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内容簡介

關燈
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有無者。

    &rdquo其中第一階段包括有有者與有無者兩方面。

    在第一個階段中,萬物參差錯落,青翠茂盛,可以捉摸度量,除了各種各樣的物質之外,還有物質賴以存在的空間。

    這種空間&ldquo視之不見其形,聽之不聞其聲,們之不可得也,望之不可極也&rdquo,浩浩瀚瀚,漫無邊際,各種各樣的物質都在其間繁衍生息。

    在第二個階段,物質與空間尚未分化,宇宙還處于棍沌鴻濛的狀态,它深宏廣大,但卻沒有内外的區分。

    由第二階段再向上追溯,就是所謂&ldquo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有無者&rdquo。

    此時&ldquo天地未剖,陰陽未判,四時未分,萬物未生,汪然平靜,寂然清澄,莫見其形&rdquo,宇宙萬物處于最初的原始狀态。

     此外,在《天文訓》中也談到宇宙天地的創生問題,作者認為天地萬物的生化經曆了從道至虛廓,再至宇宙,再至氣,再至天地陰陽、四時萬物的過程。

    &ldquo天地未形,馮馮翼翼,洞洞....,故日太昭。

    道始于虛廓,虛廓生宇宙。

    宇宙生氣。

    氣有涯垠,清陽者薄靡而為天,重濁者凝滞而為地。

    清妙之合專易,重濁之凝竭難。

    故天先成而地後定。

    &rdquo至于陰陽、四時、萬物的産生,則是由于天地之氣合散的結果:&ldquo天地之襲一精一為陰陽,陰陽之專一精一為四時,四時之散一精一為萬物&rdquo。

    這種對宇宙萬物創生過程的解釋極有見地,其基本觀點與現代宇宙學關于宇宙創生的假說暗合,這充分反映了我國古人的智慧以及對自然的探索精神。

     《淮南子》對人生觀問題也有充分的論述。

    作者認為大丈夫處世應遵循道的準則,縱志舒節,與時俯仰,針對當時社會人們拘拘于功名富貴、榮辱得失的現象,作者認為真正偉大的人應胸懷淩雲之志,以&ldquo道&rdquo做為終極關懷的對象。

    隻有這樣才能拓寬生命的境界,使生命獲得最大的意義:&ldquo是故大丈夫恬然無思,活然無慮,以天為蓋,以地為輿,四時為馬,陰陽為禦,乘去淩霄,與造化者俱。

    縱志舒節,以馳大區。

    可以步而步,可以驟而驟,令雨師灑道,使風伯掃塵。

    電以為鞭策,雷以為車輪。

    上遊于霄雿之野,下出于無垠之門。

    &rdquo(《原道訓》)。

    這種氣魄是何等的宏大!作者最羨慕的是&ldquo性合于道&rdquo的真一人,認為真一人能還本返樸,與道合體。

    他們恪守人的本性,無思無為,卓然獨立,與宇宙萬物相感相應。

    因此,隻有真一人才能領略到人生的真正意義,是大道的最完滿的體現者。

     在論及與生命緊密關聯的死亡問題時,書中有許多一精一辟的見解,作者認為生命與死亡、成功與毀壞,都是物質存在的不同形式,兩者之間沒有本質的區别。

    一般人總是熱衷于生命的快樂,而對死亡則心懷恐懼。

    作者認為這種态度不是達人所持,而是庸人的一偏之見。

    作者主張對死生不應過于介懷,尤其不能将愛憎喜怒加于其間,應懂得生與死都是天地造化的自然流變,是氣化的不同環節。

    &ldquo吾生也有七尺之形,吾死也有一棺之土。

    吾生之比于有形之類,猶吾死之淪于無形之中也。

    然則吾生也,物不以益衆;吾死也,土不以加厚,吾又安知所喜憎利害其間者乎?&rdquo(《精神訓》)天地造化萬物就好像陶人制造陶器一樣,陶人把土制成盆盎等各種陶器,表面上看似乎與土有分别,但在本質上仍然不過是土;反之,當陶器破碎時,它們不再擁有盆盎之形,似乎是一種毀敗。

    但實際也不過是返回到它們的原初狀态,跟它們為盆盎之時,也沒有什麼本質的區别。

    何況&ldquo始吾未生之時,焉知生之樂也?今吾未死,又焉知死之不樂也&rdquo(《俶真訓》)!在達人看來,死亡對人來說是一種長久的休息,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