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卷十二 道應訓
關燈
小
中
大
到的就不是&lsquo道’&lsquo道&rsquo是不可見的,能看得見的就不是&lsquo道’&lsquo道&rsquo是不可言說的,能言說規定的就不是&lsquo道&rsquo。
誰曉得生成有形物體的是無形的&lsquo道&rsquo?&rdquo所以《老子》說:&ldquo天下人都知&lsquo善&rsquo之所以&lsquo善&rsquo時,也就會顯出不&lsquo善&rsquo來。
&rdquo所以說&ldquo智者不言,言者不智&rdquo。
白公問孔子:&ldquo人可以密謀嗎?&rdquo孔子不回答。
白公又問:&ldquo假若像石頭一樣扔到水裡,怎麼樣?&rdquo孔子說:&ldquo吳越地區善于潛水的人可以把它撈起來。
&rdquo白公又說:&ldquo假若像水一樣潑入水中,怎麼樣?&rdquo孔子說:&ldquo菑水和渑水彙合一起,但辨味專家易牙能嘗辨出來。
&rdquo白公于是說:&ldquo這麼說來,人就根本不能和他們密謀了?&rdquo孔子說:&ldquo怎麼說不可以啊!那些能明白你說話意思的人就可以和他密謀呀!但話又說回來,那些能明白你說話意思的人,你不去和他說,他也會明白。
&rdquo争奪魚的人沒有不濕衣服的,追逐野獸的人沒有跑得慢的,他們并不是樂意這樣做,而是利欲之心驅動他們這樣做。
所以,最高妙的話是不說出來别人就已領悟,最好的行為是不做什麼卻能樣樣成功。
那些才智淺薄的人才會去争奪那些枝末小利(才會想到與人密謀這樣末流的事)。
白公就是不懂這其中的道理,所以導緻最後因事敗走投無路而自缢于浴室之地。
所以《老子》說:&ldquo言論有宗旨,行事有根據,因為人們無知頑鈍,所以也不理解我說的道理。
&rdquo這無知頑鈍的人說的就是白公啊。
惠施為魏惠王制定國家法令,制定出來後拿給德高望重的各位年長儒生征求意見,儒生們都稱贊法令制定得好,惠施于是将法令上呈給魏惠王,惠王十分高興,拿去給墨煎看。
墨煎說:&ldquo很好。
&rdquo惠王說:&ldquo既然法令制定得好,那麼就拿出去頒布實行了吧?&rdquo墨煎說:&ldquo不行。
&rdquo惠王說:&ldquo好卻不能頒布實行,這是為什麼?&rdquo墨煎說:&ldquo如今那些扛大木頭的人,前面的呼喊&lsquo嗨哎&rsquo,後面的也同聲應和。
這是人們在扛舉重物時為鼓勁而唱喊的歌聲。
現在難道沒有鄭國、衛國那樣的高亢激越的樂曲?有的,但就是不用它,這是因為它不如那種号子歌聲來得适用。
同樣,治理國家,在于禮法的實際内容和有效性,而不在于這法令的文辭修飾如何。
&rdquo所以《老子》說:&ldquo法令越詳明,盜賊就越多。
&rdquo說的就是這種情況。
田骈用道術遊說齊宣王,齊宣王回答說:&ldquo我所擁有的是齊國。
你向我說的道術難以消除當前齊國的禍患。
所以我倒希望聽到一些好的治政高見。
&rdquo田骈回答說:&ldquo我說的道術盡管不直接涉及政事,但可以運用到政事。
這就好比說樹林裡沒有成材的樹木,但它可以培育出好的樹木,供人們使用。
所以希望大王能仔細考察我說的話的旨意,能否從中領悟出些能治理齊國政事的道理來。
雖然我說的道術中沒有關于消除齊國禍患的内容,但是天地之間、六一合之内都可以用&lsquo道&rsquo來陶冶變化,那你齊國的政事又何足道呢?這就是老子說的&lsquo無狀之狀,無物之象&rsquo。
像你大王所說的隻不過是一個齊國,而我田骈所說的也不過是樹木的培育而已。
而實際上樹木比不上樹林,樹林比不上雨水,雨水比不上陰陽,陰陽比不上中和之氣,而中和之又怎麼比得上這&lsquo道&rsquo呢!&rdquo 白公勝取得楚國的政權後,不肯将府庫内的糧食和兵器分發給民衆。
七天以後,石乞進見白公勝說:&ldquo我們現在得到的是不義之财,又不肯将不義之财布施給民衆,我看禍害必定會降臨。
既然不肯布施給民衆,不如用火一燒了之,千萬别叫人家利用這些東西來害我們。
&rdquo白公勝不聽。
到了第九天,葉公子高從方城攻入楚都,立即将府庫裡的财物和兵器分發給民衆,依靠民衆的向心力攻打白公勝,等到第十九天就徹底打敗白公勝。
這國家本不該白公勝所有而白公勝卻想占有它,這可以說是最貪婪的了。
不能為他人着想和謀利益,又無能耐保住自我,這可以說是最愚蠢的了。
