳開,引起一片驚慌,将軍與手下的軍官們商量,說:&ldquo今天我們如果還不撤軍,楚軍恐怕就要來取我們的腦袋了。

    &rdquo于是立即撤兵回國。

    所以,人的技藝和能力無所謂高低貴賤,就看你人君如何使用罷了。

    所以《老子》說得好:&ldquo就是不好的人也能作為一面鏡子,可供我們借鑒。

    &rdquo 顔回對孔子說:&ldquo我近來頗有長進。

    &rdquo孔子問道:&ldquo這話怎麼說?&rdquo顔回說:&ldquo我忘掉了禮樂了。

    &rdquo孔子接着說:&ldquo好啊,但還不夠。

    &rdquo過了幾天,顔回又去拜訪孔子,說:&ldquo我顔回又有新的長進了。

    &rdquo孔子問:&ldquo此話又如何解釋?&rdquo顔回說:&ldquo我忘掉了仁義了。

    &rdquo孔子還是這樣回答:&ldquo好啊,但還是不夠。

    &rdquo過了若幹天,顔回又去拜訪孔子,說:&ldquo我已經達到坐忘的境界了。

    &rdquo孔子猝然變了臉色說:&ldquo那你說說什麼叫&lsquo坐忘&rsquo呢?&rdquo顔回回答說:&ldquo我靜坐時忘掉我自己,無所聞也無所見,好像遠離形體,無知無覺、渾然一體,這就叫&lsquo坐忘&rsquo。

    &rdquo孔子說:&ldquo無知無覺,渾然一體就不會有嗜欲,融道為一體就不拘泥于常理。

    由此看來,你的境界已遠遠超過我們,我也隻能跟随在你的後面了。

    &rdquo所以《老子》說:&ldquo精神與形體渾然一體,能不相分離嗎?積聚一精一氣以緻柔順,能像無欲的嬰兒嗎?&rdquo 秦穆公發動軍隊,準備去襲擊鄭國。

    蹇叔說:&ldquo不能這樣做。

    我聽說凡要襲擊他國,都應該是用兵車行軍不得超過一百裡,而士兵步行不得超過三十裡,這是因為隻有這樣行動計劃才不會洩露,部隊官兵才不至于過分疲勞,軍隊的給養也不至于耗盡,國内的百姓也不至于疲憊不堪,前線後方都能鬥志高昂,部隊戰鬥力旺盛,到這時候去攻擊敵人,就能消滅他們。

    現在我軍行軍數千裡,還得多次穿越其他幾個諸侯國的地盤,這樣去襲擊鄭國,我不知道行得通行不通。

    我提請君王慎重考慮此事。

    &rdquo秦穆公不聽蹇叔的意見。

    蹇叔隻得到郊外給部隊送行,他披麻戴孝、哭哭啼啼,部隊在這種氣氛中出征了。

    部隊經過周都向東進發,鄭國商人弦高假借鄭國君的命令,拿出十二頭牛來犒勞秦軍,并代表鄭國君用賓客禮節歡迎他們。

    秦軍的三位将領以為事情已經敗露,驚恐地一起商量:&ldquo我軍行走千裡來偷襲人家,還沒到達目的地,人家鄭國已經知道,他們也一定事先有準備,看來我們不能再去襲擊了。

    &rdquo于是率軍回撤。

    正在這個時候,晉文公剛去世,還沒下葬,晉軍主帥先轸對晉襄公說:&ldquo早先我們先君與秦穆公一交一好,天下沒有人不知道這件事的,諸侯中也沒有人不知道這件事的。

    現在我們先君去世還沒下葬,秦國非但不派人來吊喪,而且偷襲鄭國途經我國也不借道,這無異是欺侮我們新君孤幼。

    請允許我率軍伏擊他們吧。

    &rdquo晉襄公答應了。

    于是先轸領兵在殽山與秦軍相遇,經過一番激戰,大敗秦軍,并俘獲秦軍三位将領,勝利返回。

    秦穆公聽到部隊慘敗,穿着喪服來到祖廟哭告,以獲取大家對他的諒解。

    所以《老子》說:&ldquo知道自己不知道,是好的;不知道而自以為知道,就不好了。

    &rdquo 齊威王的王後死了,想立一位新王後,但一直無法确定。

    于是便讓群臣來商議此事。

    薛公很想迎合威王的心意,于是獻上十枚玉珥,并特意說明其中哪一枚玉珥為最好的玉珥。

    第二天,薛公打聽到被賜予最好的玉珥的妃嫔是誰,便認定這位獲得最好玉珥的妃嫔就是威王最一寵一愛的,于是就勸威王立這位妃嫔為王後,而這也正合威王之意,威王十分高興,從此就更加看重薛公了。

