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卷十一 齊俗訓
關燈
小
中
大
ldquo義&rdquo還要适合時宜;魯國是以孔孟儒家的禮法來治國的,但結果國力日益衰弱,這是因為魯國國君不知道&ldquo禮&rdquo是要體現真情實意的。
有虞氏的禮法是:他們用土堆成社神,季夏六月祭祀宅神,人死後埋于耕地下面,音樂則有《鹹池》《承雲》和《九韶》,而服飾崇尚黃色。
夏後氏的禮法是:他們用松木做成社神,于春天祭祀戶神,喪葬時靈車棺柩四周圍上帳幔,并裝飾着翣扇樣的飾物,音樂則有《夏篇》《九成》《六佾》《六列》和《六英》,而服飾崇尚青色。
殷人的禮法是:他們用石頭做成社神,在秋季祭祀門神,有在墳上種上松樹的喪葬禮法,音樂則有《大濩》和《晨露》,而服飾崇尚白色。
周人的禮法是:他們用栗木做成社神,在夏季祭祀竈神,葬禮有在墓上種松樹的習慣,音樂則有《大武》《三象》和《棘下》,而服飾崇尚赤色。
這上述四代的禮樂因時代變遷而發生很大變化,同樣服飾也各不相同,但是他們的禮法都體現了親疏的感情和上下的人倫。
現在如果死抓住一國之禮法或一君之法籍,以它來否定、非難世代變化了的禮俗,這就好像膠住弦柱而想調瑟一樣。
所以英明的君主制定禮儀就像做衣裳,規定節行就像做衣帶。
衣能遮身就行,合乎常規即可,能寬松舒适、行走方便就更好;不必追求奇異的外表和裁剪上的花哨。
衣帶能夠打成紐結、束緊衣襟就行,不必講究繡上什麼别緻的花紋圖案。
所以說,制定禮義的根本要求,是幫助人規範思想、道德;在這意義上說,我們也沒有必要拘泥于儒墨的那一套倫理了。
所謂&ldquo明&rdquo,不是說能看清别人,而是說能認識自己。
所謂&ldquo聰&rdquo,不是說能聽見聲音,而是說能傾聽自己的心聲。
所謂&ldquo達&rdquo,不是說能了解别人,而是說能自知之明。
所以說隻有自己的身心才是&ldquo道&rdquo所依托的寓所,身心修養得通體透明,那麼道也就必定能定居下來。
&ldquo道&rdquo如能與你身心融合,那麼憑着它就能視察清晰,憑着它就能聆聽聰靈,憑着它就能言論公正,憑着它就能行動順暢。
所以聖人處理事物,就如同巧匠砍削木榫,良廚分解牲畜,砍削分解得恰到好處而不損傷刀斧。
但笨拙的工匠則不然,木榫砍削得不是大就是小,大的則壅塞而不入,小的則空落不嚴實。
正是心神不甯則手勢散亂,越折騰越離譜。
聖人處理事物能判剖自如,處置有序;散亂了則有辦法使它整合,離開了則有辦法使它複歸,雕琢過的可以使它返歸質樸。
整合而為道德,離散而為儀表。
這樣就能轉入玄冥之中,散應一切而不留痕迹。
而靠禮義來制約人的行為,又怎麼能從根本上治理好社會? 世界上有很多所謂的明事理者,實際上大多是離開這一&ldquo道德&rdquo根本的,說什麼&ldquo禮義足以治天下&rdquo,這種人是不可以和他談治國方略的。
所謂禮義,實際上是五帝三王制定的法典和一習一俗,各适合于他們的時代。
這就好比祭祀時用的刍狗和祈雨時用的土龍,開始紮塑它們的時候,用青黃色彩塗上裝飾,然後用錦繡包裹和絲帛鑲邊,再用紅色絲線纏紮起來,一屍一祝穿上黑色的祭服,大夫戴着禮帽,非常莊重地迎送它們。