白公勝的吝啬,與枭鳥愛養其子最後被長大的枭子吃掉又有什麼不同呢?所以《老子》說:&ldquo執持盈滿,不如作罷;錘尖太細,難保長久。
&rdquo 趙簡子選中庶子無恤,即以後的趙襄子為繼承人,董阏于說:&ldquo無恤低賤,現在選立他為繼承人,這是為什麼呢?&rdquo趙簡子回答說:&ldquo無恤這個人,以後一定能為國家忍辱負重。
&rdquo後來有一次智伯與趙襄子一起飲酒,智伯趨着酒興向趙襄子頭上猛擊一掌,趙襄子手下的人請求殺了智伯,趙襄子卻說:&ldquo先君立我為繼承人時說我将會為國家社稷忍辱負重,卻未曾說過我好殺人啊!&rdquo過了十個月,智伯舉兵将趙襄子包圍在晉陽,趙襄子分兵出擊智伯軍,大敗智伯,并剖開智伯的頭顱作壺器。
所以《老子》說:&ldquo雖然知道什麼是剛強,但卻謹守柔弱。
甘心處于天下的低卑處。
&rdquo 齧缺向披衣問&ldquo道&rdquo,披衣說:&ldquo端正你的形體,集中專一你的視覺,這樣天然和氣将降臨。
斂藏你的智慧,端正你的思慮,神明就會留宿在你心中。
德将為你顯得更美,道将留居你身上。
你将純樸得像新生的牛犢,不探求所有事物的緣由。
&rdquo披衣的話還沒說完,齧缺還是像先前那樣顯得目光呆滞不言不語。
披衣唱着歌而離去,說:&ldquo形若槁骸,心如死灰;真實地知道了天道,不以智巧故作矜持;看上去混混沌沌毫無心機,不能與他謀議什麼,那是什麼樣的人啊!&rdquo所以《老子》說:&ldquo悟徹明白事理,能不使心機(智)摻雜其間嗎?&rdquo 趙襄子派兵攻打翟國獲勝,奪取了尤人和終人兩座城鎮,使者前來報告趙襄子,趙襄子正準備吃飯,聽後露出憂慮的神色。
他身邊的人看到後就說:&ldquo一個早上就攻下兩座城鎮,這是人們所高興的事。
現在您反而顯得憂愁,這是為什麼呢?&rdquo趙襄子回答說:&ldquo長一江一黃河發大水,也不過三天就退下去了;狂風暴雨,太陽當頭照,也都是片刻的現象。
現在我們趙氏的德行沒有積累多少,而這麼輕松奪取兩座城鎮,衰敗也大概會接踵而來了吧?&rdquo孔子知道此事後說:&ldquo趙氏将要昌盛了。
&rdquo取得勝利後反而憂慮、反思,這恰恰說明會進一步取勝和昌盛;而為了一點勝利就沾沾自喜則說明非但不會進一步取勝,還會導緻失敗。
取得勝利并不難,難的是如何保持勝利。
賢明的君主知道這個道理,所以能保持勝利,并将所締造的勝利果實傳給後代。
而曆史上的齊、楚、吳、趙四國都曾戰勝過諸侯,稱霸過天下,但最終都走向衰亡,這是因為四國君主都不懂如何保持勝利果實的道理。
隻有有&ldquo道&rdquo的君主才能保持勝利果實。
孔子的力氣大得能拉開城門的門栓,但他卻不願意以力大而著稱;墨子善于守禦攻城,這種技術連公輸般都不得不佩服,但是墨子就是不願意以善于用兵而出名。
所以,善于保持勝利的人,盡管處于強勢,但卻表現出柔弱,以防止物壯則老。
所以《老子》說:&ldquo道體虛空,但它的作用無窮無盡。
&rdquo 惠孟拜見宋康王,康王跺着腳、咳嗽着,大聲說:&ldquo我所喜歡的是勇猛有力的人,不喜歡那些講仁義的人。
你這位客人對此有何高見指教我?&rdquo惠孟回答說:&ldquo我這裡有一種道術,能夠讓你有這種功夫:再骁勇的人也刺不進你的身體,再有力的人也擊不倒你。
大王難道不想具有這種功夫嗎?&rdquo康王說:&ldquo好。
這種功夫我倒想聽你介紹介紹。
&rdquo惠孟于是接着說:&ldquo刺你而刺不進身體,擊打你而擊不倒你,但這還是使受刺擊的你感到是一種侮辱。
我這裡的一種道術,能夠讓你有這種本事:再骁勇的人不敢刺你,再有力的人不敢擊打你。
但不敢刺你,不敢擊打你,不等于他沒有這種想刺擊你的意圖。
所以,我這裡還有一種道術,能夠讓你有這種品行:使别人就根本沒有這種想傷害你的意圖。
但是沒有這種想傷害你的意圖,不等于說他就有一種愛護你、使你得利的心。
由此,我這裡再有一種道術,能夠使你有這種德行,即别人非但沒有傷害你的意圖,還無不欣喜愉悅地愛你,使你得利。
這種德行要遠遠超過勇武有力,在這四種情況中屬于最好的一種。
大王難道不想獲得這種德行嗎?&rdquo康王聽後說:&ldquo這正是我想獲得的。
&rdquo惠孟接下說:&ldquo孔子、墨子就是具有這種德行的人。
所以,他們盡管沒有任何領地但卻成為衆人敬仰的精神領袖,他們盡管沒有任何官職但卻能成為人們的主宰。
天下男男女女無不伸長脖子踮着腳跟仰望他們、并希望他們平安幸福。
今天你大王是一個大國的君主,如果你真有孔墨這樣的德行,那麼,全國範圍内的人、包括你自己,都能得到利益,這不比孔墨強多嗎?&rdquo聽了之後,宋康王無話可答。
