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卷六 覽冥訓
關燈
小
中
大
【原文】
昔者師曠奏白雪之音,而神物為之下降,風雨暴至,平公癃病,晉國赤地。
庶女叫天,雷電下擊,景公台隕,支體傷折,海水大出。
夫瞽師、庶女,位賤尚葈,權輕飛羽,然而專一精一厲意,委務積神,上通九天,激勵至一精一。
由此觀之,上天之誅也,雖在圹虛幽閑,遼遠隐匿,重襲石室,界障險陰,其無所逃之亦明矣。
武王伐纣,渡于孟津,陽侯之波,逆流而擊,疾風晦冥,人馬不相見。
于是武王左操黃钺,右秉白旄,瞋目而撝之曰:&ldquo餘任天下,誰敢害吾意者!&rdquo于是風濟而波罷。
魯陽公與韓搆難,戰酣日暮,援戈而撝之,日為之反三舍。
夫全性保真,不虧其身,遭急迫難,精通于天,若乃未始出其宗者,何為而不成?夫死生同域,不可脅陵,勇武一人,為三軍雄。
彼直求名耳,而能自要者尚猶若此,又況夫宮天地、懷萬物而友造化,含至和,直偶于人形,觀九鑽一,知之所不知,而心未嘗死者乎! 昔雍門子以哭見于孟嘗君,已而陳辭通意,撫心發聲,孟嘗君為之增欷歍唈,流涕狼戾不可止。
精神形于内而外谕哀于人心,此不傳之道。
使俗人不得其君形者而效其容,必為人笑。
故蒲且子之連鳥于百仞之上,而詹何之鹜魚于大淵之中,此皆得清淨之道、太浩之和也。
夫物類之相應,玄妙深微,知不能論,辯不能解。
故東風至而酒湛溢,蠶咡絲而商弦絕,或感之也。
畫随灰而月運阙,鲸魚死而彗星出,或動之也。
故聖人在位,懷道而不言,澤及萬民。
君臣乖心,則背谲見于天,神氣相應,征矣。
故山雲草莽,水雲魚鱗,旱雲煙火,涔雲波水,各象其形類,所以感之。
夫陽燧取火于日,方諸取露于月。
天地之間,巧曆不能舉其數;手征忽怳,不能覽其光。
然以掌握之中,引類于太極之上,而水火可立緻者,陰陽同氣相動敢,此傅說之所以騎辰尾也。
故至陰飂飂,至陽赫赫,兩者一交一接成和而萬物生焉。
衆雄而無雌,又何化之所能造乎?所謂不言之辯,不道之道也。
故召遠者使無為焉,親近者使無事焉,惟夜行者為能有之。
故卻走馬以糞,而車軌不接于遠方之外,是謂坐馳陸沈,晝冥宵明,以冬铄膠,以夏造冰。
夫道者,無私就也,無私去也;能者有餘,拙者不足;順之者利,逆之者兇。
譬如隋侯之珠,和氏之壁,得之者富,失之者貧;得失之度,深微窈冥,難以知論,不可以辯說也。
何以知其然?今夫地黃主屬骨,而甘草主生肉之藥也,以其屬骨,責其生肉,以其生肉,論其屬骨,是猶王孫綽之欲倍偏枯之藥而欲以生殊死之人,亦可謂失論矣。
若夫以火能焦木也,因使銷金,則道行矣。
若以慈石之能連鐵也,而求其引瓦,則難矣。
物固不可以輕重論也。
夫燧之取火于日,慈石之引鐵,蟹之敗漆,葵之向日,雖有明智,弗能然也。
故耳目之察,不足以分物理;心意之論,不足以定是非。
故以智力治者,難以持國,唯通于太和而持自然之應者,為能有之。
故峣山崩而薄落之水涸,區冶生而淳鈎之劍成;纣為無道,左強在側;大公并世,故武王之功立。
由是觀之,利害之路,禍福之門,不可求而得也。
夫道之與德,若韋之與革,遠之則迩,近之則遠;不得其道,若觀鲦魚。
故聖若鏡,不将不迎,應而不藏,故萬化而無傷。
其得之乃失之,其失之非乃得之也。
今夫調弦者,叩宮宮應,彈角角動,此同聲相和者也。
夫有改調一弦,其于五音無所比,鼓之而二十五弦皆應,此未始異于聲,而音之君已形也。
故通于大和者,惛若純醉而甘卧,以遊其中,而不知其所由至也。
純一溫一以淪,鈍悶以終。
