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卷九 主術訓(上)
關燈
小
中
大
以,他盡管身處威厲地位,但卻從不逞威逞兇;制定刑法政令,但卻不必動用;法令簡略而不煩雜,所以對民衆的教化功效神奇。
他的管轄範圍南到一交一趾,北到幽都,東到旸谷,西到三危,各處無不聽從歸附。
在這個時候,法律寬厚,刑罰輕緩,監獄空虛,而天下風俗卻純一,誰也不懷奸詐之心。
而晚世的政治就不是這樣了。
君主熱衷于索取而沒有休止,官吏貪婪得不懂得半點謙讓;民衆因貧困而被迫互相怨恨争奪,費盡辛勞而不得報酬;智巧奸詐從此萌發興起,盜賊從此滋生泛濫;上上下下互相怨恨,法規号令不能推行實施;政一府各級官員不緻力于歸依天道,而是違逆治國的根本,隻注意修飾枝節、小事;這時德政受到砍削,而刑罰卻得到加強增重,而想這樣來治理好天下,無異于手拿彈弓卻想招引鳥雀,揮動木棍卻想與狗玩耍,那隻會亂上添亂。
水混濁則魚兒就會浮出水面呼吸喘氣,政令煩瑣苛刻則民衆煩躁不安。
所以那些馴養虎、豹、犀牛、大象的人,盡管給這些動物修建了栅欄,供給這些動物喜愛吃的食物,并适時投放不讓這些動物挨餓,改變這些動物的暴怒性情,使之馴馴服服,但就是不能使它們享盡自然壽命,原因何在?這是因為這些動物的身體受到了強制的約束和脅迫。
因此,在上的君主多智巧,在下的臣民就多奸詐;在上的君主多事情,在下的臣民易生事;在上的君主好煩擾,在下的臣民必受幹擾而不安定;在上的君主多貪欲,在下的臣民好争鬥。
不立足根本而去追求末節,就好像揚起塵土去制止飛塵、抱着薪柴去救火一樣。
所以,聖人簡省事務而治理容易,欲求少而容易滿足;不需布施而能表示仁愛,不須信誓旦旦反能顯示誠實,不需索取就能獲得,不用做什麼反能收到成效;他安然不動保守純真,懷抱道德以誠待人;天下人都歸順跟随他,如同回音應和聲音,物影跟随形體:這些都在于聖人修養根本的緣故。
刑罰不足以移風易俗,殺戮不足以禁絕奸邪;唯有從精神上純化才是根本,那至一精一的無為之道才有神奇作用。
大聲呼喊隻能傳到百步之遠,而心志精神卻能超越千裡之外。
冬天的陽光、夏天的蔭涼,萬物都向往和喜歡它,卻又沒有誰要萬物這樣子。
所以,最純一精一的東西,你不用召喚它就會自然到來、不用揮手它就會自然離去;它幽深玄妙,神不知鬼不覺地就使事物自然成功;有智慧者無法說清楚,善辯者又無法形容它。
以前,孫叔敖安然靜卧,使楚國不用刀槍卻能稱雄天下;楚都城南的勇士宜遼熊面對白公勝舉劍威逼,心志不懼泰然自若地轉動着手中的球丸,表達自己保持中立的立場,使自己在白公勝和令尹子西兩家的戰難中免受牽連。
披挂着皮革護胸甲和鐵制铠甲,怒目扼腕、情緒激憤、立馬橫刀來抵禦敵兵的刀槍,其功效要比以德服人差遠了!以錢财籠絡、刑法鎮懾,這樣來解決危難,其作用要比以德感化小得多!憑眼睛觀察事物、靠言辭發号施令,這樣治理天下比無為而治難得多! 過去蘧伯玉做衛國的丞相,子貢前去拜訪他,問:&ldquo你是如何治理國家的?&rdquo蘧伯玉回答說:&ldquo靠不治來治理。
&rdquo趙簡子準備征伐衛國,先派史墨前去偵察。
史墨回來報告說:&ldquo蘧伯玉擔當衛國的丞相,所以不可以出兵。
&rdquo由此看來,堅固的要塞和險峻的關隘又怎麼能起到這種功效呢?所以臯陶盡管聾啞,但就是憑着啞疾而做上了舜帝的司法官,天下沒有暴虐的刑罰,啞巴卻有着比語言更值得珍貴的地方;師曠眼瞎而當上晉國的太宰,晉國便沒有混亂的政局,瞎子有着比明目者更珍貴的東西。
所以說,不動嘴說話就能實行政令,不睜眼觀看就能明察秋毫,這就是伏羲和神農能成為後人師表的緣故。
民衆受感化,不是根據君主的言傳,而是根據君主的身教。
