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卷十一 齊俗訓
關燈
小
中
大
向,但拐個彎進入偏僻的地方又迷惑了;這種人就像風标随風轉動,一輩子為人所一奴一役,沒有片刻的甯靜。
而聖人是與&ldquo道&rdquo融為一體,返歸本性,以不變之&ldquo道體&rdquo應付萬變之世界,這樣也就達到免受世俗一奴一役的境地。
在治世,人們堅守本職崗位,它的事情也容易完成,它的禮儀也容易實施,人們間的債務也容易償還。
所以,一人不兼任多種官職,一官也不兼任多種事務,士農工商各行其職,在不同的領域從事不同的工作内容。
因此,農夫們在一起談論勞動力之強弱,士人們在一起讨論德行的高低,工匠們在一起研究工藝技術的一精一巧,商人們在一起一交一流生意經。
是時,士人沒有失檢的行為,農夫沒有白費的勞動,工匠沒有僞劣的産品,商人沒有虧損的買賣,各行各業都安于本性,不得互相幹擾。
所以伊尹興建土木工程時,腿長的被安排去踩鍬,背力強的被安排去背土,獨眼的被安排去測水準,駝背的被安排去鋪抹地坪,各種特性特點都被用得恰到好處,所以此時人性無貴賤優劣之分。
一胡一人善于騎馬,越人善于泛舟。
具體的形狀種類不同,如改變他們不熟悉的事情,就會亂套;喪失他們應處的地位和環境,就會變得毫無用處,而得到适當的位置,就會變得十分有用。
聖人能綜合他們的情況,統籌安排,合理使用,使人們都能發揮出自己的才幹和能力。
能夠先知先覺、深謀遠慮,這自然是人才中的傑出人物,但治世的君主不能用這樣的标準去苛求人們。
博聞強記、能言善辯,這同樣是聰明人中的一精一英,這聖明的君主同樣不能用這種标準去要求下屬百官。
高傲自負,不和世俗同流合污,這是士人的高潔品行,但治世的君主卻不能拿這樣的品行去教化民衆。
制造連?運開的神奇機械,并不留雕鑿的痕迹,這是能工巧匠中的高手,但治世的君主同樣不能要求所有百姓掌握這種技巧。
所以苌弘、師曠,他們能預先知道禍福,提出的建議也無大失策,因而他們不可能和普通人一樣做同一種工作;公孫龍能言善辯,分辨同異、分析堅白,因而他們不能和衆人一樣掌握同一種學說;北人無擇非議指責舜的德行而自投清涼之淵,但這不能以此作為世人的榜樣;魯班、墨子用木料做成鸢鳥,并使鸢鳥在天空飛行三天三夜,但不能讓他們做一般的工匠。
所以高不可及的要求,不能以此作為普通民衆的标準;高尚的品行,不能拿來作為一國民衆的風俗。
那些能用手掂量物體輕重不差铢兩的人,聖人也無法來任用他,而隻能采用秤來衡量;那些能用眼目測物體高低不差分寸的人,明主也無法任用他,而隻能采用儀器來測量。
這是為什麼呢?因為不可能長期依賴這些有特殊才能的人,而度量儀器倒是可以世代相傳和使用的。
所以太平盛世可以靠愚鈍來保持,而指揮軍隊打仗則要靠權變的策略來完成。
如果一定要等到有了和飛兔這樣的駿馬才駕車,那麼天下人就别想乘車了;如果一定要等到有了西施和毛嫱這樣的美一女才婚配,那麼終身也别想成家了。
所以不要指望要出現古代那樣的俊才,就當前的這些人才就夠了,隻是要廣泛網羅并充分利用即可。
骐骥這樣的駿馬能一日千裡,但這千裡路,一般性的馬也能在數日裡走完。
由此看來,治理國家無須專靠特殊人才,而以&ldquo道&rdquo術治理國家則可以普遍實施長期适用。