但等到使用過它們之後,就如同泥土草芥一樣被扔掉,還有誰貴重珍惜它們?所以,在舜的時代,有苗不歸服,于是舜修治德政,并停止戰争讨伐,将盾牌和大斧用于歌舞之中。
在禹的時代,天下洪水泛濫,禹命令民衆堆聚土壤和積集柴草,選擇丘陵高處居住。
武王讨伐纣王時,用車載着去世不久的父親的靈柩前去讨伐,等消滅纣王後,海内還沒安定下來,所以武王為文王守三年孝,以表示發揚文王的美德,這樣才有了服三年之喪的做法。
禹時天下洪水成災,禹忙于修築陂塘水庫,所以隻得早上死人晚上即安葬。
這些均是聖人為了順應時代和客觀情況而采取的權宜措施。
今天如果隻贊美幹戚之舞而嘲笑鋤鍬之舞,隻知道三年服喪而非議一日喪期,這就好像隻贊美牛而非難馬一樣,也像用徵音來取笑羽音一樣。
以一種呆闆凝固的禮法來對待日益變化的社會,和以一根琴弦就想彈奏出《棘下》的樂曲沒有什麼不同。
而根據時世的變化而制定的禮法,再用于變化了的時世,就很難做到恰當适宜;如不變化禮法,就會像冬天穿葛布衣、夏天穿皮大衣一樣可笑。
所以調整一次弓一弩一上的瞄準器是不可能用它來發射一百次的,同樣一件衣服也不可能一年穿到頭。
這說明瞄準器必須根據目标的高低不斷調整,人穿的衣服也必須根據氣候的變化不斷更換。
所以說是&ldquo世異則事變,時移則俗易&rdquo。
因此,聖人是根據世道來制定法規,随應時代來治理國家。
古代帝王在泰山上祭過天,在梁父山上祭過地的,有七十多位,他們的法度各不相同,并不是他們有意标新立異,而是因為時代社會變了。
因此,不能照搬他們那些現成的法令,而應該是效法他們制定法令的原則。
而他們制定法令的原則就是根據變化了的時世不斷改變法令。
能夠根據時世變化而不斷變法,這就是最可貴的精神之所在。
所以,古代狐梁的歌是可以學着唱的,但他唱得如此動人的奧妙卻是難以掌握的;古代聖人的法規是可以觀摩的,但他們制定法規的緣由卻是難以探究的;古代雄辯之士的辯詞是可以模仿的,但他們如此善辯的内涵卻是難以揭示的。
淳鈎之劍是不值得愛惜的,可愛惜珍貴的倒是歐冶的鑄劍技術。
那王喬和赤誦子吹噓呼吸、吐故納新、忘卻形骸、摒棄智慮、抱守素樸、返回真純,遨遊于玄眇境地,與上天相通而成仙。
今天如果有人想學到他們的成仙之道,隻模仿他們的一吐一吸、時伸時屈的動作,而沒有掌握他們涵養元氣、修煉精神的奧妙,要想騰雲駕霧升天成仙是不可能的。
五帝三王他們輕天下,渺視萬物,齊生死和同變化,他們懷着無所不容的聖明之心來觀照事物的真谛,上與天道為友,下和造化作伴。
今天如果有人想學到他們的處世之道,隻死守着他們的法典條文,而沒有他們那種清靜玄冥的精神境界,要想治理天下是不可能的。
所以說,&ldquo得十把利劍,不如掌握歐冶的鑄劍技術;得百匹駿馬,不如掌握伯樂的相馬技術&rdquo。
最大的&ldquo樸&rdquo是沒有形狀的,最玄妙的&ldquo道&rdquo是無法度量的。
所以天是圓的,而沒有什麼圓規能夠度量它;地是方的,而沒有什麼方矩能夠丈量它。
古往今來叫做宙,四方上下稱做宇。
道在宇宙間,但不知它的具體所在。
所以目光不遠大者,是不可以和他談論大的;智慧不宏大者,是不能和他談論道的。
以前馮夷得了道後便潛入河中成河神;鉗且得了道後便升上昆侖山成仙人;扁鵲靠着道來治病,造父憑着道來駕禦車馬,羿憑着道成了神射手,工?靠着道成了能工巧匠。
