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卷八 本經訓
關燈
小
中
大
遵循事物的自身規律;他渾然無為,而天下卻自然和順;他恬澹無欲,而百姓純樸無華;他不用求神祈福,百姓生命不會夭折;人們間不必怨恨紛争而給養充足;他的德澤遍及海内外,并延及後世,但人們卻不知道施予恩德的是誰。
所以,這樣的至人活着沒有名号,死後沒有谥号;他不聚斂财物,也不追求名譽,施恩的人不自以為有恩德而求報答,受恩惠者也不故作姿态而謙讓;美德聚集歸附于他身上,卻不顯出盈滿。
所以,德行聚集的人,說三道四是傷害不了他的;智慧所不能明了的事,能說會道也無法解釋清楚的。
不說話的辯才、不能具體規定的&ldquo道&rdquo,如若有人能通達這種境界,那就叫做進入到天府,這裡面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無法知道它産生的緣由,這就是瑤光。
所謂瑤光就是養育萬物的意思。
赈濟生活貧困的人,補助食用不足的人,這樣名聲就會樹立起來;興辦利民之事,消除社會弊病,讨伐叛亂,禁止兇暴,這樣功業就會成功。
如果世上沒有災害,那麼即使是神也無處表現他的德澤;如果上下和睦一團一結,那麼即使是賢人也無法建樹他的功業。
以前古帝容成氏的時代,人們像大雁一樣有序地在大道上行走,幹農活時将嬰兒放在巢裡也沒危險,餘糧放在田頭也不會丢失;可以尾随虎豹、可以腳踩毒蛇而不受其害,人們也不知道為什麼能夠這樣太平。
而到了堯帝的時代,十個太陽一起出來,烤焦了莊稼禾苗,曬死了樹木花草,使百姓沒有可吃的食物。
猰貐、鑿齒、九嬰、大風、封豨、修蛇這些兇猛禽一獸一起出來殘害百姓。
于是堯帝讓羿在疇華這地方殺死鑿齒,在兇水這地方殺死九嬰,在青丘澤射死了大風,又往天射落九個太陽,在地下殺死猰貐,在洞庭斬斷修蛇,在桑林擒獲了封豨。
這樣,百姓都高高興興,推舉堯為天子。
于是天下不管是廣闊的地方還是險峻的地方、不管是遠的地方還是近的地方,都有了道路和村落。
舜帝的時代,共工興起洪水,大水逼近空桑,這時龍門尚未鑿開,呂梁還沒挖通,長一江一、淮河合流泛濫,天下四海一片汪洋,百姓都逃往山上,爬上大樹。
于是舜便讓禹疏通三一江一五湖,開辟伊阙,疏導廛水和澗水,整治疏通大小溝渠,使水流入東海。
洪水排洩了,九州大地平靜了,百姓們都能各安其生。
所以他們都稱堯舜為聖人。
近代的時候,出了桀、纣兩個暴君,夏桀修建了琁室、瑤台、象廊、玉床;商纣設置了肉圃、酒池,并耗盡了天下财物,使百姓一精一疲力盡;纣王還挖出比幹的心髒,剖開孕婦的胎腹,正是天下受到騷擾,百姓受到殘害。
于是商湯率三百兵車在南巢讨伐夏桀,最終将夏桀放逐囚禁在夏台;周武王率三千甲卒在牧野征伐纣王,在宣室殺死了纣王。
這樣天下才得以安定,百姓得以和樂。
因此他們都稱商湯、武王為賢人。
由此可見,有賢聖名聲的人,必定遭逢過亂世的禍患。
現在至人生活在亂世之中,胸懷道德,藏匿着無數的智慧,閉口不說,一直到死,所以這世上沒有将智慧表露出來而死去的人多着呢!然而天下卻沒有人懂得珍重這種不喜言說的行為。
所以說,可以用言詞表達的&ldquo道&rdquo并非常&ldquo道&rdquo,可以用文字叙述的&ldquo名&rdquo并非常&ldquo名”而那些寫在竹帛上刻在金石上、可傳後人的文字内容,都是粗糙簡單不完整的。
