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卷一 原道訓
關燈
小
中
大
而無所公,靡濫振蕩,與天地鴻洞;無所左而無所右,蟠委錯蛲,與萬物始終。
是謂至德。
夫水所以能成其至德于天下者,以其淖溺潤滑也,故老聘之言曰:&ldquo天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
出于無有,人于無間。
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
&rdquo夫無形者,物之大祖也;無音者,聲之大宗也。
其子為光,其孫為水,皆生于無形乎!夫光可見而不可握,水可循而不可毀。
故有像之類,莫尊于水。
出生入死,自無踱有,自有踱無,而以衰賤矣。
是故清靜者,德之至也;而柔弱者,道之要也。
虛無恬愉者,萬物之用也;肅然應感,殷然反本,則淪于無形矣。
所謂無形者,一之謂也。
所謂一者,無匹合于天下者也。
卓然獨立,塊然獨處;上通九天,下貫九野;員不中規,方不中矩;大渾而為一葉,累而無根;懷囊天地,為道關門;穆忞隐闵,純德獨存;布施而不既,用之而不勤。
是故視之不見其形,聽之不聞其聲,循之不得其身;無形而有形生焉,無聲而五音鳴焉,無味而五味形焉,無色而五色成焉。
是故有生于無,實出于虛;天下為之圈,則名實同一居。
音之數不過五,而五音之變不可勝聽也。
味之和不過五,而五味之化不可勝嘗也。
色之數不過五,而五色之變不可勝觀也,故音者,宮立而五音形矣。
味者,甘立而五味亭矣;色者,白立而五色成矣;道者,一立而萬物生矣。
是故一之理,施四海;一之解,際天地。
其全也,純兮若樸;其散也,混兮若濁。
濁而徐清,沖而徐盈;澹兮其若深淵,泛兮其若浮雲。
若無而有,若亡而存。
萬物之總,皆閱一孔,百事之根,皆出一門。
其動無形,變化若神;其行無迹,常後而先。
是故至人之治也,掩其聰明,滅其文章;依道廢智,與民同出于公。
約其所守,寡其所求,去其誘慕,除其嗜欲,損其思慮。
約其所守則察,寡其所求則得。
夫任耳目以聽視者,勞形而不明;以知慮為治者,若心而無功。
是故聖人一度循軌,不變其宜,不易其常,放準循繩,曲因其當。
夫喜怒者,道之邪也;憂悲者,德之失也;好憎者,心之過也;嗜欲者,性之累也。
人一大怒破陰,大喜墜陽;薄氣發瘤,驚怖為狂;優悲多恚,病乃成積;好憎繁多,禍乃相随。
故心不憂樂,德之至也;通而不變,靜之至也;嗜欲不載,虛之至也;無所好憎,平之至也;不與物散,粹之至也。
能此五者,則通于神明。
通于神明者,得其内者也。
是故以中制外,百事不廢;中能得之,則外能收之。
中之得,則五藏甯,思慮平,筋力勁強,耳目聰明,疏達而不悻,堅強而不鞼,無所大過而無所不逮;處小而不逼,處大而不窕,其魂不躁,其神不娆;湫漻寂莫,為天下枭。
大道坦坦,去身不遠,求之近者,往而複反。
迫則能應,感則能動,物穆無窮,變無開像;優遊委縱,如響之與景;登高臨下,無失所秉;履危行險,無忘玄伏。
能存之此,其德不虧。
萬物紛糅,與之轉化,以聽天下,若背風而馳,是謂至德,至德則樂矣。
古之人有居岩穴而神不遺者,未世有勢為萬乘而日憂悲者。
