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卷二 俶真訓
關燈
小
中
大
枝葉,青翠斑斓、郁郁蔥蔥、花兒鮮麗,動物昆蟲蠉飛爬行,禽一獸用腳行走,用嘴呼吸,這些都可以觸摸感覺得到,并可以數量計算。
所謂&ldquo有無者&rdquo,是指這時的宇宙空間,視之不見它的形狀,聽之不聞它的聲音,觸摸不到它的形體,望而難見它的盡頭,廣大無邊,浩浩瀚瀚,難以用儀器測量計算而與光相通。
所謂&ldquo有未始有有無者&rdquo,是指這時天地包裹陰陽二氣化育萬物,向上暢通于混沌冥冥的宇宙空間;深遠廣大,無法弄清它的外部界域,深入微細,無法探明它的内部極限;沒有四面八方的界限,但卻有生産有形物質和無形事物的根源。
所謂&ldquo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有無者&rdquo,是指這時天地未開,陰陽未明,四時未分,萬物未生,汪然平靜,寂寞清澈,沒人能見它的形狀。
就像光耀問&ldquo無有&rdquo,過後感到若有所失、神情怅惆地說:&ldquo我具有&lsquo無&rsquo的特點,而不能做到連&lsquo無&rsquo都不存在。
要是能達到連&lsquo無&rsquo都不存在的境界,再玄妙的東西都不能及得上它啊!&rdquo 自然賜我形骸讓我生命有所寄舍,用生驅使我勞累,用年老讓我悠逸,用死亡讓我安息。
羨慕我活着和羨慕我死去的依據是一樣的。
把船藏在深谷裡,把山藏在沼澤中,人們會以為藏得牢固隐蔽。
雖然如此,半夜裡有大力士背起它逃走,睡着的人們還不覺察,這是因為自以為将小物藏于大處是安全的,但最終還是丢失。
假如把天下萬物藏存在天下這個大庫房,那麼就不存在丢失這問題了。
事物哪能說沒有一個基本的情形呢?造化隻是偶而生成一人類,如同造化萬物一樣,人不必沾沾自喜,天地造化出的物類千變萬化不曾窮極,何止人一種。
破敝的則更新,人為之高興,這情形能數清嗎?比如說你夢中變成鳥兒在天空飛翔,夢中變成魚兒沉入深淵,當你處在夢裡時不知道是在做夢,醒來才知道是一場夢。
如果有一天你能徹底覺醒,你就會發覺今天的一切也就是一場大夢。
當初我還沒降生時,怎麼知道生的快樂呢?現在我還沒死,又怎麼知道死的不快樂呢?以前公牛哀患有&ldquo轉病&rdquo,七天後變成了老虎,他的哥哥推開一房門進去探望他,這老虎撲上來将其咬死。
因此人外表變成了獸類,人的手腳變成了尖爪,人的牙齒變成了利齒,心志、性情、神形均為轉變了。
當公牛哀變為虎的時候,并不知曾經是人;當他還是人的時候,并不知将要變虎。
兩者更換代謝、背道而馳,但各自都喜歡自己既成的形體。
所以可見狡猾和愚鈍、誰是誰非是講不清楚的,誰知道它們是怎樣産生的。
這就像水到冬天凝結成冰,冰到春天又融化成水,水和冰前後轉易,好像是繞圈轉,誰有閑工夫去探究其中的苦和樂。
所以形體被寒暑燥濕之類侵害而受傷的人,身形枯衰但精神健盛;精神被喜怒思慮折磨而受傷的人,精神耗盡但身形尚存。
因此,疲憊之馬死後,剝宰它時就像枯木;健壯之狗死後,割宰它時還很潤澤。
所以受傷夭折而死的人,他的靈魂還不能安甯;天年壽盡而死的人,他的精神甯靜空寂。
這二種人皆不能做到形神俱沒的境地。
而得道的聖人運用心思時依倚性神互相扶持而不分離,所以他睡時不做夢,醒時不犯愁。
