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卷十 缪稱訓
關燈
小
中
大
所以同樣味道的熟肉,人總是喜歡吃大塊的肉,那一定是個覺得大塊肉好吃的人。
同拜一個老師而又能超群的學生,那一定是一個以學習為快樂的人。
不樂意去做一件事,卻能做得好,這是從來沒有聽說過的事。
君子處世,碰到好時運好機遇便進取,憑着道義得到重用,這是沒有什麼可值得慶幸的。
世道不好時運不好就避開,避開也是符合道義,又有什麼不幸可言!所以伯夷餓死首陽山,也并不後悔,因為他抛棄了他所鄙賤的東西,而保持了他所認為可珍貴的東西。
幸福萌生時是相當細微,如遊絲;災禍初發之時也是相當微弱,如塵埃。
因為禍福萌發之時總是細微不明顯,所以百姓忽略不當一回事,而隻有聖人才能做到見微知著,預見事物的未來,所以古書中說到:&ldquo魯國送楚王的酒不如趙國獻的酒醇厚,可趙國邯鄲反而被楚軍包圍;華元宰羊慰勞部隊,因忘了多舀點給禦手,結果被禦手出賣,遭鄭軍擒捉而危及宋國。
&rdquo 英明的君主實行賞罰,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國家利益。
符合自己的心意但對國家無功勞的人,便不給予賞賜;違背自己的心意但對國家有貢獻的人,便不加懲罰。
所以楚莊王對共雍說:&ldquo有德的人接受我賜封的爵祿,有功的人接受我賞賜的田宅。
而這二條沒有一條符合,所以我無法賞你。
&rdquo楚莊王的這些話可以稱得上不違背常理呀!楚莊王拒絕了共雍的邀賞,沒有賞賜給他任何東西,但給了他一種要争取獲賞的勉勵,也算是一種賞賜。
周代達到道治标準,殷商政治是好的,好的政治又未必能達到道治的标準。
具有至德水平的聖王是不會滿足于行的通的政治,也不會隻限于隻要是&ldquo好的&rdquo能問心無愧就夠了,他是蘊懷着德而遵循着道,能使君民融洽愉快而臣民卻不知這快樂是君王給的。
占據天下,擁有君位的君王是夠多的了,但隻有齊桓公、晉文公出名;泰山上留有的古代七十二個帝王祭壇,但隻有三王為人稱頌。
君王不對臣下提出苛煩的要求,臣下也不凡事依托君王。
從自己身邊的每件小事做起,就能産生深遠的影響,而且後世的人也會稱頌他的偉大,這樣不出家門就能成就事業、彰顯光明,當然很少有人能達到這種境地。
所以殷高宗之子孝己在被流放中仍堅持禮節,一般的人也能做到這點,但無法能超過他的美名,這是因為一般的人無法擁有像孝己這樣的胸懷和境界。
行為适宜而充滿義節的是君子,貪圖私利而忘乎義節的是小人。
具有智慧的人有所獲得而不辛苦,次一等的人是辛勞但不勞累不堪,再次一等的人是終身勞累痛苦而又不願辛勞。
古人品嘗滋味而不貪食,今人貪食而不懂品嘗,制作歌樂來修飾一般的聲音,但是修飾出來的音樂還是難以達到教化的作用,就是配上金石絲竹協助演奏,還不足以達到教化的最高境界。
使人們尊崇道、實行義,那麼改變他們的喜怒、取予情,就像草随風倒一樣容易。
周朝召公在養蠶、耕種的季節裡放寬刑獄、将在押犯釋放出來,使百姓都能返回家園從事農業生産;周文王讓出千裡封地,以此作為條件請求纣王廢除炮烙之刑。