在這裡,他們所做的具體事情各不相同,但得道用道是一緻的。
秉受了道而通曉萬物事理的人,彼此間是不會産生矛盾和非議的,這就好像用同一個水塘的水來灌溉農田一樣,所得到水源是相同的。
現在屠宰牛而制作牛肉,有的做成酸的,有的做成甜的,煎熬燒烤,做出各種各樣醇美之味,然而它們都出自于同一條牛。
砍下楩楠豫樟,剖開加工,有的做成棺,有的做成柱,剖開鋸斷,做出各式各樣的木器,然而它們都出自于同一樹木這原料。
所以百家的言論,旨趣相反,但合乎道理是一緻的,這就好比絲竹金石各種樂器合奏樂曲,曲子和彈奏不管怎樣變換,但它們都不可能脫離曲譜和樂曲本身。
同樣,伯樂、韓風、秦牙、管青,他們相馬的方法各不相同,但了解馬性是一緻的。
所以三皇五帝的法令典籍盡管有差異,但他們都得民心是一緻的。
所以商湯推翻夏朝以後則用夏朝的基本法規,武王推翻殷朝以後則用殷朝的基本法禮,夏桀和殷纣王用這些禮法導緻滅亡,而商湯和武王則憑着這些禮法治理好了天下。
所以有了各種雕刻的工具,沒有優秀的工匠來用它處理木材,還是白搭;有了各種冶煉鑄造的設備,沒有靈巧的工匠來用它鑄煉金屬,還是不行。
屠牛吐一早晨宰殺九頭牛,可是他的刀還是能鋒利得可以剃下毛發;庖丁的刀用了十九年,可是刀刃還像剛開過口的新刀一樣。
這是為什麼呢?這是由于他們掌握牛體骨骼的規律,使用刀時根本不會碰到骨節,遊刃有餘。
至于那些規矩鈎繩,隻是發揮技巧的工具,而它們本身并不會産生技巧。
所以說,瑟如果沒有弦,即使是師文這樣的高明樂師也不可能彈出樂曲來;但如果光有瑟弦,又不能使人悲傷。
所以,瑟和弦隻是彈奏悲曲的工具,但它們本身并不能産生悲曲。
高明的工匠制造各種機械,其中有明暗機關,錯綜連通,進入到神奇莫測的境地,運用心神和手的配合來使用工具,根本不須用眼睛去接觸具體物件,這種出神入化的技巧就是父子相傳也是不可能的。
盲樂師靠想象觀察事物,運用樂舞的形式來表達它們的神态,配合樂曲的節奏,這種出神入化的技術,即使做兄長的也無法傳授給弟弟。
現在一般人都用水準儀器來測準水平,用墨繩來測定直線,如果不使用這些儀器來測平取直,這就不是人人都會的技術了。
所以叩擊宮音而另一隻的宮弦也就随之應和起來,叩擊角音而另一隻的角弦也就随着應和起來,這是同音律應和的現象。
如果改調成一種與宮、商、角、徵、羽不相對應的音調,當彈奏起這種音調時,另外的同一音調的弦照樣會産生應和現象,其中的奧妙道理是無法用言語傳授的。
所以說虛靜的精神是形體的主宰,而一旦進入到這種靜寂的狀态,那就什麼細微的聲音都能感知。
天下是非沒有固定的标準,世人各自以自己的是當成是,把自己的非當成非。
他們所認為的是與非各不相同,都以自己為是而以别人為非。
由此看來,事情符合自己心意的就是&ldquo是&rdquo,這&ldquo是&rdquo未必是真正的&ldquo是”事情不合自己心意的就是&ldquo非&rdquo,這&ldquo非&rdquo未必是真正的&ldquo非&rdquo。
所以,追求&ldquo是&rdquo(正确)的人,不真是在追求真理,而隻不過是在找符合自己意思的東西;尋找&ldquo非&rdquo(錯誤)的人,不真是在剔除錯誤,而隻不過是在排除違逆自己心意的東西。