古代有人處在混沌玄冥之中,精神氣志不飄散在外,萬物恬漠安靜,彗星及妖氣也時常有,但從不造成一人間的災害。
這個時期,民衆肆意而行、自一由自在,也不分東和西;一邊咀嚼着食物,一邊拍打着肚皮遊蕩嬉戲玩耍;大家一起承受着蒼天所賦的中和之氣,享受着大地所賜的恩德;不以曲巧、是非互相怨恨,天下浩蕩興盛,這就叫&ldquo大治&rdquo。
這時處高位的人雖然支配民衆,役使他們,但不幹擾其恬靜的本性;鎮定四方占有他們,但不改變其天德。
所以不必施仁義而萬物自然繁衍,不必行賞罰而天下自然歸附。
這種治理的&ldquo道術&rdquo,可以像對天地之美那樣來頌揚,卻難以用具體計算來說明。
因此短時間裡看似效果不明顯,但從長遠來看則效果顯著。
魚類處江湖中而互相遺忘,人化于大道而互不交往。
古代的真一人立身于天地根本,中正平和,優遊自得,持抱至德,炙于和氣,而萬物自行積累,誰肯去幹預造作人間之事,讓外界事物來擾亂自己的本性和生命? 道是有條理脈絡的,得到把握這渾然一體之道,就能貫通千枝萬葉。
所以隻要有了&ldquo道&rdquo,尊貴時有行使号令的本領,低賤時有忘掉自卑的辦法,貧窮時有樂于本行的途徑,困厄時有處理危難的能力。
嚴寒來臨,霜雪鋪地,這才能看出松柏的茂盛不凋;處境困難,面臨危險,利害關系呈現眼前,這才能看出聖人不棄&ldquo道&rdquo的本性。
因此,頭頂青天才能腳踏大地,以天道作鏡才能明察秋毫,創太平世道才能處坐明堂,與天道同遊才能像日月一樣光明。
所以用道作釣竿,用德當絲線,用禮樂作釣鈎,用仁義當釣餌,投放到一江一中,漂浮在海上,紛雜的魚蝦之類趕來吞食魚餌,哪個不被他所占有!倚仗矜持造作之術,提挈人際關系,推動社會風俗,以摸索事物牽聯之奧妙,尚可以放松心志,如願以償,并能滿足其欲一望。
更何況有人心懷珍貴之道,心智思想不用于外物,獨自遨遊于無限之外,不與具體事物雜糅,在遨遊中憑依着無形的區域,和天地自然相和諧! 這種人偃息聰明懷抱質樸,視利害如垃圾塵埃,視死生如晝夜更替。
所以他眼見美玉象牙、耳聽《白雪》雅樂,是不會擾亂恬靜的精神的;登上千仞之溪的山崖,臨近蝯都暈眩的峭壁,也不止于會擾亂平和的心志的;就像鐘山出産的美玉投爐火中燒煉,三天三夜玉之色澤都不變。
這是因為這種人獲得了天地之一精一華。
所以生不足以誘一惑驅使他,利難以觸動他,死又不足以禁锢他,害又無法吓住他!他是明白了生死之分,通曉了利害之變,即使用整個天下來換取他小腿上的一根毫毛,他都不會心動。
貴賤對人來說,就像春風從身邊刮過一樣;毀譽對自己來說,就像蚊虻叮一下而已。
秉持皓白而不污黑,奉行純粹而不雜糅,身處玄冥而不昏暗,順從自然而不毀敗;孟門、終隆這樣的高山阻擋不住,急流旋淵、呂梁這樣的深水滞留不住,石澗、太行、飛狐、句望這樣的險隘難為不倒。
所以真一人雖然身處一江一海之上,但精神卻仍然内守于心,如果不是獲得了&ldquo道&rdquo這個本原,誰又能夠達到此境界? 因此,與聖人相處,家居貧寒之士會忘掉貧寒,王公貴族會看輕富貴而以卑賤為樂,勇武之人會減弱銳氣,貪婪之人會消除欲一望。
得道真一人靜坐而不說教、立而不發議論,但可以使那些空手去學習的人滿載而歸,他不必言說就能使他人感受到祥和氣氛。