所以聖人辦事處事,均能做到進退不失時機,這就如同夏天換穿葛衣、上車拉着繩索一樣自然而然。
老子拜商容為師,商容張開嘴吐出舌,使老子從中領悟到&ldquo守柔&rdquo的道理;列子向壺子學習,從形影相生,形亡影不傷的現象悟出&ldquo持守為後&rdquo的道理。
所以聖人不處事物之先,然而卻能控制萬物,這有點像堆積柴薪,後放的卻壓在先放的上面。
人應該以基本的道義去愛人,用善良正直的語言去一團一結人,依靠群體的力量來強盛自己。
所以,如果德澤恩愛施布廣泛,這威力就遍及深遠;如果缺乏仁義,想用武力鎮服人的作用就很小了。
吳國産的鈴铎因為發音響亮而終被自己的铎舌撞破,蠟燭油燈因為能照明而終将自己熔盡銷毀。
虎豹因有美麗的皮毛而招來射殺,猿猴因為敏捷而招刺殺。
所以子路因為骁勇而死于衛國的戰争,苌弘因為智謀聰慧而被殺害。
這些人都是能依靠智力去認識事物,但卻不能做到雖有大智而自知之明。
所以走在險道上的人是不能走直路的,穿過深山老林的人總要走不少彎路,夜間行走時眼睛看不清,隻得伸出雙手摸索着行進。
事物各有它适宜的範圍,聰明有時也未必有用處。
人如果是通過黑暗迷惑而達到光明悟醒的,是可以和他談論至道的。
鳥鵲築巢知道風向而選擇合适的位置,水獺建穴是根據水位的高低來決定的,雄鸩叫鳴将預報天要放晴,雌鸩鳴唱将預報天要下雨。
從中就可知人的智慧不如鳥獸的看法是不對的。
因為這些鳥獸出于身體本能的&ldquo聰明&rdquo總是有限的。
所以隻是通曉一種技藝、隻能分辨片言隻語的真僞,這樣的人隻能與他說些淺陋的道理,而不能與他作廣泛的應對。
甯戚敲擊牛角而悲歌,感動了齊桓公,被齊桓公任命為大田官。
雍門子以哀歌使孟嘗君悲從心起,流下眼淚以至打濕帽帶。
悲歌、痛哭對一般性的人來說是都會的;但一發悲聲就能使人聽了動真情,那就要有一精一誠的感情才行。
所以唐堯、虞舜的治國方法可以仿效,但他們用情感化人心的效果是常人無法企及的。
齊簡公因為懦弱而被陳成常殺害,子陽因為施行猛政而遭劫難,這些都是因為他們不得其道的原因。
所以唱歌如果不合音律,那麼他的歌聲就會變得清濁不分;墨繩不能切中、三點一線,就不能取直。
纣王用象牙筷而使箕子哀歎不已,并預感到纣王的貪欲将導緻國家滅亡;魯國用木偶人殉葬使孔子心痛歎息,詛咒不仁者将絕子絕孫。
所以聖人看到事物的征兆就能預知到事物的結局。
發源于高山的一江一河流水必定要注入大海,莊稼長在田野,最後一定會歸入貯藏到糧倉。
正是聖人看到事物如何生成,就将知道事物會如何歸宿。
河水混濁魚兒就會口露出水面喘氣,法令苛繁百姓就會混亂,城牆陡峭必定會崩潰,堤岸高峻必定崩塌。
所以,商鞅制定苛法而招緻自己被肢解,吳起施行酷法而遭車裂。
治理國家好像調琴瑟,大弦繃得太急則小弦就會斷絕。
所以一味勒緊缰繩,不斷揮動鞭子的人,不是一個能駕禦千裡的禦手。
能夠聽得見的聲音,傳播不過百裡地;而沒有響聲的聲音,可以傳遍四海。
所以,俸祿已遠遠超出他的貢獻的人,就必定會受到傷害;名過其實的人也必定會受到蒙蔽。
如果貢獻和品德合乎實際再加上與之相适的名譽,一般性來說,禍患不會無緣無故降臨到他頭上。
