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卷八 本經訓
關燈
小
中
大
,審乎輕重,足以治其境内矣。
是故體太一者,明于天地之情,通于道德之倫;聰明耀于日月,精神通于萬物;動靜調于陰陽,喜怒和于四時;德澤施于方外,名聲傳于後世。
法陰陽者,德與天地參,明與日月并,一精一與鬼神總;戴圓履方,抱表懷繩;内能治身,外能得人;發号施令,天下莫不從風。
則四時者,柔而不脆,剛而不鞼;寬而不肆,肅而不悖;優柔委從,以養群類;其德含愚而容不肖,無所私愛。
用六律者,伐亂禁暴,進賢而退不肖;扶撥以為正,壞險以為平,矯枉以為直;明于禁舍開閉之道,乘時因勢,以服役人心也。
帝者體陰陽則侵,王者法四時則削,霸者節六律則辱,君者失準繩則廢。
故小而行大,則滔窕而不親;大而行小,則狹隘而不容;貴賤不失其體,而天下治矣。
天愛其一精一,地愛其平,人愛其情。
天之一精一,日月星辰雷電風雨也;地之平,水火金木土也;人之情,思慮聰明喜怒也。
故閉四關,止五遁,則與道淪,是故神明藏于無形,精神反于至真,則目明而不以視,耳聰而不以聽,心條達而不以思慮;委而弗為,和而弗矜;冥性命之情,而智故不得雜焉。
一精一洩于目,則其視明;在于耳,則其聽聰;留于口,則其言當;集于心,則其慮通。
故閉四關則身無患,百節莫苑,莫死莫生,莫虛莫盈,是謂真一人。
凡亂之所由生者,皆在流遁。
流遁之所生者五。
大構駕,興宮室;延樓棧道,雞栖井幹;标株欂栌,以相支持;木巧之飾,盤纖刻俨;赢镂雕琢,詭文回波;尚遊瀷淢,菱抒紾抱;芒繁亂澤,巧僞紛挐,以相摧錯,此遁于木也。
鑿汗池之深,肆畛崖之遠,來谿谷之流,飾曲崖之際,積牒旋石,以純修碕,抑淢怒濑,以揚激波,曲拂邅迥,以像湡浯,益樹蓮菱,以食鼈魚,鴻鹄粱鹔鷞,稻粱饒徐,龍舟鹢首,浮吹以娛,此遁于世也。
高築城郭,設樹險阻;崇台榭之隆,侈苑囿之大,以窮要妙之望;魏阙之高,上際青雲;大廈曾加,拟于昆侖;修為牆垣,甬道相連;殘高增下,積土為山;接徑曆遠,直道夷險,終日馳鹜而無蹟蹈之患,此遁于土也。
大鐘鼎,美重器,華蟲疏镂,以相缪紾;寝兕伏虎,蟠龍連組;焜昱鍺眩,照耀輝煌;偃蹇寥糾、曲成文章;雕琢之飾,鍛錫文铙;乍晦乍明,抑微滅瑕;霜文沈居,若簟籧篨;纏錦經宂,似數而疏,此遁于金也。
煎熬焚炙,調齊和之适,以窮荊吳甘酸之變;焚林而獵,燒燎大木;鼓橐吹埵,以銷銅鐵;靡流堅鍛,無猒足目;山無峻幹,林無柘梓;燎木以為炭,燔草而為灰;野莽白素,不得其時;上掩天光,下珍地财,此遁于火也。
此五者,一足以亡天下矣。
是故古者明堂之制,下之潤濕弗能及,上之霧露弗能入,四方之風弗能襲;土事不文,木工不斵,金器不镂;衣無隅差之削,冠無觚蠃之理;堂大足以周旋理文,靜潔足以享上帝、禮鬼神,以示民知儉節。
夫聲色五味,遠國珍怪,瑰異奇物,足以變心易志,搖蕩精神,感動血氣者,不可勝計也。
夫天地之生财也,本不過五。
聖人節五行,則治不荒。
凡人之性,心和欲得則樂,樂斯動,動斯蹈,蹈斯蕩,蕩斯歌,歌斯舞,歌舞節則禽一獸跳矣。
人之性,心有憂喪則悲,悲則哀,哀斯憤,憤斯怒,怒斯動,動則手足不靜。
人之性,有侵犯則怒,怒則血充,血充則氣激,氣激則發怒,發怒則有所釋憾矣。
故鐘鼓管箫,幹戚羽旄,所以飾喜也。
衰绖苴杖,哭踴有節,所以飾哀也。
兵革羽旄,金鼓斧钺,所以飾怒也。