若未始出其宗,是謂大通。
今夫赤螭、青虬之遊冀州也,天清地定,毒獸不作,飛鳥不駭,入榛薄,食薦梅,嗜味含甘,步不出頃畝之區,而蛇鳝輕之,以為不能與之争于一江一海之中;若乃至于玄雲之素朝,陰陽一交一争,降扶風,雜凍雨,扶搖而登之,威動天地,聲震海内,蛇蟮著泥百仞之中,熊罴匍匐丘山磛岩,虎豹襲穴而不敢咆,猨狖颠蹶而失木枝,又況直蛇鳝之類乎!風皇之翔至德也,雷霆不作,風雨不興,川谷不澹,草木不搖,而燕雀佼之,以為不能與之争于宇宙之間;還至其曾逝萬仞之上,翺翔四海之外,過昆侖之疏圃,飲砥柱之湍濑,邅回蒙汜之諸,尚佯冀州之際,徑蹑都廣,人日抑節,羽翼弱水,暮宿風穴,當此之時,鴻鹄鸧鸖,莫不憚驚伏竄,注喙一江一裔,又況直燕雀之類乎!此明于小動之迹,而不知大節之所由者也。
昔者王良、造父之禦也,上車攝辔,馬為整齊而斂諧,投足調均,勞逸若一;心怡氣和,體便輕畢;安勞樂進,馳鹜若滅;左右若鞭,周旋若環;世皆以為巧,然未見其貴者也。
若夫鉗且、大丙之禦也,除辔銜,去鞭棄策,車莫動而自舉,馬莫使而自走也。
日行月動,星耀而玄運,電奔而鬼騰;進退屈伸,不見朕垠,故不招指、不咄叱,過歸雁于碣石,轶鶤雞于姑餘,騁若飛,鹜若絕;縱矢蹑風,追猋歸忽;朝發博桑,日入落棠,此假弗用而能以成其用者也。
非慮思之察、手爪之巧也。
嗜欲形于胸中,而精神逾于六馬,此以弗禦禦之者也。
昔者黃帝治天下,而力牧、太山稽輔之,以治日月之行律,治陰陽之氣;節四時之度,正律曆之數;别男女,異雌雄,明上下,等貴賤;使強不掩弱,衆不暴寡;人民保命而不夭,歲時熟而不兇;百官正而無私,上下調而無尤;法令明而不暗,輔佐公而不阿;田者不侵畔,漁者不争限;道不拾遺,市不豫賈;城郭不關,邑無盜賊;鄙旅之人,相讓以财;狗彘吐菽粟于路,而無忿争之心;于是日月精明,星辰不失
庶女叫天,雷電下擊,景公台隕,支體傷折,海水大出。
夫瞽師、庶女,位賤尚葈,權輕飛羽,然而專一精一厲意,委務積神,上通九天,激勵至一精一。
由此觀之,上天之誅也,雖在圹虛幽閑,遼遠隐匿,重襲石室,界障險陰,其無所逃之亦明矣。
武王伐纣,渡于孟津,陽侯之波,逆流而擊,疾風晦冥,人馬不相見。
于是武王左操黃钺,右秉白旄,瞋目而撝之曰:&ldquo餘任天下,誰敢害吾意者!&rdquo于是風濟而波罷。
魯陽公與韓搆難,戰酣日暮,援戈而撝之,日為之反三舍。
夫全性保真,不虧其身,遭急迫難,精通于天,若乃未始出其宗者,何為而不成?夫死生同域,不可脅陵,勇武一人,為三軍雄。
彼直求名耳,而能自要者尚猶若此,又況夫宮天地、懷萬物而友造化,含至和,直偶于人形,觀九鑽一,知之所不知,而心未嘗死者乎! 昔雍門子以哭見于孟嘗君,已而陳辭通意,撫心發聲,孟嘗君為之增欷歍唈,流涕狼戾不可止。
精神形于内而外谕哀于人心,此不傳之道。
使俗人不得其君形者而效其容,必為人笑。
故蒲且子之連鳥于百仞之上,而詹何之鹜魚于大淵之中,此皆得清淨之道、太浩之和也。
夫物類之相應,玄妙深微,知不能論,辯不能解。
故東風至而酒湛溢,蠶咡絲而商弦絕,或感之也。
畫随灰而月運阙,鲸魚死而彗星出,或動之也。
故聖人在位,懷道而不言,澤及萬民。
君臣乖心,則背谲見于天,神氣相應,征矣。
故山雲草莽,水雲魚鱗,旱雲煙火,涔雲波水,各象其形類,所以感之。
夫陽燧取火于日,方諸取露于月。
天地之間,巧曆不能舉其數;手征忽怳,不能覽其光。
然以掌握之中,引類于太極之上,而水火可立緻者,陰陽同氣相動敢,此傅說之所以騎辰尾也。
