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卷八 本經訓
關燈
小
中
大
氣候失去次序,雷霆毀壞萬物,雹霰降落造成災害,大霧霜雪不散不停,萬物因此枯萎夭折。
鏟除叢木開擴耕種田地,割除叢草以栽種禾苗,正處萌芽、綻花和結果的草木因此被毀掉的不計其數。
以後發展到修建高樓大廈重疊聳立,門戶連綿相連,屋檐、椽頭處處雕琢刻镂,繪刻着草木花紋圖案,其枝條舒展修長、其枝節盤曲婉轉,繪有的荷花菱角五彩争豔、絢麗斑斓;各種建築裝飾參差錯落、屈伸疊曲、姿态萬千、一交一相倚立。
就是像公輸、王爾那樣的能工巧匠,面對這樣的絕作也會不知道如何再去加上一鑿一鋸。
然而這樣還是不能滿足統治者的貪欲。
因此原本長青不衰的松柏竹子竟在植物繁盛的夏季枯死,原本川流不息的大河大一江一也竟會幹涸斷流。
神獸夷羊出現在牧野之地,蝗蟲遮天蓋地,天旱地裂;鳳凰不再翔臨,生有勾爪、尖牙、長角、距趾的兇猛禽一獸卻到處肆虐,捕殺生靈。
百姓則擁擠在狹窄的茅房裡,無家可歸,受凍挨餓,以緻餓死凍死者互相枕藉。
而後又劃分山川谿谷以區别國界,計算人口多少,修建城池,設置機關險隘以作防備,整治官吏制度,制訂服飾等級,分别貴賤賢愚,定出善惡,實施賞罰,于是矛盾興起、戰禍疊起,人民百姓遭受冤屈隐痛,而統治者狂殺無辜、懲治無罪之人的情況也就發生了。
天地混合之氣融彙而産生陰陽二氣,陰陽二氣陶冶化育萬物,之所以這樣,全憑這純一之氣。
因此,上位和下位如離心離德,這邪氣就會上升;君臣不和,五谷也不能生長。
從立冬到冬至四十六天,天含有的陽氣還未下降,地懷有的陰氣還未上揚;此時陰陽二氣尚未融合,各自在空間遊蕩徜徉,逐漸互相吸收并浸潤擴散成中和之氣,包裹着極大範圍,準備化育生成萬物,遍及芸芸衆生使之各得其宜,和氣撫養着醞釀着,最終将會化育衆多生命。
因此,如果春天像秋天那樣肅殺,秋天像春天那樣繁茂,冬天響雷,夏天降霜,這些反常氣候都是由陰陽之氣失調之後産生出的有害邪氣所造成的。
由此看來,宇宙天地的構成原理與運動變化法則,和人一體結構與生命運動變化法則是相同的;所以也可說,明白天性道體的人,不會對天地自然的變異産生恐懼感;明察天象徵兆人事符驗的人,不會對天地自然的怪異産生迷惑感。
所以聖明的人能從身邊的事推知遙遠的事,将萬物視為一、千差萬别視為無差别,他正氣通天地,與整個宇宙世界一起悠閑遨遊。
在這樣一個聖人神明治理的年代,既沒有慶功獎賞的誘一惑,也沒有刑法懲處的威逼,更不必設置禮義廉恥,也無诽惡譽善的事情,百姓們互不侵犯欺淩殘害,就像生活在混沌社會之中。
而到了社會道德衰敗的時代,人多物少,人們付出的多、獲得的少,于是心生怨恨,為生活而你争我奪,這時便要借助于&ldquo仁&rdquo這道德來制止紛争。
同時,社會中有人仁厚,有人則不仁,不仁之人還結一黨一營私、心懷機巧奸詐,失去原純樸天性,這時便要借助&ldquo義&rdquo來制止這種情況。
還有社會中男女都有情欲,且異性相吸引起情感沖動,這樣男女混雜不加分隔就會引起一婬一亂,這時便要借助&ldquo禮&rdquo來限制男女交往。
以及人的性情如果過分放縱宣洩就會威脅生命,心性不得平和之時,就必須借助&ldquo樂&rdquo來加以調節疏通,所以這時就産生了&ldquo禮&rdquo。