必有其質,乃為之文。
古者聖在上,政教平,仁愛洽;上下同心,君臣輯睦;衣食有餘,家給人足;父慈子孝,兄良弟順;生者不怨,死者不恨;天下和洽,人得其願。
夫人相樂無所發贶,故聖人為之作樂以和節之。
末世之政,田漁重稅,關市急征,澤梁畢禁;網署無所布,來耜無所設;民力竭于謠役,财用殚于會賦;居者無食,行者無糧;老者不養,死者不葬;贅妻鬻子,以給上求,猶弗能澹;愚夫蠢婦,皆有流連之心,凄怆之志,乃使始為之撞大鐘,擊鳴鼓,吹竽笙,彈琴瑟,失樂之本矣。
古者上求薄而民用給,君施其德,臣盡其忠,父行其慈,子竭其孝,各緻其愛,而無憾恨其間。
夫三年之喪,非強而緻之;聽樂不樂,食旨不甘,思慕之心未能絕也。
晚世風一流俗敗,嗜欲多,禮義廢,君臣相欺,父子相疑,怨尤充胸,思心盡亡,被衰戴經,戲笑其中,雖緻之三年,失喪之本也。
古者天子一畿,諸侯一同,各守其分,不得相侵。
有不行王道者,暴虐萬民,争地侵壤,亂政犯禁,召之不至,令之不行,禁之不止,誨之不變,乃舉兵而伐之,戮其君,易其一黨一,封其墓,類其社,蔔其子孫以代之。
晚世務廣地侵壤,并兼無已;舉不義之兵,伐無罪之國,殺不辜之民,絕先聖之後:大國出攻,小國城守;驅人之牛馬,傒人之子女;毀人之宗廟,遷人之重寶;血流千裡,暴骸滿野,以澹貪主之欲,非兵之所為生也。
故兵者所以讨暴,非所以為暴也;樂者所以緻和,非所以為一婬一也;喪者所以盡哀,非所以為僞也。
故事親有道矣,而愛為務;朝廷有容矣,而敬為上;處喪有禮矣,而哀為主;用兵有術矣,而義為本。
本立而道行,本傷而道廢。
【譯文】 遠古時代聖人治理天下,平和随順事物本性、寂靜無為,保持它們的質性純真而不加雕飾;他閑靜而不浮躁,任憑事物自然發展而不以規矩去限制;他内在精神與道體相符,外在行為與德行協調;他行為舉動成順法度,處事快捷便利事物;他的言論扼要簡略而合循事理,行為灑脫簡易而随順常情;他心胸開闊愉悅而不僞作,行事樸實簡約而不巧飾。
因此,那時候幹任何事情都用不着選擇良時吉日,不必占卦問蔔,不必慎重考慮如何開頭,也不必仔細計劃結果如何;事物安靜不動則随之安然停止,事物激發變化則随之行動變化。
他形體和天地自然相通,精神和陰陽二氣同融,中和之氣和一年四季相和諧,神明和日月相輝映,整個地和自然造化相伴随,一交一融合和。
正因為這樣,所以蒼天将道德恩澤施予萬物,大地将承載樂土養育衆生;四時将不失其次序,風雨将不逞暴虐;日月清朗放射光芒,五星循軌不偏方向。
在這樣的社會盛世下,天道光輝浩蕩普照,鳳凰麒麟也會翔臨門庭,占蓍蔔龜也顯示吉兆,甘露降臨,竹實飽滿,流黃寶玉露顯,朱草生于庭院,而機巧僞詐沒法潛入人的通體透明之心體。
到了道德衰敗的時代,統治者開鑿山石采刻金石,雕刻金玉做飾品,挑開蚌蛤采取珍珠,熔鑄銅鐵制造器具,這樣就使自然資源大量消耗而不得繁衍。
剖開獸胎、扼殺幼獸,吓得麒麟不敢露面遨遊;掀翻鳥巢、毀壞鳥卵,使得鳳凰不願出來飛翔;鑽石取火,伐木造樓;焚火樹林獵死禽一獸,放盡池水捕撈魚蝦;人民使用的器械工具缺乏,而統治者國庫内的物資儲存卻聚積有餘;各種物類都不能繁衍,草木萌芽、鳥雀下蛋、獸類懷胎,在新生命将誕生時卻遭到扼殺,中途夭折的情況占了大半。
人們同時積土造山而住在山上高處,往田裡施肥來播種谷物,往地下深處掘井取水,疏通河川以求水利,修築城牆以求安全,捕捉野獸以求馴養成家畜,諸如此類便造成自然界陰陽錯亂,四季