所以最高之道就是順應自然無為,像龍似蛇,盈縮卷舒,随時順勢變化;外雖随風而變,内卻持守本性,耳目不被聲色誘一惑、思想不被外物擾亂。
他能把握持守自己的精神,掌握道的原則遨遊在太空,促使萬物發展,使各種新事物萌生。
因此,使用精神過度的人,精神也将會遠遠離開他,而善養神者,神與形必相守。
&ldquo道&rdquo從本原出發,通過九天之門,散布到四面八方,布施到無窮無盡的領域;它靜寂而虛無,不刻意幹預萬物,因而萬物會自然而然有所作為。
因此,辦事舉措順&ldquo道&rdquo者,并不是說&ldquo道&rdquo對他做了些什麼,而是&ldquo道&rdquo在布施中無形地影響了他。
那天所覆蓋的、地所承載的、六一合所包容的、陰陽二氣所孕育的、雨露所滋潤的、道德所扶持的,全都産生于一個根源&mdash&mdash天地,并共通着和諧之氣。
所以槐與榆、橘與柚可以結合而成為兄弟,有苗族和三危族可以相通而成為一家。
眼看着鴻鹄飛翔,耳聽着琴瑟之音,而心思卻飛到了雁門關一帶,一個人身形中的精神可以飛散到各處,甚至一下子飛千萬裡遠。
所以就事物的差異來說,緊挨着的膽、肝就會像一胡一地和楚越那麼遙遠;但就事物的相同來看,萬物就如同生存在一個角落裡那麼親近。
戰國時期諸子百家學說歧異,各有其産生的緣由。
像那墨翟、楊朱、申不害、商鞅等學說對于治理國家來說,如同傘架上的一根骨子、車輪中的一根輻條那樣,有了它可以湊數,沒有它也不妨礙使用。
如果自以為離開自己的學說主張就不行,那就太不通天地之常情了。
那些冶煉金屬的工匠在鑄造器物時,金屬在熔爐中翻滾熔化,也必定會有熔液翻騰流溢出來,濺落到地下,凝固後也有些和某種器物形狀相似。
這些器物雖然有點小用處,然而不可能像周王室的九鼎那樣貴重,又何況同原型器物的用處相比呢?這些都與&ldqu
所謂&ldquo有無者&rdquo,是指這時的宇宙空間,視之不見它的形狀,聽之不聞它的聲音,觸摸不到它的形體,望而難見它的盡頭,廣大無邊,浩浩瀚瀚,難以用儀器測量計算而與光相通。
所謂&ldquo有未始有有無者&rdquo,是指這時天地包裹陰陽二氣化育萬物,向上暢通于混沌冥冥的宇宙空間;深遠廣大,無法弄清它的外部界域,深入微細,無法探明它的内部極限;沒有四面八方的界限,但卻有生産有形物質和無形事物的根源。
所謂&ldquo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有無者&rdquo,是指這時天地未開,陰陽未明,四時未分,萬物未生,汪然平靜,寂寞清澈,沒人能見它的形狀。
就像光耀問&ldquo無有&rdquo,過後感到若有所失、神情怅惆地說:&ldquo我具有&lsquo無&rsquo的特點,而不能做到連&lsquo無&rsquo都不存在。
要是能達到連&lsquo無&rsquo都不存在的境界,再玄妙的東西都不能及得上它啊!&rdquo 自然賜我形骸讓我生命有所寄舍,用生驅使我勞累,用年老讓我悠逸,用死亡讓我安息。
羨慕我活着和羨慕我死去的依據是一樣的。
把船藏在深谷裡,把山藏在沼澤中,人們會以為藏得牢固隐蔽。
雖然如此,半夜裡有大力士背起它逃走,睡着的人們還不覺察,這是因為自以為将小物藏于大處是安全的,但最終還是丢失。
假如把天下萬物藏存在天下這個大庫房,那麼就不存在丢失這問題了。
