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卷十一 齊俗訓
關燈
小
中
大
【原文】
率性而行謂之道,得其天性謂之德。
性失然後貴仁,道失然後貴義。
是故仁義立而道德遷矣,禮樂飾則純樸散矣,是非形則百姓眩矣,珠玉尊則天下争矣。
凡此四者,衰世之造也,末世之用也。
夫禮者所以别尊卑,異貴賤;義者所以合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之際也。
今世之為禮者,恭敬而忮;為義者,布施而德。
臣以相非,骨肉以生怨,則失禮義之本也,故搆而多責。
夫水積則生相食之魚,土積則生自宂之獸,禮義飾則生僞匿之本。
夫吹灰而欲無眯,涉水而欲無濡,不可得也。
古者,民童蒙不知東西,貌不羨乎情,而言不溢乎行,其衣緻暖而無文,其兵戈铢而無刃,其歌樂而無轉,其哭哀而無聲,鑿井而飲,耕田而食,無所施其美,亦不求得。
親戚不相毀譽,朋友不相怨德。
及至禮義之生,貨材之貴,而詐僞萌興,非譽相紛,怨德并行,于是乃有曾參孝已之美,而生盜跖、莊蹻之邪。
故有大路龍旂,羽蓋垂緌,結驷連騎,則必有穿窬拊楗、逾備之奸;有詭文繁繡,弱緆羅纨,必有菅屩跐踦、短褐不完者。
故繡高下之相傾也,短修之相形也,亦明矣。
夫蝦蟆為鹑,水虿為鹑,皆生非其類,唯聖人知其化。
夫一胡一人見黂,不知其可以為布也。
越人見毳,不知其可以為旃也。
故不通于物者,難與言化。
昔太公望、周公旦受封而相見,太公問周公曰:&ldquo何以治魯?&rdquo周公曰:&ldquo尊尊親親。
&rdquo太公曰:&ldquo魯從此弱矣!&rdquo周公問太公曰:&ldquo何以治齊?&rdquo太公曰:&ldquo舉賢而上功。
&rdquo周公曰:&ldquo後世必有劫殺之君!&rdquo其後齊日以大,至于霸,二十四世而田氏代之。
魯日以削,至三十二世而亡。
故《易》曰:&ldquo履霜,堅冰至。
&rdquo聖人之見終始微言。
故糟丘生乎象,炮烙生乎熱鬥。
子路撜溺而受牛謝,孔子曰:&ldquo魯國必好救人于患。
&rdquo子贛贖人而不受金于府,孔子曰:&ldquo魯國不複贖人矣。
&rdquo子路受而勸德,子贛讓而止善,孔子之明,以小知大,以近知遠,通于論者也。
由此觀之,廉有所在,而不可公行也。
故行齊于俗,可随也。
事周于能,易為也。
矜僞以惑世,伉行以違衆,聖人不以為民俗,廣廈闊屋,連闼通房。
人之所安也,鳥入之而憂。
高山險阻,深林叢薄,虎豹之所樂也,人入之而畏。
川谷通原,積水重泉,鼋鼍之所便也,人人之而死。
《鹹池》《承雲》《九韶》《六英》,人之所樂也,鳥獸聞之而驚。
深溪峭岸,峻木尋枝,猨狖之所樂也,人上之而慄。
形殊性詭,所以為樂者乃所以為哀,所以為安者乃所以為危也。
乃至天地之所覆載,日月之所照誋,使各便其性,安其居,處其宜,為其能。
故愚者有所修,智者有所不足。
柱不可以摘齒,筐不可以持屋,馬不可以眼重,牛不可以追速,鉛不可以為刀,銅不可以為一弩一,鐵不可以為舟,木不可以為釜,各用之于其所适,施之于其所宜,即萬物一齊而無由相過。
夫明鏡便于照形,其于以函食,不一奴一革,犧牛粹毛宜于廟牲,其于以緻雨,不若黑蜧。
由此觀之,物無貴賤,因其所貴而貴之,物無不貴也;因其所賤而賤之,物無不賤也。
