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卷一 原道訓
關燈
小
中
大
地往東南傾斜,起因是與高辛氏争奪帝位,結果變成異物潛入深淵中,他的宗族也因此滅絕,後代死盡。
越王翳為太子時,不願繼承王位而躲進山洞,但越國人用火将他熏出來,終于被迫為王。
由此看來,有所得取決于時勢,而不取決于争奪,治理天下取決于合道,而不取決于聖明。
土處低而不争高,反而安全沒有危險;水下流而不争先,反而迅流沒有遲滞。
過去舜在曆山親自耕種,一年後,耕田者都争着要耕貧瘠的土地而把肥沃的土地讓給他人。
舜在一江一邊釣魚,一年後,漁民都争着要在水淺流急的地方打魚而将河灣深潭讓給别人。
那時的舜既不喋喋不休地說教,也不指手劃腳地幹預,他隻是保持自然無為的信念和德行而感化民衆無比神速。
假如舜沒有這種信念和德行,即使能言善辯而挨家挨戶去勸說,也不能感化一人。
因此,不可言說的&ldquo道&rdquo,能量真是浩大無限!舜帝能治理三苗之亂,使羽國民衆都來朝見,徙移裸國的一習一俗,接納肅慎人,都未曾發号施令便能移風易俗,大概就是憑着這種自然無為的信念和德行來做事吧!靠法度刑罰哪能收到這樣的效果?所以聖人注重内在本性的修養,而不修飾外表的枝節,保全精神,偃息奸巧,靜漠無為按自然本性去辦事,因而沒有什麼事辦不成,坦然地不去刻意有為治理什麼,反而什麼都能治理好。
所謂自然無為,是指不超越事物的本性人為地去做;所謂沒有什麼事辦不成,是說順應了事物的本性。
所謂不去治理,是說不改變事物的本性;所謂沒有什麼治理不好,是指順應于事物的必然性。
萬物都有其産生、生存的各種具體特性,百事都有其出現、存在的各種具體根據;聖人就是能掌握這些根本、關鍵的東西。
所以能探究無窮無盡的事物,并能照觀事物而不會眩惑,因順響應而不會困乏。
這就叫知曉&ldquo天然&rdquo。
所以得道之人意念柔順而辦事穩妥,心胸虛靜而處事得當。
所謂&ldquo志弱而事強&rdquo,是說柔順虛靜,将自己隐藏在不敢有所作為之中,行動上好似無能為力,恬靜無思無慮,舉動不失時宜,順随事物變化,不首先倡導,感而應順事物。
因此,高貴的總以謙卑的字眼來稱呼自己,高大的總以低下的東西為基礎。
寄存于小處卻能包容廣大,保持于中間卻能控制左右;行動看似柔弱而實際剛強,以此推移變化,掌握了&ldquo一&rdquo這道,就能以少制多。
所謂&ldquo事強&rdquo,是說在遭變故、遇突變,排禦患難時,沒有什麼力量不可戰勝、沒有什麼敵手不可制一服的;應順變化揆度形勢,沒有什麼能夠傷害他。
所以,要想剛強有力,必須保守柔弱。
積聚柔弱就會剛強,觀察這種積聚的過程、狀況,就可以預知禍福之所在。
以強力取勝,隻能勝過力量不如自己的,碰到和自己一樣剛強的就隻能勢均力敵了。
而用柔術勝過力量大于自己的人,這種&ldquo柔力&rdquo才是無法計量的。
所以逞強軍隊一定會遭滅亡,如同堅硬木材容易折斷,堅固皮革容易開裂一樣,堅實的牙齒就比柔軟的舌頭先壞落。
所以說&ldquo柔弱&rdquo才是生存的支柱,而&ldquo堅強&rdquo是&ldquo死亡&rdquo的同義語;首先倡導,容易導緻窮途末路,随後而動,才是通達的源泉。
怎麼知道這樣呢?大凡人中等壽命是七十歲,可是人們對自己的追求取舍、所作所為,每天都在自我悔恨,以至到死都是這樣。
所以衛國蘧伯玉活了五十歲,覺得前四十九年都做得不對。
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先行者難以做得明智,後繼者則容易取得成效;先行者爬上高處,後繼者則可以跟着攀登而上,先行者越過低處,後繼者則可以跟着踩踏前進,先行者跌進陷阱,後繼者則可以考慮避免陷阱,先行者遭受失敗,後繼者則可以免蹈覆轍。
