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卷九 主術訓(上)

關燈
勢以為車,禦衆智以為馬,雖幽野險塗。

    則無由惑矣。

    人主深居隐處以避燥濕,閨門重襲以避奸賊,内不知闾裡之情,外不知山澤之形,帷幕之外,目不能見十裡之前,耳不能聞百步之外,天下之物無不通者,其灌輸之者大,而斟酌之者衆也。

    是故不出戶而知天下,不窺牖而知天道。

    乘衆人之智,則天下之不足有也,專用其心,則獨身不能保也。

     是故人主覆之以德,不行其智,而因萬人之所利。

    夫舉踵天下而得所利,故百姓載之上,弗重也;錯之前,弗害也;舉之而弗高也,推之而弗厭。

    主道員者,運轉而無端,化育如神,虛無因循,常後而不先也。

    臣道員者運轉而無方者,論是而處當,為事先倡,守職分明,以立成功也。

    是故君臣異道則治,同道則亂,各得其宜,處其當,則上下有以相使也。

     夫人主之聽治也,虛心而弱志,清明而不暗,是故群臣輻湊并進,無愚智賢不肖莫不盡其能者,則君得所以制臣,臣得所以事君,治國之道明矣。

    文王智而好間,故聖;武王勇而好問,故勝,夫乘衆人之智,則無不任也;用衆人之力,則無不勝也。

    千鈎之重,烏獲不能舉也;衆人相一,則百人有餘力矣。

    是故任一人之力者,則烏獲不足恃,乘衆人之制者,則天下不足有也。

     禹決一江一疏河,以為天下興利,而不能使水西流;稷辟土暈草,以為百姓力農,然不能使禾冬生。

    豈其人事不至哉?其勢不可也。

    夫推而不可為之勢,而不修道理之數,雖神聖人不能以成其功,而況當世之主乎!夫載重而馬羸,雖造父不能以緻遠;車輕馬良,雖中工可使追速。

    是故聖人舉事也,豈能拂道理之數,詭自然之性,以曲為直,以屈為伸哉?未嘗不因其資而用之也。

    是以積力之所舉,無不勝也;而衆智之所為,無不成也。

    聾者可令嗺筋,而不可使有聞也;瘖者可使守圉,而不可使言也。

    形有所不周,而能有所不容也。

    是故有一形者處一位,有一能者服一事。

    力勝其任,則舉之者不重也;能稱其事,則為之者不難也。

    毋小大修短,各得其宜,則天下一齊,無以相過也。

    聖人兼而用之,故無棄才。

     人主貴正而尚忠,忠正在上位,執正營事,則讒佞奸邪無由進矣。

    譬猶方員之不相蓋,而曲直之不相入。

    夫鳥獸之不可同群者,其類異也;虎鹿之不同遊者,力不敵也,是故聖人得志而在上位,讒佞奸邪而欲犯主者,譬猶雀之見朗而鼠之遇狸也,亦必無餘命矣。

    是故人主之一舉也,不可不慎也。

    所任者得其人,則國家治,上下和,群臣親,百姓附。

    所任非其人,則國家危,上下乖,群臣怨,百姓亂。

    故一舉而不當,終身傷。

    得失之道,權要在主,是故繩正于上,木直于下,非有事焉,所緣以修者然也。

     故人主誠正,則直士任事,而奸人伏匿矣。

    人主不正,則邪人得志,忠者隐蔽矣。

    夫人之所以莫抓玉石而抓瓜瓤者,何也?無得于玉石,弗犯也,使人主執正持平,如從繩準高下,則群臣以邪來者,猶以卵投石,以火投水。

    故靈王好細要,而民有殺食自饑也;越王好勇,而民皆處危争死。

    由此觀之,權勢之柄,其以移風易俗矣。

    堯為匹夫,不能仁化一裡;桀在上位,令行禁止。

    由此觀之,賢不足以為治,而勢可以易俗,明矣。

    《書》曰:&ldquo一人有慶,萬民賴之。

    &rdquo此之謂也。

     天下多眩于名聲,而寡察其實。

    是故處人以譽尊,而遊者以辯顯。

    察其所尊顯,無他故焉,人主不明分數利害之地,而賢衆口之辯也。

    治國則不然。

    言事者必究于法,而為行者必治于官。

    上操其名以責其實,臣守其業以效其功。

    言不得過其實,行不得逾其法。

    群臣輻湊,莫敢專君。

    事不在法律中而可以便國佐治,必參五行之,陰考以觀其歸,并用周聽以察其化,不偏一曲,不一黨一一事,是以中立而遍,運照海内,群臣公正,莫敢為邪,百官述職,務緻其公迹也。