而亂世治國的用人方法就不是這樣,它将标準提得極高,并要問罪于那些達不到标準的人;它将任務定得很重,并要懲罰那些完不成任務的人;它将事情複雜化和困難化,并要誅殺那些不敢去做這些事情的人。
廣大民衆被上述這三種不切實際的責難弄得窘困萬分,于是必然要用智巧來欺詐上面,也必然要用邪道來避免懲罰。
所以這樣一來,就是有嚴刑峻法也無法禁止這些邪門奸詐。
為什麼呢?因為人的能力實在難以達到所定的那些标準和要求。
所以諺語這樣說:&ldquo鳥到窮困時會啄敵,獸到窮困時會觸頂,人到窮困時會使詐。
&rdquo 以道和德作為事物的規律和秩序,就好比日月行空,廣至一江一南河北而不改變方向,馳騁千裡之外而不變更行迹。
而人們所取舍的禮俗,就好像你所居住的住處,從東邊看,它在西邊,從西邊看,它又在東邊,是沒有固定的方位,就是叫公正的法官&mdash&mdash臯陶來裁決,也無法确定其方位。
所以同樣的一種取舍,是得到诽謗還是得到贊譽,取決于一習一俗;而志向德行相同,是窮困潦倒還是騰達顯赫,取決于時世。
像湯武那樣廣積善行,這是人們都能做到的事,但他們碰到像桀纣那樣的亂世而得以大顯身手,這恰恰是天賜的機遇。
如果隻有湯武那種志向,無桀纣那樣的亂世,要想成就除暴平天下的事業,也隻能是空想。
過去武王手持戈钺,以武力讨伐纣王,并戰勝殷朝建立周朝,以後便插着笏闆、拿着殳杖上朝視事。
武王病逝後,殷遺民乘機背叛周朝,周公攝政輔佐成王,登東宮代行天子職權,背靠屏風坐在天子的寶座上接受諸侯的朝拜,流放參與叛亂的蔡叔,誅殺作亂的管叔,降服叛亂的殷民,收拾商纣王的侄子武庚,在明堂祭祀文王,并在七年後歸政于成王。
周武王先是用武力而後用文治,不是志向改變了,而是為了順應時勢;周公放逐兄長誅殺兄弟,不是不仁,而是為了拯救危難中的國家。
所以事情合于時世便能成功,行為符合時宜便能樹立名聲。
過去齊桓公會合諸侯時用的文車,回到國内又用武力鞏固政權;晉文公會合諸侯用的兵車,回到國内又用禮義治理國家。
這齊桓公先柔後剛,而晉文公先剛後柔,可他們都能做到号令天下,控制諸侯,這是因為他們能審時度勢,随機應變。
還有,魯國的隐士顔阖,魯國君想用他為相,顔阖不願意,魯君又贈給他重禮以想使他轉意,但顔阖卻鑿穿房屋的後牆而溜之大吉,并成為天下著名的人物。
魯君也沒有追究他的違逆行為。
假使顔阖碰到商鞅和申不害這樣的法家人物,必定會遭到誅滅三族的懲罰,更何況顔阖自身呢!世人都稱頌古代的聖賢,并推崇他們的德行,而對同時代也具有的這種聖賢人都不知道愛崇他們,這倒不是現代聖賢比不上古代聖賢,而是他們的才德不合時宜。
所以駕六匹骐骥或四匹駃騠來渡河,倒不如用一條獨木舟來得便當,這是因為所處的環境決定的。
所以能建立功績事業的人,必定行事簡約、合于時世。
而今的世俗觀點是,以完成功業與否作為賢能的标準或尺度,以戰勝禍患與否作為聰明的尺度或标準;以為遭災的必定愚笨,認為死于節義的必定愚戆;但是我們認為以上各種人都達到了自己的目的,無所謂優劣和賢愚。
王子比幹不是不知道如像箕子那樣披頭散發、裝瘋賣傻可以保全自己,但他就是樂意以直行盡忠來為節義獻身,所以他不像箕子那樣裝瘋賣傻。
伯夷、叔齊不是不能接受奉祿、官職來建功立業,但他們就是樂意用高潔的品行遠離塵世以絕世俗,所以他們不接受高官厚祿。