夫玉璞不厭厚,角(角喬)不厭薄,漆不厭黑,粉不厭白,此四者相反也,所急則均,其用一也。
今之裘與蓑孰急?見雨則裘不用,升堂則蓑不禦,此代為常者也。
譬若舟、車、楯、肆、窮廬,故有所宜也。
故老子曰&ldquo不上賢&rdquo者,言不緻魚于木,沈鳥于淵。
故堯之治天下也,舜為司徒,契為司馬,禹為司空,後稷為大田師,奚仲為工。
其導萬民也,水處者漁,出處者木,谷處者牧,陸處者農。
地宜其事,事宜其械,械宜其用,用宜其人。
澤臯織網,陵坂耕田,得以所有易所無,以所工易所拙,是故離叛者寡,而聽從者衆。
譬若播棋丸于地,員者走澤,方者處高,各從其所安,夫有何上下焉!若風之遇箫,忽然感之,各以清濁應矣。
夫猨狖得茂木,不舍而穴;狟狢得埵防,弗去而緣。
物莫避其所利,而就其所害。
是故鄰國相望,雞狗之音相聞,而足迹不接諸侯之境,車軌不結千裡之外者,皆各得其所安。
故亂國若盛,治國若虛,亡國若不足,存國若有餘。
虛者非無人也,皆守其職也;盛者非多人也,皆徼于末也;有餘者非多财也,欲節事寡也;不足者非無貨也,民躁而費多也。
故先王之法籍,非所作也,其所因也。
其禁誅,非所為也,其所守也。
凡以物治物者不以物,以睦;治睦者不以睦,以人;治人者不以人,以君;治君者不以君,以欲;治欲者不以欲,以性;治性者不于性,以德;治德者不以德,以道。
原人之性,蕪穢而不得清明者,物或堁之也。
羌氐僰翟,嬰兒生皆同聲,及其長也,雖重象狄騠不能通其言,教俗殊也。
今三月嬰兒生而徙國,則不能知其故俗。
由此觀之,衣服禮俗者,非人之性也,所受于外也。
夫竹之性浮,殘以為牒,束而投之水則沉,失其休也。
金之性沉,托之于舟上則浮,勢有所支也。
夫素之質白,染之以涅則黑,缣之性黃,染之以丹則赤。
人之性無邪,久湛于俗則易。
易而忘本,合于若性。
故日月欲明,浮雲蓋之;河水欲清,沙石穢之;人性欲平,嗜欲害之。
惟聖人能遺物而反己。
夫乘舟而惑者,不知東西,見鬥極則寤矣。
夫性,亦人之鬥極也,有以自見也,則不失物之情,無以自見,則動而惑營。
譬若隴西之遊,愈躁沉。
孔子謂顔回曰:&ldquo吾服汝也忘,而汝服于我也亦忘。
雖然,汝雖忘乎,吾猶有不忘者存。
&rdquo孔子知其本也。
夫縱欲而失性,動未嘗正也,以治身則危,以治國則亂,以入軍則破。
是故不聞道者,無以反性。
故古之聖王,能得諸己,故令行禁止,中傳後世,德施四海。
是故凡将舉事,必先平意清神。
神清意平,物乃可正。
若玺之抑植,正與之正,傾與之傾。
故堯之舉舜也,決之于目;桓公之取甯戚也,斷之于耳而已矣。
為是釋術數而任耳目,其亂必甚矣。
夫耳目之可以斷也,反情性也。
聽失于诽譽而目一婬一于采色,而欲得事正則難矣。
夫載哀者聞歌聲而泣,載樂者見哭者而笑,哀可樂者、笑可哀者,載使然也。
是故貴虛。
故水擊則波興,氣亂則智昏。
智昏不可以為政,波水不可以為平。
故聖王執一而勿失,萬物之情既矣,四夷九州服矣。
夫一者至貴,無适于天下。
聖人托于無适,故民命系矣。
為仁者必以哀樂論之,為義者必以取予明之。
目所見不過十裡,而欲遍照海内之民,哀樂弗能給也。
無天下之委财,而欲遍贍萬民,利不能足也。
且喜怒哀樂,有感而自然者也。
故哭之發于口,涕之出于目,此皆憤于中而形于外者也,譬若水之下流、煙之上尋也,夫有孰推之者!故強哭者雖病不哀,強親者雖笑不和,情發于中而聲應于外,故厘負羁之壺餐,愈于晉獻公之垂棘;趙宣孟之束脯,賢于智伯之大鐘。
