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卷七 精神訓

關燈
形,鹿裘禦寒。

    養性之具不加厚,而增之以任重之憂,故舉天下而傳之于舜,若解重負然,非直辭讓,誠無以為也。

    此輕天下之具也。

    禹南省方,濟于一江一,黃龍負舟,舟中之人五色無主,禹乃熙笑而稱曰:&ldquo我受命于天,竭力而勞萬民,生寄也,死歸也,何足以滑和?&rdquo視龍猶蝘蜓,顔色不變,龍乃弭耳掉尾而逃。

    禹之視物亦細矣。

    鄭之神巫相壺子林,見其征,告列子。

    列子行泣報壺子,壺子持以天壤,名實不入,機發于踵,壺子之視死生亦齊矣。

    子求行年五十有四而病伛偻,脊管高于頂,臈下迫頤,兩脾在上,燭營指天,匍匐自窺于井曰:&ldquo偉哉!造化者其以我為此拘拘耶!&rdquo此其視變化亦同矣。

    故睹堯之道,乃知天下之輕也;觀禹之志,乃知天下之細也;原壺子之論,乃知死生之齊也;見子求之行,乃知變化之同也。

     夫至人倚不拔之柱,行不關之途;禀不竭之府,學不死之師;無往而不遂,無至而不通;生不足以挂志,死不足以幽神;屈伸俛仰,抱命而婉轉;禍福利害,千變萬紾,孰足以患心?若此人者,抱素守一精一;蟬蛻蛇解,遊于太清;輕舉獨住,忽然入冥;鳳皇不能與之俪,而況斥鷃乎?勢位爵祿,何足以概志也! 晏子與崔杼盟,臨死地而不易其義,殖、華将戰而死,莒君厚賂而止之,不改其行。

    故晏子可迫以仁,而不可劫以兵;殖、華可止以義,而不可縣以利;君子義死而不可以富貴留也,義為而不可以死亡恐也。

    彼則直為義耳,而尚猶不拘于物,又況無為者矣。

    堯不以有天下為貴,故授舜;公子劄不以有國為尊,故讓位;子罕不以玉為富,故不受寶;務光不以生害義,故自投于淵。

    由此觀之,至貴不待爵,至富不待财。

    天下至大矣,而以與佗人;身至親矣,而棄之淵;此外,其餘無足利矣。

    此之謂無累之人。

    無累之人,不以天下為貴矣。

    上觀至人之論,深原道德之意,以下考世俗之行,乃足羞也。

    故通許由之意,金縢、豹韬廢矣;延陵季子不受吳國,而訟閑田者慚矣;子罕不利寶玉,而争券契者愧矣;務光不污于世,而貪利偷生者悶矣。

    故不觀大義者,不知生之不足貪也;不聞大言者,不知天下之不足利也。

    今夫窮鄙之社也,叩盆拊瓴,相和而歌,自以為樂矣。

    嘗試為之擊建鼓,撞巨鐘,乃性仍仍然知其盆瓴之足羞也。

    藏詩書,修文學,而不知至論之旨,則拊盆叩瓴之徒也。

     夫以天下為者,學之建鼓矣。

    尊勢厚利,人之所貪也。

    使之左據天下圖,而右手刎其喉,愚夫不為。

    由此觀之,生尊于天下也。

    聖人食足以接氣,衣足以蓋形,适情不求餘,無天下不虧其性,有天下不羨其和,有天下無天下一實也。

    今贛人敖倉,予人河水,饑而餐之,渴而飲之,其入腹者,不過箪食瓢漿,則身飽而敖倉不為之減也,腹滿面河水不為之竭也。

    有之不加飽,無之不為之饑,與守其篅[竹+屯]、有其井一實也。

    人一大怒破陰,大喜墜陽;大憂内崩,大怖生狂。

    除穢去累,莫若未始出其宗,乃為大通。

    清目而不以視,靜耳而不以聽;鉗口而不以言,委心而不以慮;棄聰明而反太素,休精神而棄知故;覺而若眛,以生而若死;終則反本未生之時,而與化為一體。

    死之與生一體也。

     今夫繇者,揭?臿,負籠土,鹽汗一交一流,喘息薄喉,當此之時,得茠越下,則脫然而喜矣。

    岩穴之間,非直越下之休也。

    病疵瘕者,捧心抑腹,膝上叩頭,蜷跼而谛,通夕不寐,當此之時,哙然得卧,則親戚兄弟歡然而喜,夫修夜之甯,非直一哙之樂也。

    故知宇宙之大,則不可劫以死生;知養生之和,則不可縣以天下;知未生之樂,則不可畏以死;知許由之貴于舜,則不貪物。

    牆之立不若其偃也,又況不為牆乎?冰之凝不若其釋也,又況不為冰乎?自無蹠有,自有蹠無;終始無端,莫知其所萌;非通于外内,孰能無好憎?無外之外,至大也;無内之内,至貴也。