許由、善卷不是無能力安撫天下,使天下太平、造福于民,但他們就是羞于因外物攪亂平和的本性,所以不肯接受帝位。
豫讓、要離不是不知道享受天倫之樂,讓妻兒平平安安來苟且偷生,但他們就是樂意忠誠赤膽,為主人獻身,所以不留戀人間生活。
今天如果我們從箕子的角度來看比幹,那麼比幹就顯得愚蠢了;從比幹的角度來看箕子,那麼箕子就顯得低卑了;從管仲、晏子的角度來看伯夷,那麼伯夷就顯得愚戆了;從伯夷的角度來看管仲和晏子,那麼管仲、晏子就顯得貪婪了。
人們的追求、取舍不同,嗜欲愛好相反,而各自都以所做的事為歡樂,在這裡又有誰能使他們改弦易轍?又有誰能對他們所做的事定是非、别優劣?所以曾子這樣說:&ldquo同是因敲擊船闆而發出的聲音,鳥聽了高飛而去,魚聽了藏入深淵。
&rdquo這說明行動各不相同,而為了使自己便利的目的是相同的。
所以惠施帶着百輛車子經過孟諸澤時,正在釣魚的莊子看到惠施的那副神色,把自己釣到的魚都倒到水裡去了。
鹈一胡一飲水數鬥都不夠,而鲔隻須吸入一些露水就足夠了;智伯擁有三晉還不滿足,林類和榮啟期衣衫破爛得像蓑衣都毫無遺憾。
由此看來,人們的追求、取舍各不相同,又有什麼必要互相責難和非議呢?看重生命的人,不會為了利益而損害自己;堅持名節操行的人,不會看到危難而苟且逃避的;貪得無厭的人,看到利益就會不顧一切;而珍愛名聲的人,是不會随便取獲不合道義的東西。
将這些相比較而論,真好比是炭與冰、鈎和墨繩,真不知什麼時候能使它們吻合相容呢?假使讓聖人來仲裁,就有可能将此調和、兼容、并蓄、覆蓋為一體,無所謂肯定此、否定彼。
飛鳥習慣築巢而栖息,狐狸習慣洞穴而歇宿;在這裡,無論是築巢栖息還是洞穴歇宿,都是為了找到一個歸宿。
而社會中的人們取舍什麼、行動什麼,也都想找一種寄托和歸宿,各人都在找一個自己樂意舒适的安身之處;而能夠實現自己的願望的人,就算是完人。
所以,從&ldquo道&rdquo的角度來看萬事萬物,就會将它等而視之、總而齊之。
盛世太平國家的治理方法是,君王沒有苛刻的法令,官吏沒有煩瑣的政務,士人沒有虛僞的品行,工匠技藝沒有一婬一巧的成分;事務合乎常規而不混亂,器物完美而不雕飾。
而亂世就不是這樣。
飾僞品行的人互相吹捧擡高身價,施行禮義的人互相虛僞造作;車輛極力雕琢,器物競相刻镂;求取财物的人争搶難得之物,并把它們當作寶貝;以文辭互相诋毀的人糾纏于冗長煩瑣的事中而自以為聰明。
官吏們互相争吵詭辯,将政務工作久拖而不處理,這些對治理國家毫無益處;工匠們處心積慮要制作奇異的器具,累月經年才完成,卻不适合于使用。
所以古代神農的法令這樣說:&ldquo成年男子如果不從事耕種,那麼天下就會有人因此而挨餓;年輕婦女如果不從事紡織,那麼天下就會有人因此而挨凍。
&rdquo因此神農自己親自耕種,他的妻子親自紡織,為天下人作出了榜樣。
神農教導人民,不要有意地珍貴難以得到的貨物,不要過分器重無用的物件。
所以那時代男子非得努力耕種不可,否則将要餓肚子;女子非得勤奮織布不可,否則将無法遮蔽身體;有餘和不足,都直接關系到每個人自身;豐衣足食,邪奸就不會産生,大家安居樂業而天下太平。
所以太平盛世使得孔子和曾參那樣的善人沒有地方好行善,使得孟贲和成荊這樣的勇士沒有地方好顯威武。
