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卷十二 道應訓

關燈
【原文】 太清問于無窮曰:&ldquo子知道乎?&rdquo無窮曰:&ldquo吾弗知也。

    &rdquo又問于無為曰:&ldquo子知道乎?&rdquo無為曰:&ldquo吾知道。

    &rdquo&ldquo子知道,亦有數乎?&rdquo無為曰:&ldquo吾知道有數。

    &rdquo曰:&ldquo其數奈何?&rdquo無為曰:&ldquo吾知道之可以弱,可以強;可以柔,可以剛;可以陰,可以陽;可以窈,可以明;可以包裹天地,可以應待無方。

    此吾所以知道之數也。

    &rdquo太清又問于無始曰:&ldquo向者,吾問道于無窮,曰:&lsquo吾弗知之。

    &rsquo又問于無為,無為曰:&lsquo吾知道。

    &rsquo曰:&lsquo子之知道亦有數乎?&rsquo無為曰:&lsquo吾知道有數。

    &rsquo曰:&lsquo其數奈何?&rsquo無為曰:&lsquo吾知道之可以弱,可以強;可以柔,可以剛;可以陰,可以陽;可以窈,可以明;可以包裹天地,可以應待無方,吾所以知道之數也。

    &rsquo若是,則無為知與無窮之弗知,孰是孰非?&rdquo無始曰:&ldquo弗知之深而知之淺,弗知内而知之外,弗知一精一而知之粗。

    &rdquo太清仰而歎曰:&ldquo然則不知乃知邪?知乃不知邪?孰知知之為弗知,弗知之為知邪?&rdquo無始曰:&ldquo道不可聞,聞而非也;道不可見,見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孰知形之不形者乎?&rdquo故老子曰:&ldquo天下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也。

    故&lsquo知者不言,言者不知&rsquo也。

    &rdquo 白公問于孔子曰:&ldquo人可以微言?&rdquo孔子不應。

    白公曰:&ldquo若以石投水中何如?&rdquo曰:&ldquo吳越之善沒者能取之矣。

    &rdquo曰:&ldquo若以水投水,何如?&rdquo孔子曰:&ldquo菑渑之水合,易牙嘗而知之。

    &rdquo白公曰:&ldquo然則人固不可與微言乎?&rdquo孔子曰:&ldquo何謂不可!誰知言之謂者乎!夫知言之謂者,不以言言也。

    争魚者濡,逐獸者趨,非樂之也。

    故至言去言,至為無為。

    夫淺知之所争者,未矣!&rdquo白公不得也,故死于浴室。

    故老子曰:&ldquo言有宗,事有君。

    夫唯無知,是以不吾知也。

    &rdquo白公之謂也。

     惠子為惠王為國法,已成而示諸先生,先生皆善之。

    奏之惠王,惠王其說之,以示翟煎,曰:&ldquo善!&rdquo惠王曰:&ldquo善,可行乎?&rdquo翟煎曰:&ldquo不可。

    &rdquo惠王曰:&ldquo善而不可行,何也?&rdquo翟煎對曰:&ldquo今夫舉大木者,前呼邪許,後亦應之,此舉重勸力之歌也,豈無鄭衛激楚之音哉?然而不用者,不若此其宜也。

    治國有禮,不在文辯。

    &rdquo故老子曰:&ldquo法令滋彰,盜賊多有。

    &rdquo此之謂也。

     田骈以道術說齊王,王應之曰:&ldquo寡人所有,齊國也。

    道術難以除患,願聞國之政。

    &rdquo田骈對曰:&ldquo臣之言無政,而可以為政。

    譬之若林木無材而可以為材。

    願王察其所謂,而自取齊國之政焉己。

    雖無除其患害,天地之間,六一合之内,可陶冶而變化也。

    齊國之政,何足問哉!&rdquo此老聃之所謂&ldquo無狀之狀,無物之象&rdquo者也。

    若王之所問者,齊也。

    田骈所稱者,材也。

    材不及林,林不及雨,雨不及陰陽,陰陽不及和,和不及道。

     白公勝得荊國,不能以府庫分人。

    七日,石乙入曰:&ldquo不義得之,又不能布施,患必至矣。

    不能予人,不若焚之,毋令人害我。

    &rdquo白公弗聽也。

    九日,葉公入,乃發大府之貨以予衆,出高庫之兵以賦民,因而攻之,十有九日而禽白公。

    夫國非其有也,而欲有之,可謂至貪也;不能為人,又無以自力,可謂至愚矣。

    譬白公之啬也,何以異于果之愛其子也。

    故老子曰:&ldquo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銳之,不可長保也。

    &rdquo 趙簡子以襄子為後,董阏于曰:&ldquo無卹賤,今以為後,何也?&rdquo簡子曰:&ldquo是為人也,能為社稷忍羞。

    &rdquo異日,知伯與襄子飲而批襄子之首,大夫請殺之,襄子曰:&ldquo先君之立我也,曰能為社稷忍羞,豈曰能刺人哉!&rdquo處十月,知伯圍襄子于晉陽,襄子疏隊而擊之,大敗知伯,破其首以為飲器。

