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經 第三十四卷
關燈
小
中
大
木叉戒。
二者淨根戒。
是名為受。
是名攝取。
增者即是修習四禅。
主者即是須陀洹果斯陀含果。
導者即是阿那含果。
勝者即是阿羅漢果。
實者即是辟支佛果。
畢竟者即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 複次善男子。
欲名為識。
觸名六入。
攝名為受。
增名無明。
主名名色。
導名為愛。
勝名為取。
實名為有。
畢竟者名生老病死迦葉菩薩言。
世尊。
根本因增。
如是三法雲何有異。
善男子。
所言根者即是初發。
因者即是相似不斷。
增者即是滅相似已能生相似。
複次善男子。
根即是作。
因即是果。
增即可用。
善男子。
未來之世雖有果報。
以未受故名之為因。
及其受時是名為增。
複次善男子。
根即是求。
得即是因。
用即是增。
善男子。
是經中根即是見道。
因即修道。
增者即是無學道也。
複次善男子。
根即正因。
因即方便因。
從是二因獲得果報。
名為增長迦葉菩薩言。
世尊。
如佛所說。
畢竟者即是涅槃。
如是涅槃雲何可得。
善男子。
若菩薩摩诃薩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能修十想。
當知是人能得涅槃。
雲何為十。
一者無常想。
二者苦想。
三者無我想。
四者厭離食想。
五者一切世間不可樂想。
六者死想。
七者多過罪想。
八者離想。
九者滅想。
十者無愛想。
善男子。
菩薩摩诃薩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
修習如是十種想者。
是人畢竟定得涅槃。
不随他心自能分别善不善等。
是名真實稱比丘義乃至得稱優婆夷義 迦葉菩薩言。
世尊。
雲何名為菩薩乃至優婆夷等修無常想。
善男子。
菩薩二種。
一初發心。
二已行道。
無常想者亦複二種。
一粗二細。
初心菩薩觀無常想時作是思惟。
世間之物凡有二種。
一内二外。
如是内物無常變異。
我見生時小時大時壯時老時死時。
是諸時節各各不同。
是故當知内物無常。
複作是念。
我見衆生或有肥鮮具足色力去來進止自在無礙。
或見病苦色力毀悴顔貌羸損不得自在。
或見财富庫藏盈溢。
或見貧窮觸事斯乏。
或見成就無量功德。
或見具足無量惡法。
是故定知内法無常。
複觀外法。
子時牙時莖時葉時花時果時。
如是諸時各各不同。
如是外法。
或有具足或不具足。
是故當知一切外物定是無常。
既觀見法是無常已。
複觀聞法。
我聞諸天具足成就極妙快樂神通自在。
亦有五相。
是故當知即是無常。
複聞劫初有諸衆生。
各各具足上妙功德。
身光自照不假日月。
無常力故光滅德損。
複聞昔有轉輪聖王統四天下。
成就七寶得大自在。
而不能壞無常之相。
複觀大地。
往昔之時安處布置無量衆生。
間無空處如車輪許。
具足生長一切妙藥。
叢林樹木果實滋茂。
衆生薄福令此大地無複勢力所生之物遂成虛耗。
是故當知。
内外之法一切無常。
是則名為粗無常也。
既觀粗已次觀細者。
雲何名細。
菩薩摩诃薩觀于一切内外之物乃至微塵。
在未來時已是無常。
何以故。
具足成就破壞相故。
若未來色非無常者。
不得言色有十時差别。
雲何為十。
一者膜時。
二者泡時。
三者胞時。
四者肉團時。
五者肢時。
六者嬰孩時。
七者童子時。
八者少年時。
九者盛壯時。
十者衰老時。
菩薩觀膜。
若非無常不應至胞。
乃至盛壯非無常者終不至老。
若是諸時非念念滅終不漸長。
應當一時成長具足。
無是事故。
是故當知。
定有念念微細無常。
複見有人諸根具足顔色暐晔。
後見枯悴複作是念。
是人定有念念無常。
複觀四大及四威儀。
複觀内外各二苦因饑渴寒熱。
複觀是四。
若無念念微細無常。
亦不得說如是四苦。
若有菩薩能作是念。
是名菩薩觀細無常。
如内外色心法亦爾。
何以故。
行六處故。
行六處時。
或生喜心。
或生嗔心。
或生愛心。
或生念心。
展轉異生不得一種。
是故當知。
一切色法及非色法悉是無常。
善男子。
菩薩若能于一念中見一切法生滅無常。
是名菩薩具無常想。
善男子。
智者修習無常想已。
遠離常慢常倒想倒 次修苦想。
何因緣故有如是苦。
