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卷九 主術訓(上)
關燈
小
中
大
去,它們就是在無知無覺中為人們做着度量物體的事情。
所以,世上會有被廢棄的亡國君主,卻不會有被廢棄的道術;人會有窮困潦倒的時候,而事理卻不會有困阻行不通的時候。
由此看來,&ldquo無為&rdquo是道之根本。
人能掌握無為之道,就能應對任何變化;隻憑個人的才智,是難以實現天下大治的。
湯王、武王都是聖明的君主,但習慣于陸地生活的他們卻不能像南方越人那樣乘小舟而遊泛于江湖;伊尹是賢明的宰相,但生活在中原地方的他卻不能像北方一胡一人那樣騎着駿馬去馴服野馬;孔子、墨子盡管博學多才,卻不能像山民那樣自一由自在出入草莽叢林、高山峻嶺。
由此看來,人的智能對事物的認知和駕禦,是有限的;想以個人的有限智能光照四海、施震海内、保護四方,而不因循道術,隻憑一己之能,那麼他離走投無路的日子也就不遠了。
所以,&ldquo智&rdquo不足以治理天下。
夏桀算得上勇武有力,能徒手折斷骨角、拉直鐵鈎、絞鐵成索、揉合金塊;桀王手下的推侈、大犧,下水能殺大鼈和鼍龍、上山能擒熊罴;但是一到商湯率兵車三百于鳴條圍着夏桀、擒困推侈、大犧于南巢時,這些勇武有力最終有力無用處。
由此看來,憑恃個人的勇力是保不住天下的。
智慧不足以治國、勇力不足以逞強,那麼個人的才智也不值得依恃,這是明擺着的道理。
但反過來說,君主是不出朝廷,卻能知道天下大事,這是因為他能以身邊的事物推知其他事物,以身邊的人推知其他個人,這就是說積集體力量、聚集體智慧,所以能戰無不勝,事無不成。
井裡、小水坳内之所以沒有鼋鼍,就在于它們太狹窄;園圃中之所以沒有參天大樹,就在于園圃太有限。
一個人舉重鼎,力氣小而舉不起,但等到衆人合力将鼎舉起移開,就不一定要等待大力士來完成了。
所以千人之中必有棟梁之材,萬人聚集沒有辦不成的事。
骅骝、綠耳這樣的駿馬,一天跑上千裡不在話下,但如果讓它們去捕捉兔子的話,那還不如獵犬,這是因為各自的技能不同的緣故。
貓頭鷹晚上能抓得着蚤子和蚊子,真是明察秋毫,但一到白天,即使兩眼圓睜,卻連山丘這樣的龐大物體都看不清,這是因為貓頭鷹的生理特性所決定。
這也就像?蛇在遊霧中升騰、應龍乘雲氣上升、猿猴在樹林裡敏捷跳躍一樣,均由這些生物體的生理特性所決定。
所以古時候造車子,漆工不管畫圖、雕匠不管砍削,各類工匠隻擅長一種技能,就像士人不兼官職一樣,這樣各守其職,反而相安無事、互不侵犯、各盡其職;這樣人得其宜,物得其安,器具不受損傷,事情不會耽誤,職責明确不得懈怠。
債少容易還清,職位職責少容易守職盡職,擔子任務輕容易完成且大家樂意承擔。
所以在上的君主持守簡約,下在的官吏就容易做好本職事情,這樣君臣雖然長處一起,但不會産生厭倦之感。
治理民衆的方法,就應當像祭祀靈星時的一屍一主那樣:莊重靜默、端坐無言,使祭祀的人在不知不覺中吉祥受福。
所以,得&ldquo道&rdquo之君不為醜陋掩飾,不為美善隐藏。
一個人承受到君主的恩惠,不會覺得太大;萬人分享這種恩惠,也不會覺得太小。
因此君主慎重對待恩惠和慎重對待懲暴,他不輕易施予人恩惠,就像他不輕易對人懲處一樣。
這樣,使他治國之道暢通無阻。
因為施行恩惠,就會熱衷于施舍給予,以緻使無功者得到獎賞,無勞者得到爵位,這樣一來,使輕易得到爵位官職的人會玩忽職守、松懈職責,而那些閑居遊蕩的士人也會極力謀取爵位官職。
同樣,施行懲暴,就會随意誅殺懲罰,以緻使那些無罪者得以屈死,品行端正的人受到懲罰,這樣一來,使那些注重自我修性的人不願再努力為善,而那些行為不軌者倒反而敢于犯上作亂了。
所以輕易廣施恩惠容易助長奸邪、輕易施行懲罰容易滋生動亂;而一旦有這種奸邪、動亂,就是亡國的徵兆。