人有噩夢纏身,就無法勝任正常行動;國有惡事先見之徵,就無法勝任善政的實施。
所以前面放着高官厚祿的賞賜,是不可以靠無功來獲取它的。
後面有嚴刑峻法,也不可能因無罪而蒙受誅罰。
你平時修身養性保持正直純潔,做一個正派人而不偏離正道,就會相安無事。
君子不以為小的善事不值得做而就舍棄它,因為小善積累起來也就能成為大善;也不以為小的壞事做做也無妨而去做,因為小惡積累起來也就成為大惡。
所以說,羽毛堆積到一定程度也能将船壓沉,很多輕東西放在車上也能将車軸壓斷,所以君子是絕對禁止自己做微小的壞事的,這就是平時說的君子謹戒于微細之處。
做一件令人愉快的好事還不足以形成美德,但堅持做好事,日長勢久就能形成好的品德;做一件令人悔恨的壞事還不足以敗壞品德,但經常做壞事就會成惡棍。
所以夏禹、商湯、周文王周武王的善政美德,受千秋萬代人稱贊,夏桀、纣王的惡行暴政,遭千年萬代人唾罵。
天有春夏秋冬四個季節,人有四種可用的器一官。
何謂四種有用的器一官呢?一是眼睛,沒有什麼能像眼睛那樣明察秋毫;二是耳朵,沒有什麼能像耳朵那樣聽得那樣一精一确;三是嘴,沒有什麼能像嘴巴那樣閉守牢靠;四是心,沒有什麼能像心那樣深含莫測。
眼睛能看清事物的形狀,耳朵能聽清事物的聲響,嘴巴能說出真情話,而心則能達到一精一妙的境地,這樣萬物的化育變化便全能被掌握了。
國家的領域是靠德政來擴展的,君王的尊嚴是靠德政來提高的,這是上等的治國之道;而國家的領土是靠義來擴大的,君主的威望是靠義來提升的,這是次一等的治國之道;國家的領土是靠武力強權來擴張的,君王的威嚴是靠武力強權維持的,這是下等的治國之道。
所以治國之道純粹是德治的可以尊奉為王,治國之術駁雜的可以稱霸為王,而這兩方面都不具備的隻能是亡國了。
過去伏羲、神農兩位聖王治理天下,鳳凰都飛臨皇室的庭院;夏禹、商湯、周文王管理天下時,鳳凰能飛臨皇室的大門口;周朝以後,鳳凰飛到郊外的湖澤中。
這正是君王德行越粗糙,鳳凰飛臨的地方越遠;君王的德行越一精一粹,鳳凰飛臨的地方越親近。
内心具有仁愛的君子,施恩于人時是仁愛的,就是不施予人也是仁愛的;内心根本不具備仁愛的小人,就是施小恩小惠于人也是不仁愛的,如不施予人就更不仁愛了。
君子自己身上有的善行美德,也像别人身上有的善行美德一樣,因為他能感染别人,這就是君子仁德盛大的地方。
所以崇高情操戰勝貪欲則昌盛,貪欲戰勝情操則喪亡。
要想知道天道,就要觀察天道的運行;要想知道大地之道,就要觀察大地上所種植的物類;要想知道人之道,就要考察人的欲念。
不必驚慌也不用恐懼,萬物自會自生自滅;不去騷擾也不要觸犯,萬物自會清靜安甯。
隻看到事物一角一隅的人,是不能和他讨論萬物的變化的;隻關注一段短暫時間的人,是不能和他談論天地之大的。
白天月亮不露臉,黑夜太陽不露頭,所以是&ldquo日不知夜,月不知晝”盡管它們都能給人間帶來光明,可是都無法兼容對方的功效,唯有天地才能包容萬物。
而能包容天地的,又隻能是無形的道。
驕橫霸道的君主不會有忠臣,信口開河亂許諾的人不會講信用。
纏繞而長的藤類樹木長不出一握粗的枝幹,狹小的水溝不會有能吞舟的大魚。
根淺的樹木必然是長出短的樹幹;根如受傷則枝葉也就枯萎。
