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卷十二 道應訓

關燈
ldquo國家的安危,百姓的治理,均取決于君王施行賞罰。

    這爵祿的賞賜,是人民所喜愛的,就請您國君親自執掌;那誅殺刑罰,是人民所怨恨的,就由我來擔當這角色。

    &rdquo宋君聽後說:&ldquo好。

    我受百姓贊美,你受百姓怨恨,這樣一來我知道諸侯們就不會嘲笑我了。

    &rdquo但實際上宋國人知道生殺大權掌握在子罕手裡後,大臣們就親附子罕,百姓們都畏懼子罕,不到一年時間,子罕就将大權旁落的宋君殺掉而篡奪了宋國的政權。

    所以《老子》說:&ldquo魚不可脫離池淵,國家的&lsquo利器&rsquo不可随便讓人知道。

    &rdquo 王壽背着書走路,在周國的大路上碰到隐士徐馮。

    徐馮說:&ldquo人的行為應随變化而變化,變化産生了時機。

    所以識時務者沒有固定不變的行為。

    書記載着人的言論,言論當然出自智者,但有智慧的人是不藏書的。

    &rdquo王壽聽了徐馮的開導說後将自己的藏書全部燒掉,然後輕松地手舞足蹈起來。

    所以《老子》說:&ldquo議論太多,反而使人無所适從,自己也會感到困惑,所以不如持守虛靜之道。

    &rdquo 楚國的令尹子佩請莊王飲酒,莊王答應了。

    于是子佩在強台這個地方準備了酒席,但莊王又不肯前往了。

    第二天子佩赤着腳拱手站在殿下,問朝南坐的莊王:&ldquo先前君王答應出席酒宴,但又不踐約前往,我想大概我有什麼地方不對了?&rdquo莊王回答:&ldquo我聽說你将酒席設在強台。

    這強台是南望料山,靠近方皇湖,左邊是長一江一,右邊是淮水,這樣好的自然環境能使人高興得忘掉死的悲哀。

    像我這樣德行微薄的人是無法消受這種歡樂的。

    我還害怕去了以後會留連忘返呢!&rdquo所以《老子》說:&ldquo不去看或不去接觸那些能惹人之欲一望的事與物,以緻使人的心神不散亂。

    &rdquo 晉公子重耳流亡國外,經過曹國,曹國君對他很不禮貌。

    這時,厘負羁的妻子對厘負羁說:&ldquo我們的國君對晉公子重耳相當不禮貌。

    但我觀察到跟随重耳公子流亡的幾位都是賢人,如果這些人能幫助重耳公子回到晉國執掌朝政,必定會讨伐我們曹國的。

    你為何不乘現在先給晉公子重耳施加恩德呢?&rdquo于是厘負羁遵照妻子的話給重耳他們一壺稀粥和璧玉。

    重耳他們接受了稀粥而将璧玉退回給厘負羁。

    等到重耳他們返回晉國并執掌朝政後,就發令讨伐曹國,在攻克曹國以後,特地命令三軍不許侵擾厘負羁所居住的裡巷。

    所以《老子》說:&ldquo委曲反能保全,屈就反能伸直。

    &rdquo 越王勾踐與吳國一交一戰失敗,國家破殘,人民傷亡,自己又被圍困在會稽。

    這時勾踐是内心憤恨、膽氣豪壯,激情豪氣像湧泉,訓練選拔士兵,決心赴湯蹈火與吳國決一雌雄。

    但經過大臣文種的勸說,以屈辱條件和吳國達成協議,勾踐親自為吳王作臣仆,妻子為吳王作一奴一仆;又親自執戈為吳王牽馬開道,經過這樣多年的卧薪嘗膽,終于在幹遂将吳國打敗,并擒獲吳王夫差。

    所以《老子》說:&ldquo柔可以勝剛,弱可以勝強,天下沒有人不知道這個道理,但是沒有誰能夠親自實施。

    &rdquo而越王勾踐親自去實行了,所以他最終稱霸了中原。

     趙簡子死後還沒落葬,中牟的守将就叛變投靠齊國了。

    趙襄子将父親簡子下葬料理停當後,第五天發兵征伐中牟城,但包圍還沒完全合攏,中牟城的城牆突然自行倒塌十來丈,趙襄子下令鳴金收兵。

    軍吏們勸谏說:&ldquo君王親率兵馬征讨中牟守将的罪行,城牆自行倒塌,這說明老天爺幫助我們去讨伐這些天理難容的罪人,為什麼我們要撤退呢?&rdquo趙襄子解釋道:&ldquo我聽叔向說過:&lsquo君子不該在自己有利的形勢下去欺淩别人,君子也不該在别人處險境時去逼迫他。