深知是苦因于無常。
因無常故受生老病死。
生老病死因緣故名為無常。
無常因緣故受内外苦。
饑渴寒熱鞭打罵辱。
如是等苦皆因無常。
複次智者深觀此身即無常器。
是器即苦。
以器苦故。
所受盛法亦複是苦。
善男子。
智者複觀生即是苦滅即是苦。
苦生滅故即是無常非我我所。
修無我想。
智者複觀苦即無常無常即苦。
若苦無常智者雲何說言有我。
苦非是我無常亦爾。
如是五陰亦苦無常。
衆生雲何說言有我。
複次觀一切法有異和合。
不從一和合生一切法。
亦非一法是一切和合果。
一切和合皆無自性。
亦無一性亦無異性。
亦無物性亦無自在。
諸法若有如是等相。
智者雲何說言有我。
複作是念。
一切法中無有一法能為作者。
若使一法不能作者。
衆法和合亦不能作。
一切諸法性終不能獨生獨滅。
和合故滅。
和合故生。
是法生已衆生倒想。
言是和合從和合生。
衆生想倒無有真實。
雲何而有真實我耶。
是故智者觀于無我。
又複谛觀。
何因緣故衆生說我。
是我若有應一應多。
我若一者雲何而有刹利婆羅門毗舍首陀人天地獄餓鬼畜生大小老壯。
是故知我非是一也。
我若多者雲何說言衆生我者是一是遍無有邊際。
若一若多二俱無我 智者如是觀無我已。
次複觀于厭離食想。
作是念言。
若一切法無常苦空無我。
雲何為食起身口意三種惡業。
若有衆生。
為貪食故起身口意三種惡業。
所得财物衆皆共之。
後受苦果無共分者。
善男子。
智者複觀。
一切衆生為飲食故身心受苦。
若從衆苦而得食者。
我當雲何于是食中而生貪着。
是故于食不生貪心。
複次智者當觀因于飲食身得增長。
我今出家受戒修道為欲舍身。
今貪此食雲何當得舍此身耶。
如是觀已雖複受食。
猶如曠野食其子肉。
其心厭惡都不甘樂。
深觀抟食有如是過。
次觀觸食如被剝牛為無量蟲之所啑食。
次觀思食如大火聚。
識食猶如三百鑽矛。
善男子。
智者如是觀四食已。
于食終不生貪樂想。
若猶生貪當觀不淨。
何以故。
為離食愛故。
于一切食善能分别不淨之想。
随諸不淨令與相似。
如是觀已。
若得好食及以惡食。
受時猶如塗癰瘡藥。
終不生于貪愛之心。
善男子。
智者若能如是觀者。
是名成就厭離食想。
迦葉菩薩言。
世尊。
智者觀。
食作不淨想。
為是實觀虛解觀耶
二者淨根戒。
是名為受。
是名攝取。
增者即是修習四禅。
主者即是須陀洹果斯陀含果。
導者即是阿那含果。
勝者即是阿羅漢果。
實者即是辟支佛果。
畢竟者即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 複次善男子。
欲名為識。
觸名六入。
攝名為受。
增名無明。
主名名色。
導名為愛。
勝名為取。
實名為有。
畢竟者名生老病死迦葉菩薩言。
世尊。
根本因增。
如是三法雲何有異。
善男子。
所言根者即是初發。
因者即是相似不斷。
增者即是滅相似已能生相似。
複次善男子。
根即是作。
因即是果。
增即可用。
善男子。
未來之世雖有果報。
以未受故名之為因。
及其受時是名為增。
複次善男子。
根即是求。
得即是因。
用即是增。
善男子。
是經中根即是見道。
因即修道。
增者即是無學道也。
複次善男子。
根即正因。
因即方便因。
從是二因獲得果報。
名為增長迦葉菩薩言。
世尊。
如佛所說。
畢竟者即是涅槃。
如是涅槃雲何可得。
善男子。
若菩薩摩诃薩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能修十想。
當知是人能得涅槃。
雲何為十。
一者無常想。
二者苦想。
三者無我想。
四者厭離食想。
五者一切世間不可樂想。
六者死想。
七者多過罪想。
八者離想。
九者滅想。
十者無愛想。
善男子。
菩薩摩诃薩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
修習如是十種想者。
是人畢竟定得涅槃。
不随他心自能分别善不善等。
是名真實稱比丘義乃至得稱優婆夷義 迦葉菩薩言。
世尊。
雲何名為菩薩乃至優婆夷等修無常想。
善男子。
菩薩二種。
一初發心。
二已行道。
無常想者亦複二種。
一粗二細。
初心菩薩觀無常想時作是思惟。
世間之物凡有二種。
一内二外。
如是内物無常變異。
我見生時小時大時壯時老時死時。
是諸時節各各不同。
是故當知内物無常。