惠孟出去之後,宋康王對身邊的人說:&ldquo這位客人很會說話,他的辯說使我十分佩服。
&rdquo所以《老子》說:&ldquo勇于柔弱就不會陷于死地。
&rdquo由此看來,大勇反而成了不勇了。
過去堯帝的輔佐大臣有九個人,舜帝的輔佐大臣有七個人,武王的輔佐大臣有五個人。
堯帝、舜帝和武王跟他們這些輔佐大臣相比,并不具有輔佐大臣那樣的本事,但卻能相當輕松地取得成功,這是因為堯、舜、武王都能善于充分利用各人的能力。
所以人和千裡馬賽跑是跑不過千裡馬的,但乘坐在由千裡馬拉的車子上,情況就不一樣了。
北方有一種獸,名叫&ldquo蹶&rdquo,前肢短如鼠腳,後腿卻長如兔,快步走就會叩倒,跑起來就會跌倒,常常為善走而不善覓食的蛩蛩駏骢采摘甘草,但反過來如&ldquo蹶&rdquo碰到禍害時,蛩蛩駏骢就會背着&ldquo蹶&rdquo逃跑。
這二種獸都以自己的長處能力來幫助、彌補對方的短處不足。
所以《老子》說:&ldquo那些硬代替工匠去砍木頭的人,很少有不自傷其手的。
&rdquo 薄疑拿着王道之術遊說衛嗣君,衛嗣君對他說:&ldquo我所擁有的隻是一個千乘小國,希望先生能拿治理小國的方法指導我。
&rdquo薄疑回答說:&ldquo大力士烏獲能舉起千斤重的東西,又何況這一斤重的東西呢?&rdquo杜赫拿着安邦天下的方法遊說周昭文君,周昭文君對杜赫說:&ldquo我隻希望學習安定周朝的具體方法。
&rdquo杜赫回答說:&ldquo如果你認為我說的安邦方法不管用,那麼沒有别的方法可以安定周朝了;如果你認為我說的安邦方法可行,那麼周朝就自然會安定。
這就是所謂的認為不能安邦的方法恰恰是可以安邦的。
&rdquo所以《老子》說:&ldquo用大道治理天下無所傷害&rdquo,&ldquo所以過多地計較稱譽不稱譽反而得不到稱譽&rdquo。
魯國的法律規定,魯國人中有給諸侯作臣妾的,可以将他們贖身為平民,所需的贖金可以由國家的金庫來支付。
子貢從别的諸侯國那裡贖回了作臣妾的本國人,但回來後推辭不受國庫的贖金。
孔子知道後說:&ldquo賜這樣做就不對了。
聖人做事情,能夠起到移風易俗的作用,他的行為所起的教化作用能夠影響到後世,并不是自以為品行高尚就行了。
如今我們魯國是富人少而窮人多,贖回了臣妾而拿國庫的贖金和獎金,自然會被人們看輕,認為是不廉潔。
但問題是,大家都贖回了臣妾後不接受贖金和獎金,以後誰還會去贖人呢?由此也可推知,魯國将不會再有從諸侯那裡贖回臣妾的人了。
&rdquo事情也正如孔子預料的那樣。
所以說孔子也可以算得上一個懂得事物變化發展的人了。
這就是《老子》說的:&ldquo能觀察細微的叫做&lsquo明&rsquo。
&rdquo魏武侯問李克:&ldquo吳國滅亡的原因是什麼?&rdquo李克回答說:&ldquo屢戰屢勝。
&rdquo武侯問:&ldquo屢戰屢勝,這是國家的福氣,吳國偏偏為此而滅亡,這又是什麼原因呢?&rdquo李克解釋說:&ldquo經常打仗,百姓必然感到疲憊不堪;而屢戰屢勝必然導緻君主驕傲;讓驕橫的君主去指揮役使疲憊的百姓,不亡國這樣的事情是很少見的。
君主驕傲就會放肆,放肆縱欲就會窮奢極欲;百姓疲憊就會産生怨恨,怨恨多了就會去動足腦筋謀求擺脫疲憊痛苦,以緻會用到謀反的手段。
這樣上下都将事物推向極端,吳國現在才滅亡已經算晚的了。
吳王夫差就是因為這個才敗在越王勾踐手下,自一殺身亡的。
所以《老子》說:&ldquo功成名就,引身告退,這才符合天之道。
&rdquo 甯戚想向齊桓公謀求官職,以便能施展自己的才能,但是窮困得沒有辦法去齊國見桓公,于是給去齊國經商的商人趕運貨車,晚上停宿在齊國都城外。
這時,齊桓公去郊外迎接客人,打開城門後,随從讓甯戚趕的那輛車回避到一邊去;桓公一行人所舉的火把将四周照得如同白晝,而随從的人又很多。
在車旁給牛喂草料的甯戚看了後,悲從心中起,于是敲擊着牛角唱起悲凄激越的歌曲,桓公聽到這突如其來的悲曲,情不自禁地拍着仆人的手說:&ldquo奇妙,那唱歌的人一定是位不尋常的人。
&rdquo于是命令随從的車将甯戚載返回去。
到了朝廷,随從人員就甯戚的事請示桓公。
桓公賜給甯戚衣裳和帽子,并接見了他。
甯戚拿治理天下的道理遊說桓公,桓公聽了後大喜,打算任用甯戚。
大臣們紛紛規勸:&ldquo這位客人是衛國人,衛國離我們齊國不遠,君王你不如派人到衛國去查訪一下,如查訪的結果說明甯戚是位賢者,再任用他不遲。
&rdquo桓公說:&ldquo不妥。
