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卷九 主術訓(下)

關燈
之收,不過畝四石,妻子老弱仰而食之,時有涔旱災害之患,無以給上乏征賦車馬兵革之費。

    由此觀之,則人之生,憫矣!夫天地之大,計三年耕而餘一年之食。

    率九年而有三年之畜,十八年而有六年之積,二十七年而有九年之儲,雖涔旱災害之殃,民莫困窮流亡也。

    故國無九年之畜,謂之不足;無六年之積,謂之憫急;無三年之畜,謂之窮乏。

    故有仁君明王,其取下有節,自養有度,則得承受于天地,而不離饑寒之患矣,若貪主暴君,撓于其下,侵漁其民,以适無窮之欲,則百姓無以被天和而履地德矣。

     食者,民之本也。

    民者,國之本也,國者,君之本也。

    是故人君者上因天時,下盡地财,中用人力,是以群生遂長,五谷蕾植;教民養育六畜,以時種樹,務修田疇滋植桑麻,肥墝高下各因其宜。

    丘陵坂險不生五谷者,以樹竹木,春伐枯槁,夏取果前,秋畜疏食,冬伐薪蒸,以為民資,是故生無乏用,死無轉一屍一。

    故先王之法,攸不掩群,不取麛夭;不涸澤而漁,不焚林而獵;豺未祭獸,罝罕不得布于野;獺未祭魚,網署不得人于水;鷹隼未摯,羅網不得張于谿谷,草木未落,斤斧不得入于山林;昆蟲未蟄,不得以火燒田。

    孕育不得殺,鷇卵不得探,魚不長尺不得取,彘不期年不得食。

    是故草木之發若蒸氣,禽一獸之歸若流泉,飛烏之歸若煙雲,有所以緻之也。

    故先王之政,四海之雲至而修封疆,蝦螟鳴燕降而達路除道,陰降百泉則修橋梁,昏張中則務種谷,大火中則種黍寂,虛中則種宿麥,昴中則收斂畜積、伐薪木,上告于天,下布之民。

    先王之所以應時修備,富國利民,實曠來遠者,其道備矣。

    非能目見而足行之也,欲利之也。

    欲利之也不忘于心,則官自備矣。

    心之于九竅四支也,不能一事焉。

    然而動靜聽視皆以為主者,不忘于欲利之也。

    故堯為善而衆善至矣,桀為非而衆非來矣。

    善積則功成,非積則禍極。

     凡人之論,心欲小而志欲大,智欲員而行欲方;能欲多而事欲鮮。

    所以心欲小者,慮患未生,備禍未發,戒過慎微,不敢縱其欲也。

    志欲大者,兼包萬國,一齊殊俗,并覆百姓,若合一族,是非輻湊而為之毂。

    智欲員者,環複轉運,終始無端,旁流四達,淵泉而不竭,萬物并興,莫不響應也。

    行欲方者,直立而不撓,素白而不污,窮不易操,通不肆志。

    能欲多者,文武備具,動靜中儀,舉動廢置,曲得其宜,無所擊戾,無不畢宜也。

    事欲鮮者,執柄持術,得要以應衆,執約以治廣,處靜持中,運于璇樞,以一合萬,若合符者也。

    故心小者,禁于微也;志大者,無不懷也;智員者,無不知也;行方者,有不為也;能多者,無不治也;事鮮者,約所持也。

     古者天子聽朝。

    公卿正谏,博士誦詩,瞽箴師誦,庶人傳語,史書其過,宰徹其膳,猶以為未足也,故堯置敢谏之鼓,舜立诽謗之木,湯有司直之人,武王立戒慎之鞀,過若毫厘,而既已備之也。

    夫聖人之于善也,無小而不舉;其于過也,無微而不改。

    堯、舜、禹、湯、文、武,皆但然天下而南面焉。

    當此之時,鼛鼓而食,奏《雍》而徹,已飯而祭竈,行不用巫祝,鬼神弗敢祟,山川弗敢禍,可謂至貴矣。

    然而戰戰傈傈,日慎一日。

    由此觀之,則聖人之心小矣。

    《詩》雲:&ldquo惟此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聿懷多福。

    &rdquo其斯之謂欽!武王伐纣,發巨橋之粟,散鹿台之錢,封比幹之墓,表商容之間,朝成湯這廟,解箕子之囚,使各處其宅,田其田,無故無新,惟賢是親,用非其有,使非其人,晏然若故有之。