福來自于無為,禍生于多欲;災害來自無防備,荒蕪是因為沒除草。
聖人為善行善唯恐趕不及、防備禍患唯恐避不開。
灰塵蒙臉卻不想眯眼,涉水過河又想不打濕腳,這種事是不可能的。
所以有自知之明的人是不會一胡一亂埋怨人的,知天命者是不會一胡一亂埋怨天的。
幸福由自己創造,災禍是自己招惹。
聖人是不追求贊譽,也不逃避非議诽謗,他立身正道,所以各種邪氣無法興起,奸邪自然平息。
如果放棄正道而追求邪曲,背離正确而随波逐流,這就是與世俗同流合污,失去行為準則,所以聖人是返回原秉有的本性不随俗同流。
原本純粹的道,如加上一些不必要的東西,使之有形迹可尋,就不算是最純最好的道了。
最純粹的道是品嘗起來清淡無味,看上去無形無象無迹,并且無法用言語傳授給他人。
大戟草可消除水腫、亭曆草能消除腫脹,但如果使用不加節制,反而會加重病情。
世界上的事物有很多是看上去相似,而實際上則不同,這些隻有聖人才能分辨出其中的細微差别。
善于駕禦的人心中不會沒有馬的印記,善于射箭的人是十分注重弓一弩一的,善于為人君的人是不會忘記他的臣民的。
誠心誠意地愛護臣民,并且為他們謀利益,那麼天下人就會歸順追随。
如果既無愛心又無利益,就是親生兒子也要背叛他的父親。
天底下有最珍貴的東西,但它絕對不是權勢和地位;有最大的财富,但它不是指寶石、金子;有最長壽的,但不是說活到一千歲;回歸本性道體,就是最尊貴的,适情知足就是最富有的,明白生死之分就是最長壽的。
說話沒準,行為反複無常,這是小人;能明察事理,精通某種技藝,這算中等之人;兼容覆蓋一切,無所不能,并能度量人的才能後決定如何運用的人,才稱得上是聖人。
同拜一個老師而又能超群的學生,那一定是一個以學習為快樂的人。
不樂意去做一件事,卻能做得好,這是從來沒有聽說過的事。
君子處世,碰到好時運好機遇便進取,憑着道義得到重用,這是沒有什麼可值得慶幸的。
世道不好時運不好就避開,避開也是符合道義,又有什麼不幸可言!所以伯夷餓死首陽山,也并不後悔,因為他抛棄了他所鄙賤的東西,而保持了他所認為可珍貴的東西。
幸福萌生時是相當細微,如遊絲;災禍初發之時也是相當微弱,如塵埃。
因為禍福萌發之時總是細微不明顯,所以百姓忽略不當一回事,而隻有聖人才能做到見微知著,預見事物的未來,所以古書中說到:&ldquo魯國送楚王的酒不如趙國獻的酒醇厚,可趙國邯鄲反而被楚軍包圍;華元宰羊慰勞部隊,因忘了多舀點給禦手,結果被禦手出賣,遭鄭軍擒捉而危及宋國。
&rdquo 英明的君主實行賞罰,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國家利益。
符合自己的心意但對國家無功勞的人,便不給予賞賜;違背自己的心意但對國家有貢獻的人,便不加懲罰。
所以楚莊王對共雍說:&ldquo有德的人接受我賜封的爵祿,有功的人接受我賞賜的田宅。
而這二條沒有一條符合,所以我無法賞你。
&rdquo楚莊王的這些話可以稱得上不違背常理呀!楚莊王拒絕了共雍的邀賞,沒有賞賜給他任何東西,但給了他一種要争取獲賞的勉勵,也算是一種賞賜。
周代達到道治标準,殷商政治是好的,好的政治又未必能達到道治的标準。
