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卷九 主術訓(下)
關燈
小
中
大
【原文】
君人之道,處靜以修身,儉約以率下。
靜則下不擾矣,儉則民不怨矣。
下擾則政亂,民怨則德薄。
政亂則賢者不為謀,德薄則勇者不為死。
是故人主好鸷鳥猛獸,珍怪奇物,狡躁康荒,不愛民力,馳騁田獵,出入不時,如此則百官務亂,事勤财匾,萬民愁苦,生業不修矣。
人主好高台深池,雕琢刻镂,黼黻文章,絺绤绮繡,寶玩珠玉,則賦斂無度,而萬民力竭矣。
堯之有天下也,非貪萬民之富而安人主之位也,以為百姓力征,強淩弱,衆暴寡。
于是堯乃身服節儉之行,而明相愛之仁,以和輯之。
是故茅茨不翦,采椽不斫,大路不畫,越席不緣,大羹不和,粢食不毀,巡狩行教,勤勞天下,周流五嶽,豈其奉養不足樂哉?舉天下而以為社稷,非有利焉。
年衰志憫,舉天下而傳之舜,猶卻行而脫蹝也。
衰世則不然,一日而有天下之富,處人主之勢,則竭百姓之力,以奉耳目之欲。
志專在于宮室台榭,陂池苑囿,狂獸熊罴,玩好珍怪。
是故貧民糟糠不接于口,而虎狼熊罴厭刍豢;百姓短褐不完,而宮室衣錦繡。
人主急茲無用之功,百姓黎民憔悴于天下。
是故使天下不安其性。
人主之居也,如日月之明也,天下之所同側目而視,側耳而聽,延頸舉踵而望也。
是故非澹薄無以明德,非甯靜無以緻遠,非寬大無以兼覆,非慈厚無以懷衆,非平正無以制斷。
是故賢主之用人也,猶巧工之制木也,大者以為舟航柱梁,小者以為楫楔,修者以為櫩榱,短者以為朱儒析護。
無小大修短,各得其所宜;規矩方圓,各有所施。
天下之物,莫兇于雞毒,然而良醫橐而藏之,有所用也。
是故林莽之材,猶無可棄者,而況人乎!今夫朝廷之所不舉,鄉曲之所不譽,非其人不肖也,其所以官之者非其職也。
鹿之上山,獐不能肢也,及其下,牧豎能追之,才有所修短也。
是故有大略者不可責以捷巧;有小智者不可任以大功。
人有其才,物有其形,有任一而大重,或任百而尚輕。
是故審豪厘之計者,必遺天下之大數;不失小物之選者,惑于大數之舉。
譬猶狸之不可使搏牛,虎之不可使搏鼠也。
今人之才,或欲平九州,并方外,存危國,繼絕世,志在直道正邪,決煩理挐,而乃責之以閨閣之禮,奧窔之間。
或佞巧小具,谄進愉說,随鄉曲之俗,卑下衆人之耳目,而乃任之以天下之權,治亂之機。
是猶以斧劗毛、以刀抵木也,皆失其宜矣。
人主者,以天下之目視,以天下之耳聽,以天下之智慮,以天下乏力争。
是故号令能下究,而臣情得上聞,百官修同,群臣輻湊。
喜不以賞賜,怒不以罪誅。
是故威立而不廢,聰明先而不斃,法令察而不苛,耳目達而不暗。
善否之情,日陳于前而無所逆。
是故賢者盡其智,而不肖者竭其力;德澤兼覆而不偏,群臣勸務而不怠;近者安其性,遠者懷其德。
所以然者何也?得用人之道,而不任己之才者也。
故假輿馬者,足不勞而緻千裡;乘舟揖者,不能遊而絕一江一海。
夫人主之情,莫不欲總海内之智,盡衆人之力,然而群臣志達效忠者,希不困其身。
使言之而是,雖在褐夫刍荛,猶不可棄也;使言之而非也,雖在卿相人君,揄策于廟堂之上,未必可用,是非之所在,不可以貴賤尊卑論也。
是明主之聽于群臣,其計乃可用,不羞其位;其言可行,而不責其辯。
暗主則不然,所愛一習一親近者,雖邪枉不正,不能見也;疏遠卑賤者,竭力盡忠,不能知也。
有言者窮之以辭,有谏者誅之以罪。
