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卷十二 道應訓
關燈
小
中
大
之籍。
&rdquo後數日,往說燕王,至于河上,而航在一記,使善呼者呼之,一呼而航來。
故曰聖人之處世,不逆有伎能之士。
故老子曰,&ldquo人無棄人,物無棄物,是謂襲明。
&rdquo 子發功蔡,逾之。
宣王郊迎,列田百頃而封之執圭。
子發辭不受,曰:&ldquo治國立政,諸侯入賓,此群之德也。
發号施令,師未合而敵遁,此将軍之威也。
兵陳戰而勝敵者,此庶民之力也。
夫乘民之功勞而取其爵祿者,非仁義之道也。
&rdquo故辭而弗受,故老子曰:&ldquo功成而不居,夫惟不居,是以不去。
&rdquo 晉文公伐原,與大夫期三日,三日而原不降,文公令去之。
軍吏曰:&ldquo原不過一二日将降矣。
&rdquo君曰:&ldquo吾不知原三日而不可得下也,以與大夫期。
盡而不罷,失信得原,吾弗為也。
&rdquo原人聞之曰:&ldquo有君若此,可弗降也?&rdquo遂降,一溫一人聞,亦請降。
故老子曰:&ldquo窈兮冥兮,其中有一精一。
其一精一甚真,其中有信&rdquo。
故&ldquo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
&rdquo 公儀休相魯,而嗜魚。
一國獻魚,公儀子弗受。
其弟子谏曰:&ldquo夫子嗜魚,弗受何也?&rdquo答曰:&ldquo夫唯嗜魚,故弗受。
&rdquo夫受魚而免于相,雖嗜魚,不能自給魚;毋受魚而不免于相,則能長自給魚;此明于為人為己者也。
故老子曰:&ldquo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rdquo一曰:&ldquo知足不辱。
&rdquo 狐丘丈人謂孫叔敖曰:&ldquo人有三怨,子知之乎?&rdquo孫叔敖曰:&ldquo何謂也?&rdquo對曰:&ldquo爵高者士妒之,官大者主惡之,祿厚者怨處之。
&rdquo孫叔敖曰:&ldquo吾爵益高,吾志益下;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祿益厚,吾施益博。
是以免三怨,可乎?&rdquo故老子曰:&ldquo貴必以賤為本,高必以下為基。
&rdquo 大司馬捶鈞者年八十矣,而不失鈎芒。
大司馬曰:&ldquo子巧耶?有道邪?&rdquo曰:&ldquo臣有守也。
臣年二十好捶鈎,于物無視也,非鈎無察也。
&rdquo是以用之者必假于弗用也,而以長得其用,而況持無不用者乎,物孰不濟焉?故老子曰:&ldquo從事于道者,同于道。
&rdquo 文王砥德修政,三年而天下二垂歸之,纣聞而患之曰:&ldquo餘夙興夜寐,與之競行,則苦心勞形。
縱而置之,恐伐餘一人。
&rdquo崇侯虎曰:&ldquo周伯昌行仁義而善謀,太子發勇敢而不疑,中子旦恭儉而知時;若與之從,則不堪其殃,縱而赦之,身必危亡。
冠雖弊,必加于頭,及未成,請圖之!&rdquo屈商乃拘文王于羑裡。
于是散宜生乃以千金求天下之珍怪,得驺虞雞斯之乘,玄玉百工,大貝百朋,玄豹黃黑、青豻、白虎文皮千合,以獻于纣,因費仲而通。
纣見而說之,乃免其身,殺牛而賜之。
文王歸,乃為玉一門,築靈台,相女童,擊鐘鼓,以待纣之失也。
纣聞之曰:&ldquo周伯昌改道易行,吾無憂矣!&rdquo乃為炮烙,剖比幹,剔孕婦,殺谏者。
文王乃遂其謀。
故老子曰:&ldquo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
&rdquo 成王問政于尹佚曰:&ldquo吾何德之行,而民親其上?&rdquo對曰:&ldquo使之時,而敬順之。
&rdquo王曰:&ldquo其度安在?&rdquo曰:&ldquo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rdquo王曰:&ldquo懼哉,王人乎!&rdquo尹扶曰:&ldquo天地之間,四海之内,善之則吾畜也,不善則吾雠也。
昔夏商之臣,反雠桀纣而臣湯武;宿沙之民,皆自攻其君而歸神農,此世之所明知也,如何其無懼也?&rdquo故者子曰:&ldquo人之所畏,不可不畏也。
&rdquo 跖之徒問跖曰:&ldquo盜亦有道乎?&rdquo跖曰:&ldquo奚适其道也!夫意而中藏者,聖也;入先者,勇也;出後者,義也;分均者,仁也;知可否者,智也。
五者不備而能成大盜者,天下無之。
&rdquo由此觀之,盜賊之心,必托聖人之道而後可行。
故老子曰:&ldquo絕聖棄智,民利百倍。
&rdquo 楚将子發好求技道之士。
楚有善為偷者往見曰:&ldquo聞君求技道之士。