故至陰飂飂,至陽赫赫,兩者一交一接成和而萬物生焉。
衆雄而無雌,又何化之所能造乎?所謂不言之辯,不道之道也。
故召遠者使無為焉,親近者使無事焉,惟夜行者為能有之。
故卻走馬以糞,而車軌不接于遠方之外,是謂坐馳陸沈,晝冥宵明,以冬铄膠,以夏造冰。
夫道者,無私就也,無私去也;能者有餘,拙者不足;順之者利,逆之者兇。
譬如隋侯之珠,和氏之壁,得之者富,失之者貧;得失之度,深微窈冥,難以知論,不可以辯說也。
何以知其然?今夫地黃主屬骨,而甘草主生肉之藥也,以其屬骨,責其生肉,以其生肉,論其屬骨,是猶王孫綽之欲倍偏枯之藥而欲以生殊死之人,亦可謂失論矣。
若夫以火能焦木也,因使銷金,則道行矣。
若以慈石之能連鐵也,而求其引瓦,則難矣。
物固不可以輕重論也。
夫燧之取火于日,慈石之引鐵,蟹之敗漆,葵之向日,雖有明智,弗能然也。
故耳目之察,不足以分物理;心意之論,不足以定是非。
故以智力治者,難以持國,唯通于太和而持自然之應者,為能有之。
故峣山崩而薄落之水涸,區冶生而淳鈎之劍成;纣為無道,左強在側;大公并世,故武王之功立。
由是觀之,利害之路,禍福之門,不可求而得也。
夫道之與德,若韋之與革,遠之則迩,近之則遠;不得其道,若觀鲦魚。
故聖若鏡,不将不迎,應而不藏,故萬化而無傷。
其得之乃失之,其失之非乃得之也。
今夫調弦者,叩宮宮應,彈角角動,此同聲相和者也。
夫有改調一弦,其于五音無所比,鼓之而二十五弦皆應,此未始異于聲,而音之君已形也。
故通于大和者,惛若純醉而甘卧,以遊其中,而不知其所由至也。
純一溫一以淪,鈍悶以終。
若未始出其宗,是謂大通。
今夫赤螭、青虬之遊冀州也,天清地定,毒獸不作,飛鳥不駭,入榛薄,食薦梅,嗜味含甘,步不出頃畝之區,而蛇鳝輕之,以為不能與之争于一江一海之中;若乃至于玄雲之素朝,陰陽一交一争,降扶風,雜凍雨,扶搖而登之,威動天地,聲震海内,蛇蟮著泥百仞之中,熊罴匍匐丘山磛岩,虎豹襲穴而不敢咆,猨狖颠蹶而失木枝,又況直蛇鳝之類乎!風皇之翔至德也,雷霆不作,風雨不興,川谷不澹,草木不搖,而燕雀佼之,以為不能與之争于宇宙之間;還至其曾逝萬仞之上,翺翔四海之外,過昆侖之疏圃,飲砥柱之湍濑,邅回蒙汜之諸,尚佯冀州之際,徑蹑都廣,人日抑節,羽翼弱水,暮宿風穴,當此之時,鴻鹄鸧鸖,莫不憚驚伏竄,注喙一江一裔,又況直燕雀之類乎!此明于小動之迹,而不知大節之所由者也。
昔者王良、造父之禦也,上車攝辔,馬為整齊而斂諧,投足調均,勞逸若一;心怡氣和,體便輕畢;安勞樂進,馳鹜若滅;左右若鞭,周旋若環;世皆以為巧,然未見其貴者也。
若夫鉗且、大丙之禦也,除辔銜,去鞭棄策,車莫動而自舉,馬莫使而自走也。
日行月動,星耀而玄運,電奔而鬼騰;進退屈伸,不見朕垠,故不招指、不咄叱,過歸雁于碣石,轶鶤雞于姑餘,騁若飛,鹜若絕;縱矢蹑風,追猋歸忽;朝發博桑,日入落棠,此假弗用而能以成其用者也。
非慮思之察、手爪之巧也。
嗜欲形于胸中,而精神逾于六馬,此以弗禦禦之者也。
昔者黃帝治天下,而力牧、太山稽輔之,以治日月之行律,治陰陽之氣;節四時之度,正律曆之數;别男女,異雌雄,明上下,等貴賤;使強不掩弱,衆不暴寡;人民保命而不夭,歲時熟而不兇;百官正而無私,上下調而無尤;法令明而不暗,輔佐公而不阿;田者不侵畔,漁者不争限;道不拾遺,市不豫賈;城郭不關,邑無盜賊;鄙旅之人,相讓以财;狗彘吐菽粟于路,而無忿争之心;于是日月精明,星辰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