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泥洹經卷第四
關燈
小
中
大
。
猶未體信而不見教學一術法。
王告梵志。
我當徐徐教汝術法。
今我家有先王之餘甘露味藥。
當共汝食。
即便以此甘露味藥。
并其方術與彼梵志。
梵志大臣得此甘露及方術已。
為彼王合随食之藥。
王服彼藥即便命終。
時梵志大臣即立先王太子。
還紹王位護持先王正法治化。
如是梵志大臣。
非舍婆羅門法習旃陀羅法。
故是梵志修行菩薩拯濟之業。
國土人民歎言。
善哉。
此婆羅門護持王法。
是時菩薩持正法故。
為婆羅門作諸方便。
立彼王子以為國王。
宮中内外及諸大臣皆受正法。
旃陀羅王妻子眷屬。
皆與毒藥令其迷悶。
然後驅出。
菩薩摩诃薩亦複如是。
現犯戒相畜養奴婢受非法财。
詣彼犯戒惡比丘所。
承事受學書其經卷。
書經卷已轉來教授持戒者故。
與彼惡人同其止宿。
周旋飲食自手作食人不授食。
護正法故便作方便。
以諸八種非法之事而降伏之令其迷悶。
不複與彼同其自恣布薩和合。
降伏一切諸犯戒者。
與諸清淨和合之衆布薩自恣。
以摩诃衍方等術法。
廣為人說安隐濟度無量衆生。
是為菩薩護持正法。
我為是等而說斯偈。
若有比丘聞我所說無護法心。
而欲方便效彼菩薩。
起諸過者佛所不聽。
自言菩薩而實寬縱作過惡者。
我說是等為懈怠輩。
我此方便微密之教。
為護法菩薩故說此偈。
若知正法者 不問其長幼 盡心加供養 如人事火法 若人知法者 不問其長幼 盡心恭敬禮 如天奉帝釋 迦葉菩薩白佛言。
世尊。
如是菩薩慢縱懈怠。
于具足戒得清淨不。
佛告迦葉。
善男子。
彼具足戒若忏悔者當言清淨。
善男子譬如坡塘破壞其水流出。
所以者何。
不勤修故。
然善男子。
坡塘破壞更修治者。
其水還複。
彼懈怠者亦複如是。
于具足戒布薩自恣所破壞處戒水流出。
所以者何。
精進損減懈怠增故。
然是比丘戒行損減應更修治。
從彼護法諸菩薩所。
改勵忏悔令得清淨。
迦葉菩薩白佛言。
猶如世尊阿摩勒果喻經所說。
持戒犯戒其相難知。
雲何分别。
佛告迦葉。
善男子。
持戒犯戒欲知其相。
依大般泥洹經能善分别。
善男子。
譬如田夫種植五谷。
除粗草穢名為淨田。
故有[禾*秀]稗似善谷苗。
至其成實草谷各異。
後後方知真僞有别。
護法菩薩亦複如是修田之法。
先除八種粗惡罪行。
除粗過已名為肉眼清淨衆僧。
良福田數乃至聖果。
肉眼之外名清淨僧。
但除八種毒蛇大過。
名為衆僧良福田數。
雖未都淨已為天人之所供養為良福田。
況複終成賢聖妙果清淨福田。
出彼肉眼所見之表。
複次善男子。
譬如國中有二果樹。
一名迦留。
二名沾牟。
迦留樹者是苦果樹。
沾牟樹者是甜果樹。
華葉果實狀類相似。
有人不識雜取其果。
詣市賣之食者多死。
時有智人疑是毒果便往問之。
汝等何處取是果來。
答言某方。
便語彼人此必雜毒。
故多殺人宜速棄之。
如是善男子。
懈怠之僧成就八惡。
時有持戒在其中者。
如彼甜果在毒樹林。
護法菩薩教令棄舍。
不令信心諸弟子等。
禮拜供養恭敬親近。
斷慧命根堕地獄中。
是故信心優婆塞等。
當善分别莫見形服便相習近。
當悉問之彼為成就八種法不。
自恣布薩為和合不。
若彼已離八種惡法。
如是等僧世尊亦受哀衆生故。
于隻桓林與共和合如真金聚。
當知是等所應供養。
若言不受不共和合布薩自恣。
當知是等非是天人所應供養。
是諸比丘不應與共布薩自恣。
若其問訊猶不能知。
當依如來真實契經而分别之。
若使愚夫不善分别而便恭敬。
供施所須與相習近。
我說是等當堕惡道。
複次善男子。
譬如雪山有好甜藥。
時諸商人合持諸藥遊行而賣。
時有一人不識諸藥。
問彼商人。
汝有雪山甜藥草不。
答言我有。
便從其買。
而彼商人辄與苦藥。
其買藥者求甜藥故反得苦藥。
清淨衆者如雪山藥。
與彼懈怠犯戒比丘而共和合。
其信心者供養禮事。
當知是等肉眼凡夫。
猶如彼人不識甜藥。
清淨犯戒其相難知。
凡夫肉眼不能分别。
唯天眼者乃能别知。