臣偷也,願以技赍一卒。
&rdquo子發聞之,衣不給帶,冠不暇正,出見而禮之。
左右谏曰:&ldquo偷者,天下之盜也,何為之禮?&rdquo君曰:&ldquo此非左右之所得與。
&rdquo後無幾何,齊興兵伐楚,子發将師以當之。
兵三卻。
楚賢良大夫皆盡其計而悉其誠,齊師愈強。
于是市偷進請曰:&ldquo臣有薄技,願為君行之。
&rdquo子發曰:&ldquo諾。
&rdquo不問其辭而遣之。
偷則夜解齊将軍之帱帳而獻之。
子發因使人歸之,曰:&ldquo卒有出薪者,得将軍之帷,使歸之于執事。
&rdquo明又複往取其枕,子發又使人歸之。
明日又複往取其簪,子發又使人歸之。
齊師聞之,大駭,将軍與軍吏謀曰:&ldquo今日不去,楚君恐取吾頭。
&rdquo乃還師而去,故曰無細而能薄,在人君用之耳。
故老子曰:&ldquo不善人,善人之資也。
&rdquo 顔回謂仲尼曰:&ldquo回益矣。
&rdquo仲尼曰:&ldquo何謂也?&rdquo曰:&ldquo回忘禮樂矣。
&rdquo仲尼曰:&ldquo可矣,猶未也。
&rdquo異日複見,曰:&ldquo回益矣。
&rdquo仲尼曰:&ldquo何謂也?&rdquo曰:&ldquo回忘仁義矣。
&rdquo仲尼曰:&ldquo可矣,猶未也。
&rdquo異日複見,曰:&ldquo回坐忘矣。
&rdquo仲尼遽然曰:&ldquo何謂坐忘?&rdquo顔回曰:&ldquo隳支體。
黜聰明,離形去知,洞于化通,是謂坐忘。
&rdquo仲尼曰:&ldquo洞則無善也,化則無常矣。
而夫子薦賢,丘請從之後。
&rdquo故老子曰:&ldquo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至柔,能如嬰幾乎?&rdquo 秦穆公興師,将以襲鄭,蹇叔曰:&ldquo不可。
臣聞襲國者,以車不過百裡,以人不過三十裡,為其謀未及發洩也,甲兵未及銳弊也,糧食未及乏絕也,人民未及罷病也。
皆以其氣之高與其力之盛至,是以犯敵能威,今行數千裡,又數絕諸侯之地以襲國,臣不知其可也。
君重圖之!&rdquo穆公不聽。
蹇叔送師,衰绖而哭之。
師遂行,過周而東,鄭賈人弦高矯鄭伯之命,以十二牛勞秦師而賓之。
三帥乃懼而謀曰:&ldquo吾行數千裡以襲人,未至而人已知之,其備必先成,不可襲也。
&rdquo還師而去。
當此之時,晉文公适薨,未葬,先轸言于襄公曰:&ldquo昔吾先君與穆公一交一,天下莫不聞,諸侯莫不知。
今吾君薨未葬,而不吊吾喪,而不假道,是死吾君而弱吾孤也,請擊之!&rdquo襄公許諾,先轸舉兵而與秦師遇于殽,大破之,擒其三帥以歸。
穆公聞之,素服臨廟以說于衆。
故老子曰:&ldquo知而不知,尚矣;不知而知,病也。
&rdquo 齊王後死,王欲置後而未定,使群臣議。
薛公欲中王之意,因獻十珥而美其一。
旦日,因問美珥之所在,因勸立以為王後。
齊王大說,遂尊重薛公。
故人主之意欲見于外,則為人臣之所制。
故老子曰:&ldquo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
&rdquo 盧敖遊乎北海,經乎太陰,入乎玄阙,至于蒙谷之上。
見一士焉,深目而玄鬓,淚注而鸢肩,豐上而殺下,軒軒然方迎風而舞,顧見盧敖,慢然下其臂,遯逃乎碑。
盧敖就而視之,方倦龜殼而食蛤梨。
盧敖與之語曰:&ldquo唯敖為背群離一黨一,窮觀于六一合之外者,非敖而已乎?敖幼而好遊,至長不渝,周行四極,唯北陰之示窺,今卒睹夫子于是,子殆可與敖為友乎?&rdquo若士者齤然而笑曰:&ldquo嘻!子中州之民,甯肯而遠至此?此猶光乎日月而載列星,陰陽之所行,四時之所生,其比夫不名之地,猶窔奧也。
若我南遊乎岡[宀+良]之野,北息乎沉墨之鄉,西窮窅冥之一黨一,東開鴻濛之光,此其下無地而上無天,聽焉無聞,視焉無眴,此其外,猶有汰沃之汜。
其餘一舉而千萬裡,吾猶未能之在,今子遊始于此,乃語窮觀,豈不亦遠哉!然子處矣,吾與汗漫期于九垓之外,吾不可以久駐。
&rdquo若士舉臂而竦身,遂入雲中。
盧敖仰而視之,弗見,乃止駕,柸治,悖若有喪也,曰:&ldquo吾比夫子,猶黃鹄與壤蟲也。
終日行,不離咫尺,而自以為遠,豈悲不哉!故莊子曰:&ldquo小年不及大年,小知不及大知,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rdquo此言明之有所不見也。
季子治禀父三年,而巫馬期絻衣短褐,易容貌往觀化焉,見得魚釋之,巫馬期間焉,曰:&ldquo凡子所為魚者,欲得也。
今得而釋之,何也?&rdquo漁者對曰:&ldquo季子不欲人取小魚也,所得者小魚,是以釋之。
&rdquo巫馬期歸以報孔子曰:&ldquo季子之德至矣!使人暗行,若有嚴刑在其側者。