事物哪能說沒有一個基本的情形呢?造化隻是偶而生成一人類,如同造化萬物一樣,人不必沾沾自喜,天地造化出的物類千變萬化不曾窮極,何止人一種。
破敝的則更新,人為之高興,這情形能數清嗎?比如說你夢中變成鳥兒在天空飛翔,夢中變成魚兒沉入深淵,當你處在夢裡時不知道是在做夢,醒來才知道是一場夢。
如果有一天你能徹底覺醒,你就會發覺今天的一切也就是一場大夢。
當初我還沒降生時,怎麼知道生的快樂呢?現在我還沒死,又怎麼知道死的不快樂呢?以前公牛哀患有&ldquo轉病&rdquo,七天後變成了老虎,他的哥哥推開一房門進去探望他,這老虎撲上來将其咬死。
因此人外表變成了獸類,人的手腳變成了尖爪,人的牙齒變成了利齒,心志、性情、神形均為轉變了。
當公牛哀變為虎的時候,并不知曾經是人;當他還是人的時候,并不知将要變虎。
兩者更換代謝、背道而馳,但各自都喜歡自己既成的形體。
所以可見狡猾和愚鈍、誰是誰非是講不清楚的,誰知道它們是怎樣産生的。
這就像水到冬天凝結成冰,冰到春天又融化成水,水和冰前後轉易,好像是繞圈轉,誰有閑工夫去探究其中的苦和樂。
所以形體被寒暑燥濕之類侵害而受傷的人,身形枯衰但精神健盛;精神被喜怒思慮折磨而受傷的人,精神耗盡但身形尚存。
因此,疲憊之馬死後,剝宰它時就像枯木;健壯之狗死後,割宰它時還很潤澤。
所以受傷夭折而死的人,他的靈魂還不能安甯;天年壽盡而死的人,他的精神甯靜空寂。
這二種人皆不能做到形神俱沒的境地。
而得道的聖人運用心思時依倚性神互相扶持而不分離,所以他睡時不做夢,醒時不犯愁。
古代有人處在混沌玄冥之中,精神氣志不飄散在外,萬物恬漠安靜,彗星及妖氣也時常有,但從不造成一人間的災害。
這個時期,民衆肆意而行、自一由自在,也不分東和西;一邊咀嚼着食物,一邊拍打着肚皮遊蕩嬉戲玩耍;大家一起承受着蒼天所賦的中和之氣,享受着大地所賜的恩德;不以曲巧、是非互相怨恨,天下浩蕩興盛,這就叫&ldquo大治&rdquo。
這時處高位的人雖然支配民衆,役使他們,但不幹擾其恬靜的本性;鎮定四方占有他們,但不改變其天德。
所以不必施仁義而萬物自然繁衍,不必行賞罰而天下自然歸附。
這種治理的&ldquo道術&rdquo,可以像對天地之美那樣來頌揚,卻難以用具體計算來說明。
因此短時間裡看似效果不明顯,但從長遠來看則效果顯著。
魚類處江湖中而互相遺忘,人化于大道而互不交往。
古代的真一人立身于天地根本,中正平和,優遊自得,持抱至德,炙于和氣,而萬物自行積累,誰肯去幹預造作人間之事,讓外界事物來擾亂自己的本性和生命? 道是有條理脈絡的,得到把握這渾然一體之道,就能貫通千枝萬葉。
所以隻要有了&ldquo道&rdquo,尊貴時有行使号令的本領,低賤時有忘掉自卑的辦法,貧窮時有樂于本行的途徑,困厄時有處理危難的能力。
嚴寒來臨,霜雪鋪地,這才能看出松柏的茂盛不凋;處境困難,面臨危險,利害關系呈現眼前,這才能看出聖人不棄&ldquo道&rdquo的本性。
因此,頭頂青天才能腳踏大地,以天道作鏡才能明察秋毫,創太平世道才能處坐明堂,與天道同遊才能像日月一樣光明。
所以用道作釣竿,用德當絲線,用禮樂作釣鈎,用仁義當釣餌,投放到一江一中,漂浮在海上,紛雜的魚蝦之類趕來吞食魚餌,哪個不被他所占有!倚仗矜持造作之術,提挈人際關系,推動社會風俗,以摸索事物牽聯之奧妙,尚可以放松心志,如願以償,并能滿足其欲一望。