所以,由此看來,仁、義、禮、樂這些東西,均是用來防範、制止某些方面的道德品行的衰敗的,但不能說是修身養性的最佳方法。
這樣,社會提倡&ldquo仁&rdquo,是用來防範紛争的;提倡&ldquo義&rdquo,是用來糾正狡詐不講信用的;提倡&ldquo禮&rdquo,是用來規範一婬一亂的;提倡&ldquo樂&rdquo,是用來疏通憂愁的。
依靠道體神明來安甯天下,這樣人心就會返回到人類初始的那種清靜無欲的質樸境界;人心一旦返回到這種境界,社會民性就會變善;民性善良就會和天地自然陰陽融會一緻,這樣四時陰陽和諧有序、萬物繁茂、财物充裕,百姓需求一旦滿足,貪婪鄙陋、怨恨争鬥也就不易滋生。
由此看來,以&ldquo道體&rdquo治理天下,這&ldquo仁義&rdquo就無須實施。
用&ldquo道&rdquo、用&ldquo德&rdquo來安定天下,百姓就會純真樸實,這樣百姓眼睛就不易受美色迷惑、耳朵就不會沉溺于一婬一聲;人們就有可能安閑地坐着歌唱,或悠閑地走着吟唱,或飄散着長發而遊蕩,眼前即使有毛嫱、西施這樣的美一女,也引不起他們的興趣,演奏《掉羽》、《武象》這樣動人的樂曲,也引不起他們的快樂,這樣,荒一婬一放蕩、男女混雜的事情就根本不可能在這當中發生。
由此看來,用&ldquo道&rdquo、用&ldquo德&rdquo安定天下,淨化人心,這&ldquo禮樂&rdquo就無需實施。
所以可以這樣說,&ldquo德&rdquo衰以後才有&ldquo仁&rdquo産生,品行敗壞後才有&ldquo義&rdquo出現,性情失去平和才會用音樂來調節,一婬一蕩風氣盛行才會有法度的整治。
因此,知道用&ldquo道體&rdquo來治理天下,這&ldquo德&rdquo就不值得提倡,明白&ldquo德&rdquo能淨化人心,這&ldquo仁義&rdquo就不值得實施,懂得&ldquo仁義&rdquo有救敗的作用,這&ldquo禮樂&rdquo就不值得修訂。
但如今卻是相反:背棄了&ldquo道體&rdquo根本而去追求仁義禮樂這些末枝,放棄了簡要的東西而去用繁瑣的東西,這樣的人是不能和他談論高深的道理的。
天地之大,可以用矩尺和圭表來測量;星球月亮的運行,可以用曆法來推算;雷霆的聲音,可以用鐘鼓來模仿;風雨的變化,可以按音律來了解。
因此,龐大而能看見的東西,總是能夠測量的;明亮而能看清的東西,也總是能夠觀察的;聲音能聽到的,也總是能夠調節把握的;顔色能看到的,也總是能夠區别分辨的。
但是,那種大到沒有極限的東西,天地也就包容不下了;細到不能再細微的東西,神明也就領略不了了。
等到制定律曆、區分五色、五音清濁、辨别甘苦以後,這至大至微的純樸之道就散逸了,也就所謂的&ldquo樸散為器”而到提出仁義、制定禮樂以後,這&ldquo德&rdquo也被遺棄而成為虛僞了。
當虛僞産生,就有以智謀來愚弄人、以詐術來蒙騙君王的事發生。
在這樣的情況下,盡管有人能占有天下,卻未能治理好天下。
以前蒼颉創造文字,上天擔心從此詐僞萌生、去本趨末、棄耕作而務錐刀、天下缺糧,于是降粟雨;鬼恐怕被書文所揭發,故夜哭。
伯益發明掘井,龍擔心水源幹枯而登空離去,山川百神也遷移昆侖栖身。
這正是智能越多,德行越薄。
所以周朝制造的鼎上鑄着巧匠倕的圖像,讓他銜着自己的手指,以說明過分的智巧是不可取的。
所以,至人對天下的治理,心與神相依處,形與性相諧調;靜處時依照&ldquo德&rdquo,行動時合附&ldquo理”順随事物的自然本性、
