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卷一 原道訓
關燈
小
中
大
不休止,與天地萬物共始同終。
如風起感應雲湧、雷隆相應雨降,又像鬼神閃電瞬間即逝,又如神龍鸾鳥顯現興集,還像鈞旋毂轉周而複始。
已被雕琢卻又還返質樸。
行順應自然之事來契合&ldquo道&rdquo,言樸實無華之語來符合&ldquo德&rdquo。
恬靜愉悅不矜不驕求得和諧,包容萬有不求齊物合于天性。
其神既依托于細微毫末之中,又擴充至廣大宇宙之内。
其德性使天地柔順而陰陽和諧,四時節順而五行有序。
煦育萬物,繁衍生長;滋潤草木,浸滲金石;禽一獸長得碩大肥壯,毫毛豐澤光亮,翅翼堅壯有力,骨角生長正常;走獸不懷死胎,飛禽孵蛋成鳥;父無喪子悲痛,兄無失弟哀傷;孩童不會成孤兒,女子不會成寡一婦;異常虹霓不會出現,螢惑妖星不會運行。
這都是廣懷德澤所緻。
至高無上的道,生育了萬物卻不占為己有,造就成物象卻不自為主宰。
各種奔走、飛翔、蠕動、爬行的動物靠道而生,但都不知這是道的恩德;因道而死,但都不知怨恨道。
而因道得利者也不贊譽&ldquo道&rdquo,用道失敗者也不非議&ldquo道”也不因收聚蓄積而富上加富、布施他人而越益貧窮;(這些&ldquo道&rdquo理)極其細微而無法探究,極其渺細而難以窮盡。
累積它也不變高,堕減它也不會低;增益它也不見多,損減它也不會少;砍削它也不變薄,傷害它也不會殘;開鑿它也不見深,填充它也不見淺。
惚惚恍恍,難見形象;恍恍惚惚,功能無限;幽幽冥冥,感應無形;深邃混洞,運動不虛;随剛柔卷縮和舒展,和陰陽俯伏和仰升。
以前馮夷、大丙駕禦,乘雷公之車,駕上六條彩虹為馬,遨遊于微朦的雲霧之中,馳騁在邈茫迷朦之境,曆遠及高直到渺遠之處;經過霜雪而不留印迹,日光照射而不映陰影;如飙風曲萦盤旋而上。
經過高山大川,跨越昆侖之巅,推開天門,進入天宮。
近世駕禦,雖有輕捷車兒健駿良馬,并有強勁鞭兒尖利鞭刺催趕,卻無法與馮夷、大丙争高低優劣。
所以大丈夫恬靜坦然,無思無慮;以天為車蓋,以地為車廂,以四季為良馬,以陰陽為禦手;乘白雲上九霄,與自然造化同往。
放開思緒,随心舒性,騁天宇。
可緩行則緩行,可疾馳則疾馳。
令雨師清灑道路,喚風伯掃除塵埃;用電來鞭策,以雷做車輪;向上遊于虛廓高渺區域,往下出入無所邊際門戶;雖然觀覽照視高渺之境,卻始終保守着純真;雖然周遊經曆四面八方,卻仍然返還這&ldquo道&rdquo之根本。
所以,用天作車蓋就沒有什麼不能覆蓋了;以地做車廂就沒有什麼不能承載了;用四季作良馬就沒有什麼不可驅使的了,用陰陽做禦手就沒有什麼不完備的了。
所以疾行而不搖晃,遠行而不疲勞,四肢不疲憊,耳目不損傷而能知道整個宇宙天地的界域。
這是什麼原因呢?是由于掌握了&ldquo道&rdquo的根本而暢遊于無窮無盡之中。
所以天下之事是不能有意人為地去做的,隻能順随事物的自然之性去推求;萬物的變化是不能憑人的智慧去探究的,隻能按事物發展趨勢來把握其真谛。
鏡子和明淨的水能映照物形,卻并沒有任何的奧妙的設置而使方、圓、曲、直等形狀如實照映出來。