所以說,違逆自己心意的,就不一定不符合别人的心意;符合自己心意的,就不一定不遭世俗所非難。
最正确的&ldquo是&rdquo是不存有錯誤的,最荒謬的&ldquo非&rdquo是無正确可言的,這才是真正的&ldquo是&rdquo與&ldquo非&rdquo。
如果&ldquo是&rdquo在此是對的,而在彼則是&ldquo非&rdquo的;如果&ldquo非&rdquo在此是錯的,而在彼則是&ldquo是&rdquo的,這就叫或是或非,是非相對。
這種是與非,隻适用于一隅、部分;而真正的&ldquo是&rdquo與&ldquo非&rdquo則适用于整個宇宙。
現在我想選擇對的(&ldquo是&rdquo)來遵循保持它,确定錯的(&ldquo非&rdquo)來避開它,可又不知道世人說的是與非,到底哪是&ldquo是&rdquo,哪是&ldquo非&rdquo。
《老子》說&ldquo治理大國如像烹制小魚一樣&rdquo。
這意思是說,為政寬和的人不會老去翻攪,他懂得翻攪過多會攪爛小魚的;而為政苛刻的人就一定要做得符合自己的口味才罷休,别的什麼也不管。
晉平公講話不妥,師曠舉起琴撞擊平公,琴掠過平公的衣襟撞到牆上,平公身邊的人準備将撞破的牆補上,平公說:&ldquo算了,别補了,留着它可以記着寡人的過失。
&rdquo孔子聽到此事後,說:&ldquo平公不是不愛惜自己的身體,而想要用這種寬宏大量的态度來鼓勵群臣的進谏。
&rdquo但後來的韓非卻作這樣的評價:&ldquo群臣失禮而不懲罰,這是在縱容過失。
以後平公之所以不能稱霸就是由此引起。
&rdquo有位門客給宓子賤引見一位賓客,賓客離開後,宓子賤對他的門客說:&ldquo你引見的賓客有三條過失,第一他看到我就嘻皮笑臉,這就是傲慢無禮;第二在談話中不稱我老師,這是違背師道;第三他和我一交一情淺卻無話不談,這是說話沒有分寸。
&rdquo但門客卻這樣說:&ldquo他看到你便笑,這是恭敬而平和;談話中不稱你為師,這說明他通達;一交一情淺卻無所不談,這說明他忠厚。
&rdquo那位賓客的容貌舉止就這樣,但有人認為他是君子,而又有人認為他是小人,這是由于各人都從自己的立場、觀點來看問題,由此引出不同的結論。
所以,志趣投合,言語越忠懇則越親近;關系疏遠,計謀越恰當則越被猜忌。
親生母親為兒子治頭瘡,弄得鮮血流到耳朵上,看見的人認為這是母親對兒子的關愛;若是繼母做這件事,看見的人就會認為這是繼母在嫉恨兒子。
事情原本就是這樣,但由旁觀者看來就有很大的差異。
所以,從高處城牆上看地上的牛隻有羊那麼大,羊隻有小豬那麼大,這是由于觀察者從高處往下看造成的。
在水盆中看臉的形狀是圓的,而在杯子裡的臉則是橢圓的。
這是由于用來照臉的器具不同造成的。
現在我想端正自身而處世待人,但不知道世人又是怎麼看待我的?所以如果你想用不斷改變自己的處世态度來趨附世俗,這就好像躲避下雨,實際上沒有哪個地方是會不被淋濕的。
你經常想處于虛靜的狀态,可它不是靠人為的力量所能達到的;那不是靠人為力量,而是一種自然形成的虛靜狀态,是一般人所羨慕而難以達到的虛靜狀态。
也隻有通達&ldquo道&rdquo的人才能達到這種虛靜狀态。
所以通達&ldquo道&rdquo的人就好像車軸,自己并不運轉而是随車毂的轉動運行千裡,運轉于無窮無盡的境地。