季子何以至于此?&rdquo孔子曰:&ldquo丘嘗問之以治,言曰:誡于此者刑于彼&rsquo季子必行此術也。
&rdquo故老子曰:&ldquo去彼取此。
&rdquo 罔兩問于景曰:&ldquo昭昭者神明也?&rdquo景曰:&ldquo非去。
&rdquo罔兩曰:&ldquo子何以知之?&rdquo景曰:&ldquo扶桑受謝,日照宇宙,昭昭之光,輝燭四海。
阖戶塞牗,則無由入矣。
若神明,四通并流,無所不及,上際于天,下蟠于地,化育萬物而不可為象,俯仰之間而撫四海之外,昭昭何足以明之!&rdquo故老子曰:&ldquo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
&rdquo 光耀問于無有曰:&ldquo子果有乎?其果無有乎?&rdquo無有弗應也。
光耀不得問,而視其狀貌,冥然忽然,視之不見其形,聽之不聞其聲,搏之不可得,望之不可極也。
光耀曰:&ldquo貴矣哉,孰能至于此乎?予能有無矣,未能無無也。
及其為無無,又何從至于此哉?&rdquo故老子曰:&ldquo無有入于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也。
&rdquo 白公勝慮亂,罷朝而立,倒杖策,錣上貫頤,血流至地而弗知也。
鄭人聞之曰:&ldquo頤之忘,将何不忘哉!&rdquo此言精神之越于外,智慮之蕩于内,則不能漏理其形也。
是故神之所用者遠,則所遺者近也。
故老子曰:&ldquo不出戶以知天下,不窺牗以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
&rdquo此謂也。
秦皇帝得天下,恐不能守,發邊戍,築長城,修關梁,設障塞,具傳車,置邊吏,然劉氏奪之,若轉閉錘。
昔武王伐纣,破之牧野,乃封比幹之墓,表商容之闾,柴箕子之門,朝成湯之廟,發钜橋之粟,散鹿台之錢;破鼓折枹,弛弓絕弦,去舍露宿以示平易,解劍帶笏以示無仇。
于此天下歌而樂之,諸侯執币相朝,三十四世不奪。
故老子曰:&ldquo善閉者,無關鍵而不可開也,善結者。
無繩約而不可解也。
&rdquo 尹需學禦,三年而無得焉,私自苦痛,常寝想之,中夜夢受秋駕于師。
明日往朝,師望之,謂之曰:&ldquo吾非受道于子也,恐子不可予也。
今日教子以秋駕。
&rdquo尹需反走,北面再拜曰:&ldquo臣有天幸,今夕固夢受之。
&rdquo故老子曰:&ldquo緻虛極,守靜笃,萬物并作,吾以觀其複&rdquo也。
昔孫叔敖三得令尹,無喜志;三去令尹,無憂色。
延陵季子,吳人願一以為王而不肯。
許由讓天下而弗受。
晏子與崔杼盟,臨死地不變其儀。
此皆有所遠通也。
精神通于死生,則物孰能惑之!荊有佽非,得寶劍于幹隊,還反度一江一,至于中流,陽侯之波,兩蛟挾繞其船。
佽非謂枻船者曰:&ldquo嘗有如此而活者乎?&rdquo對曰:&ldquo未嘗見也。
&rdquo于是佽非瞑目然攘臂拔劍曰:&ldquo武士可以仁義之禮說也,不可劫而奪也。
此一江一中之腐肉朽骨,棄劍而已,餘有奚愛焉?&rdquo赴一江一刺蛟,遂斷其頭。
船中人盡活,風波畢除,荊爵為執圭。
孔子聞之曰:&ldquo夫善載!腐肉朽骨棄劍者,佽非之謂乎?&rdquo故老子曰:&ldquo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于貴生焉。
&rdquo 齊人淳于髠以從說魏王。
魏王辯之。
約車十乘,将使荊,辭而行。
人以為從未足也,複以衡說,其辭若然,魏王乃止其行而疏其身。
失從心志,而又不能成衡之事,是其所以固也。
夫言有宗,事有本。
失其宗本,技能雖多,不若其寡也,故周鼎著倕,而使龁其指,先王以見大巧之不可也。
故慎子曰:&ldquo匠人知為門能以門,所以不知門也,故必杜然後能門。
&rdquo 墨者有田鸠者,欲見秦惠王,約車申轅,留于秦,周年不得見。
客有言之楚王者,往見楚王。
楚甚悅之,予以節,使于秦。
至,因見予之将軍之節,惠王見而說之。
出舍,喟然而歎,告從者曰:&ldquo吾留秦三年不得見,不識道之可以從楚也。
&rdquo物故有近之而遠,遠之而近者。
故大人之行,不掩以繩,至所極而已矣。
此所謂筦子枭飛而維繩者。
沣水之深千仞,而不受塵垢,投金鐵鍼焉,則形見于外,非不深且清也,魚鼈龍蛇莫之肯歸也。
是故石上不生五谷,秃山不遊麋鹿,無所陰蔽隐也。
昔趙文子問于叔向曰:&ldquo晉六将軍,其孰先亡乎?&rdquo對曰:&ldquo中行、知氏。
&rdquo文子曰:&ldquo何乎?&rdquo對曰:&ldquo其為政也,以苛為察,以切為明,以刻下為忠,以計多為功。
譬之猶廓革者也,廓之,大則大矣,裂之道也。