如此而欲照海内,存萬方,是猶塞耳而聽清濁,掩目而視青黃也,其離聰明則亦遠矣。
法者,天下之度量,而人主之準繩也。
縣法者,法不法也。
設賞者,賞當賞也。
法定之後,中程者賞,缺繩者誅;尊貴者不輕其罰,而卑賤者不重其刑。
犯法者雖賢必誅,中度者雖不肖必無罪;是故公道通而私道塞矣。
古之置有司也,所以禁民使不得自恣也;其立君也,所以制有司使無專行也;法籍禮義者。
所以禁君使無擅斷也。
人莫得自恣則道勝,道勝而理達矣,故反于無為。
無為者,非謂其凝滞而不動也,以其言莫從已出也。
夫寸生于秒,秒生于日,日生于形,形生于景,此度之本也,樂生于音,音生于律,律生于風,此聲之宗也。
法生于義,義生于衆适,衆适合于人心,此治之要也。
故通于本者不亂于未,睹于要者不惑于詳。
法者,非天堕,非地生,發于人間而反以自正。
是故有諸已不非諸人,無諸己不求諸人。
所立于下者不廢于上,所禁于民者不行于身。
所謂亡國,非無君也,無法也;變法者,非無法也,有法而不用,與無法等。
是故人主之立法,先自為檢式儀表,故令行于天下。
孔子白:&ldquo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rdquo故禁勝于身,則令行于民矣。
聖主之治也,其猶造父之禦:齊輯之于辔銜之際,而急緩之于唇吻之和;正度于胸臆之中,而執節于掌握之間;内得于心中,外合于馬志。
是故能進退履繩,而旋曲中規,取道緻遠,而氣力有餘,誠得其術也。
是故權勢者,人主之車輿也;大臣者,人主之驷馬也。
恢離車輿之安,而手失驷馬之心,而能不危者,古今未有也:是故輿馬不調,王良不足以取道;君臣不和,唐虞不能以為治。
執術而禦之,則管、晏之智盡矣;明分以示之,則蹠、蹻之奸止矣。
夫據除而窺井底,雖達視猶不能見其睛;借明于鑒以照之,則寸分可得而察也。
是故明主之耳目不勞,精神不竭,物至而觀其象,事來而應其化,近者不亂,遠者治也。
是故不用适然之數,而行必然之道,故萬舉而無遺策矣。
今夫禦者,馬體調于車,禦心和于馬,則曆險緻遠,進退周遊,莫不如志。
雖有骐骥騄駬之良,臧獲禦之,則馬反自恣,而人弗能制矣。
故治者不貴其自是,而貴其不得為非也。
故曰:&ldquo勿使可欲,毋曰弗求;勿使可奪,毋曰不争。
&rdquo如此,則人材釋而公道行矣,美者正于度,而不足者建于用,故海内可一也。
夫釋職事而聽非譽,棄公勞而用朋一黨一,則奇材桃長而幹次,守官者雍遏而不進。
如此,則民俗亂于國,而功臣争于朝。
故法律度量者,人主之所以執下,釋之而不用,是猶無辔銜而馳也,群臣百姓反弄其上。
是故有術則制人,無術則制于人,吞舟之魚,蕩而失水,則制于蝼蟻,離其居也。
猨狖失木,而擒于狐狸,非其處也。
君人者釋所守而與臣下争,則有司以無為持位,守職者以從君取容,是以人臣藏智而弗用,反以事轉任其上矣。
夫富貴者之于勞也,達事者之于察也,驕恣者之于恭也,勢不及君,君人者不任能而好自為之,則智日困而自負其責也。
數窮于下則不能伸理;行堕于國則不能專制,智不足以為治,威不足以行誅,則無以與天下一交一也。
喜怒行于心者,欲見于外,則守職者離正而阿上,有司在法而從風,賞不當功,誅不應罪,上下離心,而君臣相怨也。
是以執政阿主,而有過則無以責之,有罪而不誅,則百官煩亂,智弗能解也;毀譽萌生,而明不能照也,不正本而反自然,則人主逾勞,人臣逾逸,是猶代庖宰剝牲而為大匠所也。
與馬競走,筋絕而弗能及,上車執辔,則馬服于衡下。
