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卷七 精神訓
關燈
小
中
大
【原文】
古未有天地之時,惟像無形,窈窈冥冥,芒芠漠闵,澒濛鴻洞,莫知其門。
有二神混生,經天營地;孔乎莫知其所終極,滔乎莫知其所止息;于是乃别為陰陽,離為八極;剛柔相成,萬物乃形;煩氣為蟲,一精一氣為人。
是故精神,天之有也,而骨骸者,地之有也,精神入其門而骨骸反其根,我尚何存?是故聖人法天順情,不拘于俗,不誘于人;以天為父,以地為母;陰陽為綱,四時為紀;天靜以清,地定以甯;萬物失之者死,法之者生。
夫靜漠者,神明之宅也;虛無者,道之所居也。
是故或求之于外者,失之于内;有守之于内者,失之于外。
譬猶本與末也,從本引之,幹枝萬葉,莫不随也。
夫精神者,所受于天也,而形體者,所禀于地也。
故曰:&ldquo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rdquo萬物背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故曰一月而膏,二月而膚,三月而胎,四月而肌,五月而筋,六月而骨,七月而成,八月而動,九月而躁,十月而生。
形體以成,五藏乃形,是故肺主目,腎主鼻,膽主口,肝主耳,外為表而内為裡,開閉張歙,各有經紀,故頭之圓也象天,足之方也象地。
天有四時五行九解三百六十六日,人亦有四支五藏九竅三百六十六節。
天有風雨寒暑,人亦有取與喜怒。
故膽為雲,肺力氣,肝為風,腎為雨,脾為雷,以與天地相參也,而心為之主。
是故耳目者,日月也;血氣者,風雨也。
日中有踆烏,而月中有蟾蜍。
日月失其行,薄蝕無光;風雨非其時,毀折生災;五星失其行,州國受殃。
夫天地之到至纮以大,尚猶節其章光,愛其神明,人之耳目曷能久熏勞而不息乎?精神何能久馳騁而不既乎?是故血氣者,人之華也;而五髒者,人之一精一也。
夫血氣能專于五髒而不外越,則胸腹充而嗜欲省矣。
胸腹充而嗜欲省,則耳目清、聽視達矣。
耳目清、聽視達,謂之明。
五髒能屬于心而無乖,則教志勝而行不之僻矣。
教志勝而行之不僻,則精神盛而氣不散矣。
精神盛而氣不散則理,理則均,均則通,通則神,神則以視無不見,以聽無不聞也,以為無不成也。
是故憂患不能入也,而邪氣不能襲。
故事有求之于四海之外而不能遇,或守之于形骸之内而不見也。
故所求多者所得少,所見大者所知小。
夫孔竅者,精神之戶牖也;而氣志者,五藏之使候也。
耳目一婬一于聲色之樂,則五藏搖動而不定矣。
五藏搖動而不定,則血氣滔蕩而不休矣。
血氣滔蕩而不休,則精神馳騁于外而不守矣。
精神馳騁于外而不守,則禍福之至雖如丘山,無由識之矣。
使耳目精明玄達而無誘慕,氣志虛靜恬愉而省嗜欲,五藏定甯充盈而不洩,精神内守形骸而不外越,則望于往世之前而視于來事之後,猶未足為也,豈直禍福之間哉!故曰,其出彌遠者其知彌少,以言夫精神之不可使外一婬一也。
是故五色亂目,使目不明;五聲嘩耳,使耳不聰;五味亂口,使口爽傷;趣舍滑心,使行飛揚。
此四者,天下之所養性也,然皆人累也。
故曰:嗜欲者使人之氣越,而好憎者使人之心勞,弗疾去則志氣日秏。
夫人之所以不能終其壽命而中道夭于刑戮者何也?以其生生之厚,夫惟能無以生為者,則所以修得生也。
夫天地運而相通,萬物總而為一。
能知一,則無一之不知也,不能知一,則無一之能知也。
譬吾處于天下也,亦為一物矣。
不識天下之以我備其物與?且惟無我而物無不備者乎?然則我變物也,物亦物也。
物之與物也,又何以相物也?雖然,其生我也,将以何益?其殺我也。
将以何損?夫造化者既以我為坯矣,将無所違之矣。