因此回音也不是聲音要它回應,影子也不是物體特意設置,這回音呼聲、影子恍惚都是自然而然出現的。
人天生喜歡恬靜,這是人的本性。
是受到外物誘一惑後才動情欲的,這樣本性也就受到了傷害。
與外物接觸使精神感應,這是人的智慮活動所造成的。
智慮與外界事物接觸後,好惡、愛憎之情也就産生,而好惡、愛憎之情一旦形成,這說明人的智慮已受外物迷惑,人也就不能返回本性而天理泯滅了。
所以,通達于道的人是不以人間利欲而改變天性的,即使外随物化而内心都不會喪失原有的本性。
要知道這&ldquo道&rdquo盡管虛無至極,但卻能滿足萬物之需求,時時變化卻能使萬物歸返自身。
這&ldquo道&rdquo又具備應付萬物的大小長短之能力,所以當萬物紛至沓來、淆亂騰踴時,&ldquo道&rdquo都能處置有序。
所以,得&ldquo道&rdquo者身居上位時民衆不會感到有欺壓之感,身處前列時民衆不會感到有傷害之感,這樣天下能歸附他,奸邪要懼怕他。
正因為他不和萬物争先,所以也就沒有什麼能與他争。
到一江一邊釣魚,一整天也不能釣滿一魚簍。
雖有鋒利的釣鈎、細綸的釣線、芳香的魚餌,再加上有詹何、娟嬛那樣的釣技,但所釣獲的魚還是無法與用大網捕撈的魚相比。
射手張開的是烏号之弓,搭上的是棋衛之箭,再加上有後羿、逢蒙那樣的射技,但所射得的飛鳥還是無法與用羅網捕捉的鳥相比。
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釣魚者、捕鳥者所用的器具太小。
假如張開天穹作籠子、用一江一海做網罟,哪還會有漏網的魚、飛逸的鳥?所以說光箭不如具有絲繩的繳(箭),而帶有絲繩的箭又不如無形的天地之籠、一江一海之網。
這就是說放棄大道而用小技來治理天下,無異于用螃蟹捉老鼠、以蛤蟆捉跳蚤,不但不能禁止奸邪堵塞罪惡,反而會更加亂。
過去夏鲧修作高的城牆來防範,但結果反而是諸侯叛亂,海外各國也都生狡詐之心。
禹看到這點,就拆毀城牆,填平護城河,散發财物,焚燒兵器盔甲,廣施仁德,結果四海臣服,夷族納貢,禹在塗山會見成千上萬帶着玉器錦緞來朝會的諸侯。
所以胸中藏有機巧奸詐之心,這純白的道(天性)也就不純粹了,純粹專一的德也就不完備了;處理自身都不理智了,還能安撫感化其他遠處的事和人?所以皮革铠甲堅硬,這兵器也随之鋒利,城牆一旦築起,這攻城戰車也随之産生;這些如同用開水澆入滾燙的水中一樣,非但不能制止沸騰,反而使水沸騰得更厲害。
所以以鞭打咬人的狗、用鞭打踢人的馬而想調一教好它們,但即使是伊尹、造父這樣的人也無能為力,達不到教化的目的。
如果心中不存害人的欲念,那麼就是尾随饑餓的老虎也不可怕;更何況對付狗、馬之類的動物!所以領悟道的人安安逸逸而沒有辦不到的事,玩弄巧詐之術的人辛辛苦苦卻一事無成。
實行嚴刑苛法治理國家,不是成就霸王之業的人所應做的;用椎子、鞭子頻頻刺激坐騎,不是趕遠路的方法。
離朱的眼力盡管能看百步之外的針尖,卻看不到深淵中的魚;師曠的耳力盡管能聽辨各種聲調,卻聽不見十裡之外的聲響。
這就像單憑一人之能力不足以治理深宅大院一樣。
遵循道的規律,順應天地自然,那麼天地四方也不夠他治理。