故伯樂相之,王良禦之,明主乘之,無禦相之勞而緻千裡者,乘于人資以為羽翼也。
是故君人者,無為而有守也,有力而無好也。
有為則讒生,有好則谀起。
昔者齊桓公好味而易牙烹其首子而餌之,虞君好寶而晉獻以壁、馬釣之,一胡一王好音而秦穆公以女樂誘之,是皆以利見制于人也。
故善建者不拔。
夫火熱而水滅之,金剛而火銷之,木強而斧伐之,水流而土遏之。
唯造化者,物莫能勝也。
故中欲不出謂之肩,外邪不入謂之塞。
中肩外閉,何事之不節!外閉中肩,何事之不成!弗用而後能用之,弗為而後能為之。
精神勞則越,耳目一婬一則竭。
故有道之主,滅想去意,清虛以待;不伐之言,不奪之事;循名責實,使有司,任而弗诏,責而弗教;以不知為道,以奈何為寶。
如此,則百官之事各有所守矣。
攝權勢之柄,其于化民易矣。
衛君役子路,權重也。
景、桓公臣管、晏,位尊也。
怯眼勇而愚制智,其所托勢者勝也。
故枝不得大于幹,未不得強于本,則輕重大小有以相制也。
若五指之屬于臂,搏援攫捷,莫不如志,言以小屬于大也。
是故得勢之利者,所持甚小,其存甚大;所守甚約,所制甚廣。
是故十圍之木,持千鈞之屋;五寸之鍵,制開阖之門。
豈其材之巨小足哉?所居要也。
孔丘、墨翟,修先聖之木,通六藝之論,口道其言,身行其志,慕義從風而為之服役者不過數十人。
使居天子之位,則天下遍為儒、墨矣。
楚莊王傷文無畏之死于宋也,奮袂而起,衣冠相連于道,遂成軍宋城之下,權柄重也。
楚文王好服獬冠,楚國效之;趙武靈王貝帶鵕?而朝,趙國化之。
使在匹夫布衣,雖冠獬冠、帶貝帶鵕?而朝,則不免為人笑也。
夫民之好善樂正,不待禁誅而自中法度者,萬無一也。
下必行之令,從之者利,逆之者兇,日陰未移,而海内莫不被繩矣,故握劍鋒,以離北宮子、司馬蒯蒉不使應敵;操其觚,招其未,則庸人能以制勝。
今使烏獲、藉蕃從後牽牛尾,尾絕而不從者,逆也;若指之桑條以貫其鼻,則五盡童子牽而周四海者,順也。
夫七尺之撓而制船之左右者,以水為資;天子發号,令行禁止,以衆為勢也。
夫防民之所害,開民之所得利,威行也,若發城決塘。
故循流而下易以至,背風而馳易以遠。
桓公立政,去食肉之獸、食粟之鳥、系置之網,三舉而百姓說。
纣殺王子比幹而骨肉怨,斷朝涉者之胫而萬民叛,再舉而天下失矣。
故義者,非能遍利天下之民也,利一人而天下從風;暴者,非盡害海内之衆也,害一人而天下離叛。
故桓公三舉而九合諸侯,纣再舉而不得為匹夫。
故舉錯不可不審。
人主租斂于民也,必先計歲收,量民積聚,知饑馑有餘不足之數,然後取車輿衣食供養其欲。
高台層榭,接屋連閣,非不麗也。
然民有掘穴狹廬所以托身者,明主戒樂也,肥醲甘脆,非不美也,然民有糟糠寂粟不接于口者,則明主弗甘也。
匡床蒻席,非不甯也,然民有處邊城、犯危難、澤死暴骸者,明主弗安也。
故古之君人者,其慘怛于民也,國有饑者食不重味,民有寒者而冬不被裘。
歲登民豐,乃始縣鐘鼓,陳幹戚,君臣上下同心而樂之,國無哀人。
故古之為金石管弦者,所以宣樂也;兵革斧钺者,所以飾怒也;觞酌俎豆,酬酢之禮,所以效善也,衰绖菅屦,辟踴哭泣,所以谕哀也。
此皆有充于内而成像于外。
及至亂主,取民則不裁其力,求于下則不量其積,男女不得事耕織之業以供上之求,力勤财匮,君臣相疾也。
故民至于焦唇沸肝,有今無儲,而乃始撞大鐘,擊鳴鼓,吹竿笙,彈琴瑟,是猶貫甲胃而入宗廟,被羅纨而從軍旅,失樂之所由生矣。
