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卷七 精神訓
關燈
小
中
大
程是:一個月成脂膏狀态,二個月變成腫塊形狀,三個月成胎,四個月生肌肉,五個月長筋絡,六個月長骨骼,七個月成一人形,八個月胎兒會動彈,九個月則躁動于母腹,十個月就呱呱落地。
人之形體一旦形成後,内在五髒也随之形成。
所以是肺主管眼,腎主管鼻,膽主管口,肝主管耳。
外表五官和内部五髒,開閉張合,各自互相聯系着。
所以人的腦袋呈圓形,象天,腳呈方形,象地。
天有四季、五行、九大分野、三百六十六天,人則也有四肢、五髒、九竅和三百六十經脈。
天有風雨寒暑,人則也有取予喜怒。
所以這樣又可将膽配雲,肺配氣,肝配風,腎配雨,脾配雷,以此來與天地自然相參驗伍配,而這當中心髒是主宰物。
因此人的耳目如同天上的日月,氣血如同自然之風雨。
日中有三足烏,而月中有蟾蜍。
日月如果不按常規運行,就會出現昏淡無光的日月蝕;風雨如果不合時令降臨,就會毀折農作物而生災害;五星如果失常運行,它所對應的國家就會遭殃。
天地之道宏大深邃,尚且還要節制,珍惜其光彩,人的耳目又怎能長久勞累而不休息呢?人的精神又怎能長久馳騁而不耗盡呢?所以說人的氣血和五髒是人的一精一華。
血氣如能專注聚集在五髒之内而不外溢,那麼這胸腹内的五髒就充實而嗜欲也随之減少。
五髒充實而嗜欲減少,就能使耳目清明、視聽就暢達。
耳目清明、視聽暢達,叫做&ldquo明&rdquo。
五髒能歸屬于心而不與心違逆,這樣旺盛之氣占優勢而使人行為不乖悖、怪僻,人的精神就旺盛而一精一氣不散洩。
精神旺盛和一精一氣不散洩則順暢,順暢就調勻,調勻則通達無阻,通達無阻就能産生出神奇的能力。
這種能力能使人視無不見、聽無不聞,沒有什麼事辦不成的。
這樣,憂患禍害就不會侵入,邪氣歪風也無法侵擾。
因此有些事情到四海之外去追求尋找卻不能得到,有些則持守在身體之内卻不能見效。
所以貪多則反而獲得少,看見大的反而所知甚少。
人的五官七竅是精神的門窗,而氣血則是五髒的使者。
如果耳目沉溺在聲色當中,那麼五髒就會動蕩不安。
五髒動蕩不安,那麼血氣就會激蕩不休。
血氣激蕩不休,那麼精神就會馳騁在外而不能内守。
精神馳騁在外不能持守,那麼災禍就會來臨,即使禍大如山丘,你也沒法感覺得到。
所以,如果讓耳目精明通暢而不受外界的誘一惑、氣志虛靜恬愉而省卻嗜欲、五髒安甯充盈而不外洩、精神持守于内心而不外越,那麼即使是遙遠的往事和未來的事情也不夠你所認識的,更何況隻是覺察眼前一些禍福之間的事情呢!所以說&ldquo精神逸出内心越遠,所知道的就越少&rdquo。
這就充分說明精神是不能外洩散逸的。
所以,五色迷亂眼睛,使雙目昏暗不明;五聲嘩亂耳朵,使雙耳堵塞不聰;五味擾亂舌味,使口舌麻木無味;追逐名利而惑亂心性,使人行為放蕩不羁。
這四樣東西,世間一般性的人是用來養生的,但實際上卻是人生的累贅。
所以說,嗜欲使人一精一氣散逸,而愛憎之情則使人心力疲憊,假如不趕快清除它們,就會使人氣血日耗殆盡。
人之所以不能享盡天年長壽而被刑戮夭折于中途,這是什麼原因呢?是因為這些人養生的條件太優厚。
也隻有那些不過分追求生活條件優厚的人,才能長生。
天地運行相通,萬物歸屬總彙于天道。
能懂得道的人,也就能無所不懂;不懂得道的人,也就什麼都不懂。
譬如我們處在天地之間,實際上也是萬物中的一物種。
不知天下萬物是特為我們準備的呢?還是在沒有我們之前萬物就已具備了呢?然而,我們人也是&ldquo物&rdquo,其他事物也是&ldquo物&rdquo,&ldquo物&rdquo與&ldquo物&rdquo之間,有必要互稱對方為&ldquo物&rdquo嗎?正因為這樣,所以天下生出我們,也不增加什麼,殺滅我們,也不減少什麼。