去查訪他隻不過擔心他有什麼小毛病而已;而因人家的小毛病卻忽視人家的大優點,這正是賢明君主失去天下士人的原因。
&rdquo大凡聽一個人說話,必定會産生某些心理反應;如與人談話一次後,便不再去深究其人的底細,這正說明這人的言談投合聽者的心意,産生了強烈的共鳴。
再說,人無完人,隻要經過權衡認為說話者的長處能發揚就行。
在這件事上,桓公做對了,因此他果真得了一位人才。
所以《老子》說:&ldquo天大、地大、道大、王亦大。
宇宙間的四大,而王居其中之一。
&rdquo這是說君王應像天地大道那樣包容一切。
大王亶父住在邠的時候,翟國人經常來侵擾。
于是大王亶父拿着皮革、布帛和珍珠玉石贈送給翟國人以求和好太平,但翟人不肯接受,說他們要的是地盤而不在乎财物。
大王亶父向百姓解釋說:&ldquo和人家的兄長一起生活而殺死他的弟弟,和人家的父親一起生活而殺害他的兒子,這樣的事情我是做不出的。
大家都好好地在這個地方生活下去吧!當我的臣民和當翟國人的臣民有什麼不同呢?況且我聽說了,不能因貪得養生之物而傷害性命。
&rdquo于是大王亶父拄着手杖離開了邠地,百姓們成群結隊地跟随着他離去,後來在岐山下建立了周朝。
大王亶父可稱得上保重生命的人。
即使富貴,也不因财物而傷害自身;即使貧賤,也不因為貪利而拖累形體。
現在有人從祖先那裡接受了爵祿,就生怕會喪失,而對來之不易的生命卻輕易地抛棄,這難道不糊塗嗎?所以《老子》說:&ldquo看重自身而為天下人,有這種美德的人可以将天下托付給他;愛惜自身而為天下人,有這樣美德的人可以将天下寄托給他。
&rdquo 中山公子魏牟對詹何說:&ldquo我雖身處江湖過着隐居避世的生活,但心中還是老惦記着朝政,我該如何辦才好呢?&rdquo詹何回答說:&ldquo就珍惜生命吧!能珍惜生命也就能輕視利欲。
&rdquo中山公子魏牟又說:&ldquo我雖然知道這個重生輕利的道理,但還是無法戰勝這名利的欲念。
&rdquo詹何回答說:&ldquo你不能自制欲念,那麼就聽其自然、順随它。
聽其自然、順随它,你的精神就不會出毛病。
反過來,你既不能自制欲念,又要勉強壓制不願順随,這才會受到雙重損傷;如受到這雙重損傷的人就不會長壽。
&rdquo所以《老子》說:&ldquo知道保持平和純厚之氣的道理叫做&lsquo常&rsquo,懂得這種&lsquo常&rsquo的稱為&lsquo明智&rsquo。
縱欲貪生就會有災殃,欲念支配淳和之氣就會逞強。
&rdquo因此,運用涵蓄着的&ldquo光&rdquo,返複到觀察細微的&ldquo明&rdquo。
楚莊王問詹何:&ldquo怎樣才能治理國家?&rdquo詹何回答說:&ldquo我隻明白修養自身,而不知道怎樣治理國家。
&rdquo楚莊王又說:&ldquo我現在能夠登位為君執掌朝政,希望學習一些持守國家的方法。
&rdquo詹何于是接着說:&ldquo我還沒有聽說過自身修養得很好而國家卻亂哄哄的事例呢!我還同樣沒有聽說過自身不修養而國家治理得很好的事例呢!所以治國之本在于治身養性,我不敢以一些枝末的内容來回答您。
&rdquo楚莊王聽後說:&ldquo說得好。
&rdquo所以《老子》說:&ldquo修養好自身,他的&lsquo德&rsquo就會純真。
&rdquo 齊桓公正在堂上讀書,一位做車輪的工匠在堂下砍削車輪,他放下手中的椎子和鑿子,問齊桓公:&ldquo君王您正在讀的是什麼書?&rdquo桓公說:&ldquo是聖人的書。
&rdquo這位叫輪扁的工匠又問:&ldquo這位聖人還活着?&rdquo桓公回答說:&ldquo已經死了。
&rdquo輪扁馬上說:&ldquo那您讀的隻能是聖人的糟粕了。
&rdquo桓公聽了,一下變了臉色,怒道:&ldquo我讀聖賢書,你這工匠憑什麼譏笑我?你說出理由來也就罷了,如說不出理由來,就處死你。
&rdquo輪扁不慌不忙地說:&ldquo好的,我說出道理來。
我試試拿我做車輪的體會來說說這其中的道理:如果榫頭大,榫眼開小了,就會澀滞安不進去;如果榫眼開大了,榫頭做小了,太松滑動不牢。
不松不緊,得心應手,達到神妙境界的技術,我無法傳授給我的兒子,而我的兒子也無法從我這裡學到這技術;所以我盡管年逾古稀、年老無力,但還得親自做車輪。
由此可見,聖人的話中如果有高深神妙的一精一華,但由于不能言傳,所以也必定會随着聖人死去而帶走,而隻有那些可以言傳的糟粕留下來。
&rdquo所以《老子》說:&ldquo可以用言詞表達的&lsquo道&rsquo并非常&lsquo道’可以用文字叙述的&lsquo名&rsquo并非常&lsquo名&rsquo。