鏟除叢木開擴耕種田地,割除叢草以栽種禾苗,正處萌芽、綻花和結果的草木因此被毀掉的不計其數。
以後發展到修建高樓大廈重疊聳立,門戶連綿相連,屋檐、椽頭處處雕琢刻镂,繪刻着草木花紋圖案,其枝條舒展修長、其枝節盤曲婉轉,繪有的荷花菱角五彩争豔、絢麗斑斓;各種建築裝飾參差錯落、屈伸疊曲、姿态萬千、一交一相倚立。
就是像公輸、王爾那樣的能工巧匠,面對這樣的絕作也會不知道如何再去加上一鑿一鋸。
然而這樣還是不能滿足統治者的貪欲。
因此原本長青不衰的松柏竹子竟在植物繁盛的夏季枯死,原本川流不息的大河大一江一也竟會幹涸斷流。
神獸夷羊出現在牧野之地,蝗蟲遮天蓋地,天旱地裂;鳳凰不再翔臨,生有勾爪、尖牙、長角、距趾的兇猛禽一獸卻到處肆虐,捕殺生靈。
百姓則擁擠在狹窄的茅房裡,無家可歸,受凍挨餓,以緻餓死凍死者互相枕藉。
而後又劃分山川谿谷以區别國界,計算人口多少,修建城池,設置機關險隘以作防備,整治官吏制度,制訂服飾等級,分别貴賤賢愚,定出善惡,實施賞罰,于是矛盾興起、戰禍疊起,人民百姓遭受冤屈隐痛,而統治者狂殺無辜、懲治無罪之人的情況也就發生了。
天地混合之氣融彙而産生陰陽二氣,陰陽二氣陶冶化育萬物,之所以這樣,全憑這純一之氣。
因此,上位和下位如離心離德,這邪氣就會上升;君臣不和,五谷也不能生長。
從立冬到冬至四十六天,天含有的陽氣還未下降,地懷有的陰氣還未上揚;此時陰陽二氣尚未融合,各自在空間遊蕩徜徉,逐漸互相吸收并浸潤擴散成中和之氣,包裹着極大範圍,準備化育生成萬物,遍及芸芸衆生使之各得其宜,和氣撫養着醞釀着,最終将會化育衆多生命。
因此,如果春天像秋天那樣肅殺,秋天像春天那樣繁茂,冬天響雷,夏天降霜,這些反常氣候都是由陰陽之氣失調之後産生出的有害邪氣所造成的。
由此看來,宇宙天地的構成原理與運動變化法則,和人一體結構與生命運動變化法則是相同的;所以也可說,明白天性道體的人,不會對天地自然的變異産生恐懼感;明察天象徵兆人事符驗的人,不會對天地自然的怪異産生迷惑感。
所以聖明的人能從身邊的事推知遙遠的事,将萬物視為一、千差萬别視為無差别,他正氣通天地,與整個宇宙世界一起悠閑遨遊。
在這樣一個聖人神明治理的年代,既沒有慶功獎賞的誘一惑,也沒有刑法懲處的威逼,更不必設置禮義廉恥,也無诽惡譽善的事情,百姓們互不侵犯欺淩殘害,就像生活在混沌社會之中。
而到了社會道德衰敗的時代,人多物少,人們付出的多、獲得的少,于是心生怨恨,為生活而你争我奪,這時便要借助于&ldquo仁&rdquo這道德來制止紛争。
同時,社會中有人仁厚,有人則不仁,不仁之人還結一黨一營私、心懷機巧奸詐,失去原純樸天性,這時便要借助&ldquo義&rdquo來制止這種情況。
還有社會中男女都有情欲,且異性相吸引起情感沖動,這樣男女混雜不加分隔就會引起一婬一亂,這時便要借助&ldquo禮&rdquo來限制男女交往。
以及人的性情如果過分放縱宣洩就會威脅生命,心性不得平和之時,就必須借助&ldquo樂&rdquo來加以調節疏通,所以這時就産生了&ldquo禮&rdquo。
所以,由此看來,仁、義、禮、樂這些東西,均是用來防範、制止某些方面的道德品行的衰敗的,但不能說是修身養性的最佳方法。