    主精明于上。

    官勸力于下,奸邪滅迹,庶功日進,是以勇者盡于軍。

    亂國則不然,有衆鹹譽者無功而賞,守職者無罪而誅。

    主上暗而不明,群臣一黨一而不忠,說談者遊于辯,修行者競于往。

    主上出令,則非之以與;法令所禁,則犯之以邪。

    為智者務于巧詐,為勇者務于鬥争。

    大臣專權,下吏持勢,朋一黨一周比,以弄其上,國雖若存,古之人曰亡矣。

    且夫不治官職,而被甲兵,不随南畝,而有賢聖之一聲者,非所以都于國也。

    骐骥騄駬,天下之疾馬也。

    驅之不前,引之不止,雖愚者不加體焉。

    今治亂之機,轍迹可見也,而世主莫之能察,此治道之所以塞。

     權勢者,人主之車輿;爵祿者,人臣之辔銜也。

    是故人主處權勢之要,而持爵祿之柄,審緩急之度,而适取予之節,是以天下盡力而不倦。

    夫臣主之相與也,非有父子之厚、骨肉之親也,而竭力殊死,不辭其軀者何也?勢有使之然也。

     昔者豫讓,中行文子之臣。

    智伯伐中行氏,并吞其地。

    豫讓背其主而臣智伯。

    智伯與趙襄子戰于晉陽之下,身死為戮,國分為三。

    豫讓欲報趙襄子,漆身為厲,吞炭變音,摘齒易貌。

    夫以一人之心而事兩主,或背而去,或欲身徇之,豈其趨舍厚薄之勢異哉?人之恩澤使之然也。

    纣兼天下,朝諸侯,人迹所及,舟揖所通,莫不賓服。

    然而武王甲卒三千人,擒之于牧野。

    豈周民死節,而殷民背叛哉?其主之德義厚而号令行也。

    夫疾風而波興,木茂而鳥集,相生之氣也。

    是故臣不得其所欲于君者,君亦不能得其所求于臣也。

    君臣之施者,相報之勢也。

    是故臣盡力死節以與君,臣計功垂爵以與臣。

    是故君不能賞無功之臣,臣亦不能死無德之君。

    君德不下流于民,而欲用之,如鞭蹄馬矣。

    是猶不待雨而求熟稼,必不可之數也。

     【譯文】 君主治理天下,應實施無為而治,推行無須說教就能使人明白的原則。

    君主自身應清靜而不浮躁,堅持自然法度而不動搖;以順循事物固有特性的态度任用下屬,充分發揮群臣百官的作用,使他們各盡其責而自己不必親自操勞和費心。

    所以根據上述的原則,君主心裡明白,藏有韬略卻讓國師來曉喻開導,能說會道卻讓行人去陳說,腳腿靈便卻讓相者引導賓客,耳朵聰敏卻由執政官員來轉達百官意見或計謀。

    因而,君主考慮問題便不會失策,行動計劃便不會過錯;言論合理,行為可作天下之表率;進退适合時宜,動靜遵循原理;也不會因事物的美醜而産生好惡之情,更不會因賞罰而喜怒;事物叫什麼名稱就随它叫什麼名稱,事物屬什麼類别就讓它屬什麼類别;事物是什麼樣子都是自然而然的,并不是由個人意志所決定的。

    所以,古代帝王君主,帶的冠冕前面裝飾一串珠玉,這是用來遮擋視線的;冠冕兩側垂懸的綿丸球,這是用來堵塞耳朵的;皇帝宮外設立的屏風,這是用來阻隔自己、遠離小人的。

    因此君主管轄的範圍越遠,所審察的範圍卻越近;治理的事情越大,所操持的事情卻越小(越簡約)。

    眼睛亂看則易一婬一邪,耳朵亂聽則易迷惑,嘴巴亂說則易攪亂。

    這三道關口,平時不可不謹慎把持。

    如果要去規範它,則是離散了它;如果要去修飾它,則是傷害了它。

     接受天之陽氣的叫魂,接受地之陰氣的叫魄;魂魄返聚心體玄房,各自所處自己位置,持守而不散失,人的精神就能上通太一元氣。

    這太一元氣是與天道融會相通。

    天道沉靜玄妙、沒有形貌也沒有常态規則,其大不可極,其深不可測;它常與人一起化育,而人的智慧卻無法把握它。

     過去神農氏治理天下,精神沉靜而不躁動馳騁于胸中,智慧藏匿而不顯露于身外,隻懷着一顆仁愛真誠之心。

    因而自然界甘雨及時降落,五谷繁茂生長,春生夏長,秋收冬藏。

    按月檢查,每季考察,到年底向祖宗神靈彙報豐收成功的喜訊,按季節嘗吃新谷,在明堂祭祀祖宗神靈。

    明堂的建制式樣,有天穹一樣的圓形頂蓋而無四面牆壁,但風雨卻不能侵襲,寒暑也不能傷害。

    每當祭祀祖宗神靈時,懷着公心養育民衆的神農氏率領随從胸襟坦蕩步履從容地進入明堂。

    他的民衆樸素穩重、正直誠實,不用互相争奪,因為财物富足,不用過分勞累身體而能大功告成。

    他憑借着大自然的資助,而與天地自然融會一體。

    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