    所以,君王的意圖和欲一望輕易流露在外,被大臣們掌握後,君王就會受到臣屬的挾制。

    由此《老子》說:&ldquo塞着洩露欲念的通道,關閉接觸外物的門戶,便能終身不受勞疾困擾。

    &rdquo 盧敖漫遊到了北海,經過太陰,進入玄阙,到達蒙谷山。

    發現有個人在那裡,此人眼眶深陷,鬓發烏黑,脖子粗短,雙肩聳起像老鷹,上身豐滿,下身瘦削,正迎着風翩翩起舞。

    此人回頭看見了盧敖,慢慢放下手臂停止舞動,逃避到山腳後面。

    盧敖走近去觀察,此人正蹲在龜殼上吃蛤蜊。

    盧敖于是上去與他搭話:&ldquo唯有我盧敖離鄉背井,遠離人群,觀覽遍六一合之外的所有地方,這樣的人恐怕難找第二個吧?我盧敖從小喜歡周遊四方,長大以後這種興趣也沒改變。

    我遊遍了四方極遠的地域,隻是還沒見過北陰。

    今天我在這裡突然與你相遇,不知你願意與我為友嗎?&rdquo這時這位人士露齒而笑說:&ldquo嘿嘿,您是中原人,竟然遠道來到這個地方。

    不過這裡仍然日月照耀,滿天星辰,陰陽運行,四季變化,這兒與那個叫不出名稱的地方相比,還隻是個小角落。

    像我向南遊過的無邊無際的空曠之地,在北方休息在寂靜幽暗的地方,向西跑遍幽深邊遠的地方,往東一直來到日出之處。

    這些地域是下無地而上無天,聽不到任何聲音,看不清任何物件。

    此外還有水天相連的海洋的邊岸,我盡管一動就是千萬裡,但我還是無法達到那裡。

    現在你才遊曆到這裡,就認為看盡了一切地方,與我上述說的那些地方比,你不覺得差遠了嗎?不過你呆在這裡好了,我與汗漫先生已約好在九垓之外會面,所以我無法在這裡久留陪你。

    &rdquo說完,此人一舉臂、一聳身便飛入雲端。

    盧敖仰面瞭望,已看不見此人的身影了;于是盧敖停下了馬車,驚懼困惑,若有所失,自言自語說:&ldquo我和這位先生相比,就如同黃鹄與小蟲一樣。

    我整天奔波不停,卻還在咫尺之地漫遊,但我卻自以為很遙遠了,這不是顯得很悲哀嗎?&rdquo所以《莊子》說:&ldquo壽命短的不了解壽命長的,小聰明不理解大智慧,朝生暮亡的菌類不知月的晦朔,蟪蛄不知一年中的春和秋。

    &rdquo這是說視力好的也有他無法看到的東西。

     宓子賤治理亶父三年,孔門弟子巫馬期穿上粗劣的麻布衣,化裝前去察訪宓子賤的教化情況。

    巫馬期看到有人捕魚,但捕到魚後又放回水中去,就上前詢問:&ldquo你之所以來捕魚,是為了捕到魚。

    今天你将捕到的魚又放生回水,這是為什麼呢?&rdquo漁夫回答說:&ldquo宓子賤不希望人們捕捉那些沒長成的小魚。

    我剛才之所以将捕到的魚都放回河中,因為捕捉的都是小魚。

    &rdquo巫馬期回去将此事報告給孔子,說:&ldquo宓子賤的品德教育達到這麼好的程度,他能讓人暗中做事都不敢一胡一來,就像刑法放在他身邊一樣。

    他是怎樣達到這種效果的呢?&rdquo孔子說:&ldquo我曾經詢問過宓子賤的治政方法,他告訴我:&lsquo誠愛之心一旦紮根于内心世界,就會在任何其他事情上體現出來。

    &rsquo宓子賤一定是實施了這種方法。

    &rdquo所以《老子》說:&ldquo去彼取此。

    &rdquo 罔兩問影子:&ldquo那明亮的日光就是神明?&rdquo影子回答:&ldquo不是。

    &rdquo罔兩又問:&ldquo你怎麼知道的?&rdquo影子說:&ldquo太陽每天從扶桑升起又從西邊落下去,它照耀在宇宙間,那明亮的陽光照耀四海。

    可是将門窗緊閉,陽光就無法照射進來。

    但那神明卻能四通八達,無所不及,上至九天,下居大地,生育萬物而不露痕迹,仰俯之間便能撫及四海之外,這明亮的日光哪有這樣的神通?&rdquo所以《老子》說:&ldquo天下最柔弱的東西,能穿越于最堅硬的東西中。