&rdquo 從前,司城子罕輔佐宋君,一次他對宋君說:&
誰曉得生成有形物體的是無形的&lsquo道&rsquo?&rdquo所以《老子》說:&ldquo天下人都知&lsquo善&rsquo之所以&lsquo善&rsquo時,也就會顯出不&lsquo善&rsquo來。
&rdquo所以說&ldquo智者不言,言者不智&rdquo。
白公問孔子:&ldquo人可以密謀嗎?&rdquo孔子不回答。
白公又問:&ldquo假若像石頭一樣扔到水裡,怎麼樣?&rdquo孔子說:&ldquo吳越地區善于潛水的人可以把它撈起來。
&rdquo白公又說:&ldquo假若像水一樣潑入水中,怎麼樣?&rdquo孔子說:&ldquo菑水和渑水彙合一起,但辨味專家易牙能嘗辨出來。
&rdquo白公于是說:&ldquo這麼說來,人就根本不能和他們密謀了?&rdquo孔子說:&ldquo怎麼說不可以啊!那些能明白你說話意思的人就可以和他密謀呀!但話又說回來,那些能明白你說話意思的人,你不去和他說,他也會明白。
&rdquo争奪魚的人沒有不濕衣服的,追逐野獸的人沒有跑得慢的,他們并不是樂意這樣做,而是利欲之心驅動他們這樣做。
所以,最高妙的話是不說出來别人就已領悟,最好的行為是不做什麼卻能樣樣成功。
那些才智淺薄的人才會去争奪那些枝末小利(才會想到與人密謀這樣末流的事)。
白公就是不懂這其中的道理,所以導緻最後因事敗走投無路而自缢于浴室之地。
所以《老子》說:&ldquo言論有宗旨,行事有根據,因為人們無知頑鈍,所以也不理解我說的道理。
&rdquo這無知頑鈍的人說的就是白公啊。
惠施為魏惠王制定國家法令,制定出來後拿給德高望重的各位年長儒生征求意見,儒生們都稱贊法令制定得好,惠施于是将法令上呈給魏惠王,惠王十分高興,拿去給墨煎看。
墨煎說:&ldquo很好。
&rdquo惠王說:&ldquo既然法令制定得好,那麼就拿出去頒布實行了吧?&rdquo墨煎說:&ldquo不行。
&rdquo惠王說:&ldquo好卻不能頒布實行,這是為什麼?&rdquo墨煎說:&ldquo如今那些扛大木頭的人,前面的呼喊&lsquo嗨哎&rsquo,後面的也同聲應和。
這是人們在扛舉重物時為鼓勁而唱喊的歌聲。
現在難道沒有鄭國、衛國那樣的高亢激越的樂曲?有的,但就是不用它,這是因為它不如那種号子歌聲來得适用。
同樣,治理國家,在于禮法的實際内容和有效性,而不在于這法令的文辭修飾如何。
&rdquo所以《老子》說:&ldquo法令越詳明,盜賊就越多。
&rdquo說的就是這種情況。
田骈用道術遊說齊宣王,齊宣王回答說:&ldquo我所擁有的是齊國。
你向我說的道術難以消除當前齊國的禍患。
所以我倒希望聽到一些好的治政高見。
&rdquo田骈回答說:&ldquo我說的道術盡管不直接涉及政事,但可以運用到政事。
這就好比說樹林裡沒有成材的樹木,但它可以培育出好的樹木,供人們使用。
所以希望大王能仔細考察我說的話的旨意,能否從中領悟出些能治理齊國政事的道理來。
雖然我說的道術中沒有關于消除齊國禍患的内容,但是天地之間、六一合之内都可以用&lsquo道&rsquo來陶冶變化,那你齊國的政事又何足道呢?這就是老子說的&lsquo無狀之狀,無物之象&rsquo。
像你大王所說的隻不過是一個齊國,而我田骈所說的也不過是樹木的培育而已。
而實際上樹木比不上樹林,樹林比不上雨水,雨水比不上陰陽,陰陽比不上中和之氣,而中和之又怎麼比得上這&lsquo道&rsquo呢!&rdquo 白公勝取得楚國的政權後,不肯将府庫内的糧食和兵器分發給民衆。
七天以後,石乞進見白公勝說:&ldquo我們現在得到的是不義之财,又不肯将不義之财布施給民衆,我看禍害必定會降臨。
既然不肯布施給民衆,不如用火一燒了之,千萬别叫人家利用這些東西來害我們。
&rdquo白公勝不聽。
到了第九天,葉公子高從方城攻入楚都,立即将府庫裡的财物和兵器分發給民衆,依靠民衆的向心力攻打白公勝,等到第十九天就徹底打敗白公勝。
這國家本不該白公勝所有而白公勝卻想占有它,這可以說是最貪婪的了。
不能為他人着想和謀利益,又無能耐保住自我,這可以說是最愚蠢的了。
白公勝的吝啬,與枭鳥愛養其子最後被長大的枭子吃掉又有什麼不同呢?所以《老子》說:&ldquo執持盈滿,不如作罷;錘尖太細,難保長久。
&rdquo 趙簡子選中庶子無恤,即以後的趙襄子為繼承人,董阏于說:&ldquo無恤低賤,現在選立他為繼承人,這是為什麼呢?&rdquo趙簡子回答說:&ldquo無恤這個人,以後一定能為國家忍辱負重。
