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泥洹經卷第四

關燈


    經四十年此經複沒。

    迦葉菩薩複白佛言。

    如世尊說。

    此大般泥洹經法欲滅時當複興世。

    當爾之時持戒者少犯戒者多。

    正法欲滅正趣損減。

    何等人能聽受此法。

    能持能讀能誦能供養能解說能自書能教人書。

    唯願世尊分别解說。

    令一切衆生因此得度。

    有諸菩薩樂學深法。

    聞世尊說當随其教。

    佛告迦葉。

    善哉善哉。

    善男子。

    若有衆生于熙連河沙等數諸如來所發菩提心。

    是等衆生能于正法欲沒之時起菩薩心。

    雖未決定于無上道。

    能不诽謗此方等經。

    一恒河沙諸如來所發菩提心。

    能于正法欲滅之時。

    于此方等不起诽謗得信樂心。

    而未能為衆生廣說。

    二恒河沙諸如來所發菩提心。

    能于正法欲滅之時。

    于方等經不起诽謗身自受學。

    亦複未能為人廣說。

    三恒河沙諸如來所發菩提心。

    能于正法欲滅之時。

    于方等經不起诽謗。

    能受能說能書。

    而未能解義。

    四恒河沙諸如來所發菩提心。

    能于正法欲滅之時。

    于方等經不起诽謗。

    能受能說解深法義十六分之一。

    五恒河沙諸如來所發菩提心。

    能于正法欲滅之時。

    于方等經不起诽謗受 能說能書能持。

    解深法義八分之一。

    六恒河沙諸如來所發菩提心。

    能于正法欲滅之時。

    于方等經不起诽謗。

    能受能說能書能持。

    解深法義四分之一。

    七恒河沙諸如來所發菩提心。

    能于正法欲滅之時。

    于方等經不起诽謗。

    能受能說能書教人書能持。

    解深法義二分之一。

    八恒河沙諸如來所發菩提心。

    能于正法欲滅之時。

    于方等經不起诽謗。

    能受能書教人書。

    能持能讀誦說能轉。

    能善隐密。

    亦能守護。

    亦能顯示。

    哀愍世間。

    普令恭敬供養經卷。

    轉教他人令其供養。

    智慧滿足解深要義。

    善知如來是常住法。

    非變易法非磨滅法。

    安隐快樂善解衆生各各自分有如來性。

    普為開發。

    是諸菩薩曆事過去無量諸佛。

    故能護持如來正法。

    若複今日發菩提心者。

    彼于來世亦當堪能護持正法。

    此等及餘諸衆生輩。

    汝善男子。

    當作是觀。

    于今現在及未來世。

    其有樂法發菩提心。

    當知是人為護法者。

    又善男子。

    有諸外道。

    為利養故。

    聞佛泥洹。

    呼謂長死而不憂戚反更歡喜。

    有當來世假被袈裟。

    于我法中出家學道懶惰懈怠。

    诽謗斯等方等契經。

    當知此等皆是今日諸異道輩。

    如是無量功德成就。

    信此方等大般泥洹樂深法者。

    正使是善男子。

    過去曾作無量諸罪種種惡業。

    是諸罪報頭痛則除。

    或被輕易。

    或形狀醜陋。

    衣服不足飲食粗疏。

    求财不利。

    生貧賤家及邪見家。

    或遭王難及餘種種人間苦報。

    現世輕受。

    斯由護法功德力故。

    善男子。

    譬如霜雪日未出時凝積不減。

    日光既出皆悉消盡。

    如是衆生造無量惡。

    此大般泥洹經日光未出。

    無量惡報凝積不減。

    此大般泥洹日光出已。

    無量惡報皆悉消滅。

    複次善男子。

    譬如有人出家學道。

    雖不持戒得與如來大衆共俱。

    在在處處假被袈裟受人供養。

    名字得入如來僧數。

    如是善男子。

    若有菩薩摩诃薩十地成滿。

    及諸外道能信受此摩诃衍經一言曆耳。