由此看來,先行者就是後繼者射箭的箭靶,猶如那矛戟的柄套和鋒刃,鋒刃受損而柄套卻安然無事,這是為什麼呢?因為是這柄套處在後面位置的緣故。
這些現象、道理,世俗庸民都知道,可是那些&ldquo賢達&rdquo卻就是不能避免這一&ldquo争先&rdquo。
這裡所說的&ldquo居後&rdquo,并不是指停滞不動、凝結不流,而是要求居後者言行符合道數、适宜時勢。
如果能符合事物變化的道理和形勢,那麼先行者可以制馭後繼者,後繼者亦可以制馭先行者,這是什麼道理呢?因為這樣的人掌握着駕禦人的東西,所以别人就無法駕禦他。
時間流逝快速短暫,快速短暫得呼吸間就引起變化,所以你如果争先便超越它太遠,如果居後又難以趕上。
日月不停地運轉,時間不停地流逝而不遷就人。
所以聖人不看重一尺長的玉璧而珍重一寸光陰,因為時機難得而易失。
夏禹為追随時機,鞋子掉了也顧不上拾取,頭巾挂落了也顧不上回頭看,他并不是和誰在争先後,隻是争得時機而已。
所以聖人固守清純之道柔弱之節,因循變化,處後而不争先,柔弱而清靜,安定而舒逸,然後能攻克巨大的難關,沒有人能同他抗争。
天下萬物,沒有比水更柔軟的。
然而它大無邊際,深不可測;長無盡頭,遠至無涯;它的生息消耗,減損增益無法計量;它蒸發上天成雨露,降落大地滋潤草木。
萬物得不到它就不能生存,百事缺少了它就難以辦成;它滋潤萬物而無偏心,恩澤小蟲不求回報;它富足天下而不枯竭,德澤百姓而不耗損;它行蹤不定而無法查清,細微柔軟而無法把握;砍它不顯痕迹,刺它不留印迹,斬它斬不斷,燒它不起燃;它流遁消融,錯雜紛繞而不消散;它鋒利得能穿刺金石,它強大得能浮載天下;它動溶在無形之區域,遊翔在迷茫之境界,激蕩在山川之峽谷,奔騰在廣袤之原野;它的多少,全由天地來決定,它施予萬物恩澤而不分先後遠近。
所以它沒有私念也無公心,泛濫激蕩和天地相通;它沒有左也無右,紛繞錯雜和萬物始終。
這就是&ldquo水&rdquo的最高的德行。
水之所以能獲得天下最高的德行,全由于它生性柔軟而潤滑。
所以老子說:&ldquo天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
出于無有,入于無間。
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
&rdquo無形是萬物的祖始;無音是聲音的祖先。
無形的子孫是&ldquo光&rdquo和&ldquo水&rdquo,光和水都由無形化育而成!這光看得見而抓不住,水摸得着而毀不掉。
所以在有形物類中,沒有比水更尊貴的了。
至于那些有生也有死,從無到有從有到無以至衰亡的,就更被賤視了。
所以清靜是德的最高境界,柔弱是道的一精一華要害;虛無恬愉,萬物之所用。
肅然感應外界,毅然返于根本,就能進入無形的境界。
所謂無形,就是達到渾然一體的狀态。
所謂渾然一體,就是天下獨一無二。
它卓然獨立,昂然獨處;它上通九天,下貫九野;圓而無法用規來度量,方而難以用矩來測量;浩大渾然為一體,積累成體而難見根底;它包裹天地為道之關鍵,靜穆混沌獨存純德;它布施恩德而不會窮盡,作用萬物而不會用盡。
因此難以見到它的形狀,無法聽到它的聲響和無法觸摸它的身子。
它無形卻能産生有形,無聲卻能形成五音,無味卻能生成五味,無色卻能形成五色。
所以說有形來自無形,實體出自虛空。
将天下欄成一圈,使名實同一居一處。
音階不過就是宮、商、角、徵、羽,但用這五音調配出來的聲音卻美妙動聽;味道不過就是甜、酸、苦、辣、鹹,但用這五味調配出來的味道卻美味可口;顔色不過就是赤、黑、青、白、黃,但用這五色調配出來的顔色卻美妙無比。
所以就音調來說,宮調确立則五音便成;就味道來說,甜味确立則五味便成;就顔色來說,白色确立則五色便成;而對&ldquo道&rdquo來說,&ldquo一&rdquo之确立則萬物就形成。