    &rsquo所以讓他們将城牆修好後我們方開戰進攻吧!&rdquo中牟城内的守将聽到趙襄子這番如此仁義的話後,便請求投降。

    所以《老子》說&ldquo正因為不與别人争,所以天下也沒有人能争得過他&rdquo。

     秦穆公對伯樂說:&ldquo你的年紀很大了,你的同族的子弟中有可以派去相馬的人嗎?&rdquo伯樂回答:&ldquo一般的良馬,可以憑馬的外貌骨架來識别。

    但真的要識别天下難得的良好,就得注意到馬身上存在着的若隐若現的神韻,就不能光注意到馬的形體和骨架。

    像這樣的馬,真是絕世超塵,奔馳如飛,不留痕迹。

    我的兒孫和弟子,都是下等人才,可以相一般的良好,但沒有相千裡馬的功夫。

    我倒有一位在一起打過柴的朋友,叫九方堙,此人相馬的本領不在我之下,讓我來引見給您君王。

    &rdquo秦穆公于是接見了九方堙,并讓他外出尋找千裡馬去。

    三個月以後,九方堙回來禀報秦穆公,說:&ldquo我已找到一匹千裡馬,在沙丘那個地方。

    &rdquo秦穆公問:&ldquo是怎麼樣的馬?&rdquo九方堙回答道:&ldquo是一匹黃色的雄馬。

    &rdquo秦穆公派人去沙丘牽馬,一看卻是一匹黑色的雌馬。

    秦穆公不高興了,召來伯樂責問:&ldquo敗興得很。

    你那個朋友相馬連毛色和雌雄都分不清,又怎麼能相千裡馬?&rdquo伯樂聽後歎息說:&ldquo九方堙的相馬術竟到了這種神妙境地?正說明他的本領要超出我不知多少倍。

    像九方堙這樣的相馬術,相的是馬原本所賦有的内在靈性和實質。

    他正是相中了馬的内在一精一華而忘卻了馬的外表粗疏,他看到的是馬的素質而不強調馬的外形。

    九方堙隻注意應該注意的地方,而那些不重要的地方,他根本不去注意它;他隻強調應該強調的地方,而那些不必注重的地方,他根本不去強調。

    像他這樣的相馬術,本身就比千裡馬珍貴。

    &rdquo這馬經過騎試,果然是千裡馬。

    所以《老子》說:&ldquo最直的好像是彎曲的,最靈巧的好像是笨拙的。

    &rdquo 吳起任楚國的令尹,一次到魏國去,對流亡魏國的屈宜咎說:&ldquo君王還認為我很賢能,任用我做楚國令尹。

    先生試試看我吳起怎麼樣來做好這個令尹。

    &rdquo屈直咎問道:&ldquo你打算怎樣做呢?&rdquo吳起說:&ldquo我打算削減楚國貴族的爵位,平抑法定的俸祿制度,損有餘以補不足;一精一心訓練軍隊,等待機會和各國争霸天下。

    &rdquo屈直咎說:&ldquo我屈直咎聽說過,以前善于治國的人是不改變原有的制度和常規的,你吳起今天要削減楚國貴族的爵位和平抑法定的俸祿制度,損有餘以補不足,這實際上是改變了原有的制度和常規。