具有至德水平的聖王是不會滿足于行的通的政治,也不會隻限于隻要是&ldquo好的&rdquo能問心無愧就夠了,他是蘊懷着德而遵循着道,能使君民融洽愉快而臣民卻不知這快樂是君王給的。
占據天下,擁有君位的君王是夠多的了,但隻有齊桓公、晉文公出名;泰山上留有的古代七十二個帝王祭壇,但隻有三王為人稱頌。
君王不對臣下提出苛煩的要求,臣下也不凡事依托君王。
從自己身邊的每件小事做起,就能産生深遠的影響,而且後世的人也會稱頌他的偉大,這樣不出家門就能成就事業、彰顯光明,當然很少有人能達到這種境地。
所以殷高宗之子孝己在被流放中仍堅持禮節,一般的人也能做到這點,但無法能超過他的美名,這是因為一般的人無法擁有像孝己這樣的胸懷和境界。
行為适宜而充滿義節的是君子,貪圖私利而忘乎義節的是小人。
具有智慧的人有所獲得而不辛苦,次一等的人是辛勞但不勞累不堪,再次一等的人是終身勞累痛苦而又不願辛勞。
古人品嘗滋味而不貪食,今人貪食而不懂品嘗,制作歌樂來修飾一般的聲音,但是修飾出來的音樂還是難以達到教化的作用,就是配上金石絲竹協助演奏,還不足以達到教化的最高境界。
使人們尊崇道、實行義,那麼改變他們的喜怒、取予情,就像草随風倒一樣容易。
周朝召公在養蠶、耕種的季節裡放寬刑獄、将在押犯釋放出來,使百姓都能返回家園從事農業生産;周文王讓出千裡封地,以此作為條件請求纣王廢除炮烙之刑。
所以聖人辦事處事,均能做到進退不失時機,這就如同夏天換穿葛衣、上車拉着繩索一樣自然而然。
老子拜商容為師,商容張開嘴吐出舌,使老子從中領悟到&ldquo守柔&rdquo的道理;列子向壺子學習,從形影相生,形亡影不傷的現象悟出&ldquo持守為後&rdquo的道理。
所以聖人不處事物之先,然而卻能控制萬物,這有點像堆積柴薪,後放的卻壓在先放的上面。
人應該以基本的道義去愛人,用善良正直的語言去一團一結人,依靠群體的力量來強盛自己。
所以,如果德澤恩愛施布廣泛,這威力就遍及深遠;如果缺乏仁義,想用武力鎮服人的作用就很小了。
吳國産的鈴铎因為發音響亮而終被自己的铎舌撞破,蠟燭油燈因為能照明而終将自己熔盡銷毀。
虎豹因有美麗的皮毛而招來射殺,猿猴因為敏捷而招刺殺。
所以子路因為骁勇而死于衛國的戰争,苌弘因為智謀聰慧而被殺害。
這些人都是能依靠智力去認識事物,但卻不能做到雖有大智而自知之明。
所以走在險道上的人是不能走直路的,穿過深山老林的人總要走不少彎路,夜間行走時眼睛看不清,隻得伸出雙手摸索着行進。
事物各有它适宜的範圍,聰明有時也未必有用處。
人如果是通過黑暗迷惑而達到光明悟醒的,是可以和他談論至道的。
鳥鵲築巢知道風向而選擇合适的位置,水獺建穴是根據水位的高低來決定的,雄鸩叫鳴将預報天要放晴,雌鸩鳴唱将預報天要下雨。
從中就可知人的智慧不如鳥獸的看法是不對的。
因為這些鳥獸出于身體本能的&ldquo聰明&rdquo總是有限的。
所以隻是通曉一種技藝、隻能分辨片言隻語的真僞,這樣的人隻能與他說些淺陋的道理,而不能與他作廣泛的應對。
甯戚敲擊牛角而悲歌,感動了齊桓公,被齊桓公任命為大田官。
雍門子以哀歌使孟嘗君悲從心起,流下眼淚以至打濕帽帶。