&rdquo後來有一次智伯與趙襄子一起飲酒,智伯趨着酒興向趙襄子頭上猛擊一掌,趙襄子手下的人請求殺了智伯,趙襄子卻說:&ldquo先君立我為繼承人時說我将會為國家社稷忍辱負重,卻未曾說過我好殺人啊!&rdquo過了十個月,智伯舉兵将趙襄子包圍在晉陽,趙襄子分兵出擊智伯軍,大敗智伯,并剖開智伯的頭顱作壺器。
所以《老子》說:&ldquo雖然知道什麼是剛強,但卻謹守柔弱。
甘心處于天下的低卑處。
&rdquo 齧缺向披衣問&ldquo道&rdquo,披衣說:&ldquo端正你的形體,集中專一你的視覺,這樣天然和氣将降臨。
斂藏你的智慧,端正你的思慮,神明就會留宿在你心中。
德将為你顯得更美,道将留居你身上。
你将純樸得像新生的牛犢,不探求所有事物的緣由。
&rdquo披衣的話還沒說完,齧缺還是像先前那樣顯得目光呆滞不言不語。
披衣唱着歌而離去,說:&ldquo形若槁骸,心如死灰;真實地知道了天道,不以智巧故作矜持;看上去混混沌沌毫無心機,不能與他謀議什麼,那是什麼樣的人啊!&rdquo所以《老子》說:&ldquo悟徹明白事理,能不使心機(智)摻雜其間嗎?&rdquo 趙襄子派兵攻打翟國獲勝,奪取了尤人和終人兩座城鎮,使者前來報告趙襄子,趙襄子正準備吃飯,聽後露出憂慮的神色。
他身邊的人看到後就說:&ldquo一個早上就攻下兩座城鎮,這是人們所高興的事。
現在您反而顯得憂愁,這是為什麼呢?&rdquo趙襄子回答說:&ldquo長一江一黃河發大水,也不過三天就退下去了;狂風暴雨,太陽當頭照,也都是片刻的現象。
現在我們趙氏的德行沒有積累多少,而這麼輕松奪取兩座城鎮,衰敗也大概會接踵而來了吧?&rdquo孔子知道此事後說:&ldquo趙氏将要昌盛了。
&rdquo取得勝利後反而憂慮、反思,這恰恰說明會進一步取勝和昌盛;而為了一點勝利就沾沾自喜則說明非但不會進一步取勝,還會導緻失敗。
取得勝利并不難,難的是如何保持勝利。
賢明的君主知道這個道理,所以能保持勝利,并将所締造的勝利果實傳給後代。
而曆史上的齊、楚、吳、趙四國都曾戰勝過諸侯,稱霸過天下,但最終都走向衰亡,這是因為四國君主都不懂如何保持勝利果實的道理。
隻有有&ldquo道&rdquo的君主才能保持勝利果實。
孔子的力氣大得能拉開城門的門栓,但他卻不願意以力大而著稱;墨子善于守禦攻城,這種技術連公輸般都不得不佩服,但是墨子就是不願意以善于用兵而出名。
所以,善于保持勝利的人,盡管處于強勢,但卻表現出柔弱,以防止物壯則老。
所以《老子》說:&ldquo道體虛空,但它的作用無窮無盡。
&rdquo 惠孟拜見宋康王,康王跺着腳、咳嗽着,大聲說:&ldquo我所喜歡的是勇猛有力的人,不喜歡那些講仁義的人。
你這位客人對此有何高見指教我?&rdquo惠孟回答說:&ldquo我這裡有一種道術,能夠讓你有這種功夫:再骁勇的人也刺不進你的身體,再有力的人也擊不倒你。
大王難道不想具有這種功夫嗎?&rdquo康王說:&ldquo好。
這種功夫我倒想聽你介紹介紹。
&rdquo惠孟于是接着說:&ldquo刺你而刺不進身體,擊打你而擊不倒你,但這還是使受刺擊的你感到是一種侮辱。
我這裡的一種道術,能夠讓你有這種本事:再骁勇的人不敢刺你,再有力的人不敢擊打你。
但不敢刺你,不敢擊打你,不等于他沒有這種想刺擊你的意圖。
所以,我這裡還有一種道術,能夠讓你有這種品行:使别人就根本沒有這種想傷害你的意圖。
但是沒有這種想傷害你的意圖,不等于說他就有一種愛護你、使你得利的心。
由此,我這裡再有一種道術,能夠使你有這種德行,即别人非但沒有傷害你的意圖,還無不欣喜愉悅地愛你,使你得利。
這種德行要遠遠超過勇武有力,在這四種情況中屬于最好的一種。
大王難道不想獲得這種德行嗎?&rdquo康王聽後說:&ldquo這正是我想獲得的。
&rdquo惠孟接下說:&ldquo孔子、墨子就是具有這種德行的人。
所以,他們盡管沒有任何領地但卻成為衆人敬仰的精神領袖,他們盡管沒有任何官職但卻能成為人們的主宰。
天下男男女女無不伸長脖子踮着腳跟仰望他們、并希望他們平安幸福。
今天你大王是一個大國的君主,如果你真有孔墨這樣的德行,那麼,全國範圍内的人、包括你自己,都能得到利益,這不比孔墨強多嗎?&rdquo聽了之後,宋康王無話可答。
惠孟出去之後,宋康王對身邊的人說:&ldquo這位客人很會說話,他的辯說使我十分佩服。
&rdquo所以《老子》說:&ldquo勇于柔弱就不會陷于死地。