是故成就八種惡法。
雖著法服。
不應受人禮拜供養。
若能改悔除八種過名清淨僧。
迦葉菩薩白佛言善哉善哉。
世尊。
快說斯法。
我當頂受是金剛寶。
爾時迦葉菩薩複白佛言。
如世尊說。
告諸比丘有四依法。
何等為四依。
于法不依人依決定說不依未定。
依于智慧不依于識。
依于義不依文字。
我等信此為四種依。
不信四人為真實依。
佛告迦葉。
其名法者。
即是如來大般泥洹。
一切諸佛皆同此法。
諸佛如來得此法已。
常住不變非磨滅法。
若于如來作無常想者。
我說斯等非知法人為不可信。
如我所說四種人者。
善解如來方便密教。
知諸如來是常住法非變易法非磨滅法。
諸佛如來亦複在彼。
四種人數及餘衆生。
于如來常住方便密教善解其義。
我說斯等為根本依。
當知可信。
以是義故。
說四種人為真實依。
依于法者。
是諸聲聞大德智慧。
于正法中心不失念。
其正法者。
如來常住于此正法精勤方便。
名為依法。
不依人者。
若當此人犯戒貪濁。
複說如來是無常法。
彼非可信。
是故我說不依于人依決定義。
決定義者。
是菩薩也。
諸聲聞等于此如來方便密教疑惑不信。
大乘智海令其決定離諸疑惑。
又決定者。
是大乘智永離諸礙。
礙者是聲聞智。
其諸菩薩能以決定大乘智慧。
解諸如來是常住法。
是故菩薩所言可信。
未決定者。
是聲聞智。
言諸如來穢食之身泥洹滅盡。
譬如火滅則不可信。
所以如來說斯等經方便教化如或二道諸衆生輩。
聲聞智者。
是則有餘為非決定。
是故諸聲聞名不決定數。
以彼智慧不了如來大聖尊說。
是故說彼為不可信。
是故佛說決定義者。
是真四依依于智慧。
其智慧者。
即是如來法身可信。
方便身者則不可信。
雲何但見如來方便身已。
而謂實有陰界諸入。
若其無者為何處來。
而今現有舍利積聚。
以有舍利現于世故。
謂其法身是穢食身。
妄作是想。
以是之故識不可信。
識不可信故作識想者。
當知其人亦不可信。
依于義者。
義者正義。
正者滿義。
滿者不消減義。
不消減者如來常義。
如來常者是
猶未體信而不見教學一術法。
王告梵志。
我當徐徐教汝術法。
今我家有先王之餘甘露味藥。
當共汝食。
即便以此甘露味藥。
并其方術與彼梵志。
梵志大臣得此甘露及方術已。
為彼王合随食之藥。
王服彼藥即便命終。
時梵志大臣即立先王太子。
還紹王位護持先王正法治化。
如是梵志大臣。
非舍婆羅門法習旃陀羅法。
故是梵志修行菩薩拯濟之業。
國土人民歎言。
善哉。
此婆羅門護持王法。
是時菩薩持正法故。
為婆羅門作諸方便。
立彼王子以為國王。
宮中内外及諸大臣皆受正法。
旃陀羅王妻子眷屬。
皆與毒藥令其迷悶。
然後驅出。
菩薩摩诃薩亦複如是。
現犯戒相畜養奴婢受非法财。
詣彼犯戒惡比丘所。
承事受學書其經卷。
書經卷已轉來教授持戒者故。
與彼惡人同其止宿。
周旋飲食自手作食人不授食。
護正法故便作方便。
以諸八種非法之事而降伏之令其迷悶。
不複與彼同其自恣布薩和合。
降伏一切諸犯戒者。
與諸清淨和合之衆布薩自恣。
以摩诃衍方等術法。
廣為人說安隐濟度無量衆生。
是為菩薩護持正法。
我為是等而說斯偈。
若有比丘聞我所說無護法心。
而欲方便效彼菩薩。
起諸過者佛所不聽。
自言菩薩而實寬縱作過惡者。
我說是等為懈怠輩。
我此方便微密之教。
為護法菩薩故說此偈。
若知正法者 不問其長幼 盡心加供養 如人事火法 若人知法者 不問其長幼 盡心恭敬禮 如天奉帝釋 迦葉菩薩白佛言。
世尊。
如是菩薩慢縱懈怠。
于具足戒得清淨不。
佛告迦葉。
善男子。
彼具足戒若忏悔者當言清淨。
善男子譬如坡塘破壞其水流出。
所以者何。
不勤修故。
然善男子。
坡塘破壞更修治者。
其水還複。
彼懈怠者亦複如是。
于具足戒布薩自恣所破壞處戒水流出。
所以者何。
精進損減懈怠增故。
然是比丘戒行損減應更修治。
從彼護法諸菩薩所。
改勵忏悔令得清淨。
迦葉菩薩白佛言。
猶如世尊阿摩勒果喻經所說。
持戒犯戒其相難知。
雲何分别。
佛告迦葉。
善男子。
持戒犯戒欲知其相。