故禮豐不足以效愛,而誠心可以懷遠。
故公西華之養親也,若與朋友處;曾參之養親也,若事嚴主烈君;其于養,一也。
故一胡一人彈骨,越人契臂,中國歃血也,所由各異,其于信,一也。
三苗髽首,羌人括領,中國冠笄,越人劗鬋,其于服,一也。
帝颛顼之法,婦人不辟男子于路者,拂之于四達之衢,今之國都,男女切踦,肩摩于道,其于俗,一也。
故四夷之禮不同,皆尊其主而愛其親,敬其兄;猃狁之俗相反,皆慈其子而嚴其上。
夫鳥飛成行,獸處成群,有孰教之!故魯國服儒者之禮,行孔子之術,地削名卑,不能親近來遠。
越王勾踐劗發文身,無皮弁搢笏之服、拘罷拒折之容,然而勝夫差于五湖,南面而霸天下,泗上十二諸侯皆率九夷以朝。
一胡一、貉、匈一奴一之國,縱體拖發,箕倨反言,而國不亡者,未必無禮也。
楚莊王裾衣博袍,令行乎天下,遂霸諸侯。
晉文君大布之衣,牂羊之裘,韋以帶劍,威立于海内,豈必鄒魯之禮之謂禮乎?是故入其國者從其俗,入其家者避其諱。
不犯禁而入,不忤逆而進,雖之夷狄徒倮之國,結軌乎遠方之外,而無所困矣。
禮者,實之文也,仁者,恩之效也。
故禮因人情而為之節文,而仁發恲以見容,禮不過實,仁不溢恩也,治世之道也。
夫三年之喪,是強人所不及也,而以僞輔情也。
三月之服,是絕哀而迫切之性也。
夫儒墨不原人情之終始,而務以行相反之制,五缞之服。
悲哀抱于情,葬埋稱于養,不強人之所不能為,不絕人之所能已。
度量不失于适,诽譽無所由生。
古者非不知繁升降槃還之禮也,蹀《采齊》《肆夏》之容也,以為曠日煩民而無所用,故制禮足以佐實喻意而已矣。
古者非不能陳鐘鼓,盛筦箫,揚幹戚,奮羽旄,以為費财亂政,制樂足以合一歡宣意而已,喜不羨于音。
非不能竭國麋民,虛府殚财,含珠鱗施,綸組節束,追送死也,以為窮民絕業而無益于槁骨腐肉也,故葬埋足以收斂蓋藏而已。
昔舜葬蒼梧,市不變其肆;禹葬會稽之山,農不易其畝;明乎生死之分,通乎侈儉之适者也。
亂國則不然,言與行相悖,情與貌相反,禮飾以煩,樂優以一婬一,崇死以害生,久喪以招行,是以風俗濁于世,而诽譽萌于朝,是故聖人廢而不用也。
義者,循理而行宜也;禮者,體情制文者也。
義者宜也,禮者體也。
昔有扈氏為義而亡,知義而不知宜也;魯治禮而削,知禮而不知體也。
有虞氏之祀,其社用土,祀中霤,葬成畝,其樂《鹹池》《承雲》《九韶》,其服尚黃。
夏後氏,其社用松,祀戶,葬牆置翣,其樂《夏籥》《九成》《六佾》《六列》《六英》,其服尚青。
殷人之禮,其社用石,祀門,葬樹松,其樂《大濩》《晨露》,其服尚白。
周人之禮,其社用栗,祀竈,葬樹柏,其樂《大武》《三象》《棘下》,其服尚赤。
禮樂相詭,服制相反,然而皆不失親疏之恩,上下之倫。
今握一君之法籍,以非傳代之俗,譬由膠柱而調瑟也。
故明主制禮義而為衣,分節行而為帶。
衣足以覆形,從典墳,虛循撓,便身體,适行步,不務于奇麗之容,隅眥之削。
帶足以結紐收衽,束牢連固,不亟于為文句疏短之鞵。
故制禮義,行至德,而不拘于儒墨。
所謂明者,非謂其見彼也,自見而已。
所謂聰者,非謂聞彼也,自聞而已。
所謂達者,非謂知彼也,自知而已。
是故身者道之所托。
身得則道得矣。
道之得也,以視則明,以聽則聰,以言則公,以行則從。