    &rdquo 光耀問無有:&ldquo你果真有呢?還是果真沒有呢?&rdquo無有不吭聲。

    光耀聽不到無有的回答,于是上前去觀察無有的模樣,隻覺得是:黑呼恍惚,看它看不見形狀,聽它聽不到聲響,觸摸它又觸摸不到,一眼望不到頭。

    光耀于是說:&ldquo珍貴啊,有誰能達到這種神奇的狀态?就我光耀來說,還隻是達到&lsquo無形&rsquo和&lsquo無聲&rsquo,隻能給人以抓不住和聽不見的感覺,還不能達到連光都沒有的狀态。

    至于達到無一切的狀态,那又是怎麼樣達到這樣的呢!&rdquo所以《老子》說:&ldquo這個什麼都沒有的東西能滲透穿越沒有間隙的東西,我因此知道&lsquo無為&rsquo的益處。

    &rdquo 白公勝欲報殺父之仇,一心想發動兵變,退朝後站立不走,手中拿的馬鞭倒拄着自己的面頰,以至于鞭梢的尖針穿透了面頰,血流到地上都不知道。

    鄭國人聽到這件事以後說:&ldquo白公勝連自己的面頰都給忘了,還有什麼不會忘掉呀!&rdquo這是說人的精神一旦脫離開人的心身,而智慮又在内心激蕩,那麼人就不能充實氣血、調理形體。

    因此,精神思慮的範圍越遠,那麼就越不能顧及近在咫尺的形體。

    所以《老子》說:&ldquo不出門外,能知天下事;不望窗外,能認識天道。

    越向外競逐,知道得越少。

    &rdquo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秦始皇得天下之後,唯恐一江一山守不住,于是派遣大量的民兵守衛邊疆,并修築長城,建造關口津梁,設置要塞障礙,裝備驿站車馬,派遣邊疆官吏。

    然而劉家奪取秦之天下,卻如同翻轉軸錘那樣便易。

    以前武王讨伐纣王,在牧野打敗了纣王,推翻殷朝,建立起自己的政權。

    于是修整了比幹的墳墓,旌表商容的故裡,保護了箕子的舊宅,朝拜了商湯的宗廟,散發了巨橋的糧食和鹿台的财物;砸破戰鼓、折斷鼓槌、松開強弓、拉斷弓弦;搬離房舍、露宿野外,以示生活簡樸;松懈佩劍,帶着笏闆,以示不再有仇敵。

    這時候天下百姓都編出歌謠來慶賀天下太平,諸侯均帶着厚禮前來朝拜,一江一山傳了三十四代也沒被篡奪。

    所以《老子》說:&ldquo善于關閉的,不用門闩卻使人無法打開;善于捆縛的,不用繩索卻使人無法解開。

    &rdquo 尹需拜師學習駕禦術,三年過去還是沒有收獲,内心十分痛苦,經常是睡覺時還在思慮這件事。

    一天半夜時分,他從夢中學會了&ldquo秋駕&rdquo的技術。

    第二天,尹需去拜訪老師,老師望着他說:&ldquo我不是舍不得将駕禦術傳授給你,隻是怕你沒有能力學會它。

    今天我就教你秋駕技術吧。

    &rdquo尹需聽後,兜了一個圈子,朝北向老師行了再拜禮,說:&ldquo我有天賜幸運,昨天夜裡我已在夢中接受了老師教的秋駕技術了。

    &rdquo所以《老子》說:&ldquo緻虛與守靜的主體修養工夫,要做到極點和專笃。

    萬物都在生長發展,我從而可以觀察其往複循環。

    &rdquo 以前孫叔敖三次得到令尹的官職而不露喜悅之情,三次失去令尹的官職而沒有憂愁之色;延陵季子,吳國人要立他為王,但他堅決不肯;許由,堯準備将天下讓給他,但他不接受;晏子與崔杼盟誓,面臨着死亡威脅而不改變他的原則。

    這些人都能對事物作長遠思考。

    人的精神能夠認識到死生之分,那麼還有什麼外物能誘一惑他!楚國有位佽非,在幹遂得到一寶劍。

    返回時渡長一江一,船到一江一中心時,波浪湧起,兩條蛟龍挾持纏繞着船。

    佽非對船艄公說:&ldquo你見過在這種險境中逃生的人嗎?&rdquo艄公回答:&ldquo沒見過。

    &rdquo這時佽非怒目圓睜、血氣勃湧、捋起衣袖、拔出寶劍,喝道:&ldquo武勇之士可以用仁義之禮來說服,但不能威逼強奪他的志向。

    人總是要變為腐肉朽骨的,就是棄劍而能保全性命也沒什麼意義,所以生命又有什麼值得吝惜的呢!&rdquo說完便跳入一江一中搏殺蛟龍,終于将蛟龍的頭斬斷,使一船的人全得以保全性命,風浪也平息下來。