    我屈宜咎又聽說:&lsquo激怒是違逆天德的事;兵器則是殺人的兇器;而争鬥又是該抛棄的。

    &rsquo你現在陰謀策劃違逆天德的事,又好用兵器,并挑起人們之間的争鬥,這就是最大的倒行逆施。

    再說,你先前任魯國的将領,不應該動用魯軍打齊國,而你卻以打敗齊國來滿足你的意願。

    你又指揮過魏軍,做過魏國西河郡守,本不應該動秦國的腦筋,而你卻使秦國不敢東犯魏界,這樣又實現了你的志願。

    我聽說過,不危及别人,也就不會給自己帶來禍害。

    我現在就感到納悶,我們的君王屢次違逆天道,背棄人理,怎麼至今還沒遭受災禍。

    唉!這災禍可能正等着你呢!&rdquo吳起聽了後驚懼地問:&ldquo還可以改變嗎?&rdquo屈直咎說:&ldquo已經形成的局勢無法改變。

    你不如現在真心實意地做些敦厚仁慈的事,或許能有所改觀。

    &rdquo所以《老子》說:&ldquo不露鋒芒,超脫糾紛,斂和光耀,混同塵世。

    &rdquo 晉國讨伐楚國,連續推進九十裡地還不停止。

    楚國的大夫們請求楚莊王與晉國正式一交一戰,楚莊王說:&ldquo先王在世時,晉國不敢征伐楚國,現在到了我執政,晉國卻不斷地征伐楚國,這說明我存在着錯誤。

    怎麼能讓諸位大夫跟着我蒙受屈辱呢?&rdquo衆大夫說:&ldquo前朝的大臣在世的時候,晉國不敢進犯楚國,現在輪到我們當大臣了,晉國卻敢進犯我們楚國,這是我們群臣的罪過啊!請君王下令反擊晉軍吧!&rdquo楚莊王聽了難過得低頭而泣,淚水都沾濕了衣襟,起身揖拜各位大夫。

    此事被晉國人知道後議論說:&ldquo楚國的君臣争着承擔過失的責任,而且楚王還很謙恭地對待大臣,這樣的國家我們不可繼續征伐下去了。

    &rdquo于是晉軍連夜撤兵回國。

    所以《老子》說:&ldquo能夠承擔國家的屈辱,這才配稱國家的君主。

    &rdquo 宋景公的時候,熒惑星停留在心宿的位置,景公很害怕,召見太史子韋詢問這件事:&ldquo熒惑在心宿,這是怎麼回事?&rdquo子韋說:&ldquo熒惑是表示上天懲罰的;心宿是宋國的分野。

    正因為這樣,所以災禍将要降落到君王身上。

    雖然如此,但可以将災禍轉嫁到宰相身上的。

    &rdquo宋景公說:&ldquo宰相是任命來治理國家的,把死轉移到他身上,不吉利。

    &rdquo子韋又說:&ldquo那可以轉嫁到百姓身上。

    &rdquo景公馬上說:&ldquo老百姓都死光了,我當誰的君主?我倒情願我自己一個人死了。

    &rdquo子韋又說:&ldquo可以轉移到年成上。

    &rdquo景公接着話題說:&ldquo年成是百姓的命根子,年成不好鬧饑荒,百姓必定沒活路,做人君的讓百姓的死來換取自己的性命,那還有誰要我做君主?好了,我的性命也注定要完結了,你也不必再說轉嫁災禍的事了。

    &rdquo子韋聽了這話後,起身轉向北面,對景公行了個大禮說:&ldquo我謹向你表示祝賀,蒼天在上能聽到人間的一切,君王剛才講了做人君的應該如何對待臣民的三條原則,上天也必定會給你三個賞賜,今晚熒惑星一定會移動三舍(心、氐、房),你也必定會延年二十一年。

    &rdquo景公不解地問:&ldquo你憑什麼說這樣的話?&rdquo子韋說:&ldquo你講的做君主的三條原則,所以上天也必有&lsquo三&rsquo賞,熒惑星移動三舍,每移動一舍就經過七個星座,三七二十一,所以君王能延長壽命二十一年。

    我願爬伏在陛階下等候着,如果熒惑星呆在原處不移徙,我情願替君王去死!&rdquo景公說:&ldquo可以。

    &rdquo當天晚上,熒惑星果然移徙三舍。

    所以《老子》說:&ldquo能夠承擔國家禍殃的,才配做天下的君王。

    &rdquo 從前,公孫龍在趙國的時候,對弟子們說:&ldquo一個人如果無技能,我是不會和他交往的。

    &rdquo這時,有位身穿粗布短衣,腰際索着粗麻繩的客人來見公孫龍,說:&ldquo我能大聲呼喊。

    &rdquo公孫龍回頭問弟子:&ldquo我門下可有能大聲呼喊的弟子嗎?&rdquo弟子們回答:&ldquo沒有。

    &rdquo于是公孫龍說:&ldquo那麼就讓這位客人入我門下吧!&rdquo幾天以後,公孫龍帶着弟子前往燕國遊說。

    到了黃河邊,看到渡船在河對岸,便叫那位能呼喊的弟子呼喊擺渡船上的艄公,此人隻呼喊一聲,渡船便搖了過來。

    所以聖人處世,不拒絕每一位有一技之長的人士。

    這也就是《老子》說的:&ldquo人沒有無用的人,物沒有廢棄的物,這就叫做含藏着的聰明智慧。

    &rdquo 楚将子發率軍攻打蔡國,勝利而歸。

    楚宣王親自到郊外迎接子發,封給他百頃良田和執圭的爵位。

    子發推辭不接受,說:&ldquo治理好楚國的國政,使各諸侯都來楚國朝拜,這是君王的德行所緻;發号施令,軍隊還沒會合上去敵軍就逃跑了,這是将軍的聲威所緻;兵卒上陣打敗敵軍,這是百姓的力量所緻。