是故體太一者,明于天地之情,通于道德之倫;聰明耀于日月,精神通于萬物;動靜調于陰陽,喜怒和于四時;德澤施于方外,名聲傳于後世。
法陰陽者,德與天地參,明與日月并,一精一與鬼神總;戴圓履方,抱表懷繩;内能治身,外能得人;發号施令,天下莫不從風。
則四時者,柔而不脆,剛而不鞼;寬而不肆,肅而不悖;優柔委從,以養群類;其德含愚而容不肖,無所私愛。
用六律者,伐亂禁暴,進賢而退不肖;扶撥以為正,壞險以為平,矯枉以為直;明于禁舍開閉之道,乘時因勢,以服役人心也。
帝者體陰陽則侵,王者法四時則削,霸者節六律則辱,君者失準繩則廢。
故小而行大,則滔窕而不親;大而行小,則狹隘而不容;貴賤不失其體,而天下治矣。
天愛其一精一,地愛其平,人愛其情。
天之一精一,日月星辰雷電風雨也;地之平,水火金木土也;人之情,思慮聰明喜怒也。
故閉四關,止五遁,則與道淪,是故神明藏于無形,精神反于至真,則目明而不以視,耳聰而不以聽,心條達而不以思慮;委而弗為,和而弗矜;冥性命之情,而智故不得雜焉。
一精一洩于目,則其視明;在于耳,則其聽聰;留于口,則其言當;集于心,則其慮通。
故閉四關則身無患,百節莫苑,莫死莫生,莫虛莫盈,是謂真一人。
凡亂之所由生者,皆在流遁。
流遁之所生者五。
大構駕,興宮室;延樓棧道,雞栖井幹;标株欂栌,以相支持;木巧之飾,盤纖刻俨;赢镂雕琢,詭文回波;尚遊瀷淢,菱抒紾抱;芒繁亂澤,巧僞紛挐,以相摧錯,此遁于木也。
鑿汗池之深,肆畛崖之遠,來谿谷之流,飾曲崖之際,積牒旋石,以純修碕,抑淢怒濑,以揚激波,曲拂邅迥,以像湡浯,益樹蓮菱,以食鼈魚,鴻鹄粱鹔鷞,稻粱饒徐,龍舟鹢首,浮吹以娛,此遁于世也。
高築城郭,設樹險阻;崇台榭之隆,侈苑囿之大,以窮要妙之望;魏阙之高,上際青雲;大廈曾加,拟于昆侖;修為牆垣,甬道相連;殘高增下,積土為山;接徑曆遠,直道夷險,終日馳鹜而無蹟蹈之患,此遁于土也。
大鐘鼎,美重器,華蟲疏镂,以相缪紾;寝兕伏虎,蟠龍連組;焜昱鍺眩,照耀輝煌;偃蹇寥糾、曲成文章;雕琢之飾,鍛錫文铙;乍晦乍明,抑微滅瑕;霜文沈居,若簟籧篨;纏錦經宂,似數而疏,此遁于金也。
煎熬焚炙,調齊和之适,以窮荊吳甘酸之變;焚林而獵,燒燎大木;鼓橐吹埵,以銷銅鐵;靡流堅鍛,無猒足目;山無峻幹,林無柘梓;燎木以為炭,燔草而為灰;野莽白素,不得其時;上掩天光,下珍地财,此遁于火也。
此五者,一足以亡天下矣。
是故古者明堂之制,下之潤濕弗能及,上之霧露弗能入,四方之風弗能襲;土事不文,木工不斵,金器不镂;衣無隅差之削,冠無觚蠃之理;堂大足以周旋理文,靜潔足以享上帝、禮鬼神,以示民知儉節。
夫聲色五味,遠國珍怪,瑰異奇物,足以變心易志,搖蕩精神,感動血氣者,不可勝計也。
夫天地之生财也,本不過五。
聖人節五行,則治不荒。
凡人之性,心和欲得則樂,樂斯動,動斯蹈,蹈斯蕩,蕩斯歌,歌斯舞,歌舞節則禽一獸跳矣。
人之性,心有憂喪則悲,悲則哀,哀斯憤,憤斯怒,怒斯動,動則手足不靜。
人之性,有侵犯則怒,怒則血充,血充則氣激,氣激則發怒,發怒則有所釋憾矣。
故鐘鼓管箫,幹戚羽旄,所以飾喜也。
衰绖苴杖,哭踴有節,所以飾哀也。
兵革羽旄,金鼓斧钺,所以飾怒也。
必有其質,乃為之文。
古者聖在上,政教平,仁愛洽;上下同心,君臣輯睦;衣食有餘,家給人足;父慈子孝,兄良弟順;生者不怨,死者不恨;天下和洽,人得其願。