由此觀之,聖亡乎治人而在于得道;樂亡乎富貴而在于德和。
知大己而小天下,則幾于道矣。
所謂樂者,豈必處京台章華,遊雲夢沙丘,耳聽《九韶》《六瑩》,口味煎熬芬芳,馳騁夷道,釣射鹔鹴之謂樂乎?吾所謂樂者,人得其得者也。
夫得其得者,不以奢為樂,不以廉為悲,與陰俱閉,與陽俱開。
故子夏心戰而臞,得道而肥,聖人不以身役物,不以欲滑和。
是故其為歡不忻忻,其為悲不惙惙。
萬方百變,消搖而無所定,吾獨慷慨遺物而與道同出,是故有以自得之也。
喬本之下,空穴之中,足以适情,無以自得也。
雖以天下為家,萬民為臣妾,不足以養生也。
能至于無樂者,則無不樂,無不樂則至極樂矣。
夫建鐘鼓,列管弦,席旃茵,傅旄象,耳聽朝歌北鄙靡靡之樂,齊靡曼之色,陳酒行觞,夜以繼日,強一弩一弋高鳥,走大逐狡兔:此其為樂也,炎炎赫赫,怵然若有所誘慕。
解車休馬,罷酒撤樂,而心忽然若有所喪,怅然若有所亡也。
是何則?不以内樂外,而以外樂内;樂作而喜,曲終而悲;悲喜轉而相生,精神亂營,不得須臾平。
察其所以,不得其形,而日以傷生,失其得者也。
是故内不得于中,禀授于外而以自飾也;不浸于肌膚,不俠于骨髓,不留于心志,不滞于五藏。
故從外入者,無主于中,不止;從中出者,無應于外,不行。
故聽善言便計,雖愚者知說之;稱至德高行,雖不肖者知慕之。
說之者衆,而用之者鮮;慕之者多,而行之者寡。
所以然者何也?不能反諸性也,夫内不開于中而強學問者,不入于耳而不著于心,此何以異于聾者之歌也?效人為之而無以自樂也,聲出于口,則越而散矣。
夫心者,五藏之主也,所以制使四支,流行血氣,馳騁于是非之境,而出入于百事之門戶者也。
是故不得于心而有經天下之氣,是猶無耳而欲調鐘鼓,無目而欲喜文章也,亦必不耳勝其任矣。
故天下神器,不可為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夫許由小天下而不以己易堯者,志遺于天下也。
所以然者何也?因天下而為天下也。
天下之要,不在于彼而在于我,不在于人而在于我身。
身得,則萬物備矣。
徹于心術之論,則嗜欲好憎外矣。
是故無所喜而無所怒,無所樂而無所苦。
萬物玄同也,無非無是;化育玄耀,生而如死。
夫天下者亦吾有也,吾亦天下之有也;天下之與我,豈有間哉! 夫有天下者,豈必攝權持勢,操殺生之柄,而以行其号令邪?吾所謂有天下者,非謂此也,自得而已;自得則天下亦得我矣。
吾與天下相得,則常相有,己又焉有不得容其間者乎? 所謂自得者,全其身者也;全其身,則與道為一矣。
故雖遊于一江一浔海裔,馳要褭,建翠蓋,目觀《掉羽》《武》《象》之樂,耳聽滔朗奇麗《激》《抮》之音,揚鄭、衛之浩樂,結激楚之遺風,射沼濱之高鳥,逐苑圃之走獸,此齊民之所以一婬一泆流湎;聖人處之,不足以營其精神,亂其氣志,使心怵然失其情性。
處窮僻之鄉,側豁谷之間,隐于棒薄之中,環堵之室,茨之以生茅,蓬戶甕牖,揉桑為樞;上漏下濕,潤浸北房,雪霜滖灖,浸潭苽蔣;逍遙于廣澤之中,而仿洋于山峽之旁,此齊民之所為形植黎黑,憂悲而不得志也;聖人處之,不為愁淬怨忽,而不失其所以自樂也。
是何也?則内有以通于天機,而不以貴賤貧富勞逸失其志德者也。
故夫烏之啞啞,鵲之唶唶,豈嘗為寒暑燥濕變其聲哉! 是故夫得道已定,而不待萬物之推移也,非以一時之變化,而定吾所以自得也。