因此,英明的君主治理天下,他不因為國家有受誅罰之事而惱怒,也不會因朝廷有獎賞活動而贊譽高興。
這是因為受誅罰者沒有必要怨恨國君,這是他們罪有應得;受獎賞者也沒必要感謝國君,這是他們勞動所得、功勞所緻。
而民衆一旦知道明白這賞罰的由來&mdash&mdash均取決于自身表現,也就會努力工作,建功立業而不指望君主個人會恩賜什麼。
這樣一來,政一府機構&mdash&mdash朝廷反而人迹稀少,大家都去從事自己的工作,使開辟出來的荒地都無雜草。
這就是遠古時代的&ldquo無為而治&rdquo,現在大家都知道。
桔槔的立柱直立而不活動,控制着橫木杠杆上下運動汲水取物;君主如同立柱莊重靜穆而不躁動,下屬百官就能辦好政事。
這也好像軍隊中拿指揮旗幟的将領,這旗幟亂揮妄指就會導緻部隊混亂、陣腳動搖。
所以,治國如施以小恩小惠,是不足以使天下得到安甯的;施用智力聰慧也難以使國家轉危為安的;與其贊譽堯帝而诋毀桀王,不如現在就收起所謂的聰明而歸返到無為而治之道。
奉行清靜無為的話,連上天都會賜給時運;推行廉儉守節,連大地都會助育生财的;而君主守樸處愚辦事合情合理,就連聖人也會為他出謀獻策的。
所以說處于低處、謙卑自居的人,萬物都會歸附他,天下也會歸他所有。
君主治理天下,清明而不昏昧,心胸虛靜而心志一溫一和,這樣,群臣就會像車輻聚集到車軸一樣入朝輔佐君主,不管是愚笨的還是聰明的、賢能的還是不才的,無不各盡其能、各盡其力。
達到這種君臣和諧的境界,才能談得上君臣之禮節,也才能建立起治理天下的基礎。
于是,君主憑借衆人力量作為車,駕禦衆人智慧作為馬,這樣即使是行走在幽暗險要的道路上,也不會使君主迷失方向。
君主深居隐處以避開燥一熱寒濕,室門關閉以避奸佞之徒。
他内沒有親眼看到過巷裡民情,外沒有親自巡視過山川湖澤;居室以外的地方,他兩眼隻能看到十裡以内的東西,兩耳隻能聽到百步之内的聲音,可是天下事物卻無所不知、無所不通,這是因為向君主輸送信息知識的渠道廣寬暢通、與君主一起商讨并出謀劃策的人又很多。
所以他足不出戶而能知天下事、眼不窺牖而能知天象。
這就是說充分聚集、發揮衆人的智力才能,這天下就不夠他治理了;而隻憑借個人的智力,就有可能連自己的命都難保。
所以君主用道德來治理天下,而不隻運用個人的才智,依順萬民之利益來辦事處事,因而他稍擡腳便能讓天下人獲得利益。
這樣,百姓即使将君主頂在頭上也不會感到壓迫、放在眼前也不會感到礙事、舉過頭頂也不會感到高不可攀、推崇他也不會産生厭惡感。
君主治國方法靈活圓通,周而複始而運轉不停,孕育萬物神妙無比,虛靜無為而因循天道,常居後而不争先。
而下屬大臣辦事處事方方正正,言論得體、處事恰當;遇事先行倡導,職責分明而不推诿,以此來建立功績。
所以君行無為之道、臣行有為之道,君臣異道天下太平;反之君臣同道則天下大亂;這就是說君主清靜無為,臣則恪守職位,各自處在應處的位置上,這樣上下便能默契合作、互相制約和促進。
君主治理天下,心胸虛靜而心志一溫一和,清明而不昏昧,這樣,群臣就會像車輻聚集到車軸一樣入朝輔佐君主,不管是愚笨的還是聰明的、賢能的還是不才的,無不各盡其能、各盡其力。
這樣君主能充分駕禦下屬大臣、下屬大臣能充分事奉效力君主,治國之道就是這樣明了。
周文王聰明而且好向别人請教,所以他聖明;周武王英勇而且好向他人讨教,所以他能取得勝利。
所以說憑借利用衆人的智慧就沒有什麼不能成功的;利用借助衆人的力量就沒有什麼不能勝任的。
千鈞的重量,大力士烏獲不能舉起來;衆人一起用力,那麼上百人就夠了。
所以隻用一個人的力量,那麼像烏獲這樣的大力士也不值得去炫耀;而借用衆人的智力,那麼天下也就小得不夠你治理。