夫民之為生也,一人踱耒而耕,不過十畝;中田之獲、卒歲
靜則下不擾矣,儉則民不怨矣。
下擾則政亂,民怨則德薄。
政亂則賢者不為謀,德薄則勇者不為死。
是故人主好鸷鳥猛獸,珍怪奇物,狡躁康荒,不愛民力,馳騁田獵,出入不時,如此則百官務亂,事勤财匾,萬民愁苦,生業不修矣。
人主好高台深池,雕琢刻镂,黼黻文章,絺绤绮繡,寶玩珠玉,則賦斂無度,而萬民力竭矣。
堯之有天下也,非貪萬民之富而安人主之位也,以為百姓力征,強淩弱,衆暴寡。
于是堯乃身服節儉之行,而明相愛之仁,以和輯之。
是故茅茨不翦,采椽不斫,大路不畫,越席不緣,大羹不和,粢食不毀,巡狩行教,勤勞天下,周流五嶽,豈其奉養不足樂哉?舉天下而以為社稷,非有利焉。
年衰志憫,舉天下而傳之舜,猶卻行而脫蹝也。
衰世則不然,一日而有天下之富,處人主之勢,則竭百姓之力,以奉耳目之欲。
志專在于宮室台榭,陂池苑囿,狂獸熊罴,玩好珍怪。
是故貧民糟糠不接于口,而虎狼熊罴厭刍豢;百姓短褐不完,而宮室衣錦繡。
人主急茲無用之功,百姓黎民憔悴于天下。
是故使天下不安其性。
人主之居也,如日月之明也,天下之所同側目而視,側耳而聽,延頸舉踵而望也。
是故非澹薄無以明德,非甯靜無以緻遠,非寬大無以兼覆,非慈厚無以懷衆,非平正無以制斷。
是故賢主之用人也,猶巧工之制木也,大者以為舟航柱梁,小者以為楫楔,修者以為櫩榱,短者以為朱儒析護。
無小大修短,各得其所宜;規矩方圓,各有所施。
天下之物,莫兇于雞毒,然而良醫橐而藏之,有所用也。
是故林莽之材,猶無可棄者,而況人乎!今夫朝廷之所不舉,鄉曲之所不譽,非其人不肖也,其所以官之者非其職也。
鹿之上山,獐不能肢也,及其下,牧豎能追之,才有所修短也。
是故有大略者不可責以捷巧;有小智者不可任以大功。
人有其才,物有其形,有任一而大重,或任百而尚輕。
是故審豪厘之計者,必遺天下之大數;不失小物之選者,惑于大數之舉。
譬猶狸之不可使搏牛,虎之不可使搏鼠也。
今人之才,或欲平九州,并方外,存危國,繼絕世,志在直道正邪,決煩理挐,而乃責之以閨閣之禮,奧窔之間。
或佞巧小具,谄進愉說,随鄉曲之俗,卑下衆人之耳目,而乃任之以天下之權,治亂之機。
是猶以斧劗毛、以刀抵木也,皆失其宜矣。
人主者,以天下之目視,以天下之耳聽,以天下之智慮,以天下乏力争。
是故号令能下究,而臣情得上聞,百官修同,群臣輻湊。
喜不以賞賜,怒不以罪誅。
是故威立而不廢,聰明先而不斃,法令察而不苛,耳目達而不暗。
善否之情,日陳于前而無所逆。
是故賢者盡其智,而不肖者竭其力;德澤兼覆而不偏,群臣勸務而不怠;近者安其性,遠者懷其德。
所以然者何也?得用人之道,而不任己之才者也。
故假輿馬者,足不勞而緻千裡;乘舟揖者,不能遊而絕一江一海。
夫人主之情,莫不欲總海内之智,盡衆人之力,然而群臣志達效忠者,希不困其身。
使言之而是,雖在褐夫刍荛,猶不可棄也;使言之而非也,雖在卿相人君,揄策于廟堂之上,未必可用,是非之所在,不可以貴賤尊卑論也。
是明主之聽于群臣,其計乃可用,不羞其位;其言可行,而不責其辯。
暗主則不然,所愛一習一親近者,雖邪枉不正,不能見也;疏遠卑賤者,竭力盡忠,不能知也。
有言者窮之以辭,有谏者誅之以罪。
如此而欲照海内,存萬方,是猶塞耳而聽清濁,掩目而視青黃也,其離聰明則亦遠矣。
法者,天下之度量,而人主之準繩也。
縣法者,法不法也。
設賞者,賞當賞也。