而不通達&ldquo道&rdquo的人就像心神迷惑,你告訴他東西南北,他在這地方明白方
有虞氏的禮法是:他們用土堆成社神,季夏六月祭祀宅神,人死後埋于耕地下面,音樂則有《鹹池》《承雲》和《九韶》,而服飾崇尚黃色。
夏後氏的禮法是:他們用松木做成社神,于春天祭祀戶神,喪葬時靈車棺柩四周圍上帳幔,并裝飾着翣扇樣的飾物,音樂則有《夏篇》《九成》《六佾》《六列》和《六英》,而服飾崇尚青色。
殷人的禮法是:他們用石頭做成社神,在秋季祭祀門神,有在墳上種上松樹的喪葬禮法,音樂則有《大濩》和《晨露》,而服飾崇尚白色。
周人的禮法是:他們用栗木做成社神,在夏季祭祀竈神,葬禮有在墓上種松樹的習慣,音樂則有《大武》《三象》和《棘下》,而服飾崇尚赤色。
這上述四代的禮樂因時代變遷而發生很大變化,同樣服飾也各不相同,但是他們的禮法都體現了親疏的感情和上下的人倫。
現在如果死抓住一國之禮法或一君之法籍,以它來否定、非難世代變化了的禮俗,這就好像膠住弦柱而想調瑟一樣。
所以英明的君主制定禮儀就像做衣裳,規定節行就像做衣帶。
衣能遮身就行,合乎常規即可,能寬松舒适、行走方便就更好;不必追求奇異的外表和裁剪上的花哨。
衣帶能夠打成紐結、束緊衣襟就行,不必講究繡上什麼别緻的花紋圖案。
所以說,制定禮義的根本要求,是幫助人規範思想、道德;在這意義上說,我們也沒有必要拘泥于儒墨的那一套倫理了。
所謂&ldquo明&rdquo,不是說能看清别人,而是說能認識自己。
所謂&ldquo聰&rdquo,不是說能聽見聲音,而是說能傾聽自己的心聲。
所謂&ldquo達&rdquo,不是說能了解别人,而是說能自知之明。
所以說隻有自己的身心才是&ldquo道&rdquo所依托的寓所,身心修養得通體透明,那麼道也就必定能定居下來。
&ldquo道&rdquo如能與你身心融合,那麼憑着它就能視察清晰,憑着它就能聆聽聰靈,憑着它就能言論公正,憑着它就能行動順暢。
所以聖人處理事物,就如同巧匠砍削木榫,良廚分解牲畜,砍削分解得恰到好處而不損傷刀斧。
但笨拙的工匠則不然,木榫砍削得不是大就是小,大的則壅塞而不入,小的則空落不嚴實。
正是心神不甯則手勢散亂,越折騰越離譜。
聖人處理事物能判剖自如,處置有序;散亂了則有辦法使它整合,離開了則有辦法使它複歸,雕琢過的可以使它返歸質樸。
整合而為道德,離散而為儀表。
這樣就能轉入玄冥之中,散應一切而不留痕迹。
而靠禮義來制約人的行為,又怎麼能從根本上治理好社會? 世界上有很多所謂的明事理者,實際上大多是離開這一&ldquo道德&rdquo根本的,說什麼&ldquo禮義足以治天下&rdquo,這種人是不可以和他談治國方略的。
所謂禮義,實際上是五帝三王制定的法典和一習一俗,各适合于他們的時代。
這就好比祭祀時用的刍狗和祈雨時用的土龍,開始紮塑它們的時候,用青黃色彩塗上裝飾,然後用錦繡包裹和絲帛鑲邊,再用紅色絲線纏紮起來,一屍一祝穿上黑色的祭服,大夫戴着禮帽,非常莊重地迎送它們。
但等到使用過它們之後,就如同泥土草芥一樣被扔掉,還有誰貴重珍惜它們?所以,在舜的時代,有苗不歸服,于是舜修治德政,并停止戰争讨伐,将盾牌和大斧用于歌舞之中。
在禹的時代,天下洪水泛濫,禹命令民衆堆聚土壤和積集柴草,選擇丘陵高處居住。