&rdquo由此看來,大勇反而成了不勇了。
過去堯帝的輔佐大臣有九個人,舜帝的輔佐大臣有七個人,武王的輔佐大臣有五個人。
堯帝、舜帝和武王跟他們這些輔佐大臣相比,并不具有輔佐大臣那樣的本事,但卻能相當輕松地取得成功,這是因為堯、舜、武王都能善于充分利用各人的能力。
所以人和千裡馬賽跑是跑不過千裡馬的,但乘坐在由千裡馬拉的車子上,情況就不一樣了。
北方有一種獸,名叫&ldquo蹶&rdquo,前肢短如鼠腳,後腿卻長如兔,快步走就會叩倒,跑起來就會跌倒,常常為善走而不善覓食的蛩蛩駏骢采摘甘草,但反過來如&ldquo蹶&rdquo碰到禍害時,蛩蛩駏骢就會背着&ldquo蹶&rdquo逃跑。
這二種獸都以自己的長處能力來幫助、彌補對方的短處不足。
所以《老子》說:&ldquo那些硬代替工匠去砍木頭的人,很少有不自傷其手的。
&rdquo 薄疑拿着王道之術遊說衛嗣君,衛嗣君對他說:&ldquo我所擁有的隻是一個千乘小國,希望先生能拿治理小國的方法指導我。
&rdquo薄疑回答說:&ldquo大力士烏獲能舉起千斤重的東西,又何況這一斤重的東西呢?&rdquo杜赫拿着安邦天下的方法遊說周昭文君,周昭文君對杜赫說:&ldquo我隻希望學習安定周朝的具體方法。
&rdquo杜赫回答說:&ldquo如果你認為我說的安邦方法不管用,那麼沒有别的方法可以安定周朝了;如果你認為我說的安邦方法可行,那麼周朝就自然會安定。
這就是所謂的認為不能安邦的方法恰恰是可以安邦的。
&rdquo所以《老子》說:&ldquo用大道治理天下無所傷害&rdquo,&ldquo所以過多地計較稱譽不稱譽反而得不到稱譽&rdquo。
魯國的法律規定,魯國人中有給諸侯作臣妾的,可以将他們贖身為平民,所需的贖金可以由國家的金庫來支付。
子貢從别的諸侯國那裡贖回了作臣妾的本國人,但回來後推辭不受國庫的贖金。
孔子知道後說:&ldquo賜這樣做就不對了。
聖人做事情,能夠起到移風易俗的作用,他的行為所起的教化作用能夠影響到後世,并不是自以為品行高尚就行了。
如今我們魯國是富人少而窮人多,贖回了臣妾而拿國庫的贖金和獎金,自然會被人們看輕,認為是不廉潔。
但問題是,大家都贖回了臣妾後不接受贖金和獎金,以後誰還會去贖人呢?由此也可推知,魯國将不會再有從諸侯那裡贖回臣妾的人了。
&rdquo事情也正如孔子預料的那樣。
所以說孔子也可以算得上一個懂得事物變化發展的人了。
這就是《老子》說的:&ldquo能觀察細微的叫做&lsquo明&rsquo。
&rdquo魏武侯問李克:&ldquo吳國滅亡的原因是什麼?&rdquo李克回答說:&ldquo屢戰屢勝。
&rdquo武侯問:&ldquo屢戰屢勝,這是國家的福氣,吳國偏偏為此而滅亡,這又是什麼原因呢?&rdquo李克解釋說:&ldquo經常打仗,百姓必然感到疲憊不堪;而屢戰屢勝必然導緻君主驕傲;讓驕橫的君主去指揮役使疲憊的百姓,不亡國這樣的事情是很少見的。
君主驕傲就會放肆,放肆縱欲就會窮奢極欲;百姓疲憊就會産生怨恨,怨恨多了就會去動足腦筋謀求擺脫疲憊痛苦,以緻會用到謀反的手段。
這樣上下都将事物推向極端,吳國現在才滅亡已經算晚的了。
吳王夫差就是因為這個才敗在越王勾踐手下,自一殺身亡的。
所以《老子》說:&ldquo功成名就,引身告退,這才符合天之道。
&rdquo 甯戚想向齊桓公謀求官職,以便能施展自己的才能,但是窮困得沒有辦法去齊國見桓公,于是給去齊國經商的商人趕運貨車,晚上停宿在齊國都城外。
這時,齊桓公去郊外迎接客人,打開城門後,随從讓甯戚趕的那輛車回避到一邊去;桓公一行人所舉的火把将四周照得如同白晝,而随從的人又很多。
在車旁給牛喂草料的甯戚看了後,悲從心中起,于是敲擊着牛角唱起悲凄激越的歌曲,桓公聽到這突如其來的悲曲,情不自禁地拍着仆人的手說:&ldquo奇妙,那唱歌的人一定是位不尋常的人。
&rdquo于是命令随從的車将甯戚載返回去。
到了朝廷,随從人員就甯戚的事請示桓公。
桓公賜給甯戚衣裳和帽子,并接見了他。
甯戚拿治理天下的道理遊說桓公,桓公聽了後大喜,打算任用甯戚。
大臣們紛紛規勸:&ldquo這位客人是衛國人,衛國離我們齊國不遠,君王你不如派人到衛國去查訪一下,如查訪的結果說明甯戚是位賢者,再任用他不遲。
&rdquo桓公說:&ldquo不妥。
去查訪他隻不過擔心他有什麼小毛病而已;而因人家的小毛病卻忽視人家的大優點,這正是賢明君主失去天下士人的原因。
&rdquo大凡聽一個人說話,必定會産生某些心理反應;如與人談話一次後,便不再去深究其人的底細,這正說明這人的言談投合聽者的心意,産生了強烈的共鳴。