&rdquo故老子曰:&ldquo其政悶悶,其民純純;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rdquo 景公謂太蔔曰:&ldquo子之道何能?&rdquo對曰:&ldquo能動地。
&rdquo晏子往見公,公曰:&ldquo寡人間太蔔曰&lsquo子之道何能?&rsquo對曰:&lsquo能動地&rsquo,地可動乎?&rdquo晏子默然不對。
出,見太蔔曰:&ldquo昔吾見句星在房、心之間,地其動乎?&rdquo太蔔曰:&ldquo然。
&rdquo晏子出,太蔔走往見公曰:&ldquo臣非能動地,地固将動也。
&rdquo田子陽聞之曰:&ldquo晏子默然不對者,不欲太蔔之死;往見太蔔者,恐公之欺也。
晏子可謂忠于上而惠于下矣。
&rdquo故老子曰:&ldquo方而不割,廉而不判。
&rdquo魏文侯筋諸大夫于曲陽,飲酒酣,文侯喟然歎曰:&ldquo吾獨無豫讓以為臣乎?&rdquo蹇重舉白而進之,曰:&ldquo請浮君!&rdquo君曰:&ldquo何也?&rdquo對曰:&ldquo臣聞之:有命之父母不知孝子,有道之君不知忠臣。
夫豫讓之君亦何如哉?&rdquo文侯受觞而飲釂不獻,曰:&ldquo無管仲、鮑叔以為臣,故有豫讓之功。
&rdquo故老子曰:&ldquo國家昏亂,有忠臣。
&rdquo 孔子觀桓公之廟,有器焉,謂之宥卮。
孔子曰:&ldquo善哉!予得見此器。
&rdquo顧曰:&ldquo弟子取水!&rdquo水至,灌之,其中則正,其盈則覆。
孔子造然革容曰:&ldquo善哉持盈者乎!&rdquo子貢在側曰:&ldquo請問持盈。
&rdquo曰:&ldquo益而損之。
&rdquo曰:&ldquo何謂益而損之?&rdquo曰:&ldquo夫物盛而衰,樂極則悲,日中而移,月盈而虧。
是故聰明睿智,守之以愚;多聞博辯,守之以陋;武力毅勇,守之以畏;富貴廣大,守之以儉;德施天下,守之以讓。
此五者,先王所以守天下而弗失也。
反此五者,未嘗不危也。
&rdquo故老子曰:&ldquo服此道者不欲盈。
夫唯不盈,故能弊而不新成。
&rdquo 武王問太公曰:&ldquo寡人伐纣,天下是臣殺其主而下伐其上也。
吾恐後世之用兵不休,鬥争不已,為之奈何?&rdquo太公曰:&ldquo甚善,王之問也。
夫未得獸者,唯恐其創之小也。
已得之,唯恐傷肉之多也。
王若欲久持之,則塞民于兌,道全為無用之事、煩擾之教。
彼皆樂其業,供其情,昭昭而道冥冥,于是乃去其督而載之木,解其劍而帶之笏。
為三年之喪,令類不蕃。
高辭卑讓,使民不争。
酒肉以通之,竽瑟以娛之,鬼神以畏之。
繁文滋禮以飱其質,厚葬久喪以伣其家;含珠鱗施綸組,以貧其财,深鑿高壟以盡其力。
家貧族少,慮患者貧。
以此移風,可以持天下弗失。
&rdquo故老子曰:&ldquo化而欲作,吾将鎮之以無名之樸也。
&rdquo 【譯文】 太清問無窮:&ldquo你知道&lsquo道&rsquo嗎?&rdquo無窮說:&ldquo我不知道。
&rdquo太清又問無為:&ldquo你知道&lsquo道&rsquo嗎?&rdquo無為回答說:&ldquo我知道&lsquo道&rsquo。
&rdquo太清又問:&ldquo你所知道的&lsquo道&rsquo也有特征嗎?&rdquo無為接着回答:&ldquo我所知道的&lsquo道&rsquo有它的特征。
&rdquo太清問:&ldquo&lsquo道&rsquo的特征是怎樣的呢?&rdquo無為回答:&ldquo我所知道的&lsquo道&rsquo可以弱也可以強,可以柔也可以剛;可以陰也可以陽,可以暗也可以明;可以包裹天地也可以應對無窮。
這就是我所知道的&lsquo道&rsquo的特征。
&rdquo太清又對無始說:&ldquo剛才我問無窮有關&lsquo道&rsquo的問題,無窮說:&lsquo我不知道。
&rsquo我又問無為,無為說:&lsquo我知道。
&rsquo我又問:&lsquo你能說出它的特征嗎?&rsquo無為說:&lsquo我能說出它的特征。
&rsquo我說:&lsquo這特征是怎麼樣的呢?&rsquo無為回答說:&lsquo它是可以弱也可以強,可以柔也可以剛;可以陰也可以陽,可以暗也可以明;可以包裹天地也可以應對無窮。
這就是它的特征。
&rsquo這樣的話,你是否能回答無為知道和無窮不知道哪個對哪個錯呢?&rdquo無始回答說:&ldquo說不知道的恰恰說明他知道的深奧,說知道的恰恰說明他知道的膚淺;說不知道的恰恰說明他知道了它的實質,說知道的恰恰說明他隻知道它的外表;說不知道的恰恰說明他知道了它的一精一粹,說知道的恰恰說明他隻知道它的大概。
&rdquo太清聽後仰天歎息說:&ldquo這麼說來,不知道的卻是知道,知道的卻是不知道。