武王讨伐纣王時,用車載着去世不久的父親的靈柩前去讨伐,等消滅纣王後,海内還沒安定下來,所以武王為文王守三年孝,以表示發揚文王的美德,這樣才有了服三年之喪的做法。
禹時天下洪水成災,禹忙于修築陂塘水庫,所以隻得早上死人晚上即安葬。
這些均是聖人為了順應時代和客觀情況而采取的權宜措施。
今天如果隻贊美幹戚之舞而嘲笑鋤鍬之舞,隻知道三年服喪而非議一日喪期,這就好像隻贊美牛而非難馬一樣,也像用徵音來取笑羽音一樣。
以一種呆闆凝固的禮法來對待日益變化的社會,和以一根琴弦就想彈奏出《棘下》的樂曲沒有什麼不同。
而根據時世的變化而制定的禮法,再用于變化了的時世,就很難做到恰當适宜;如不變化禮法,就會像冬天穿葛布衣、夏天穿皮大衣一樣可笑。
所以調整一次弓一弩一上的瞄準器是不可能用它來發射一百次的,同樣一件衣服也不可能一年穿到頭。
這說明瞄準器必須根據目标的高低不斷調整,人穿的衣服也必須根據氣候的變化不斷更換。
所以說是&ldquo世異則事變,時移則俗易&rdquo。
因此,聖人是根據世道來制定法規,随應時代來治理國家。
古代帝王在泰山上祭過天,在梁父山上祭過地的,有七十多位,他們的法度各不相同,并不是他們有意标新立異,而是因為時代社會變了。
因此,不能照搬他們那些現成的法令,而應該是效法他們制定法令的原則。
而他們制定法令的原則就是根據變化了的時世不斷改變法令。
能夠根據時世變化而不斷變法,這就是最可貴的精神之所在。
所以,古代狐梁的歌是可以學着唱的,但他唱得如此動人的奧妙卻是難以掌握的;古代聖人的法規是可以觀摩的,但他們制定法規的緣由卻是難以探究的;古代雄辯之士的辯詞是可以模仿的,但他們如此善辯的内涵卻是難以揭示的。
淳鈎之劍是不值得愛惜的,可愛惜珍貴的倒是歐冶的鑄劍技術。
那王喬和赤誦子吹噓呼吸、吐故納新、忘卻形骸、摒棄智慮、抱守素樸、返回真純,遨遊于玄眇境地,與上天相通而成仙。
今天如果有人想學到他們的成仙之道,隻模仿他們的一吐一吸、時伸時屈的動作,而沒有掌握他們涵養元氣、修煉精神的奧妙,要想騰雲駕霧升天成仙是不可能的。
五帝三王他們輕天下,渺視萬物,齊生死和同變化,他們懷着無所不容的聖明之心來觀照事物的真谛,上與天道為友,下和造化作伴。
今天如果有人想學到他們的處世之道,隻死守着他們的法典條文,而沒有他們那種清靜玄冥的精神境界,要想治理天下是不可能的。
所以說,&ldquo得十把利劍,不如掌握歐冶的鑄劍技術;得百匹駿馬,不如掌握伯樂的相馬技術&rdquo。
最大的&ldquo樸&rdquo是沒有形狀的,最玄妙的&ldquo道&rdquo是無法度量的。
所以天是圓的,而沒有什麼圓規能夠度量它;地是方的,而沒有什麼方矩能夠丈量它。
古往今來叫做宙,四方上下稱做宇。
道在宇宙間,但不知它的具體所在。
所以目光不遠大者,是不可以和他談論大的;智慧不宏大者,是不能和他談論道的。
以前馮夷得了道後便潛入河中成河神;鉗且得了道後便升上昆侖山成仙人;扁鵲靠着道來治病,造父憑着道來駕禦車馬,羿憑着道成了神射手,工?靠着道成了能工巧匠。
在這裡,他們所做的具體事情各不相同,但得道用道是一緻的。
秉受了道而通曉萬物事理的人,彼此間是不會産生矛盾和非議的,這就好像用同一個水塘的水來灌溉農田一樣,所得到水源是相同的。