因此這&ldquo一&rdquo之原理放之四海而皆準,&ldquo一&rdquo之要義可運用于天地之間。
它完整純粹得像沒有雕鑿過的林木;它逸散開來像混沌的濁泥。
渾濁而能漸漸澄清,由虛空慢慢盈實;它甯靜如同莫測的深潭,飄蕩若似空中的浮雲;似有似無,似存似亡。
萬物無不例外來自&ldquo一&rdquo之死穴;百事根據理由出自&ldquo一&rdquo之門戶。
它活動時沒有具體形狀,變化奇妙;它行事時沒有任何痕迹,常置身在後,卻又常常領先。
所以得&ldquo道&rdquo者治理天下,閉塞目耳,滅毀紋彩,廢棄智慧,依道而行,與民衆一律公平對待。
他簡化職守,減少追求,排除欲念,去掉嗜好,儉于思慮。
簡化職守則容易明察,減少追求則容易滿足。
相反,如果過分任用耳目視聽則勞累身體且不明智;如果過分憑藉智慮理事則勞損心神且無功效。
因此聖人一貫遵循法度,不輕易改變适宜的常規,遵循法度準則,盡力依順事物的本性。
喜怒無常是對&ldquo道&rdquo的偏離;憂傷悲痛是對&ldquo德&rdquo的喪失;喜好憎惡是對&ldquo心&rdquo的傷害;所以嗜好欲念是天性的累贅。
人一大發脾氣則會破壞陰氣,人高興過分則會損傷陽氣;氣短急迫導緻喑啞,驚慌恐怖導緻發狂;憂悲過分導緻怨恨,疾病也由此積成;好惡太多,禍也就随之産生。
所以聖人保持内心無憂樂,是&ldquo德&rdquo的最高境界;通達而不多變,是&ldquo靜&rdquo的最高意境;無嗜好欲念,是&ldquo虛&rdquo的最高意境;沒有愛憎,是&ldquo平和&rdquo的最高境界;精神不因物累,是&ldquo純&rdquo的最高境界。
能做到上述五點,就能與&ldquo神明&rdquo相通。
和&ldquo神明&rdquo相通者,是有内性修養的人。
所以用心性制外形,百事不廢敗;心性修養成功,就能保養外形。
心性得到修養,人一體五髒便安甯,思緒便平和,筋骨強勁,耳聰目明;通達而不乖亂,堅強而不折斷;沒有
越王翳為太子時,不願繼承王位而躲進山洞,但越國人用火将他熏出來,終于被迫為王。
由此看來,有所得取決于時勢,而不取決于争奪,治理天下取決于合道,而不取決于聖明。
土處低而不争高,反而安全沒有危險;水下流而不争先,反而迅流沒有遲滞。
過去舜在曆山親自耕種,一年後,耕田者都争着要耕貧瘠的土地而把肥沃的土地讓給他人。
舜在一江一邊釣魚,一年後,漁民都争着要在水淺流急的地方打魚而将河灣深潭讓給别人。
那時的舜既不喋喋不休地說教,也不指手劃腳地幹預,他隻是保持自然無為的信念和德行而感化民衆無比神速。
假如舜沒有這種信念和德行,即使能言善辯而挨家挨戶去勸說,也不能感化一人。
因此,不可言說的&ldquo道&rdquo,能量真是浩大無限!舜帝能治理三苗之亂,使羽國民衆都來朝見,徙移裸國的一習一俗,接納肅慎人,都未曾發号施令便能移風易俗,大概就是憑着這種自然無為的信念和德行來做事吧!靠法度刑罰哪能收到這樣的效果?所以聖人注重内在本性的修養,而不修飾外表的枝節,保全精神,偃息奸巧,靜漠無為按自然本性去辦事,因而沒有什麼事辦不成,坦然地不去刻意有為治理什麼,反而什麼都能治理好。
所謂自然無為,是指不超越事物的本性人為地去做;所謂沒有什麼事辦不成,是說順應了事物的本性。
所謂不去治理,是說不改變事物的本性;所謂沒有什麼治理不好,是指順應于事物的必然性。
萬物都有其産生、生存的各種具體特性,百事都有其出現、存在的各種具體根據;聖人就是能掌握這些根本、關鍵的東西。
所以能探究無窮無盡的事物,并能照觀事物而不會眩惑,因順響應而不會困乏。
這就叫知曉&ldquo天然&rdquo。
所以得道之人意念柔順而辦事穩妥,心胸虛靜而處事得當。
所謂&ldquo志弱而事強&rdquo,是說柔順虛靜,将自己隐藏在不敢有所作為之中,行動上好似無能為力,恬靜無思無慮,舉動不失時宜,順随事物變化,不首先倡導,感而應順事物。