吾安知夫刺灸而欲生者之非惑也?又安知夫絞經而求死者之非福也?或者生乃徭役也,而死乃休息也?天下茫茫,孰知之哉?其生我也,不強求已;其殺我也,不強求止。
欲生而不事,憎死而不辭,賤之而弗憎,貴之而弗喜,随其天資而安之不極。
吾生也有七尺之形,吾死也有一棺之土。
吾生之比于有形之類,猶吾死之淪于無形之中也。
然則吾生也物不以益衆,吾死也土不以加厚,吾又安知所喜憎利害其間者乎? 夫造化者之攫援物也,譬猶陶人之埏埴也,其取之地而已為盆盎也,與其未離于地也無以異,其已成器而破碎漫瀾而複歸其故也,與其為盆盎亦無以異矣。
夫臨一江一之鄉,居人汲水以浸其園;一江一水弗憎也;苦洿之家,決洿而注之一江一,洿水弗樂也。
是故其中一江一也,無以異其浸園也;其在洿也,亦無以異其在一江一也。
是故聖人因時以安其位,當世而樂其業。
夫悲樂者,德之邪也;而喜怒者,道之過也;好憎者,心之暴也。
故曰: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靜則與陰俱閉,動則與陽俱開;精神澹然無極,不與物散而天下自服。
故心者形之主也,而神者心之寶也。
形勞而不休則蹶,一精一用而不已則竭,是故聖人貴而尊之,不敢越也。
夫有夏後氏之璜者,匣匮而藏之,寶之至也。
夫精神之可寶也,非直夏後氏之璜也。
是故聖人以無應有,必究其理;以虛受實,必窮其節;恬愉虛靜,以終其命。
是故無所甚疏,而無所甚親;抱德炀和,以順于天;與道為際,與德為鄰;不為福始,不為禍先;魂魄處其宅,而精神守其根;死生無變于己,故曰至神。
所謂真一人者,性合于道也。
故有而若無,實而若虛;處其一不知其二,治其内不識其外;明白太素,無為複樸;體本抱神,以遊于天地之樊,芒然仿佯于塵垢之外而消搖于無事之業。
浩浩蕩蕩乎,機械知巧弗載于心。
是故死生亦大矣,而不為變,雖天地覆育,亦不與之摻抱矣。
審乎無瑕而不與物糅,見事之亂而能守其宗。
若然者,正肝膽,遺耳目;心志專于内,通達耦于一;居不知所為,行不知所之;渾然而往,逮然而來;形若槁木,心若死灰;忘其五藏,損其形骸;不學而知,不視而見:不為而成,不治而辯;感而應,迫而動,不得已而往,如光之耀,如景之放;以道為紃,有待而然;抱其太清之本而無所容與,而物無能營;廓惝而虛,清靖而無思慮、大澤焚而不能熱,河漢涸而不能寒也,大雷毀山而不能驚也,大風晦日而不能傷也。
是故視珍寶珠玉猶石礫也,視至尊窮一寵一猶行客也,視毛嫱西施猶醜也。
以死生為一化,以萬物為一方,同一精一于太清之本,而遊于忽區之旁。
有一精一而不使,有神而不行,契大渾之樸而立至清之中。
是故其寝不夢,其智不萌;其魄不抑,其魂不騰;反覆終始,不知其端緒;甘螟太宵之宅,而覺視于昭昭之宇;休息于無委曲之隅,而遊敖于無形埒之野;居而無容,處而無所:其動無形,其靜無體;存而若亡,生而若死;出入無間,役使鬼神;淪于不測,入于無間,以不同形相嬗也;終始若環,莫得其倫,此精神之所以能登假于道也,是故真一人之所遊。
若吹呴呼吸,吐故内新,熊經鳥伸,凫浴蝯躩,鸱視虎顧,是養形之人也,不以滑心,使神滔蕩而不失其充,日夜無傷而與物為春,則是合而生時幹心也。
且人有戒形而無損于心,有綴宅而無秏一精一。
夫癞者趨不變,狂者形不虧,神将有所遠徙,孰暇知其所為?故形有摩而神未嘗化者,以不化應化,千變萬抮而未始有極。
化者複歸于無形也,不化者與天地俱生也。
夫木之死也,青青去之也,夫使木生者豈木也,猶充形者之非形也。
故生生者未嘗死也,其所生則死矣;化物者未嘗化也,其所化則化矣。
輕天下,則神無累矣;細萬物,則心不惑矣;齊死生,則志不懾矣;同變化,則明不眩矣。
衆人以為虛言,吾将舉類而實之。
人之所以樂為人主者,以其窮耳目之欲,而适躬體之便也。
今高台層榭,人之所麗也,而堯樸桷不斲,素題不枅。
珍怪奇異,人之所美也,而堯粝粢之飯,藜藿之羹。