    由此觀之,則聖人之志大也。

    文王周觀得失,遍覽是非,堯舜所以昌、染纣所以亡者,皆著于明堂,于是略智博問,以應無方。

    由此觀之,則聖人之智員矣。

    成康繼文武之業,守明堂之制,觀存亡之迹,見成敗之變,非道不言,非義不行,言不苟出,行不苟為,擇善而後從事焉。

    由此觀之,則聖人之行方矣。

    孔子之通,智過于妄宏,勇服于孟贲,足蹑效冤,力招城關,能亦多矣,然而勇力不聞,伎巧不知,專行教道,以成素王,事亦鮮矣。

    春秋二百四十二年,亡國五十二,弑君三十六,采善組醜,以成王道,論亦博矣,然而圍于匡,顔色不變,弦歌不辍,臨死亡之地,犯患難之危,據義行理而志不懾,分亦明矣。

    然為魯司寇,聽獄必為斷;作為《春秋》,不道鬼神,不敢專己。

    夫聖人之智固已多矣,其所守者有約,故舉而必榮,愚人之智固已少矣,其所事者多,故動而必窮矣。

    吳起、張儀,智不若孔、墨,而争萬乘之君,此其所以車裂支解也。

    夫以正教化者,易而必成;以邪巧世者,難而必敗。

    凡将設行立趣于天下,舍其易成者而從事難而必敗者,愚惑之所緻也。

    凡此六反者,不可不察也。

     遍知萬物而不知人道,不可謂智;遍愛群生而不愛人類,不可謂仁。

    仁者愛其類也,智者不可惑也。

    仁者雖在斷割之中,其所不忍之色可見也;智者雖煩難之事,其不暗之效可見也。

    内恕反情,心之所欲,其不加諸人,由近知遠,由己知人,此仁智之所合而行也。

    小有教而大有存也,小有誅而大有甯也,唯恻隐推而行之,此智者之所獨斷也。

    故仁智錯,有時合,合者為正,錯者為權,其義一也。

     府吏守法,君子制義,法而無義,亦府吏也。

    不足以為政。

    耕之為事也勞,織之為事也擾。

    擾勞之事而民不舍者,知其可以衣食也。

    人之情不能無衣食,衣食之道必始于耕織,萬民之所公見也。

    物之若耕織者,始初甚勞,終必利也衆。

    愚人之所見者寡;事可權者多,愚之所權者少;此愚者之所多患也。

    物之可備者,智者盡備之,可權者盡權之,此智者所以寡患也。

    故智者先忤而後合,愚者始于樂而終于哀。

     今日何為而榮乎?旦日何為而義乎?此易言也。

    今日何為而義?旦日何為而義榮?此難知也。

    問替師曰:&ldquo白素何知?&rdquo曰&ldquo缟然。

    &rdquo曰&ldquo黑何若?&rdquo曰&ldquo缟然。

    &rdquo援白黑而示之,則不處焉。

    人之視白黑以目,言白黑以口,瞽師有以言白黑,無以知白黑,故言白黑與人同,其别白黑與人異。

    入孝于親,出忠于君,無愚智賢不肖皆知其為義也。

    使陳忠孝行而知所出者鮮矣。

    凡人思慮,莫不先以為可而後行之,其是或非,此愚智之所以異。

     凡人之性,莫貴于仁,莫急于智。

    仁以為質,智以行之,兩者為本,而加之以勇力辯慧、捷疾劬錄、巧敏遲利:聰明審察,盡衆益也。

    身材未修,伎藝曲備,而無仁智以為表幹,而加之以衆美,則益其損。

    故不仁而有勇力果敢,則狂而操利劍;不智而辯慧懷給,則棄骥而不式。

    雖有材能,其施之不當,其處之不宜,适足以輔僞飾非,伎藝之衆,不如其寡也。

    故有野心者,不可借便勢,有愚質者,不可與利器。

     魚得水而遊焉則樂,塘決水涸,則為蝼蟻所食。

    有掌修其堤防,補其缺漏,則魚得而利之。

    國有以存,人有以生。

    國之所以存者,仁義是也;人之所以生者,行善是也。

    國無義,雖大必亡;人無善志,雖勇必傷。

    治國土使不得與焉;孝于父母,弟于兄嫂,信于朋友,不得上令而可得為也。