法定之後,中程者賞,缺繩者誅;尊貴者不輕其罰,而卑賤者不重其刑。
犯法者雖賢必誅,中度者雖不肖必無罪;是故公道通而私道塞矣。
古之置有司也,所以禁民使不得自恣也;其立君也,所以制有司使無專行也;法籍禮義者。
所以禁君使無擅斷也。
人莫得自恣則道勝,道勝而理達矣,故反于無為。
無為者,非謂其凝滞而不動也,以其言莫從已出也。
夫寸生于秒,秒生于日,日生于形,形生于景,此度之本也,樂生于音,音生于律,律生于風,此聲之宗也。
法生于義,義生于衆适,衆适合于人心,此治之要也。
故通于本者不亂于未,睹于要者不惑于詳。
法者,非天堕,非地生,發于人間而反以自正。
是故有諸已不非諸人,無諸己不求諸人。
所立于下者不廢于上,所禁于民者不行于身。
所謂亡國,非無君也,無法也;變法者,非無法也,有法而不用,與無法等。
是故人主之立法,先自為檢式儀表,故令行于天下。
孔子白:&ldquo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rdquo故禁勝于身,則令行于民矣。
聖主之治也,其猶造父之禦:齊輯之于辔銜之際,而急緩之于唇吻之和;正度于胸臆之中,而執節于掌握之間;内得于心中,外合于馬志。
是故能進退履繩,而旋曲中規,取道緻遠,而氣力有餘,誠得其術也。
是故權勢者,人主之車輿也;大臣者,人主之驷馬也。
恢離車輿之安,而手失驷馬之心,而能不危者,古今未有也:是故輿馬不調,王良不足以取道;君臣不和,唐虞不能以為治。
執術而禦之,則管、晏之智盡矣;明分以示之,則蹠、蹻之奸止矣。
夫據除而窺井底,雖達視猶不能見其睛;借明于鑒以照之,則寸分可得而察也。
是故明主之耳目不勞,精神不竭,物至而觀其象,事來而應其化,近者不亂,遠者治也。
是故不用适然之數,而行必然之道,故萬舉而無遺策矣。
今夫禦者,馬體調于車,禦心和于馬,則曆險緻遠,進退周遊,莫不如志。
雖有骐骥騄駬之良,臧獲禦之,則馬反自恣,而人弗能制矣。
故治者不貴其自是,而貴其不得為非也。
故曰:&ldquo勿使可欲,毋曰弗求;勿使可奪,毋曰不争。
&rdquo如此,則人材釋而公道行矣,美者正于度,而不足者建于用,故海内可一也。
夫釋職事而聽非譽,棄公勞而用朋一黨一,則奇材桃長而幹次,守官者雍遏而不進。
如此,則民俗亂于國,而功臣争于朝。
故法律度量者,人主之所以執下,釋之而不用,是猶無辔銜而馳也,群臣百姓反弄其上。
是故有術則制人,無術則制于人,吞舟之魚,蕩而失水,則制于蝼蟻,離其居也。
猨狖失木,而擒于狐狸,非其處也。
君人者釋所守而與臣下争,則有司以無為持位,守職者以從君取容,是以人臣藏智而弗用,反以事轉任其上矣。
夫富貴者之于勞也,達事者之于察也,驕恣者之于恭也,勢不及君,君人者不任能而好自為之,則智日困而自負其責也。
數窮于下則不能伸理;行堕于國則不能專制,智不足以為治,威不足以行誅,則無以與天下一交一也。
喜怒行于心者,欲見于外,則守職者離正而阿上,有司在法而從風,賞不當功,誅不應罪,上下離心,而君臣相怨也。
是以執政阿主,而有過則無以責之,有罪而不誅,則百官煩亂,智弗能解也;毀譽萌生,而明不能照也,不正本而反自然,則人主逾勞,人臣逾逸,是猶代庖宰剝牲而為大匠所也。
與馬競走,筋絕而弗能及,上車執辔,則馬服于衡下。
故伯樂相之,王良禦之,明主乘之,無禦相之勞而緻千裡者,乘于人資以為羽翼也。
是故君人者,無為而有守也,有力而無好也。