故聖人裁制物也,猶工匠之斫削鑿枘也,宰庖之切割分别也,曲得其宜而不折傷。
拙工則不然,大則塞而不入,小則窕而不周,動于心,枝于手而愈醜。
夫聖人之斫削物也,剖之判之,離之散之,已一婬一已失,複揆以一,既出其根,複歸其門,已雕已琢,還反于樸。
合而為道德,離而為儀表,其轉入玄冥,其散應無形。
禮義節行,又何以窮至治之本哉! 世之明事者,多離道德之本,曰禮義足以治天下,此未可與言術也,所謂禮義者,五帝三王之法籍風俗,一世之迹也。
譬若刍狗土龍之始成,文以青黃,絹以绮繡,纏以朱絲,一屍一祝袀袨,大夫端冕以送迎之。
及其已用之後,則壤土草災而已,夫有孰貴之?故當舜之時,有苗不服,于是舜修政偃兵,執幹戚而舞之。
禹之時,天下大雨,禹令民聚上積薪,擇丘陵而外之。
武王伐纣,載一屍一而行,海内未定,故不為三年之喪始。
禹遭洪水之患,陂塘之事,故朝死而暮葬。
此皆聖人之所以應時耦變,見形而施宜者也。
今之修幹戚而笑?插,知三年非一日,是從牛非馬,以徵笑羽也。
以此應化,無以異于彈一弦而會《棘下》。
夫以一世之變,欲以耦化應時,譬猶冬被葛而夏被裘。
夫一儀不可以百發,一衣不可以出歲。
儀必應乎高下,衣必适乎寒暑。
是故世異則事變,時移則俗易。
故聖人論世而立法,随時而舉事。
尚古之王,封于泰山,禅于梁父,七十餘聖,法度不同,非務相反也,時世異也。
是故不法其已成之法,而法其所以為法。
所以為法者,與化推移者也。
夫能與化推移為人者,至貴在焉爾。
故狐梁之歌可随也,其所以歌者不可為也;聖人之法可觀也,其所以作法不可原也;辯士言可聽也,其所以言不可形也。
淳均之劍不可愛也,而歐冶之巧可貴也。
今夫王喬、赤誦子,吹嘔呼吸,吐故納新,遺形去智,抱素反真,以遊玄眇,上通雲天。
今欲學其道,不得其養氣處神,而放其一吐一吸,時诎時伸,其不能乘雲升假亦明矣。
五帝三王,輕天下,細萬物,齊死生,同變化,抱大聖之心,以鏡萬物這情,上與神明為友,下與造化為人。
今欲學其道,不得其清明玄聖,而守其法籍憲令,不能為治亦明矣。
故曰&ldquo得十利劍,不若得歐冶之巧;得百走馬,不若得伯樂之數。
&rdquo 樸至大者無形狀,道至眇者無度量,故天之圓也不得規;地之方也不得矩。
往古來今謂之宙,四方上下謂之字,道在其間而莫知其所。
故其見不遠者,不可與語大;其智不闳者,不可與論至。
昔者馮夷得道以潛大川,鉗且得道以處昆侖。
扁鵲以治病,造父以禦馬,羿以之射,倕以之所,所為者各異,而所道者一也。
夫禀道以通物者,無以相非也,譬若同陂而溉田,其受水均也。
今屠牛而烹其肉,或以為酸,或以為甘,煎熬燎炙,齊味萬方,其本一牛之體。
伐楩柟豫樟而剖梨之,或為棺椁,或為柱梁,披斷撥檖,所用萬方,然一木之樸也。
故百家之言,指奏相反,其合道一體也,譬若絲竹金石之會樂同也,其曲家異而不失于體。
伯樂、韓風、秦牙、管青,所相各異,其知馬一也。
故三皇五帝法籍殊方,其得民心均也。
故湯入夏而用其法,武王入殷而行其禮,桀纣之所以亡,而湯武之所以為治。
故剞劂銷鋸陳,非良工不能以制木;爐橐埵坊設,非巧冶不能以治金。
屠牛吐一朝解九牛,而刀以剃毛;庖丁用刀十九年,而刀如新剖硎。
何則?遊乎衆虛之間。
若夫規矩鈞繩者,此巧之具也,而非所以巧也。
故瑟無絃,雖師文不能以成曲,徒弦,則不能悲。
故絃,悲之具也,而非所以為悲也。