    故老子曰:&ldquo知其雄,守其雌,其為天下谿。

    &rdquo 齧缺問道于被衣,被衣曰:&ldquo正女形,壹女視,天和将至。

    攝女知,正女度,神将來舍,德将來附若美,而道将為女居。

    惷乎若新生之犢,而無求其故。

    &rdquo言未卒,齧缺繼以雠夷,被衣行歌而去曰:&ldquo形若槁骸,心如死灰。

    直實不知,以故自持,墨墨恢恢,無心可與謀。

    彼何人哉!&rdquo故老子曰:&ldquo明白四達,能無以知乎?&rdquo 趙襄子攻翟而勝之,取尤人、終人。

    使者來谒之,襄子方将食而有憂色。

    左右曰:&ldquo一朝而兩城下,此人之所喜也。

    今君有憂色,何也?&rdquo襄子曰:&ldquo一江一河之大也,不過三日。

    飄風暴雨,日中不須臾。

    今趙氏之德行無所積,今一朝兩城下,亡其及我乎?&rdquo孔子聞之曰:&ldquo趙氏其昌乎!&rdquo夫憂,所以為昌也,而喜,所以為亡也。

    勝非其難也,持之者其難也。

    賢主以此持勝,故其福及後世。

    齊、楚、吳、越皆嘗勝矣,然而卒取亡焉,不通乎持勝也。

    唯有道之主能持勝。

    孔子勁構國門之關,而不肯以力聞。

    墨子為守攻,公輸般服,而不肯以兵知。

    善持勝者,以強為弱。

    故老子曰:&ldquo道沖,而用之又弗盈也。

    &rdquo 惠孟見宋康王,蹀足謦欬,疾言曰:&ldquo寡人所說者,勇有功也,不說為仁義者也,客将何以教寡人?&rdquo惠孟對曰:&ldquo臣有道于此。

    人雖勇,刺之不入;雖巧有力,擊之不中。

    大王獨無意邪?&rdquo宋王曰:&ldquo善,此寡人之所欲聞也。

    &rdquo惠孟曰:&ldquo夫刺之而不入,擊之而不中,此猶辱也。

    臣有道于此,使人雖有勇弗敢刺,雖有力不敢擊,夫不敢刺、不敢擊,非無其意也。

    臣有道于此,使人本無其意也。

    夫無其意,未有愛利之心也。

    臣有道于此,使天下丈夫女子莫不歡然皆欲愛利之心,此其賢于勇有力也,四累之上也。

    大王獨無意邪?&rdquo宋王曰:&ldquo此寡人所欲得也。

    &rdquo惠孟對曰:&ldquo孔、墨是已。

    孔丘、墨翟,無地而為君、無官而為長,天下丈夫女子莫不延頸舉踵而願安利之之者。

    今大王,萬乘之主也。

    誠有其志,則四境之内皆得其利矣。

    此賢于孔、墨也遠矣!&rdquo宋王無以應。

    惠盂出,宋王謂左右曰:&ldquo辯矣,客之以說勝寡人也。

    &rdquo故老子曰:&ldquo勇于不敢則活。

    &rdquo由此觀之,大勇反為不勇耳。

     昔堯之佐九人,舜之佐七人,武王之佐五人。

    堯、舜、武王于九、七、五者,不能一事焉,然而垂拱受成功者,善乘人之資也。

    故人與骥逐走則不勝骥,托于車上,則骥不能勝人。

    北方有獸,其名曰蹷,鼠前而兔後,趨則頓,走則颠,常為蛩蛩駏驉取甘草以與之,蹷有患害,蛩蛩駏驉必負而走。

    此以其能,托其所不能。

    故老子曰:&ldquo夫代大匠斫者,希不傷其手。

    &rdquo 薄疑說衛嗣君以王術。

    嗣君應之曰:&ldquo予所有者,千乘也。

    願以受教。

    &rdquo薄疑對曰:&ldquo烏獲舉千鈞,又況一斤乎!&rdquo杜赫以安天下說周昭文君。

    文君謂杜赫曰:&ldquo願學所以安周。

    &rdquo赫對曰:&ldquo臣之所言不可,則不能安周。

    臣之所言可,則周自安矣。

    此所謂弗安而安者也&rdquo。

    故老子曰:&ldquo大制無割。

    故緻數輿無輿&rdquo也。

     魯國之法,魯人為人妾于諸侯,有能贖之者,取金于府。

    子贛贖魯人于諸侯,來而辭不受金。

    孔子曰:&ldquo賜失之矣!夫聖人之舉事也,可以移風易俗,而受教順可施後世,非獨以适身之行也。

    今國之富者寡而貧者衆。

    贖而受金,則為不廉;不受金,則不複贖人。

    自今以來,魯蹻不複贖人于諸侯矣。