而衰敗的社會風俗完全不同,大家憑着智巧而弄虛作假,矯飾各種無用的器物,有意珍貴遠方的奇貨,珍惜難以得到的财寶,卻不積聚生活必需品;淳厚的民風被破壞得亂七八糟,純樸的民性被破壞得支離破碎,牛馬被關進欄圈後也沒人管理;百姓被弄得心神不定,是非被颠倒,清澈變混濁,人們就像風中蓬草,被刮得飛揚躁亂;忠誠信義的品德流失殆盡,人也跟着失去善良本性。
于是社會出現了另一幅情景,用翡翠、犀牛角、象牙和美麗的花紋圖案來迷惑人的眼睛;以牛羊犬豬、面米細糧和各種風味小吃來滿足人的食欲;用鐘鼓管箫、絲竹金石等樂器來一婬一蕩人的耳朵;又以講究禮儀形式、各種流言蜚語來攪亂人的心神。
這樣,百姓被攪得紛擾狂亂,日夜為利益奔波追逐,人變得煩躁淺薄,禮法和道義相違,德行和利益沖突,這樣的社會,即使有十個管仲也無法治理好。
富人的車輛外用彩繡的車衣圍裹,馬則用旄牛尾和象牙作裝飾,車上的帷幕和褥墊都配用繡繪絲織品,各種色彩一交一錯着,無法形容它的華麗。
而窮人夏天穿着粗布短衣,索着粗麻繩,吃豆類食品,喝涼水來填飽肚子,以便能熬過酷暑;冬天則穿着破爛的羊皮衣,粗布衣袍無法遮蔽身體,隻得蹲在竈爐口取暖。
所以同是編入戶籍的人,會出現如此大的貧富差别,就如同君主和仆人的差别,這真的使人無法比較和言說。
那些憑着奇異技巧、僞詐歪邪門道的人,卻能在世上過着富裕的日子;而那些品行正道、不肯苟且得利的人,卻免不了饑寒的災患,在這種社會不公平的情況下,要想使人民摒棄末業、返歸農業根本,這就像掘開了水源卻又堵塞了水流一樣。
社會有意導向雕琢刻镂,必然迫使農民棄農從工,妨礙了農業生産;社會講究服飾秀美,必然緻使婦女一精一于刺繡,也必然妨礙了一般意義上的紡織業。
這農事荒廢、紡織受損,必然會有饑寒出現。
饑寒一旦降臨,人們能不觸犯法令和禁令,這是從古到今都沒有聽說過的事。
所以說人的仁或鄙取決于時勢而不取決于個人行為,人得利或受害取決于天命而不取決于人的智力。
敗軍中的士卒,一旦敗下陣來,連勇敢的也跟着敗逃,這時将領統帥怎麼制止都制止不了;勝軍的隊伍,一旦獲勝,連膽怯的也會跟着沖鋒陷陣,拼死前進,生怕趕不上趟。
所以一江一河決堤,一鄉的父子兄弟棄親人而不顧,各自逃命,争先恐後跑上高坡山丘,腿腳靈便的先上去,也不顧别人;盛世太平的時候,人們心平氣和,看到鄰國的人溺水,尚且同情相助,更何況是自己的親人溺水呢!所以由此可見,自身安穩,恩情就會施及鄰國,躁亂的自私心态也會随之消失;反之如自身處在危難之中,就會連親人都不顧,外人就更不可能去幫助解救了。
正在忙于遊水的人是不可能去解救溺水的人,因為他自己的手腳都忙于劃水,沒有空閑時間。
被火灼傷的人是不可能去救火的,因為他自己受傷疼痛萬分。
由此推出,人民豐衣足食就會互相謙讓,而人民衣食不足就會互相争搶。
互相謙讓則禮義産生,互相争搶則暴亂興起。
過路人敲門讨水喝,主人沒有不給的,因為有的是水。
在山林中柴薪難以出一售,在湖區魚蝦不易出讓,因為這種地方有的是這類東西。
所以說物質豐富了,人們的貪欲會減省;要求得到滿足,争奪的事就會止息。
秦始皇時代,有人宰食自己的兒女,這是因為物财不足;當今劉家執政,獨身男子也能收養孤兒,這是因為财物富裕。
所以,天下太平,小人也能規規矩矩過日子,因為沒有什麼物質利益能驅動他去做壞事;但如世道混亂,君子都會做越軌之事、犯法之事,這時法令也無法制止他。