所以夏禹疏通一江一河正是以順随水流低處這一自然特性來進行的;神農播種五谷正是以循守苗之自長這一自然特性來耕作的。
浮萍生于水面,樹木紮根土中,鳥淩空而飛,獸踩地而跑,蛟龍居于水中,虎豹生于山中,這些均是天地自然本性。
兩木互相摩擦就會起火,金與水厮守就會熔化,圓的物件容易轉動,空的器具容易飄浮,這也都是自然之勢。
所以當春風吹拂甘露降臨之時,萬物就生長,長羽翼的開始孵卵,長毛發的開始懷胎,草木開花,鳥卵獸胎:這些并未發現春季在幹什麼而卻恰恰在無形中化育萬物。
同樣,當秋風乍起霜降大地之時,草木就凋零,鷹雕搏擊,昆蟲伏藏,草木根部忙于吸儲營養,魚鼈開始湊潛深水之中:這些也并未發現秋季在幹什麼而卻恰恰在悄然中挫滅萬物。
居于樹上的築巢,處于水中的靠窟,獸類卧草,人類居室;陸行适用牛馬,水深适宜舟行;匈一奴一地産粗糙的皮毛,吳越地産透風的葛布:各自生産急需的東西來防備燥濕,各自依靠所處的環境來防禦寒暑,并各得其所、各适其宜。
由此看來,萬物均按其本性生存發展,那麼,你人又何必去幹預呢! 九嶷山以南的民衆,從事陸地的活少而從事水中的活多,所以這裡的民衆剪發文身,模仿魚龍形象;同樣隻圍短裙不着長褲,以便于涉水遊渡,着短袖衫或卷起袖子,以方便撐船,這些是由水上生活的特點所決定的。
雁門以北的狄人不以谷類為主食,輕視老年人而看重青壯年,崇尚力量,不放下弓箭和不解下帶嚼子的馬籠頭,這是由遊牧生活的特點所決定的。
所以禹到裸國去,脫掉衣服入境,出境後再穿上衣服,這是由當地的一習一俗所決定的。
今天,移植樹木的人,如果不顧樹木對環境四時陰陽寒暖的适應性,那麼其樹沒有不被弄死的。
所以,橘移到一江一北就變成了枳,鸲鹆不能過濟水,貉一過汶水便會死去。
它們的形性特點是不能改變的,生活居處的環境是不能變移的。
所以通達&ldquo道&rdquo的人必返于清淨的天性,探究事物本性的人必歸順自然無為。
以恬靜養性,用淡漠修神,就能進入天然的境界。
所謂&ldquo天然&rdquo,是指純粹樸素,質真潔白,沒有摻入雜質。
所謂&ldquo人為&rdquo,是指參差不正,虛僞奸詐,以此曲意逢迎與世交往。
所以牛蹄分趾而頭上長角,馬蹄完整而頸上生鬃,這就是&ldquo天然”而用馬籠頭絡着馬嘴,用繩子穿過牛鼻,這就是&ldquo人為&rdquo。
遵循天然就必然與&ldquo道&rdquo遨遊;順從&ldquo人為&rdquo就必定與世俗交往。
那井中小魚,無法與它談論大海,是由于它受環境的局限;生活在夏季的蟲,無法與它談論寒冬,是因為它受季節的限制;寡聞少見的書生,無法與他談論大道,是由于他受一習一俗、教義的束縛。
所以,聖人是不會以&ldquo人為&rdquo的事去幹擾&ldquo天然&rdquo,不以欲念去擾亂本性;不用謀劃就能将事處理得當,不必信誓旦旦就能顯現信用,不必思慮就能得心應手,不必大動幹戈就能大功告成;這是因為他一精一氣與心靈融會貫通,和大道日夜相伴。
善于遊泳的人容易淹死,善于騎馬的人常會落馬摔傷,他們各因自己的愛好特長而招緻災禍。
所以放縱一情欲的人沒有不傷損自身的,争名奪利的人沒有不窮困潦倒的。