誰曉得知道的卻是不知道,不知道的卻是知道呢?&rdquo無始接着說:&ldquo&lsquo道&rsquo是不可聞的,能聽聞
&rdquo後數日,往說燕王,至于河上,而航在一記,使善呼者呼之,一呼而航來。
故曰聖人之處世,不逆有伎能之士。
故老子曰,&ldquo人無棄人,物無棄物,是謂襲明。
&rdquo 子發功蔡,逾之。
宣王郊迎,列田百頃而封之執圭。
子發辭不受,曰:&ldquo治國立政,諸侯入賓,此群之德也。
發号施令,師未合而敵遁,此将軍之威也。
兵陳戰而勝敵者,此庶民之力也。
夫乘民之功勞而取其爵祿者,非仁義之道也。
&rdquo故辭而弗受,故老子曰:&ldquo功成而不居,夫惟不居,是以不去。
&rdquo 晉文公伐原,與大夫期三日,三日而原不降,文公令去之。
軍吏曰:&ldquo原不過一二日将降矣。
&rdquo君曰:&ldquo吾不知原三日而不可得下也,以與大夫期。
盡而不罷,失信得原,吾弗為也。
&rdquo原人聞之曰:&ldquo有君若此,可弗降也?&rdquo遂降,一溫一人聞,亦請降。
故老子曰:&ldquo窈兮冥兮,其中有一精一。
其一精一甚真,其中有信&rdquo。
故&ldquo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
&rdquo 公儀休相魯,而嗜魚。
一國獻魚,公儀子弗受。
其弟子谏曰:&ldquo夫子嗜魚,弗受何也?&rdquo答曰:&ldquo夫唯嗜魚,故弗受。
&rdquo夫受魚而免于相,雖嗜魚,不能自給魚;毋受魚而不免于相,則能長自給魚;此明于為人為己者也。
故老子曰:&ldquo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rdquo一曰:&ldquo知足不辱。
&rdquo 狐丘丈人謂孫叔敖曰:&ldquo人有三怨,子知之乎?&rdquo孫叔敖曰:&ldquo何謂也?&rdquo對曰:&ldquo爵高者士妒之,官大者主惡之,祿厚者怨處之。
&rdquo孫叔敖曰:&ldquo吾爵益高,吾志益下;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祿益厚,吾施益博。
是以免三怨,可乎?&rdquo故老子曰:&ldquo貴必以賤為本,高必以下為基。
&rdquo 大司馬捶鈞者年八十矣,而不失鈎芒。
大司馬曰:&ldquo子巧耶?有道邪?&rdquo曰:&ldquo臣有守也。
臣年二十好捶鈎,于物無視也,非鈎無察也。
&rdquo是以用之者必假于弗用也,而以長得其用,而況持無不用者乎,物孰不濟焉?故老子曰:&ldquo從事于道者,同于道。
&rdquo 文王砥德修政,三年而天下二垂歸之,纣聞而患之曰:&ldquo餘夙興夜寐,與之競行,則苦心勞形。
縱而置之,恐伐餘一人。
&rdquo崇侯虎曰:&ldquo周伯昌行仁義而善謀,太子發勇敢而不疑,中子旦恭儉而知時;若與之從,則不堪其殃,縱而赦之,身必危亡。
冠雖弊,必加于頭,及未成,請圖之!&rdquo屈商乃拘文王于羑裡。
于是散宜生乃以千金求天下之珍怪,得驺虞雞斯之乘,玄玉百工,大貝百朋,玄豹黃黑、青豻、白虎文皮千合,以獻于纣,因費仲而通。
纣見而說之,乃免其身,殺牛而賜之。
文王歸,乃為玉一門,築靈台,相女童,擊鐘鼓,以待纣之失也。
纣聞之曰:&ldquo周伯昌改道易行,吾無憂矣!&rdquo乃為炮烙,剖比幹,剔孕婦,殺谏者。
文王乃遂其謀。
故老子曰:&ldquo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
&rdquo 成王問政于尹佚曰:&ldquo吾何德之行,而民親其上?&rdquo對曰:&ldquo使之時,而敬順之。
&rdquo王曰:&ldquo其度安在?&rdquo曰:&ldquo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rdquo王曰:&ldquo懼哉,王人乎!&rdquo尹扶曰:&ldquo天地之間,四海之内,善之則吾畜也,不善則吾雠也。
昔夏商之臣,反雠桀纣而臣湯武;宿沙之民,皆自攻其君而歸神農,此世之所明知也,如何其無懼也?&rdquo故者子曰:&ldquo人之所畏,不可不畏也。
&rdquo 跖之徒問跖曰:&ldquo盜亦有道乎?&rdquo跖曰:&ldquo奚适其道也!夫意而中藏者,聖也;入先者,勇也;出後者,義也;分均者,仁也;知可否者,智也。
五者不備而能成大盜者,天下無之。
&rdquo由此觀之,盜賊之心,必托聖人之道而後可行。
故老子曰:&ldquo絕聖棄智,民利百倍。
&rdquo 楚将子發好求技道之士。
楚有善為偷者往見曰:&ldquo聞君求技道之士。
臣偷也,願以技赍一卒。