    &rdquo孔子亦可謂知禮矣。

    故老子曰:&ldquo見小曰明。

    &rdquo魏武侯問于李克曰:&ldquo吳之所以亡者,何也?&rdquo李克對曰:&ldquo數戰而數勝。

    &rdquo武侯曰:&ldquo數戰數勝,國之福,其獨以亡,何故也?&rdquo對曰:&ldquo數戰則民罷,數勝則主橋,以驕主使罷民,則國不亡者,天下鮮矣。

    則恣,恣則極物;罷則怨,怨則極慮。

    上下俱極。

    吳之亡猶晚矣!夫差之所以自到于幹遂也。

    &rdquo故老子曰:&ldquo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

    &rdquo 甯越欲幹齊桓公,困窮無以自達,于是為商旅、将任車,以商于齊,暮宿于郭門之外。

    桓公效迎客,夜開門,辟任車,爝火甚盛,從者甚衆。

    甯越飯牛車下,望見桓公而悲,擊牛角而疾商歌。

    桓公聞之,撫其仆之手曰:&ldquo異哉,歌者非常人也。

    &rdquo命後車載之。

    桓公及至,從者以請。

    桓公贛之衣冠而見,說以為天下。

    桓公大說,将任之。

    群臣争之曰:&ldquo客,衛人也。

    衛之去齊不遠,君不若使人問之。

    問之而故賢者也,用之未晚。

    &rdquo桓公曰:&ldquo不然,問之,患其有小惡也,以人之小惡而忘人之大美,此人主之所以失天下之上也。

    &rdquo凡聽必有驗,一聽而弗複問,合其所以也。

    且人固難合也,權而用其長者而已矣。

    當是舉也,桓公得之矣。

    故老子曰:&ldquo天大,地大,道大,王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王處其一焉。

    &rdquo以言其能包裹之也。

     大王亶父居邠,翟人攻之,事之以皮帛珠玉而弗受,曰:&ldquo翟人之所求者地,無以财物為也。

    &rdquo大王禀父曰:&ldquo與人之兄居而殺其弟,與人之父處而殺其子,吾弗為。

    皆勉處矣!為吾臣,與翟人奚以異?且吾聞之也:不以其所養害其養。

    &rdquo杖策而去。

    民相連而從之,遂成國于岐山之下。

    大王禀父可謂能保生矣。

    雖富貴,不以養傷身;雖貧賤,不以利累形。

    今受其先人之爵祿,則必重失之。

    所自來者久矣,而輕失之,豈不惑哉?故老子曰:&ldquo貴以身為天下,焉可以托天下;愛以身為天下,焉可以寄天下&rdquo矣。

     中山公子牟謂詹子曰:&ldquo身處一江一海之上,心在魏阙之下,為之奈何?&rdquo詹子曰:&ldquo重生。

    重生則輕利&rdquo。

    中山公子牟曰:&ldquo雖知之,猶不能自勝。

    &rdquo詹子曰:&ldquo不能自勝則從之。

    從之,神無怨乎!不能自勝而強弗從者,此之謂重傷。

    重傷之人,無壽類矣!&rdquo故老子曰:&ldquo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

    &rdquo是故&ldquo用其光複歸其明&rdquo也。

    楚莊王問詹何曰:&ldquo治國奈何?&rdquo對曰:&ldquo何明于治身,而不明于治國?&rdquo楚王曰:&ldquo寡人得立宗廟社稷,願學所以守之。

    &rdquo詹何對曰:&ldquo臣未嘗聞身治而國亂者也,未嘗聞身亂而國治者也。

    故本任于身,不敢對以未。

    &rdquo楚王曰:&ldquo善。

    &rdquo故老子曰:&ldquo修之身,其德乃真&rdquo也。

     桓公讀書于堂,輪人研輪于堂下,釋其椎鑿而問桓公曰:&ldquo君之所讀者何書也?&rdquo桓公曰:&ldquo聖人之書。

    &rdquo輪扁曰:&ldquo其人在焉?&rdquo桓公曰:&ldquo已死矣。

    &rdquo輪扁曰:&ldquo是直聖人之糟粕耳!&rdquo桓公悖然作色而怒曰:&ldquo寡人讀書,工人焉得而譏之哉!有說則可,無說則死。