現在屠宰牛而制作牛肉,有的做成酸的,有的做成甜的,煎熬燒烤,做出各種各樣醇美之味,然而它們都出自于同一條牛。
砍下楩楠豫樟,剖開加工,有的做成棺,有的做成柱,剖開鋸斷,做出各式各樣的木器,然而它們都出自于同一樹木這原料。
所以百家的言論,旨趣相反,但合乎道理是一緻的,這就好比絲竹金石各種樂器合奏樂曲,曲子和彈奏不管怎樣變換,但它們都不可能脫離曲譜和樂曲本身。
同樣,伯樂、韓風、秦牙、管青,他們相馬的方法各不相同,但了解馬性是一緻的。
所以三皇五帝的法令典籍盡管有差異,但他們都得民心是一緻的。
所以商湯推翻夏朝以後則用夏朝的基本法規,武王推翻殷朝以後則用殷朝的基本法禮,夏桀和殷纣王用這些禮法導緻滅亡,而商湯和武王則憑着這些禮法治理好了天下。
所以有了各種雕刻的工具,沒有優秀的工匠來用它處理木材,還是白搭;有了各種冶煉鑄造的設備,沒有靈巧的工匠來用它鑄煉金屬,還是不行。
屠牛吐一早晨宰殺九頭牛,可是他的刀還是能鋒利得可以剃下毛發;庖丁的刀用了十九年,可是刀刃還像剛開過口的新刀一樣。
這是為什麼呢?這是由于他們掌握牛體骨骼的規律,使用刀時根本不會碰到骨節,遊刃有餘。
至于那些規矩鈎繩,隻是發揮技巧的工具,而它們本身并不會産生技巧。
所以說,瑟如果沒有弦,即使是師文這樣的高明樂師也不可能彈出樂曲來;但如果光有瑟弦,又不能使人悲傷。
所以,瑟和弦隻是彈奏悲曲的工具,但它們本身并不能産生悲曲。
高明的工匠制造各種機械,其中有明暗機關,錯綜連通,進入到神奇莫測的境地,運用心神和手的配合來使用工具,根本不須用眼睛去接觸具體物件,這種出神入化的技巧就是父子相傳也是不可能的。
盲樂師靠想象觀察事物,運用樂舞的形式來表達它們的神态,配合樂曲的節奏,這種出神入化的技術,即使做兄長的也無法傳授給弟弟。
現在一般人都用水準儀器來測準水平,用墨繩來測定直線,如果不使用這些儀器來測平取直,這就不是人人都會的技術了。
所以叩擊宮音而另一隻的宮弦也就随之應和起來,叩擊角音而另一隻的角弦也就随着應和起來,這是同音律應和的現象。
如果改調成一種與宮、商、角、徵、羽不相對應的音調,當彈奏起這種音調時,另外的同一音調的弦照樣會産生應和現象,其中的奧妙道理是無法用言語傳授的。
所以說虛靜的精神是形體的主宰,而一旦進入到這種靜寂的狀态,那就什麼細微的聲音都能感知。
天下是非沒有固定的标準,世人各自以自己的是當成是,把自己的非當成非。
他們所認為的是與非各不相同,都以自己為是而以别人為非。
由此看來,事情符合自己心意的就是&ldquo是&rdquo,這&ldquo是&rdquo未必是真正的&ldquo是”事情不合自己心意的就是&ldquo非&rdquo,這&ldquo非&rdquo未必是真正的&ldquo非&rdquo。
所以,追求&ldquo是&rdquo(正确)的人,不真是在追求真理,而隻不過是在找符合自己意思的東西;尋找&ldquo非&rdquo(錯誤)的人,不真是在剔除錯誤,而隻不過是在排除違逆自己心意的東西。
所以說,違逆自己心意的,就不一定不符合别人的心意;符合自己心意的,就不一定不遭世俗所非難。
最正确的&ldquo是&rdquo是不存有錯誤的,最荒謬的&ldquo非&rdquo是無正确可言的,這才是真正的&ldquo是&rdquo與&ldquo非&rdquo。