五帝三王,他們做的事情不一樣,但宗旨是相同的,所走的道路不一樣,但歸宿卻是一緻的。
近代求學問的人,不懂得混元一體之&ldquo道&rdquo、總括一精一要之&ldquo德&rdquo,而隻是拿取一些已經成功了的事迹,相聚在一起,正襟危坐而津津樂道,奏着鼓樂、跳着古舞,彼此歌功頌德。
所以他們自稱博學多聞,但卻不能免于糊塗和困惑。
《詩經》說:&ldquo不敢徒手打虎,不敢無舟渡河。
人隻知道這一類事(危險),卻不知道其他的(危險)事還多着呢!&rdquo這正是說的那些所謂的博學多聞之徒。
稱帝者應遵循天道,無為而治;稱王者應效法陰陽,實施仁義;稱霸者應以四季為準則,依法治理;而那些小國君則應以刑律法制管理國家。
所謂天道,它以純樸元氣包裹牢籠天地,控制山川,含蘊陰陽二氣,調和四季,經紀八極,管理六一合,覆蓋潤滋,昭示引導萬物,廣泛無私而遍施物類,各種生物無不仰承它的德澤而生長發展。
所謂陰陽二氣,承受着天地自然中和之氣,形成萬物千差萬别的形體,含蘊着的和氣能化育萬物;它伸縮舒卷,深入到無法測度的境域,開始時虛空、終至于盈滿,周轉于沒有終始的時空中。
所謂四時,春主生育、夏主成長,秋主收斂、冬主藏納;予取有節,出入有時;它開張合閉不失次序,喜怒剛柔不違原理。
所謂六律,是指&ldquo生與殺、賞與罰、予與奪&rdquo這六種;除此之外,别無他道。
所以,謹慎地持守這些權衡準繩、審察這些法度的輕重,就足以治理好所管轄的國家了。
因此遵循天道、無為而治天下的人,則能明白天地之性情,通曉道德之條理;他的聰明能照耀日月,精神與萬物相通;動靜與陰陽協調,喜怒與四時和諧;他的德澤施及四方以外的區域,名聲流傳到子孫後代。
效法陰陽的人,他的德行和天地相配,英明與日月同輝,一精一氣與鬼神相合;他頭頂天穹、腳踏大地,手握圭表墨繩等法度,内能修養心性,外能獲得人心,發号施令,天下百姓無不聞風而動。
效仿四季的人,柔順而不脆弱,剛強而不折斷;寬緩而不放縱,急速而不紊亂;優柔寬容,以養育各種物類。
他的德行可以容納愚昧不賢之人,沒有私心和偏愛。
使用六律的人,則能讨伐叛亂、禁止強暴,進用賢才而貶斥不賢者,扶撥以為正,除險以持平,矯枉以成直;懂得禁止、赦免、開啟、關閉的道理,順應時勢以駕馭人心。
假如稱帝者效法陰陽,就會受到諸侯的侵侮;稱王者依循四季,就會被削弱國力;稱霸者使用六律,就會受到淩辱;那些小國君如失去準繩法度,就會被廢黜。
所以,由此得出,小國國君實施大國方略,就會顯得空疏失體而百姓不會親附。
大國國君實行小國方略,就會顯得狹隘緊迫而無法包容天地社會。
應當是貴賤都不失自己的體統,這樣天下就容易治理了。
天愛惜它的一精一氣,地愛惜它的平靜,人愛惜他的性情。
天之一精一是指日月、星辰、雷電、風雨;地之平是指水火金木土;人之情是指思慮、聰明、喜怒等。
所以閉目塞耳、緘口靜心,防止精神因物欲而散逸,這樣就和&ldquo道&rdquo融合了。
因此,将神明保存于一種靜穆虛無的狀态中,一精一氣就會返回到至真純樸的本性内,就可以做到眼睛盡管明亮卻什麼也不去看,耳朵盡管聰敏卻什麼也不去聽,心體透亮而什麼也不去想;委順事物而不作為,保持平和而不驕矜,冥性命之一精一,不思慮、不喜怒,不運用聰明,保持心體平靜,這樣智巧就難以混雜在其中了。
人之精通于眼睛,這視覺就明亮;通于耳朵,這聽覺就聰敏;滞于口中,這言詞就恰當;聚集在内心,這思慮就通達。