    &rdquo輪扁曰:&ldquo然,有說。

    臣試以臣之所輪語之:大疾則苦而不入,大徐則甘而不固。

    不甘不苦,應于手,厭于心,而可以至妙者,臣不能以教臣之子,而臣之子亦不能得之于臣。

    是以行年七十,老而為輪。

    今聖人之所言者,亦以懷其實,窮而死,獨其糟粕在耳!&rdquo故老子曰:&ldquo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rdquo 昔者司城子罕相宋,謂宋君曰:&ldquo夫國家之安危,百姓之治亂,在君行賞罰。

    夫爵賞賜予,民之所好也,君自行之。

    殺戮刑罰,民之所怨也,臣請當之。

    &rdquo宋君曰:&ldquo善,寡人當其美,子受其怨,寡人自知不為諸侯笑矣。

    &rdquo國人皆知殺戮之專,制在子罕也,大臣親之,百姓畏之。

    居不至期年,子罕遂卻宋君而專其政。

    故老子曰:&ldquo魚不可脫于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rdquo 王壽負書而行,見徐馮于周。

    徐馮曰:&ldquo事者,應變而動。

    變生于時,故知時者無常行。

    書者,言之所出也。

    言出于知者,知者藏書。

    &rdquo于是王壽乃焚書而舞之。

    故老子曰:&ldquo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rdquo 令尹子佩請飲莊王,莊王許諾。

    子佩疏揖,北面立于殿下,曰:&ldquo昔者君王許之,今不果往,意者,臣有罪乎?&rdquo莊王曰:&ldquo吾聞子具于強台。

    強台者,南望料山,以臨方皇,左一江一而右淮,其樂忘死。

    若吾薄德之人,不可以當此樂也,恐留而不能反。

    &rdquo故老子曰:&ldquo不見可欲,使心不亂。

    &rdquo 晉公子重耳出亡,過曹,無禮焉。

    厘負羁之妻謂厘負羁曰:&ldquo君無禮于晉公子。

    吾觀其從者,皆賢人也,若以相夫子反晉國,必伐曹,子何不先加德焉?&rdquo厘負羁遺之壺餕而加璧焉,重耳受其餕而反其璧。

    及其反國,起師伐曹,克之,令三軍無人厘負羁之裡。

    故老子曰:&ldquo曲則全,枉則直。

    &rdquo 越王勾踐與吳戰而不勝,國破身亡,困于會稽。

    忿心張膽,氣如湧泉,選練甲卒,赴火若滅。

    然而請身為臣,妻為妾,親執戈為吳兵先馬走,果禽之于幹遂。

    故老子曰:&ldquo柔之勝剛也,弱之勝強也,天下莫不知,而莫之能行。

    &rdquo越王親之,故霸中國。

     趙簡子死,未葬,中牟入齊。

    已葬五日,襄子起兵攻,圍之未合,而城自壞者十丈,襄子擊金而退之。

    軍吏谏曰:&ldquo君誅中牟之罪而城自壞,是天助我,何故去之?&rdquo襄子曰:&ldquo吾聞之叔向曰:&lsquo君子乘人于利,不迫人于險。

    &rsquo使之治城,城治而後攻之。

    &rdquo中牟聞其義,乃請降。

    故老子曰:&ldquo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與之争。

    &rdquo 秦穆公謂伯樂曰:&ldquo子之年長矣,子姓有可使求馬者乎?&rdquo對曰:&ldquo良馬者,可以形容筋骨相也。

    相天下之馬者,若滅若失,若亡其一。

    若此馬者,絕塵弭轍。

    臣之子,皆下材也,可告以良馬,而不可告以天下之馬。

    臣有所與供儋緾采薪者九方堙,此其于馬,非臣之下也,請見之。

    &rdquo穆公見,使之求馬,三月而反報曰:&ldquo已得馬矣,在于沙丘。

    &rdquo穆公曰:&ldquo何馬也?&rdquo對曰:&ldquo牡而黃。

    &rdquo使人往取之,牝而骊。

    穆公不說,召伯樂而問之曰:&ldquo敗矣!子之所使求者,毛物牝牡弗能知,又何馬之能知!&rdquo伯樂喟然大息曰:&ldquo一至此乎!是乃其所以千萬臣而無數者也。