而聖人是與&ldquo道&rdquo融為一體,返歸本性,以不變之&ldquo道體&rdquo應付萬變之世界,這樣也就達到免受世俗一奴一役的境地。
在治世,人們堅守本職崗位,它的事情也容易完成,它的禮儀也容易實施,人們間的債務也容易償還。
所以,一人不兼任多種官職,一官也不兼任多種事務,士農工商各行其職,在不同的領域從事不同的工作内容。
因此,農夫們在一起談論勞動力之強弱,士人們在一起讨論德行的高低,工匠們在一起研究工藝技術的一精一巧,商人們在一起一交一流生意經。
是時,士人沒有失檢的行為,農夫沒有白費的勞動,工匠沒有僞劣的産品,商人沒有虧損的買賣,各行各業都安于本性,不得互相幹擾。
所以伊尹興建土木工程時,腿長的被安排去踩鍬,背力強的被安排去背土,獨眼的被安排去測水準,駝背的被安排去鋪抹地坪,各種特性特點都被用得恰到好處,所以此時人性無貴賤優劣之分。
一胡一人善于騎馬,越人善于泛舟。
具體的形狀種類不同,如改變他們不熟悉的事情,就會亂套;喪失他們應處的地位和環境,就會變得毫無用處,而得到适當的位置,就會變得十分有用。
聖人能綜合他們的情況,統籌安排,合理使用,使人們都能發揮出自己的才幹和能力。
能夠先知先覺、深謀遠慮,這自然是人才中的傑出人物,但治世的君主不能用這樣的标準去苛求人們。
博聞強記、能言善辯,這同樣是聰明人中的一精一英,這聖明的君主同樣不能用這種标準去要求下屬百官。
高傲自負,不和世俗同流合污,這是士人的高潔品行,但治世的君主卻不能拿這樣的品行去教化民衆。
制造連?運開的神奇機械,并不留雕鑿的痕迹,這是能工巧匠中的高手,但治世的君主同樣不能要求所有百姓掌握這種技巧。
所以苌弘、師曠,他們能預先知道禍福,提出的建議也無大失策,因而他們不可能和普通人一樣做同一種工作;公孫龍能言善辯,分辨同異、分析堅白,因而他們不能和衆人一樣掌握同一種學說;北人無擇非議指責舜的德行而自投清涼之淵,但這不能以此作為世人的榜樣;魯班、墨子用木料做成鸢鳥,并使鸢鳥在天空飛行三天三夜,但不能讓他們做一般的工匠。
所以高不可及的要求,不能以此作為普通民衆的标準;高尚的品行,不能拿來作為一國民衆的風俗。
那些能用手掂量物體輕重不差铢兩的人,聖人也無法來任用他,而隻能采用秤來衡量;那些能用眼目測物體高低不差分寸的人,明主也無法任用他,而隻能采用儀器來測量。
這是為什麼呢?因為不可能長期依賴這些有特殊才能的人,而度量儀器倒是可以世代相傳和使用的。
所以太平盛世可以靠愚鈍來保持,而指揮軍隊打仗則要靠權變的策略來完成。
如果一定要等到有了和飛兔這樣的駿馬才駕車,那麼天下人就别想乘車了;如果一定要等到有了西施和毛嫱這樣的美一女才婚配,那麼終身也别想成家了。
所以不要指望要出現古代那樣的俊才,就當前的這些人才就夠了,隻是要廣泛網羅并充分利用即可。
骐骥這樣的駿馬能一日千裡,但這千裡路,一般性的馬也能在數日裡走完。
由此看來,治理國家無須專靠特殊人才,而以&ldquo道&rdquo術治理國家則可以普遍實施長期适用。
而亂世治國的用人方法就不是這樣,它将标準提得極高,并要問罪于那些達不到标準的人;它将任務定得很重,并要懲罰那些完不成任務的人;它将事情複雜化和困難化,并要誅殺那些不敢去做這些事情的人。