以前共工力大無比,一怒之下頭撞不周山,使大
如風起感應雲湧、雷隆相應雨降,又像鬼神閃電瞬間即逝,又如神龍鸾鳥顯現興集,還像鈞旋毂轉周而複始。
已被雕琢卻又還返質樸。
行順應自然之事來契合&ldquo道&rdquo,言樸實無華之語來符合&ldquo德&rdquo。
恬靜愉悅不矜不驕求得和諧,包容萬有不求齊物合于天性。
其神既依托于細微毫末之中,又擴充至廣大宇宙之内。
其德性使天地柔順而陰陽和諧,四時節順而五行有序。
煦育萬物,繁衍生長;滋潤草木,浸滲金石;禽一獸長得碩大肥壯,毫毛豐澤光亮,翅翼堅壯有力,骨角生長正常;走獸不懷死胎,飛禽孵蛋成鳥;父無喪子悲痛,兄無失弟哀傷;孩童不會成孤兒,女子不會成寡一婦;異常虹霓不會出現,螢惑妖星不會運行。
這都是廣懷德澤所緻。
至高無上的道,生育了萬物卻不占為己有,造就成物象卻不自為主宰。
各種奔走、飛翔、蠕動、爬行的動物靠道而生,但都不知這是道的恩德;因道而死,但都不知怨恨道。
而因道得利者也不贊譽&ldquo道&rdquo,用道失敗者也不非議&ldquo道”也不因收聚蓄積而富上加富、布施他人而越益貧窮;(這些&ldquo道&rdquo理)極其細微而無法探究,極其渺細而難以窮盡。
累積它也不變高,堕減它也不會低;增益它也不見多,損減它也不會少;砍削它也不變薄,傷害它也不會殘;開鑿它也不見深,填充它也不見淺。
惚惚恍恍,難見形象;恍恍惚惚,功能無限;幽幽冥冥,感應無形;深邃混洞,運動不虛;随剛柔卷縮和舒展,和陰陽俯伏和仰升。
以前馮夷、大丙駕禦,乘雷公之車,駕上六條彩虹為馬,遨遊于微朦的雲霧之中,馳騁在邈茫迷朦之境,曆遠及高直到渺遠之處;經過霜雪而不留印迹,日光照射而不映陰影;如飙風曲萦盤旋而上。
經過高山大川,跨越昆侖之巅,推開天門,進入天宮。
近世駕禦,雖有輕捷車兒健駿良馬,并有強勁鞭兒尖利鞭刺催趕,卻無法與馮夷、大丙争高低優劣。
所以大丈夫恬靜坦然,無思無慮;以天為車蓋,以地為車廂,以四季為良馬,以陰陽為禦手;乘白雲上九霄,與自然造化同往。
放開思緒,随心舒性,騁天宇。
可緩行則緩行,可疾馳則疾馳。
令雨師清灑道路,喚風伯掃除塵埃;用電來鞭策,以雷做車輪;向上遊于虛廓高渺區域,往下出入無所邊際門戶;雖然觀覽照視高渺之境,卻始終保守着純真;雖然周遊經曆四面八方,卻仍然返還這&ldquo道&rdquo之根本。
所以,用天作車蓋就沒有什麼不能覆蓋了;以地做車廂就沒有什麼不能承載了;用四季作良馬就沒有什麼不可驅使的了,用陰陽做禦手就沒有什麼不完備的了。
所以疾行而不搖晃,遠行而不疲勞,四肢不疲憊,耳目不損傷而能知道整個宇宙天地的界域。
這是什麼原因呢?是由于掌握了&ldquo道&rdquo的根本而暢遊于無窮無盡之中。
所以天下之事是不能有意人為地去做的,隻能順随事物的自然之性去推求;萬物的變化是不能憑人的智慧去探究的,隻能按事物發展趨勢來把握其真谛。
鏡子和明淨的水能映照物形,卻并沒有任何的奧妙的設置而使方、圓、曲、直等形狀如實照映出來。
因此回音也不是聲音要它回應,影子也不是物體特意設置,這回音呼聲、影子恍惚都是自然而然出現的。
人天生喜歡恬靜,這是人的本性。