所以,齊莊公好養武士和窮兵黩武,盡管他并沒有要百姓互相争鬥,但國家就是多災多難,緻使後來崔杼弑君作亂。
楚襄王專一婬一好色,盡管他并沒有公開宣傳色情,但民衆卻一婬一亂昏昧,最後發展到國土喪失、逃離京城的災難發生。
所以最一精一粹的精神感化作用,就像春天生長、秋天肅殺一樣,哪怕是驿馬傳遞,都不如它快速。
所以,治理國家的君主,大概就像射手一樣,瞄準發射時的毫毛之差,都會造成極大誤差的後果。
所以要慎重地對待精神感化這一事情。
榮啟期彈奏一支樂曲,孔子聽了快樂三天,這是因為孔子受到了曲調平和之情的感染。
鄒忌揮手彈撥一曲,齊威王聽了悲傷一整夜,這是因為齊威王受到了曲調憂傷之情的感動。
人在琴瑟上的彈奏,感情通過樂曲聲音表現出來,人聽了後就會引起悲哀或快樂。
頒布法令、設置獎賞而不能達到移風易俗的目的,這是在于實施賞罰制度的人沒有随之推行他的誠心。
甯戚在牛車下唱起商調歌曲,齊桓公聽後感歎醒悟,明白了甯戚的苦衷,終于任他為官,可見最一精一粹的精神感化作用是多麼地大啊!所以說,能聽懂看懂音樂舞蹈,也就能知道了解這其中所包含的思想内容和風俗習慣,也就明白它所具有的感化作用。
孔子向師襄學習鼓瑟彈琴,并從中明白了周文王的志向,這是孔子通過音樂語言而領悟出的主題内涵。
同樣,延陵季子從聆聽欣賞魯國的傳統音樂中了解知道殷商的風俗習慣,這是延陵季子通過今天近世而認知到遙遠的過去。
這些創作完成于上古的音樂詩篇,流傳千年而不磨滅,還能給人以啟迪和影響,更不用說這些音樂在當時的感化作用了。
商湯的時候,連續七年幹旱,湯王親自到桑林向神祈禱,以自責來感化天神,因而很快烏雲密布四海,大雨降臨千裡大地。
所以說,懷着質樸真誠之心,就能感動天地,神奇般地感化所有一切;所以靠行政命令來規定人們幹什麼不可幹什麼,哪有上述如此神奇的功效!古代聖王将最一精一粹的精神形成保存在内心,又将好憎之情抛到九霄雲外;他言論符合真情,号令則闡明仁慈的旨意;他通過禮樂來陶冶民性,用歌謠來諷喻民風;他的這種精神感化功業持續貫通萬代而不會停止、橫貫跨越四方而不會窮盡;就連禽一獸昆蟲也随之受到陶育感化,更何況由這樣的聖王執法施令,天下誰不聽從感化? 所以治理天下,最上策的是從精神上感化,其次是用禮制方法來約束民衆使他們不做錯事,而用獎賞賢才懲罰暴虐的方法來治理天下是最下策的。
秤對于所稱之物來說,不會根據自己的私心來改變它們的輕重;墨繩對于所量之物來說,也不會憑自己的私心來決定它們的曲直,所以秤和繩是公平、正直的。
君主用法也是如此,不能因愛好、憎惡而改變執法的标準、量刑的尺度,正因為這樣,所以他能實施法制政令。
權衡輕重,哪怕是蚊子頭那麼小的誤差也不能發生;矯正枉屈,哪怕是針尖那麼大的誤差也不能發生;糾正歪邪,不以私心回避風險;奸詐小人不能使他枉法,讒佞之人不能使他亂法;因為執法公正嚴明,所以怨恨也不會産生藏匿,恩德也無從談起:這種憑借法術治國而不重視人心改造的做法,真正治理天下的君主是不采用的。
船航行在水面,車行走在陸地,這是自然之勢決定的。
行車時由樹木撞斷車軸、行船時急流暗礁撞破船隻,人們不抱怨樹木和礁石,而怪罪撐船者和駕車人的拙劣駕禦技術,這是因為木石本身不含有像人那樣的智巧和心計。
所以,人在遵&ldquo道&rdquo、循&ldquo道&rdquo中一旦摻雜了智巧心計就會使人惑亂,人在守&ldquo德&rdquo、行&ldquo德&rdquo中一旦加摻了心計智謀就會使人陷入危險,總之,人有了小心眼就會迷惑昏亂。
心計智謀比兵器還厲害,莫邪寶劍與其比較也就算不了什麼;戰争中沒有比運用戰略戰術智謀計策更重要的了,與它相比較,臨陣擊鼓進軍沖鋒就顯得微不足道了。
現在人們使用的那些權衡規矩,一旦制定就不再變更了,它不因秦、楚強權政治而改變,也不因一胡一、越地域差異而變化,永遠保持一緻而不偏斜,公正地度量一切而不走樣,一旦定型,便萬世傳下