大禹疏通長一江一引導黃河,替天下人興修水利,然而他卻不能使一江一河西流;後稷開墾荒地,引導百姓緻力于
所以,世上會有被廢棄的亡國君主,卻不會有被廢棄的道術;人會有窮困潦倒的時候,而事理卻不會有困阻行不通的時候。
由此看來,&ldquo無為&rdquo是道之根本。
人能掌握無為之道,就能應對任何變化;隻憑個人的才智,是難以實現天下大治的。
湯王、武王都是聖明的君主,但習慣于陸地生活的他們卻不能像南方越人那樣乘小舟而遊泛于江湖;伊尹是賢明的宰相,但生活在中原地方的他卻不能像北方一胡一人那樣騎着駿馬去馴服野馬;孔子、
由此看來,人的智能對事物的認知和駕禦,是有限的;想以個人的有限智能光照四海、施震海内、保護四方,而不因循道術,隻憑一己之能,那麼他離走投無路的日子也就不遠了。
所以,&ldquo智&rdquo不足以治理天下。
夏桀算得上勇武有力,能徒手折斷骨角、拉直鐵鈎、絞鐵成索、揉合金塊;桀王手下的推侈、大犧,下水能殺大鼈和鼍龍、上山能擒熊罴;但是一到商湯率兵車三百于鳴條圍着夏桀、擒困推侈、大犧于南巢時,這些勇武有力最終有力無用處。
由此看來,憑恃個人的勇力是保不住天下的。
智慧不足以治國、勇力不足以逞強,那麼個人的才智也不值得依恃,這是明擺着的道理。
但反過來說,君主是不出朝廷,卻能知道天下大事,這是因為他能以身邊的事物推知其他事物,以身邊的人推知其他個人,這就是說積集體力量、聚集體智慧,所以能戰無不勝,事無不成。
井裡、小水坳内之所以沒有鼋鼍,就在于它們太狹窄;園圃中之所以沒有參天大樹,就在于園圃太有限。
一個人舉重鼎,力氣小而舉不起,但等到衆人合力将鼎舉起移開,就不一定要等待大力士來完成了。
所以千人之中必有棟梁之材,萬人聚集沒有辦不成的事。
骅骝、綠耳這樣的駿馬,一天跑上千裡不在話下,但如果讓它們去捕捉兔子的話,那還不如獵犬,這是因為各自的技能不同的緣故。
貓頭鷹晚上能抓得着蚤子和蚊子,真是明察秋毫,但一到白天,即使兩眼圓睜,卻連山丘這樣的龐大物體都看不清,這是因為貓頭鷹的生理特性所決定。
這也就像?蛇在遊霧中升騰、應龍乘雲氣上升、猿猴在樹林裡敏捷跳躍一樣,均由這些生物體的生理特性所決定。
所以古時候造車子,漆工不管畫圖、雕匠不管砍削,各類工匠隻擅長一種技能,就像士人不兼官職一樣,這樣各守其職,反而相安無事、互不侵犯、各盡其職;這樣人得其宜,物得其安,器具不受損傷,事情不會耽誤,職責明确不得懈怠。
債少容易還清,職位職責少容易守職盡職,擔子任務輕容易完成且大家樂意承擔。
所以在上的君主持守簡約,下在的官吏就容易做好本職事情,這樣君臣雖然長處一起,但不會産生厭倦之感。
治理民衆的方法,就應當像祭祀靈星時的一屍一主那樣:莊重靜默、端坐無言,使祭祀的人在不知不覺中吉祥受福。
所以,得&ldquo道&rdquo之君不為醜陋掩飾,不為美善隐藏。
一個人承受到君主的恩惠,不會覺得太大;萬人分享這種恩惠,也不會覺得太小。
因此君主慎重對待恩惠和慎重對待懲暴,他不輕易施予人恩惠,就像他不輕易對人懲處一樣。
這樣,使他治國之道暢通無阻。
因為施行恩惠,就會熱衷于施舍給予,以緻使無功者得到獎賞,無勞者得到爵位,這樣一來,使輕易得到爵位官職的人會玩忽職守、松懈職責,而那些閑居遊蕩的士人也會極力謀取爵位官職。
同樣,施行懲暴,就會随意誅殺懲罰,以緻使那些無罪者得以屈死,品行端正的人受到懲罰,這樣一來,使那些注重自我修性的人不願再努力為善,而那些行為不軌者倒反而敢于犯上作亂了。
所以輕易廣施恩惠容易助長奸邪、輕易施行懲罰容易滋生動亂;而一旦有這種奸邪、動亂,就是亡國的徵兆。
因此,英明的君主治理天下,他不因為國家有受誅罰之事而惱怒,也不會因朝廷有獎賞活動而贊譽高興。