悲歌、痛哭對一般性的人來說是都會的;但一發悲聲就能使人聽了動真情,那就要有一精一誠的感情才行。
所以唐堯、虞舜的治國方法可以仿效,但他們用情感化人心的效果是常人無法企及的。
齊簡公因為懦弱而被陳成常殺害,子陽因為施行猛政而遭劫難,這些都是因為他們不得其道的原因。
所以唱歌如果不合音律,那麼他的歌聲就會變得清濁不分;墨繩不能切中、三點一線,就不能取直。
纣王用象牙筷而使箕子哀歎不已,并預感到纣王的貪欲将導緻國家滅亡;魯國用木偶人殉葬使孔子心痛歎息,詛咒不仁者将絕子絕孫。
所以聖人看到事物的征兆就能預知到事物的結局。
發源于高山的一江一河流水必定要注入大海,莊稼長在田野,最後一定會歸入貯藏到糧倉。
正是聖人看到事物如何生成,就将知道事物會如何歸宿。
河水混濁魚兒就會口露出水面喘氣,法令苛繁百姓就會混亂,城牆陡峭必定會崩潰,堤岸高峻必定崩塌。
所以,商鞅制定苛法而招緻自己被肢解,吳起施行酷法而遭車裂。
治理國家好像調琴瑟,大弦繃得太急則小弦就會斷絕。
所以一味勒緊缰繩,不斷揮動鞭子的人,不是一個能駕禦千裡的禦手。
能夠聽得見的聲音,傳播不過百裡地;而沒有響聲的聲音,可以傳遍四海。
所以,俸祿已遠遠超出他的貢獻的人,就必定會受到傷害;名過其實的人也必定會受到蒙蔽。
如果貢獻和品德合乎實際再加上與之相适的名譽,一般性來說,禍患不會無緣無故降臨到他頭上。
人有噩夢纏身,就無法勝任正常行動;國有惡事先見之徵,就無法勝任善政的實施。
所以前面放着高官厚祿的賞賜,是不可以靠無功來獲取它的。
後面有嚴刑峻法,也不可能因無罪而蒙受誅罰。
你平時修身養性保持正直純潔,做一個正派人而不偏離正道,就會相安無事。
君子不以為小的善事不值得做而就舍棄它,因為小善積累起來也就能成為大善;也不以為小的壞事做做也無妨而去做,因為小惡積累起來也就成為大惡。
所以說,羽毛堆積到一定程度也能将船壓沉,很多輕東西放在車上也能将車軸壓斷,所以君子是絕對禁止自己做微小的壞事的,這就是平時說的君子謹戒于微細之處。
做一件令人愉快的好事還不足以形成美德,但堅持做好事,日長勢久就能形成好的品德;做一件令人悔恨的壞事還不足以敗壞品德,但經常做壞事就會成惡棍。
所以夏禹、商湯、周文王周武王的善政美德,受千秋萬代人稱贊,夏桀、纣王的惡行暴政,遭千年萬代人唾罵。
天有春夏秋冬四個季節,人有四種可用的器一官。
何謂四種有用的器一官呢?一是眼睛,沒有什麼能像眼睛那樣明察秋毫;二是耳朵,沒有什麼能像耳朵那樣聽得那樣一精一确;三是嘴,沒有什麼能像嘴巴那樣閉守牢靠;四是心,沒有什麼能像心那樣深含莫測。
眼睛能看清事物的形狀,耳朵能聽清事物的聲響,嘴巴能說出真情話,而心則能達到一精一妙的境地,這樣萬物的化育變化便全能被掌握了。
國家的領域是靠德政來擴展的,君王的尊嚴是靠德政來提高的,這是上等的治國之道;而國家的領土是靠義來擴大的,君主的威望是靠義來提升的,這是次一等的治國之道;國家的領土是靠武力強權來擴張的,君王的威嚴是靠武力強權維持的,這是下等的治國之道。
所以治國之道純粹是德治的可以尊奉為王,治國之術駁雜的可以稱霸為王,而這兩方面都不具備的隻能是亡國了。