是受到外物誘一惑後才動情欲的,這樣本性也就受到了傷害。
與外物接觸使精神感應,這是人的智慮活動所造成的。
智慮與外界事物接觸後,好惡、愛憎之情也就産生,而好惡、愛憎之情一旦形成,這說明人的智慮已受外物迷惑,人也就不能返回本性而天理泯滅了。
所以,通達于道的人是不以人間利欲而改變天性的,即使外随物化而内心都不會喪失原有的本性。
要知道這&ldquo道&rdquo盡管虛無至極,但卻能滿足萬物之需求,時時變化卻能使萬物歸返自身。
這&ldquo道&rdquo又具備應付萬物的大小長短之能力,所以當萬物紛至沓來、淆亂騰踴時,&ldquo道&rdquo都能處置有序。
所以,得&ldquo道&rdquo者身居上位時民衆不會感到有欺壓之感,身處前列時民衆不會感到有傷害之感,這樣天下能歸附他,奸邪要懼怕他。
正因為他不和萬物争先,所以也就沒有什麼能與他争。
到一江一邊釣魚,一整天也不能釣滿一魚簍。
雖有鋒利的釣鈎、細綸的釣線、芳香的魚餌,再加上有詹何、娟嬛那樣的釣技,但所釣獲的魚還是無法與用大網捕撈的魚相比。
射手張開的是烏号之弓,搭上的是棋衛之箭,再加上有後羿、逢蒙那樣的射技,但所射得的飛鳥還是無法與用羅網捕捉的鳥相比。
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釣魚者、捕鳥者所用的器具太小。
假如張開天穹作籠子、用一江一海做網罟,哪還會有漏網的魚、飛逸的鳥?所以說光箭不如具有絲繩的繳(箭),而帶有絲繩的箭又不如無形的天地之籠、一江一海之網。
這就是說放棄大道而用小技來治理天下,無異于用螃蟹捉老鼠、以蛤蟆捉跳蚤,不但不能禁止奸邪堵塞罪惡,反而會更加亂。
過去夏鲧修作高的城牆來防範,但結果反而是諸侯叛亂,海外各國也都生狡詐之心。
禹看到這點,就拆毀城牆,填平護城河,散發财物,焚燒兵器盔甲,廣施仁德,結果四海臣服,夷族納貢,禹在塗山會見成千上萬帶着玉器錦緞來朝會的諸侯。
所以胸中藏有機巧奸詐之心,這純白的道(天性)也就不純粹了,純粹專一的德也就不完備了;處理自身都不理智了,還能安撫感化其他遠處的事和人?所以皮革铠甲堅硬,這兵器也随之鋒利,城牆一旦築起,這攻城戰車也随之産生;這些如同用開水澆入滾燙的水中一樣,非但不能制止沸騰,反而使水沸騰得更厲害。
所以以鞭打咬人的狗、用鞭打踢人的馬而想調一教好它們,但即使是伊尹、造父這樣的人也無能為力,達不到教化的目的。
如果心中不存害人的欲念,那麼就是尾随饑餓的老虎也不可怕;更何況對付狗、馬之類的動物!所以領悟道的人安安逸逸而沒有辦不到的事,玩弄巧詐之術的人辛辛苦苦卻一事無成。
實行嚴刑苛法治理國家,不是成就霸王之業的人所應做的;用椎子、鞭子頻頻刺激坐騎,不是趕遠路的方法。
離朱的眼力盡管能看百步之外的針尖,卻看不到深淵中的魚;師曠的耳力盡管能聽辨各種聲調,卻聽不見十裡之外的聲響。
這就像單憑一人之能力不足以治理深宅大院一樣。
遵循道的規律,順應天地自然,那麼天地四方也不夠他治理。
所以夏禹疏通一江一河正是以順随水流低處這一自然特性來進行的;神農播種五谷正是以循守苗之自長這一自然特性來耕作的。