    斯等皆入如來菩薩大衆之數。

    正使利養為名譽故。

    讀誦此經但不诽謗。

    如是等輩。

    皆悉當成如來應供等正覺道。

    是故我說彼四種人為真四依。

    彼四人中但使一人能自決定。

    不以世俗外道記論名如來說。

    是故名為真實四依。

    當加供養受學護法。

    雲何供養。

    若有此人于摩诃衍經能受持者。

    應随是人盡其形壽受學護法。

    從其學已增加供養。

    是故我說此偈。

     若知正法者  不問其長幼 盡心加供養  如人事火法 若人知法者  不問其長幼 盡心恭敬禮  如天奉帝釋 迦葉菩薩白佛言。

    世尊。

    如佛所說。

    于諸師長應加恭敬禮事供養。

    假使長老從少者學。

    亦應恭敬為作禮不。

    若複長老雖知經法不持禁戒。

    年少弟子能持戒行。

    當敬禮不。

    又複白衣善知經法。

    出家之人從其受學。

    恭敬承事法應雲何。

    佛告迦葉其出家人于白衣所不應禮拜。

    非福田故。

    其出家人凡是長老一切福田。

    應當敬禮。

    若犯戒者是所不應。

    所以者何。

    長養草穢害谷苗故。

    迦葉菩薩複白佛言。

    如世尊說。

    盡心恭敬禮。

    如天奉帝釋。

    如是二偈與義相違。

    若當一切禮敬長老者。

    諸持戒比丘多有犯罪。

    雲何世尊。

    而說是偈。

    又複如來于此契經說犯戒者應當降伏。

    佛告迦葉。

    我為當來菩薩故說。

    至心恭敬禮。

    如天奉帝釋。

    此二偈說為菩薩故非為聲聞。

    善男子。

    我般泥洹後。

    如來正法欲滅之時。

    持戒衆減犯戒衆增。

    其諸清淨得解脫者皆悉潛隐。

    諸出家者受非法财畜養奴婢。

    當爾之時四種人中。

    若有一人出興于世信家非家出家學道。

    亦現同彼受非法财畜養奴婢。

    然是人者自能分别是法非法是律非律。

    悉知他人不持戒行。

    亦知自己所犯輕重。

    能知如來所應行處。

    解知時節方土法用。

    誦讀如來九部經典時。

    有誦習九部經典犯戒違律。

    是人雖知彼犯重罪。

    為護法故方便默然不說其過。

    而自謙卑從彼受學。

    于護法心而無所壞。

    當知是人為護法故出現于世。

    善男子。

    譬如有國其王命終。

    王子幼弱未能治國。

    有一野人旃陀羅種。

    以強力故為彼國王。

    時諸長者婆羅門等而作是念。

    今旃陀羅主領此國。

    我等何緣往返承順。

    便舍逃走外奔他國。

    彼旃陀羅王遣人追逐斷其徑路。

    旃陀羅王擊鼓宣令。

    告諸長者婆羅門等。

    汝等莫去。

    我當與汝分國半治。

    國中人民有不走者。

    王複語言。

    諸婆羅門。

    汝等各各轉相告語言。

    卻後七日婆羅門等及諸士人。

    為旃陀羅王施設大會。

    當共相與往詣王所。

    與彼國王及其親族旃陀羅輩飲食宿止。

    若有一人不從教者我當苦治。

    又複語言。

    我家中有三十三天甘露之藥。

    其服食者能令不死。

    并有方論當持相與。

    爾時有一萦發梵志。

    專修淨行。

    聞王教已來詣王所。

    頭面禮足而白王言。

    大王。

    當知能行不忍天下大惡則我是也。

    王當與我官爵奉祿。

    我能唱令。

    王即聽許。

    時彼梵志。

    即受王命唱令國内。

    是時國中諸婆羅門。

    皆悉嗔恚呵責罵之。

    然其梵志猶與彼王共知國事。

    至于後時。

    大臣梵志便白王言。

    我與大王共同國事至于今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