&rdquo子發聞之,衣不給帶,冠不暇正,出見而禮之。
左右谏曰:&ldquo偷者,天下之盜也,何為之禮?&rdquo君曰:&ldquo此非左右之所得與。
&rdquo後無幾何,齊興兵伐楚,子發将師以當之。
兵三卻。
楚賢良大夫皆盡其計而悉其誠,齊師愈強。
于是市偷進請曰:&ldquo臣有薄技,願為君行之。
&rdquo子發曰:&ldquo諾。
&rdquo不問其辭而遣之。
偷則夜解齊将軍之帱帳而獻之。
子發因使人歸之,曰:&ldquo卒有出薪者,得将軍之帷,使歸之于執事。
&rdquo明又複往取其枕,子發又使人歸之。
明日又複往取其簪,子發又使人歸之。
齊師聞之,大駭,将軍與軍吏謀曰:&ldquo今日不去,楚君恐取吾頭。
&rdquo乃還師而去,故曰無細而能薄,在人君用之耳。
故老子曰:&ldquo不善人,善人之資也。
&rdquo 顔回謂仲尼曰:&ldquo回益矣。
&rdquo仲尼曰:&ldquo何謂也?&rdquo曰:&ldquo回忘禮樂矣。
&rdquo仲尼曰:&ldquo可矣,猶未也。
&rdquo異日複見,曰:&ldquo回益矣。
&rdquo仲尼曰:&ldquo何謂也?&rdquo曰:&ldquo回忘仁義矣。
&rdquo仲尼曰:&ldquo可矣,猶未也。
&rdquo異日複見,曰:&ldquo回坐忘矣。
&rdquo仲尼遽然曰:&ldquo何謂坐忘?&rdquo顔回曰:&ldquo隳支體。
黜聰明,離形去知,洞于化通,是謂坐忘。
&rdquo仲尼曰:&ldquo洞則無善也,化則無常矣。
而夫子薦賢,丘請從之後。
&rdquo故老子曰:&ldquo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至柔,能如嬰幾乎?&rdquo 秦穆公興師,将以襲鄭,蹇叔曰:&ldquo不可。
臣聞襲國者,以車不過百裡,以人不過三十裡,為其謀未及發洩也,甲兵未及銳弊也,糧食未及乏絕也,人民未及罷病也。
皆以其氣之高與其力之盛至,是以犯敵能威,今行數千裡,又數絕諸侯之地以襲國,臣不知其可也。
君重圖之!&rdquo穆公不聽。
蹇叔送師,衰绖而哭之。
師遂行,過周而東,鄭賈人弦高矯鄭伯之命,以十二牛勞秦師而賓之。
三帥乃懼而謀曰:&ldquo吾行數千裡以襲人,未至而人已知之,其備必先成,不可襲也。
&rdquo還師而去。
當此之時,晉文公适薨,未葬,先轸言于襄公曰:&ldquo昔吾先君與穆公一交一,天下莫不聞,諸侯莫不知。
今吾君薨未葬,而不吊吾喪,而不假道,是死吾君而弱吾孤也,請擊之!&rdquo襄公許諾,先轸舉兵而與秦師遇于殽,大破之,擒其三帥以歸。
穆公聞之,素服臨廟以說于衆。
故老子曰:&ldquo知而不知,尚矣;不知而知,病也。
&rdquo 齊王後死,王欲置後而未定,使群臣議。
薛公欲中王之意,因獻十珥而美其一。
旦日,因問美珥之所在,因勸立以為王後。
齊王大說,遂尊重薛公。
故人主之意欲見于外,則為人臣之所制。
故老子曰:&ldquo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
&rdquo 盧敖遊乎北海,經乎太陰,入乎玄阙,至于蒙谷之上。
見一士焉,深目而玄鬓,淚注而鸢肩,豐上而殺下,軒軒然方迎風而舞,顧見盧敖,慢然下其臂,遯逃乎碑。
盧敖就而視之,方倦龜殼而食蛤梨。
盧敖與之語曰:&ldquo唯敖為背群離一黨一,窮觀于六一合之外者,非敖而已乎?敖幼而好遊,至長不渝,周行四極,唯北陰之示窺,今卒睹夫子于是,子殆可與敖為友乎?&rdquo若士者齤然而笑曰:&ldquo嘻!子中州之民,甯肯而遠至此?此猶光乎日月而載列星,陰陽之所行,四時之所生,其比夫不名之地,猶窔奧也。
若我南遊乎岡[宀+良]之野,北息乎沉墨之鄉,西窮窅冥之一黨一,東開鴻濛之光,此其下無地而上無天,聽焉無聞,視焉無眴,此其外,猶有汰沃之汜。
其餘一舉而千萬裡,吾猶未能之在,今子遊始于此,乃語窮觀,豈不亦遠哉!然子處矣,吾與汗漫期于九垓之外,吾不可以久駐。
&rdquo若士舉臂而竦身,遂入雲中。
盧敖仰而視之,弗見,乃止駕,柸治,悖若有喪也,曰:&ldquo吾比夫子,猶黃鹄與壤蟲也。
終日行,不離咫尺,而自以為遠,豈悲不哉!故
&rdquo此言明之有所不見也。
季子治禀父三年,而巫馬期絻衣短褐,易容貌往觀化焉,見得魚釋之,巫馬期間焉,曰:&ldquo凡子所為魚者,欲得也。
今得而釋之,何也?&rdquo漁者對曰:&ldquo季子不欲人取小魚也,所得者小魚,是以釋之。
&rdquo巫馬期歸以報孔子曰:&ldquo季子之德至矣!使人暗行,若有嚴刑在其側者。
季子何以至于此?&rdquo孔子曰:&ldquo丘嘗問之以治,言曰:誡于此者刑于彼&rsquo季子必行此術也。
&rdquo故老子曰:&ldquo去彼取此。