如果&ldquo是&rdquo在此是對的,而在彼則是&ldquo非&rdquo的;如果&ldquo非&rdquo在此是錯的,而在彼則是&ldquo是&rdquo的,這就叫或是或非,是非相對。
這種是與非,隻适用于一隅、部分;而真正的&ldquo是&rdquo與&ldquo非&rdquo則适用于整個宇宙。
現在我想選擇對的(&ldquo是&rdquo)來遵循保持它,确定錯的(&ldquo非&rdquo)來避開它,可又不知道世人說的是與非,到底哪是&ldquo是&rdquo,哪是&ldquo非&rdquo。
《老子》說&ldquo治理大國如像烹制小魚一樣&rdquo。
這意思是說,為政寬和的人不會老去翻攪,他懂得翻攪過多會攪爛小魚的;而為政苛刻的人就一定要做得符合自己的口味才罷休,别的什麼也不管。
晉平公講話不妥,師曠舉起琴撞擊平公,琴掠過平公的衣襟撞到牆上,平公身邊的人準備将撞破的牆補上,平公說:&ldquo算了,别補了,留着它可以記着寡人的過失。
&rdquo孔子聽到此事後,說:&ldquo平公不是不愛惜自己的身體,而想要用這種寬宏大量的态度來鼓勵群臣的進谏。
&rdquo但後來的韓非卻作這樣的評價:&ldquo群臣失禮而不懲罰,這是在縱容過失。
以後平公之所以不能稱霸就是由此引起。
&rdquo有位門客給宓子賤引見一位賓客,賓客離開後,宓子賤對他的門客說:&ldquo你引見的賓客有三條過失,第一他看到我就嘻皮笑臉,這就是傲慢無禮;第二在談話中不稱我老師,這是違背師道;第三他和我一交一情淺卻無話不談,這是說話沒有分寸。
&rdquo但門客卻這樣說:&ldquo他看到你便笑,這是恭敬而平和;談話中不稱你為師,這說明他通達;一交一情淺卻無所不談,這說明他忠厚。
&rdquo那位賓客的容貌舉止就這樣,但有人認為他是君子,而又有人認為他是小人,這是由于各人都從自己的立場、觀點來看問題,由此引出不同的結論。
所以,志趣投合,言語越忠懇則越親近;關系疏遠,計謀越恰當則越被猜忌。
親生母親為兒子治頭瘡,弄得鮮血流到耳朵上,看見的人認為這是母親對兒子的關愛;若是繼母做這件事,看見的人就會認為這是繼母在嫉恨兒子。
事情原本就是這樣,但由旁觀者看來就有很大的差異。
所以,從高處城牆上看地上的牛隻有羊那麼大,羊隻有小豬那麼大,這是由于觀察者從高處往下看造成的。
在水盆中看臉的形狀是圓的,而在杯子裡的臉則是橢圓的。
這是由于用來照臉的器具不同造成的。
現在我想端正自身而處世待人,但不知道世人又是怎麼看待我的?所以如果你想用不斷改變自己的處世态度來趨附世俗,這就好像躲避下雨,實際上沒有哪個地方是會不被淋濕的。
你經常想處于虛靜的狀态,可它不是靠人為的力量所能達到的;那不是靠人為力量,而是一種自然形成的虛靜狀态,是一般人所羨慕而難以達到的虛靜狀态。
也隻有通達&ldquo道&rdquo的人才能達到這種虛靜狀态。
所以通達&ldquo道&rdquo的人就好像車軸,自己并不運轉而是随車毂的轉動運行千裡,運轉于無窮無盡的境地。
而不通達&ldquo道&rdquo的人就像心神迷惑,你告訴他東西南北,他在這地方明白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