若夫工匠之為連釠,運開、陰閉、眩錯,入于冥冥之眇,神調之極,遊乎心手衆虛之間,
性失然後貴仁,道失然後貴義。
是故仁義立而道德遷矣,禮樂飾則純樸散矣,是非形則百姓眩矣,珠玉尊則天下争矣。
凡此四者,衰世之造也,末世之用也。
夫禮者所以别尊卑,異貴賤;義者所以合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之際也。
今世之為禮者,恭敬而忮;為義者,布施而德。
臣以相非,骨肉以生怨,則失禮義之本也,故搆而多責。
夫水積則生相食之魚,土積則生自宂之獸,禮義飾則生僞匿之本。
夫吹灰而欲無眯,涉水而欲無濡,不可得也。
古者,民童蒙不知東西,貌不羨乎情,而言不溢乎行,其衣緻暖而無文,其兵戈铢而無刃,其歌樂而無轉,其哭哀而無聲,鑿井而飲,耕田而食,無所施其美,亦不求得。
親戚不相毀譽,朋友不相怨德。
及至禮義之生,貨材之貴,而詐僞萌興,非譽相紛,怨德并行,于是乃有曾參孝已之美,而生盜跖、莊蹻之邪。
故有大路龍旂,羽蓋垂緌,結驷連騎,則必有穿窬拊楗、逾備之奸;有詭文繁繡,弱緆羅纨,必有菅屩跐踦、短褐不完者。
故繡高下之相傾也,短修之相形也,亦明矣。
夫蝦蟆為鹑,水虿為鹑,皆生非其類,唯聖人知其化。
夫一胡一人見黂,不知其可以為布也。
越人見毳,不知其可以為旃也。
故不通于物者,難與言化。
昔太公望、周公旦受封而相見,太公問周公曰:&ldquo何以治魯?&rdquo周公曰:&ldquo尊尊親親。
&rdquo太公曰:&ldquo魯從此弱矣!&rdquo周公問太公曰:&ldquo何以治齊?&rdquo太公曰:&ldquo舉賢而上功。
&rdquo周公曰:&ldquo後世必有劫殺之君!&rdquo其後齊日以大,至于霸,二十四世而田氏代之。
魯日以削,至三十二世而亡。
故《易》曰:&ldquo履霜,堅冰至。
&rdquo聖人之見終始微言。
故糟丘生乎象,炮烙生乎熱鬥。
子路撜溺而受牛謝,孔子曰:&ldquo魯國必好救人于患。
&rdquo子贛贖人而不受金于府,孔子曰:&ldquo魯國不複贖人矣。
&rdquo子路受而勸德,子贛讓而止善,孔子之明,以小知大,以近知遠,通于論者也。
由此觀之,廉有所在,而不可公行也。
故行齊于俗,可随也。
事周于能,易為也。
矜僞以惑世,伉行以違衆,聖人不以為民俗,廣廈闊屋,連闼通房。
人之所安也,鳥入之而憂。
高山險阻,深林叢薄,虎豹之所樂也,人入之而畏。
川谷通原,積水重泉,鼋鼍之所便也,人人之而死。
《鹹池》《承雲》《九韶》《六英》,人之所樂也,鳥獸聞之而驚。
深溪峭岸,峻木尋枝,猨狖之所樂也,人上之而慄。
形殊性詭,所以為樂者乃所以為哀,所以為安者乃所以為危也。
乃至天地之所覆載,日月之所照誋,使各便其性,安其居,處其宜,為其能。
故愚者有所修,智者有所不足。
柱不可以摘齒,筐不可以持屋,馬不可以眼重,牛不可以追速,鉛不可以為刀,銅不可以為一弩一,鐵不可以為舟,木不可以為釜,各用之于其所适,施之于其所宜,即萬物一齊而無由相過。
夫明鏡便于照形,其于以函食,不一奴一革,犧牛粹毛宜于廟牲,其于以緻雨,不若黑蜧。
由此觀之,物無貴賤,因其所貴而貴之,物無不貴也;因其所賤而賤之,物無不賤也。
夫玉璞不厭厚,角(角喬)不厭薄,漆不厭黑,粉不厭白,此四者相反也,所急則均,其用一也。
今之裘與蓑孰急?見雨則裘不用,升堂則蓑不禦,此代為常者也。