天地既然将我們造化成一人,我們也就沒有必要違逆天地的造化。
我怎麼知道用針灸治療想活命不是糊塗?我又怎麼知道用繩上吊自缢輕生不是福氣?也許活着的人倒是像在服苦役,而死去的人倒像是在休息。
真是天下茫然,誰能明白這其中的奧秘。
所以,天地造化生出我,我也不會硬去阻止,天地造化滅殺我,我也不會硬去阻止。
企盼活命,人之常情,隻是不必為此而費事鑽營;厭惡死亡,人之常理,但死到臨頭卻誰又能推辭得掉?受到貶斥,不必懷恨在心,受到褒獎,也不必沾沾自喜。
任随天意時運本性安然悠閑而不必着急。
我輩生有七尺身軀,死能入棺下地。
生時并列于有形事物一類,死後則淪落為無形事物一類。
這樣,我活着,世界物質也不會因此顯多,我死去,大地土壤也不會因此加厚;由此我又怎麼知道這中間到底是該高興呢還是該憎惡呢、是利呢還是害呢? 造化者制作物體,就像陶匠制作陶器一樣,那些從地裡取土和泥做成盆盎器物的,和它還在地裡沒被挖出制成時沒有什麼不同;那些已經制成器具後又被敲碎散離回到泥土裡去的,和制成的盆盎也沒有什麼不同。
臨一江一生活的百姓汲取一江一水灌溉菜園,一江一水也決不會因此懷恨在心;受低窪污水侵襲的人家,将污水引入一江一裡,污水也決不會因此高興。
因為當水用來灌溉和水在一江一中時,這二者沒有什麼差别;同樣當水在污溝裡和水在一江一中時,這二者也沒有什麼差别。
所以聖人順應時勢而安于自己的位置,适合時世而樂于自己的事業。
或悲或樂,是對德的偏離;喜怒無常,是對道的損壞;好惡分明,是對心的暴踏。
所以說&ldquo生就像天地自然運行,死就像物質自然變化,靜時和陰氣一同閉藏,動時和陽氣一起開啟&rdquo。
精神澹泊無執,不随物質世界散逸,這樣天下就會自然歸服。
所以心是形體的主宰;而精神又是心的寶貝。
形體勞累而不休息就會損傷,精神使用而過度就會衰竭。
因此,聖人很看重并遵循這一原則,不敢違背它。
人一旦擁有夏後氏的璜玉,就會用匣子來珍藏它,因為璜玉是最珍貴的珍寶。
而精神的珍貴,就遠非是夏後氏的璜玉所能相比的。
所以聖人用虛無的精神來應對有形的物質,就必定能窮究其中的道理;以虛靜來接納實有,就必定能探究其中的真相細節;聖人恬愉虛靜,以盡天年。
因此他對外界事物沒有什麼特别的疏遠,也沒有什麼特别的親近;他隻是持守天德懷擁中和,以順随天性,與&ldquo道&rdquo一體,和&ldquo德&rdquo相伴;不為福始,不為禍先,魂魄安處于形骸之内,精神持守着它的根本,死生都無法擾亂他的精神。
所以說他達到了神的境界。
所謂真一人,其本性與道融合一體。
所以他既有形而又無形,既實有而又虛無;他精神專一而不問其他,注重内心修養而不受外物誘一惑;他潔明純素,無為而歸返樸質,體本抱神,遨遊于天地之間,茫然徘徊于塵世之外,逍遙于宇宙初始混沌狀态。
他心胸浩蕩,任何機巧奸詐不藏心内。
所以就是生死這樣的大事都不能使他有所變化;就是天翻地覆也都不能使他有所變動。
他審慎看待無瑕的本性,不與外物雜糅,面對紛亂的世事而持守根本。
就是如此,他忘其肝膽,遺其耳目,心志專于内心修養,使自己的精神和道融為一體。
他居住時不知自己在做什麼,行動時不知自己所往何處,渾渾然而去,恍恍惚而來。
他形如槁木,心如死灰,忘其五髒,損其形骸;不用學就能懂,不用看就能見,不用做就能成,不用管就能治。
他受感觸才反應,受逼迫才行動,不得已才前往,如光之閃耀,像影仿物形。
他以道為準繩,依憑&ldquo道體&rdquo才有如此表現。