這是因為受誅罰者沒有必要怨恨國君,這是他們罪有應得;受獎賞者也沒必要感謝國君,這是他們勞動所得、功勞所緻。
而民衆一旦知道明白這賞罰的由來&mdash&mdash均取決于自身表現,也就會努力工作,建功立業而不指望君主個人會恩賜什麼。
這樣一來,政一府機構&mdash&mdash朝廷反而人迹稀少,大家都去從事自己的工作,使開辟出來的荒地都無雜草。
這就是遠古時代的&ldquo無為而治&rdquo,現在大家都知道。
桔槔的立柱直立而不活動,控制着橫木杠杆上下運動汲水取物;君主如同立柱莊重靜穆而不躁動,下屬百官就能辦好政事。
這也好像軍隊中拿指揮旗幟的将領,這旗幟亂揮妄指就會導緻部隊混亂、陣腳動搖。
所以,治國如施以小恩小惠,是不足以使天下得到安甯的;施用智力聰慧也難以使國家轉危為安的;與其贊譽堯帝而诋毀桀王,不如現在就收起所謂的聰明而歸返到無為而治之道。
奉行清靜無為的話,連上天都會賜給時運;推行廉儉守節,連大地都會助育生财的;而君主守樸處愚辦事合情合理,就連聖人也會為他出謀獻策的。
所以說處于低處、謙卑自居的人,萬物都會歸附他,天下也會歸他所有。
君主治理天下,清明而不昏昧,心胸虛靜而心志一溫一和,這樣,群臣就會像車輻聚集到車軸一樣入朝輔佐君主,不管是愚笨的還是聰明的、賢能的還是不才的,無不各盡其能、各盡其力。
達到這種君臣和諧的境界,才能談得上君臣之禮節,也才能建立起治理天下的基礎。
于是,君主憑借衆人力量作為車,駕禦衆人智慧作為馬,這樣即使是行走在幽暗險要的道路上,也不會使君主迷失方向。
君主深居隐處以避開燥一熱寒濕,室門關閉以避奸佞之徒。
他内沒有親眼看到過巷裡民情,外沒有親自巡視過山川湖澤;居室以外的地方,他兩眼隻能看到十裡以内的東西,兩耳隻能聽到百步之内的聲音,可是天下事物卻無所不知、無所不通,這是因為向君主輸送信息知識的渠道廣寬暢通、與君主一起商讨并出謀劃策的人又很多。
所以他足不出戶而能知天下事、眼不窺牖而能知天象。
這就是說充分聚集、發揮衆人的智力才能,這天下就不夠他治理了;而隻憑借個人的智力,就有可能連自己的命都難保。
所以君主用道德來治理天下,而不隻運用個人的才智,依順萬民之利益來辦事處事,因而他稍擡腳便能讓天下人獲得利益。
這樣,百姓即使将君主頂在頭上也不會感到壓迫、放在眼前也不會感到礙事、舉過頭頂也不會感到高不可攀、推崇他也不會産生厭惡感。
君主治國方法靈活圓通,周而複始而運轉不停,孕育萬物神妙無比,虛靜無為而因循天道,常居後而不争先。
而下屬大臣辦事處事方方正正,言論得體、處事恰當;遇事先行倡導,職責分明而不推诿,以此來建立功績。
所以君行無為之道、臣行有為之道,君臣異道天下太平;反之君臣同道則天下大亂;這就是說君主清靜無為,臣則恪守職位,各自處在應處的位置上,這樣上下便能默契合作、互相制約和促進。
君主治理天下,心胸虛靜而心志一溫一和,清明而不昏昧,這樣,群臣就會像車輻聚集到車軸一樣入朝輔佐君主,不管是愚笨的還是聰明的、賢能的還是不才的,無不各盡其能、各盡其力。
這樣君主能充分駕禦下屬大臣、下屬大臣能充分事奉效力君主,治國之道就是這樣明了。
周文王聰明而且好向别人請教,所以他聖明;周武王英勇而且好向他人讨教,所以他能取得勝利。
所以說憑借利用衆人的智慧就沒有什麼不能成功的;利用借助衆人的力量就沒有什麼不能勝任的。
千鈞的重量,大力士烏獲不能舉起來;衆人一起用力,那麼上百人就夠了。
所以隻用一個人的力量,那麼像烏獲這樣的大力士也不值得去炫耀;而借用衆人的智力,那麼天下也就小得不夠你治理。
大禹疏通長一江一引導黃河,替天下人興修水利,然而他卻不能使一江一河西流;後稷開墾荒地,引導百姓緻力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