他的管轄範圍南到一交一趾,北到幽都,東到旸谷,西到三危,各處無不聽從歸附。
在這個時候,法律寬厚,刑罰輕緩,監獄空虛,而天下風俗卻純一,誰也不懷奸詐之心。
而晚世的政治就不是這樣了。
君主熱衷于索取而沒有休止,官吏貪婪得不懂得半點謙讓;民衆因貧困而被迫互相怨恨争奪,費盡辛勞而不得報酬;智巧奸詐從此萌發興起,盜賊從此滋生泛濫;上上下下互相怨恨,法規号令不能推行實施;政一府各級官員不緻力于歸依天道,而是違逆治國的根本,隻注意修飾枝節、小事;這時德政受到砍削,而刑罰卻得到加強增重,而想這樣來治理好天下,無異于手拿彈弓卻想招引鳥雀,揮動木棍卻想與狗玩耍,那隻會亂上添亂。
水混濁則魚兒就會浮出水面呼吸喘氣,政令煩瑣苛刻則民衆煩躁不安。
所以那些馴養虎、豹、犀牛、大象的人,盡管給這些動物修建了栅欄,供給這些動物喜愛吃的食物,并适時投放不讓這些動物挨餓,改變這些動物的暴怒性情,使之馴馴服服,但就是不能使它們享盡自然壽命,原因何在?這是因為這些動物的身體受到了強制的約束和脅迫。
因此,在上的君主多智巧,在下的臣民就多奸詐;在上的君主多事情,在下的臣民易生事;在上的君主好煩擾,在下的臣民必受幹擾而不安定;在上的君主多貪欲,在下的臣民好争鬥。
不立足根本而去追求末節,就好像揚起塵土去制止飛塵、抱着薪柴去救火一樣。
所以,聖人簡省事務而治理容易,欲求少而容易滿足;不需布施而能表示仁愛,不須信誓旦旦反能顯示誠實,不需索取就能獲得,不用做什麼反能收到成效;他安然不動保守純真,懷抱道德以誠待人;天下人都歸順跟随他,如同回音應和聲音,物影跟随形體:這些都在于聖人修養根本的緣故。
刑罰不足以移風易俗,殺戮不足以禁絕奸邪;唯有從精神上純化才是根本,那至一精一的無為之道才有神奇作用。
大聲呼喊隻能傳到百步之遠,而心志精神卻能超越千裡之外。
冬天的陽光、夏天的蔭涼,萬物都向往和喜歡它,卻又沒有誰要萬物這樣子。
所以,最純一精一的東西,你不用召喚它就會自然到來、不用揮手它就會自然離去;它幽深玄妙,神不知鬼不覺地就使事物自然成功;有智慧者無法說清楚,善辯者又無法形容它。
以前,孫叔敖安然靜卧,使楚國不用刀槍卻能稱雄天下;楚都城南的勇士宜遼熊面對白公勝舉劍威逼,心志不懼泰然自若地轉動着手中的球丸,表達自己保持中立的立場,使自己在白公勝和令尹子西兩家的戰難中免受牽連。
披挂着皮革護胸甲和鐵制铠甲,怒目扼腕、情緒激憤、立馬橫刀來抵禦敵兵的刀槍,其功效要比以德服人差遠了!以錢财籠絡、刑法鎮懾,這樣來解決危難,其作用要比以德感化小得多!憑眼睛觀察事物、靠言辭發号施令,這樣治理天下比無為而治難得多! 過去蘧伯玉做衛國的丞相,子貢前去拜訪他,問:&ldquo你是如何治理國家的?&rdquo蘧伯玉回答說:&ldquo靠不治來治理。
&rdquo趙簡子準備征伐衛國,先派史墨前去偵察。
史墨回來報告說:&ldquo蘧伯玉擔當衛國的丞相,所以不可以出兵。
&rdquo由此看來,堅固的要塞和險峻的關隘又怎麼能起到這種功效呢?所以臯陶盡管聾啞,但就是憑着啞疾而做上了舜帝的司法官,天下沒有暴虐的刑罰,啞巴卻有着比語言更值得珍貴的地方;師曠眼瞎而當上晉國的太宰,晉國便沒有混亂的政局,瞎子有着比明目者更珍貴的東西。
所以說,不動嘴說話就能實行政令,不睜眼觀看就能明察秋毫,這就是伏羲和神農能成為後人師表的緣故。
民衆受感化,不是根據君主的言傳,而是根據君主的身教。
所以,齊莊公好養武士和窮兵黩武,盡管他并沒有要百姓互相争鬥,但國家就是多災多難,緻使後來崔杼弑君作亂。
楚襄王專一婬一好色,盡管他并沒有公開宣傳色情,但民衆卻一婬一亂昏昧,最後發展到國土喪失、逃離京城的災難發生。
