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卷八 本經訓

關燈
【原文】 太清之始也,和順以寂漠,質真而素樸,閑靜而不躁,推移而無故,在内而合乎道,出外而調于義,發動而成于文,行快而便于物。

    其言略而循理,其行侻而順情,其心愉而不僞,其事素而不飾。

    是以不擇時日,不占卦兆,不謀所始,不議所終;安則止,激則行;通體于天地,同一精一幹陰陽;一和于四時,明照于日月,與造化者相雌雄。

    是以天覆以德,地載以樂;四時不失其叙,風雨不降其虐;日月淑清而揚光,五星循軌而不失其行。

    當此之時,玄元至湯而運照,鳳麟至,蓍龜兆,甘露下,竹實滿,流黃出而朱草生,機械詐僞,莫藏于心。

     逮至衰世,镌山石,锲金玉,擿蚌蜃,消鋼鐵,而萬物不滋。

    刳胎殺夭,麒麟不遊:覆巢毀卵,鳳皇不翔;鑽燧取火,構木為台;焚林而田,竭澤而漁;人械不足,畜藏有餘,而萬物不繁兆,萌牙卵胎而不成者,處之太半矣。

    積壤而丘處,糞田而種谷;掘地而井飲,疏川而為利;築城而為固,拘獸以為畜;則陰陽缪戾,四時失叙;雷霆毀折,雹霰降虐;氛霧霜雪不霁,而萬物燋夭。

    菑榛穢,聚埒畝;芟野菼,長苗秀;草木之句萌銜華戴實而死者,不可勝數。

    乃至夏屋宮駕,縣聯房植;橑檐榱題,雕琢刻镂;喬枝菱阿,夫容芰荷;五采争勝,流漫陸離;修掞曲校,夭矯曾撓,芒繁紛挐,以相一交一持;公輸、王爾無所錯其剞劂削鋸,然猶未能澹人主之欲也。

    是以松柏菌露夏槁,一江一河三川,絕而不流,夷羊在牧,飛蛩滿野;天旱地坼,鳳皇不下;句爪、居牙、戴角、出距之獸,于是鸷矣。

    民之專室蓬廬,無所歸宿,凍餓饑寒,死者相枕席也。

    及到分山川豁谷,使有壤界;計人多少衆寡,使有分數;築城掘池,設機械險阻以為備;飾職事,制一服等,異貴賤,差賢不肖,經诽譽,行賞罰,則兵革興而分争生;民之滅抑夭隐,虐殺不辜而刑誅無罪,于是生矣。