譬若舟、車、楯、肆、窮廬,故有所宜也。
故老子曰&ldquo不上賢&rdquo者,言不緻魚于木,沈鳥于淵。
故堯之治天下也,舜為司徒,契為司馬,禹為司空,後稷為大田師,奚仲為工。
其導萬民也,水處者漁,出處者木,谷處者牧,陸處者農。
地宜其事,事宜其械,械宜其用,用宜其人。
澤臯織網,陵坂耕田,得以所有易所無,以所工易所拙,是故離叛者寡,而聽從者衆。
譬若播棋丸于地,員者走澤,方者處高,各從其所安,夫有何上下焉!若風之遇箫,忽然感之,各以清濁應矣。
夫猨狖得茂木,不舍而穴;狟狢得埵防,弗去而緣。
物莫避其所利,而就其所害。
是故鄰國相望,雞狗之音相聞,而足迹不接諸侯之境,車軌不結千裡之外者,皆各得其所安。
故亂國若盛,治國若虛,亡國若不足,存國若有餘。
虛者非無人也,皆守其職也;盛者非多人也,皆徼于末也;有餘者非多财也,欲節事寡也;不足者非無貨也,民躁而費多也。
故先王之法籍,非所作也,其所因也。
其禁誅,非所為也,其所守也。
凡以物治物者不以物,以睦;治睦者不以睦,以人;治人者不以人,以君;治君者不以君,以欲;治欲者不以欲,以性;治性者不于性,以德;治德者不以德,以道。
原人之性,蕪穢而不得清明者,物或堁之也。
羌氐僰翟,嬰兒生皆同聲,及其長也,雖重象狄騠不能通其言,教俗殊也。
今三月嬰兒生而徙國,則不能知其故俗。
由此觀之,衣服禮俗者,非人之性也,所受于外也。
夫竹之性浮,殘以為牒,束而投之水則沉,失其休也。
金之性沉,托之于舟上則浮,勢有所支也。
夫素之質白,染之以涅則黑,缣之性黃,染之以丹則赤。
人之性無邪,久湛于俗則易。
易而忘本,合于若性。
故日月欲明,浮雲蓋之;河水欲清,沙石穢之;人性欲平,嗜欲害之。
惟聖人能遺物而反己。
夫乘舟而惑者,不知東西,見鬥極則寤矣。
夫性,亦人之鬥極也,有以自見也,則不失物之情,無以自見,則動而惑營。
譬若隴西之遊,愈躁沉。
孔子謂顔回曰:&ldquo吾服汝也忘,而汝服于我也亦忘。
雖然,汝雖忘乎,吾猶有不忘者存。
&rdquo孔子知其本也。
夫縱欲而失性,動未嘗正也,以治身則危,以治國則亂,以入軍則破。
是故不聞道者,無以反性。
故古之聖王,能得諸己,故令行禁止,中傳後世,德施四海。
是故凡将舉事,必先平意清神。
神清意平,物乃可正。
若玺之抑植,正與之正,傾與之傾。
故堯之舉舜也,決之于目;桓公之取甯戚也,斷之于耳而已矣。
為是釋術數而任耳目,其亂必甚矣。
夫耳目之可以斷也,反情性也。
聽失于诽譽而目一婬一于采色,而欲得事正則難矣。
夫載哀者聞歌聲而泣,載樂者見哭者而笑,哀可樂者、笑可哀者,載使然也。
是故貴虛。
故水擊則波興,氣亂則智昏。
智昏不可以為政,波水不可以為平。
故聖王執一而勿失,萬物之情既矣,四夷九州服矣。
夫一者至貴,無适于天下。
聖人托于無适,故民命系矣。
為仁者必以哀樂論之,為義者必以取予明之。
目所見不過十裡,而欲遍照海内之民,哀樂弗能給也。
無天下之委财,而欲遍贍萬民,利不能足也。
且喜怒哀樂,有感而自然者也。
故哭之發于口,涕之出于目,此皆憤于中而形于外者也,譬若水之下流、煙之上尋也,夫有孰推之者!故強哭者雖病不哀,強親者雖笑不和,情發于中而聲應于外,故厘負羁之壺餐,愈于晉獻公之垂棘;趙宣孟之束脯,賢于智伯之大鐘。
故禮豐不足以效愛,而誠心可以懷遠。