    若堙之所觀者,天機也。

    得其一精一而忘其粗,在内而忘其外,見其所見而不見其所不見,視其所視而遺其所不視。

    若彼之所相者,乃有貴乎馬者。

    &rdquo馬至,而果千裡之馬。

    故老子曰:&ldquo大直若屈,大巧若拙。

    &rdquo 吳起為楚令尹,适魏,問屈宜若曰:&ldquo王不知起之不肖,而以為令尹。

    先生試觀起之為人也。

    &rdquo屈子曰:&ldquo将奈何?&rdquo吳起曰:&ldquo将衰楚國之爵而平其制祿,損其有餘而綏其不足,砥砺甲兵,時争利于天下。

    &rdquo屈子曰:&ldquo宜若聞之,昔善治國家者,不變其故,不易其常。

    今子将衰楚國之爵而平其制祿,損其有餘而綏其不足,是變其故,易其常也,行之者不利。

    宜若聞之曰:&lsquo怒者,逆德也;兵者,兇器也;争者,人之所本&rsquo也。

    今子陰謀逆德,好用兇器,始人之所本,逆之至也。

    且子用魯兵,不宜得志于齊,而得志焉。

    子用魏兵,不宜得志于秦,而得志焉。

    宜若聞之:非禍人,不能成禍。

    吾固惑吾王之數逆天道,戾人理,至今無禍。

    差須夫子也。

    &rdquo吳起惕然曰:&ldquo尚可更乎?&rdquo屈子曰:&ldquo成形之徒,不可更也。

    子不若敦愛而笃行之。

    老子曰:&ldquo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

    &rdquo 晉伐楚,三舍不止,大夫請擊之。

    莊王曰:&ldquo先君之時,晉不伐楚。

    及孤之身而晉伐楚,是孤之過也,若何其辱群大夫?&rdquo曰:&ldquo先臣之時,晉不伐楚,今臣之身而晉伐楚,此臣之罪也。

    請三擊之。

    &rdquo王俯而泣涕沾襟,起而拜群大夫。

    晉人聞之曰:&ldquo君臣争以過為在己,且輕下其臣,不可代也。

    &rdquo夜還師而歸。

    老子曰:&ldquo能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

    &rdquo 宋景公之時,熒惑在心。

    公懼,召子韋而問焉,曰:&ldquo熒惑在心,何也?&rdquo子韋曰:&ldquo熒惑,天罰也。

    心,宋分野。

    禍且當君。

    雖然,可移于宰相。

    &rdquo公曰:&ldquo宰相,所使治國家也,而移死焉,不祥。

    &rdquo子韋曰,&ldquo可移于民。

    &rdquo公曰:&ldquo民死,寡人誰為君乎?甯獨死耳!&rdquo子韋曰:&ldquo可移于歲。

    &rdquo公曰:&ldquo歲,民之命。

    歲饑,民必死矣。

    為人君而欲殺其民以自活也,其誰以我為君者乎?是寡人之命固已盡矣,子韋無複言矣!&rdquo子韋還走,北面再拜曰:&ldquo敢賀君!天之處高而聽卑。

    君有君人之言三,天必有三賞君。

    今夕星必徙三舍,君延年二十一歲。

    &rdquo公曰:&ldquo子奚以知之?&rdquo對曰:&ldquo君有君人之言三,故有三賞,星必三徙舍,舍行七裡,三七二十一,故君移年二十一歲,臣請伏于陛下以伺之,星不徙,臣請死之。

    &rdquo公曰:&ldquo可。

    &rdquo是夕也,星果三徙舍,故老子曰:&ldquo能受國之不祥,是謂天下王。

    &rdquo 昔者公孫龍在趙之時,謂弟子曰:&ldquo人而無能者,龍不能與遊。

    &rdquo有客衣褐帶索而見曰:&ldquo臣能呼。

    &rdquo公孫龍顧謂弟子曰:&ldquo門下故有能呼者乎?&rdquo對曰:&ldquo無有。

    &rdquo公孫龍曰:&ldquo與之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