吾所謂得者,性命之情,處其所安也。
夫性命者,與形俱出其宗,形備而性命成,性命成而好憎生矣,故土有一定之論,女有不易之行,規矩不能方圓,鈎繩不能曲直。
天地之永,登丘不可為修,居卑不可為短。
是故得道者,窮而不懾,達而不榮;處高而不機,持盈而不傾;新而不朗,久而不渝;入火不焦,入水不儒。
是故不待勢而尊,不待财而富,不待力而強;平虛下流,與化翺翔。
若然者,藏金于山,藏珠于淵,不利貨财,不貪勢名。
是故不以康為樂,不以謙為悲;不以貴為,不以賤為危;形神氣志,各居其宜,以随天地之所為。
夫形者生之舍也,氣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
一失位則三者傷矣。
是故聖人使人各處其位、守其職而不得相幹也。
故夫形者非其所安也而處之則廢,氣不當其所充而用之則洩,神非其所宜而行之則昧,此三者,不可不慎守也。
夫舉天下萬物,蚑蛲貞蟲,蝡動蚑作,皆知其所喜憎利害者,何也?以其性之在焉而不離也。
忽去之,則骨肉無倫矣。
今人之所以眭然能視,替然能聽,形體能抗,而百節可屈伸,察能分白黑、視醜美,而知能别同異、明是非者,何也?氣為之充而神為之使也。
何以知其然也?凡人之志各有所在而神有所系者,其行也足蹪趎埳、頭抵植木而不自知也,招之而不能見也,呼之而不能聞也。
耳目非去之也,然而不能應者,何也?神失其守也。
故在于小則忘于大,在于中則忘于外,在于上則忘于下,在于左則忘于右。
無所不充,則無所不在。
是故貴虛者,以豪末為宅也。
今夫狂者之不能避水火之難而越溝渎之險者,豈無形神氣志哉!然而用之異也。
失其所守之位而離其外内之舍,是故舉錯不能當,動靜不能中,終身運枯形于連嵝列埒之門而蹪蹈于污壑阱陷之中,雖生俱與人鈞,然而不免為人戮笑者,何也?形神相失也。
故以神為主者,形從而利;以形為制者,神從而害。
貪饕多欲之人,漠于勢利,誘慕于名位,冀以過人之智,植于高世,則精神日以耗而彌遠,久一婬一而不還,形閉中距,則神無由入矣。
是以天下時有盲妄自失之患,此膏燭之類也,火逾然而消逾亟。
夫精神氣志者,靜而日充者以壯,躁而日者牦以老。
是故聖人将養其神,和弱其氣,平夷其形,而與道沈浮俛仰,恬然而縱之,迫則用之。
其縱之也若委衣,其用之也若發機。
如是則萬物之化無不遇,而百事之變無不應。
【譯文】 &ldquo道&rdquo,覆蓋天承載地,拓展至四面八方,高到不可觸頂,深至無法測底,包裹着天地,無形中萌育萬物。
像泉水從源頭處渤湧出來,開始時虛緩,慢慢地盈滿,滾滾奔流,逐漸由濁變清。
所以,它豎直起來能充塞天地,橫躺下去能充斥四方,施用不盡而無盛衰;它舒展開來能覆蓋天地四方,收縮卷起卻又不滿一把。
它既能收縮又能舒展,既能幽暗又能明亮,既能柔弱又能剛強。
它橫通四維而含蘊陰陽,維系宇宙而彰顯日月星辰。
它是既柔靡又纖微。
因此,山憑藉它才高聳,淵憑藉它才深邃,獸憑藉它才奔走,鳥憑藉它才飛翔,日月憑藉它才光亮,星辰憑藉它才運行,麒麟憑藉它才出遊,鳳凰憑藉它才翺翔。
遠古伏羲、神農,掌握&ldquo道&rdquo的根本,立身于天地中央,精神與自然造化融合,以此安撫天下四方,所以使天能運行地能靜凝,像輪繞軸轉永不停息、水流低處永