他抱守這天道根本而不放縱,因而外物無法擾亂他的心神。
他開闊虛空,清靜安甯而無思無慮。
所
人之形體一旦形成後,内在五髒也随之形成。
所以是肺主管眼,腎主管鼻,膽主管口,肝主管耳。
外表五官和内部五髒,開閉張合,各自互相聯系着。
所以人的腦袋呈圓形,象天,腳呈方形,象地。
天有四季、五行、九大分野、三百六十六天,人則也有四肢、五髒、九竅和三百六十經脈。
天有風雨寒暑,人則也有取予喜怒。
所以這樣又可将膽配雲,肺配氣,肝配風,腎配雨,脾配雷,以此來與天地自然相參驗伍配,而這當中心髒是主宰物。
因此人的耳目如同天上的日月,氣血如同自然之風雨。
日中有三足烏,而月中有蟾蜍。
日月如果不按常規運行,就會出現昏淡無光的日月蝕;風雨如果不合時令降臨,就會毀折農作物而生災害;五星如果失常運行,它所對應的國家就會遭殃。
天地之道宏大深邃,尚且還要節制,珍惜其光彩,人的耳目又怎能長久勞累而不休息呢?人的精神又怎能長久馳騁而不耗盡呢?所以說人的氣血和五髒是人的一精一華。
血氣如能專注聚集在五髒之内而不外溢,那麼這胸腹内的五髒就充實而嗜欲也随之減少。
五髒充實而嗜欲減少,就能使耳目清明、視聽就暢達。
耳目清明、視聽暢達,叫做&ldquo明&rdquo。
五髒能歸屬于心而不與心違逆,這樣旺盛之氣占優勢而使人行為不乖悖、怪僻,人的精神就旺盛而一精一氣不散洩。
精神旺盛和一精一氣不散洩則順暢,順暢就調勻,調勻則通達無阻,通達無阻就能産生出神奇的能力。
這種能力能使人視無不見、聽無不聞,沒有什麼事辦不成的。
這樣,憂患禍害就不會侵入,邪氣歪風也無法侵擾。
因此有些事情到四海之外去追求尋找卻不能得到,有些則持守在身體之内卻不能見效。
所以貪多則反而獲得少,看見大的反而所知甚少。
人的五官七竅是精神的門窗,而氣血則是五髒的使者。
如果耳目沉溺在聲色當中,那麼五髒就會動蕩不安。
五髒動蕩不安,那麼血氣就會激蕩不休。
血氣激蕩不休,那麼精神就會馳騁在外而不能内守。
精神馳騁在外不能持守,那麼災禍就會來臨,即使禍大如山丘,你也沒法感覺得到。
所以,如果讓耳目精明通暢而不受外界的誘一惑、氣志虛靜恬愉而省卻嗜欲、五髒安甯充盈而不外洩、精神持守于内心而不外越,那麼即使是遙遠的往事和未來的事情也不夠你所認識的,更何況隻是覺察眼前一些禍福之間的事情呢!所以說&ldquo精神逸出内心越遠,所知道的就越少&rdquo。
這就充分說明精神是不能外洩散逸的。
所以,五色迷亂眼睛,使雙目昏暗不明;五聲嘩亂耳朵,使雙耳堵塞不聰;五味擾亂舌味,使口舌麻木無味;追逐名利而惑亂心性,使人行為放蕩不羁。
這四樣東西,世間一般性的人是用來養生的,但實際上卻是人生的累贅。
所以說,嗜欲使人一精一氣散逸,而愛憎之情則使人心力疲憊,假如不趕快清除它們,就會使人氣血日耗殆盡。
人之所以不能享盡天年長壽而被刑戮夭折于中途,這是什麼原因呢?是因為這些人養生的條件太優厚。
也隻有那些不過分追求生活條件優厚的人,才能長生。
天地運行相通,萬物歸屬總彙于天道。
能懂得道的人,也就能無所不懂;不懂得道的人,也就什麼都不懂。
譬如我們處在天地之間,實際上也是萬物中的一物種。
不知天下萬物是特為我們準備的呢?還是在沒有我們之前萬物就已具備了呢?然而,我們人也是&ldquo物&rdquo,其他事物也是&ldquo物&rdquo,&ldquo物&rdquo與&ldquo物&rdquo之間,有必要互稱對方為&ldquo物&rdquo嗎?正因為這樣,所以天下生出我們,也不增加什麼,殺滅我們,也不減少什麼。
天地既然将我們造化成一人,我們也就沒有必要違逆天地的造化。