故公西華之養親也,若與朋友處;曾參之養親也,若事嚴主烈君;其于養,一也。
故一胡一人彈骨,越人契臂,中國歃血也,所由各異,其于信,一也。
三苗髽首,羌人括領,中國冠笄,越人劗鬋,其于服,一也。
帝颛顼之法,婦人不辟男子于路者,拂之于四達之衢,今之國都,男女切踦,肩摩于道,其于俗,一也。
故四夷之禮不同,皆尊其主而愛其親,敬其兄;猃狁之俗相反,皆慈其子而嚴其上。
夫鳥飛成行,獸處成群,有孰教之!故魯國服儒者之禮,行孔子之術,地削名卑,不能親近來遠。
越王勾踐劗發文身,無皮弁搢笏之服、拘罷拒折之容,然而勝夫差于五湖,南面而霸天下,泗上十二諸侯皆率九夷以朝。
一胡一、貉、匈一奴一之國,縱體拖發,箕倨反言,而國不亡者,未必無禮也。
楚莊王裾衣博袍,令行乎天下,遂霸諸侯。
晉文君大布之衣,牂羊之裘,韋以帶劍,威立于海内,豈必鄒魯之禮之謂禮乎?是故入其國者從其俗,入其家者避其諱。
不犯禁而入,不忤逆而進,雖之夷狄徒倮之國,結軌乎遠方之外,而無所困矣。
禮者,實之文也,仁者,恩之效也。
故禮因人情而為之節文,而仁發恲以見容,禮不過實,仁不溢恩也,治世之道也。
夫三年之喪,是強人所不及也,而以僞輔情也。
三月之服,是絕哀而迫切之性也。
夫儒墨不原人情之終始,而務以行相反之制,五缞之服。
悲哀抱于情,葬埋稱于養,不強人之所不能為,不絕人之所能已。
度量不失于适,诽譽無所由生。
古者非不知繁升降槃還之禮也,蹀《采齊》《肆夏》之容也,以為曠日煩民而無所用,故制禮足以佐實喻意而已矣。
古者非不能陳鐘鼓,盛筦箫,揚幹戚,奮羽旄,以為費财亂政,制樂足以合一歡宣意而已,喜不羨于音。
非不能竭國麋民,虛府殚财,含珠鱗施,綸組節束,追送死也,以為窮民絕業而無益于槁骨腐肉也,故葬埋足以收斂蓋藏而已。
昔舜葬蒼梧,市不變其肆;禹葬會稽之山,農不易其畝;明乎生死之分,通乎侈儉之适者也。
亂國則不然,言與行相悖,情與貌相反,禮飾以煩,樂優以一婬一,崇死以害生,久喪以招行,是以風俗濁于世,而诽譽萌于朝,是故聖人廢而不用也。
義者,循理而行宜也;禮者,體情制文者也。
義者宜也,禮者體也。
昔有扈氏為義而亡,知義而不知宜也;魯治禮而削,知禮而不知體也。
有虞氏之祀,其社用土,祀中霤,葬成畝,其樂《鹹池》《承雲》《九韶》,其服尚黃。
夏後氏,其社用松,祀戶,葬牆置翣,其樂《夏籥》《九成》《六佾》《六列》《六英》,其服尚青。
殷人之禮,其社用石,祀門,葬樹松,其樂《大濩》《晨露》,其服尚白。
周人之禮,其社用栗,祀竈,葬樹柏,其樂《大武》《三象》《棘下》,其服尚赤。
禮樂相詭,服制相反,然而皆不失親疏之恩,上下之倫。
今握一君之法籍,以非傳代之俗,譬由膠柱而調瑟也。
故明主制禮義而為衣,分節行而為帶。
衣足以覆形,從典墳,虛循撓,便身體,适行步,不務于奇麗之容,隅眥之削。
帶足以結紐收衽,束牢連固,不亟于為文句疏短之鞵。
故制禮義,行至德,而不拘于儒墨。
所謂明者,非謂其見彼也,自見而已。
所謂聰者,非謂聞彼也,自聞而已。
所謂達者,非謂知彼也,自知而已。
是故身者道之所托。
身得則道得矣。
道之得也,以視則明,以聽則聰,以言則公,以行則從。
故聖人裁制物也,猶工匠之斫削鑿枘也,宰庖之切割分别也,曲得其宜而不折傷。
拙工則不然,大則塞而不入,小則窕而不周,動于心,枝于手而愈醜。