所以最一精一粹的精神感化作用,就像春天生長、秋天肅殺一樣,哪怕是驿馬傳遞,都不如它快速。
所以,治理國家的君主,大概就像射手一樣,瞄準發射時的毫毛之差,都會造成極大誤差的後果。
所以要慎重地對待精神感化這一事情。
榮啟期彈奏一支樂曲,孔子聽了快樂三天,這是因為孔子受到了曲調平和之情的感染。
鄒忌揮手彈撥一曲,齊威王聽了悲傷一整夜,這是因為齊威王受到了曲調憂傷之情的感動。
人在琴瑟上的彈奏,感情通過樂曲聲音表現出來,人聽了後就會引起悲哀或快樂。
頒布法令、設置獎賞而不能達到移風易俗的目的,這是在于實施賞罰制度的人沒有随之推行他的誠心。
甯戚在牛車下唱起商調歌曲,齊桓公聽後感歎醒悟,明白了甯戚的苦衷,終于任他為官,可見最一精一粹的精神感化作用是多麼地大啊!所以說,能聽懂看懂音樂舞蹈,也就能知道了解這其中所包含的思想内容和風俗習慣,也就明白它所具有的感化作用。
孔子向師襄學習鼓瑟彈琴,并從中明白了周文王的志向,這是孔子通過音樂語言而領悟出的主題内涵。
同樣,延陵季子從聆聽欣賞魯國的傳統音樂中了解知道殷商的風俗習慣,這是延陵季子通過今天近世而認知到遙遠的過去。
這些創作完成于上古的音樂詩篇,流傳千年而不磨滅,還能給人以啟迪和影響,更不用說這些音樂在當時的感化作用了。
商湯的時候,連續七年幹旱,湯王親自到桑林向神祈禱,以自責來感化天神,因而很快烏雲密布四海,大雨降臨千裡大地。
所以說,懷着質樸真誠之心,就能感動天地,神奇般地感化所有一切;所以靠行政命令來規定人們幹什麼不可幹什麼,哪有上述如此神奇的功效!古代聖王将最一精一粹的精神形成保存在内心,又将好憎之情抛到九霄雲外;他言論符合真情,号令則闡明仁慈的旨意;他通過禮樂來陶冶民性,用歌謠來諷喻民風;他的這種精神感化功業持續貫通萬代而不會停止、橫貫跨越四方而不會窮盡;就連禽一獸昆蟲也随之受到陶育感化,更何況由這樣的聖王執法施令,天下誰不聽從感化? 所以治理天下,最上策的是從精神上感化,其次是用禮制方法來約束民衆使他們不做錯事,而用獎賞賢才懲罰暴虐的方法來治理天下是最下策的。
秤對于所稱之物來說,不會根據自己的私心來改變它們的輕重;墨繩對于所量之物來說,也不會憑自己的私心來決定它們的曲直,所以秤和繩是公平、正直的。
君主用法也是如此,不能因愛好、憎惡而改變執法的标準、量刑的尺度,正因為這樣,所以他能實施法制政令。
權衡輕重,哪怕是蚊子頭那麼小的誤差也不能發生;矯正枉屈,哪怕是針尖那麼大的誤差也不能發生;糾正歪邪,不以私心回避風險;奸詐小人不能使他枉法,讒佞之人不能使他亂法;因為執法公正嚴明,所以怨恨也不會産生藏匿,恩德也無從談起:這種憑借法術治國而不重視人心改造的做法,真正治理天下的君主是不采用的。
船航行在水面,車行走在陸地,這是自然之勢決定的。
行車時由樹木撞斷車軸、行船時急流暗礁撞破船隻,人們不抱怨樹木和礁石,而怪罪撐船者和駕車人的拙劣駕禦技術,這是因為木石本身不含有像人那樣的智巧和心計。
所以,人在遵&ldquo道&rdquo、循&ldquo道&rdquo中一旦摻雜了智巧心計就會使人惑亂,人在守&ldquo德&rdquo、行&ldquo德&rdquo中一旦加摻了心計智謀就會使人陷入危險,總之,人有了小心眼就會迷惑昏亂。
心計智謀比兵器還厲害,莫邪寶劍與其比較也就算不了什麼;戰争中沒有比運用戰略戰術智謀計策更重要的了,與它相比較,臨陣擊鼓進軍沖鋒就顯得微不足道了。
現在人們使用的那些權衡規矩,一旦制定就不再變更了,它不因秦、楚強權政治而改變,也不因一胡一、越地域差異而變化,永遠保持一緻而不偏斜,公正地度量一切而不走樣,一旦定型,便萬世傳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