    楚王于是封給了佽非執圭爵位。

    孔子聽到這件事後說:&ldquo好啊!不因為吝惜生命而棄掉寶劍,佽非稱得上這樣的人。

    &rdquo所以《老子》說:&ldquo隻有那不貪生怕死的人,才勝過厚養生命的人。

    &rdquo 齊國人淳于髡用合縱策略遊說魏惠王,魏惠王認為淳于髡的辯說有道理。

    于是為他準備了十乘車子,派他出使楚國實施合縱。

    但在淳于髡告辭将要出發之際,他又覺得合縱策略不是十分完善,于是又用連橫策略遊說魏惠王。

    言辭同樣說得雄辯有理。

    但魏惠王卻認為淳于髡有些反複無常不可信,就不讓他出使楚國了,并有意疏遠了他。

    這樣,淳于髡既沒有實施合縱的意願,也無法施行連橫的策略,這正是他的鄙陋之處。

    這說明說話要有宗旨,辦事要抓着根本;失去了宗旨和根本,就是有再多的技能也無濟于事;還不如技能少些為好。

    因此周朝的鼎上鑄有工倕的像,還特意讓他咬着自己的手指頭,是想告誡人們過分智巧不可取。

    所以《慎子》說:&ldquo工匠知道做門,但如果不知道怎樣使門能開能關,這就等于不知道做門的關鍵所在。

    所以一定要知道這門之關鍵所在,才能算會做門。

    &rdquo 墨家弟子中有位叫田鸠的人,想見秦惠王,他套好車、綁好車轅來到秦國,可是在秦國一呆就呆三年還未見到秦惠王。

    有位門客于是将田鸠引薦給楚威王。

    田鸠到了楚國見到楚王,楚王很喜歡他,并賜給他将軍的符節,派他出使秦國。

    田鸠到了秦國,見到了秦惠王,秦惠王也同樣十分喜歡他。

    田鸠離開秦惠王的館舍後,深深地歎息,對他的随從人員說:&ldquo我呆滞在秦國三年而不能見到秦王,當時還真不知道會見秦王的門路可以從楚國這裡打通。

    &rdquo所以說,事物有時想接近它卻反而疏遠了它,疏遠它卻反而接近了它。

    因此,有大家風範的人,他的行為不會死守一定規矩、機械呆闆,隻要能達到最終目的就行。

    這就是《管子》一書中說的:&ldquo鳥飛雖不必像繩之直,意南而南,意北而北,但最終會集期于它們的栖宿處。

    &rdquo沣水深達千仞,不受塵垢污染,河水深清得丢一根金屬針都可以現出形狀來,不能說它不清不深,但正因為這樣,魚鼈龍蛇都不肯在那裡生活。

    因此石頭上不長五谷,這光秃秃的山上就沒有麋鹿出沒遊動,因為那裡無法掩蔽藏身。

     從前趙文子問叔向:&ldquo我們晉家的六将軍,你看他們哪家先滅亡?&rdquo叔向回答:&ldquo中行氏和智氏兩家。

    &rdquo文子又問:&ldquo這為什麼呢?&rdquo叔向答道:&ldquo這兩家處理政事,将苛求當作明察,把嚴厲當成英明,以苛刻當作忠君,以計多當作功勞。

    這就好比擴撐皮革,死勁地擴拉,大是大了,但這同時也正是撕裂皮革的蠢辦法。

    &rdquo所以《老子》說:&ldquo政治寬容,人民就淳厚;政治嚴苛,人民就狡詐。

    &rdquo 齊景公問太蔔:&ldquo你的道術有何能耐?&rdquo太蔔回答:&ldquo能使大地震動。

    &rdquo這時晏子前去見景公,景公說:&ldquo我曾問太蔔:&lsquo你的道術有何能耐?&rsquo他回答:&lsquo能使大地震動。

    &rsquo地真的能叫它動嗎?&rdquo晏子聽了默不作聲。

    出去後去找太蔔,說:&ldquo早先我觀察到客星處在房、心二宿之間,大概要地震了吧?&rdquo太蔔回答說:&ldquo是這樣的。

    &rdquo晏子走了以後,太蔔連忙趕到景公那裡,說:&ldquo不是我能叫地動,而是大地本來就要震動了。

    &rdquo齊臣田子陽聽到這件事後說:&ldquo晏子默然不回答景公,是不想太蔔因謊言而被處死;又去見太蔔,是想叫太蔔自覺承認說謊以免使景公受蒙騙。