所以,閉塞目、耳、心、口這四道關口,人一體就無憂慮,周身經絡暢通不會萎縮。
這不死不生、不虛不實,叫做真一人。
所以,這樣的至人活着沒有名号,死後沒有谥号;他不聚斂财物,也不追求名譽,施恩的人不自以為有恩德而求報答,受恩惠者也不故作姿态而謙讓;美德聚集歸附于他身上,卻不顯出盈滿。
所以,德行聚集的人,說三道四是傷害不了他的;智慧所不能明了的事,能說會道也無法解釋清楚的。
不說話的辯才、不能具體規定的&ldquo道&rdquo,如若有人能通達這種境界,那就叫做進入到天府,這裡面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無法知道它産生的緣由,這就是瑤光。
所謂瑤光就是養育萬物的意思。
赈濟生活貧困的人,補助食用不足的人,這樣名聲就會樹立起來;興辦利民之事,消除社會弊病,讨伐叛亂,禁止兇暴,這樣功業就會成功。
如果世上沒有災害,那麼即使是神也無處表現他的德澤;如果上下和睦一團一結,那麼即使是賢人也無法建樹他的功業。
以前古帝容成氏的時代,人們像大雁一樣有序地在大道上行走,幹農活時将嬰兒放在巢裡也沒危險,餘糧放在田頭也不會丢失;可以尾随虎豹、可以腳踩毒蛇而不受其害,人們也不知道為什麼能夠這樣太平。
而到了堯帝的時代,十個太陽一起出來,烤焦了莊稼禾苗,曬死了樹木花草,使百姓沒有可吃的食物。
猰貐、鑿齒、九嬰、大風、封豨、修蛇這些兇猛禽一獸一起出來殘害百姓。
于是堯帝讓羿在疇華這地方殺死鑿齒,在兇水這地方殺死九嬰,在青丘澤射死了大風,又往天射落九個太陽,在地下殺死猰貐,在洞庭斬斷修蛇,在桑林擒獲了封豨。
這樣,百姓都高高興興,推舉堯為天子。
于是天下不管是廣闊的地方還是險峻的地方、不管是遠的地方還是近的地方,都有了道路和村落。
舜帝的時代,共工興起洪水,大水逼近空桑,這時龍門尚未鑿開,呂梁還沒挖通,長一江一、淮河合流泛濫,天下四海一片汪洋,百姓都逃往山上,爬上大樹。
于是舜便讓禹疏通三一江一五湖,開辟伊阙,疏導廛水和澗水,整治疏通大小溝渠,使水流入東海。
洪水排洩了,九州大地平靜了,百姓們都能各安其生。
所以他們都稱堯舜為聖人。
近代的時候,出了桀、纣兩個暴君,夏桀修建了琁室、瑤台、象廊、玉床;商纣設置了肉圃、酒池,并耗盡了天下财物,使百姓一精一疲力盡;纣王還挖出比幹的心髒,剖開孕婦的胎腹,正是天下受到騷擾,百姓受到殘害。
于是商湯率三百兵車在南巢讨伐夏桀,最終将夏桀放逐囚禁在夏台;周武王率三千甲卒在牧野征伐纣王,在宣室殺死了纣王。
這樣天下才得以安定,百姓得以和樂。
因此他們都稱商湯、武王為賢人。
由此可見,有賢聖名聲的人,必定遭逢過亂世的禍患。
現在至人生活在亂世之中,胸懷道德,藏匿着無數的智慧,閉口不說,一直到死,所以這世上沒有将智慧表露出來而死去的人多着呢!然而天下卻沒有人懂得珍重這種不喜言說的行為。
所以說,可以用言詞表達的&ldquo道&rdquo并非常&ldquo道&rdquo,可以用文字叙述的&ldquo名&rdquo并非常&ldquo名”而那些寫在竹帛上刻在金石上、可傳後人的文字内容,都是粗糙簡單不完整的。
五帝三王,他們做的事情不一樣,但宗旨是相同的,所走的道路不一樣,但歸宿卻是一緻的。
近代求學問的人,不懂得混元一體之&ldquo道&rdquo、總括一精一要之&ldquo德&rdquo,而隻是拿取一些已經成功了的事迹,相聚在一起,正襟危坐而津津樂道,奏着鼓樂、跳着古舞,彼此歌功頌德。