複作是念。
我見衆生或有肥鮮具足色力去來進止自在無礙。
或見病苦色力毀悴顔貌羸損不得自在。
或見财富庫藏盈溢。
或見貧窮觸事斯乏。
或見成就無量功德。
或見具足無量惡法。
是故定知内法無常。
複觀外法。
子時牙時莖時葉時花時果時。
如是諸時各各不同。
如是外法。
或有具足或不具足。
是故當知一切外物定是無常。
既觀見法是無常已。
複觀聞法。
我聞諸天具足成就極妙快樂神通自在。
亦有五相。
是故當知即是無常。
複聞劫初有諸衆生。
各各具足上妙功德。
身光自照不假日月。
無常力故光滅德損。
複聞昔有轉輪聖王統四天下。
成就七寶得大自在。
而不能壞無常之相。
複觀大地。
往昔之時安處布置無量衆生。
間無空處如車輪許。
具足生長一切妙藥。
叢林樹木果實滋茂。
衆生薄福令此大地無複勢力所生之物遂成虛耗。
是故當知。
内外之法一切無常。
是則名為粗無常也。
既觀粗已次觀細者。
雲何名細。
菩薩摩诃薩觀于一切内外之物乃至微塵。
在未來時已是無常。
何以故。
具足成就破壞相故。
若未來色非無常者。
不得言色有十時差别。
雲何為十。
一者膜時。
二者泡時。
三者胞時。
四者肉團時。
五者肢時。
六者嬰孩時。
七者童子時。
八者少年時。
九者盛壯時。
十者衰老時。
菩薩觀膜。
若非無常不應至胞。
乃至盛壯非無常者終不至老。
若是諸時非念念滅終不漸長。
應當一時成長具足。
無是事故。
是故當知。
定有念念微細無常。
複見有人諸根具足顔色暐晔。
後見枯悴複作是念。
是人定有念念無常。
複觀四大及四威儀。
複觀内外各二苦因饑渴寒熱。
複觀是四。
若無念念微細無常。
亦不得說如是四苦。
若有菩薩能作是念。
是名菩薩觀細無常。
如内外色心法亦爾。
何以故。
行六處故。
行六處時。
或生喜心。
或生嗔心。
或生愛心。
或生念心。
展轉異生不得一種。
是故當知。
一切色法及非色法悉是無常。
善男子。
菩薩若能于一念中見一切法生滅無常。
是名菩薩具無常想。
善男子。
智者修習無常想已。
遠離常慢常倒想倒 次修苦想。
何因緣故有如是苦。
深知是苦因于無常。
因無常故受生老病死。
生老病死因緣故名為無常。
無常因緣故受内外苦。
饑渴寒熱鞭打罵辱。
如是等苦皆因無常。
複次智者深觀此身即無常器。
是器即苦。
以器苦故。
所受盛法亦複是苦。
善男子。
智者複觀生即是苦滅即是苦。
苦生滅故即是無常非我我所。
修無我想。
智者複觀苦即無常無常即苦。
若苦無常智者雲何說言有我。
苦非是我無常亦爾。
如是五陰亦苦無常。
衆生雲何說言有我。
複次觀一切法有異和合。
不從一和合生一切法。
亦非一法是一切和合果。
一切和合皆無自性。
亦無一性亦無異性。
亦無物性亦無自在。
諸法若有如是等相。
智者雲何說言有我。
複作是念。
一切法中無有一法能為作者。
若使一法不能作者。
衆法和合亦不能作。
一切諸法性終不能獨生獨滅。
和合故滅。
和合故生。
是法生已衆生倒想。
言是和合從和合生。
衆生想倒無有真實。
雲何而有真實我耶。
是故智者觀于無我。
又複谛觀。
何因緣故衆生說我。
是我若有應一應多。
我若一者雲何而有刹利婆羅門毗舍首陀人天地獄餓鬼畜生大小老壯。
是故知我非是一也。
我若多者雲何說言衆生我者是一是遍無有邊際。
若一若多二俱無我 智者如是觀無我已。
次複觀于厭離食想。
作是念言。
若一切法無常苦空無我。
雲何為食起身口意三種惡業。
若有衆生。
為貪食故起身口意三種惡業。
所得财物衆皆共之。
後受苦果無共分者。
善男子。
智者複觀。
一切衆生為飲食故身心受苦。
若從衆苦而得食者。
我當雲何于是食中而生貪着。
是故于食不生貪心。
複次智者當觀因于飲食身得增長。
我今出家受戒修道為欲舍身。
今貪此食雲何當得舍此身耶。
如是觀已雖複受食。
猶如曠野食其子肉。
其心厭惡都不甘樂。
深觀抟食有如是過。
次觀觸食如被剝牛為無量蟲之所啑食。
次觀思食如大火聚。
識食猶如三百鑽矛。
善男子。
智者如是觀四食已。
于食終不生貪樂想。
若猶生貪當觀不淨。
何以故。
為離食愛故。
于一切食善能分别不淨之想。
随諸不淨令與相似。
如是觀已。
若得好食及以惡食。
受時猶如塗癰瘡藥。
終不生于貪愛之心。
善男子。
智者若能如是觀者。
是名成就厭離食想。
迦葉菩薩言。
世尊。
智者觀。
食作不淨想。
為是實觀虛解觀耶