這樣,社會提倡&ldquo仁&rdquo,是用來防範紛争的;提倡&ldquo義&rdquo,是用來糾正狡詐不講信用的;提倡&ldquo禮&rdquo,是用來規範一婬一亂的;提倡&ldquo樂&rdquo,是用來疏通憂愁的。
依靠道體神明來安甯天下,這樣人心就會返回到人類初始的那種清靜無欲的質樸境界;人心一旦返回到這種境界,社會民性就會變善;民性善良就會和天地自然陰陽融會一緻,這樣四時陰陽和諧有序、萬物繁茂、财物充裕,百姓需求一旦滿足,貪婪鄙陋、怨恨争鬥也就不易滋生。
由此看來,以&ldquo道體&rdquo治理天下,這&ldquo仁義&rdquo就無須實施。
用&ldquo道&rdquo、用&ldquo德&rdquo來安定天下,百姓就會純真樸實,這樣百姓眼睛就不易受美色迷惑、耳朵就不會沉溺于一婬一聲;人們就有可能安閑地坐着歌唱,或悠閑地走着吟唱,或飄散着長發而遊蕩,眼前即使有毛嫱、西施這樣的美一女,也引不起他們的興趣,演奏《掉羽》、《武象》這樣動人的樂曲,也引不起他們的快樂,這樣,荒一婬一放蕩、男女混雜的事情就根本不可能在這當中發生。
由此看來,用&ldquo道&rdquo、用&ldquo德&rdquo安定天下,淨化人心,這&ldquo禮樂&rdquo就無需實施。
所以可以這樣說,&ldquo德&rdquo衰以後才有&ldquo仁&rdquo産生,品行敗壞後才有&ldquo義&rdquo出現,性情失去平和才會用音樂來調節,一婬一蕩風氣盛行才會有法度的整治。
因此,知道用&ldquo道體&rdquo來治理天下,這&ldquo德&rdquo就不值得提倡,明白&ldquo德&rdquo能淨化人心,這&ldquo仁義&rdquo就不值得實施,懂得&ldquo仁義&rdquo有救敗的作用,這&ldquo禮樂&rdquo就不值得修訂。
但如今卻是相反:背棄了&ldquo道體&rdquo根本而去追求仁義禮樂這些末枝,放棄了簡要的東西而去用繁瑣的東西,這樣的人是不能和他談論高深的道理的。
天地之大,可以用矩尺和圭表來測量;星球月亮的運行,可以用曆法來推算;雷霆的聲音,可以用鐘鼓來模仿;風雨的變化,可以按音律來了解。
因此,龐大而能看見的東西,總是能夠測量的;明亮而能看清的東西,也總是能夠觀察的;聲音能聽到的,也總是能夠調節把握的;顔色能看到的,也總是能夠區别分辨的。
但是,那種大到沒有極限的東西,天地也就包容不下了;細到不能再細微的東西,神明也就領略不了了。
等到制定律曆、區分五色、五音清濁、辨别甘苦以後,這至大至微的純樸之道就散逸了,也就所謂的&ldquo樸散為器”而到提出仁義、制定禮樂以後,這&ldquo德&rdquo也被遺棄而成為虛僞了。
當虛僞産生,就有以智謀來愚弄人、以詐術來蒙騙君王的事發生。
在這樣的情況下,盡管有人能占有天下,卻未能治理好天下。
以前蒼颉創造文字,上天擔心從此詐僞萌生、去本趨末、棄耕作而務錐刀、天下缺糧,于是降粟雨;鬼恐怕被書文所揭發,故夜哭。
伯益發明掘井,龍擔心水源幹枯而登空離去,山川百神也遷移昆侖栖身。
這正是智能越多,德行越薄。
所以周朝制造的鼎上鑄着巧匠倕的圖像,讓他銜着自己的手指,以說明過分的智巧是不可取的。
所以,至人對天下的治理,心與神相依處,形與性相諧調;靜處時依照&ldquo德&rdquo,行動時合附&ldquo理”順随事物的自然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