廣大民衆被上述這三種不切實際的責難弄得窘困萬分,于是必然要用智巧來欺詐上面,也必然要用邪道來避免懲罰。
所以這樣一來,就是有嚴刑峻法也無法禁止這些邪門奸詐。
為什麼呢?因為人的能力實在難以達到所定的那些标準和要求。
所以諺語這樣說:&ldquo鳥到窮困時會啄敵,獸到窮困時會觸頂,人到窮困時會使詐。
&rdquo 以道和德作為事物的規律和秩序,就好比日月行空,廣至一江一南河北而不改變方向,馳騁千裡之外而不變更行迹。
而人們所取舍的禮俗,就好像你所居住的住處,從東邊看,它在西邊,從西邊看,它又在東邊,是沒有固定的方位,就是叫公正的法官&mdash&mdash臯陶來裁決,也無法确定其方位。
所以同樣的一種取舍,是得到诽謗還是得到贊譽,取決于一習一俗;而志向德行相同,是窮困潦倒還是騰達顯赫,取決于時世。
像湯武那樣廣積善行,這是人們都能做到的事,但他們碰到像桀纣那樣的亂世而得以大顯身手,這恰恰是天賜的機遇。
如果隻有湯武那種志向,無桀纣那樣的亂世,要想成就除暴平天下的事業,也隻能是空想。
過去武王手持戈钺,以武力讨伐纣王,并戰勝殷朝建立周朝,以後便插着笏闆、拿着殳杖上朝視事。
武王病逝後,殷遺民乘機背叛周朝,周公攝政輔佐成王,登東宮代行天子職權,背靠屏風坐在天子的寶座上接受諸侯的朝拜,流放參與叛亂的蔡叔,誅殺作亂的管叔,降服叛亂的殷民,收拾商纣王的侄子武庚,在明堂祭祀文王,并在七年後歸政于成王。
周武王先是用武力而後用文治,不是志向改變了,而是為了順應時勢;周公放逐兄長誅殺兄弟,不是不仁,而是為了拯救危難中的國家。
所以事情合于時世便能成功,行為符合時宜便能樹立名聲。
過去齊桓公會合諸侯時用的文車,回到國内又用武力鞏固政權;晉文公會合諸侯用的兵車,回到國内又用禮義治理國家。
這齊桓公先柔後剛,而晉文公先剛後柔,可他們都能做到号令天下,控制諸侯,這是因為他們能審時度勢,随機應變。
還有,魯國的隐士顔阖,魯國君想用他為相,顔阖不願意,魯君又贈給他重禮以想使他轉意,但顔阖卻鑿穿房屋的後牆而溜之大吉,并成為天下著名的人物。
魯君也沒有追究他的違逆行為。
假使顔阖碰到商鞅和申不害這樣的法家人物,必定會遭到誅滅三族的懲罰,更何況顔阖自身呢!世人都稱頌古代的聖賢,并推崇他們的德行,而對同時代也具有的這種聖賢人都不知道愛崇他們,這倒不是現代聖賢比不上古代聖賢,而是他們的才德不合時宜。
所以駕六匹骐骥或四匹駃騠來渡河,倒不如用一條獨木舟來得便當,這是因為所處的環境決定的。
所以能建立功績事業的人,必定行事簡約、合于時世。
而今的世俗觀點是,以完成功業與否作為賢能的标準或尺度,以戰勝禍患與否作為聰明的尺度或标準;以為遭災的必定愚笨,認為死于節義的必定愚戆;但是我們認為以上各種人都達到了自己的目的,無所謂優劣和賢愚。
王子比幹不是不知道如像箕子那樣披頭散發、裝瘋賣傻可以保全自己,但他就是樂意以直行盡忠來為節義獻身,所以他不像箕子那樣裝瘋賣傻。
伯夷、叔齊不是不能接受奉祿、官職來建功立業,但他們就是樂意用高潔的品行遠離塵世以絕世俗,所以他們不接受高官厚祿。
許由、善卷不是無能力安撫天下,使天下太平、造福于民,但他們就是羞于因外物攪亂平和的本性,所以不肯接受帝位。