過去伏羲、神農兩位聖王治理天下,鳳凰都飛臨皇室的庭院;夏禹、商湯、周文王管理天下時,鳳凰能飛臨皇室的大門口;周朝以後,鳳凰飛到郊外的湖澤中。
這正是君王德行越粗糙,鳳凰飛臨的地方越遠;君王的德行越一精一粹,鳳凰飛臨的地方越親近。
内心具有仁愛的君子,施恩于人時是仁愛的,就是不施予人也是仁愛的;内心根本不具備仁愛的小人,就是施小恩小惠于人也是不仁愛的,如不施予人就更不仁愛了。
君子自己身上有的善行美德,也像别人身上有的善行美德一樣,因為他能感染别人,這就是君子仁德盛大的地方。
所以崇高情操戰勝貪欲則昌盛,貪欲戰勝情操則喪亡。
要想知道天道,就要觀察天道的運行;要想知道大地之道,就要觀察大地上所種植的物類;要想知道人之道,就要考察人的欲念。
不必驚慌也不用恐懼,萬物自會自生自滅;不去騷擾也不要觸犯,萬物自會清靜安甯。
隻看到事物一角一隅的人,是不能和他讨論萬物的變化的;隻關注一段短暫時間的人,是不能和他談論天地之大的。
白天月亮不露臉,黑夜太陽不露頭,所以是&ldquo日不知夜,月不知晝”盡管它們都能給人間帶來光明,可是都無法兼容對方的功效,唯有天地才能包容萬物。
而能包容天地的,又隻能是無形的道。
驕橫霸道的君主不會有忠臣,信口開河亂許諾的人不會講信用。
纏繞而長的藤類樹木長不出一握粗的枝幹,狹小的水溝不會有能吞舟的大魚。
根淺的樹木必然是長出短的樹幹;根如受傷則枝葉也就枯萎。
福來自于無為,禍生于多欲;災害來自無防備,荒蕪是因為沒除草。
聖人為善行善唯恐趕不及、防備禍患唯恐避不開。
灰塵蒙臉卻不想眯眼,涉水過河又想不打濕腳,這種事是不可能的。
所以有自知之明的人是不會一胡一亂埋怨人的,知天命者是不會一胡一亂埋怨天的。
幸福由自己創造,災禍是自己招惹。
聖人是不追求贊譽,也不逃避非議诽謗,他立身正道,所以各種邪氣無法興起,奸邪自然平息。
如果放棄正道而追求邪曲,背離正确而随波逐流,這就是與世俗同流合污,失去行為準則,所以聖人是返回原秉有的本性不随俗同流。
原本純粹的道,如加上一些不必要的東西,使之有形迹可尋,就不算是最純最好的道了。
最純粹的道是品嘗起來清淡無味,看上去無形無象無迹,并且無法用言語傳授給他人。
大戟草可消除水腫、亭曆草能消除腫脹,但如果使用不加節制,反而會加重病情。
世界上的事物有很多是看上去相似,而實際上則不同,這些隻有聖人才能分辨出其中的細微差别。
善于駕禦的人心中不會沒有馬的印記,善于射箭的人是十分注重弓一弩一的,善于為人君的人是不會忘記他的臣民的。
誠心誠意地愛護臣民,并且為他們謀利益,那麼天下人就會歸順追随。
如果既無愛心又無利益,就是親生兒子也要背叛他的父親。
天底下有最珍貴的東西,但它絕對不是權勢和地位;有最大的财富,但它不是指寶石、金子;有最長壽的,但不是說活到一千歲;回歸本性道體,就是最尊貴的,适情知足就是最富有的,明白生死之分就是最長壽的。
說話沒準,行為反複無常,這是小人;能明察事理,精通某種技藝,這算中等之人;兼容覆蓋一切,無所不能,并能度量人的才能後決定如何運用的人,才稱得上是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