    能知大貴,何往而不遂? 衰世湊學,不知原心反本,直雕琢其性,矯拂其情,以與世一交一,故目雖欲之,禁之以度;心雖樂之,節之以禮;趨翔周旋,诎節卑拜;肉凝而不食,酒澄而不飲;外束其形,内總其德;鉗陰陽之和,而迫性命之情;故終身為悲人。

    達至道者則不然,理情性,治心術;養以和,持以适;樂道而忘賤,安德而忘貧;性有不欲,無欲而不得,心有不樂,無樂而不為;無益情者不以累德,而便性者不以滑和,故縱體大肆意,而度制可以為天下儀。

     今夫儒者,不本其所以欲,而禁其所欲;不原其所以樂,而閉其所樂;是猶決一江一河之源,而障之以手也。

    夫牧民者,猶畜禽一獸也,不塞其囿垣,使不野心,系絆其足,以禁其動,而欲修生壽終,豈可得乎?夫顔回、季路、子夏、冉伯牛,孔子之通學也。

    然顔淵夭死,季路葅于衛,子夏失明,冉伯牛為厲,此皆迫性拂情,而不得其和也。

    故子夏見曾子,一臞一肥,曾子問其故,曰:&ldquo出見富貴之樂而欲之,入見先王之道又說之。

    兩者心戰,故臞;先王之道勝,故肥。

    &rdquo推此志,非能貪富貴之位,不便侈靡之樂,直宜迫性閉欲,以義自防也。

    雖情心郁殪,形性屈竭,猶不得已自強也,故莫能終其天年。

    若夫至人,量腹而食,度形而衣;容身而遊,适情而行;餘天下而不貪,委萬物而不利;處大廓之宇,遊無極之野;登太皇,馮太一,玩天地于掌握之中,夫豈為貧富肥臞哉!故儒者非能使人弗欲,而能止之;非能使人勿樂,而能禁之。

    夫使天下畏刑而不敢盜,豈若能使無有盜心哉! 越人得髯蛇,以為上肴,中國得而棄之無用。

    故知其無所用,貪者能辭之;不知其無所用,廉者不能讓也。

    夫人主之所以殘亡其國家,損棄其社稷,身死于人手,為天下笑,未嘗非為非欲也。

    夫仇由貪大鐘之賂而亡其國,虞君利垂棘之壁而擒其身,獻公豔骊姬之美而亂四世,桓公甘易牙之和而不以時葬,一胡一王一婬一女樂之娛而亡上地。

    使此五君者,适情辭餘,以己為度,不随物而動,豈有此大患哉?故射者非矢不中也,學射者不治矢也,禦者非辔不行,學禦者不為辔也。

    知冬日之箑、夏日之裘,無用于己,則萬物之變為塵埃矣。

    故以湯止沸,沸乃不止,誠知其本,則去火而已矣。

     【譯文】 上古還沒有形成天地的時候,隻有模糊不清的狀态而無具體形狀,這種狀态是昏暗幽深、混沌不清,無法知道它的門道。

    那時有陰陽二神同時産生,一起營造天地;其深遠得不知它的盡頭,寬廣得不知它的邊緣。

    這時便分出天地陰陽,散離成四方八極,陰陽二氣互相作用,萬物才從中産生形成。

    這裡,雜亂的氣産生魚鳥禽一獸和昆蟲,而純一精一的氣則産生人類。

    因此,人的精神歸屬于上天,而形骸歸屬于大地。

    如果人死以後,精神歸屬于上天、形骸歸屬于大地,那&ldquo我&rdquo還有什麼存剩呢?所以聖人遵循天地的運行規則、順應人的本性,不為世俗所拘束、不被人欲所誘一惑,以天為父,以地為母,以陰陽變化、四時運行為準則。

    天清澈而潔靜、地平定而安甯,萬物離開它就死亡,依附它就生存。

     靜漠,是神明的住宅;虛無,是道的居所。

    因此,隻追求身外之物,就會失去對内心精神世界的保養持守,反過來對某些事情一直耿耿于懷,就會影響人一體外形的健康。

    這就好比樹根與樹梢的關系,從根本上牽引着樹根主幹,樹的千枝萬葉也就無不随之搖動。

     人的精神是從上天那裡得到的;而形體則是從大地那裡得到的。

    所以說&ldquo道生陰陽二氣,陰陽二氣産生出中和之氣,萬物均從中和之氣中産生。

    萬物背陰而抱陽,陰陽激蕩而成和氣&rdquo。

    所以說人的生命體産生的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