因此,高貴的總以謙卑的字眼來稱呼自己,高大的總以低下的東西為基礎。
寄存于小處卻能包容廣大,保持于中間卻能控制左右;行動看似柔弱而實際剛強,以此推移變化,掌握了&ldquo一&rdquo這道,就能以少制多。
所謂&ldquo事強&rdquo,是說在遭變故、遇突變,排禦患難時,沒有什麼力量不可戰勝、沒有什麼敵手不可制一服的;應順變化揆度形勢,沒有什麼能夠傷害他。
所以,要想剛強有力,必須保守柔弱。
積聚柔弱就會剛強,觀察這種積聚的過程、狀況,就可以預知禍福之所在。
以強力取勝,隻能勝過力量不如自己的,碰到和自己一樣剛強的就隻能勢均力敵了。
而用柔術勝過力量大于自己的人,這種&ldquo柔力&rdquo才是無法計量的。
所以逞強軍隊一定會遭滅亡,如同堅硬木材容易折斷,堅固皮革容易開裂一樣,堅實的牙齒就比柔軟的舌頭先壞落。
所以說&ldquo柔弱&rdquo才是生存的支柱,而&ldquo堅強&rdquo是&ldquo死亡&rdquo的同義語;首先倡導,容易導緻窮途末路,随後而動,才是通達的源泉。
怎麼知道這樣呢?大凡人中等壽命是七十歲,可是人們對自己的追求取舍、所作所為,每天都在自我悔恨,以至到死都是這樣。
所以衛國蘧伯玉活了五十歲,覺得前四十九年都做得不對。
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先行者難以做得明智,後繼者則容易取得成效;先行者爬上高處,後繼者則可以跟着攀登而上,先行者越過低處,後繼者則可以跟着踩踏前進,先行者跌進陷阱,後繼者則可以考慮避免陷阱,先行者遭受失敗,後繼者則可以免蹈覆轍。
由此看來,先行者就是後繼者射箭的箭靶,猶如那矛戟的柄套和鋒刃,鋒刃受損而柄套卻安然無事,這是為什麼呢?因為是這柄套處在後面位置的緣故。
這些現象、道理,世俗庸民都知道,可是那些&ldquo賢達&rdquo卻就是不能避免這一&ldquo争先&rdquo。
這裡所說的&ldquo居後&rdquo,并不是指停滞不動、凝結不流,而是要求居後者言行符合道數、适宜時勢。
如果能符合事物變化的道理和形勢,那麼先行者可以制馭後繼者,後繼者亦可以制馭先行者,這是什麼道理呢?因為這樣的人掌握着駕禦人的東西,所以别人就無法駕禦他。
時間流逝快速短暫,快速短暫得呼吸間就引起變化,所以你如果争先便超越它太遠,如果居後又難以趕上。
日月不停地運轉,時間不停地流逝而不遷就人。
所以聖人不看重一尺長的玉璧而珍重一寸光陰,因為時機難得而易失。
夏禹為追随時機,鞋子掉了也顧不上拾取,頭巾挂落了也顧不上回頭看,他并不是和誰在争先後,隻是争得時機而已。
所以聖人固守清純之道柔弱之節,因循變化,處後而不争先,柔弱而清靜,安定而舒逸,然後能攻克巨大的難關,沒有人能同他抗争。
天下萬物,沒有比水更柔軟的。
然而它大無邊際,深不可測;長無盡頭,遠至無涯;它的生息消耗,減損增益無法計量;它蒸發上天成雨露,降落大地滋潤草木。
萬物得不到它就不能生存,百事缺少了它就難以辦成;它滋潤萬物而無偏心,恩澤小蟲不求回報;它富足天下而不枯竭,德澤百姓而不耗損;它行蹤不定而無法查清,細微柔軟而無法把握;砍它不顯痕迹,刺它不留印迹,斬它斬不斷,燒它不起燃;它流遁消融,錯雜紛繞而不消散;它鋒利得能穿刺金石,它強大得能浮載天下;它動溶在無形之區域,遊翔在迷茫之境界,激蕩在山川之峽谷,奔騰在廣袤之原野;它的多少,全由天地來決定,它施予萬物恩澤而不分先後遠近。
所以它沒有私念也無公心,泛濫激蕩和天地相通;它沒有左也無右,紛繞錯雜和萬物始終。
這就是&ldquo水&rdquo的最高的德行。
水之所以能獲得天下最高的德行,全由于它生性柔軟而潤滑。
所以老子說:&ldquo天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