豫讓、要離不是不知道享受天倫之樂,讓妻兒平平安安來苟且偷生,但他們就是樂意忠誠赤膽,為主人獻身,所以不留戀人間生活。
今天如果我們從箕子的角度來看比幹,那麼比幹就顯得愚蠢了;從比幹的角度來看箕子,那麼箕子就顯得低卑了;從管仲、晏子的角度來看伯夷,那麼伯夷就顯得愚戆了;從伯夷的角度來看管仲和晏子,那麼管仲、晏子就顯得貪婪了。
人們的追求、取舍不同,嗜欲愛好相反,而各自都以所做的事為歡樂,在這裡又有誰能使他們改弦易轍?又有誰能對他們所做的事定是非、别優劣?所以曾子這樣說:&ldquo同是因敲擊船闆而發出的聲音,鳥聽了高飛而去,魚聽了藏入深淵。
&rdquo這說明行動各不相同,而為了使自己便利的目的是相同的。
所以惠施帶着百輛車子經過孟諸澤時,正在釣魚的莊子看到惠施的那副神色,把自己釣到的魚都倒到水裡去了。
鹈一胡一飲水數鬥都不夠,而鲔隻須吸入一些露水就足夠了;智伯擁有三晉還不滿足,林類和榮啟期衣衫破爛得像蓑衣都毫無遺憾。
由此看來,人們的追求、取舍各不相同,又有什麼必要互相責難和非議呢?看重生命的人,不會為了利益而損害自己;堅持名節操行的人,不會看到危難而苟且逃避的;貪得無厭的人,看到利益就會不顧一切;而珍愛名聲的人,是不會随便取獲不合道義的東西。
将這些相比較而論,真好比是炭與冰、鈎和墨繩,真不知什麼時候能使它們吻合相容呢?假使讓聖人來仲裁,就有可能将此調和、兼容、并蓄、覆蓋為一體,無所謂肯定此、否定彼。
飛鳥習慣築巢而栖息,狐狸習慣洞穴而歇宿;在這裡,無論是築巢栖息還是洞穴歇宿,都是為了找到一個歸宿。
而社會中的人們取舍什麼、行動什麼,也都想找一種寄托和歸宿,各人都在找一個自己樂意舒适的安身之處;而能夠實現自己的願望的人,就算是完人。
所以,從&ldquo道&rdquo的角度來看萬事萬物,就會将它等而視之、總而齊之。
盛世太平國家的治理方法是,君王沒有苛刻的法令,官吏沒有煩瑣的政務,士人沒有虛僞的品行,工匠技藝沒有一婬一巧的成分;事務合乎常規而不混亂,器物完美而不雕飾。
而亂世就不是這樣。
飾僞品行的人互相吹捧擡高身價,施行禮義的人互相虛僞造作;車輛極力雕琢,器物競相刻镂;求取财物的人争搶難得之物,并把它們當作寶貝;以文辭互相诋毀的人糾纏于冗長煩瑣的事中而自以為聰明。
官吏們互相争吵詭辯,将政務工作久拖而不處理,這些對治理國家毫無益處;工匠們處心積慮要制作奇異的器具,累月經年才完成,卻不适合于使用。
所以古代神農的法令這樣說:&ldquo成年男子如果不從事耕種,那麼天下就會有人因此而挨餓;年輕婦女如果不從事紡織,那麼天下就會有人因此而挨凍。
&rdquo因此神農自己親自耕種,他的妻子親自紡織,為天下人作出了榜樣。
神農教導人民,不要有意地珍貴難以得到的貨物,不要過分器重無用的物件。
所以那時代男子非得努力耕種不可,否則将要餓肚子;女子非得勤奮織布不可,否則将無法遮蔽身體;有餘和不足,都直接關系到每個人自身;豐衣足食,邪奸就不會産生,大家安居樂業而天下太平。
所以太平盛世使得孔子和曾參那樣的善人沒有地方好行善,使得孟贲和成荊這樣的勇士沒有地方好顯威武。
而衰敗的社會風俗完全不同,大家憑着智巧而弄虛作假,矯飾各種無用的器物,有意珍貴遠方的奇貨,珍惜難以得到的财寶,卻不積聚生活必需品;淳厚的民風被破壞得亂七八糟,純樸的民性被破壞得支離破碎,牛馬被關進欄圈後也沒人管理;百姓被弄得心神不定,是非被颠倒,清澈變混濁,人們就像風中蓬草,被刮得飛揚躁亂;忠誠信義的品德流失殆盡,人也跟着失去善良本性。