    晏子真可謂稱得上忠于君主又愛護下屬啊。

    &rdquo所以《老子》說:&ldquo行為方正而不絕情,雖有棱角而不傷人。

    &rdquo魏文侯在曲陽設酒宴招待諸位大夫。

    酒興正濃時,魏文侯深深歎息道:&ldquo我偏偏沒有像豫讓這樣的忠烈之士來作大臣麼!&rdquo這時蹇重捧着一杯罰酒敬給魏文侯,說:&ldquo請罰君王一杯。

    &rdquo魏文侯不解地問:&ldquo為什麼罰我?&rdquo蹇重回答說:&ldquo我聽說,命運好的父母不知道什麼是孝子,有道的國君不知道什麼是忠臣。

    那豫讓的君主又怎麼樣呢?&rdquo文侯接過罰酒一飲而盡,不再回勸對方飲酒,表示認罰,說:&ldquo這是因為智伯沒有管仲、鮑叔那樣的賢才輔佐,所以才有了豫讓誓死為他報仇的功名。

    &rdquo所以這也如《老子》說的:&ldquo國家昏亂,才會有忠臣。

    &rdquo 孔子參觀魯桓公的廟堂,看到廟中有一器具,叫做宥卮。

    孔子說:&ldquo好啊!我能夠看到這種器物真榮幸。

    &rdquo回頭對他的随行弟子說:&ldquo取水來吧!&rdquo水随即取到,灌入宥卮之中,灌得适中的時候,這宥卮就平平正正,但一旦灌滿時,這宥卮就傾倒了。

    這時,孔子突然神情嚴肅地說:&ldquo這宥卮器具告訴了我們對待盈滿的态度了。

    &rdquo子貢馬上問:&ldquo請問這盈滿的态度是什麼?&rdquo孔子回答:&ldquo這器具告訴我們,盈滿了就得減損。

    &rdquo子貢又問:&ldquo為什麼盈滿了就得減損呢?&rdquo孔子解釋說:&ldquo事物興盛了就會轉向衰敗,這就好像樂極生悲一樣;自然界也是這樣,太陽到正午後便西斜,月亮圓後便慢慢殘缺。

    所以,聰明有智慧,要靠愚笨來持守;見多識廣口才好,要靠寡聞孤陋來持守;勇武剛強有力氣,要靠怯懦膽小來持守;富貴寬裕,要靠樸素節儉來持守;德澤施及天下,要靠退讓謙遜來持守。

    這五方面是先王用以保住天下而不喪失的法寶。

    違背這五方面,沒有不危險的。

    &rdquo所以《老子》說:&ldquo遵循此道的人不求盈滿,正因為不過分盈滿,所以才能做到雖敝舊卻能更新成功。

    &rdquo 周武王問姜太公:&ldquo我興兵讨伐奪取纣王的天下,這是臣殺君、下伐上的事情。

    我擔心以後這類的戰争将會繼續下去,人們相互間的鬥争就不會停止,對此你看怎麼辦?&rdquo太公說:&ldquo好!君王你提的問題很重要。

    這真是沒有獲得獵物時唯恐射殺野獸不力;但一旦獲得獵物時又唯恐射殺野獸太厲害,影響獵物的質量。

    君王你如果想長久地持有天下,唯一的辦法是堵塞人民的眼耳口鼻,不使他們有任何欲一望産生,引導他們做些無用的事情,并施以煩瑣紛擾的說教,讓他們樂于本業,安逸于現實生活,使他們由清醒明白轉向糊塗愚昧。

    這樣就可能摘下他們的頭盔、給他們戴上鹬冠,解下他們的寶劍、讓他們帶上笏闆上朝。

    又制定守喪三年的禮制,讓他們不能繁衍後代;提倡推崇人們之間的互相謙讓,使之不争鬥。

    用酒肉使他們心情通暢,以音樂讓他們自娛自樂,用鬼神使他們敬畏,用繁文缛節來掩蓋他們的本質,以厚葬服喪來耗盡他們的家财,用一些貴重的随葬物使他們貧窮,用深挖墓穴、高築墳地來耗盡他們的體力。

    這樣家族貧窮、部族衰弱,圖謀作亂的人便少了。

    用上述這些方法來改變世俗,就可以保住天下而不喪失。

    &rdquo所以《老子》說:&ldquo自然變化到貪欲萌發,我就用&lsquo道&rsquo的真樸來鎮服它。

    &rdq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