是謂至德。
夫水所以能成其至德于天下者,以其淖溺潤滑也,故老聘之言曰:&ldquo天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
出于無有,人于無間。
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
&rdquo夫無形者,物之大祖也;無音者,聲之大宗也。
其子為光,其孫為水,皆生于無形乎!夫光可見而不可握,水可循而不可毀。
故有像之類,莫尊于水。
出生入死,自無踱有,自有踱無,而以衰賤矣。
是故清靜者,德之至也;而柔弱者,道之要也。
虛無恬愉者,萬物之用也;肅然應感,殷然反本,則淪于無形矣。
所謂無形者,一之謂也。
所謂一者,無匹合于天下者也。
卓然獨立,塊然獨處;上通九天,下貫九野;員不中規,方不中矩;大渾而為一葉,累而無根;懷囊天地,為道關門;穆忞隐闵,純德獨存;布施而不既,用之而不勤。
是故視之不見其形,聽之不聞其聲,循之不得其身;無形而有形生焉,無聲而五音鳴焉,無味而五味形焉,無色而五色成焉。
是故有生于無,實出于虛;天下為之圈,則名實同一居。
音之數不過五,而五音之變不可勝聽也。
味之和不過五,而五味之化不可勝嘗也。
色之數不過五,而五色之變不可勝觀也,故音者,宮立而五音形矣。
味者,甘立而五味亭矣;色者,白立而五色成矣;道者,一立而萬物生矣。
是故一之理,施四海;一之解,際天地。
其全也,純兮若樸;其散也,混兮若濁。
濁而徐清,沖而徐盈;澹兮其若深淵,泛兮其若浮雲。
若無而有,若亡而存。
萬物之總,皆閱一孔,百事之根,皆出一門。
其動無形,變化若神;其行無迹,常後而先。
是故至人之治也,掩其聰明,滅其文章;依道廢智,與民同出于公。
約其所守,寡其所求,去其誘慕,除其嗜欲,損其思慮。
約其所守則察,寡其所求則得。
夫任耳目以聽視者,勞形而不明;以知慮為治者,若心而無功。
是故聖人一度循軌,不變其宜,不易其常,放準循繩,曲因其當。
夫喜怒者,道之邪也;憂悲者,德之失也;好憎者,心之過也;嗜欲者,性之累也。
人一大怒破陰,大喜墜陽;薄氣發瘤,驚怖為狂;優悲多恚,病乃成積;好憎繁多,禍乃相随。
故心不憂樂,德之至也;通而不變,靜之至也;嗜欲不載,虛之至也;無所好憎,平之至也;不與物散,粹之至也。
能此五者,則通于神明。
通于神明者,得其内者也。
是故以中制外,百事不廢;中能得之,則外能收之。
中之得,則五藏甯,思慮平,筋力勁強,耳目聰明,疏達而不悻,堅強而不鞼,無所大過而無所不逮;處小而不逼,處大而不窕,其魂不躁,其神不娆;湫漻寂莫,為天下枭。
大道坦坦,去身不遠,求之近者,往而複反。
迫則能應,感則能動,物穆無窮,變無開像;優遊委縱,如響之與景;登高臨下,無失所秉;履危行險,無忘玄伏。
能存之此,其德不虧。
萬物紛糅,與之轉化,以聽天下,若背風而馳,是謂至德,至德則樂矣。
古之人有居岩穴而神不遺者,未世有勢為萬乘而日憂悲者。
由此觀之,聖亡乎治人而在于得道;樂亡乎富貴而在于德和。
知大己而小天下,則幾于道矣。
所謂樂者,豈必處京台章華,遊雲夢沙丘,耳聽《九韶》《六瑩》,口味煎熬芬芳,馳騁夷道,釣射鹔鹴之謂樂乎?吾所謂樂者,人得其得者也。