所以他們自稱博學多聞,但卻不能免于糊塗和困惑。
《詩經》說:&ldquo不敢徒手打虎,不敢無舟渡河。
人隻知道這一類事(危險),卻不知道其他的(危險)事還多着呢!&rdquo這正是說的那些所謂的博學多聞之徒。
稱帝者應遵循天道,無為而治;稱王者應效法陰陽,實施仁義;稱霸者應以四季為準則,依法治理;而那些小國君則應以刑律法制管理國家。
所謂天道,它以純樸元氣包裹牢籠天地,控制山川,含蘊陰陽二氣,調和四季,經紀八極,管理六一合,覆蓋潤滋,昭示引導萬物,廣泛無私而遍施物類,各種生物無不仰承它的德澤而生長發展。
所謂陰陽二氣,承受着天地自然中和之氣,形成萬物千差萬别的形體,含蘊着的和氣能化育萬物;它伸縮舒卷,深入到無法測度的境域,開始時虛空、終至于盈滿,周轉于沒有終始的時空中。
所謂四時,春主生育、夏主成長,秋主收斂、冬主藏納;予取有節,出入有時;它開張合閉不失次序,喜怒剛柔不違原理。
所謂六律,是指&ldquo生與殺、賞與罰、予與奪&rdquo這六種;除此之外,别無他道。
所以,謹慎地持守這些權衡準繩、審察這些法度的輕重,就足以治理好所管轄的國家了。
因此遵循天道、無為而治天下的人,則能明白天地之性情,通曉道德之條理;他的聰明能照耀日月,精神與萬物相通;動靜與陰陽協調,喜怒與四時和諧;他的德澤施及四方以外的區域,名聲流傳到子孫後代。
效法陰陽的人,他的德行和天地相配,英明與日月同輝,一精一氣與鬼神相合;他頭頂天穹、腳踏大地,手握圭表墨繩等法度,内能修養心性,外能獲得人心,發号施令,天下百姓無不聞風而動。
效仿四季的人,柔順而不脆弱,剛強而不折斷;寬緩而不放縱,急速而不紊亂;優柔寬容,以養育各種物類。
他的德行可以容納愚昧不賢之人,沒有私心和偏愛。
使用六律的人,則能讨伐叛亂、禁止強暴,進用賢才而貶斥不賢者,扶撥以為正,除險以持平,矯枉以成直;懂得禁止、赦免、開啟、關閉的道理,順應時勢以駕馭人心。
假如稱帝者效法陰陽,就會受到諸侯的侵侮;稱王者依循四季,就會被削弱國力;稱霸者使用六律,就會受到淩辱;那些小國君如失去準繩法度,就會被廢黜。
所以,由此得出,小國國君實施大國方略,就會顯得空疏失體而百姓不會親附。
大國國君實行小國方略,就會顯得狹隘緊迫而無法包容天地社會。
應當是貴賤都不失自己的體統,這樣天下就容易治理了。
天愛惜它的一精一氣,地愛惜它的平靜,人愛惜他的性情。
天之一精一是指日月、星辰、雷電、風雨;地之平是指水火金木土;人之情是指思慮、聰明、喜怒等。
所以閉目塞耳、緘口靜心,防止精神因物欲而散逸,這樣就和&ldquo道&rdquo融合了。
因此,将神明保存于一種靜穆虛無的狀态中,一精一氣就會返回到至真純樸的本性内,就可以做到眼睛盡管明亮卻什麼也不去看,耳朵盡管聰敏卻什麼也不去聽,心體透亮而什麼也不去想;委順事物而不作為,保持平和而不驕矜,冥性命之一精一,不思慮、不喜怒,不運用聰明,保持心體平靜,這樣智巧就難以混雜在其中了。
人之精通于眼睛,這視覺就明亮;通于耳朵,這聽覺就聰敏;滞于口中,這言詞就恰當;聚集在内心,這思慮就通達。
所以,閉塞目、耳、心、口這四道關口,人一體就無憂慮,周身經絡暢通不會萎縮。
這不死不生、不虛不實,叫做真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