    利用百姓的功勞而取得爵祿,是不仁義的。

    &rdquo因此子發是堅持推辭不接受。

    所以《老子》說:&ldquo功成業就而不居功誇耀,正因為不居功,所以這功績也就不會泯滅&rdquo。

     晉文公征伐原邑,和大夫們約定三天攻克。

    但打了三天,原人還沒投降,于是文公依約下令撤兵離去。

    身邊的軍官們就說了:&ldquo再堅持一、二天原人就會投降了。

    &rdquo文公說:&ldquo我當初不知道原邑不可能三天内攻克,但我與大夫們約定三天内攻克,現在三天已過,如果繼續攻下去,就會失去信用,這樣既使得到原邑,我也不會做這樣的事的。

    &rdquo這事被原人得知了,說:&ldquo有這樣講信用的君王,還不投降幹什麼?&rdquo于是紛紛投降。

    一溫一邑人聽說原人投降,也就請求投降了。

    所以《老子》說:&ldquo深遠幽昧之中,卻有它的一精一質;這一精一質非常真誠,真誠中有它的誠信。

    &rdquo所以&ldquo美好的言辭可以博取尊敬,美好的行為可以超越衆人&rdquo。

     公儀休擔任魯國的國相,非常喜歡吃魚。

    全魯國的人都向他獻魚,公儀休一律謝絕不收。

    他的弟子勸他說:&ldquo先生你喜歡吃魚,又不接受别人送的魚,為什麼呢?&rdquo公儀休回答說:&ldquo正因為喜歡吃魚,所以才不接受别人送的魚。

    如果你收下了别人送的魚,就有可能被君王罷免相位,這樣反倒吃不到官府供給的魚;不接受别人獻的魚,也就保着了相位,反倒能長期吃到官府提一供的魚。

    &rdquo這位公儀休真算是懂得為人也為己的人。

    所以《老子》說:&ldquo置自身于最後,結果反而能占先;置自身于度外,結果反而能安存。

    這不正是由于他沒有私心?所以能成就他的私心。

    &rdquo換一種說法是:&ldquo知道滿足,就不會受到侮辱。

    &rdquo 狐丘的一位老人對孫叔敖說:&ldquo人有三件容易招怨恨的事情,你知道嗎?&rdquo孫叔敖說:&ldquo哪三件?&rdquo老人回答說:&ldquo爵位高了,士人就會嫉妒他;官做大了,君王便會嫌惡他;俸祿豐厚了,怨恨就會找上門來。

    &rdquo孫叔敖說:&ldquo我爵位越高,我的态度越卑恭;我官做得越大,我的心欲越小;我的俸祿越豐厚,我的布施越廣泛。

    我用這種方法來避免三方面怨恨,你看可以嗎?&rdquo所以《老子》說:&ldquo尊貴必以賤卑為根本,高大必以低下為基礎。

    &rdquo 楚國的大司馬有位捶制鈎的工匠,年紀已經八十歲了,可是制造出來的鈎仍然鋒芒銳利。

    大司馬問他:&ldquo你是有技藝呢?還是有别的道術呢?&rdquo老工匠回答說:&ldquo我是堅守着一種信念的。

    我從二十歲起就喜歡上捶制鈎了,這樣,我對别的事物均不關心,除了鈎我什麼都不留意。

    &rdquo所以這位工匠是把所有的一精一力都用到捶制鈎上來,這樣也就能長期管用,何況又把握了無論什麼都管用的道,那麼什麼事情不能從&ldquo道&rdquo那裡得到幫助?所以《老子》說:&ldquo從事于&lsquo道&rsquo的,便同于&lsquo道&rsquo。