依大般泥洹經能善分别。
善男子。
譬如田夫種植五谷。
除粗草穢名為淨田。
故有[禾*秀]稗似善谷苗。
至其成實草谷各異。
後後方知真僞有别。
護法菩薩亦複如是修田之法。
先除八種粗惡罪行。
除粗過已名為肉眼清淨衆僧。
良福田數乃至聖果。
肉眼之外名清淨僧。
但除八種毒蛇大過。
名為衆僧良福田數。
雖未都淨已為天人之所供養為良福田。
況複終成賢聖妙果清淨福田。
出彼肉眼所見之表。
複次善男子。
譬如國中有二果樹。
一名迦留。
二名沾牟。
迦留樹者是苦果樹。
沾牟樹者是甜果樹。
華葉果實狀類相似。
有人不識雜取其果。
詣市賣之食者多死。
時有智人疑是毒果便往問之。
汝等何處取是果來。
答言某方。
便語彼人此必雜毒。
故多殺人宜速棄之。
如是善男子。
懈怠之僧成就八惡。
時有持戒在其中者。
如彼甜果在毒樹林。
護法菩薩教令棄舍。
不令信心諸弟子等。
禮拜供養恭敬親近。
斷慧命根堕地獄中。
是故信心優婆塞等。
當善分别莫見形服便相習近。
當悉問之彼為成就八種法不。
自恣布薩為和合不。
若彼已離八種惡法。
如是等僧世尊亦受哀衆生故。
于隻桓林與共和合如真金聚。
當知是等所應供養。
若言不受不共和合布薩自恣。
當知是等非是天人所應供養。
是諸比丘不應與共布薩自恣。
若其問訊猶不能知。
當依如來真實契經而分别之。
若使愚夫不善分别而便恭敬。
供施所須與相習近。
我說是等當堕惡道。
複次善男子。
譬如雪山有好甜藥。
時諸商人合持諸藥遊行而賣。
時有一人不識諸藥。
問彼商人。
汝有雪山甜藥草不。
答言我有。
便從其買。
而彼商人辄與苦藥。
其買藥者求甜藥故反得苦藥。
清淨衆者如雪山藥。
與彼懈怠犯戒比丘而共和合。
其信心者供養禮事。
當知是等肉眼凡夫。
猶如彼人不識甜藥。
清淨犯戒其相難知。
凡夫肉眼不能分别。
唯天眼者乃能别知。
是故成就八種惡法。
雖著法服。
不應受人禮拜供養。
若能改悔除八種過名清淨僧。
迦葉菩薩白佛言善哉善哉。
世尊。
快說斯法。
我當頂受是金剛寶。
爾時迦葉菩薩複白佛言。
如世尊說。
告諸比丘有四依法。
何等為四依。
于法不依人依決定說不依未定。
依于智慧不依于識。
依于義不依文字。
我等信此為四種依。
不信四人為真實依。
佛告迦葉。
其名法者。
即是如來大般泥洹。
一切諸佛皆同此法。
諸佛如來得此法已。
常住不變非磨滅法。
若于如來作無常想者。
我說斯等非知法人為不可信。
如我所說四種人者。
善解如來方便密教。
知諸如來是常住法非變易法非磨滅法。
諸佛如來亦複在彼。
四種人數及餘衆生。
于如來常住方便密教善解其義。
我說斯等為根本依。
當知可信。
以是義故。
說四種人為真實依。
依于法者。
是諸聲聞大德智慧。
于正法中心不失念。
其正法者。
如來常住于此正法精勤方便。
名為依法。
不依人者。
若當此人犯戒貪濁。
複說如來是無常法。
彼非可信。
是故我說不依于人依決定義。
決定義者。
是菩薩也。
諸聲聞等于此如來方便密教疑惑不信。
大乘智海令其決定離諸疑惑。
又決定者。
是大乘智永離諸礙。
礙者是聲聞智。
其諸菩薩能以決定大乘智慧。
解諸如來是常住法。
是故菩薩所言可信。
未決定者。
是聲聞智。
言諸如來穢食之身泥洹滅盡。
譬如火滅則不可信。
所以如來說斯等經方便教化如或二道諸衆生輩。
聲聞智者。
是則有餘為非決定。
是故諸聲聞名不決定數。
以彼智慧不了如來大聖尊說。
是故說彼為不可信。
是故佛說決定義者。
是真四依依于智慧。
其智慧者。
即是如來法身可信。
方便身者則不可信。
雲何但見如來方便身已。
而謂實有陰界諸入。
若其無者為何處來。
而今現有舍利積聚。
以有舍利現于世故。
謂其法身是穢食身。
妄作是想。
以是之故識不可信。
識不可信故作識想者。
當知其人亦不可信。
依于義者。
義者正義。
正者滿義。
滿者不消減義。
不消減者如來常義。
如來常者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