文繡狐白,人之所好也,而堯布衣掩
有二神混生,經天營地;孔乎莫知其所終極,滔乎莫知其所止息;于是乃别為陰陽,離為八極;剛柔相成,萬物乃形;煩氣為蟲,一精一氣為人。
是故精神,天之有也,而骨骸者,地之有也,精神入其門而骨骸反其根,我尚何存?是故聖人法天順情,不拘于俗,不誘于人;以天為父,以地為母;陰陽為綱,四時為紀;天靜以清,地定以甯;萬物失之者死,法之者生。
夫靜漠者,神明之宅也;虛無者,道之所居也。
是故或求之于外者,失之于内;有守之于内者,失之于外。
譬猶本與末也,從本引之,幹枝萬葉,莫不随也。
夫精神者,所受于天也,而形體者,所禀于地也。
故曰:&ldquo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rdquo萬物背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故曰一月而膏,二月而膚,三月而胎,四月而肌,五月而筋,六月而骨,七月而成,八月而動,九月而躁,十月而生。
形體以成,五藏乃形,是故肺主目,腎主鼻,膽主口,肝主耳,外為表而内為裡,開閉張歙,各有經紀,故頭之圓也象天,足之方也象地。
天有四時五行九解三百六十六日,人亦有四支五藏九竅三百六十六節。
天有風雨寒暑,人亦有取與喜怒。
故膽為雲,肺力氣,肝為風,腎為雨,脾為雷,以與天地相參也,而心為之主。
是故耳目者,日月也;血氣者,風雨也。
日中有踆烏,而月中有蟾蜍。
日月失其行,薄蝕無光;風雨非其時,毀折生災;五星失其行,州國受殃。
夫天地之到至纮以大,尚猶節其章光,愛其神明,人之耳目曷能久熏勞而不息乎?精神何能久馳騁而不既乎?是故血氣者,人之華也;而五髒者,人之一精一也。
夫血氣能專于五髒而不外越,則胸腹充而嗜欲省矣。
胸腹充而嗜欲省,則耳目清、聽視達矣。
耳目清、聽視達,謂之明。
五髒能屬于心而無乖,則教志勝而行不之僻矣。
教志勝而行之不僻,則精神盛而氣不散矣。
精神盛而氣不散則理,理則均,均則通,通則神,神則以視無不見,以聽無不聞也,以為無不成也。
是故憂患不能入也,而邪氣不能襲。
故事有求之于四海之外而不能遇,或守之于形骸之内而不見也。
故所求多者所得少,所見大者所知小。
夫孔竅者,精神之戶牖也;而氣志者,五藏之使候也。
耳目一婬一于聲色之樂,則五藏搖動而不定矣。
五藏搖動而不定,則血氣滔蕩而不休矣。
血氣滔蕩而不休,則精神馳騁于外而不守矣。
精神馳騁于外而不守,則禍福之至雖如丘山,無由識之矣。
使耳目精明玄達而無誘慕,氣志虛靜恬愉而省嗜欲,五藏定甯充盈而不洩,精神内守形骸而不外越,則望于往世之前而視于來事之後,猶未足為也,豈直禍福之間哉!故曰,其出彌遠者其知彌少,以言夫精神之不可使外一婬一也。
是故五色亂目,使目不明;五聲嘩耳,使耳不聰;五味亂口,使口爽傷;趣舍滑心,使行飛揚。
此四者,天下之所養性也,然皆人累也。
故曰:嗜欲者使人之氣越,而好憎者使人之心勞,弗疾去則志氣日秏。
夫人之所以不能終其壽命而中道夭于刑戮者何也?以其生生之厚,夫惟能無以生為者,則所以修得生也。
夫天地運而相通,萬物總而為一。
能知一,則無一之不知也,不能知一,則無一之能知也。
譬吾處于天下也,亦為一物矣。
不識天下之以我備其物與?且惟無我而物無不備者乎?然則我變物也,物亦物也。
物之與物也,又何以相物也?雖然,其生我也,将以何益?其殺我也。
将以何損?夫造化者既以我為坯矣,将無所違之矣。
吾安知夫刺灸而欲生者之非惑也?又安知夫絞經而求死者之非福也?或者生乃徭役也,而死乃休息也?天下茫茫,孰知之哉?其生我也,不強求已;其殺我也,不強求止。
欲生而不事,憎死而不辭,賤之而弗憎,貴之而弗喜,随其天資而安之不極。