&rdquo 罔兩問于景曰:&ldquo昭昭者神明也?&rdquo景曰:&ldquo非去。
&rdquo罔兩曰:&ldquo子何以知之?&rdquo景曰:&ldquo扶桑受謝,日照宇宙,昭昭之光,輝燭四海。
阖戶塞牗,則無由入矣。
若神明,四通并流,無所不及,上際于天,下蟠于地,化育萬物而不可為象,俯仰之間而撫四海之外,昭昭何足以明之!&rdquo故老子曰:&ldquo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
&rdquo 光耀問于無有曰:&ldquo子果有乎?其果無有乎?&rdquo無有弗應也。
光耀不得問,而視其狀貌,冥然忽然,視之不見其形,聽之不聞其聲,搏之不可得,望之不可極也。
光耀曰:&ldquo貴矣哉,孰能至于此乎?予能有無矣,未能無無也。
及其為無無,又何從至于此哉?&rdquo故老子曰:&ldquo無有入于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也。
&rdquo 白公勝慮亂,罷朝而立,倒杖策,錣上貫頤,血流至地而弗知也。
鄭人聞之曰:&ldquo頤之忘,将何不忘哉!&rdquo此言精神之越于外,智慮之蕩于内,則不能漏理其形也。
是故神之所用者遠,則所遺者近也。
故老子曰:&ldquo不出戶以知天下,不窺牗以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
&rdquo此謂也。
秦皇帝得天下,恐不能守,發邊戍,築長城,修關梁,設障塞,具傳車,置邊吏,然劉氏奪之,若轉閉錘。
昔武王伐纣,破之牧野,乃封比幹之墓,表商容之闾,柴箕子之門,朝成湯之廟,發钜橋之粟,散鹿台之錢;破鼓折枹,弛弓絕弦,去舍露宿以示平易,解劍帶笏以示無仇。
于此天下歌而樂之,諸侯執币相朝,三十四世不奪。
故老子曰:&ldquo善閉者,無關鍵而不可開也,善結者。
無繩約而不可解也。
&rdquo 尹需學禦,三年而無得焉,私自苦痛,常寝想之,中夜夢受秋駕于師。
明日往朝,師望之,謂之曰:&ldquo吾非受道于子也,恐子不可予也。
今日教子以秋駕。
&rdquo尹需反走,北面再拜曰:&ldquo臣有天幸,今夕固夢受之。
&rdquo故老子曰:&ldquo緻虛極,守靜笃,萬物并作,吾以觀其複&rdquo也。
昔孫叔敖三得令尹,無喜志;三去令尹,無憂色。
延陵季子,吳人願一以為王而不肯。
許由讓天下而弗受。
晏子與崔杼盟,臨死地不變其儀。
此皆有所遠通也。
精神通于死生,則物孰能惑之!荊有佽非,得寶劍于幹隊,還反度一江一,至于中流,陽侯之波,兩蛟挾繞其船。
佽非謂枻船者曰:&ldquo嘗有如此而活者乎?&rdquo對曰:&ldquo未嘗見也。
&rdquo于是佽非瞑目然攘臂拔劍曰:&ldquo武士可以仁義之禮說也,不可劫而奪也。
此一江一中之腐肉朽骨,棄劍而已,餘有奚愛焉?&rdquo赴一江一刺蛟,遂斷其頭。
船中人盡活,風波畢除,荊爵為執圭。
孔子聞之曰:&ldquo夫善載!腐肉朽骨棄劍者,佽非之謂乎?&rdquo故老子曰:&ldquo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于貴生焉。
&rdquo 齊人淳于髠以從說魏王。
魏王辯之。
約車十乘,将使荊,辭而行。
人以為從未足也,複以衡說,其辭若然,魏王乃止其行而疏其身。
失從心志,而又不能成衡之事,是其所以固也。
夫言有宗,事有本。
失其宗本,技能雖多,不若其寡也,故周鼎著倕,而使龁其指,先王以見大巧之不可也。
故
&rdquo 墨者有田鸠者,欲見秦惠王,約車申轅,留于秦,周年不得見。
客有言之楚王者,往見楚王。
楚甚悅之,予以節,使于秦。
至,因見予之将軍之節,惠王見而說之。
出舍,喟然而歎,告從者曰:&ldquo吾留秦三年不得見,不識道之可以從楚也。
&rdquo物故有近之而遠,遠之而近者。
故大人之行,不掩以繩,至所極而已矣。
此所謂筦子枭飛而維繩者。
沣水之深千仞,而不受塵垢,投金鐵鍼焉,則形見于外,非不深且清也,魚鼈龍蛇莫之肯歸也。
是故石上不生五谷,秃山不遊麋鹿,無所陰蔽隐也。
昔趙文子問于叔向曰:&ldquo晉六将軍,其孰先亡乎?&rdquo對曰:&ldquo中行、知氏。
&rdquo文子曰:&ldquo何乎?&rdquo對曰:&ldquo其為政也,以苛為察,以切為明,以刻下為忠,以計多為功。
譬之猶廓革者也,廓之,大則大矣,裂之道也。
&rdquo故老子曰:&ldquo其政悶悶,其民純純;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rdquo 景公謂太蔔曰:&ldquo子之道何能?&rdquo對曰:&ldquo能動地。