更何況有人心懷珍貴之道,心智思想不用于外物,獨自遨遊于無限之外,不與具體事物雜糅,在遨遊中憑依着無形的區域,和天地自然相和諧! 這種人偃息聰明懷抱質樸,視利害如垃圾塵埃,視死生如晝夜更替。
所以他眼見美玉象牙、耳聽《白雪》雅樂,是不會擾亂恬靜的精神的;登上千仞之溪的山崖,臨近蝯都暈眩的峭壁,也不止于會擾亂平和的心志的;就像鐘山出産的美玉投爐火中燒煉,三天三夜玉之色澤都不變。
這是因為這種人獲得了天地之一精一華。
所以生不足以誘一惑驅使他,利難以觸動他,死又不足以禁锢他,害又無法吓住他!他是明白了生死之分,通曉了利害之變,即使用整個天下來換取他小腿上的一根毫毛,他都不會心動。
貴賤對人來說,就像春風從身邊刮過一樣;毀譽對自己來說,就像蚊虻叮一下而已。
秉持皓白而不污黑,奉行純粹而不雜糅,身處玄冥而不昏暗,順從自然而不毀敗;孟門、終隆這樣的高山阻擋不住,急流旋淵、呂梁這樣的深水滞留不住,石澗、太行、飛狐、句望這樣的險隘難為不倒。
所以真一人雖然身處一江一海之上,但精神卻仍然内守于心,如果不是獲得了&ldquo道&rdquo這個本原,誰又能夠達到此境界? 因此,與聖人相處,家居貧寒之士會忘掉貧寒,王公貴族會看輕富貴而以卑賤為樂,勇武之人會減弱銳氣,貪婪之人會消除欲一望。
得道真一人靜坐而不說教、立而不發議論,但可以使那些空手去學習的人滿載而歸,他不必言說就能使他人感受到祥和氣氛。
所以最高之道就是順應自然無為,像龍似蛇,盈縮卷舒,随時順勢變化;外雖随風而變,内卻持守本性,耳目不被聲色誘一惑、思想不被外物擾亂。
他能把握持守自己的精神,掌握道的原則遨遊在太空,促使萬物發展,使各種新事物萌生。
因此,使用精神過度的人,精神也将會遠遠離開他,而善養神者,神與形必相守。
&ldquo道&rdquo從本原出發,通過九天之門,散布到四面八方,布施到無窮無盡的領域;它靜寂而虛無,不刻意幹預萬物,因而萬物會自然而然有所作為。
因此,辦事舉措順&ldquo道&rdquo者,并不是說&ldquo道&rdquo對他做了些什麼,而是&ldquo道&rdquo在布施中無形地影響了他。
那天所覆蓋的、地所承載的、六一合所包容的、陰陽二氣所孕育的、雨露所滋潤的、道德所扶持的,全都産生于一個根源&mdash&mdash天地,并共通着和諧之氣。
所以槐與榆、橘與柚可以結合而成為兄弟,有苗族和三危族可以相通而成為一家。
眼看着鴻鹄飛翔,耳聽着琴瑟之音,而心思卻飛到了雁門關一帶,一個人身形中的精神可以飛散到各處,甚至一下子飛千萬裡遠。
所以就事物的差異來說,緊挨着的膽、肝就會像一胡一地和楚越那麼遙遠;但就事物的相同來看,萬物就如同生存在一個角落裡那麼親近。
戰國時期諸子百家學說歧異,各有其産生的緣由。
像那墨翟、楊朱、申不害、商鞅等學說對于治理國家來說,如同傘架上的一根骨子、車輪中的一根輻條那樣,有了它可以湊數,沒有它也不妨礙使用。
如果自以為離開自己的學說主張就不行,那就太不通天地之常情了。
那些冶煉金屬的工匠在鑄造器物時,金屬在熔爐中翻滾熔化,也必定會有熔液翻騰流溢出來,濺落到地下,凝固後也有些和某種器物形狀相似。
這些器物雖然有點小用處,然而不可能像周王室的九鼎那樣貴重,又何況同原型器物的用處相比呢?這些都與&ldq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