    &rdquo 周文王還是諸侯的時候,就磨砺德行,修明政事,隻三年功夫,天下三分之二的諸侯就歸順了他。

    纣王知道後憂心忡忡地說:&ldquo我如果起早摸黑地和他競争,那就會費盡心思,勞累形體;我如果對此放縱他置之不理,又擔心他以後會讨伐到我的頭上來。

    &rdquo這時崇侯虎說:&ldquo周伯姬昌仁慈仗義而且智足多謀,他的大太子姬發勇敢且果斷,二太子姬旦恭謙節儉且知道時變。

    如果我們任其發展,那就難以忍受他們的禍殃;如果我們對他們放縱和寬容,以後我們必将遭受危險和滅亡。

    帽子再破,還得戴在頭上。

    所以還是趁他們還沒形成大氣候時,請盡快制止他們。

    &rdquo于是纣王讓屈商把文王拘囚在羑裡的大牢中。

    這時候,周臣散宜生用重金來收買天下的珍奇寶物,收得驺虞、雞斯良馬、玄玉百玨、大貝百朋、玄豹、黃罴、青犴、白虎毛皮上千盒,通過費仲疏通,送到纣王手裡。

    纣王見了禮物十分高興,于是赦免了文王,并殺牛賞賜文王。

    文王回去後,便用玉來裝飾屋門、修築起靈台、并挑選了不少美一女,經常在靈台上奏樂尋一歡,以此來等待纣王的進一步失誤。

    而此時的纣王被假象所迷惑,卻說:&ldquo周伯姬昌終于改弦易轍了,放棄了野心,我不必擔憂了。

    &rdquo于是更加荒一婬一無一恥、殘暴無道,以緻發展到設置炮烙酷刑、挖比幹心、剖孕婦腹,殺死直言勸谏的大臣。

    此時,文王終于可以實施他的計劃了。

    所以《老子》說:&ldquo雖然知道什麼是榮耀,卻安守卑辱,甘願處于天下低微的地位。

    &rdquo 周成王向太史佚請教為政之道說:&ldquo我要具備怎樣的德行,才能使百姓親附我?&rdquo尹佚回答說:&ldquo用民要适合時宜,而且要恭敬謹慎地對待他們。

    &rdquo成王接着問:&ldquo如何才能達到這種敬慎呢?&rdquo尹佚說:&ldquo好像面臨深淵,猶如行走在薄冰上。

    &rdquo成王說:&ldquo做個君王,如此可怕!&rdquo尹佚說:&ldquo天地之間,四海之内,你善待百姓,他們就會熱愛你順從你;你不善待百姓,他們就有可能成為你的仇敵。

    過去夏商的臣民起來反抗桀纣而自願臣服湯武,宿沙民衆自發起來攻打宿沙君王而歸順神農,這些曆史事實大家都很清楚,所以怎麼能不害怕這民衆的力量呢?&rdquo這就是《老子》所說的&ldquo人們所畏懼的,也不能不畏懼&rdquo。

     盜跖的門徒問盜跖:&ldquo強盜也有道術嗎?&rdquo盜跖說:&ldquo到哪裡會沒有道術?能夠猜中人家家中有什麼财物,就是聖明;帶頭進入人家,就是勇敢;最後一個離開現場就是有義氣;分贓平均,就是仁愛;知道行動是否成功,就是智慧。

    這五條道術不具備而能成為大盜的,天底下還沒有。

    &rdquo由此看來,盜賊的用心隻有依托聖人之道然後才能實行。

    所以《老子》說:&ldquo抛棄聰明和智巧,人民才能獲得百倍的利益。

    &rdquo 楚将子發喜歡網羅有一技之長的人士,楚國有位擅長偷竊的人前來會見子發,他對子發手下的人說:&ldquo我聽說子發将軍要尋求一技之長的人士,我呢,是楚國集市上的小偷,願以這偷竊的技藝充當子發手下的一名小卒。

    &rdquo子發聽到禀報後,來不及束好衣帶、戴正帽子就出來以禮接見這位小偷。

    子發身邊的人看見後說:&ldquo小偷是天下公認的盜賊,将軍你為什麼要如此禮待他?&rdquo子發解釋說:&ldquo這不是你們所能預知的事。

    &rdquo這事過了沒多久,齊國興兵攻打楚國,作為将領的子發率兵抵禦齊軍。

    然而楚軍接連敗退。

    楚國的賢良之士和大夫們都獻計獻策,竭盡誠心地想打退齊國,挽回敗局,可是齊軍就是越戰越勇,日益強大。

    在這關鍵時刻,那位集市上的小偷來到子發的軍帳中請纓說:&ldquo我的這點微不足道的技藝,願為将軍你表演表演。

    &rdquo子發說:&ldquo好。

    &rdquo也不問清小偷說的話的意思是什麼就派他去了。

    當天夜裡,小偷就将齊軍将領用的帷帳拆了來,連夜獻給子發。

    第二天子發就将這帷帳派人送回齊軍将領,并傳話說:&ldquo我們楚軍中的一位士兵外出打柴,得到了将軍的帷帳,特派人送還。

    &rdquo是夜,小偷又潛入齊軍将領的營帳中偷走了他的枕頭。

    天明時候,子發又派人将枕頭送還給齊軍将領。

    第三天晚上,小偷照例偷回了齊将的簪子,子發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