再說,人無完人,隻要經過權衡認為說話者的長處能發揚就行。
在這件事上,桓公做對了,因此他果真得了一位人才。
所以《老子》說:&ldquo天大、地大、道大、王亦大。
宇宙間的四大,而王居其中之一。
&rdquo這是說君王應像天地大道那樣包容一切。
大王亶父住在邠的時候,翟國人經常來侵擾。
于是大王亶父拿着皮革、布帛和珍珠玉石贈送給翟國人以求和好太平,但翟人不肯接受,說他們要的是地盤而不在乎财物。
大王亶父向百姓解釋說:&ldquo和人家的兄長一起生活而殺死他的弟弟,和人家的父親一起生活而殺害他的兒子,這樣的事情我是做不出的。
大家都好好地在這個地方生活下去吧!當我的臣民和當翟國人的臣民有什麼不同呢?況且我聽說了,不能因貪得養生之物而傷害性命。
&rdquo于是大王亶父拄着手杖離開了邠地,百姓們成群結隊地跟随着他離去,後來在岐山下建立了周朝。
大王亶父可稱得上保重生命的人。
即使富貴,也不因财物而傷害自身;即使貧賤,也不因為貪利而拖累形體。
現在有人從祖先那裡接受了爵祿,就生怕會喪失,而對來之不易的生命卻輕易地抛棄,這難道不糊塗嗎?所以《老子》說:&ldquo看重自身而為天下人,有這種美德的人可以将天下托付給他;愛惜自身而為天下人,有這樣美德的人可以将天下寄托給他。
&rdquo 中山公子魏牟對詹何說:&ldquo我雖身處江湖過着隐居避世的生活,但心中還是老惦記着朝政,我該如何辦才好呢?&rdquo詹何回答說:&ldquo就珍惜生命吧!能珍惜生命也就能輕視利欲。
&rdquo中山公子魏牟又說:&ldquo我雖然知道這個重生輕利的道理,但還是無法戰勝這名利的欲念。
&rdquo詹何回答說:&ldquo你不能自制欲念,那麼就聽其自然、順随它。
聽其自然、順随它,你的精神就不會出毛病。
反過來,你既不能自制欲念,又要勉強壓制不願順随,這才會受到雙重損傷;如受到這雙重損傷的人就不會長壽。
&rdquo所以《老子》說:&ldquo知道保持平和純厚之氣的道理叫做&lsquo常&rsquo,懂得這種&lsquo常&rsquo的稱為&lsquo明智&rsquo。
縱欲貪生就會有災殃,欲念支配淳和之氣就會逞強。
&rdquo因此,運用涵蓄着的&ldquo光&rdquo,返複到觀察細微的&ldquo明&rdquo。
楚莊王問詹何:&ldquo怎樣才能治理國家?&rdquo詹何回答說:&ldquo我隻明白修養自身,而不知道怎樣治理國家。
&rdquo楚莊王又說:&ldquo我現在能夠登位為君執掌朝政,希望學習一些持守國家的方法。
&rdquo詹何于是接着說:&ldquo我還沒有聽說過自身修養得很好而國家卻亂哄哄的事例呢!我還同樣沒有聽說過自身不修養而國家治理得很好的事例呢!所以治國之本在于治身養性,我不敢以一些枝末的内容來回答您。
&rdquo楚莊王聽後說:&ldquo說得好。
&rdquo所以《老子》說:&ldquo修養好自身,他的&lsquo德&rsquo就會純真。
&rdquo 齊桓公正在堂上讀書,一位做車輪的工匠在堂下砍削車輪,他放下手中的椎子和鑿子,問齊桓公:&ldquo君王您正在讀的是什麼書?&rdquo桓公說:&ldquo是聖人的書。
&rdquo這位叫輪扁的工匠又問:&ldquo這位聖人還活着?&rdquo桓公回答說:&ldquo已經死了。
&rdquo輪扁馬上說:&ldquo那您讀的隻能是聖人的糟粕了。
&rdquo桓公聽了,一下變了臉色,怒道:&ldquo我讀聖賢書,你這工匠憑什麼譏笑我?你說出理由來也就罷了,如說不出理由來,就處死你。
&rdquo輪扁不慌不忙地說:&ldquo好的,我說出道理來。
我試試拿我做車輪的體會來說說這其中的道理:如果榫頭大,榫眼開小了,就會澀滞安不進去;如果榫眼開大了,榫頭做小了,太松滑動不牢。
不松不緊,得心應手,達到神妙境界的技術,我無法傳授給我的兒子,而我的兒子也無法從我這裡學到這技術;所以我盡管年逾古稀、年老無力,但還得親自做車輪。
由此可見,聖人的話中如果有高深神妙的一精一華,但由于不能言傳,所以也必定會随着聖人死去而帶走,而隻有那些可以言傳的糟粕留下來。
&rdquo所以《老子》說:&ldquo可以用言詞表達的&lsquo道&rsquo并非常&lsquo道’可以用文字叙述的&lsquo名&rsquo并非常&lsquo名&rsquo。
&rdquo 從前,司城子罕輔佐宋君,一次他對宋君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