夫聖人之斫削物也,剖之判之,離之散之,已一婬一已失,複揆以一,既出其根,複歸其門,已雕已琢,還反于樸。
合而為道德,離而為儀表,其轉入玄冥,其散應無形。
禮義節行,又何以窮至治之本哉! 世之明事者,多離道德之本,曰禮義足以治天下,此未可與言術也,所謂禮義者,五帝三王之法籍風俗,一世之迹也。
譬若刍狗土龍之始成,文以青黃,絹以绮繡,纏以朱絲,一屍一祝袀袨,大夫端冕以送迎之。
及其已用之後,則壤土草災而已,夫有孰貴之?故當舜之時,有苗不服,于是舜修政偃兵,執幹戚而舞之。
禹之時,天下大雨,禹令民聚上積薪,擇丘陵而外之。
武王伐纣,載一屍一而行,海内未定,故不為三年之喪始。
禹遭洪水之患,陂塘之事,故朝死而暮葬。
此皆聖人之所以應時耦變,見形而施宜者也。
今之修幹戚而笑?插,知三年非一日,是從牛非馬,以徵笑羽也。
以此應化,無以異于彈一弦而會《棘下》。
夫以一世之變,欲以耦化應時,譬猶冬被葛而夏被裘。
夫一儀不可以百發,一衣不可以出歲。
儀必應乎高下,衣必适乎寒暑。
是故世異則事變,時移則俗易。
故聖人論世而立法,随時而舉事。
尚古之王,封于泰山,禅于梁父,七十餘聖,法度不同,非務相反也,時世異也。
是故不法其已成之法,而法其所以為法。
所以為法者,與化推移者也。
夫能與化推移為人者,至貴在焉爾。
故狐梁之歌可随也,其所以歌者不可為也;聖人之法可觀也,其所以作法不可原也;辯士言可聽也,其所以言不可形也。
淳均之劍不可愛也,而歐冶之巧可貴也。
今夫王喬、赤誦子,吹嘔呼吸,吐故納新,遺形去智,抱素反真,以遊玄眇,上通雲天。
今欲學其道,不得其養氣處神,而放其一吐一吸,時诎時伸,其不能乘雲升假亦明矣。
五帝三王,輕天下,細萬物,齊死生,同變化,抱大聖之心,以鏡萬物這情,上與神明為友,下與造化為人。
今欲學其道,不得其清明玄聖,而守其法籍憲令,不能為治亦明矣。
故曰&ldquo得十利劍,不若得歐冶之巧;得百走馬,不若得伯樂之數。
&rdquo 樸至大者無形狀,道至眇者無度量,故天之圓也不得規;地之方也不得矩。
往古來今謂之宙,四方上下謂之字,道在其間而莫知其所。
故其見不遠者,不可與語大;其智不闳者,不可與論至。
昔者馮夷得道以潛大川,鉗且得道以處昆侖。
扁鵲以治病,造父以禦馬,羿以之射,倕以之所,所為者各異,而所道者一也。
夫禀道以通物者,無以相非也,譬若同陂而溉田,其受水均也。
今屠牛而烹其肉,或以為酸,或以為甘,煎熬燎炙,齊味萬方,其本一牛之體。
伐楩柟豫樟而剖梨之,或為棺椁,或為柱梁,披斷撥檖,所用萬方,然一木之樸也。
故百家之言,指奏相反,其合道一體也,譬若絲竹金石之會樂同也,其曲家異而不失于體。
伯樂、韓風、秦牙、管青,所相各異,其知馬一也。
故三皇五帝法籍殊方,其得民心均也。
故湯入夏而用其法,武王入殷而行其禮,桀纣之所以亡,而湯武之所以為治。
故剞劂銷鋸陳,非良工不能以制木;爐橐埵坊設,非巧冶不能以治金。
屠牛吐一朝解九牛,而刀以剃毛;庖丁用刀十九年,而刀如新剖硎。
何則?遊乎衆虛之間。
若夫規矩鈞繩者,此巧之具也,而非所以巧也。
故瑟無絃,雖師文不能以成曲,徒弦,則不能悲。
故絃,悲之具也,而非所以為悲也。
若夫工匠之為連釠,運開、陰閉、眩錯,入于冥冥之眇,神調之極,遊乎心手衆虛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