我怎麼知道用針灸治療想活命不是糊塗?我又怎麼知道用繩上吊自缢輕生不是福氣?也許活着的人倒是像在服苦役,而死去的人倒像是在休息。
真是天下茫然,誰能明白這其中的奧秘。
所以,天地造化生出我,我也不會硬去阻止,天地造化滅殺我,我也不會硬去阻止。
企盼活命,人之常情,隻是不必為此而費事鑽營;厭惡死亡,人之常理,但死到臨頭卻誰又能推辭得掉?受到貶斥,不必懷恨在心,受到褒獎,也不必沾沾自喜。
任随天意時運本性安然悠閑而不必着急。
我輩生有七尺身軀,死能入棺下地。
生時并列于有形事物一類,死後則淪落為無形事物一類。
這樣,我活着,世界物質也不會因此顯多,我死去,大地土壤也不會因此加厚;由此我又怎麼知道這中間到底是該高興呢還是該憎惡呢、是利呢還是害呢? 造化者制作物體,就像陶匠制作陶器一樣,那些從地裡取土和泥做成盆盎器物的,和它還在地裡沒被挖出制成時沒有什麼不同;那些已經制成器具後又被敲碎散離回到泥土裡去的,和制成的盆盎也沒有什麼不同。
臨一江一生活的百姓汲取一江一水灌溉菜園,一江一水也決不會因此懷恨在心;受低窪污水侵襲的人家,将污水引入一江一裡,污水也決不會因此高興。
因為當水用來灌溉和水在一江一中時,這二者沒有什麼差别;同樣當水在污溝裡和水在一江一中時,這二者也沒有什麼差别。
所以聖人順應時勢而安于自己的位置,适合時世而樂于自己的事業。
或悲或樂,是對德的偏離;喜怒無常,是對道的損壞;好惡分明,是對心的暴踏。
所以說&ldquo生就像天地自然運行,死就像物質自然變化,靜時和陰氣一同閉藏,動時和陽氣一起開啟&rdquo。
精神澹泊無執,不随物質世界散逸,這樣天下就會自然歸服。
所以心是形體的主宰;而精神又是心的寶貝。
形體勞累而不休息就會損傷,精神使用而過度就會衰竭。
因此,聖人很看重并遵循這一原則,不敢違背它。
人一旦擁有夏後氏的璜玉,就會用匣子來珍藏它,因為璜玉是最珍貴的珍寶。
而精神的珍貴,就遠非是夏後氏的璜玉所能相比的。
所以聖人用虛無的精神來應對有形的物質,就必定能窮究其中的道理;以虛靜來接納實有,就必定能探究其中的真相細節;聖人恬愉虛靜,以盡天年。
因此他對外界事物沒有什麼特别的疏遠,也沒有什麼特别的親近;他隻是持守天德懷擁中和,以順随天性,與&ldquo道&rdquo一體,和&ldquo德&rdquo相伴;不為福始,不為禍先,魂魄安處于形骸之内,精神持守着它的根本,死生都無法擾亂他的精神。
所以說他達到了神的境界。
所謂真一人,其本性與道融合一體。
所以他既有形而又無形,既實有而又虛無;他精神專一而不問其他,注重内心修養而不受外物誘一惑;他潔明純素,無為而歸返樸質,體本抱神,遨遊于天地之間,茫然徘徊于塵世之外,逍遙于宇宙初始混沌狀态。
他心胸浩蕩,任何機巧奸詐不藏心内。
所以就是生死這樣的大事都不能使他有所變化;就是天翻地覆也都不能使他有所變動。
他審慎看待無瑕的本性,不與外物雜糅,面對紛亂的世事而持守根本。
就是如此,他忘其肝膽,遺其耳目,心志專于内心修養,使自己的精神和道融為一體。
他居住時不知自己在做什麼,行動時不知自己所往何處,渾渾然而去,恍恍惚而來。
他形如槁木,心如死灰,忘其五髒,損其形骸;不用學就能懂,不用看就能見,不用做就能成,不用管就能治。
他受感觸才反應,受逼迫才行動,不得已才前往,如光之閃耀,像影仿物形。
他以道為準繩,依憑&ldquo道體&rdquo才有如此表現。
他抱守這天道根本而不放縱,因而外物無法擾亂他的心神。
他開闊虛空,清靜安甯而無思無慮。
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