吾生也有七尺之形,吾死也有一棺之土。
吾生之比于有形之類,猶吾死之淪于無形之中也。
然則吾生也物不以益衆,吾死也土不以加厚,吾又安知所喜憎利害其間者乎? 夫造化者之攫援物也,譬猶陶人之埏埴也,其取之地而已為盆盎也,與其未離于地也無以異,其已成器而破碎漫瀾而複歸其故也,與其為盆盎亦無以異矣。
夫臨一江一之鄉,居人汲水以浸其園;一江一水弗憎也;苦洿之家,決洿而注之一江一,洿水弗樂也。
是故其中一江一也,無以異其浸園也;其在洿也,亦無以異其在一江一也。
是故聖人因時以安其位,當世而樂其業。
夫悲樂者,德之邪也;而喜怒者,道之過也;好憎者,心之暴也。
故曰: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靜則與陰俱閉,動則與陽俱開;精神澹然無極,不與物散而天下自服。
故心者形之主也,而神者心之寶也。
形勞而不休則蹶,一精一用而不已則竭,是故聖人貴而尊之,不敢越也。
夫有夏後氏之璜者,匣匮而藏之,寶之至也。
夫精神之可寶也,非直夏後氏之璜也。
是故聖人以無應有,必究其理;以虛受實,必窮其節;恬愉虛靜,以終其命。
是故無所甚疏,而無所甚親;抱德炀和,以順于天;與道為際,與德為鄰;不為福始,不為禍先;魂魄處其宅,而精神守其根;死生無變于己,故曰至神。
所謂真一人者,性合于道也。
故有而若無,實而若虛;處其一不知其二,治其内不識其外;明白太素,無為複樸;體本抱神,以遊于天地之樊,芒然仿佯于塵垢之外而消搖于無事之業。
浩浩蕩蕩乎,機械知巧弗載于心。
是故死生亦大矣,而不為變,雖天地覆育,亦不與之摻抱矣。
審乎無瑕而不與物糅,見事之亂而能守其宗。
若然者,正肝膽,遺耳目;心志專于内,通達耦于一;居不知所為,行不知所之;渾然而往,逮然而來;形若槁木,心若死灰;忘其五藏,損其形骸;不學而知,不視而見:不為而成,不治而辯;感而應,迫而動,不得已而往,如光之耀,如景之放;以道為紃,有待而然;抱其太清之本而無所容與,而物無能營;廓惝而虛,清靖而無思慮、大澤焚而不能熱,河漢涸而不能寒也,大雷毀山而不能驚也,大風晦日而不能傷也。
是故視珍寶珠玉猶石礫也,視至尊窮一寵一猶行客也,視毛嫱西施猶醜也。
以死生為一化,以萬物為一方,同一精一于太清之本,而遊于忽區之旁。
有一精一而不使,有神而不行,契大渾之樸而立至清之中。
是故其寝不夢,其智不萌;其魄不抑,其魂不騰;反覆終始,不知其端緒;甘螟太宵之宅,而覺視于昭昭之宇;休息于無委曲之隅,而遊敖于無形埒之野;居而無容,處而無所:其動無形,其靜無體;存而若亡,生而若死;出入無間,役使鬼神;淪于不測,入于無間,以不同形相嬗也;終始若環,莫得其倫,此精神之所以能登假于道也,是故真一人之所遊。
若吹呴呼吸,吐故内新,熊經鳥伸,凫浴蝯躩,鸱視虎顧,是養形之人也,不以滑心,使神滔蕩而不失其充,日夜無傷而與物為春,則是合而生時幹心也。
且人有戒形而無損于心,有綴宅而無秏一精一。
夫癞者趨不變,狂者形不虧,神将有所遠徙,孰暇知其所為?故形有摩而神未嘗化者,以不化應化,千變萬抮而未始有極。
化者複歸于無形也,不化者與天地俱生也。
夫木之死也,青青去之也,夫使木生者豈木也,猶充形者之非形也。
故生生者未嘗死也,其所生則死矣;化物者未嘗化也,其所化則化矣。
輕天下,則神無累矣;細萬物,則心不惑矣;齊死生,則志不懾矣;同變化,則明不眩矣。
衆人以為虛言,吾将舉類而實之。
人之所以樂為人主者,以其窮耳目之欲,而适躬體之便也。
今高台層榭,人之所麗也,而堯樸桷不斲,素題不枅。
珍怪奇異,人之所美也,而堯粝粢之飯,藜藿之羹。
文繡狐白,人之所好也,而堯布衣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