出于無有,入于無間。
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
&rdquo無形是萬物的祖始;無音是聲音的祖先。
無形的子孫是&ldquo光&rdquo和&ldquo水&rdquo,光和水都由無形化育而成!這光看得見而抓不住,水摸得着而毀不掉。
所以在有形物類中,沒有比水更尊貴的了。
至于那些有生也有死,從無到有從有到無以至衰亡的,就更被賤視了。
所以清靜是德的最高境界,柔弱是道的一精一華要害;虛無恬愉,萬物之所用。
肅然感應外界,毅然返于根本,就能進入無形的境界。
所謂無形,就是達到渾然一體的狀态。
所謂渾然一體,就是天下獨一無二。
它卓然獨立,昂然獨處;它上通九天,下貫九野;圓而無法用規來度量,方而難以用矩來測量;浩大渾然為一體,積累成體而難見根底;它包裹天地為道之關鍵,靜穆混沌獨存純德;它布施恩德而不會窮盡,作用萬物而不會用盡。
因此難以見到它的形狀,無法聽到它的聲響和無法觸摸它的身子。
它無形卻能産生有形,無聲卻能形成五音,無味卻能生成五味,無色卻能形成五色。
所以說有形來自無形,實體出自虛空。
将天下欄成一圈,使名實同一居一處。
音階不過就是宮、商、角、徵、羽,但用這五音調配出來的聲音卻美妙動聽;味道不過就是甜、酸、苦、辣、鹹,但用這五味調配出來的味道卻美味可口;顔色不過就是赤、黑、青、白、黃,但用這五色調配出來的顔色卻美妙無比。
所以就音調來說,宮調确立則五音便成;就味道來說,甜味确立則五味便成;就顔色來說,白色确立則五色便成;而對&ldquo道&rdquo來說,&ldquo一&rdquo之确立則萬物就形成。
因此這&ldquo一&rdquo之原理放之四海而皆準,&ldquo一&rdquo之要義可運用于天地之間。
它完整純粹得像沒有雕鑿過的林木;它逸散開來像混沌的濁泥。
渾濁而能漸漸澄清,由虛空慢慢盈實;它甯靜如同莫測的深潭,飄蕩若似空中的浮雲;似有似無,似存似亡。
萬物無不例外來自&ldquo一&rdquo之死穴;百事根據理由出自&ldquo一&rdquo之門戶。
它活動時沒有具體形狀,變化奇妙;它行事時沒有任何痕迹,常置身在後,卻又常常領先。
所以得&ldquo道&rdquo者治理天下,閉塞目耳,滅毀紋彩,廢棄智慧,依道而行,與民衆一律公平對待。
他簡化職守,減少追求,排除欲念,去掉嗜好,儉于思慮。
簡化職守則容易明察,減少追求則容易滿足。
相反,如果過分任用耳目視聽則勞累身體且不明智;如果過分憑藉智慮理事則勞損心神且無功效。
因此聖人一貫遵循法度,不輕易改變适宜的常規,遵循法度準則,盡力依順事物的本性。
喜怒無常是對&ldquo道&rdquo的偏離;憂傷悲痛是對&ldquo德&rdquo的喪失;喜好憎惡是對&ldquo心&rdquo的傷害;所以嗜好欲念是天性的累贅。
人一大發脾氣則會破壞陰氣,人高興過分則會損傷陽氣;氣短急迫導緻喑啞,驚慌恐怖導緻發狂;憂悲過分導緻怨恨,疾病也由此積成;好惡太多,禍也就随之産生。
所以聖人保持内心無憂樂,是&ldquo德&rdquo的最高境界;通達而不多變,是&ldquo靜&rdquo的最高意境;無嗜好欲念,是&ldquo虛&rdquo的最高意境;沒有愛憎,是&ldquo平和&rdquo的最高境界;精神不因物累,是&ldquo純&rdquo的最高境界。
能做到上述五點,就能與&ldquo神明&rdquo相通。
和&ldquo神明&rdquo相通者,是有内性修養的人。
所以用心性制外形,百事不廢敗;心性修養成功,就能保養外形。
心性得到修養,人一體五髒便安甯,思緒便平和,筋骨強勁,耳聰目明;通達而不乖亂,堅強而不折斷;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