浮萍生于水面,樹木紮根土中,鳥淩空而飛,獸踩地而跑,蛟龍居于水中,虎豹生于山中,這些均是天地自然本性。
兩木互相摩擦就會起火,金與水厮守就會熔化,圓的物件容易轉動,空的器具容易飄浮,這也都是自然之勢。
所以當春風吹拂甘露降臨之時,萬物就生長,長羽翼的開始孵卵,長毛發的開始懷胎,草木開花,鳥卵獸胎:這些并未發現春季在幹什麼而卻恰恰在無形中化育萬物。
同樣,當秋風乍起霜降大地之時,草木就凋零,鷹雕搏擊,昆蟲伏藏,草木根部忙于吸儲營養,魚鼈開始湊潛深水之中:這些也并未發現秋季在幹什麼而卻恰恰在悄然中挫滅萬物。
居于樹上的築巢,處于水中的靠窟,獸類卧草,人類居室;陸行适用牛馬,水深适宜舟行;匈一奴一地産粗糙的皮毛,吳越地産透風的葛布:各自生産急需的東西來防備燥濕,各自依靠所處的環境來防禦寒暑,并各得其所、各适其宜。
由此看來,萬物均按其本性生存發展,那麼,你人又何必去幹預呢! 九嶷山以南的民衆,從事陸地的活少而從事水中的活多,所以這裡的民衆剪發文身,模仿魚龍形象;同樣隻圍短裙不着長褲,以便于涉水遊渡,着短袖衫或卷起袖子,以方便撐船,這些是由水上生活的特點所決定的。
雁門以北的狄人不以谷類為主食,輕視老年人而看重青壯年,崇尚力量,不放下弓箭和不解下帶嚼子的馬籠頭,這是由遊牧生活的特點所決定的。
所以禹到裸國去,脫掉衣服入境,出境後再穿上衣服,這是由當地的一習一俗所決定的。
今天,移植樹木的人,如果不顧樹木對環境四時陰陽寒暖的适應性,那麼其樹沒有不被弄死的。
所以,橘移到一江一北就變成了枳,鸲鹆不能過濟水,貉一過汶水便會死去。
它們的形性特點是不能改變的,生活居處的環境是不能變移的。
所以通達&ldquo道&rdquo的人必返于清淨的天性,探究事物本性的人必歸順自然無為。
以恬靜養性,用淡漠修神,就能進入天然的境界。
所謂&ldquo天然&rdquo,是指純粹樸素,質真潔白,沒有摻入雜質。
所謂&ldquo人為&rdquo,是指參差不正,虛僞奸詐,以此曲意逢迎與世交往。
所以牛蹄分趾而頭上長角,馬蹄完整而頸上生鬃,這就是&ldquo天然”而用馬籠頭絡着馬嘴,用繩子穿過牛鼻,這就是&ldquo人為&rdquo。
遵循天然就必然與&ldquo道&rdquo遨遊;順從&ldquo人為&rdquo就必定與世俗交往。
那井中小魚,無法與它談論大海,是由于它受環境的局限;生活在夏季的蟲,無法與它談論寒冬,是因為它受季節的限制;寡聞少見的書生,無法與他談論大道,是由于他受一習一俗、教義的束縛。
所以,聖人是不會以&ldquo人為&rdquo的事去幹擾&ldquo天然&rdquo,不以欲念去擾亂本性;不用謀劃就能将事處理得當,不必信誓旦旦就能顯現信用,不必思慮就能得心應手,不必大動幹戈就能大功告成;這是因為他一精一氣與心靈融會貫通,和大道日夜相伴。
善于遊泳的人容易淹死,善于騎馬的人常會落馬摔傷,他們各因自己的愛好特長而招緻災禍。
所以放縱一情欲的人沒有不傷損自身的,争名奪利的人沒有不窮困潦倒的。
以前共工力大無比,一怒之下頭撞不周山,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