    釋己之所得為,而責于其所不得制,悖矣!士處卑隐,欲上達,必先反諸己。

    上達有道:名譽不起而不能上達矣。

    取譽有道:不信于友,不能得譽。

    信于友有道:事親不說悅,不信于友。

    悅親有道:修身不誠,不能事親矣。

    誠身有道,心不專一,不能專誠。

    道在易而求之難,驗在近而求之遠,故弗得也。

     【譯文】 統治人民的方法,應用處靜以修養身心,以勤儉節約為下屬作出表率。

    君主如果處靜以修身則民衆就不受騷擾,君主如果勤儉節約則民衆就不抱怨。

    因為民衆騷擾不安,政局就混亂;民衆怨聲載道則說明君主恩德薄淺。

    接下來就是,政局混亂則賢能人士就不會替君主出謀獻策,君主恩德淺薄則勇武之士就不會替君主賣命拼死。

    所以,君主若是喜好收養觀賞猛獸兇禽、收藏怪異奇特之物、性情暴躁、好樂昏亂、不惜民力、馳馬打獵、出入不按時節,這樣朝政百官必定随之混亂不堪,事務辛苦,财錢貧乏,萬民愁苦而生産荒廢。

    君主如果喜好高樓深池、雕琢刻镂及華麗的紋彩、各種一精一美織物和珍寶珠玉,就必定要想方設法搜刮以緻賦斂無度,這時民衆就會被弄得财窮力盡、疲憊不堪。

    堯帝擁有天下,不是為着貪求萬民百姓的财富,利用君位來享受安樂的,而是為百姓改變連年征伐戰争、以強淩弱、以多欺少的混亂局面的,因此堯帝親自帶頭實行節儉、向民衆昭示仁愛之心、讓人們和睦相處。

    所以他的住房是茅草蓋頂、不加修剪,柞木為梁、不加砍削;乘坐的車子不加繪畫,蒲草席墊不鑲花邊;祭祀用的食物不調五味,吃的主食不舂搗細;巡視狩獵隻為推行教化,辛勞地奔波于三山五嶽。

    這些難道是他所應得的奉養還不足以使他享樂而為此辛勞奔波?不是的,是因為堯帝一心為的是國泰民安、天下社稷,他在這當中并未獲得任何利益好處。

    而到他年老衰弱、一精一力不濟的時候,便将整個天下傳給舜,這猶如倒退脫鞋一樣簡單容易。

    而到衰敗時代,情況就不是這樣了。

    有些君主哪怕是隻有一天擁有天下、處在君主位子上,也要竭盡全力來消耗百姓的财力和一精一力,以供養滿足他的聲色享樂,一心用在宮殿樓閣、池塘苑林、奇獸怪物、珍寶奇物這些事上。

    這樣導緻貧苦百姓連酒糟、谷糠都吃不到,而皇宮裡畜養的虎狼熊罴卻吃厭了豬羊牛肉。

    貧苦百姓連粗布短衣都沒一件完整的,而宮室裡的人卻穿的是錦緞。

    君主忙乎的都是些于社會民事無用的事情,從而使黎民百姓疲于奔命于天下,弄得憔悴不堪、一精一疲力盡,整個天下人都無法安生。

     君主所處的地位,就像天空中發射光明的日月,天底下的人都側目仰視、側目恭聽、伸長脖子擡起腳跟來眺望。

    所以,君主隻有淡泊才能顯示美德,隻有甯靜才能維持久遠,隻有寬大才能容納一切,隻有仁慈才能懷擁民衆,隻有公正才能明斷是非。

    因此賢明的君主任用人才,就像高明的工匠裁取木料一樣:大的用來做舟船柱梁,小的拿來做船槳楔子,長的用來做屋檐椽條,短的拿來做短柱鬥拱;無論大小長短,都将它們派上用場,規矩方圓都恰到好處。

    天下毒物,沒有比烏頭更毒的了,然而良醫就是将它裝在袋裡收藏起來,因為有用得着它的時候和地方。

    所以,莽莽森林中的野草樹木,尚且沒有可抛棄的,更何況是人呢!今天那些朝廷不薦舉、鄉裡不贊譽的人,并不是他們無才缺德,而是這些人用非所能。

    鹿上山時,快得連獐子都趕不上,但等到鹿下山時,牧童都可以追上它。

    這說明一種能耐有其長處也有其短處。

    所以有雄才大略者不可用雕蟲小技來苛求他,而隻能耍小聰明者不可委以大任。

    人有各種各樣的才幹,物有各種各樣的形狀,有人任一份工就嫌太重太累,但有人任多份工都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