&rdquo晏子往見公,公曰:&ldquo寡人間太蔔曰&lsquo子之道何能?&rsquo對曰:&lsquo能動地&rsquo,地可動乎?&rdquo晏子默然不對。
出,見太蔔曰:&ldquo昔吾見句星在房、心之間,地其動乎?&rdquo太蔔曰:&ldquo然。
&rdquo晏子出,太蔔走往見公曰:&ldquo臣非能動地,地固将動也。
&rdquo田子陽聞之曰:&ldquo晏子默然不對者,不欲太蔔之死;往見太蔔者,恐公之欺也。
晏子可謂忠于上而惠于下矣。
&rdquo故老子曰:&ldquo方而不割,廉而不判。
&rdquo魏文侯筋諸大夫于曲陽,飲酒酣,文侯喟然歎曰:&ldquo吾獨無豫讓以為臣乎?&rdquo蹇重舉白而進之,曰:&ldquo請浮君!&rdquo君曰:&ldquo何也?&rdquo對曰:&ldquo臣聞之:有命之父母不知孝子,有道之君不知忠臣。
夫豫讓之君亦何如哉?&rdquo文侯受觞而飲釂不獻,曰:&ldquo無管仲、鮑叔以為臣,故有豫讓之功。
&rdquo故老子曰:&ldquo國家昏亂,有忠臣。
&rdquo 孔子觀桓公之廟,有器焉,謂之宥卮。
孔子曰:&ldquo善哉!予得見此器。
&rdquo顧曰:&ldquo弟子取水!&rdquo水至,灌之,其中則正,其盈則覆。
孔子造然革容曰:&ldquo善哉持盈者乎!&rdquo子貢在側曰:&ldquo請問持盈。
&rdquo曰:&ldquo益而損之。
&rdquo曰:&ldquo何謂益而損之?&rdquo曰:&ldquo夫物盛而衰,樂極則悲,日中而移,月盈而虧。
是故聰明睿智,守之以愚;多聞博辯,守之以陋;武力毅勇,守之以畏;富貴廣大,守之以儉;德施天下,守之以讓。
此五者,先王所以守天下而弗失也。
反此五者,未嘗不危也。
&rdquo故老子曰:&ldquo服此道者不欲盈。
夫唯不盈,故能弊而不新成。
&rdquo 武王問太公曰:&ldquo寡人伐纣,天下是臣殺其主而下伐其上也。
吾恐後世之用兵不休,鬥争不已,為之奈何?&rdquo太公曰:&ldquo甚善,王之問也。
夫未得獸者,唯恐其創之小也。
已得之,唯恐傷肉之多也。
王若欲久持之,則塞民于兌,道全為無用之事、煩擾之教。
彼皆樂其業,供其情,昭昭而道冥冥,于是乃去其督而載之木,解其劍而帶之笏。
為三年之喪,令類不蕃。
高辭卑讓,使民不争。
酒肉以通之,竽瑟以娛之,鬼神以畏之。
繁文滋禮以飱其質,厚葬久喪以伣其家;含珠鱗施綸組,以貧其财,深鑿高壟以盡其力。
家貧族少,慮患者貧。
以此移風,可以持天下弗失。
&rdquo故老子曰:&ldquo化而欲作,吾将鎮之以無名之樸也。
&rdquo 【譯文】 太清問無窮:&ldquo你知道&lsquo道&rsquo嗎?&rdquo無窮說:&ldquo我不知道。
&rdquo太清又問無為:&ldquo你知道&lsquo道&rsquo嗎?&rdquo無為回答說:&ldquo我知道&lsquo道&rsquo。
&rdquo太清又問:&ldquo你所知道的&lsquo道&rsquo也有特征嗎?&rdquo無為接着回答:&ldquo我所知道的&lsquo道&rsquo有它的特征。
&rdquo太清問:&ldquo&lsquo道&rsquo的特征是怎樣的呢?&rdquo無為回答:&ldquo我所知道的&lsquo道&rsquo可以弱也可以強,可以柔也可以剛;可以陰也可以陽,可以暗也可以明;可以包裹天地也可以應對無窮。
這就是我所知道的&lsquo道&rsquo的特征。
&rdquo太清又對無始說:&ldquo剛才我問無窮有關&lsquo道&rsquo的問題,無窮說:&lsquo我不知道。
&rsquo我又問無為,無為說:&lsquo我知道。
&rsquo我又問:&lsquo你能說出它的特征嗎?&rsquo無為說:&lsquo我能說出它的特征。
&rsquo我說:&lsquo這特征是怎麼樣的呢?&rsquo無為回答說:&lsquo它是可以弱也可以強,可以柔也可以剛;可以陰也可以陽,可以暗也可以明;可以包裹天地也可以應對無窮。
這就是它的特征。
&rsquo這樣的話,你是否能回答無為知道和無窮不知道哪個對哪個錯呢?&rdquo無始回答說:&ldquo說不知道的恰恰說明他知道的深奧,說知道的恰恰說明他知道的膚淺;說不知道的恰恰說明他知道了它的實質,說知道的恰恰說明他隻知道它的外表;說不知道的恰恰說明他知道了它的一精一粹,說知道的恰恰說明他隻知道它的大概。
&rdquo太清聽後仰天歎息說:&ldquo這麼說來,不知道的卻是知道,知道的卻是不知道。
誰曉得知道的卻是不知道,不知道的卻是知道呢?&rdquo無始接着說:&ldquo&lsquo道&rsquo是不可聞的,能聽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