夫人相樂無所發贶,故聖人為之作樂以和節之。
末世之政,田漁重稅,關市急征,澤梁畢禁;網署無所布,來耜無所設;民力竭于謠役,财用殚于會賦;居者無食,行者無糧;老者不養,死者不葬;贅妻鬻子,以給上求,猶弗能澹;愚夫蠢婦,皆有流連之心,凄怆之志,乃使始為之撞大鐘,擊鳴鼓,吹竽笙,彈琴瑟,失樂之本矣。
古者上求薄而民用給,君施其德,臣盡其忠,父行其慈,子竭其孝,各緻其愛,而無憾恨其間。
夫三年之喪,非強而緻之;聽樂不樂,食旨不甘,思慕之心未能絕也。
晚世風一流俗敗,嗜欲多,禮義廢,君臣相欺,父子相疑,怨尤充胸,思心盡亡,被衰戴經,戲笑其中,雖緻之三年,失喪之本也。
古者天子一畿,諸侯一同,各守其分,不得相侵。
有不行王道者,暴虐萬民,争地侵壤,亂政犯禁,召之不至,令之不行,禁之不止,誨之不變,乃舉兵而伐之,戮其君,易其一黨一,封其墓,類其社,蔔其子孫以代之。
晚世務廣地侵壤,并兼無已;舉不義之兵,伐無罪之國,殺不辜之民,絕先聖之後:大國出攻,小國城守;驅人之牛馬,傒人之子女;毀人之宗廟,遷人之重寶;血流千裡,暴骸滿野,以澹貪主之欲,非兵之所為生也。
故兵者所以讨暴,非所以為暴也;樂者所以緻和,非所以為一婬一也;喪者所以盡哀,非所以為僞也。
故事親有道矣,而愛為務;朝廷有容矣,而敬為上;處喪有禮矣,而哀為主;用兵有術矣,而義為本。
本立而道行,本傷而道廢。
【譯文】 遠古時代聖人治理天下,平和随順事物本性、寂靜無為,保持它們的質性純真而不加雕飾;他閑靜而不浮躁,任憑事物自然發展而不以規矩去限制;他内在精神與道體相符,外在行為與德行協調;他行為舉動成順法度,處事快捷便利事物;他的言論扼要簡略而合循事理,行為灑脫簡易而随順常情;他心胸開闊愉悅而不僞作,行事樸實簡約而不巧飾。
因此,那時候幹任何事情都用不着選擇良時吉日,不必占卦問蔔,不必慎重考慮如何開頭,也不必仔細計劃結果如何;事物安靜不動則随之安然停止,事物激發變化則随之行動變化。
他形體和天地自然相通,精神和陰陽二氣同融,中和之氣和一年四季相和諧,神明和日月相輝映,整個地和自然造化相伴随,一交一融合和。
正因為這樣,所以蒼天将道德恩澤施予萬物,大地将承載樂土養育衆生;四時将不失其次序,風雨将不逞暴虐;日月清朗放射光芒,五星循軌不偏方向。
在這樣的社會盛世下,天道光輝浩蕩普照,鳳凰麒麟也會翔臨門庭,占蓍蔔龜也顯示吉兆,甘露降臨,竹實飽滿,流黃寶玉露顯,朱草生于庭院,而機巧僞詐沒法潛入人的通體透明之心體。
到了道德衰敗的時代,統治者開鑿山石采刻金石,雕刻金玉做飾品,挑開蚌蛤采取珍珠,熔鑄銅鐵制造器具,這樣就使自然資源大量消耗而不得繁衍。
剖開獸胎、扼殺幼獸,吓得麒麟不敢露面遨遊;掀翻鳥巢、毀壞鳥卵,使得鳳凰不願出來飛翔;鑽石取火,伐木造樓;焚火樹林獵死禽一獸,放盡池水捕撈魚蝦;人民使用的器械工具缺乏,而統治者國庫内的物資儲存卻聚積有餘;各種物類都不能繁衍,草木萌芽、鳥雀下蛋、獸類懷胎,在新生命将誕生時卻遭到扼殺,中途夭折的情況占了大半。
人們同時積土造山而住在山上高處,往田裡施肥來播種谷物,往地下深處掘井取水,疏通河川以求水利,修築城牆以求安全,捕捉野獸以求馴養成家畜,諸如此類便造成自然界陰陽錯亂,四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