于是社會出現了另一幅情景,用翡翠、犀牛角、象牙和美麗的花紋圖案來迷惑人的眼睛;以牛羊犬豬、面米細糧和各種風味小吃來滿足人的食欲;用鐘鼓管箫、絲竹金石等樂器來一婬一蕩人的耳朵;又以講究禮儀形式、各種流言蜚語來攪亂人的心神。
這樣,百姓被攪得紛擾狂亂,日夜為利益奔波追逐,人變得煩躁淺薄,禮法和道義相違,德行和利益沖突,這樣的社會,即使有十個管仲也無法治理好。
富人的車輛外用彩繡的車衣圍裹,馬則用旄牛尾和象牙作裝飾,車上的帷幕和褥墊都配用繡繪絲織品,各種色彩一交一錯着,無法形容它的華麗。
而窮人夏天穿着粗布短衣,索着粗麻繩,吃豆類食品,喝涼水來填飽肚子,以便能熬過酷暑;冬天則穿着破爛的羊皮衣,粗布衣袍無法遮蔽身體,隻得蹲在竈爐口取暖。
所以同是編入戶籍的人,會出現如此大的貧富差别,就如同君主和仆人的差别,這真的使人無法比較和言說。
那些憑着奇異技巧、僞詐歪邪門道的人,卻能在世上過着富裕的日子;而那些品行正道、不肯苟且得利的人,卻免不了饑寒的災患,在這種社會不公平的情況下,要想使人民摒棄末業、返歸農業根本,這就像掘開了水源卻又堵塞了水流一樣。
社會有意導向雕琢刻镂,必然迫使農民棄農從工,妨礙了農業生産;社會講究服飾秀美,必然緻使婦女一精一于刺繡,也必然妨礙了一般意義上的紡織業。
這農事荒廢、紡織受損,必然會有饑寒出現。
饑寒一旦降臨,人們能不觸犯法令和禁令,這是從古到今都沒有聽說過的事。
所以說人的仁或鄙取決于時勢而不取決于個人行為,人得利或受害取決于天命而不取決于人的智力。
敗軍中的士卒,一旦敗下陣來,連勇敢的也跟着敗逃,這時将領統帥怎麼制止都制止不了;勝軍的隊伍,一旦獲勝,連膽怯的也會跟着沖鋒陷陣,拼死前進,生怕趕不上趟。
所以一江一河決堤,一鄉的父子兄弟棄親人而不顧,各自逃命,争先恐後跑上高坡山丘,腿腳靈便的先上去,也不顧别人;盛世太平的時候,人們心平氣和,看到鄰國的人溺水,尚且同情相助,更何況是自己的親人溺水呢!所以由此可見,自身安穩,恩情就會施及鄰國,躁亂的自私心态也會随之消失;反之如自身處在危難之中,就會連親人都不顧,外人就更不可能去幫助解救了。
正在忙于遊水的人是不可能去解救溺水的人,因為他自己的手腳都忙于劃水,沒有空閑時間。
被火灼傷的人是不可能去救火的,因為他自己受傷疼痛萬分。
由此推出,人民豐衣足食就會互相謙讓,而人民衣食不足就會互相争搶。
互相謙讓則禮義産生,互相争搶則暴亂興起。
過路人敲門讨水喝,主人沒有不給的,因為有的是水。
在山林中柴薪難以出一售,在湖區魚蝦不易出讓,因為這種地方有的是這類東西。
所以說物質豐富了,人們的貪欲會減省;要求得到滿足,争奪的事就會止息。
秦始皇時代,有人宰食自己的兒女,這是因為物财不足;當今劉家執政,獨身男子也能收養孤兒,這是因為财物富裕。
所以,天下太平,小人也能規規矩矩過日子,因為沒有什麼物質利益能驅動他去做壞事;但如世道混亂,君子都會做越軌之事、犯法之事,這時法令也無法制止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