夫得其得者,不以奢為樂,不以廉為悲,與陰俱閉,與陽俱開。
故子夏心戰而臞,得道而肥,聖人不以身役物,不以欲滑和。
是故其為歡不忻忻,其為悲不惙惙。
萬方百變,消搖而無所定,吾獨慷慨遺物而與道同出,是故有以自得之也。
喬本之下,空穴之中,足以适情,無以自得也。
雖以天下為家,萬民為臣妾,不足以養生也。
能至于無樂者,則無不樂,無不樂則至極樂矣。
夫建鐘鼓,列管弦,席旃茵,傅旄象,耳聽朝歌北鄙靡靡之樂,齊靡曼之色,陳酒行觞,夜以繼日,強一弩一弋高鳥,走大逐狡兔:此其為樂也,炎炎赫赫,怵然若有所誘慕。
解車休馬,罷酒撤樂,而心忽然若有所喪,怅然若有所亡也。
是何則?不以内樂外,而以外樂内;樂作而喜,曲終而悲;悲喜轉而相生,精神亂營,不得須臾平。
察其所以,不得其形,而日以傷生,失其得者也。
是故内不得于中,禀授于外而以自飾也;不浸于肌膚,不俠于骨髓,不留于心志,不滞于五藏。
故從外入者,無主于中,不止;從中出者,無應于外,不行。
故聽善言便計,雖愚者知說之;稱至德高行,雖不肖者知慕之。
說之者衆,而用之者鮮;慕之者多,而行之者寡。
所以然者何也?不能反諸性也,夫内不開于中而強學問者,不入于耳而不著于心,此何以異于聾者之歌也?效人為之而無以自樂也,聲出于口,則越而散矣。
夫心者,五藏之主也,所以制使四支,流行血氣,馳騁于是非之境,而出入于百事之門戶者也。
是故不得于心而有經天下之氣,是猶無耳而欲調鐘鼓,無目而欲喜文章也,亦必不耳勝其任矣。
故天下神器,不可為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夫許由小天下而不以己易堯者,志遺于天下也。
所以然者何也?因天下而為天下也。
天下之要,不在于彼而在于我,不在于人而在于我身。
身得,則萬物備矣。
徹于心術之論,則嗜欲好憎外矣。
是故無所喜而無所怒,無所樂而無所苦。
萬物玄同也,無非無是;化育玄耀,生而如死。
夫天下者亦吾有也,吾亦天下之有也;天下之與我,豈有間哉! 夫有天下者,豈必攝權持勢,操殺生之柄,而以行其号令邪?吾所謂有天下者,非謂此也,自得而已;自得則天下亦得我矣。
吾與天下相得,則常相有,己又焉有不得容其間者乎? 所謂自得者,全其身者也;全其身,則與道為一矣。
故雖遊于一江一浔海裔,馳要褭,建翠蓋,目觀《掉羽》《武》《象》之樂,耳聽滔朗奇麗《激》《抮》之音,揚鄭、衛之浩樂,結激楚之遺風,射沼濱之高鳥,逐苑圃之走獸,此齊民之所以一婬一泆流湎;聖人處之,不足以營其精神,亂其氣志,使心怵然失其情性。
處窮僻之鄉,側豁谷之間,隐于棒薄之中,環堵之室,茨之以生茅,蓬戶甕牖,揉桑為樞;上漏下濕,潤浸北房,雪霜滖灖,浸潭苽蔣;逍遙于廣澤之中,而仿洋于山峽之旁,此齊民之所為形植黎黑,憂悲而不得志也;聖人處之,不為愁淬怨忽,而不失其所以自樂也。
是何也?則内有以通于天機,而不以貴賤貧富勞逸失其志德者也。
故夫烏之啞啞,鵲之唶唶,豈嘗為寒暑燥濕變其聲哉! 是故夫得道已定,而不待萬物之推移也,非以一時之變化,而定吾所以自得也。
吾所謂得者,性命之情,處其所安也。
夫性命者,與形俱出其宗,形備而性命成,性命成而好憎生矣,故土有一定之論,女有不易之行,規矩不能方圓,鈎繩不能曲直。