     天地之合和,陰陽之陶化萬物,皆乘人氣者也。

    是故上下離心,氣乃上蒸;君臣不和,五谷不為。

    距日冬至四十六日,天含和而未降,地懷氣而未揚,陰陽儲與,呼吸浸潭,包裹風俗,斟酌殊,薄衆宜,以相嘔咐醞釀,而成育群生。

    是故春肅秋榮,冬雷夏霜,皆賊氣之所生。

    由此觀之,天地宇宙,一人之身也;六一合之内,一人之制也。

    是故明于性者,天地不能脅也;審于符者,怪物不能惑也。

    故聖人者,由近知遠,而萬殊為一;古之人,同氣于天地,與一世而優遊。

    當此之時,無慶賀之利,刑罰之威,禮義廉恥不設,毀譽仁鄙不立,而萬民莫相侵欺暴虐,猶在于混冥之中。

    逮至衰世,人衆财寡,事力勞而養不足,于是忿争生,是以貴仁。

    仁鄙不齊,比周朋一黨一,設詐谞,懷機械巧故之心,而性失矣,是以貴義。

    陰陽之情莫不有血氣之感,男女群居雜處而無别,是以貴禮。

    性命之情,一婬一而相脅,以不得已則不和,是以貴樂。

    是故仁義禮樂者,可以救敗,而非通治之至也。

     夫仁者,所以救争也;義者,所以救失也;禮也,所以救一婬一也;樂者,所以救憂也。

    神明定于天下而心反其初,心反其初而民性善,民性善而天地陰陽從而包之,則财足而人澹矣,貪鄙忿争不得生焉。

    由此觀之,則仁義不用矣。

    道德定于天下而民純樸,則目不營于色,耳不一婬一于聲,坐俳而歌謠,被發而浮遊,雖有毛嫱、西施之色,不知說也,掉羽、武象,不知樂也,一婬一泆無别不生焉。

    由此觀之,禮樂不用也。

    是故德衰然後仁生,行沮然後義立,和失然後聲調,禮一婬一然後容飾。

    是故知神明然後知道德之不足為也,知道德然後知仁義之不足行也,知仁義然後知禮樂之不足修也。

    今背其本而求其末,釋其要而索之于詳,未可與言至也。

     天地之大,可以矩表識也;星月之行,可以曆推得也;雷震之一聲,可以鼓鐘寫也;風雨之變,可以音律知也。

    是故大可睹者,可得而量也;明可見者,可得而蔽也:聲可聞者,可得而調也;色可察者,可得而别也。

    夫至大,天地弗能含也;至微,神明弗能領也。

    及至建律曆,别五色,異清濁,味甘苦,則樸散而為器矣。

    立仁義,修禮樂,則德遷而為僞矣。

    及僞之生也,飾智以驚愚,設詐以巧上,天下有能持之者,有能治之者也。

    昔者蒼颉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伯益作井,而龍登玄雲,神栖昆侖,能愈多而德愈薄矣。

    故周鼎著倕,使銜其指,以明大巧之不可為也。

     故至人之治也,心與神處,形與性調;靜而體德,動而理通;随自然之性,而緣不得已之化;洞然無為而天下自和,憺然無欲而民自樸;無機祥而民不夭,不忿争而養足;兼包海内,澤及後世,不知為之者誰何。

    是故生無号,死夫谥,實不聚而名不立,施者不德,受者不讓,德一交一歸焉,而莫之充忍也。

    故德之所總,道弗能害也,智之所不知,辯弗能解也。

    不言之辯,不道之道,若或通焉,謂之天府。

    取焉而不損,酌焉而不竭,莫知其所由出,是謂瑤光。

    瑤光者,資糧萬物者也。

     振困窮,補不足,則名生;興利除害,伐亂禁暴,則功成。

    世無災害,雖神無所施其德;上下和輯,雖賢無所立其功。

    昔容成氏之時,道路雁行列處,托嬰兒于巢上,置餘糧于畝首,虎豹可尾,虺蛇可跟,而不知其所由然。

    逮至堯之時,十日并出,焦禾稼,殺草木,而民無所食。

    猰貐、鑿齒、九嬰、大風、封豨、修蛇皆為民害。

    堯乃使羿誅鑿齒于疇華之野,殺九嬰于兇水之上,繳大風于青丘之澤,上射十日而下殺猰貐,斷修蛇于洞庭,禽封豨于桑林,萬民皆喜,置堯以為天子。

    于是天下廣陝險易遠近始有道裡。

    舜之時,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龍門未開,呂梁未發,一江一淮通流,四海溟涬,民皆上丘陵,赴樹木。

    舜乃使禹疏三一江一五湖,辟伊阙,民廛澗,平通溝陸,流注東海。

    鴻水漏,九州幹,萬民皆甯其性。

    是以稱堯、舜以為聖。

    晚世之時,帝有桀、纣,為琁室、瑤台、象廊、玉床,纣為肉圃、酒池,燎焚天下之财,罷苦萬民之力,刳谏者,剔孕婦,攘天下,虐百姓。

    于是湯乃以革車三百乘,伐桀于南巢,放之夏台;武王甲卒三千,破纣牧野,殺之于宣室。

    天下甯定,百姓和集,是以稱湯、武之賢。

    由此觀之,有賢聖之名者,必遭亂世之患也。

     至人生亂世之中,含德懷道,拘無窮之智,鉗口寝說,遂不言而死者衆矣,然天下莫知貴其不言也。

    故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著于竹帛,镂于金石,可傳于人者,其粗也。

    五帝三王,殊事而同指,異路而同歸。

    晚世學者,不知道之所一體,德之所總要,取成之迹,相與危坐而說之,鼓歌而舞之,故博學多聞而不免于惑。

    詩雲:&ldquo不敢暴虎,不敢馮河。

    人知一,莫知其他。

    &rdquo此之謂也。

     帝者體太一,王者法陰陽,霸者則四時,君者用六律。

    秉太一者,牢籠天地,彈壓山川;含吐陰陽,伸曳四時;紀綱八極,經緯六一合;覆露照導,普汜無私;蠉飛蠕動,莫不仰德而生。

    陰陽者,承天地之和,形萬殊之體;含氣化物,以成埒類;赢縮卷舒,淪于不測;終始虛滿,轉于無原。

    四時者,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取予有節,出入有時;開阖張歙,不失其叙;喜怒剛柔,不離其理。

    六律者,生之與殺也,賞之與罰也,予之與奪也,非此無道也。

    故謹于權衡準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