有為則讒生,有好則谀起。
昔者齊桓公好味而易牙烹其首子而餌之,虞君好寶而晉獻以壁、馬釣之,一胡一王好音而秦穆公以女樂誘之,是皆以利見制于人也。
故善建者不拔。
夫火熱而水滅之,金剛而火銷之,木強而斧伐之,水流而土遏之。
唯造化者,物莫能勝也。
故中欲不出謂之肩,外邪不入謂之塞。
中肩外閉,何事之不節!外閉中肩,何事之不成!弗用而後能用之,弗為而後能為之。
精神勞則越,耳目一婬一則竭。
故有道之主,滅想去意,清虛以待;不伐之言,不奪之事;循名責實,使有司,任而弗诏,責而弗教;以不知為道,以奈何為寶。
如此,則百官之事各有所守矣。
攝權勢之柄,其于化民易矣。
衛君役子路,權重也。
景、桓公臣管、晏,位尊也。
怯眼勇而愚制智,其所托勢者勝也。
故枝不得大于幹,未不得強于本,則輕重大小有以相制也。
若五指之屬于臂,搏援攫捷,莫不如志,言以小屬于大也。
是故得勢之利者,所持甚小,其存甚大;所守甚約,所制甚廣。
是故十圍之木,持千鈞之屋;五寸之鍵,制開阖之門。
豈其材之巨小足哉?所居要也。
孔丘、墨翟,修先聖之木,通六藝之論,口道其言,身行其志,慕義從風而為之服役者不過數十人。
使居天子之位,則天下遍為儒、墨矣。
楚莊王傷文無畏之死于宋也,奮袂而起,衣冠相連于道,遂成軍宋城之下,權柄重也。
楚文王好服獬冠,楚國效之;趙武靈王貝帶鵕?而朝,趙國化之。
使在匹夫布衣,雖冠獬冠、帶貝帶鵕?而朝,則不免為人笑也。
夫民之好善樂正,不待禁誅而自中法度者,萬無一也。
下必行之令,從之者利,逆之者兇,日陰未移,而海内莫不被繩矣,故握劍鋒,以離北宮子、司馬蒯蒉不使應敵;操其觚,招其未,則庸人能以制勝。
今使烏獲、藉蕃從後牽牛尾,尾絕而不從者,逆也;若指之桑條以貫其鼻,則五盡童子牽而周四海者,順也。
夫七尺之撓而制船之左右者,以水為資;天子發号,令行禁止,以衆為勢也。
夫防民之所害,開民之所得利,威行也,若發城決塘。
故循流而下易以至,背風而馳易以遠。
桓公立政,去食肉之獸、食粟之鳥、系置之網,三舉而百姓說。
纣殺王子比幹而骨肉怨,斷朝涉者之胫而萬民叛,再舉而天下失矣。
故義者,非能遍利天下之民也,利一人而天下從風;暴者,非盡害海内之衆也,害一人而天下離叛。
故桓公三舉而九合諸侯,纣再舉而不得為匹夫。
故舉錯不可不審。
人主租斂于民也,必先計歲收,量民積聚,知饑馑有餘不足之數,然後取車輿衣食供養其欲。
高台層榭,接屋連閣,非不麗也。
然民有掘穴狹廬所以托身者,明主戒樂也,肥醲甘脆,非不美也,然民有糟糠寂粟不接于口者,則明主弗甘也。
匡床蒻席,非不甯也,然民有處邊城、犯危難、澤死暴骸者,明主弗安也。
故古之君人者,其慘怛于民也,國有饑者食不重味,民有寒者而冬不被裘。
歲登民豐,乃始縣鐘鼓,陳幹戚,君臣上下同心而樂之,國無哀人。
故古之為金石管弦者,所以宣樂也;兵革斧钺者,所以飾怒也;觞酌俎豆,酬酢之禮,所以效善也,衰绖菅屦,辟踴哭泣,所以谕哀也。
此皆有充于内而成像于外。
及至亂主,取民則不裁其力,求于下則不量其積,男女不得事耕織之業以供上之求,力勤财匮,君臣相疾也。
故民至于焦唇沸肝,有今無儲,而乃始撞大鐘,擊鳴鼓,吹竿笙,彈琴瑟,是猶貫甲胃而入宗廟,被羅纨而從軍旅,失樂之所由生矣。
夫民之為生也,一人踱耒而耕,不過十畝;中田之獲、卒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