天地之永,登丘不可為修,居卑不可為短。
是故得道者,窮而不懾,達而不榮;處高而不機,持盈而不傾;新而不朗,久而不渝;入火不焦,入水不儒。
是故不待勢而尊,不待财而富,不待力而強;平虛下流,與化翺翔。
若然者,藏金于山,藏珠于淵,不利貨财,不貪勢名。
是故不以康為樂,不以謙為悲;不以貴為,不以賤為危;形神氣志,各居其宜,以随天地之所為。
夫形者生之舍也,氣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
一失位則三者傷矣。
是故聖人使人各處其位、守其職而不得相幹也。
故夫形者非其所安也而處之則廢,氣不當其所充而用之則洩,神非其所宜而行之則昧,此三者,不可不慎守也。
夫舉天下萬物,蚑蛲貞蟲,蝡動蚑作,皆知其所喜憎利害者,何也?以其性之在焉而不離也。
忽去之,則骨肉無倫矣。
今人之所以眭然能視,替然能聽,形體能抗,而百節可屈伸,察能分白黑、視醜美,而知能别同異、明是非者,何也?氣為之充而神為之使也。
何以知其然也?凡人之志各有所在而神有所系者,其行也足蹪趎埳、頭抵植木而不自知也,招之而不能見也,呼之而不能聞也。
耳目非去之也,然而不能應者,何也?神失其守也。
故在于小則忘于大,在于中則忘于外,在于上則忘于下,在于左則忘于右。
無所不充,則無所不在。
是故貴虛者,以豪末為宅也。
今夫狂者之不能避水火之難而越溝渎之險者,豈無形神氣志哉!然而用之異也。
失其所守之位而離其外内之舍,是故舉錯不能當,動靜不能中,終身運枯形于連嵝列埒之門而蹪蹈于污壑阱陷之中,雖生俱與人鈞,然而不免為人戮笑者,何也?形神相失也。
故以神為主者,形從而利;以形為制者,神從而害。
貪饕多欲之人,漠于勢利,誘慕于名位,冀以過人之智,植于高世,則精神日以耗而彌遠,久一婬一而不還,形閉中距,則神無由入矣。
是以天下時有盲妄自失之患,此膏燭之類也,火逾然而消逾亟。
夫精神氣志者,靜而日充者以壯,躁而日者牦以老。
是故聖人将養其神,和弱其氣,平夷其形,而與道沈浮俛仰,恬然而縱之,迫則用之。
其縱之也若委衣,其用之也若發機。
如是則萬物之化無不遇,而百事之變無不應。
【譯文】 &ldquo道&rdquo,覆蓋天承載地,拓展至四面八方,高到不可觸頂,深至無法測底,包裹着天地,無形中萌育萬物。
像泉水從源頭處渤湧出來,開始時虛緩,慢慢地盈滿,滾滾奔流,逐漸由濁變清。
所以,它豎直起來能充塞天地,橫躺下去能充斥四方,施用不盡而無盛衰;它舒展開來能覆蓋天地四方,收縮卷起卻又不滿一把。
它既能收縮又能舒展,既能幽暗又能明亮,既能柔弱又能剛強。
它橫通四維而含蘊陰陽,維系宇宙而彰顯日月星辰。
它是既柔靡又纖微。
因此,山憑藉它才高聳,淵憑藉它才深邃,獸憑藉它才奔走,鳥憑藉它才飛翔,日月憑藉它才光亮,星辰憑藉它才運行,麒麟憑藉它才出遊,鳳凰憑藉它才翺翔。
遠古伏羲、神農,掌握&ldquo道&rdquo的根本,立身于天地中央,精神與自然造化融合,以此安撫天下四方,所以使天能運行地能靜凝,像輪繞軸轉永不停息、水流低處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